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與豪邁的抗戰 史詩 - 評民革中央聯 絡部編的長城與抗戰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6)書 評
孫巍溥ㆍ侯 傑
(中國 南開大學)
Ⅰ
八十年前的1937年7月7日, 日軍進 攻宛平城, 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 變”, 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正式開啟.
其實在更早些的1931年9月18日, 隨 著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 和吞併,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已經打 響. 從“九一八”到“八一五”, 在長達 14年的抗戰歷史上, 優秀的中華兒女 赴湯蹈火、前仆後繼, 留下了無數可 歌可泣的歷史記憶. 在這些血與火的 抗爭之中, 作為抵禦外敵、保境安民 的古老長城, 不僅是中華民族捍衛和 平的標誌, 而且成為中國軍民抗戰歷
的這本長城與抗戰, 裡面以原始材 料和珍稀圖片相結合的方式, 真實地 記錄了從山海關到喜峰口和古北口、
從南口到張家口、從忻口到娘子關, 古老長城沿線上那些血與淚的歷史, 可以說是第一部全面反映長城沿線抗 日戰爭的圖文並茂的學術著作. 該書 編成于2015年夏秋, 時值中國人民抗 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周年紀念之際, 可以說是應運而生, 出版於即將到來的抗戰全面爆發80年 前夕, 影響深遠. 現為讀者摘取全書目 錄如下:
第一章 雄關漫道:長城與中華民族 的歷史記憶 / 001
第一節 長城修建的歷史 / 003 第二節 萬里長城上的關口 / 011 第二章 硝煙再起:長城抗戰 /
019
第一節 山雨欲來:中日兩國戰前態 勢 / 021
第二節 榆關抗戰:長城抗戰第一槍
/ 036
第三節 熱河失守:山川落寞 / 060
第四節 喜峰口戰役:中國軍人的搏 殺 / 094
第五節 冷口戰役:不忍國土落敵手
/ 123
第六節 古北口戰役:血灑長城的悲 壯一幕 / 138
第七節 灤東戰況:奮力抵抗 / 166
第三章 英雄兒女:晉察綏抗戰 / 187
第一節 南口、張家口戰役:恨失屏 障 / 189
第二節 平型關戰役:國共聯合打破 日軍不敗神話 / 210
第三節 忻口戰役:華北戰場最慘烈 的戰役 / 246
第四節 娘子關戰役:誓與陣地共存 亡 / 295
第四章 再築長城:捍衛和平的鐵壁 銅牆 / 327
第一節 中共領導抗戰及根據地建設
/ 329
第二節 鋼鐵長城:巍然屹立在東方
/ 362
透過目錄, 讀者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從1933年到1945年, 中國國民黨和共 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在長城沿線 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足跡. 因 此說, 該書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和學 術價值.
該書是集合中國大陸和臺灣即海峽 兩岸學者之力完成的學術工程, 實現 了兩岸學者共用史料, 共寫史書的目 標. 為了更好地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民革中央聯絡部委託南開大學城市文 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史研究中 心教授、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侯傑, 邀請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從分 置大陸和臺灣的檔案、報刊、照片等 資料中精挑細選, 共同編寫而成的集 體智慧的結晶. 該書總字數超過40萬, 以檔案、回憶錄、報紙、雜誌和時人 論著為主要的史料依託, 配有珍惜圖 片120餘幅, 參閱各類史料數十種. 全
體參編人員為了該書的出版嘔心瀝血, 甚至連春節都沒有休息. 本書最大的 特色在於材料的選取, 全書材料以原 始資料為主, 既有珍貴翔實的原始檔 案資料如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 選編(1931-1945)中收錄的日本軍隊 電報原稿、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 料(中文部分)中的大量對華侵略原始 研究文獻以及張學良文集中保存著 的原始記錄等, 亦有如大公報、益 世報、申報和八路軍軍政雜誌等 一手報刊中的珍貴報導;既有上文所 提到的大量第一時間形成的原始材料, 還引用了很多當時將領和士兵後來沉 澱出的的回憶錄和口述資料;既有大 陸現存最完善的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寫 的資料彙集如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 冊), 亦有臺灣地區“國防部”史政編譯 局編撰的抗日戰史等書的加盟;既 有如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處理 日本投降檔彙編一類的原始資料合 集, 亦有如中國戰區受降始末一類 的時人所編寫的高水準的專著.
編排巧妙, 是該書的又一大特點.
在每章的前面, 都有主編和編者精心 撰寫的概括性文字, 便於讀者閱讀、
瞭解其前因後果和來龍去脈, 使讀者 能夠不迷失在層見疊出的史料當中.
雖言簡意賅, 但切中要害. 不僅如此, 在每章節中, 主編和編者們都選擇了 與文字內容相對應的照片、圖像資料 加以配合, 產生圖文互證、圖文互釋
的效果. 於是, 書中那一段段充滿著血 與火的文字, 那一幅幅觸目驚心的圖 片, 以無可辯駁的原始史料的形式, 忠 實地記錄著日本侵略者喪心病狂的殘 暴行徑和中國軍民奮起反抗侵略的頑 強不屈精神. 這樣的精心之作, 不僅為 海峽兩岸學者研究抗戰歷史提供大量 珍貴資料, 而且還為韓國的學者深入 研究長城與抗戰提供幾代的便利和導 引.
Ⅱ
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充分發掘原始 資料, 使塵封多年的報刊史料重新發 聲, 是該書的優點之一. 如該書為呈現 中國軍人在長城抗戰中勇敢地打響第 一槍即“榆關抗戰”中不畏犧牲、誓死 捍衛每一寸領土的鬥志, 特意選編了 鄰近山海關的天津出版的民國四大報 刊之一的大公報1933年1月13日的 具體描述:
南門角樓、西南水門一帶, 戰鬥激 烈, 守城官兵自安營長德馨以下, 第 二、第三、第四、第五各連連長同殉 于難, 排長以下士兵傷亡幾盡.
此外, 該書還收集到近代中國影響 最大的報刊——申報1933年1月10 日對侵華日軍暴行的控訴:
日軍佔領榆關後, 在南關居住之服
務交通界某君對於日軍慘暴行為親身 目睹……民房被燃燒彈轟炸, 南關西 關內已成一片焦土……日軍三日晚入 城佔領縣公署, 將城內維持治安之員 警十八名拘捕, 在大街槍殺. 死後將 頭割下, 懸於城門洞內. 現偽國派員 警百余名入城, 通令居民一律懸掛日 本國旗, 並在門首貼出‘歡迎大日本皇 軍’, 否則即處死刑.
上述這些珍貴的原始材料, 大都是 封存在80多年前的近代報紙期刊之中, 平時除了少數專業研究者外幾乎無人 問津. 而隨著這本長城與抗戰圖文 集的出版, 塵封已久的原始材料擺放 在所有不忘歷史、愛國雪恥的人們面 前, 也讓時下很多日本右翼分子篡改 歷史的陰謀和野心無所遁形. 抗日戰 爭讓中國人民警鐘長鳴, 正如後來成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 曲中所唱的那樣, “中華民族到了最 危險的時刻”. 抗日戰爭留給中國人民 的寶貴財富就是永遠不能喪失警惕, 永遠都要保有危機意識和進取之心.
難能可貴的是, 該書為了更好地揭 露日本侵略者殘殺中國人民的罪行、
讓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徑大白于天下, 主編和編輯人員大量翻譯和引進日本 軍方的內部資料, 如舊日本陸軍電報 原稿、前日本末次研究所1)專供軍部參
1) 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期間, 設在當時北 平的“末次研究所”, 是日本軍國主義在 中國設立的許多情報機關之一, 其負責 人是末次政太郎. “情報資料”是該所為
考的機密情報資料等等, 以防止授人 以只彙編中國方面一家之言的口實.
由於這些日文資料產生的時代日本侵 略者風頭正勁, 明治維新後, 日本由於 政治變革深入且持久而日趨強大, 中 國則國力衰微, “天朝上國”在近代列 強的輪番侵略中成為一個空殼. 所以,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 這些日文資料的 創造者們根本沒有想到他們最終會戰 敗投降, 因此其對日軍的侵略活動進 行了詳細記錄不留隱晦, 因而在幾十 年後的今天, 它們卻成為了日本自己 提供的記錄日本侵華罪行的鐵證. 如 在 書 中 公 之 於 眾 的 關 東 軍 司 令 部 於 1932年4月4日制定的對熱和政策的 內部機要中, 日本侵略者就十分露骨 地表達了蠶食中國領土的野心:
確定在舊熱河省內西剌木倫河以北 設立興安省, 以漸進主義為原則. 又 指導省民(特別是蒙古人), 使之歌 頌興安省的行政, 或其他省份的保護 政策, 使其自行服從滿洲國的統制.
為此, 要促進以下工作:利用喇嘛, 派遣滿洲國宣撫使, 從錦州、通遼方 面發送或發行報紙.
更難能可貴的是, 該書並非只是史 料的簡單堆砌而成的應景之作, 而是
給日本軍國主義的政治決策機關提供 準確情報, 由自1912年至1940年7月 期間國內外 50餘種重要的中文、日 文、英文報紙中剪輯並按專題整理而 成.
有意識地使用史料互證等專業的史料 處理方法, 處處體現出主編和編者扎 實深厚的歷史專業學術素養. 回憶錄 是長城與抗戰一書中主要收錄的幾 種史料體裁之一. 眾所周知, 涉及重大 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回憶錄, 是進行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然而, 由 於作者在寫回憶錄時, 出於記憶減 退、政治立場和感情因素等作用、影 響, 往往會寫出一些雖非偽造但仍有 悖於客觀的內容. 為此, 該書編者們在 選引某位將領回憶錄的同時, 不僅不 惜花費精力搜羅同期其他相關將領的 回憶錄, 甚至還遍尋當時各大報刊如
大公報、益世報、申報等主流新 聞媒體的公開報導和當時前線將士與 後方政府的往來電文以供讀者互相參 照. 一方面, 多人的共同回憶可以將記 憶減退、政治立場和感情等因素對歷 史記憶建構的影響降至最少, 同時在 輔以其他相關檔案資料, 一切只為還 原真實的歷史. 以該書展示的有關古 北口抗戰記憶為例, 共引述了四位前 線將領的歷史回憶. 其中包括時任第 八集團軍第十七軍第二師師長黃傑的 回憶:
二十一日, 敵軍更全面向我黃土 梁、南天門、八道樓子之陣地攻擊 , 炮彈密如雨點, 煙火彌漫, 塵沙蔽天, 五晝夜未稍終止. 尤其左翼八道樓子 一地, 著彈三千餘發, 工事盡被摧毀, 骨肉悉為灰燼, 我陣亡營長聶新、吳 超征之忠骸, 在敵機炮重量炸彈下化
為烏有, 慘烈情狀令人痛憤!我軍浴 血苦戰, 傷亡官兵達三千餘.
而時任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 三旅旅長、代理師長的杜聿明和時任 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第一四九團團 長的覃異之的回憶卻是:
二十日夜敵軍派一個大隊的兵力由 古北口一個姓李的漢奸(原任保長)
帶路偷襲南天門左翼制高點八道樓子
(該處有八座碉樓故名). 這八座碉 樓建在很險要的山上, 是南天門陣地 左翼支撐點, 原命令第二師派一營兵 力防守, 而第二師師長黃傑卻認為日 本兵穿皮靴, 無論如何是爬不上這幾 座碉樓的, 他決定只派一個連防守.
這些官兵也以為地勢險要, 放鬆了警 戒. 一夜之間, 這八座碉樓全部被敵 佔領……二十三日午前七時起, 敵人 利用八道樓子瞰射之利, 以陸空軍聯 合向南天門陣地的中央據點四二一高 地猛烈攻擊, 進攻四次, 均被擊 退……第二師苦戰五晝夜, 傷亡甚大, 疲勞不堪. 於二十五日夜間, 由第八 十三師劉戡部接替南天門陣地的防守 任務.
時任第十七軍第二師第四旅旅長的 鄭洞國的回憶則為:
4月16日至18日, 日軍出動飛機相 繼轟炸了第 2師師部駐地石匣鎮和第 17軍軍部駐地密雲縣城. 我判斷這可 能是敵人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前兆, 遂 命令部隊日夜加強戒備, 準備迎接即 將到來的一場血戰. 就在這時, 我南 天門左翼險要制高點八道樓子(該處 有古時八座碉樓, 故名)卻不慎失守 了……軍部原命令第 2師派一營兵力
防守八道樓子, 但黃傑師長一時大意, 認為日本兵穿皮靴, 無論如何是爬不 上這幾座碉樓的, 所以只決定派第6旅 第11團的一個連防守. 而這個連的官 兵也以為地勢險要, 放鬆了警戒. 4月 20日夜, 日軍以一個大隊的兵力由古 北口一個姓李的漢奸(原任保長)帶 路偷襲過來, 僅一夜之間, 這八座碉 樓就全部被敵人佔領了……4月23日 晨七時, 日軍利用八道樓子瞰射之利, 以陸空軍聯合向我南天門陣地中央的 重要據點四二一高地發動大規模猛 攻……戰鬥中, 我軍因火力不夠, 也 吃了敵人不少虧. 我軍火炮很少, 且 性能亦差, 往往需發射三發炮彈方能 命中目標. 但這裡一發炮彈剛剛出膛, 即為敵炮兵發現, 馬上招來排炮轟擊, 只好頻頻更換火炮位置, 不敢集中排 列作連續射擊, 故而大大限制了火力 威力. 敵人因在火力上占絕對優勢, 愈加驕狂, 每次進攻之前, 都以飛機 大炮向我軍陣地狂轟濫炸, 陣地上幾 無一寸完好之地, 官兵死傷甚重.
從以上三段回憶錄不難發現, 對於 同樣的一場戰役, 四位將領的回憶雖 然有相同之處, 都強調了敵人的兇惡 和我軍的無畏, 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
與黃傑單純強調敵人凶頑不同, 後面 三位將領的回憶中道出了此戰所以犧 牲巨大的原因, 與黃傑的部署失誤有 關. 而在這三人的回憶錄中, 杜聿明和 覃異之明顯對黃傑的失誤耿耿於懷, 而鄭洞國在回憶中則在指出黃傑失誤 是造成我軍犧牲的原因之一的同時, 更認為戰鬥的艱苦更多地還是由於中 日兩軍武器裝備存在巨大差距. 這些
只有將當事人的回憶仔細對比才能發 現的微妙細節, 若沒有長城與抗戰
一書主編和編者獨具匠心的精心編排, 恐怕後人難以得知其中的原委.
Ⅲ
值得肯定的是, 該書處處體現出抗 戰是全民族的抗戰, 是“不分階級貧富, 不分男女老幼, 不分黨派信仰, 一致奮 起, 義無反顧, 與日寇做生死的決鬥”
的抗戰的編輯思想. 眾所周知, 長期以 來, 由於海峽兩岸的政治隔閡, 在抗戰 歷史的研究和論述上, 國共兩黨各有 自己的一套解釋方式和話語體系. 結 果不僅令抗戰歷史難以得到完整的呈 現, 更讓少數別有用心、妄圖貶損中 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巨大作用的 個別人有了可乘之機. 抗戰是兩岸的 最大公約數, 抗戰歷史需要兩岸共同 書寫, 這是長城與抗戰一書編者們 的共同心聲. 現以該書對華北抗日戰 場上打得最頑強、最慘烈的忻口戰役 的處理為例, 加以說明. 忻口戰役是全 面抗戰爆發初期華北戰場上作戰規模 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戰役. 中國 軍隊在忻口戰役中以傷亡10萬餘人的 代價, 殲滅日軍2萬余人, 大量消耗了 日軍的有生力量和物資裝備, 極大地 鼓舞了抗日軍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 死戰鬥的勇氣和信心. 在該書中, 主編
和編者密切合作, 兼收國共兩方面的 原始資料, 將戰役中國共兩黨精誠合 作、共赴國難的歷史記錄公之於眾.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 這些一手的檔 案和口述史資料雄辯地證明, 正是“國 共兩黨的合作, 使忻口守軍取得與敵 奮戰23天的戰績. 日軍的飛機轟炸往 往會造成中國軍隊的傷亡, 但在忻口 上空肆無忌憚地狂轟亂炸的日軍飛機 在10月19日一夜之間突然消失了. 原 來是八路軍 129師陳錫聯部夜襲陽明 堡日軍機場, 摧毀了日軍24架飛機.”2) 總之, 長城與抗戰一書以抗戰歷 史為時代背景, 以長城為依託, 將大量 珍惜史料和精美圖片有機結合, 不僅 填補了這一領域的學術空白, 而且在 形式、裝幀上也有所突破, 達到圖文 並茂、雅俗共賞的程度, 堪稱是一部 鑒古知今、資政育人的優秀學術作品.
주제어: 장성, 항전, 국공합작 關鍵字: 长城, 抗战, 国共合作 Keywords: The Great Wall, Anti-
Japanese War, Kuomintang -Communist cooperation
(원고접수: 2016년 11월 9일, 심사완 료 및 심사결과통보: 12월 15일, 수 정원고접수: 12월 24일, 게재확정:
12월 26일)
2) 民革中央聯絡部 編, 長城與抗戰
(團結出版社, 2016), p.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