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見大唐皇帝皇后供養石刻考
周 忠 強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硏究生員)
1)
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收藏有一方石刻, 自銘有“大唐皇帝供養 大唐皇后 供養”等文字. 在題記中出現了“寶幢”字樣, 故推測其為唐代經幢構件.(圖 一) 為敘述方便, 暫將其定名為大唐皇帝皇后供養石刻. 該石刻的基本資 料, 已於收藏界2016年第3期公佈. 筆者曾前往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探 訪過實物, 以下就相關問題進行論述, 聊申管見.
該石刻為徵集品, 長方體, 長110釐米, 寬105釐米, 高42釐米, 原經幢 的其他部分已不知所蹤. 石刻四面刻供養人畫像及供養人名, 並刻有瑞 獸、升龍、獅子等紋樣. 石刻正面為帝後禮佛圖, 石刻背面雲霧繚繞, 瑞 獸、升龍、蹲獅剛勁雄健, 氣勢逼人. 石刻右面刻供養人與供養人名. 供養 人線刻而成, 由前至後排成一行, 似在緩步前行. 石刻左面亦刻供養人與供 養人名, 供養人或跪或立, 面向前方. 該石刻中的線刻人物姿態各異, 形象 生動, 其面相、衣紋均單線勾勒, 簡約流暢, 與陝西乾陵出土永泰公主石槨 線刻和山西萬榮發現的唐薛儆石槨線刻, 風格相似. 該石刻之題記字體遒 勁, 點畫爽利, 亦符合唐前期書法特點.
此石刻正面右上方題記: “言亡考桓元徽供養 大寶幢主清信士桓納言供 養”. 左上方題記: “言母金氏供養 幢主清信女言妻趙氏供養”. 清信士、清 信女即信奉佛法、居家修行的男、女信眾, 又稱居士. 題記中稱桓納言為 大寶幢主, 足見他應當是原有佛教經幢的主要捐資人與建造者. 此處“納 言”並非隋唐職官名稱, 因為在造像題記與其他碑刻中的題名上, 都不曾出
現姓氏加職官名稱這樣的表達方式. 再者, 從同一石上其弟名“訥言”, 就可 以看出他們兄弟是以言字排行命名. 可見, “言”表示行輩, “納言”仍是人 名. 桓納言並非神龍政變功臣之一的桓彥範. 認定桓納言為大寶幢主的本 名, 便可以順遂地解釋石刻中多次出現的以“言”開頭的題記, 如“言亡考桓 元徽”“言母金氏”“言妻趙氏”“言弟訥言”等等. 在石刻正面出現了桓納言的 形象, 他站在皇帝侍從之後, 頭戴襆頭, 身著圓領窄袖衫, 腰系帶, 足穿靴, 雙手合十置於胸前, 顯得恭敬而謙和.
石刻題記稱“亡考桓元徽”“母金氏”, 可知桓納言父親為桓元徽, 已經去 世, 母親為金氏夫人. 桓元徽立於皇帝侍從之後、桓納言之前, 衣著與桓納 言相同, 左手持有柄香爐, 手板插在腰間. 聯繫石刻右面朝廷官員雙手持笏 板行進的形象, 基本上可以斷定, 腰間之物應為手板, 並非之前認定的手 卷. 手板為官員上朝必備物品, 用時雙手握於胸前, 起記事或遮蔽之用, 不 用時別插在腰帶上. 類似這種形象, 在現存的圖像資料中還是相當常見的.
<圖一>
比如中央美術學院藏秦府十八學士圖拓本, 就是這種情況. 金氏夫人立於 皇后侍從之後、桓妻趙氏之前, 梳高髻, 上穿圓領窄袖衣, 下著長裙, 肩披 長巾, 左手持有柄香爐. 桓元徽與金氏夫人兩兩相向, 成對稱式構圖.
石刻左面共計十一位供養人, 五男六女, 男子戴襆頭, 著圓領窄袖衫, 女 子穿著、髮型與桓母金氏夫人大體相同. 男女供養人, 分為四組前後排列.
組合形式多樣, 或跪或立, 或欹或正, 或合掌禮敬, 或拱手肅立.(圖二) 第 一組為夫婦三人, 刻銘: “故人趙元哲供養 言祖□□藥尚□□獠供養 言弟 訥言供養 哲妻李氏程氏供養”. 趙元哲與妻子李氏跪坐榻上, 二妻程氏跪 於地上, 處於二人身後. 第二組為夫婦兩人, 刻銘: “清信士趙元方妻衡氏 供養”. 趙元方與妻子衡氏跪坐榻上, 趙元方右手置胸前, 左手置腿上. 第 三組為直立男子三人, 根據題記, 三人分別為趙元贍、陵思辯、王處禎. 第 四組為直立女子三人, 她們分別是贍妻張氏、辯妻桓氏、禎妻桓氏. 趙元 哲、趙元方、趙元贍應為兄弟, 刻銘稱趙元哲為“故人”, 三人應是大寶幢 主桓納言的朋友. 陵思辯、王處禎妻子皆來自桓氏家族, 與桓納言應該是 親戚關係, 很可能就是他的至親姊妹.
石刻右面供養人為八位官員, 或正襟危立, 或轉身顧盼, 或舉頭眺望, 或
<圖二>
伸手示意, 姿勢各異, 表情豐富. 這些官員的形象, 與開元年間天尊造像座 上的供養人風格相似, 靈動自然, 栩栩如生, 藝術造詣高超. 七位朝臣與桓 元徽、桓納言服飾大體相同, 穿圓領窄袖衫子, 端莊整肅. 從左向右看, 在 佇列的最後一位, 即文林郎行尉河間劉永訓, 似穿著大翻領的胡服, 張領敞 胸, 雙手握帶, 神態不羈, 顯得頗為另類.
這八位供養人, 從左到右, 依次為使持節淄州諸軍事行淄州刺史上柱國 白水縣國男張守潔、中大夫行別駕鄭國公魏膺、朝散大夫行長史吳采芝、
朝議郎行司馬雲昉、朝散郎行鄒平縣丞河間劉崇本、文林郎守主薄範陽盧 琇、朝散郎行尉河南盧光祧、文林郎行尉河間劉永訓.(圖三) 淄州位於山東
境內. 隋開皇十六年, 始置淄州, 治貝丘(今山東淄川). 大業初, 州廢. 唐武 德元年, 重置淄州. 天寶元年, 改為淄川郡. 貞觀元年, 廢譚州, 以其所屬 鄒平縣(治今山東鄒平北)屬淄州.1) 據唐制, 州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政權, 州長官是刺史. 別駕、長史、司馬乃州刺史主要屬官. 州以下為縣, 每縣置 縣令一人, 縣令之下設縣丞、主薄、縣尉. 另據新唐書記載, 上柱國張守
1)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卷三八, 「地理志一」 , p.1454.
<圖三>
潔為正二品, 中大夫魏膺從四品下, 朝散大夫吳采芝從五品下, 朝議郎雲昉 正六品上, 朝散郎劉崇本從七品上, 文林郎盧琇從九品上.2) 不難發現, 這 八位供養人從刺史、別駕到丞尉, 按照品級高低排班列隊, 他們並非朝臣, 而是淄州從上到下的各級地方官員. 在淄州司馬雲昉與鄒平縣丞劉崇本之 間, 並無鄒平縣令的形象. 從共同供養立幢的活動來看, 這幾位官員與大寶 幢主桓納言的關係又比較密切. 那麼我們或許可以推斷, 這幾位官員應該 就是桓納言的上級或下屬, 桓納言很可能就是鄒平縣令, 而非神龍政變功 臣之一的桓彥範. 至於立幢時間, 眾所周知, 天寶元年, 淄州改為淄川郡, 刺史改稱太守. 刻銘稱張守潔為“淄州刺史”而非“淄川太守”, 足見此石應 立於天寶之前.
綜上, 大寶幢主桓納言可能是居住在淄州的地方官員, 所以經幢應該是 以桓納言為首的桓氏與其故人趙氏等供養人於淄州當地出資造作, 刻上當 朝帝後與地方官員的形象也就是當時被認可的為帝後、長官祈福之舉.
值得注意的是, 在第二位供養人像的左上方, 刻銘: “中大夫行別駕鄭國 公魏膺供養. ”中大夫, 從四品下;中州別駕, 正五品下. 依貞觀令, 以職 事高者為“守”, 職事卑者為“行”. 若以低品就高職, 稱“守”. 魏膺以高品低 就, 故稱“行”.3) 翻檢史書, 舊唐書·魏征傳“神龍初, 繼封叔玉子膺為鄭 國公.”4) 魏膺乃魏征之孫, 魏征長子魏叔玉之子, 他被封為鄭國公在神龍 初年. 神龍作為年號, 總共三年, 自705年正月至707年九月, 是武則天和 唐中宗李顯的年號. 神龍元年正月, 政變成功, 李唐復辟, 中宗即位, 韋氏 成為皇后. 距貞觀十七年(643年), 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征去世, 已過去了 六十餘年. 魏征享年六十四歲, 有四子, 叔玉、叔琬、叔璘、叔瑜. 叔玉為 長子, 襲封鄭國公. 叔瑜為魏征少子, 全唐文卷二二七有開元前期文壇宗 主、“燕許大手筆”張說於開元五年(717年)為叔瑜所作「唐故豫州刺史魏君 碑」,5) 據「與魏安州書」, 魏叔瑜神道碑碑文乃叔瑜之子魏獻、魏華禮請張
2) (宋)歐陽修 等,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卷四六, 「百官志一」, p.1181.
3)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卷四二, 「職官志一」, p.1785.
4)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卷七一, 「魏征傳」, p.2562.
5) (清)董誥 等, 全唐文 卷二二七,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 p.2296.
說“手寫裝本.”6) 作為魏獻、魏華的堂兄弟, 魏膺或許此時仍然健在, 但可 能已經致仕.
石刻正面為帝後禮佛圖及“大唐皇帝供養 大唐皇后供養”題記(圖四), 從 神龍到開元, 由於唐睿宗皇后早歿, 這一時期的帝後似乎只有唐中宗韋皇 后與唐玄宗王皇后兩種可能. 玄宗時期, 從整體上雖然是釋道兩教並存, 實 際上他卻獨鐘於道教. 加之, 石刻中鄭國公魏膺為一沉穩敦厚中年人形象, 且在淄州擔任別駕一職. 按年齡推算, 若以魏征去世作為他的生年, 魏膺開 元初年已逾古稀. 此外, 史載唐中宗韋皇后複位後, “(神龍元年)十一月戊 寅, 加皇帝尊號曰應天, 皇后尊號曰順天.”7) “(神龍三年)庚子, 上皇帝尊 號曰應天神龍, 皇后尊號曰順天翊聖, 大赦天下, 改元為景龍.”8) 帝後並 尊, 萬民共仰, 足見韋後寵遇隆盛, 而玄宗開元年間並無皇后加尊號的記 載. 所以, 這裏的皇帝、皇后更有可能指的是唐中宗和韋皇后.
據記載, 唐中宗十分崇信佛教, 複位後, 令天下諸州立寺觀各一所, 以中 興為名.9) 神龍元年, 中宗詔禪師道亮入大內坐夏安居, 並請他為自己“受
6) (清)董誥 等, 全唐文 卷二二四, 「與魏安州書」, p.2265.
7)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卷七, 「中宗本紀」, p.142.
8)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卷七, 「中宗本紀」, p.145.
9)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卷七, 「中宗本紀」, p.142.
<圖四>
菩薩戒.”10) 唐中宗親為翻譯家義淨“特抽睿思, 制「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又禦洛陽西門, 宣示群官新翻之經.”11) 這位天子“以昔居房部, 幽厄無 歸, 祈念藥師, 遂蒙降祉, 荷茲往澤, 重闡鴻猷, 因命法徒更重傳譯於大佛 光殿, 二卷成文, 曰藥師瑠璃光佛本願功德經, 帝禦法筵, 手自筆受.”12) 景龍二年(708年)二月十五日, 中宗及皇后曾下發入塔供養法門寺舍利, 溫 王、安樂公主等亦同時下發供養. 這些供養發全裝在邊長五十餘釐米大小 的石匣內, 匣蓋銘文明確記載了此事. 一九七八年春在塔基附近地下一米 深處發現了這一匣蓋, 現保存於法門寺中. 在古人看來, “身體發膚, 受之 父母, 不敢毀傷”, 唐中宗帶頭下發供養舍利, 足見其信佛之深、禮佛之誠.
唐中宗事佛如此殷勤, 除了受時代潮流及父母影響外, 應該與他坎坷的政 治生涯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有理由相信, 在貶謫廬陵的艱苦歲月中, 佛法給 予中宗心靈以極大的安慰與信心, 以至於他在複位後感念佛力, 不遺餘力 地推崇佛教, 更加虔誠地禮佛念佛.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地方官員桓納言 等通過立幢造像、禮佛誦經等活動為帝後、長官、自身祈福, 正可見其時 濃烈的崇佛氛圍.
如果能得到確認, 這一幅線刻圖像, 將成為繼北魏龍門石窟賓陽中洞、
北魏鞏縣石窟第一窟等之後, 迄今發現的又一幅帝後禮佛圖, 可能也是唐 代現存的唯一一幅帝後禮佛圖石刻.
皇帝及其侍從居於畫面右方, 皇帝著冕服, 跪坐於榻上. 據舊唐書 「輿 服志」:
唐制: 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
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
袞冕, 金飾, 垂白珠十二旒, 以組為纓, 色如其綬, 黈纊充耳, 玉簪、導. 玄 衣, 纁裳. 十二章, 八章在衣: 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 四章 在裳: 藻、粉米、黼、黻. 衣褾、領為升龍, 織成為之也. 各為六等, 龍、山 以下每章一行十二. 白紗中單, 黼領, 青褾、襈、裾. 黻. 加龍、山、火三章.
10) (宋)贊寧 撰, 範祥雍 點校, 宋高僧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卷八, 「道亮 傳」, p.171.
11) (宋)贊寧 撰, 範祥雍 點校, 宋高僧傳 卷一, 「義淨傳」, p.2.
12) (宋)贊寧 撰, 範祥雍 點校, 宋高僧傳 卷一, 「義淨傳」, p.2.
餘同上. 革帶, 大帶, 劍, 珮, 綬, 與上同. 舄加金飾. 諸祭祀及廟、遣上將、
征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13)
本圖所見, 似乎應當屬於袞冕, 冕前垂旒有十二條, 肩繡日月, 衣袖下擺 飾有華蟲等. 皇帝內服中單, 上著交領寬袖衫, 下著裳, 蔽膝垂於榻上. 雙 手置於胸前, 持玉圭. 常見的冕旒樣式, 一如傳為閻立本所作的「歷代帝王 圖」中晉武帝司馬炎等所服. 而在本圖中, 冕旒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樣式, 雖 然還是垂白珠十二旒, 其中有三串為珩下三串飾, 與皇后簪下垂玉相似. 皇 帝身後站立四人, 一人掌傘, 兩人掌扇. 掌傘侍從戴梁冠, 身著寬袖交領衫, 加兩當. 掌扇侍從頭戴介幘, 著寬袖衫. 掌傘侍從形象與敦煌二二〇窟貞觀 時期壁畫中掌扇人十分相似, 可以互相參照.
皇后及其侍從居於畫面左方, 皇后跪坐於榻上, 與皇帝相對. 身著交領寬 袖衣, 雙手籠於袖內, 捧一蓮蕾. 皇后所捧物品應非仙桃, 而是蓮花花蕾, 可參考敦煌莫高窟第四六八窟女供養人與第二六三窟男供養人所持之物.
皇后身下, 有蔽膝垂於榻前. 頭戴花冠, 插簪. 其左側簪為珩下三串飾, 右 側簪頭為環飾, 以珠絡與冠飾頂部相連. 皇后所服, 可能就是文献所载之
“袆衣”. 旧唐书 「舆服志」载:
武德令: 皇后服有袆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 袆衣, 首飾花十二樹, 並 兩博鬢. 其衣以深青織成為之, 文為翠翟之形. 素質, 五色, 十二等. 素紗中 單, 黼領, 羅縠褾、襈. 褾、襈皆用朱色也. 蔽膝. 隨裳色, 以緅為領, 用翟為 章, 三等. 大帶以青. 隨衣色, 朱裏. 紕其外, 上以朱錦, 下以綠錦, 紐約用青 組. 大帶以青衣. 革帶. 青襪、舄. 舄加金飾. 白玉雙珮, 玄組. 雙大綬. 章彩 尺寸, 與乘輿同. 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14)
皇后身後站立四位侍女, 一人掌傘, 兩人掌扇, 面相豐腴, 發飾不一, 皆 上著交領寬袖衫, 下著長裙. 羽毛長扇即雉尾障扇, 在唐代是帝後才能享有 的儀仗, 可以參看閻立本名作「步輦圖」. 在帝後禮佛圖中, 皇帝長扇上有方 形飾物, 皇后長扇為圓形飾物, 創作者有意識地進行了區分, 顯示出帝後出
13)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卷四五, 「輿服志」, p.1936.
14)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卷四五, 「輿服志」, p.1955.
行儀仗的男女有別、同中之異.
在畫面中間三層蓮花臺上, 有一摩尼寶珠, 光焰騰騰, 熠熠生輝. 這種蓮 花臺組合摩尼寶珠的圖像, 可能為一大型座式香爐, 它上面的孔洞以及冉 冉飄出的雲煙似乎也能證明這一點. 香爐是禮佛供養的用具, 在佛具中佔 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各類圖像資料來看, 座式香爐一般位於佛教造像下 部佛座的正前方, 故這裏的香爐可能暗示了其背後的佛像正是帝後禮敬的 主要對象.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蓮花臺上還有一四足支架托起的摩尼寶 珠, 摩尼寶珠作為佛法無邊、安康吉祥的象徵, 帝後以之祈求消災延壽、
國祚久長, 這可能也是畫面的題中之意. 除座式香爐之外, 桓元徽、桓夫人 金氏、張守潔、魏膺等人皆手持有柄香爐, 在進香或禮佛等佛教活動中屬 於必備用具, 使用相當廣泛. 這種有柄香爐唐代稱為“手爐”, 唐代手爐爐體 部分寬而扁, 也與圖像中反映的情況相一致.
大型座式香爐兩邊各有一供養菩薩單腿胡跪於蓮花座上, 手持蓮花禮贊.
類似供養菩薩的這種形象, 在長安地區現存的線刻圖畫中還可以發現, 如 永徽年間大雁塔門楣的供養菩薩像即為一例. 五臺山佛光寺唐塑、敦煌唐 代壁畫胡跪菩薩, 也可以看到近乎相同的造型和姿態. 皇帝皇后面對蓮花 香爐禮敬, 態度十分虔誠, 這從帝後禮佛穿著的最高規格也可以證明.
石刻上的這幅帝後禮佛圖, 繼承了北魏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北魏鞏縣石 窟第一窟等採用的“主從形式”的人物構圖方式, 按照供養者的社會地位, 從位置的先後、冠服的繁簡、身形的大小、關係的親疏等多方面體現出身 份等級的差別. 如果將石刻左、正、右三面連接起來看, 我們不難發現, 以 蓮花香爐為中心, 在皇帝一側, 供養人主要是按照品級高低來排列的;在 皇后一側, 供養人則主要是按照長幼尊卑來排列. 另一方面, 由皇帝引導朝 臣禮佛, 可視之為於“公”的佇列. 皇后身後, 主要是與桓家有關的姻親或好 友, 可視之為於“私”的佇列. 恐怕在大寶幢主清信士桓納言的心中, 這樣一 種禮佛儀式的安排, 公私得兼, 善莫大焉, 他亦為此欣喜不已吧. 據大唐 西域記:
致敬方式, 其儀九等: 一發言慰問, 二俯首示敬, 三舉手高揖, 四合掌手拱,
五屈膝, 六長跪, 七手膝踞地, 八五輪俱屈, 九五體投地. 凡斯九等, 極唯一 拜. 跪而贊德, 謂之盡敬. 遠則稽顙拜手, 近則舐足摩踵.15)
線上刻圖像中, 帝後似在長跪, 桓納言、趙元哲合掌手拱, 桓元徽、金氏 夫人行香禮佛, 這些禮佛儀式上的不同儀節, 在畫面中都有生動而細緻的 表現.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北魏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北魏鞏縣石窟第一 窟、唐代帝後禮佛圖三者的皇后形象都是手持蓮花, 看來也不僅僅是一種 巧合, 應是禮佛儀式中供養人以香花供養、禮佛事佛的具體表現.
這一幅唐代帝後禮佛圖, 其整體佈局與敦煌一〇三窟樂廷瑰及夫人行香 圖等十分相似, 只不過對於核心供養人, 行香圖取站姿, 禮佛圖取跪姿而 已. 禮佛圖這一佈局形態並不是孤例, 說明至遲在唐朝前期, 這種主前從 後、“男尊女卑”的對稱式佈局形態已經成為一種構圖模式, 從長安到敦煌, 自山東至江南, 在大唐的廟堂鄉野間流行開來.
<參考文獻>
(唐)玄奘 撰, 季羨林 校注, 大唐西域記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宋)歐陽修 等,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宋)贊寧 撰, 範祥雍 點校, 宋高僧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清)董誥 等, 全唐文
(後晉)劉昫 等,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孔令紀 等, 中國歷代官制(增訂本, 濟南: 齊魯書社, 2013)
李斌城 等, 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孫機, 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15) (唐)玄奘 撰, 季羨林 校注, 大唐西域記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p.207.
(한글요약)
신출 당 황제와 황후 공양석 고찰
저우 종치앙(周忠強)
서안(西安)에서 새로 발견된 당(唐)나라 황제와 황후에게 올리는 공 양경당(供養經幢)의 선각(線刻) 예불도는 북위(北魏) 용문(龍門) 석굴 빈양중동(賓陽中洞)과 북위 공현(鞏縣) 석굴 제1굴 등의 뒤를 이은 구 조와 양식이다. 이것은 당대 황제와 황후 예불도로는 지금까지 발견된 유일한 예불도 석각이다.
본고는 이 예불도에 대하여 이 그림에 있는 제후와 관료들이 누구 인지, 위진남북조 이래 용문석굴이나 운강석굴의 도상과의 연관성은 어떠한지를 문헌자료와의 연계분석을 통해 조명함으로써 향후 이 분야 연구에 참고자료가 될 수 있기를 지향하였다.
주제어 : 제후예불도, 예술사, 문헌학 關鍵詞 : 帝後禮佛圖, 藝術史, 文獻學
Keywords: The stone inscription about Tang dynasty Emperor and Queen to homage the Buddha, Art history, Chinese philology
(원고접수: 2017년 6월 28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7년 8월 14일, 수 정원고 접수: 8월 19일, 게재 확정: 8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