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3-1秦 漢 的 政 府 規 模 與 政 治 演 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3-1秦 漢 的 政 府 規 模 與 政 治 演 變"

Copied!
23
0
0

Teks penuh

(1)

3-1 P.1

一、皇帝制度 出現 :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天下。

以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定尊號「始皇帝」。

二、建立中央官制,皇帝之下最高官職是「 」 : 行政:丞相。 軍事:太尉。 監察: 御史大夫。

三、地方實行「 郡縣制 」:

郡守、縣令,地方首長都由 皇帝任命 。

四、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寬度、度量衡制度。

又修築馳道,以利中央控制地方。

西

秦 亡 漢 興

一、由於秦始皇過度高壓,又築長城、陵墓及宮殿,耗費民力,引起不滿。

二、秦二世繼位後,大臣趙高掌權,政治敗壞,各地人民紛紛起兵反秦,

其中以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勢力較大。最後劉邦入關中,秦亡。

西 漢 帝 系 表

高祖— 惠帝— 呂后臨朝—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孺子嬰。

(2)

西 漢 : 從 郡 國 並 行 制 到 郡 縣 制

政 策 方 法 & 封 國 權 力

高祖 「 制 」 1. 中央直轄區擴大,置郡縣。

2. 封國內設郡縣,郡守、縣長由諸侯王任命。

封國的丞相由中央任命(用來監視諸侯)。

→ 諸侯握有封國大部分政權及財政權。

→ 形成漢初 同姓諸侯王跋扈 的問題。

文帝 賈誼: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

溫和手段

ex. 齊王死,分齊予其七子。

景帝 鼂錯:「 削藩 」,

激起 之亂

七國亂後,諸侯國勢力大減。

(王國官吏由朝廷任免、王侯留置京師)

武帝 主父偃:

「 推恩令 」 (推恩眾建)

諸侯死,由嫡長子繼承王位,

餘子由天子割裂王國土地,封為列侯。

→ 王國愈分愈小,與富室無異。

封建名存實亡,完成 中央集權。

君 權 與 相 權

一、秦漢:中央官制為「 三公九卿 」制

┌ 丞 相 : 行政,百官之首 → 下設「九卿」

「三公」┼ 太 尉 : 軍事

└ 御史大夫: 監察 二、內朝與外朝:

漢 時為中央集權,削弱相權,

召親信作幕僚,助決策,「內朝」形成;

以丞相為首的官僚系統則成為「外朝」。

Ex. 武帝臨終時,命外戚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頭銜輔政,

是由內朝代表皇室之意,反映內朝勢力凌駕外朝。

PS. 漢武帝曾推行許多措施:

1.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並在首都長安建立太學制度。

2. 第一個年號稱建元元年(西元前140 年),是中國帝王建立年號的開始。

3. 在主父偃的建議下,以「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國勢力。

4. 對外主動出擊、開疆闢土,討伐匈奴、打開西域通道。

但連年征戰,使國家財政開始困難,晚年停止對外戰爭,與民休息。

3-1 P.2

(3)

一、西漢成帝時,政權由 外戚 王氏把持。

王太后之姪王莽,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分掌權。

利用禪讓的輿論,製造祥瑞符命,

在西元8 年改國號為「新」。

二、「復古」的改革

(以儒家政治理論為基礎,托古改制。)

1. 為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將全國 土地收歸國有 ,更名「王田」。

2. 為救濟貧民,在大城設立 五均官 ,負責管制民生必需品的物價,

3. 向工商業者收稅,以此提供平民低利貸款。

4. 廢除西漢的「五銖錢」,改用各種形制的貨幣。

三、新朝滅亡

1. 改革 過於理想化 ,反而造成政、經混亂。

2. 將從前受漢封為「王」的四夷君長,降為「侯」,邊族不滿,起兵寇邊。

→ 新朝晚期,為征討匈奴加重賦稅,人民不滿,各地變亂。

王莽被反抗勢力之一的「綠林軍」所殺,只16年便滅亡。

一、漢代土地及財富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在地方上形成豪族。

漢代宗室劉秀便是在豪族支持下,逐步統一全國,

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二、鑑於王莽時士人阿諛之風,力求端正,

形成東漢士風 特重氣節 。(清議之風。)

光武帝之後,歷經明帝、章帝。史稱「明章之治」,為東漢盛世。

對內尊崇儒術,吏治清明;

對外北伐匈奴,解決北境邊患問題。

一、東漢中期起,朝政被 與 爭相把持,形成惡性循環。

因 皇帝短命,幼主即位 → 皇帝年幼,外戚干政

→ 皇帝長大,聯宦官奪回政權。

(4)

二、兩次「 之禍 」(桓帝、靈帝時):

太學生批評宦官干政,卻遭到大規模迫害

→ 使崇尚氣節的士大夫對東漢失去向心力,宦官更得勢,政局更敗壞。

PS. 黨錮之禍:

第一次是桓帝時(166A.D.),太學生郭泰、賈彪與太尉陳蕃、

司隸校尉李膺聯合攻擊宦官,結果李膺等200餘人被捕下獄;

第二次是靈帝時(169A.D.),陳蕃、李膺與外戚竇武合作欲誅宦官,

事機洩漏,竇武自殺,陳蕃遇害,太學生被捕千餘人。

三、「 之亂 」:

東漢末(靈帝時), 張角 創教「太平道」,與其徒眾起義(教亂)。

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為口號。

→ 為平亂,東漢朝廷賦予地方州郡首長如刺史、州牧兵馬大權。

→ 亂平後,卻使東漢末州郡有自己的武力,形成 地方割據 (軍閥割據)。

四、  亂:

東漢主要邊患來自西北方的羌族(分布在青海、西藏及甘肅西南)。

1. 東漢中後期,為防羌禍,涼州為天下精兵所在,

董卓久鎮涼州,成軍閥割據亂政之禍源。

2. 為有效控制西北邊境,東漢軍隊強力鎮壓,屠殺羌人,解決邊患,

但龐大軍費,也使東漢經濟困頓,加速國家衰亡。

漢 代 的 任 官 制 度: 選 制(

一、「徵辟」: 特殊榮譽,政府聘請有才德的高士,授以官職。

二、「察舉」: 士人進身 正途 。

「詔舉」:皇帝 不定期 下詔求才,官吏舉荐,皇帝親試。

如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常舉」:武帝之後,每年地方 定期 向中央推荐人才(又名歲舉),

如「孝子」、「廉吏」等科。

缺點:東漢以後,鄉里輿論漸操縱於豪門,東漢末,士族(世族)形成。

PS. 察舉流弊: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3-2 係 與 北 方 匈 奴 的 關 係

時 間 主要關係 發 展

戰 國 匈奴勢盛,北方三國 燕、趙、秦 築長城防禦。

秦 朝 1. 出現「亡秦者胡」的讖語,秦始皇派 蒙恬 攻打匈奴。

(5)

2. 連接燕、趙、秦的長城,防匈奴南下。

西 漢

漢初 ︵ 高 祖 至 景 帝

和親 、 邊關 貿易

1. 之圍 :

高祖征匈奴,被冒頓單于圍困,

之後採 和親 、 邊關貿易 之策 。 2. 高祖死後,冒頓單于曾求婚於呂后:

呂后因國弱,卑辭以對,史稱「嫚書之辱」;

但對匈奴而言,只是依其游牧婚俗。

(「收繼婚制」:妻後母;報寡嫂。)

3. 文景時代,國力不足,沿用和親、邊關貿易之策。

武帝 主動

出擊

1 . 收河南地(衛青)、河西地(霍去病,置河西四 郡。)

2. 晚年不順,李陵、李廣利相繼兵敗投降,國力耗損。

西漢 後期

匈奴內亂 請降

1. 宣帝時,匈奴因 王位繼承 發生內亂(五單于分

立),

呼韓邪單于歸降,成為漢臣屬。

2. 元帝時,王昭君 和親 呼韓邪單于。

(未必國力不及匈奴才和親,有時為鞏固雙方關係。)

東 漢 1. 東漢光武帝時(1世紀中),

因天災及內亂,分裂為南、北匈奴。

2. 東漢和帝(1世紀末),竇憲大破北匈奴,迫其西

遷。

南匈奴歸順而遷塞內。

與 西 域 及 西 羌 的 關 係

西

一、絲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

(6)

西漢 張騫 、東漢 班超 出使西域,開闢以長安為起點,

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二、漢武帝派張騫通使西域(前2世紀,史稱「鑿空」:開通西域之路。)

政治目的:連絡大月氏、烏孫等國,以夾擊匈奴 。

張騫 未達成 任務,但帶回西域訊息,武帝決心經略,中西間有了熱絡交流。 三、東西交流:

中國輸出:絲綢、瓷器、冶鐵技術。絲帛輾轉輸往大秦(羅馬帝國)。

西域傳入:葡萄、石榴、苜蓿、胡瓜、胡麻、馬匹、音樂等。

「大漢空高塵不飛,新秋塞上草猶肥,石榴紅綻葡萄紫,博望遙馳宛馬歸。」

四、為避免匈奴或盜賊騷擾,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西漢宣帝(前1世紀)設立 西域都護府,

是漢朝派往西域的最高行政長官之所在。

★ 西

東漢主要邊患來自西北方的羌族。

為有效控制西北邊境,東漢強力鎮壓,解決邊患,

但龐大軍費,也使東漢經濟困頓,加速國家衰亡。

一、秦的南方有越人活動,統稱「百越」(浙江南部、福建、兩廣、越南北部)。

秦始皇平定百越,增設 桂林、南海、象 三郡,入版圖。

二、秦末,越族乘機建東甌(浙江)、閩越(福建)、南越(兩廣、越南)等三國。

漢武帝時三國相繼被滅,再度入版圖。

、日

一、漢武帝(前2世紀),

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 ,管轄朝鮮半島北部 ,

以 郡 最重要,是漢朝東部國際交通樞紐。

二、漢在朝鮮設四郡後,中國文化也間接影響到倭國(今日本)。

東漢光武帝(1世紀中),

倭奴 遣使朝貢,賜以「漢委(倭)奴國王」印 。

4-1

儒,

焚書 一、背景:

大臣爭辯行郡縣或封建,

李斯認為天下統一,不許學者任意批判,以免損及皇帝權威。

(7)

二、辦法:

將民間所藏各國史書 & 詩、書、百家語等一律焚毀,

只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燒。

此後「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百姓若要學習法律,以吏為師。

坑儒 因方士毀謗秦始皇不德,

坑殺「文學方術士」460多人。

漢 初 , 「 黃 老 之 學 」 一、背景:

戰亂之後,休養生息,漢高祖至景帝的60多年間推行。

二、特色:

以 道家黃老 為本 ,法家、陰陽家 思想為用。

道家的清靜無為 & 法家的控馭臣下的技術 & 陰陽家的五行論。

」 一、背景:

經休養,國力繁榮&儒家重視人倫社會秩序,有助於建立政治秩序。

採納 董仲舒 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二、特色:

。 1. 以利祿獎勵儒學:

中央設太學,置五經博士,並有博士弟子員,成績優者可任官。

2. 重用者,仍有許多法家(Ex.為武帝推動經濟政策的桑弘羊)

3. 提出「 」之說,

認為自然界發生的災禍或祥瑞,都是上天對帝王行為的警示或讚許。

(1)原意:希望以上天來 約束皇權 。

(2)影響:

漢代讖緯之學流行(迷信風),成為篡位者的理論依據。

Ex. 。

代 , 今

今 文 經 古 文 經 由 來 因: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咸陽。

文帝、景帝時 ,儒生憑記憶口述,

以漢代文字(隸書)寫下經書內 容,稱為今文經。

漢武帝時 ,

在孔子舊居宅壁中發現 以先秦文字寫成的古書,

稱為古文經。

字 體 隸書(漢代通行) 古文(古篆、蝌蚪文)

(8)

解 說 孔子著六經,為其政治思想所託 孔子整理六經 著 重 通經致用、 微言大義、 相信讖緯

Ex. 引春秋決國之大疑

章句訓詁 重視經文本義

學 官 兩漢時納入 王莽時納入

引發爭執 因今文經由宿儒口述寫成,各家版本略有不同,而被質疑。

西漢末(前1世紀) 主張為古文經立博士,

威脅到今文經學家的政治利益與學術獨尊,今文經學家大力反對。

今古文經之爭從西漢末延續到東漢,達2百多年。

集大成者 東漢末(2世紀)

兼治今古文經,今古文經之爭才告一段落。

一、秦始皇命 李斯 制定律法(秦律),以鞏固中央集權。

「律」是有系統的成文法律,「令」則是君主隨時頒布的法律。

令與律具有相同效力,反映君主的權威。

二、1975出土的湖北 睡虎地秦簡( 雲夢秦簡 ) 記錄了 秦代的法律與公文書 。

律 一、制定過程

1. 漢高祖初入關時,為取得關中百姓支持,廢除秦的嚴刑苛法,

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2. 漢高祖命 蕭何 制定律法,仍保持秦法的嚴厲精神,只去掉少數殘酷條文。

3. 漢文帝時廢除肉刑。但景帝以後又恢復,漢武帝時史家司馬遷便受宮刑。

二、 漢律儒家化

1. 漢代流行「春秋決獄」,就是根據春秋經的義理來判決案件。

2. 開始將「大不敬」、「不孝」之罪列為嚴重犯罪,

反映儒家思想影響漢律,也代表對皇權的維護。

4-2 秦 漢 時 代 的 經 濟 與 社 會 文 化

時 間 背 景 抑 商 政 策 漢 初 經濟復甦,

商人興起。

1. 高祖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 2. 呂后規定不准商人及其子弟做官

漢武帝 1.充實國庫

2.打擊商人

1. 統一貨錢「五銖錢」

2. 均輸、平準 3. 鹽、鐵、酒專賣

(9)

4.「 令」:向富商徵收財產稅。

「 令」:獎勵人民檢舉未如實申報者。

5. 徵收工商業貨物稅。

王 莽 裁抑兼併 1. 徵收工商業所得稅。

2. 土地國有政策(王田),防土地兼併。

結果:這些措施雖然抑制了商人的經濟實力,使其無法與政府抗衡,

但 效果不彰 ,空有抑商政策,財富和土地仍集中少數商人及豪族。

一、統一貨幣「五銖錢」:

漢初各郡國有自行鑄幣之權,造成貨幣混亂。

武帝下令禁止各郡國及民間私鑄貨幣,由政府統一鑄造「五銖錢」。

二、「 」:

將各地每年上貢京師的物產,運到價高之地出售,賺錢收歸公有。

「 」:

中央掌握各地物價,在低價處購買貨物,運至高價處出售。

政府可 平抑物價 ,又能從中獲利。

三、 專賣 :( 國營事業專賣的開始 )

武帝時因對外征戰頻繁,財政短缺,因此將鹽、鐵、酒的經營收歸國有。

一、西漢初期,由於土地私有化和商業資本集中,

已有官吏貴族聚斂財富與土地,形成豪強大族,

二、東漢,豪強成為地方強大勢力。

憑藉政治勢力與經濟優勢,兼併土地,形成「莊園」,生產自給。

莊園的主要生產力是「 」,

他們是 為逃避賦稅 而 依附豪強 的農民,平時耕種,有事戰鬥 ,

成為 私人武力 ,使豪強大族在東漢末年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一、春節:

漢代還沒有貼春聯,但會將桃木削成神荼和鬱壘的模樣,掛在門上驅邪。

除夕有驅鬼、除瘟神的活動,除夕夜守歲的習俗在漢代已出現,

元旦也會放爆竹驅邪;同時祭拜百神及祖先。

二、元宵、端午: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在盛大的燈火中祭祀天帝,從此有元宵掛燈籠的習俗。 端午節起自戰國,因五月仲夏,常有疫癘,故「惡日」五月五被當作驅邪日 漢代已流行掛艾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三、七夕、重陽:

七夕又稱乞巧節,女孩祭拜織女,以乞求縫紉、烹飪的手藝靈巧。

(10)

重陽節起源不可考,是祭祖與敬老日,佩帶茱萸、飲菊花酒、登高避邪。

一、六 博:春秋戰國已出現,漢代更流行。

六博所用棋子,共六顆黑子、六顆白子,每人各執六顆,故名「六博」。

二、圍 棋:漢代漸興,原是宮廷遊戲,在西漢末年逐漸流傳民間。

三、投 壺 :在場中置兩壺,參賽者各以箭投入壺中,敗者罰酒。

是種 宴飲遊戲 ,源於古代 射禮 。

漢魏時期舉行投壺比賽,用來代替射箭,以娛樂嘉賓,或學習禮儀,

四、蹴 鞠: 類 似 足球 ,

最早記載於戰國的齊國,本為 軍事訓練之用, 西漢發展成專業運動。

集權 方式

1.採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 儒學成為中國學術正統,並影響漢律發展。

2.採主父偃建議,頒「推恩令」 削弱諸侯勢力,完成中央集權。

3.以刺史監督地方。

4.推行察舉制度  從地方拔擢人才,分散丞相權力。

對外 關係

1. 多次討伐匈奴  匈奴雖受打擊,但漢帝國也耗損國力。

2. 派張騫出使西域 打通絲路。

3. 朝鮮北部入版圖,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

4. 平南越,置九郡。

財政 改革

1 統一鑄造五銖錢

2 採桑弘羊建議,行「均輸」、「平準」 平抑物價、打擊富商。

3 鹽鐵酒專賣 政府國營事業專賣的開始。

其他 建立太學 ; 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晚年 因巫蠱之禍、對匈奴作戰失利

 頒布「輪臺之詔」自省 停止對外戰爭,與民休息。

5-1 P.1

(11)

代, 3

一、東漢末,地方割據

1. 為解決宦官干政,外戚何進派州牧董卓入京,結果外戚與宦官兩敗俱傷,

董卓 改立獻帝,掌實權,東漢名存實亡,各地群雄割據。

2. 董卓被殺後,

曹操 奉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中原。

之戰(河南),擊敗袁紹,統一華北。

赤 壁 之戰(湖北),曹軍被孫權、劉備聯軍打敗,三國鼎立之局逐漸形成。

二、三國鼎立

曹 魏 蜀 漢 孫 吳

開國者 曹丕(魏文帝) 劉備(漢昭烈帝) 孫權(吳大帝)

國都 洛陽 成都 建業

勢力 北方黃河流域 益州、漢中 長江中下游 對外 經略東北 經略西南

Ex. 諸葛亮討平南蠻

經略東南

Ex. 孫權討平山越

國祚 220~265年

建國 1 亡國 2

221~263年 建國 2 亡國 1

229~280年 建國 3 亡國 3 亡於 晉,

被司馬炎篡位

曹魏,

司馬昭(司馬炎之 父)派兵攻打

晉,

司馬炎命將攻吳 國力 實力最強 疆域最小,享國最短 享國最長

西 一(265-31651 年)

一、三國之局,由 晉武帝 (司馬炎)結束,完成統一,並實施 封建 。

二、 晉惠帝 時,封建諸王內鬨,引發「 之亂 」。

三、先前自塞外內徙的胡族(匈奴人劉曜)乘亂攻洛陽,俘虜晉懷帝,

西晉滅亡,史稱「 之禍 」(311年)。

→ 北方胡族紛紛建國,通稱「五胡十六國」。

→ 漢族政權被迫從中原遷往南方長江流域,

經過東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加上三國的東吳,史稱「六朝」。)

PS.「六朝古都」南京:孫吳、東晉、宋、齊、梁、陳的首都,又名建業、建康。

一、東晉建國受到士族支持,尤其是瑯琊王氏,

王導 輔政,王敦 掌軍,因此有「 王與馬,共天下 」之說。

宰相 王導 學吳語,協調南北士族,東晉政權得以穩固,被稱為「江左夷吾」。

(12)

二、 政策( 東晉、南朝皆有實施 ) 1. 永嘉之禍後,中原人民為避戰亂,

或遷河西、東北,也有南遷長江中、下游者,其中以南移最多。

東晉設置僑州、僑郡來安置,稱為「僑民」,僑民有不需納稅、服役的特權。

2. 僑民特權造成江南百姓不平。

東晉實施「土斷」,把南渡移民 就地編入戶籍 ,也要負擔納稅服役的義務。

→(1)解決僑民與江南百姓之間的矛盾(有助南北人交流)(2)增加稅收。

三、 之戰(4世紀後期,安徽)

1. 氐族的 前秦 苻堅 統一北方,接著揮兵南下,想統一中國。

前秦敗因:長期征戰,士氣低落,軍隊中又包含各族群,不能團結。

東晉勝因:背水一戰,謝玄 招募「 兵 」成功禦敵。

PS. 謝玄遣使請秦軍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再戰,

苻堅則打算晉軍半渡時截擊,未料秦軍一退不可復止,晉軍以少勝多。

史載秦軍敗退時,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2. 苻堅戰敗後,北方再次分裂,最後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

一、劉裕滅晉,國號宋(宋武帝),與北方五胡各國對峙,開啟南北朝。

二、南朝開國君主多出身寒微,以 軍功起家 。

Ex. 劉裕稱帝後為穩固地方,分封宗室,導致諸王爭權,齊也有同樣情形。

三、梁開國君主 梁武帝 (蕭衍)早年勵精圖治,但晚年沉迷佛教,不理朝政;

又收容東魏降將侯景,結果造成 侯景之亂 。

四、平定侯景之亂的功臣陳霸先(陳武帝)滅梁,建立陳朝。

5-1 P.2

一、苻堅戰敗後,北方再次分裂,最後由鮮卑 拓跋氏 建立的 北魏 統一北方。

1. 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

2. 北魏孝文帝 ,以南伐為名,自平城遷都洛陽,推行漢化。

禁胡服、斷北語、鼓勵胡漢通婚、改姓氏等。

影響:洛陽漢化深的鮮卑人,與守北境防柔然漢化淺的鮮卑人產生隔閡 → 導致 之 亂 (6世紀初)。

二、北魏由內爭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東魏後來為北齊代之,西魏後來為北周代之,彼此對抗。

一、北齊早期國力在北周之上,晚期因胡漢對立,國力耗損。

二、 北周武帝 實力漸強,終滅北齊。

三、6世紀後期,外戚 楊堅 篡北周建隋(隋文帝),並滅南方的陳,完成統一。

PS. 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曾出現三次統一

(1) 氐族的前秦苻堅

(13)

(2) 鮮卑族的北魏太武帝

(3) 鮮卑族的北周武帝

士 族(世 族、勢 族,門 閥、門 第、閥閱) 的 形 成

一、 東漢末 出現

1. 武帝獨尊儒術,以經學取士 → 東漢形成「累世經學」,造成「累世公卿」。

2. 東漢末, 察舉制的流弊 → 仕宦家族互相提攜,成為特殊階級。

二、 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加速士族發展 1. 背景:

為因應漢末以來社會動盪,人才流徙,察舉制無法實施。

2. 創制:

曹魏文帝 時(曹丕), 陳群 建議。

3. 辦法:

由中央官員兼任其本籍州、郡的中正官。

依據士人譜牒家世、德行、才能評定等級(九品),做為用人授官的準則。

三、西晉

立國因受士族支持,在法律上給予 占田 、 蔭戶 、 免稅 等特權,

開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政治時代。

族 階 級

分 布 由 來 代 表 備 註

南 方

僑 姓 中原士族隨晉室南渡 王、謝、袁、蕭 吳姓地位,

遠不如僑姓。

吳 姓 世居江南的當地望族 朱、張、顧、陸

北 方

郡 姓 胡人統治下,

留居北方的士族,

為了 區別胡漢 , 在姓氏前冠以郡名。

Ex. 清河崔氏、

太原王氏

隨著北魏政權的分裂,郡姓又分為:

(1) 山東郡姓 :

經東魏到北齊,保持重經學傳統。

(2) 關中郡姓 :

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

在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下,胡漢融合。

國 姓 北魏孝文帝 漢化,

鮮卑人所改的漢姓

元氏、陸氏、宇文氏、長孫氏等

係 一、東晉:

繼續優遇北方南徙的士族(僑姓),也接受王導建議,拉攏江南士族(吳 姓)。

(14)

但吳姓地位,遠不如僑姓。

二、南朝: 南方士族衰微

1. 南朝君主出身寒微,為削奪門閥,將朝政交由寒人處理,造成 寒人崛起 。

2. 士族子弟年輕便居高官,造成「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祕書」,

視政務為俗事,流行清談玄學,不思進取,士族的能力日漸腐化 。

3. 梁武帝時的 之亂 刻意摧殘士族。

一、永嘉亂後,續留北方士族的自保途徑:

1. 與胡族政權合作

2. 聚族而居(建塢堡),重視家族教育與門風。

二、東魏(高歡掌權)→ 北齊(高洋篡位):

國政操縱在鮮卑權貴,漢人士族受排斥。

三、西魏(宇文泰掌權) → 北周(宇文覺篡位):

宇文泰 採府兵制,整合關隴地區胡、漢士族勢力,形成「 集團 」。

* 南方士族:

隋平定陳後,隨著南朝政權結束而沒落。

* 北方士族:

隋唐政權有賴「關中士族」擁護,且「山東士族」保有重經學傳統,

這些士族仍有優越地位。

5-2

一、隋文帝(楊堅):出身關隴集團,開創了「開皇之治」。

1. 實施三省六部制、均田制 2. 取消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

3. 統一貨幣、修建大興城(即唐代長安城)、開鑿廣通渠、邗溝。

二、隋煬帝:過度役使民力,導致民變,被臣子所殺(隋只38年,581~618)

1. 開鑿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完成 隋唐大運河 。

2. 屢次 用兵高麗 ,經營西域及應付北方突厥的侵擾。

一、唐高祖(李淵)建立。

二、唐太宗(李世民):發動 玄武門之變 ,即位,開創「貞觀之治」。

1. 對內知人善任,容納諫諍(如:魏徵)。

2. 對外 平定東突厥,被西北君長尊稱為「天可汗」(國際盟主)。

三、唐高宗:即位之初,因有太宗時的大臣輔佐,被稱為「永徽之治」。

晚年政事多委由武后,朝野將高宗與武后並稱「二聖」。

四、武則天稱帝:高宗死後,連廢中宗、睿宗,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

任用酷吏打壓反對者,但 拔擢科舉進士,創設 殿試、武舉 ,仍為盛世。

五、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盛世到玄宗開元年間達高峰,史稱「開元之治」。

(15)

隋 唐 盛 世 形 成 的 基 礎

一、族群融合 :唐朝華夷觀念淡薄。

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二、開鑿運河 :結合以政治、國防為重心的北方 & 以經濟為重心的南方。

三、制度完備 。

沿 1,300

一、方法:生徒(官學選拔)、鄉貢(州縣推薦)

→ 「禮部」分科考試(明經、進士科較重要)

→ 「吏部」試以「身、言、書、判」

二、唐科舉「並未」造成大規模的社會階層流動,原因:

1. 吏部的「身言書判」,寒士常遭困阨

2. 考試規定不嚴格 (士風敗壞)

例如考前,可先將作品呈送名公巨卿,請其為之「延譽」(「干投行卷」)。

三、效果:唐中期以前,士族仍占優勢,但科舉使取才任官有較客觀標準,

使仕途不再被少數集團壟斷,加速社會流動。唐代後期,門第觀漸消融。

府:三 西 魏、北 ) 一、三省制的起源

1. 漢武帝 ,為削弱相權,重要政事交由 內朝 的近臣處理(大司馬大將軍)。

2. 東漢 ,皇帝的祕書機構 尚書臺 取代丞相,成為實際處理政事的宰相,

→ 。

3. 但是一旦成為正式宰相,又會遭到皇帝架空,由另一批新的近臣取代。

魏晉的 中書省 ,南北朝的 門下省 ,都依循同樣模式成為宰相機構。

→ 。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

職 權 特 點

中書省 「 」 1. 三省分權、合議(政事堂),

權責分明,互相監督、制衡。

2. 制定法令的過程較複雜,

容易造成政事延宕。

門下省 「 」 尚書省 「 」

下設 六部 (吏戶禮兵刑工)

府 兵 制( 沿 西 魏、北

一、兵區: 折衝府 ,關中最密集(加強中央力量,鞏固西北邊防)。

二、兵源:

兵區內家富體健者 (部分徵兵)

自備衣食、武器,定期 番上( 輪流入京宿衛),有事出征,免徭役。

三、特徵與優點:

1. 平時農耕,農閒教戰, 兵農合一 → 國家不需 耗財養兵 。

(16)

2. 遇戰臨時命將統率,戰事完畢,兵還於府,將歸於朝→ 可防武人擁兵自重。

制(

實施前提: , 才能計口授田 。

有抑制兼併,為民制產的精神。

身死不還,作為永業 死後,政府收回

北魏 ♂桑田20畝 ♂露田40畝 ♀露田20畝

隋 ♂桑田20畝 ♂露田80畝 ♀露田40畝

唐 ♂永業田20畝 ♂口分田80畝 婦女不授田

租 庸 調 法

( 將 隋 制 改 良 , 實 施 於 唐 度 )

「租」:每丁 每年 繳粟2石。

「庸」:每丁 每年 服役20天。

「調」:每戶 每年 納定量的絲製品。

→ 授田使人民生活安定,避免貧富不均;

租庸調使項目分明,賦稅公平。

以均田基礎 ,行租庸調法 ,輕徭薄賦(量入制出,利在人民)。

5-3

8 世紀中)

一、迷戀楊貴妃,寵信外戚,荒怠政事;

委政李林甫、楊國忠,造成宰相專權,政風日壞。

二、府兵制崩壞 (安史亂前 ):

均田破壞,府兵無力自給,紛紛逃亡,不能按時至京師宿衛,

玄宗改以「 」( 募兵 ) 擔任宿衛。

彍騎屯駐京師缺少戰鬥經驗;而藩鎮守邊之兵常與外族交戰,實力強

→ 造成 內輕外重 。

三、過度寵信安祿山,授與東北三節度使之職,擁有強大軍事、經濟力量。

8 世紀中)

一、時間:玄宗天寶14年爆發(755~763),持續9年,歷經玄宗、肅宗、代宗。 二、經過:

1. 發端於安祿山與楊國忠的權力爭鬥,戰場限於 華北 。

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攻陷洛陽、長安 。

2. 玄宗逃往成都,太子在靈武(寧夏)即位,是為肅宗。

三、結果:

1. 叛軍內鬨,勢力減弱。

2. 回紇出兵 助唐。

一、藩

(17)

藩鎮即節度使,原為防邊而設。

安史亂後,為酬庸有功將領&安撫安史降將,大量授節度使之職,形成割 據。

二、黨

自唐憲宗起,朝臣因出身背景,政見分歧等因素而形成黨爭。

以「牛李黨爭」最烈(∵.削藩政策),為鞏固權勢,與宦官結援,政局愈亂

「牛黨」以進士出身的牛僧孺為代表,主張安撫藩鎮;

「李黨」以山東士族出身的李德裕為首,主張武力削藩。

三、宦

1. 唐代宦官的攬權, 始於玄宗時的高力士。

2. 肅宗 開始 ,因擁立有功,宦官得以 掌握禁軍 而弄權,甚至廢立皇帝。

四、外

回紇 出兵助唐平安史之亂,之後唐為拉攏回紇,規定回紇賣給唐朝的馬,

不論良劣都同一價格,等於變相津貼。(絹馬貿易,回紇對唐的變相勒索)

五、改 :  唐朝前期:

「租庸調法」

方法:租 → 每丁每年納粟2石 庸 → 每丁每年服役20天 調 → 每戶每年納定量的織品

優點:1. 輕徭薄賦 2. 為民置產 3. 鼓勵生產

瓦解: 安史亂後 → 戶籍散亂 → 均田敗壞 → 租庸調不行

唐朝後期:

「 兩稅法 」

時間:唐德宗 ,宰相 楊炎 建議。

方法:政府 量出制入 , 夏秋兩季 徵收;

依資產多少,分級課稅。

歸併租庸調為一項, 折錢繳納

→ 從租庸調的實物經濟走向貨幣經濟。

優點:便於政府收稅

缺點: 1. 以錢繳納,農民負擔加重 ( 農民賤售穀物換錢繳稅 )

2. 加重土地兼併( 均田制取消,代表土地私有制確立 )

唐 的 滅 亡

一、黃巢之亂 (9世紀末):攻陷長安,並 破壞唐朝賴以生存的東南財賦區 。 二、黃巢之亂降將節度使 朱全忠 (朱溫)代唐自立,改國號梁(10世紀初)。

開啟「五代十國」時期。

★ 唐三大政治集團:

一、 科舉取士的影響 :

(18)

ex. 武則天執政時,欲對抗唐宗室大臣。

進士科加試詩賦,形成「進士新貴」。

ex.「牛李黨爭」:

「進士新貴」VS.「山東士族」。

二、 君主有意的打擊 : 1. 唐太宗時撰修「氏族志」,

依官品高低定等第,

皇族為第一等,外戚次之,

聲望最高的山東士族降為第三等。

目的:貶抑山東世族,拉抬關攏集團。

2. 但門第觀念深入人心,難為政治手段撼動。

ex. 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時,猶感嘆:

「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三、「黃巢之亂」的摧殘:關中及關東地區殘破,原趨沒落的士族迅速解體。

6-1

一、與隋唐較密切的部族,有北方的突厥、回紇、西方的吐蕃、西南方的南詔。二、

對外族多採武力征服、和平通婚、朝貢貿易或是羈縻政策維持關係。

政策:

在當地設立 都護府 ,只有最高長官「都護」由唐人出任。

都護府以下有都督府和州,府州的長官由當地人擔任,給予 自治 。

唐代以這種 間接統治 的方式,維繫天可汗體系,籠絡與控制周邊民族。

善冶鐵,活動在阿爾泰山及天山一帶。

6世紀中,滅柔然而興,是 隋唐北方最大外患 。

一、隋文帝,用離間策略,分化為東、西突厥。

二、唐太宗,征服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西北各可汗共推唐天子為盟主。

天可汗有徵集各汗國軍隊、冊立分封諸可汗及其繼嗣之權。

三、唐高宗,擊敗西突厥,納入版圖,設置都護府管轄。

原本臣屬突厥,在突厥瓦解後取而代之,稱霸北亞。

8世紀中,滅東突厥,成為中國北方的第一強國。

一、安史之亂,回紇助唐平亂。

受唐影響,從游牧逐漸轉定居,並發展農業。

二、「絹馬貿易」:

為了籠絡回紇,唐與回紇長期進行絹馬貿易,回紇從中獲利。

位於青藏高原,7世紀傳至棄宗弄贊,是吐蕃第一個與中國往來的領袖。

(19)

一、遣使泥婆羅(尼泊爾),迎娶尺尊公主,引進 印度佛教 。 又遣使向唐朝貢,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予棄宗弄贊,

文成公主引進紡織、造紙、陶器等工藝技術,所帶典籍也促進吐蕃文化發展 吐蕃遂開始沾染華風及 中土佛教 。

二、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不斷侵擾唐帝國的西陲。

安史之亂時,吐蕃乘機占據唐西部廣大地區,

安史亂後, 阻斷陸路絲路 與唐的聯結,成為 中唐以後最大的敵人 。

8世紀興起於西南(雲貴)。

一、玄宗時,南詔與唐駐軍爆發衝突,轉而依附吐蕃,唐出兵伐南詔,卻失敗。

二、安史亂後,南詔與吐蕃聯合侵擾唐境,成為中唐以後的嚴重外患。

一、基於宣揚國威、經濟交流,唐帝國十分重視海、陸交通的經營。

1. 海上交通:

從登州、揚州出發,可達朝鮮與日本。

從廣東出發,可達馬來半島、天竺(印度)、波斯灣,被稱為「海上絲路」。

唐代在 廣州 設置「 市舶司 」 ,負責對外貿易事務。

2. 陸上交通:

以 長安 為中心,東可達朝鮮;

西經敦煌、蔥嶺,可到拂菻(東羅馬)、大食(阿拉伯)、波斯;南到天竺。

長安成為歐亞經濟與文化的交匯中心,是當時最繁榮的國際都市之一。

二、西方文物的傳入 風俗

習尚

唐人穿胡服、戴胡帽、吃胡餅、飲葡萄酒、坐胡床、

打波羅球(馬球)、欣賞西域的幻術、舞蹈(如胡旋舞)。

宗教 信仰

佛教 漢代傳入,唐朝興盛 祆教 北魏傳入

摩尼教 唐

代 傳 入

回紇信之

景教 基督教的一派,唐太宗時傳入,

唐德宗時在長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伊斯蘭教 唐代廣州信徒眾多(因阿拉伯商人多)

三、中國文物的西傳 唐代 造紙術 西傳 :

玄宗時, 怛羅斯之役 (安史亂前,751年)唐朝軍隊被大食打敗,

被俘士兵有造紙匠,造紙術因此西傳,有助西方知識文化的普及。

(20)

東 亞 文 化 圈 的 形 成

一、構成五要素:

1. 漢字:「漢字文化圈」

2. 儒學:以儒家經典作為國家教育的內容,採行科舉 3. 律令制度(法制)

4. 科技(天文、曆算、醫學)

5. 宗教(尤其是中國化的佛教 )

二、 朝鮮半島 、日本 、越南 最明顯。

Ex. 7 世紀中,日本推行「 大化革新 」 (唐化運動)

文字:片假名,仿楷書偏旁所創;平假名,仿草書所創。

平安京(今京都),模仿唐朝長安城的規劃(棋盤式)。

6-2

起源印度,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

際(1世紀前後),經由西域傳入中國。

一、由於佛經之傳譯、帝王的提倡、東漢末以來的社會動亂等,佛教開始盛行。

二、東晉初期僧侶多以清談與名士交遊。為使中國人更容易了解佛教,

僧侶借用道家經典概念來解釋佛教義理,稱為「 」(佛、玄合流)

三、東晉 法顯 ,是赴印度取經回來的第一人。

後秦君主則大力支持 鳩摩羅什 ,將梵文佛經有系統譯成漢文。

四、魏晉南北朝佛教雖盛,卻也出現排佛聲浪

批判佛教的論點 佛門的因應 政治 東晉桓玄,

提出沙門禮敬王者

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

出家人不受世俗約束。

思想 ,《神滅論》

1. 偶然論:

「樹花同發,隨風而墮」,

不管掉落何處,都是偶然。

2. 形神合一: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1. 佛教界以薪盡火傳做比喻。

2. 梁武帝 主張「神不滅論」,

下令圍剿范縝。

倫理 出家人 「委離所生」

有違孝道

三破論 : 破身 破家 破國

1. 翻譯「父母恩重難報經」

2. 慧遠提倡 結社念佛

(淨土宗,在家修行)

經濟 出家人 「坐食百姓」

「使國空民窮」

唐朝 , 百丈懷海 禪師

創「 叢林制度 」,

規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1)

」:

1. 北魏太武帝:因崇奉道教,而滅佛。(奉道毀佛)

2. 北周武帝:因有廣大田地的教團築廟、造佛像,無助戰力,又逃稅,

下令禁佛、道二教。

3. 唐武宗:因經濟因素,沒收寺院財產,迫僧尼還俗。(奉道毀佛)

現 , 淨土宗、天台宗、禪宗 為代表。

淨土宗:特重念佛,簡便易行。

禪宗:最生活化,不必出家,不必誦讀佛經,與儒、道思想相映,信眾漸多。

天台宗:重圓融。

這些中國化佛教也遠傳至日本、朝鮮,成為東亞文化的特色。

一、源自中國本土 ,主要思想源頭是先秦的道家與神仙家。

二、道教教團 出現在 ( 2 世紀) ,

因社會動盪,人心追求慰藉,於是佛教轉盛,道教也趁機興起。

東 漢 末

一、五 斗 米 道 (又稱天師道。)

1. 東漢順帝時, 在四川創教(141年)。

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在道教發展中最大作用,是使道教擁有大批 下層信徒 。

2. 張陵之孫 張魯 ,

在漢中(四川、陜西)建立30年政教合一的政權。

之後曹操進兵漢中,張魯出降。

PS. 第4代以後遷至江西龍虎山,成為此派聖地。

二、太

1. 東漢靈帝時,河北鉅鹿人 所創(184 年)。

自稱「大賢良師」,以「太平清領書」(太平經)為理論依據。

2. 起兵反抗政府「 黃巾之亂 」,失敗後,太平道也消失。

魏 晉 南 北 朝

此時,中國南北方都出現由 士族教徒 發起的道教改革活動。

一、東晉

, 著有「抱朴子」一書。

融合儒、道思想,使上層信奉道教者增加。

從理論上確立修道可成仙的教義,又提出長生成仙的途徑。

二、南朝

1. 陸修靜 開創道經的「三洞分類法」,為道教經典的彙編奠基。

PS. 將道書分成洞真、洞玄、洞神三部類。

2. 陶弘景 建立道教的神仙譜系,並吸收佛、儒理論,鼓吹三教合流。

三、北朝

(22)

在 改造下,由 民間道教 轉向 官方道教 。

北魏太武帝 是第一位受籙帝王,道教成為北魏國教。

隋 隋代統治者主要崇奉佛教,但也利用、扶植道教,以利統治。

唐 1. 高祖李淵奉太上老君,即老子為祖宗(因同姓),

宣布三教次序:道、儒、佛。

2. 唐代君主篤信道教,熱愛服食丹藥,追求長生不老。

3. 雖有統治者的支持,但唐代道教的 勢力仍不及佛教 。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 )教廷境內的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天主 教的中心,其中的西斯汀禮拜堂還有 米開朗基羅的壁畫,皆是吸引遊客到 訪的重要景點。若要欣賞這些結合宗 教與藝術的名家大作,應前往附圖中 的哪座城市?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38.. ( )西元2010年臺灣舉辦國際花卉博覽 會,吸引人潮前往觀賞。國際花卉博 覽會最早是由位在萊因河出海口的一

政府可透過改變公共政策之收入與支出的方式,達到調節景氣,促進經濟發展,進而穩 定整體經濟社會的目標。請問:以下有關政府收入與支出的敘述,何者正確? A政府在制定支出政策、分配資源時,道德與公平為其權衡取捨的依據 B 民間利益團體透過管道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為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 C 民眾繳納交通違規罰金、戶籍謄本工本費等,屬於政府收入項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