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唐代中層文官
(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社 , 2008年12月)
趙 璐 璐
(中國 清華大學)
本書是賴瑞和先生前一本書唐代基 層文官的姊妹篇, 也是作者計劃撰寫 的唐代士人任官 “三部曲”(分別爲唐 代基層、中層、高層文官)中的第二部.
全書除導言與總結外, 共分六章. 導言 主要說明了本書的研究範圍、研究目 的、書中所運用概念的定義等. 第一至 第六章分別探討了監察御史、殿中侍 御史和侍御史, 拾遺和補闕, 員外郎和 郎中, 縣令, 司錄、錄事參軍, 判官這 六類作者定義的代表性的“唐代中層文 官.” 雖然每章的結構略有不同, 但基 本上采用人物個案研究的方式, 挑選擔 任這一官職的典型人物進行分析研究, 旨在通過這些代表性的官職, 來研究唐 代士人在仕宦中經常出任哪些中層官
又如何, 并以此發掘唐代士人任官的規 律和特色及唐代官制的運作細節. 第七 章則是對全書的總結和作者對相關問 題的思考.
全書叙事明快, 行文流暢, 作者每章 均以詩開篇, 并運用了大量唐代詩文材 料, 描寫了唐代官場許多細節, 使本書 的可讀性較强. 以詩文證史, 是史學研 究應該提倡和發揚的, 但是問題在于, 全書的學術史背景似乎都建立在唐代 文學史研究的背景上, 討論對象也更多 是唐代文學研究者而非史學研究者. 正 因爲如此, 導致作者在論述中花費大量 筆墨討論了一些史學界的常識問題. 比 如作者在第六章第一節:唐代“判”的 含意這一部分, 用大量篇幅論證唐代判 官不是司法官, 這裏的“判”字不是現代 漢語中的“法庭審判”的意思(頁425-
430), 就僅僅是針對Stephen Owen將 唐詩中的“判官”翻譯爲“Judge”這一點.
筆者認爲作者完全沒有必要專列出一 節討論“判官”含義問題, 因爲對于唐史 研究者來說, 尤其是唐代制度史的研究 者, 判官的含義很明確. 作者只需在注 釋中點出Owen理解不確即可. 又如, 作者很多次强調唐中後期職事官成爲 階官, 挂此官銜不任此事的情况普遍;
帶有“朝銜”和“憲銜”的使府僚佐并不 在中央任職等等, 這些其實都屬于唐史 的常識, 沒有必要花費筆墨在書中强調 那麽多次.
由于作者的學術史背景更偏向唐代 文學而非史學, 對某些唐史問題的理解 有混淆不清之處. 例如, 作者討論御史 的時候還明確稱其爲敕授官, 但提到員 外郎時便說“員外郎屬六品, 但却和五 品的郎中一樣, 其選任不經由吏部, 而 由皇帝制授”(頁164). 員外郎的確不由 吏部選任, 但是却是屬于敕授而非制 授. 論著中還有其他一些地方作者也對 制授官和敕授官沒有清楚區分. 這或許 是王勛成的著作唐代銓選與文學給 作者造成的錯誤印象(這本書作者多次 引用和提及, 但其在唐代史學研究中的 評價并不如文學界那麽高). 而其實在 唐代制度史研究中, 已經有相關著作論 述過敕授官這一問題(參見吳宗國主編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劉後濱唐代中 書門下體制研究), 書中對于制、敕授 官的區別, 敕授官範圍的擴大均有研 究. 可惜作者雖然在論著目錄中羅列了 兩書, 但并沒有吸收其研究成果. 另外, 作者認爲“吏部的銓選例在孟冬十月開 始, 故稱‘冬集’或簡稱‘集’”(頁244), 這 種理解也是錯誤的. 冬集這一問題雖有 前人研究, 但是其具體內容現在還不是 很清楚, 其或爲銓選的一部分; 或是與 銓選層面類似, 與銓選相補充的一種便 宜授官體制, 但是并不能說冬集就等同 于銓選.
第二, 作者在封演、白居易兩位唐 人描述的“升官圖”的基礎上, 將州縣和 幕府官也納入“中層文官”的範圍, 其選
取的幾類官員還是很有代表性的. 同 時, 作者希望通過對這六類官職的研 究, 瞭解唐代士人任官的規律和升遷的 途徑, 也是有問題空間和研究意義的.
但是通觀全書, 作者在分章研究幾類官 職的過程中, 問題性不集中也不突出.
研究一官, 似乎要涵蓋此職的方方面 面, 殊不知在這種情况下就使設計的研 究重點得不到彰顯, 沒有一個指導性的 綫索.
比如在第六章作者專論判官, 從導 言來看, 作者是要研究方鎮使府中的判 官, 而實際在章節中, 作者還討論了
“皇朝特使判官”、“內諸司使判官”等 等, 其中很多不屬于作者設計的“中層 文官”的範疇, 甚至某些判官是宦官和 小吏擔任的, 根本不屬于唐代士人遷轉 任官過程中會擔任的官職. 作者將所有
“判官”的史料不加取捨的全部采用, 爲 材料所困, 這就使作者的研究給人一種 分散失約的感覺, 淹沒了主體問題和研 究對象. 而在討論御史、補闕拾遺和郎 官三章, 作者都論述了帶有這幾類官銜 而非實任此官的情况. 若是單單研究職 官制度而言, 這種結構安排當然可以, 但是作者試圖解釋的是幾類官職在官 僚體系中的地位和其在官員遷轉過程 中的重要程度, 對于後一問題來說, 實 任官職與虛挂此銜是有非常大的差別 的. 作者也注意到并提出了這種差別 (頁215), 但是在研究中作者沒有詳細 討論其在他關注的升遷序列中究竟有
什麽不同, 只是作爲一章節的一部分一 并論述. 而實際上使府僚佐(尤其是作 者專門論述的判官)帶憲銜或檢校郎官, 是否放在判官一章來討論反而更好?
畢竟作者的研究設計不是僅僅爲了單 論某官職.
正是因爲作者在各章節的寫作中過 于求全, 問題性不突出, 所以不得不說, 在本書的整體研究方向上, 作者提出的 設想并沒有圓滿落實, 而是變爲各個章 節下的官職考證和個案研究. 雖然其中 不乏亮點, 但整部著作并沒有圍繞作者 提出的中心問題進行研究, 很多情况下 深陷在史料中失去了方向, 導致全書的 六個章節與導言之間有脫節之感.
第三, 作爲一本學術專著, 作者對問 題的論述還不够深入, 對一些現象的分 析也仍停留在表面. 作者在第七章結尾 時針對匿名審稿人的意見, 試圖回答唐 代士人這種常任官模式和大規律是如 何形成的等大問題, 但是作者的猜想似 乎都停留在思想層面, 沒有放在唐代乃 至唐宋間制度發展演變的大背景下考 慮(頁528-530). “清濁”觀念導致士人 任清流官, 不喜任伎術官和武官不足以 解釋這種任官途徑的形成, 實際上“凡 官, 不曆州縣不擬台省”規定的出臺和 實施, 科舉制發展而産生的進士出身與 明經出身的士人任官方向的不同, 文官 銓選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使職行政體制 的確立, 都是這種任官模式形成必不可 少的制度背景. 作者在導言處舉出張
說、張九齡、李巽、李德裕四個唐代 官場“模範”作爲參照和標準, 其實他們 的任官模式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仔細 分析唐朝不同時期四個人的任官經歷, 是能够發掘出制度變化的痕迹的, 結合 相關制度史的研究, 也可以作爲思考這 些大問題的出發點. 期望作者在下一本 書中能够更好地深入解答相關問題.
其次, 在論述縣令一章當中, 作者注 意到了唐代前期後期縣令的差別. 但說 唐後期的縣令和唐前期縣令最不同之 處, 就是曾經“入幕”(頁298), 不免失于 膚淺. 而利用唐六典所載縣令職掌 來與唐後期縣令的實際職掌對比, 恐怕 也有失偏頗(頁328). 實際上, 在作爲升 遷途徑方面, 唐代前期與後期縣令的地 位大有不同, 唐代前期縣尉作爲升遷關 口的重要性要高于縣令, 而到了唐後 期, 縣令反成爲重要官職, 代表士人的 地方從政經歷. 唐代前後期縣令的出身 也大不相同, 唐代前期軍功、流外、雜 色入流較多, 開天以來軍功流外明顯减 少, 科舉出身者增多. 作者認爲唐代後 期縣令的主要職務莫過于收稅和戶口 管理是有根據的, 但是并不能據此說明
唐六典所載縣令掌“導揚風化”就完 全是一種“理想式”的, 畢竟唐代前期和 後期地方行政的任務差別很大. 在唐代 前期對于縣令的道德要求是高于業務 要求的, 後期縣令的職掌重心發生了變 化, 縣令的事務性更强, 所管工作趨于 具體和細碎, 這与統治形勢的變化是密
切相關的.
再者, 在討論“令錄”這一問題時, 作 者指出中晚唐以來出現的“令錄”并提 的新趨勢顯示了“中晚唐人心目中, 錄 事參軍仿佛變成了一州最重要的官員, 類似縣令之爲一縣中的長官”(頁403).
可惜的是, 作者并沒有進一步分析研究 爲何會出現這種情况, 地位的重要反映 了什麽, 又對這兩個官職在官僚系統中 的地位有何影響. 筆者認爲, 這兩個官 職重要性的增强其實反映出中唐以來, 隨着統治形勢的變化和各種制度的調 整, 州縣的新增事務比較多的集中到了 錄事參軍和縣令身上. 至于爲什麽在縣 一級是長官縣令而在州一級是錄事參 軍, 則與唐代前期州縣的行政運作方式 略有不同有關, 這裏不擬詳論. 而“令 錄”的并提, 不是着眼于其是否具有長 官的地位, 是因爲他們承擔了唐代後期 地方行政中的主要事務, 這從一個側面 反映出唐代制度運作從關注官職到關 注事務的轉變. 書中這些作者發掘不够 深入的問題, 影響了本書作爲研究性著 作的份量, 似乎感覺作者點出的許多現 象已爲人所知, 然而讀者想知道的深層 問題作者却又沒有很好的給予解答, 令 人遺憾.
對于書中的幾個具體問題, 筆者認 爲還有值得商榷之處:
一、作者在第六章第三節討論了“本 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 認爲唐後期 史料中出現的“本判官”一詞應該與唐
律的“四等官”聯繫起來理解, “本判官”
應當即是“四等官”中的“判官”. 在州是 列曹參軍, 在縣則是縣尉(頁436-442, 在第五章作者也略論過這一問題, 見頁 392). 但是按照筆者的理解, “本判官”
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專有名詞, 其 代指的就是制敕、赦文等公文中前文 提到過的處理這類或這項事務的專知 官員, 和四等官中的“判官”并不是同一 個概念. 唐會要載太和三年中書門 下奏雲:“增秩賜金, 有故事. 前史所 載, 得者甚希. 近日方鎮所奏, 人數漸 多. 自今已後, 刺史在任, 政績尤異, 檢勘不虛者, 觀察使具事狀及所差檢勘 判官名銜同奏. 若他時察勘不實, 本判 官量加削奪, 觀察使奏聽進止.”1) 根據 上下文可判斷, 這裏本判官就是指負責 檢勘刺史政績的觀察使判官, 和州縣官 員及四等官中的“判官”均無關係. 作者 所引的宣宗 大中改元南郊赦文 2)中除 了出現“本判官”一詞外, 還出現有“本 州官”、“本御史”、“本院官”等詞彙, 很明顯這些與“本判官”一樣, 均是代指 上文提到過的州縣官、御史、鹽鐵巡 院官, 并非專有名詞. “本判官”就是負 責這項事務的官員, 可以代指狹義的方 鎮使府判官, 也可代指廣義的執行事務 的官員. 而且作者所列舉的“本判官”出
1) 唐會要 (中華書局, 1955) 卷六十八, 刺史上 , p.1203.
2) 全唐文 (中華書局, 1983) 卷八十二, p.858..
現的材料, 均屬于唐後期史料, 這時四 等官體系已經趨于瓦解, 在詔敕及赦文 中很少出現. 鑒于此, 筆者認爲“本判 官”與四等官中的“判官”并非同一概念, 也并非一定指州縣“判司”, 而是指負責 本項工作的人員, 可能更類似于唐後期 的專知官.
另外, 作者在這裏對通典的一段 史料理解有誤, 影響了其對“本判官”含 義的判斷. 作者認爲通典所雲“參諸 府軍事, 若今節度判官也”中的“參諸府 軍事”是州府列曹參軍, 基于此作者進 一步推斷, 雖然州府列曹參軍一般統稱 判司, 但既然杜佑說“若今節度判官”, 可見“判司”與“判官”意思很接近, “本 判官”就很可能代指州列曹參軍. 但實 際上杜佑此處所說“參諸府軍事”其實 是府州的參軍事, 并不是列曹參軍. 通典此處上下全文爲“參軍後漢末置, 參諸府軍事, 若今節度判官也. 官名職 務, 遷易不同, 空存虛稱, 皆無實事.
”3) 參軍事與參軍實指一官, 通典 載:“參軍事:後漢靈帝時, 陶謙以幽 州刺史參司空車騎張溫軍事. ……大唐 改爲參軍, 掌直侍督守, 無常職, 有事 則出使”4), 所記設置時間也與前論相 符. 而杜佑這篇奏議的目的, 是希望减 省包括參軍在內的官員, 所以奏議最後 說“但且權停省外官別駕、司馬及參 3) 通典 (中華書局, 1988) 卷四十, 職官
二十二 , p.1108.
4)通典 卷三十三, 職官十五 , p.914.
軍”, 可見這裏的參軍是唐後期和別 駕、司馬一樣沒有太多實際作用的府 州官參軍事, 并不是州府列曹參軍.
二、第五章第三節中作者論述了不 同等級州府的司錄、錄事參軍, 在一開 始作者就引用了嚴耕望的觀點:“司 錄、錄事參軍既綱紀六曹, 內察府佐, 外督屬縣, 兼秉財權, 關係府州行政者 至大. ”然後作者提出“能够擁有如此大 權的, 應當屬于重要府州的司錄、錄事 參軍”(頁342)這一補充觀點. 但是作者 以下整節論述的主題却在唐代偏遠州 或戶口比較少的州, 其錄事參軍一職可 以作爲釋褐官, 其在遷轉上的重要性和 地位遠遠不及重要大府或大州, 因此, 作者認爲嚴耕望所論司錄、錄事參軍 的地位僅適用于重要府州. 仔細解讀即 可發現, 嚴耕望所論錄事參軍的地位的 重要性, 是針對州府內部、屬縣而說 的, 突出的是錄事參軍在府州行政中的 作用, 作者則是將錄事參軍放在整個官 僚體系中考察, 比較重要府州錄事參軍 與中下州錄事參軍的地位, 指出錄事參 軍在唐人的任官體系中重要性大不相 同, 要根據其所屬州的等級而定. 作者 通過考證分析, 得出的結論也是正確 的, 不過將嚴耕望的觀點作爲本節的討 論對象, 放在這裏就不合適了. 兩人所 論不是一個問題, 沒有對話的基礎.
最後, 指出一些筆者所見本書中的 錯誤. 頁332, 作者論司錄、錄事參軍 一章指出府和州的某些官員稱謂不
同:諸曹參軍在州稱爲“功曹參軍”等, 在京兆府、都督、都護府稱“司功參 軍”; 州的錄事參軍, 在府則都變成“司 錄參軍”. 實際上, 對于諸曹參軍來說, 州稱“司功參軍”, 在府稱“功曹參軍”;
而司錄參軍的稱謂只是在京兆等三府, 都督、都護府均是和州一樣稱錄事參 軍的. 頁270列舉裴耀卿任過的高層文 官, 丞相與僕射是同一官, 名稱不同, 應删一個, 另外宰相似乎也不合適與確 有其名的官職并列. 頁177嚴耕望論文 論尚書省的職權與輕重應作論唐代 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 頁53“蒙費”應 作“蒙曼”. 頁393“戶部侍郎”判戶部魏 扶應作“兵部侍郎”. 頁433所引舊唐 書·來俊臣傳中“判之”王德壽應作“判 官”. 頁218“地低較低”應作“地位較低”.
頁12唐代的太樂丞、門下典儀和太樂 丞, 其中一個太樂丞應作良醞署丞.
주제어 : 당대, 문관, 중층 문관 關鍵詞 : 唐代, 文官, 中層文官 Keywords : Tang Dynasty, civil
official, middle stratum of civil official
(원고접수: 2009년 9월 24일, 심사완 료: 10월 24일, 게재확정: 10월 25 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