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題包含單選題與非選題。單選題每題8分。非選題依各題配分。
(一)1 ~ 2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題。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 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
亦有不利焉!」許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 本段文字所提及的局勢背景訊息不包含:
(A)鄭國遭受包圍的日期 (B)晉國出兵鄭國的理由 (C)鄭國得罪秦國的緣由 (D)秦、晉兩國駐軍位置
2. 依據上文燭之武臨危受命的過程,找出推薦人(1),並以自己的話說明,完成下表(2)、(3)。
((2)、(3)每小題建議作答字數:各15字以內)((1)4分;(2)、(3)各14分,共32分)
(二)3 ~ 6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6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 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 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 下列文句「 」內的字義,依序與上文畫底線處文字字義相同的是:
(A)「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B)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 (C)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D)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 下列圖示,最符合「越國以鄙遠」涵義的是:
(A) (B)
(C) (D)
5. 依據上文中燭之武的說詞,與鄭國交好,對秦國來說最直接的好處是:
(A)東進路途中,增加能補給物資之處 (B)能使小國心悅誠服,博取美好名聲 (C)試探晉國是否有心維持秦、晉之好 (D)將鄭國納入領地,以增加國家稅收
60003S3 10-1 鄭伯先【(2)
】,
再【(3)
】,希望燭 之武能轉為接受任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鄭伯因為【(1) 】的 推薦,決定派燭之武前去見秦君。
燭 之 武接受 鄭 伯 的任命。
燭 之 武 推 辭 鄭 伯 的任命。
第十課 燭之武退秦師
10
(背面尚有試題)
6. 燭之武在遊說的過程中,刻意挑起秦國與晉國間的矛盾與敵意;請據此說明燭之武說詞背後的涵 義,完成下表。(每小題建議作答字數:各25字以內)(每小題各14分,共28分)
燭之武的說詞 說詞背後的涵義說明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
薄也。 晉國的領土增加,秦國的領土就相對變小的消長之害。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行5個字)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行5個字)
(三)閱讀下文,回答第7題。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 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7. 〈燭之武退秦師〉的結尾如此安排,意在凸顯晉文公的行事特色是:
(A)受婦人之仁影響,遇事優柔寡斷 (B)能廣泛聽取群臣意見,知人善任 (C)事前預料秦國退兵,已做好安排 (D)明辨事理,善於權衡時局的利弊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