基于文献资料的中澳两国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比较研究
专 业: 中医骨伤科学 研 究 生: 石 萍
导 师: 林燕萍 教授
前言 —— 骨质疏松症: “ 无声无息 的流行病 ”
澳洲
:
60
岁及以上人群中,
约11
%的男性和27
%的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折每年直接的费用约达
19
亿澳元 中国:2000
年中国全国原发性骨质疏松人数约为8800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6.97%
随着老年人群的迅速增长,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呈剧增趋势
前言 —— 骨质疏松症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骨质疏松症 的严重后果 是造成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着老年
人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成为世界 性的健康难题。
前言 —— 骨质疏松症研究现状
1
、确切的病理机制未阐明2
、流行病学研究:中澳两国对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均作了较多的 调查研究,并已揭示部分病因和影响因素。但两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 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目前未见有两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对 比研究。研究目的
通过比较中国与澳洲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方面的特点,运用传
统中医理论加以分析和探讨,以冀揭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因病机及 相关因素,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研究思路
中澳两国现有的骨质疏松 症流行病学相关文献资料
分析、比较中澳两国骨质 疏松症流行病学相关因素
确定 10 个观测点
寻找异同点与规律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中澳两国近15
年发表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相关学术论 文中国资料
——
取自中国知网(www.cnki.net)
数据库,约50
篇澳洲资料
——
取自MEDLINE
和PubMed
网(www.PubMed. gov)
、 澳洲政府网(www.gov.au)
和澳洲医学期刊网(www.mja.com.au)
,约50
篇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观测点的确立 观测点具备条件:(
1
)中澳两国资料均能查阅到的;(
2
)两国资料有可比性的;(
3
)观测点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资料与方法
观测点: 总体流行趋势
(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趋势 年龄趋势性别趋势 遗传因素 雌激素
(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 体重指数钙摄入量
维生素
D
摄入量 运动结果与讨论 —— 1 、流行趋势
表
1
中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总体流行趋势表年份 中国 澳洲 骨松患病率 (%) 2000 7 10
2025 9.9 12.5 2050 13.6 13.7 老人比例 (%) 2000 7 12.5 2025 13.4 19.1 2050 23.3 23.8
人口增长率 (%/ 年 ) 0.6 1.2 患者增加率 (%/ 年 ) 2.9 2.4
中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趋势
患病率 (%) 澳洲 中国
13.7 13.6 12.5
10 9.9
7
年
2000 2025 2050
中澳两国人口老化的流行趋势
老人率 (%) 澳洲 中国 23.8 23.3
19.1
12.5 13.4 7
年
2000 2025 205 0
结果与讨论 —— 1 、流行趋势
对比中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老年人口比率增加,中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将呈逐年 增长趋势;
2000
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低于澳洲,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2050
年中澳两国患病率将基本持平。结果与讨论 —— 2 、年龄趋势
表
2
中澳不同年龄组的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 (%)年龄组 ( 岁 ) 中国 澳洲 45 - 49 1.22 1.8 50 - 54 10.10 1.9 55 - 59 20.03 7.0 60 - 64 37.70 15.5 65 - 69 65.63 31.6 70 - 79 76.00 47.0
80 以上 67.8
结果与讨论 —— 2 、年龄趋势
表
3
中澳不同年龄组的女性腰椎骨折率 (%)年龄组 ( 岁 ) 中国 澳洲 50 – 59 4.9
60 - 69 16.2 9 70 - 79 19.0 15 80 以上 36.6 30
结果与讨论 —— 2 、年龄趋势
对比中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中澳两国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腰椎骨折率均随年龄而 明显增长;
中国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腰椎骨折率在各年龄段均高 于澳洲;
中国女性罹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在年龄上早于澳洲女 性
结果与讨论 —— 3 、性别趋势
表
4
中澳不同性别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性别 中国 澳洲
普通人群:男性 2 5 女性 12 15 男女比例 1:6 1:3
60 岁以上人群:男性 15 11
女性 28.6 27 男女比例 1:1.9 1:2.5 骨密度丢失率 (%/ 年 ) :男性 0.8 0.82 女性
结果与讨论 —— 3 、性别趋势
对比中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中澳两国女性骨密度均低于男性;
女性骨质疏松发生年龄早于男性;
女性骨密度丢失率较男性快
,
绝经后妇女更快;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男性。
中国男女骨质疏松症患病比例
1:6
,澳洲的1:3
。结果与讨论 —— 4 、遗传因素
表
5
中澳两国人群遗传基因分布频率差异遗传基因 中国 澳洲 维生素 D 受体 (B/b) 4/96 41/59 雌激素受体 (P/p) 42/58 51/49
表 6 中澳两国人群中澳骨密度峰值比较 (g/cm2) 测量部位 中国 澳洲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腰椎 1.011 1.233 股骨颈 0.957 0.888 1.07 1.01
结果与讨论 —— 4 、遗传因素
对比中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澳洲人群的骨密度峰值均高于中国,可能与维生素
D
受体、雌激 素受体等遗传基因多样性有关。结果与讨论 —— 5 、雌激素影响
表
7
中澳两国妇女的雌激素影响中国 澳洲
平均初潮年龄 ( 岁 ) 15 12 平均绝经年龄 ( 岁 ) 48.6±4.1 50±5 平均月经年限 ( 年 ) 33.6 38
绝经前每年骨密度丢失率 (%) 1.0±0.2 0.96 绝经后每年骨密度丢失率 (%) 2.2±0.1 3±1 卵巢切除后每年骨密度丢失率 (%) 4.5±0.5
骨松率明显增高的年龄 ( 岁 ) 50 60
结果与讨论 —— 5 、雌激素影响
对比中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中澳两国女性中,月经初潮时间晚及绝经时间早的妇女骨质疏松症 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妇女,因其雌激素作用时间较短;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密度丢失率明显升高。
中国女性较澳洲女性初潮年龄晚
,
绝经年龄早,
月经年限短,
雌激 素作用期短,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早。
结果与讨论 —— 6 、体重指数
对比中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中澳两国人群骨密度均随着体重指数增加而增高
,
而骨质 疏松症患病率下降。中国人群体重指数比澳洲低
,
可能是中国人骨密度低于澳 洲的原因之一。结果与讨论 —— 7 、钙摄入量
表
8
中澳人群钙摄入量 ( 毫克 / 天 )成年人 中国 澳洲
推荐摄入量 800 800
实际摄入量 389 640 实际 / 推荐 48% 80%
中澳两国大部份妇女存在钙摄入量不足
,
这是造成女性骨质疏松 症的机率增高的原因之一。结果与讨论 —— 8 、维生素 D 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调查表明:中国人最缺维生素
,
中国居民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
D
。澳洲人维生素
D
的主要来源是日光对皮肤的照射,80
%黑 色皮肤的 怀孕女性,76
%的老年人和23
%的年轻人缺乏维他命D
。因此,中澳两国人群维生素
D
的不足将增加骨折的危险。结果与讨论 —— 9 、 运动状况
中澳两国研究均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症
的危险。因为大运动量的锻炼和重量锻炼帮助增加骨密度,
维持肌肉力量和反射
;
而小运动量的锻炼 则有助于减少骨密 度损失。结果与讨论 —— 10 、城乡差别
表
9
中澳城乡居民髋部骨折率的差异 ( 每万人 / 年 )性别 城乡 中国 澳洲 男性 城市 17.49 30
乡村 13.63 18
城市 / 乡村 1.28 1.7 女性 城市 29.76 78
乡村 22.61 58
城市 / 乡村 1.32 1.3
结果与讨论 —— 10 、城乡差别
对比中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中澳两国农村居民骨密度均大于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骨质疏松发病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率均低于城市居民
。
——
农村居民的强体力劳动,增强骨质,减少骨质疏松症和骨质 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结论
1
、随着老年人口比率增加,中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将呈逐年增长趋势;
2000
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低于澳洲,而随着人 口老龄化的加速,2050
年中澳两国患病率将基本持平。2
、中澳两国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骨质疏松性骨折率均随年龄而明显增长;而中国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腰椎骨 折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澳洲,且 发病年龄亦早于澳洲女性。
3
、中澳两国女性与男性相比呈现“低、早、快、高”特征。结论
4
、骨密度、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率与遗传基因多样性、雌激素水平、体重指数、钙、维生素
D
摄入量、运动、体 力劳动等因素有关。5
、中澳居民均存在钙、维生素D
摄入量不足的状况,增加罹患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危险性。
6
、澳洲居民骨密度峰值较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晚与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