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X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X 163.20.146.11"

Copied!
3
0
0

Teks penuh

(1)

一、單選題

(每題3分,共45分)

( C )1. 下列「 」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闕」漏/宮「闕」 (B)綢「繆」/秦「繆」公

(C)以「著」其義/文學名「著」 (D)「矜」寡孤獨/哀「矜」勿喜

( D )2. 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是:

(A)孔子參予蜡祭後,向學生進一步說明大同世界的內容 (B)夫子盼望選賢與能,講信修慕,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

(C)小康之治是指六君子的禮治,若不由此,在埶者去,眾以為恙 (D)全球化的時代來臨,夫子的治世理想,可敦促世界和平的思考

( C )3. 下列「 」中詞語,解釋兩兩相同的是:

(A)焉用亡鄭以「陪」鄰/倒「陪」家門

(B)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C)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 (D)「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 D )4.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這句話埋下伏筆,讓燭之武遊說秦君 留下契機。由此推之,燭之武解決鄭國困境的方法是:

(A)聲東擊西,各個擊破,明拜訪秦,實突襲晉 (B)負荊請罪求原諒,並託秦君為其向晉君美言

(C)假借遊說,實際上先聲奪人,攻秦於不備,逼秦退兵 (D)因未直接得罪秦君,故遊說次要敵人,對抗主要對手

( A )5.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當中,燭之武遊說秦君的切入角度多元,下列說明正確的是:

(A)「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由地理位置說明亡鄭對秦並無好處 (B)「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威嚇將玉石俱焚

(C)「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以利誘秦君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以歷史教訓掀起宿怨

( A )6. 下列關於〈大同與小康〉中文句的闡釋,正確的是:

(A)從「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可看出在大同世界中,人人皆有仁愛之心,

照顧弱勢,已有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的概念

(B)「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趨近老子所言之「絕聖棄智」,指執政者若能拋棄 知識、謀略,實施「無為而治」,萬物便能自化,達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C)「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指六君子皆由人民以「選賢與能」的 方式舉用,故在其領導之下,社會自然安定和諧

(D)「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寫小康之治須以刑罰、仁愛並施,方能使百姓收斂私欲,復 歸於禮義的常道

( B )7. 下列關於大同與小康之治的對比,錯誤的是: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天下為公 天下為家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男有分,女有歸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貨力為己

( B )8. 下列關於〈諫逐客書〉一文的分析,正確的是:

(A)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對秦王提出諫諍,指陳小人亂國,朝廷讒言四起,

有害於國家大業

(B)以秦國四位國君任用客卿有功之歷史史實,驗證「客何負於秦哉」之結論,以過往之 是,暗示今日逐客之非

(C)以異國之樂對比「擊甕叩缶,彈箏搏髀」之真秦聲,肯定秦王「快意當前,適觀而 已」之藝術品味

(D)以「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激勵秦王宜擴大野心,增廣疆域,以納天下眾民,

彰顯國君的能容風範

( A )9. 下列文句句意解說恰當的是:

(A)「大人世及以為禮」:政治傳位制度改變,權力轉為世襲

(B)「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點出秦國朝政「上下交相賊」的亂象

(C)「朝濟而夕設版焉」:晉國經過朝朝暮暮的努力,最終得以設下典範制度 (D)「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自陳自己年輕時多行不義之事

( C )10.語文中有文句上下同字詞類活用的現象,透過改變詞性,完成句意的表達。如:「不獨

『親』其『親』」,同一「親」字,分別作動詞及名詞使用,即是一例。下列文句亦符 合此種詞性用法的是:

(A)「以」正君臣,「以」篤父子 (B)地「無」四方,民「無」異國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A )11.下列關於《禮記》、《左傳》二書的分析,正確的是:

(A)二書皆是用以解經的傳,作用在於解析經典的微言大義 (B)二書皆採札記形式的敘事方式,藉具體事件以闡明思想 (C)《禮記》是儒家論禮的叢書之一,亦即漢代的《禮經》

(D)《左傳》採紀傳體,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 B )12.適度使用「謙詞」,除在形式上,可以鮮明雙方位階外,重點更在溫潤雙方的情感交流。

如行文自稱「不敏」,常和書寫者是否敏慧無關,純是自謙。下列各句「 」中,使用 了「謙詞」的是:

(A)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B)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C)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D)「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

(本回共3頁,此為第1頁)  1-1

1 聚焦十五實力評量

第一回:1.燭之武退秦師、2.大同與小康、3.諫逐客書

(2)

( C )13.文句中的對話常顯露出人物的性格或心情。下列語句中的情緒,說明正確的是:

(A)燭之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表露時不我予、年老力衰的無奈遺憾 (B)晉文公:「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說明在理解形勢後,終於勉強同意子犯追兵競

(C)鄭文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表現鄭文公自責道歉的柔軟 身段

(D)佚之狐:「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顯示出佚之狐不願承擔而推諉責任 的性格

( C )14.下列關於〈諫逐客書〉寫作風格的敘述,正確的是:

(A)因李斯所處時代為戰國,故文章氣勢和緩、文字質樸,亦較少音樂性與節奏美,有上 古之風

(B)史料選材周遍,完整地記錄秦國歷任國君善用客卿、建立功業的史事,並以此為論據,

批判秦王逐客之舉

(C)文中援引的史實宏博,但李斯善濃縮、剪裁,落筆著重客卿對秦國的貢獻,增強「客 何負於秦哉」的論點

(D)在論述逐客之非的手法上,先總提「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來警示秦王;再 以秦王「重物輕人」曲折諷刺秦王的愚昧

( C )15.下列關於〈燭之武退秦師〉、〈大同與小康〉、〈諫逐客書〉三文表達技巧的說解,正 確的是:

(A)〈燭之武退秦師〉以議論批判,推進情節發展 (B)〈大同與小康〉以評議當時社會亂象為基調 (C)〈諫逐客書〉以開門見山手法,展開論述

(D)三文皆條理清晰,足見戰國時期縱橫捭闔的氣勢

二、多選題

(每題5分,共40分)

( BC )16.下列「 」中的字詞,經替換後意思仍然相同的是:

(A)藉寇兵而「齎」盜糧:借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無 (C)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及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賜 (E)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易

( AC )17.下列「 」中之字義,前後相同的是:

(A)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王者不「卻」眾庶 (B)「舉」世皆濁我獨清/「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C)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 (D)故人不「獨」親其親/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E)「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

(CDE )18.下列畫底線處詞語使用正確的是:

(A)遊說諫言之難,在於需以頡頏之行,考慮被遊說者的需要 (B)好的說客除了能做到完善的利益考量,對答間更是字字珠璣

(C)與位階較高的長官溝通,除了內容要情理兼備,態度更需不卑不亢 (D)遊說者所提供的建議,不但需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而且要具體可行

(E)從燭之武打破「弱國無外交」一事,遊說諫言於外交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 CD )19.下列關於〈大同與小康〉之敘述,正確的是:

(A)全篇書及禮的演進與循環,先有亂世,再至小康,最終復歸於大同

(B)以孔子參加魯國歲末大祭時,有感於魯國禮義衰頹,因而勸諫魯哀公的歷程,推展全 文

(C)孔子認為小康之治大道隱沒、帝位私有、欲望擴張,幸虧尚有三代之英以禮義匡正社 會

(D)孔子認為國君若不謹行禮義,便會遭天下人視為禍害,最終結果便是遭到罷黜、廢棄 (E)大同之治講求「禮義」,人倫規範、社會制度都仰賴其建立;小康之治人心凋弊,須

以更具強制力的「刑罰」限制之

( AE )20.行文時不直講本意,而以間接、側面的寫法,委婉閃爍的言詞,曲折烘托或暗示本意的 方式,稱為「婉曲」修辭,例如不直言死亡而稱「駕鶴西歸」。下列使用「婉曲」修辭 的是:

(A)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B)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C)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D)言有召禍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E)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ACD)21.兩個分句中,具有主從、因果關係者,稱為「因果複句」。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 有源頭活水來」,即是一例。下列各選項亦為「因果複句」的是:

(A)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B)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C)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D)晉侯、鄭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BCD)22.古代計量長短為「度」,計量容積、面積則為「量」,與重量有關的則是「衡」。下列 屬於「度」的選項是:

(A)不為五「斗」米而折腰

(B)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

(C)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

(D)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E)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

( BE )23.下列關於〈燭之武退秦師〉、〈大同與小康〉、〈諫逐客書〉三文表達技巧的說明,正 確的是:

(A)〈燭之武退秦師〉全篇以「退秦師」為中心,借過往歷史事件,說明鞏固政權之必要 (B)〈大同與小康〉分列大同及小康之治,此中「是謂『大同』」、「是謂『小康』」二

句,具有收結分述之效

(C)〈諫逐客書〉全文旨在闡明「客辜負秦」,分論納客之利及逐客之害,推出結論 (D)〈燭之武退秦師〉、〈大同與小康〉標題皆後人所加,無法從篇名見得主旨;〈諫逐

客書〉標題為作者自訂,可推知文眼

(E)〈諫逐客書〉以「不逐」為說;〈燭之武退秦師〉則情感與利害互融;〈大同與小 康〉充分顯現出對儒家的嚮往

1-2 (本回共3頁,此為第2頁)

(3)

三、單選混合題型

(共15分)

◎閱讀下文,回答24-26題。(第24-25題,每題3分。第26題,共9分)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 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 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燭之武退秦 師〉)

燭武曰:「秦晉合兵臨鄭,鄭之亡,不待言矣。若亡鄭而有益於秦,老臣又何敢言?

不惟無益,又且有損,君何為勞師費財,以供他人之役乎?」穆公曰:「汝言無益有損,

何說也?」燭武曰:「鄭在晉之東界,秦在晉之西界,東西相距,千里之遙。秦東隔於 晉,南隔於周,能越周晉而有鄭乎?鄭雖亡,尺土皆晉之有,於秦何與?夫秦晉兩國,毗 鄰並立,勢不相下。晉益強,則秦益弱矣。為人兼地,以自弱其國,智者計不出此。且晉 惠公曾以河外五城許君,既入而旋背之,君所知也。君之施於晉者,累世矣,曾見晉有分 毫之報於君乎?晉侯自復國以來,增兵設將,日務兼並為強。今日拓地於東,既亡鄭矣,

異日必思拓地於西,患且及秦。……以君之賢智,而甘墮晉之術中,此臣所謂『無益而有 損』,所以痛哭者此也!」穆公靜聽良久,聳然動色,頻頻點首曰:「大夫之言是也!」

百里奚進曰:「燭武辯士,欲離吾兩國之好,君不可聽之!」燭武曰:「君若肯寬目下之 圍,定立盟誓,棄楚降秦。君如有東方之事,行李往來,取給於鄭,猶君外府也。」穆公 大悅,遂與燭武歃血為誓,反使杞子、逢孫、楊孫三將,留卒二千人助鄭戍守,不告於

晉,密地班師而去。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

( A )24.依據甲、乙二文內容,說明適當的是:

(A)甲文中的燭之武,乙文名為燭武;甲文中的秦伯,即乙文中的穆公 (B)二文最末皆以退兵及提供協防收場,顯見被遊說者的仁政王道之心

(C)遊說重在真誠,甲文中的燭之武開門見山,離間秦、晉,故能成功打動秦穆公

(D)乙文中的燭武被稱為「辯士」,說明其能引證分析當下情勢,因此深得秦國君臣信任

( B )25.乙文中的燭武,在進行遊說前曾在城門哭秦,被人發現後,才得以見秦穆公。燭武此舉 引起秦穆公好奇,遂得以展開「哭秦原因」的說明。推究他遊說的核心主旨,最恰當的 是:

(A)圍鄭之舉,勞師費財 (B)亡鄭於秦,無益而有損 (C)秦、鄭二國,脣亡齒寒

(D)秦、晉兩國,毗鄰並立,勢不相下

26. 對照甲、乙二文,可以發現史傳及小說有各自的表達方式。試根據表中的示例,在表格中填入兩 文間可相對應的文字(請填入原文文句):(共9分)

〈燭之武退秦師〉 《東周列國志》

越國以鄙遠。

鄭在晉之東界,秦在晉之西界,東西相距,

千里之遙。秦東隔於晉,南隔 於周,能越周晉而有鄭乎?

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 乏困。

君如有東方之事,行李往來,取給於鄭,猶 君外府也。

(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

朝濟而夕設版焉!

晉惠公曾以河外五城許君,既入而旋背之,

君所知也。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

楊孫戍之,乃還。

穆公大悅,遂與燭武歃血為誓,反使杞子、

逢孫、楊孫三將,留卒二千人 助鄭戍守,不告於晉,密地班 師而去。

(本回共3頁,此為第3頁) 60604S 1-3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量詞」,即用以表示人、事、物的數量的單位詞。下列「 」中的量詞,使用錯誤的選項為何? (A)一「匹」布料 (B)一「彎」新月 (C)一「台」轎子 (D)一「齣」戲劇 ) 7.下列「 」中的數詞,屬於虛數的選項為何? (A)「三」思後行 (B)「四」季如春 (C)「九九」重陽 (D)雙「十」國慶 ) 8.「疊字」,即指由兩個相同詞素所重疊而成的複詞。下列「

( )凡要說的有三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秩序, 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叫做「層遞」。例如:「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 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張潮〈幽夢影〉)是屬於 「遞升式」的層遞。下列文句同屬於「遞升式」的選項是: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