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史視野下的近代 城市劇女演員群體- 評張遠撰寫的 近代 平津滬的城市劇女演 員(1900-1937)
翟 菁 · 侯 傑 (中國 南開大)
京劇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 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意涵, 而被中外學 者廣為關注. 但是到目前為止, 此類著 作仍多著眼於京劇藝術以及表演者個 體本身, 更多地從劇本·劇場·音樂·技 術·角色·演員個體出發, 很少關注演員 這個社會群體的整體特徵. 近代城市 劇女演員 -以滬·平·津為中心的探討 一書則從這個海內外學術界較少關注 的領域出發, 將1900-1937年間滬·平·
津三地登臺演出的京劇女演員作為探 討對象. 在女演員重回京劇舞臺的歷史 大背景下, 對她們的生活進行考察, 反
大背景下所面臨的複雜處境, 引申出轉 型之中的中國近代城市文化.
全書目錄如下: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1 第二節 相關研究…5 第三節 探討範圍與章節…11 第二章 女演員的出生背景與生活…
13
第一節 出生及從業背景…13 第二節 女演員的學藝生活…20 第三節 女演員的演藝生活…27 第四節 離開舞臺的女演員 -以婚姻 為中心的探討…34
第三章 女演員的定位和評價…42 第一節 藝員名妓閨秀 -女演員的社 會定位…42
第二節 劇評中的男女有別…50 第三節 女演員與淫戲 -關於男女合 演問題的討論…69
第四章 女演員的形象建構…79 第一節 舞臺下的女演員: 女演員私 生活的描寫及形象…80
第二節 風雅有才藝的女演員形象…
89
第三節 女演員的道德形象建構 -貞 節·孝友·好公義…95
第四節 雌雄莫辨的女演員: 坤生的 性別形象…101
第五章 女演員與捧角文化…107 第一節 捧角家 與捧角心態…108 第二節 幾種捧角活動中的表演意義
…118
第三節 上稱號與菊選中的表演與演
員的形象建構…129
第四節 捧角與女演員的生活…136 第六章 結論: 新與舊之間的女性…
145
參考文獻…152 後記…160
本書以報紙·雜誌·演員傳記為主要 的史料依託, 借助日常生活研究·女性 主體性探求·文本分析等多種方式方法, 成功地進行了女性史視野下的近代城 市劇女演員群體研究. 除去緒論和前 言, 本書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描 述當時女演員生活的幾個方面, 包括她 們的出生背景·學習環境·演藝生活, 以 及舞臺生涯結束後的生活等. 第二部分 探討這群新出現在舞臺上的女演員怎 樣被看待和被討論, 包括社會地位·劇 評中的男女有別·男女合演等問題. 第 三部分探討雜誌報紙中所建構出的女 演員形象, 從而反映出公眾對於女演員 形象的期望. 第四部分討論捧角文化, 包括捧角者的身份與心態及其對女演 員生活的影響等. 該書資料翔實·視角 多元·內容深刻·文字精煉, 能夠為讀者 帶來多方位的啟迪.
Ⅰ. 舞臺世界同日常生活的 溝通意識
日常生活史學, 興起於20世紀70年
代中期的德國和義大利, 後發展于歐美 史學界, 近些年來又逐漸進入中國研究 的範疇. 本書作者借鑒日常生活史學的 一些方法, 對城市女演員的日常生活進 行了詳盡的考察. 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把 握, 進一步推進舞臺世界, 從而全方位 地呈現京劇女演員的處境. 日常生活同 舞臺世界的溝通與聯接, 成為本書的亮 點之一.
在作者的筆下, 京劇女演員從藝前 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此後的從 藝心態和社會定位. 文中所涉及到的女 演員開始學戲基本不外乎以下幾種情 形: 一是原本的官宦或貴族家庭慘遭 變故, 難以維持生活, 使得家中的女孩 子不得不開始承擔一部分經濟上的負 擔. 加之家庭成員原本對京劇的興趣·
以及同演員之間的聯繫, 使得演戲成為 一種謀生的選擇. 二是出生於一般家 庭, 但是因貧窮·家遭變故等造成經濟 上的困難, 出於女演員收入豐厚的印 象, 開始學戲掙錢. 三是出生於官宦世 家或是一般富裕的家庭, 沒有太大的經 濟負擔, 由興趣先成為票友, 然後入行.
但這種情況非常的少. 四是梨園世家或 父母親戚為戲劇界的人. 五是由娼轉 優. 總體看來, 這些女演員在從藝之前 大多來自於貧窮家庭·破落家庭, 經濟 因素往往壓倒個人興趣, 成為入行的主 要原因. 因為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有限 選擇, 從藝成為特定條件下的必然之 路. 這同男演員的情況則大為不同. 同
是中下階層, 男性在選擇中主動權較 大, 學戲一般多為興趣所致. 經濟原因 驅使下從事戲劇的女性, 在事業發展中 仍常受此因素束限, 使得原本就艱難的 演藝之路愈發艱辛. 貧寒的出身也加重 了時人對女演員職業的蔑視.
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作為一種視角, 可以發現不一樣的舞臺世界. 舞臺始終 是女演員工作的場域, 以往研究多注重 在此場域中的舞臺 佈置·空間格局·演 員表現等專業背景. 本書對上述各項情 況也有述及, 但更注重從生活角度去理 解女演員的舞臺表現. 工作就是女演員 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將 舞臺這個場域延伸, 延伸至後臺, 關注 其演出場所·薪金分配·戲班制度·甚至 行頭帶來的沉重負擔. 拋棄僵化的制度 研究, 更注重演員真實的生活體驗, 敏 銳地捕捉到女演員中明顯的層次區分.
另外, 正如一句老話所說 臺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 作者對於女演員演藝生 活的關注, 不可避免地會提及其學藝生 涯. 拜師制度中的人際關係構建, 是女 演員能夠成功的條件之一. 對於女演員 演藝生活和學藝生涯的關注, 拓寬了舞 臺邊界, 可以更為全面地把握女演員群 體的生活狀況.
本書對於女演員演藝生活外的日常 生活·以及舞臺生涯結束後的生活也有 涉及. 女演員的日常生活是舞臺的一種 延續. 作者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介紹了報 紙·雜誌·傳記中的女演員的形象, 通過
對其社會定位和形象期待進行解讀, 從 而進入女演員的日常生活情境. 因為女 演員職業的公眾特質, 其私生活很大程 度上暴露於公眾視野之下. 書中分析了 媒體中塑造出的女演員法律訴訟·起居 注·婚姻生活·可憐生活等台下形象, 理 想女演員的才學·道德形象, 以及女演 員自身的性別定位. 表演 的職業習 慣, 在女演員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延續.
另外, 許多女演員將婚姻作為舞臺生活 終止後的歸宿. 但是, 女演員的婚姻生 活在媒體關注下, 仍經常見諸報端. 也 有女演員不能忍受平靜而煩悶的生活 而重歸舞臺. 即使在婚姻生活中安定下 來的女演員, 也面臨著重重考驗, 婚姻 好似另一個舞臺. 作者對女演員舞臺外 生活的考察, 仍然緊扣其演員身份特 質, 溝通起女演員舞臺內外的生活.
Ⅱ. 女性主體性探尋中的 性別互動觀念
該書緊扣近代城市劇女演員的女性 身份, 從性別角度進行解讀. 注重對於 女性主體性的探尋, 竭力還原女演員作 為經驗主體·思維主體·言說主體的真 實感受. 且並未忽視男性在其中所扮演 的角色, 在探尋女性主體性過程中關注 性別互動.
這種觀念體現在本書所採用的史料 中. 本書史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為
報刊史料, 例如大公報·北洋畫報·
申報·戲劇月刊等. 一為傳記史料, 其中大部分為女演員的自傳, 例如章遏 雲的章遏雲自傳·新豔秋舞臺生涯 五十年等. 除此之外, 也有少量其它 史料, 比如張恨水的小說春明外史. 作者在對史料進行解讀的過程中, 倚重 女演員自傳, 通過女演員自身的生命體 驗, 去探究其自我定位·舞臺生涯以及 性別感受. 另外, 一般說來女演員文化 水準整體較低, 所以除了自傳之外, 對 於其它史料作者採用了文本分析的方 法, 強調編者·作者·讀者三者的心態與 需求. 比如作者寫到, 捧角家由於捧 角需要贈送給演員詩文或是幫其在雜 誌上刊登起居注等, 除去對演員真實的 讚賞與褒獎之外, 就有濃厚的表演意 味. 寫詩送給演員可以在一群文人之中 賣弄自己的文采風雅. 而在報上寫捧角 文章的人, 多被認為有與女演員結識的 意圖. 在史料的使用和解讀中, 作者時 刻注重對於女性主體性進行呈現, 並關 注性別互動中的觀念解釋.
女性主體性的探尋和性別互動的觀 念同樣表現在該書之中. 首先, 作者在 對女演員特質進行闡釋的時候, 多會借 助同男演員的對比. 在出身背景的介紹 中, 通過與男演員對比, 女演員的被動 境況更容易顯現. 在談及薪酬時, 作者 經過比較, 認為一般女演員的收入低於 男演員. 在學藝生活·演藝生活方面, 女演員對比男演員也要辛苦很多. 通過
同男演員的對比, 界定出女演員的身份 特質. 其次, 本文對於女演員身份的探 究, 大背景設定在女演員重返京劇舞臺 之際, 男女演員同台合演. 時人對於男 女身體同處一台充滿了憂慮. 男女共處 同一工作環境, 使得女性的性別身份凸 顯, 充滿了社會意涵. 作者精准地把握 了這場性別意味濃厚的爭論, 通過對於 男女合演問題的討論, 展現女演員群體 處於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境地. 再 次, 作者對女演員群體分析的過程中, 始終關注男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對捧 角文化中演員同捧角家間的關係, 基於 性別互動觀點進行分析, 充滿張力. 對 於捧角家來說, 捧角活動除帶有取財取 色的動機外, 也是一種自我品味的象 徵. 借助捧角, 還可以提升其社交網路.
而女演員則通過種種捧角的方式和菊 選, 從中獲取聲望, 在經濟上獲得一定 的支持. 這也是一對充滿矛盾的關係, 女演員常會視複雜的男性捧角家群體 為麻煩;同時捧角家在捧角過程中, 也 多少有將女演員物化的傾向.
Ⅲ· 群體研究對於新與舊間 女性形象的闡釋
該書是一本成功的群體研究著作, 勾勒出三座城市中京劇女演員整體的 生命經歷和人生際遇. 群體性研究面臨 著兩方挑戰, 既要概括出群體的總體狀
況, 又要在社會中尋求群體定位. 本書 較好地把握了上述兩個難點, 在處理女 演員個體和整個群體關係, 以及由女演 員群體向整個社會推演的過程中, 都有 值得借鑒的地方.
本書處理女演員個體和整個群體關 係時, 一方面借鑒群體生平學的一些方 法, 另一方面也注重女演員群體內部的 層次和分化. 從群體生平學的角度, 作 者對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進行了綜合 分析. 在書中既有對三地女演員原籍·
居住地點·祖父輩職業·家庭環境·文化 背景·婚姻狀況的考量, 又有對其社會 活動和人際交往的關注. 雖然引用了一 些著名女演員的傳記和資料, 如新鳳 霞·關文蔚等, 但是並未過分凸顯個案 對社會的影響力. 相反, 女演員群體之 間相通的特質才是本書研究的重點. 比 如女演員多因貧窮而從藝·都要經過艱 難的學藝舞臺生涯·大多以婚姻作為舞 臺的終結等等. 具體到史料的使用方 面, 一個論點通常要引用多重事例進行 論證;史料來源的多元保證了並不倚 重個案的陳述. 與此同時, 在對女演員 群體特徵進行勾勒的同時, 也未曾簡化 女演員群體內部不同情況的分層和存 在的矛盾. 在女演員的出身·薪金情況·
班底情況·媒體形象等方面都進行了多 重可能性的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 單論 女演員的出身就分了五種情況. 而女演 員內部名角·主角·配角的分化自然也 就使得其生活境遇·社會地位大為不同.
作者從群體著眼, 更為清晰地反映了女 演員內部的分化與競爭.
另外, 本書將女演員群體放置到時 代大背景之下, 注重其與整個女性群體 的聯繫. 作者將女演員群體放在近代婦 女史的脈絡中進行討論, 認為: 演員這 個職業, 雖然仍有種種對女性的不利之 處, 但進入這項職業, 的確可以使女性 享有更為獨立的經濟來源, 女演員也開 始在其中努力尋求對自己較有利的位 置. 與此同時, 女演員進入公共場域.
但進入後的她們, 仍缺乏主動性, 缺乏 發言權, 她們常只是被觀看·被賞玩·被 討論, 且被任意塑造為各種或好或壞的 形象. 這些多重形象中, 正好可以看出 當時京劇女演員角色及處境的複雜. 作 者進一步引申: 在許多方面這些女演 員實與近代中國一般女性處於新舊之 間的情形相近. 在近代社會文化的變遷 中, 女性開始走出家庭·投入職業並追 求婚姻自由, 但傳統對女性所要求的角 色及規範仍然在發揮作用, 女性經常無 法成為真正能獨立自主的 新女性 .
當然, 這本書中在細節處仍存在一 些有待商榷的地方: 例如, 題目中所提 到的 近代城市劇 的概念一直未有解 釋, 根據文義應理解為近代京劇. 但近 代城市劇同京劇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 係, 仍需作者解惑. 另外, 女演員的定 位 同 女演員的形象構建 兩章均涉及 女演員的形象問題, 前者偏現實狀況·
後者多理想狀態. 但是現實和理想之間
的界限並不明顯, 因此这兩章的內容給 人以錯綜複雜之感. 並且, 作者在結論 中將近代城市劇女演員歸結為新舊之 間的女性, 並推而廣之至整個女性群 體. 這種思考固然有益, 但不易強調女 演員有異于其他女性的特點.
但是瑕不掩瑜, 本書仍是一部成功 的女性群體研究著作. 書中嚴謹詳盡的 引征和全面細緻的分析使得閱讀的過 程充滿享受. 而其對於日常生活的關 懷·女性視角的關注 ·群體研究的應用 更是具有理論方法上的啟發意義.
주제어: 여배우, 근대중국, 도시, 성 별
關鍵字: 女演員, 近代中國, 城市, 性 Keywords: Actress, Modern China,別
City, Gender
(원고접수: 2013년 11월 10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통보: 12월 16일, 수정원고접수:
12월 24일, 게재확정: 12월 26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