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第一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第一章"

Copied!
20
0
0

Teks penuh

(1)

1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1.1 台灣史前文化

一、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

1.文字出現以前,人類的發展歷程稱為:史前時代。

2.文字出現以後,人類的發展歷程稱為:歷史時代。

二、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區分:依照使用器具作區分。

三、台灣史前文化的分期

分期 距今年代 代表文化 發現地點 文化特徵

舊石器 時代

5萬年到

5千年前

長濱文化 ( 東部 ) 台東縣長濱 鄉八仙洞

1. 以採集、漁獵為生。

2. 居住地:山洞。

3. 使用工具:打製石器。

4. 特色:已知用火。

網形文化 台灣西部 同上

新石器 時代

7千年到

2千年前

早期 大坌坑文化

( 粗繩紋陶文化 )

台北縣八里鄉 1.生活型態:

(1) 農業 (2) 飼養家畜

2.使用工具:A.磨製石器。

B.燒製陶器。

中期 圓山文化 ( 貝塚 )

台北盆地 晚期 卑南文化(東部)

( 石棺、玉器 )

台東縣

金屬器 時代

2千年到

4百年前

十三行文化 ( 北部 ) 台北縣八里鄉

1.生活型態:同時兼具新、舊

石器時代特質。

2.已知煉鐵。

3.與其他地區已有貿易往 來。

4.可能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 的祖先。

(2)

1 — 1 上課筆記

1 — 1 重點練習

1.( ) 小彩利用假期參觀一處史前文化遺址

在參觀過程中,她以表格紀錄這處遺址

的特徵如附表。下列何者最可能是這處文化遺址?〔97第2次基測〕 

(A)長濱文化 (B)圓山文化 (C)大坌坑文化 (D)十三行文化。

2.( ) 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區別「史前時代」和「歷史時代」的重要依據 為下列何者? (A)石器的製作方式 (B)陶器的有無 (C)文字的 發明 (D)農業的發明。

3.( ) 新育與家人計畫暑假時到臺東觀光,旅行社安排的行程中包括到當地 的遺址公園參觀。請問:如果新育想先了解此一遺址的史前文化,他可 以上網查閱哪一文化遺址的資料? (A)卑南文化 (B)圓山文化  (C)大坌坑文化 (D)十三行文化。

4.( ) 大約距今 3500 年到 2000 多年前,於臺北盆地附近,居民食用貝肉後

所遺留大量貝殼堆積而成的貝塚。請問:這個文化指的是下列何者? 

(A)圓山文化 (B)卑南文化 (C)長濱文化 (D)十三行文化。

5.( ) 舊石器時代的臺灣,人們居住在洞穴或岩蔭中,過著採集、狩獵和漁撈

發現位置 生活方式 器具 臺灣北部 漁獵、農耕 陶罐、鐵斧

(3)

的生活,且已知用火與製作石器。哪一文化為此時期的代表?[92基測 修訂](A)長濱文化 (B)卑南文化 (C)圓山文化 (D)十三行文化

1 — 2 台灣的原住民族

一、台灣原住民的來源:

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在數千年前陸續移居台灣。( 南島語族為南太平 洋上的海洋民族。北→台灣;南→紐西蘭;東→復活島;西→馬達加斯加島 )

二、台灣原住民的名稱演變 1.生番 ( 高山族 ) (一)清領時期:以繳稅、服勞役與否為依據 2.熟番 ( 平埔族 ) (二)日治時期:依據居住的區域作畫分 ( 高砂族—即高山族 ; 平埔族 ) 三、平埔族與高山族的比較 ( 目前法定台灣法定原住民有16族 )

族群名稱 平埔族 ( 漢化程度較高 ) 高山族 ( 漢化程度較低 ) 分布 台灣西部與東北部平原、丘陵 台灣山區、東部及蘭嶼等地。

族群

1.宜蘭平原的噶瑪蘭族 2.台北盆地的凱達格蘭族 3.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

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

邵族、魯凱族、排灣族、阿美族、

布農族、達悟族、撒奇萊雅族、

太魯閣族、賽德克族。

社會組織

1.部分是母系社會,家產多 由女性繼承,並實行贅婚 制。

2.男子依年齡分為若干階 層,年長者的社會地位較 高,並負責公共事務。

1.親族制度:

(1)父系社會:賽夏、布農、鄒 族。

(2)母系社會:阿美、卑南族。

2.部落組織:

(1)氏族社會:賽夏、布農族。

(2)貴族社會:排灣、魯凱族。

(3)漁團組織:達悟族。

1—3 原住民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文化

經濟 活動

* 起初以漁獵、游耕為主,但各族因生活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

1.平原地區原住民多種植小米、旱稻,亦從事狩獵、漁撈的活 動。

2.早期山區原住民以游耕進行耕種,但仍以狩獵為主。

宗 教 信仰

1.原住民相信萬物皆有靈,尤其崇拜祖靈。

2.各族都有巫師負責與神靈溝通,地位極為崇高。

3.西拉雅族的「祀壺信仰」就是祭祀裝有清水的壺罐,插上草葉

,象徵對祖靈阿立祖的崇拜。

生命 禮俗

1.泰雅族:紋面。

2.卑南族:猴祭。

(4)

會 文

化 歲時 祭儀

1.大多和經濟活動有關,為原住民文化的特色。

2.各族祭典 (1) 阿美族:豐年祭。

(2) 賽夏族:矮靈祭。

(3) 達悟族:飛魚祭。

1 — 2 上課筆記

1 — 2 重點練習

1.( ) 小朱是一個住在臺南且具有平埔族血統的青年。他有可能是下列哪一族 群? (A)排灣族 (B)賽夏族 (C)布農族 (D)西拉雅族。

2.( ) 下列有關臺灣各原住民族與其歲時祭儀的配對,何者正確? (A)達 悟族—飛魚祭 (B)阿美族—猴祭 (C)布農族—矮靈祭 (D)泰雅 族—新船下水祭。

3.( ) 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為其生活的重心,關於原住民宗教活動與內涵,何者 正確? (A)由長老負責和神靈溝通 (B)最受敬畏的神靈為「祖靈」

(C)原住民為一神信仰 (D)西拉雅族崇拜祖靈的場所稱為宗廟。

4.( ) 附圖是全球南島語系分布圖。

根據此圖判斷,下列哪一族群 不屬於南島語族? (A)日本 (B)菲律賓原住民 (C)紐西

(5)

蘭毛利人 (D)臺灣原住民。

重點得分 筆記得分 總分

2 國際競爭時期

& 歷史上漢人對臺灣的稱呼方式:瑠求、小琉球、東番、大員、臺灣。

2—1 東亞海商在臺灣與澎湖的活動

時間 活動情形

宋朝 漢人移居澎湖。

元朝 在澎湖設立巡檢司(警察局),為中國在臺澎最早的設官紀錄。

明朝初年

 海禁政策

1. 原因:明朝政府為防範倭寇騷擾中國沿海,實施海禁政 策。

2. 結果:部分商人轉而從事走私,澎湖與臺灣成為走私地區。

明朝中期 明朝政府派兵進駐澎湖,澎湖走私貿易與海盜活動轉移至台灣。

明朝末年

 台灣 成為海商活動的大本營

1.顏思齊:率眾到笨港( 北港 ),以雲嘉地區為大本營,招募漢人 來臺開墾。顏思齊死後,由鄭芝龍繼承其勢力。

2.鄭芝龍:接受明朝政府的招撫擔任官職,率領部下移至福建。事 後仍然掌控臺灣與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勢力。

&

日本人在台灣與澎湖的活動情況

(一) 日人對臺灣的稱呼:高砂國。

(二) 在臺活動:日人來台進行走私與貿易的活動。

(三) 在臺活動的結束:日本政府實施鎖國政策,禁止商人到海外活動。

2—2 歐洲人在東亞的拓殖活動

(一)歐人來到亞洲的原因:貿易與傳教

十五世紀末,歐洲興起航海探險熱潮,尋找到亞洲的新航路。

(二)台灣位於西太平洋南北航線的交會處,是東亞海域的交通樞紐,成 為西方列強競逐的對象。

(6)

(三)葡萄牙船隻途經台灣時,將台灣稱之為福爾摩沙。( 美麗之島 ) (四)荷蘭東印度公司 的商隊曾經企圖占領澎湖,卻被明朝將領沈有容

擊退,退而求其次選擇以台灣做為貿易的新據點。

2—1 ~ 2—2 上課筆記

2—1 ~ 2—2 重點練習

1.( ) 北港地區,有一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此紀念碑是紀念何人來到臺灣 笨

港發展的佐證?(A)鄭成功 (B)鄭芝龍 (C)沈有容 (D)顏思齊。

2.( ) 中國在何朝曾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為官方機構設立臺澎地區的開始?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3.( ) 有臺灣第一座石碑之稱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現存放於

澎湖馬公天后宮後殿,距今約有400年歷史。碑文中的「韋麻郎」指

的是哪一國的將領? (A)日本 (B)西班牙 (C)荷蘭 (D)葡萄牙。

4.( ) 5.( )

(7)

2—3 荷蘭與西班牙在臺發展比較

歐洲國家 荷蘭 西班牙

亞洲據點

地區:印尼 =爪哇

城市:巴達維亞 = 雅加達

地區:菲律賓 = 呂宋 城市:馬尼拉

據台時間 1624 ~ 1662年 (共38年) 1626 ~ 1642 ( 共16年)

佔領地區

1.台灣南部

2.佔領全台 (1642年)

1.台灣北部:雞籠、滬尾(淡水)、宜蘭 2.受日本鎖國政策影響,對日貿易與 傳教難以施展,減少在台駐軍。

3.菲律賓暴亂,西班牙削減在台駐軍。

建設 1.大員:行政中心 ( 熱蘭遮城 ) 2.赤崁:商業街道(普羅民遮城)

1.滬尾(淡水):聖多明哥城 2.雞籠(基隆):聖薩爾瓦多城

傳教 信奉基督教,以羅馬拼音創造平埔族 西拉雅族原住民文字:新港文書。

信奉天主教

驅逐者 鄭成功 荷蘭人

2—4 荷蘭統治下的臺灣

經 濟 發 展

農業 1.招募漢人來台開墾,帶動台灣第一波漢人移民潮。

2.種植稻米、甘蔗;引進黃牛與新作物( 豌豆、釋迦、番茄 )

貿易

1.以台灣做為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的貿易轉運站。

2.輸出台灣的鹿皮、蔗糖、稻米、硫磺。

3.轉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和南洋的香料。

統 治 方 式

原住民 政策

1.行政控制:採間接控制。每年召開各社選出的長老集會,要求效忠

荷蘭人,再命令長老統治各部落原住民。

2.宗教教化:派基督教傳教士來台設立教會與學校,教導原住民宗教 教義與禮儀。

※ 新港文書:清代漢人與平埔族訂定的土地契約也會有使用新港文進 行書寫,民間俗稱為番仔契。

(8)

高壓統 治漢人

1.高壓統治:向漢人開徵各種苛捐雜稅。( 人頭稅、漁獵稅 )

2.郭懷一事件:漢人受不了荷蘭人的高壓統治,郭懷一密謀對抗荷蘭 人統治。此事激發漢人的反抗意識,後來鄭成功來台攻 打荷蘭人時,漢人因而紛紛響應推翻荷蘭統治。

2—3 ~ 2—4 上課筆記

2—3 ~ 2—4 重點練習

1.( ) 北港地區,有一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此紀念碑是紀念何人來到臺灣 笨

港發展的佐證?(A)鄭成功 (B)鄭芝龍 (C)沈有容 (D)顏思齊。

2.( ) 中國在何朝曾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為官方機構設立臺澎地區的開始?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3.( ) 有臺灣第一座石碑之稱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現存放於

澎湖馬公天后宮後殿,距今約有400年歷史。碑文中的「韋麻郎」指

的是哪一國的將領? (A)日本 (B)西班牙 (C)荷蘭 (D)葡萄牙。

4.( ) 5.( )

(  )1. 小丸子歸納新航路發現後,整理出歐洲人東來的貿易據點。下列哪一

(9)

組合不正確? 

(A)英國-爪哇 (B)荷蘭-臺灣 (C)葡萄牙-澳門 (D)西班 牙-馬尼拉

重點得分 筆記得分 總分

(  )2. 地理大發現後,最早來到東方的西方人為□人,並在澳門建立商業

據點。□應填入何者? 

(A)荷蘭 (B)西班牙 (C)英國 (D)葡萄牙

(  )3. 臺灣原始的文化以原住民文化為主,但是在距今400年前,歐洲文化

也進入到了臺灣並且殖民於臺灣。最早殖民臺灣的歐洲文化為下列那 個文化? 

(A)英國文化 (B)日耳曼文化 (C)西班牙文化 (D)荷蘭文化

(  )4. 蘇卡諾是十七世紀住在南洋地區爪哇島上的巴達維亞商人,經常與

一家簡稱VOC的外國公司有商業上的往來。此家外國公司應屬於哪 一國? 

(A)英國 (B)西班牙 (C)荷蘭 (D)葡萄牙

(  )5. 十六世紀歐洲海權國家積極向亞洲擴展對外貿易,其中西班牙人曾

在哪裡建立商業據點? 

(A)馬尼拉 (B)澎湖 (C)澳門 (D)巴達維亞

(  )6. 最早在臺灣建立政權,占領臺灣南部的是何者? 

(A)荷蘭 (B)西班牙 (C)鄭成功 (D)葡萄牙

(  )7. 小明整理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於東亞的貿易據點,不過卻漏填一格。

空格內應該填入哪個國家?

國 家 據 點

? 澳 門 西班牙 馬尼拉 荷 蘭 印 尼

 

(A)英國 (B)法國 (C)葡萄牙 (D)義大利

(  )8. 大航海時代,荷蘭人為了和中國進行貿易,一再尋找靠近中國附近

的據點來作為根據地,因而先後兩次占領以下哪一個地點? 

(A)金門 (B)澳門 (C)香港 (D)澎湖

(  )9. 1999 年 12 月 20 日 澳門統治權正式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距離明朝 1557年租借出去開始,已有四百多年的時間不受中國政府直接統治。 這四百多年來實際統治澳門的是哪一個國家? 

(A)西班牙 (B)荷蘭 (C)英國 (D)葡萄牙

(  )10. 澎湖的天后宮有一石碑,碑文上面寫:「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

等」,這一段碑文見證了澎湖在臺灣開發史上的重要性。沈有容與韋

(10)

麻郎分別是哪個國家的將領? 

(A)明、西班牙 (B)清、葡萄牙 (C)清、荷蘭 (D)明、荷蘭

(  )11. 曾經有漁民在十七世紀的海底沈船中,發現許多珍貴的商品。其中許 多物品上都有VOC的標誌。由此判斷,這些商品來自於何者? 

(A)英國東印度公司 (B)葡萄牙東印度總督 (C)西班牙墨西哥總督 (D)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  )12. 荷蘭人在下列何地建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亞洲總部? 

(A)臺灣:安平 (B)呂宋:馬尼拉 (C)爪哇:巴達維亞 (D)中國:

澳門

(  )13. 彥如在有關熱蘭遮城的歷史檔案中發現附圖圖案。這是哪個機構的標 誌?

 

(A)英國領事館 (B)英國東印度公司 (C)西班牙在臺辦事處 (D)荷 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  )14. 荷蘭人治臺時的政治中心位於何處? 

(A)紅毛城 (B)聖多明哥城 (C)熱蘭遮城 (D)普羅民遮城

(  )15. 十七世紀,臺灣曾遭荷蘭與西班牙占領,當時這兩國分別以附圖的 哪兩個地區為據點,實行其殖民野心?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  )16. 荷蘭人除占領今日印尼一帶外,還曾兩次進犯何地,遭明朝政府驅 逐? 

(A)大員 (B)澎湖 (C)澳門 (D)金門

(  )17. 王立洪要寫一篇臺灣史報告,他以《熱蘭遮城日記》、聯合東印度公司 檔案等史料作為參考依據。依此判斷,他寫的是臺灣哪一時期的歷史  

(A)荷蘭統治時期 (B)清領時代前期 (C)清領時代後期 (D)日本殖 民統治時期

(  )18. 荷蘭人在接受明朝的建議後,轉向臺灣建立新據點。荷蘭統治時期的

商業市鎮在何處? 

(11)

(A)熱蘭遮城 (B)紅毛城 (C)赤崁 (D)蛤仔難

(  )19. 臺灣是十七世紀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等在東亞地區進行貿 易的重要據點,當時臺灣會扮演這種角色的原因,主要是具備了下 列哪一項優越的地理條件? 

(A)位置優越 (B)氣候宜人 (C)地形平坦 (D)人口稠密

(  )20. 文君到澳門旅行時,發現澳門有許多葡萄牙式的建築及餐飲。追溯澳 門歷史,最早有大批葡萄牙人進駐該地是在何時? 

(A)十二世紀,澳門是葡萄牙人的傳教地 (B)十七世紀初,葡萄牙人 以澳門為根據地進行貿易 (C)十九世紀,葡萄牙帝國攻陷中國,並 占領澳門 (D)二十世紀初,經濟全球化的結果

(  )21. 十七世紀有一個名為艾爾頓的英國人,當他來到臺灣附近海域時,

海面上所見的船隻都插著標有「VOC」的旗子,這個公司已是當時遠 東地區最強大的組織了。艾爾頓所看到的船是隸屬於哪一個機構? 

(A)荷蘭在臺協會 (B)英國領事館 (C)英國東印度公司 (D)荷蘭聯 合東印度公司

(  )22. 十七世紀時,許多歐洲國家積極拓展海外貿易,其中最早來到東亞 的是哪個國家? 

(A)荷蘭 (B)英國 (C)葡萄牙 (D)西班牙

(  )23. 南一國中到淡水畢業旅行,參觀古蹟紅毛城,社會老師說地理大發 現後,有兩個國家曾經侵略北臺灣,紅毛城即是此段歷史的證明。上 述是哪兩個國家? 

(A)葡萄牙、西班牙 (B)荷蘭、葡萄牙 (C)西班牙、荷蘭 (D)日本、葡

萄牙

(  )24. 嚴大風在課堂上報告關於十六世紀歐洲海權國家在亞洲的狀況。下列 大風所講述的內容,何者有誤? 

(A)葡萄牙占據現今的澳門 (B)西班牙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設有據點  (C)英國在香港設立東印度公司 (D)今印尼雅加達曾為荷蘭東印度公 司的亞洲據點

(  )25. 附圖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某時期臺灣歷史所畫的示意圖。由圖片内容 推斷,老師最可能是講述何時的歷史?

(12)

 

(A)十三世紀 (B)十五世紀 (C)十七世紀 (D)十九世紀

(  )26. 臺灣許多地區均出現「紅毛港」、「紅毛井」等地名。當時臺灣人常稱的

紅毛是指下列何者? 

(A)菲律賓人 (B)葡萄牙人 (C)荷蘭人 (D)日本人

(  )27. 老師介紹四本與臺灣歷史發展有關的課外讀物,要班上同學自行閱讀

學生采螢對荷據時期的歷史特別有興趣,那麼她應該閱讀下列哪一 本書籍? 

(A)《紅毛城史蹟故事》 (B)《億載金城記事》 (C)《臺灣鐵路開發史 料》 (D)《臺灣孔廟的沿革》

(  )28. 十七世紀,臺灣歷史進入國際競爭時期,成為列強多方角逐的場所,

也顯示出臺灣在國際地位的重要性。我們若要參觀西班牙人遺留的古 蹟,應前往附圖何處?

 

(A)甲乙 (B)丙丁 (C)丁戊 (D)甲丁

(  )29. 由於西班牙人的遠東貿易逐漸受荷蘭人威脅,於是西班牙繼荷蘭之

後,也到臺灣北部發展勢力。西班牙人在臺灣的發展以何處為基地?

(A)雞籠、淡水 (B)桃園 (C)新竹 (D)臺南

(  )30. 小鄭在圖書館找到一張臺灣古地圖(如附圖),對於地圖上的地名

十分的陌生,請同學詳細觀察這應是哪一外國勢力入侵北臺灣的明 證?

(13)

 

(A)日本 (B)荷蘭 (C)西班牙 (D)葡萄牙

(  )31. 今日淡水地區有為數不少的天主教信徒,天主教在淡水的傳播可以

追溯至西元十七世紀,當時所建成的玫瑰聖母堂可以說是最早的淡 水教會。該宗教的傳播與下列那個民族殖民臺灣有關? 

(A)葡萄牙 (B)荷蘭 (C)西班牙 (D)日本

(  )32. 西班牙占領北部臺灣後,開始逐漸擴大其勢力範圍,興築城堡。西班

牙的勢力不包含今日何處? 

(A)桃園 (B)宜蘭 (C)基隆 (D)淡水

(  )33. 西班牙曾經占領臺灣北部,但是卻遭遇到一連串挫折,最後離開臺灣

下列何者不是西班牙放棄臺灣的因素之一? 

(A)日本鎖國政策 (B)臺灣的物產貧乏 (C)菲律賓人民的反抗 (D) 荷蘭人的攻擊

(  )34. 1642年哪一國人曾北上驅逐西班牙人,獨占全臺的貿易收益? 

(A)荷蘭 (B)葡萄牙 (C)日本 (D)中國

(  )35. 十七世紀上半葉,哪一國政府曾實施鎖國政策,嚴禁商人到海外活

動,並只准許荷蘭、中國前往貿易? 

(A)荷蘭 (B)日本 (C)葡萄牙 (D)西班牙

(  )36. 十七世紀,西班牙占領臺灣北部,後來為荷蘭人所驅離。下列因素何

者正確?(甲)受到日本鎖國政策的影響(乙)西班牙國力不如荷蘭(丙) 菲律賓人民反抗(丁)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無暇顧及臺灣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  )37. 廣播主持人阿洪:「1626年,西班牙人進攻臺灣北部,他們在淡水興

建聖多明哥城,從事貿易和傳播基督教。」阿洪的廣播詞中有一句不 合史實,應修正為何者? 

(A)荷蘭人進攻臺灣北部 (B)他們在基隆興建聖多明哥城 (C)他們 在淡水興建紅毛城 (D)從事貿易和傳播天主教

(  )38. 易霖想知道國際競爭時期臺灣歷史的發展情形,他透過網路輸入「三

貂角」搜尋資料。此關鍵字的搜尋與哪一國有關? 

(A)荷蘭 (B)日本 (C)葡萄牙 (D)西班牙

(  )39. 附圖為某國在淡水所建立的城堡-「紅毛城」,此城是著名的觀光

旅遊景點之一。此城的前身是下列哪一國所建的聖多明哥城?

(14)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蘭 (D)美國

(  )40. 臺灣早期受到荷蘭、西班牙的殖民,荷、西皆各將其宗教傳入臺灣,

並把宗教與教育結合用以傳導給原住民。荷蘭與西班牙的宗教信仰為 何? 

(A)兩國皆信仰天主教 (B)荷蘭信仰天主教,西班牙信仰基督教  (C)荷蘭信仰基督教,西班牙信仰天主教 (D)兩國皆信仰基督教

(  )41. 下列何者是西班牙人占領臺灣的目的? 

(A)保護貿易路線 (B)以臺灣北部為跳板,以便向中國、日本傳布基 督教 (C)以臺灣為攻擊中國的基地 (D)做為西班牙人的移民地

(  )42. 為了阻止荷蘭人的擴張,西班牙人決定進占北臺灣,但為何最後卻

裁減在臺兵力? 

(A)菲律賓暴亂 (B)韓國實施鎖國政策,對韓貿易停頓 (C)鄭芝龍 的圍堵 (D)荷蘭人發動戰爭驅離西班牙人的在臺勢力

(  )43. 一位東北海岸的漁民先後在三貂角、基隆、宜蘭、淡水等地外海發現多

批遺物,部分是天主教信物,經過專家考證,這可能是十七世紀前 半葉某外族留下的,根據歷史知識進行推論,這些遺物的主人最有 可能是下列哪一民族? 

(A)日本人 (B)葡萄牙人 (C)荷蘭人 (D)西班牙人

(  )44. 日本在十七世紀實施鎖國政策,只允許哪些國家至日本貿易通商,

其餘一律禁止? 

(A)荷蘭、西班牙 (B)荷蘭、中國 (C)葡萄牙、荷蘭 (D)中國、葡萄牙

(  )45. 有一首詠唱臺灣史的歌謠「思想起」,其中有一段「第一淒苦臺灣人」

的歌詞。自明末以來,臺灣曾受哪些異族的統治? 

(A)葡萄牙人、荷蘭人 (B)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C)法國人、荷蘭人 

(D)西班牙人、荷蘭人

(  )46. 關於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殖民臺灣的情形:(甲)前者占領臺灣南部,後

者占領臺灣北部;(乙)兩者均致力於傳教工作;(丙)兩者均致力於農 業墾殖,使農產量大增;(丁)後者終被前者逐出臺灣。以上敘述共有 幾項是正確的? 

(A)一項 (B)二項 (C)三項 (D)四項

(  )47. 日本對臺灣早有野心,但十七世紀荷、西等國逐鹿臺灣時,為何不見

日本人的蹤跡? 

(A)荷西聯合抵制日本 (B)明朝實施海禁政策 (C)日本陷入長期內

(15)

戰 (D)日本實施鎖國政策

(  )48. 荷蘭人曾說過:「在臺灣有兩個對手,一個是日本人,一個是內賊。」

內賊指的是下列哪一個國家? 

(A)英國 (B)西班牙 (C)法國 (D)葡萄牙

(  )49. 1626年西班牙人沿著臺灣東海岸北上,進占(甲)淡水、(乙)宜蘭、(丙) 基隆等地。其進占的正確順序為何? 

(A)丙乙甲 (B)甲乙丙 (C)丙甲乙 (D)乙甲丙

(  )50. 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先後占領臺灣哪些地方,作為其據點?(甲)雞籠 (乙)淡水(丙)蛤仔難(丁)安平。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  )51. 依琳閱讀史料時,發現十七世紀時,北臺灣有些漢人與原住民是天 主教徒。這段史實與何人在當地的殖民活動有關? 

(A)西班牙人 (B)荷蘭人 (C)葡萄牙人 (D)英國人

(  )52. 今日東北角海岸的「三貂角」地名由來與外國人有關,請根據歷史知 識判斷,這應該是哪一國文字的音譯? 

(A)荷蘭 (B)日本 (C)葡萄牙 (D)西班牙

(  )53. 荷蘭人能夠驅逐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與下列哪一項因素無關? 

(A)菲律賓反抗西班牙統治 (B)西班牙人的駐軍數量不足 (C)日本 實施鎖國政策 (D)明朝軍隊的協助

(  )54. 以下是一段十七世紀的文獻記載:「西班牙人每年向該地的已婚原住 民課徵二隻雞和三甘當米的稅,原住民感到無法忍受,所以襲擊該 地的西班牙城堡,殺了三十個西班牙人。」此段記載最可能是描繪下 圖中何處的情況?

 

(A)甲 (B)乙 (C)丙 (D)丁

(  )55. 今日臺語稱水泥為「紅毛土」、稱火柴為「番仔火」、稱辣椒為「番仔薑」、

稱地瓜為「番薯」、稱玉米為「番麥」、稱肥皂為「savon」等,這與下列 何人統治臺灣有關?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蘭人 (D)日本人

(  )56. 皮皮家中有一張祖傳的土地契約,他發現其中有些文字看不懂,後

來經過詢問才知原來這些文件叫做「新港文書」,現在幾乎已經失傳 皮皮因此非常好奇,想進一步了解契約的歷史背景,那麼他應該查 閱什麼人統治臺灣時的資料? 

(A)漢人 (B)荷蘭人 (C)西班牙人 (D)日本人

(  )57. 十七世紀以臺灣做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轉運外來商品,也直接從

(16)

臺灣島內獲取可供出口的商品,在臺灣的所有利潤都送回總公司,

並未用來建設臺灣,而且為了增加收入,還向島內人民徵收各種賦稅 這是指哪個曾占領臺灣的政權? 

(A)西班牙 (B)荷蘭 (C)日本 (D)法國

(  )58. 學友在故宮博物院看到一張「漢人與原住民簽訂的土地契約」,俗稱

「番仔契」,此契約用「新港語」和漢文書寫,分別由土著業主與漢人 墾佃各執一份,作為憑證。臺灣原住民使用的「新港語」是哪一種文字 拼寫而成的? 

(A)韓文字 (B)羅馬文字 (C)日本文字 (D)阿拉伯文字

(  )59. 附表為1640-1653年,荷蘭人在臺灣的財務收支表,當時外銷獲利的

主要物產有哪些?

 

(A)茶葉、樟腦 (B)香蕉、橡膠 (C)稻米、蔗糖 (D)絲綢、瓷器

(  )60. 中古歐洲,基督教傳教士用拉丁文(羅馬字)拼注異教徒的語言成

文字,以教導異教徒閱讀聖經。在臺灣史上,曾有哪一國的基督教傳 教士為方便向原住民傳教,也有類似的作法? 

(A)法國 (B)荷蘭 (C)葡萄牙 (D)西班牙

(  )61. 荷據時期,荷蘭總督面臨的第一個統治難題就是對原住民的歸順問

題。有關荷蘭人對原住民的治理措施,下列何者為是? 

(A)以武力降服高山族 (B)在各社建立教堂,傳播天主教 (C)以地 方議會組織管理原住民 (D)鼓勵漢蕃通婚,降低原住民反抗意識

(  )62. 荷蘭人來到臺灣後,除了建立商業貿易據點以及傳播基督教以外,

也設立學校,並以物資獎勵平埔族人讀書。當時學校的師資,其身 分多為下列何者? 

(A)東印度公司政務員 (B)平埔族長老 (C)荷蘭官派教師 (D)傳 教士

(  )63. 十七世紀荷蘭人在臺灣時,大量輸出臺灣的特產,賺取豐厚的利潤。

下列何者是當時輸出的臺灣特產?(甲)稻米;(乙)小麥;(丙)鹿皮;

(丁)蔗糖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  )64. 下列有關荷蘭人在臺灣發展的描述,哪個選項是正確的? 

(A)荷蘭人首度將臺灣命名為福爾摩沙 (B)荷蘭人賦予巫師司法權 來統治原住民 (C)荷蘭人以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臺灣長官為治臺的最 高官員 (D)荷蘭人鼓勵漢人與原住民交易

(  )65.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列何者為統治臺灣的最高行政長官? 

(17)

(A)臺灣總督 (B)臺灣省長 (C)臺灣巡撫 (D)臺灣長官

(  )66. 臺灣不產牛,但在臺漢人卻能以黃牛協助農耕,這是什麼人引進黃 牛的緣故?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蘭人 (D)漢人

(  )67. 「他們曾經招募大量的漢人來臺灣開墾,使得荒地都變成沃野良田,

也引進了力氣大的黃牛方便耕作,但臺灣人可享受不到辛勤工作的 果實,因為大部分的作物都被當作稅收了。」上文描述的他們是誰?

(A)荷蘭人 (B)西班牙人 (C)中國人 (D)日本人

(  )68. 附圖為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徽章,該公司的代表來到臺灣後,給各平 埔族社的長老具有該徽章的權杖,表示承認長老的統治力。該公司 屬於哪一國家?

 

(A)英國 (B)西班牙 (C)荷蘭 (D)葡萄牙

(  )69. 老師要同學們寫一份「從荷治時期臺灣對外輸出重要商品」的報告。 哪一項商品不會在其中? 

(A)鹿皮 (B)樟腦 (C)稻米 (D)蔗糖

(  )70. 荷蘭人積極在臺灣發展經濟活動,希望將臺灣做為國際貿易轉運站。

當時荷蘭與哪些地方發展貿易?(甲)中國;(乙)東南亞;(丙)朝鮮;

(丁)日本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  )71. 荷蘭人曾在大員建立下列哪一個建築物? 

(A)普羅民遮城 (B)熱蘭遮城 (C)赤崁樓 (D)紅毛城

(  )72. 文星帶著美籍友人John、Selina至臺南市赤崁樓參觀,John提問該 處的商業開發可上溯至哪個時期,文星該如何回覆? 

(A)金屬器時代 (B)荷蘭治臺時期 (C)西班牙治臺期間 (D)鄭氏 王朝

(  )73. 景婷參加社會科研討會討論的重點是:(甲)驅逐西班牙人(乙)為了與 中國貿易,聯合東印度公司在中國沿海尋找貿易據點與中途站(丙) 建熱蘭遮城(丁)建普羅民遮城。依此判斷,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應是下 列何者? 

(A)葡萄牙人在遠東的貿易活動 (B)荷蘭人在臺灣的發展 (C)英國 人在印度的殖民 (D)法國人在中南半島的拓殖

(  )74. 下列何者不是臺灣在荷治時期大量外銷的商品? 

(A)鹿皮 (B)蔗糖 (C)硫磺 (D)稻米

(  )75. 香琴:「荷人對漢人科徵重稅,嚴禁漢人與原住民私相交易。」湘蓁:

「是啊!這些異族人逼迫娶原住民女子為妻的漢人改變宗教信仰,

(18)

限制漢人集會自由。」上述二人可能正在探討哪一社會動亂的背景因 素? 

(A)林爽文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郭懷一事件 (D)戴潮春事件 (  )76. 下列何者的所在地,曾是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 

(A)安平古堡 (B)赤崁樓 (C)億載金城 (D)大天后宮

(  )77. 荷蘭據臺時期,由於誰不滿荷人高壓統治,率領漢人反抗? 

(A)顏思齊 (B)郭懷一 (C)鄭芝龍 (D)鄭成功

(  )78. 詩曰:「民族英雄郭懷一,慷慨赴義氣衝宇。三箭五彈一身受,倒地 猶喊把敵驅!」引句中的「敵」是指下列何者? 

(A)荷蘭人 (B)西班牙人 (C)清軍 (D)日本人

(  )79. 1662年,統治臺灣38年的荷蘭人,被誰逐出臺灣?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郭懷一 (D)鄭成功

(  )80. 思樂是明末福建人,在荷蘭人的招募下前來臺灣開墾,因不滿荷蘭 人的高壓統治,1652年決心參與某人領導的抗荷事件,最後不幸兵 敗被殺。某人指的是誰? 

(A)鄭芝龍 (B)鄭成功 (C)郭懷一 (D)何斌

3 鄭氏治臺時期

3 — 1 鄭氏政權的興衰

一、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背景

1.十七世紀中,明清二朝代交替之際,南明政權垮臺。

2.鄭成功在父親鄭芝龍投降清廷後,仍然以金門、廈門為據點,大舉北 伐反抗清朝政府,卻不幸落敗。

二、鄭氏在臺灣建立政權的背景

(一) 鄭成功將金門、廈門交由鄭經留守,鄭成功親自率軍自臺灣的鹿耳門

登陸,驅逐荷蘭人,攻取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二) 鄭氏在臺政權的發展

1.鄭成功

(1) 別稱:國姓爺 ( 南明唐王賜鄭成功明朝國姓:朱 )、延平郡王 (桂王賜封) (2) 貢獻:驅逐荷蘭人,將漢人典章制度移植臺灣,建立臺灣史上第一

個漢人政權。

2.鄭經:清朝發生三藩之亂之時,鄭經趁機出兵福建、廣東部分地區,

最後被清軍擊敗,只得撤回臺灣。

(19)

3.鄭克

ㄕㄨㄤˇ

塽 :清廷派遣施琅攻取臺灣,雙方大戰於澎湖,鄭氏兵敗投 降,在臺政權結束,臺灣轉而由清朝統治。

3 — 2 鄭氏時期的政治制度與文教發展 一、政治制度 ( 行政區演變 )

時期 行政區 內容

鄭 成

功 一府二縣

1. 臺灣改稱東都

2. 一府:承天府 ( 今臺南市 )

3. 二縣:天興縣 (臺南市以北)、 萬年縣 (臺南市以 南)

4.熱蘭遮城改稱安平鎮 ( 安平古堡 ) 5.澎湖設安撫司

鄭經 一府二州

1. 臺灣改稱東寧

2. 一府:承天府 ( 今臺南市 )

3. 二州:天興州 (臺南市以北)、 萬年州 (臺南市以 南)

4.增設南北兩路安撫司 ( 治理原住民 ) 5.澎湖設安撫司

二、文教發展

1.鄭成功父子時期重用陳永華( 鄭氏諸葛 ),陳永華成為明鄭時期官方 重要的文教推手。

2.經過陳永華建議,鄭經在今天的台南市興建臺灣首座孔廟,成為臺 灣儒學的開端。( 全臺首學 )

3.設立各級學校 ( 例如:孔廟的明倫堂即是上課地點 ),開辦科舉考 試。

3 — 3 鄭氏時期的土地拓墾

1. 原因:為解決人口增加的糧食不足問題,與龐大的軍費支出所發 展的

拓墾模式。

2.拓墾方式:

(1) 軍屯:實施「寓兵於農」的政策,派遣軍隊駐紮各地,並進行開墾。

例如:現今臺南縣的左鎮、新營,高雄市的左營、前鎮。

(2) 官墾:為了增加勞動力,獎勵官員招攬漢人來臺進行拓墾。

(20)

例如:臺南縣官田。

3 — 4 鄭氏時期的對外貿易

1.困境:清朝初年為了壓制明鄭發展採取海禁政權,一度阻斷兩岸貿 易。

但是鄭氏仍以海上優勢,成立秘密商團組織,與中國沿海進行 走私貿易。

2.國際貿易:

(1) 貿易對象:日本、東南亞 ( 例如:菲律賓 )、英國。

(2) 出口物品:蔗糖、鹿皮。

(3) 進口物品:軍火、布匹、香料。

(4) 意義:鄭氏時期,臺灣成為東亞重要的貿易轉運站。( 日本、中國、東 南亞 )

國際貿易的收入,成為鄭氏立足臺灣,對抗滿清政府的重要財政

來源。

重點得分 筆記得分 總分

4 章 清領前期的政治與經濟

4 — 1 清領初期的治臺政策 一、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一) 原因:清朝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施琅領軍攻臺,鄭克塽出降,臺

灣成為中國領土。

(二) 清朝初年的臺灣棄留爭議

部份大臣認為臺灣是未開化之地,統治臺灣只會增加財政負擔,因此 主張放棄臺灣。後來,康熙皇帝接受施琅的建議,考慮臺灣重要的 戰略因素,於是將臺灣納入中國版圖。

二、清領前期對臺的消極治理:渡臺禁令

(一) 原因: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的地區。( 為防台而治台 )

(21)

() 政策

1.渡臺禁令:限制漢人渡臺

(1) 內容:大陸男子來臺,需在原鄉申請渡臺證照。

渡海來臺者,不可攜家帶眷。

(2) 成效:清廷對渡臺禁令的執行時鬆時緊,偷渡來臺的情形始終不斷。

2.劃定番界 ( 封山劃界 )

(1) 目的:禁止在臺居民深入山地,避免原住民與漢人接觸,減少原住民

與漢人的衝突。

(2) 方法:設定界石,堆積土堆 ( 土牛 ),或以土牛溝,劃出番界,隔

離漢人與原住民。

(3) 結果:成效有限,隨著漢人人數的增加,越界開墾的情況加劇,原住

民的生存空間縮減,生活方式也受到影響。

三、行政區劃演變:

臺灣本島的土地開發順序為「 由南到北,由西向東 」 時間 行政區 內容

清 領 前 期

康熙 一府三縣

1.一府:臺灣府 ( 隸屬於中國大陸的福建省 )

2.三縣:臺灣縣 ( 今臺南縣 )、鳳山縣 ( 今高屏地區 ) 諸羅縣 ( 今嘉義縣以北地區 )

雍正 一府四縣二廳

※ 康熙時期爆發朱一貴事件,亂事平定之後,為加強維 護臺灣北部的治安,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

1. 一府:臺灣府 ( 隸屬於中國大陸的福建省 ) 2. 四縣: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

3. 二廳:澎湖廳、淡水廳。

嘉慶 一府四縣三廳

吳沙率領漢人拓墾蛤仔難 ( 宜蘭=噶瑪蘭 ),漢人移民日 漸增多,加上該地時常遭受海盜騷擾,因而增設噶瑪蘭 廳。

4 — 2 農業發展

一、漢人移民在臺的土地開墾方式

(22)

1.開墾方式:主要依靠民間力量,漢人移民向原住民承租土地,或向官 府申請執照進行開墾,開墾者採合股經營方式共同拓墾。

2.拓墾例舉:金廣福墾號

政府邀集廣東與福建移民合組「金廣福」,開發新竹北埔。

3.開發狀況:臺灣地區開發情況,大致依照先西後東,由南至北的順序。

例如:吳沙率領閩、粵移民進入蘭陽平原開墾。

二、水利設施

1.興 建原因:來臺移民大多從事水稻種植,為了獲得灌溉水源,民眾 多以合股集資方式興建水利設施。

2、清領前期開發的水利設施

4 — 3 清領前期的經濟發展

一、貿易對象:

以中國大陸為主。

二、貿易物品: 1.出口物品:稻米、蔗糖。

2.進口物品:紡織品、藥材、日用品。

三、貿易組織:

行郊

1.性質:從事進出口貿易的臺灣商人,組成類似同業公會的商業集團。

2.目的:維護同業利益、控制商品價格,避免同業競爭。

3.貿易地區:北郊 ( 與浙江以北地區貿易 )、南郊 ( 與福建、廣東貿 易 )、廈郊、泉郊。

4.貿易商品:糖郊、布郊、米郊。

四、貿易港口:

(一)清領初期:臺南鹿耳門是臺灣是中國唯一合法的進出口岸。隨著貿易 與移民開墾範圍擴大,清廷陸續增開鹿港與八里坌(今新 北市八里)等港口。

(二)清領中期

一府二鹿三艋舺。

一府:臺灣府

名稱 地 點 水 源 開 墾者 瑠公圳 臺 北 新店 溪 郭錫瑠 八堡圳 彰化 濁水溪 施世榜 曹公圳 高雄 高屏 溪 曹 謹

(23)

二鹿:鹿港 三艋舺:萬華。

重點得分 筆記得分 總分

5 章 清領前期的社會與文化

5 — 1 移民社會

一、中國移民來台的原因:

福建省泉州、漳州一帶的「閩南人 」以及閩西(福建西部)與粵東(廣東地區) 的( 客家人 ),由於原居地人口過多,在中國謀生不易,因此移民至臺灣。

二、渡海來台:

1.困境: 黑水溝 ( 臺灣海峽 ) 風濤洶湧,來臺移民冒險橫越黑水溝,

偷渡到臺灣,從事農業的開墾。

※ 形容渡臺艱辛 (1) 六死三留一回頭 (2)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 丸

2.移民的特色

移民地區 族群名稱 居住地區 特色

福建省南部(閩南) 泉州人 平原 占據清領時期80%以上 的移民人口

漳州人 福建省西部

廣東省 ( 粵 ) 客家人 丘陵

桃園、新竹、苗栗

以勤勞節儉聞名。採茶 唱山歌、擂茶為其特色。

(24)

三、移民的信仰

原鄉信仰 ( 以祖籍為區分 )

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

(1)泉州人供奉保生大帝。 (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

(2)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 ( 桃園市景福宮:保我黎民 ) (3)客家人供奉三山國王。 ( 彰化鹿港三山國王廟 )

共同信仰

( 不分祖籍,全台信奉 )

(1)媽祖:海上保護神 (2)王爺:避免瘟疫危害

(3)有應公 ( 萬應公 ):祭祀無主孤魂。( 孤魂野鬼 ) 四、漢人男女比例失衡

1.原因:受到清領初期渡臺禁令的影響。

2.結果:

(1) 來臺漢人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形成一批沒有家眷又無固定 職業的男性游民 (羅漢腳) ,影響地方治安。(例如:地方械鬥的產生 ) (2) 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造成來臺男子,大量與平埔族女性通婚,加速

平埔族漢化。因此,民間流傳一句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即 指此種現象。

5 — 2 械鬥及民變

一、 械鬥

1.特徵:人民與人民之間的群體衝突。( 打群架 ) (1) 職業械鬥

2.種類: (2) 姓氏械鬥 A.閩粵械鬥 (3) 祖籍械鬥 B.漳泉械鬥 3.原因:

(1) 利益衝突 爭奪田地 爭奪水源 商業利益。

(2) 祖籍衝突:語言與文化差異,導致不同祖籍移民間的衝突。( 閩粵衝 突、漳泉衝突 )

(3) 渡臺禁令:導致單身男子 ( 羅漢腳 )無法在臺成家立業,男子充斥 的

情況加深臺灣社會的打鬥風氣。 ( 臺灣諺語:仙拚仙,拚 死猴齊天 - 指械鬥 )

4.械鬥的遺跡:

ˋ

隘門。械鬥失敗的一方逃入自己地盤內的隘門,另一方 就不得追趕。

(25)

二、民變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 指民變發生之頻繁 ) 1. 特徵:人民對政府進行的反叛

2.原因:

(1)吏治不良、官員貪汙腐敗。 ( 例如:朱一貴事件 )

(2)祕密結盟風氣盛行,造成會黨林立。(例如: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 3.清領時期臺灣三大民變

民變名稱 時間 特色 朱一貴事件 康熙

60年

朱一貴被稱為鴨母王,自稱大明重興元帥,

年號永和。

林爽文事件 乾隆 51年

1.清代規模最大的民變

2.事發之後,乾隆皇帝在赤崁樓設有記功 碑,以紀念林爽文事件被平定。

3.事件之後,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

4.台中因波及林爽文事件,而有爽文路、爽 文國中。

戴潮春事件 同治元年

5 — 3 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一、宗族組織 ( 祭祀祖先的方式 )

區分的性質 宗族組織名稱 組成分子 祭祀對象

祭祀對象

唐山祖 ,未有血

中國大陸原鄉同姓的 祖先。( 祖先葬於大陸 ) 開臺祖 姓, 一定有血緣關

來臺的第一代祖先或其後 代 ( 祖先葬於臺灣 )

二、文教發展

1.背景:清領初期,來臺漢人以生存與致富為主要來台目的,起初並不

太重視文化發展與教育。隨著開墾與貿易的拓展,富農與富商

逐漸成為地方上的領導者,開始鼓勵子弟參與科舉考試,或以

捐錢糧、立軍功的方式取得官職。

2.發展:道光年間以後(清領中期以後),臺灣各地的學校、書院、私塾日 益增多,經由科舉管道取得功名者大增,文風日逐興盛。

& 清代的教育機構

‡ 清朝官方設立府學與縣學,統稱儒學。提供學子準備科舉考試的機構。

‡ 義學:教育清寒子弟的教育機構。 ( 慈善教育機構 )

(26)

‡ 私塾:又稱為書房,是臺灣民間較常見的教育場所。( 私人教育 )

‡ 書院:受政府監督,經費以田園租稅為主,授課內容與科舉考試有關。

重點得分 筆記得分 總分

6 清領後期的發展

6 —1 臺灣開港後的貿易發展 (清領前期 →開港通商 →清領後期)

一、開港通商的原因

19世紀中期,英法兩國發動英法聯軍對中國攻擊。中國戰敗之後,被 迫簽訂條約,開放港口讓外國人入境傳教與經商。

二、臺灣對外開放的港口:總共4

雞籠 ( 基隆 ) (一) 北部

淡水 ( 滬尾 ) 安平 ( 台南 )

(二) 南部

打狗 ( 高雄 )

三、開港通商後,外國人在臺的商貿發展

1. 洋行:外國人在臺設立貿易組織。例如:臺南市的德記洋行。

2. 英國領事館:英國在淡水已經開港通商後,以紅毛城為領事館,負 責英國在臺灣北部的貿易事宜。

四、臺灣的貿易情況

(27)

(一) 進口貿易:鴉片 ( 第一名 ) 、紡織品。

(二) 出口貿易

產品名稱 產地 輸出港口 輸出地點 特色 茶

臺灣北部

加工 地 點 : 大稻 埕

淡水 美國、

東南亞 開港通商後,第1名的出口貨物 糖 臺灣南部 安平、 打

中國、

日本 荷蘭 ~ 清代重要的出口貨物 樟腦 臺灣中、北部 淡水 歐美各國 產量曾經達到世界第一

影響:1.茶葉與樟腦產業,帶動中、北部城鎮興起,使臺灣政治、經濟重心由南部轉至 北部。

2. 自1878年以後,臺灣對外貿易一直維持出超。(出口貨物 >進口貨物) ( 賺錢 )

6 —2 西方文化的傳入

一、背景:開港通商後,天主教與基督教傳教士來傳教。其中以基督教長老教會 貢獻最大。

代表人物 地點 醫療 教育

馬偕 臺灣北部 免費為人拔牙 1.淡水:牛津學堂

2.臺灣第一座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 馬雅各 臺灣南部 在臺南建立臺灣第一間

西醫醫館 ( 新樓醫院 )

影響:臺灣民眾改信西方宗教,也使臺灣奠定了西方的醫學知識與新式教育基礎。

6—3 牡丹社事件與沈葆楨治臺 () 牡丹社事件

一、時間:清同治10年

二、原因:琉球人民因船難漂流恆春半島,遭到臺灣牡丹社的原住民殺害。

三、經過:日本以懲辦兇手為藉口,出兵攻打臺灣南部牡丹社原住民,史 稱牡丹社事件。

四、對策:清朝派遣沈葆楨來臺。

五、結果:中、日雙方簽訂和約,清朝承認日本出兵行為是保民義舉 ( 琉 球是日本人民 ),不久就正式吞併了琉球。

六、影響:牡丹社事件使清朝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對臺政策轉趨積極,

加強對臺灣的建設。

() 沈葆楨治臺

一、原因:同治時期,牡丹社事件爆發,來台進行防務。

二、建設:

1.行政建設 (1) 增設臺北府 ( 二府 ) (台灣政治、經濟重心轉移至臺灣北部 )

(28)

(2) 增設恆春縣 ( 牡丹社事件發生在屏東恆春,建恆春城 ) (3) 增設卑南廳 ( 代表對原住民的加強管理 )

2.軍事防務:在安平、旗後 (高雄旗津區)修建炮臺,鞏固臺灣海防。( 建

億載金城 )

3.鼓勵墾殖:上書朝廷,廢除渡臺禁令,鼓勵漢人來臺開墾。

4.開山撫番:(1) 廢除了畫界封山政策,允許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2) 修築北、中、南的三條通往東部的道路,加強對 原住民的管理。

6—4 中法戰爭與劉銘傳治臺

一、時間:光緒10年

二、原因:中法戰爭爆發,戰火波及基隆、澎湖等地。( 海門天險 ) 三、經過:清朝政府派遣劉銘傳來台進行防務。

四、結果:光緒11年宣布臺灣建省,劉銘傳成為臺灣首任巡撫。

五、影響:清朝政府更加重視對臺灣的經營。

六、劉銘傳在臺建設

行政建設 行政區:調整為三府臺北府 臺灣府(臺中) 臺南府 設置臺東直隸州,加強對東部地區的管理。

財政改革 重新丈量田地,訂定稅則,使官府的稅收大為增加。

交通建設 1設置輪船 2設立郵政總局 3架設電報線 4興築基隆到台北的鐵路

教育措施 1 設有西學堂 2 電報學堂等新式學校,以培養各項新式建設所需人才。

開山撫番 採取征討與安撫兩者並行的策略。( 設立撫墾局 )

重點得分 筆記得分 總分

(29)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文化資產保護 專職機構: 西班牙文化襲產部 (The Institute of Spanish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e,IPCE) 工作項目: Ø 致力於文化資產的保育工作:以各種法案、 活動與工具來促進國內文化資產的保育與研究 Ø 評估與定義文化資產的意涵 Ø 修護並保育歷史文化遺蹟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