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 3 從閱讀到理解 ──國文活化學習單
第八課 臺灣通史序
可運用教學方式、資源 重點說明
課前 自學
1.
教師可藉由臺灣老照片或介紹 有 關 臺 灣 歷 史 的 書 籍 ( 如 遠 流「臺灣放輕鬆」系列書籍,共十 二冊)和網站,帶入本課。
2.
課前請同學採訪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家族耆老,了解自己家 族 的 發 展 與 變 遷 , 引 起 學 習 動 機。
3.
為何要讀歷史?教師可補充龍 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一文 中「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這 一 章 , 讓 同 學 了 解 歷 史 的 重 要。
4.
語文常識學習單:中國史書的 重要體例與「序」體的常識學習 單。(
P.8-2
)1.
同學們在高一讀過臺灣史,對臺灣史本 不 陌 生 , 而 這 部 分 自 學 的 重 點 在 於 了 解 明、清之際的臺灣歷史。2.
連橫為臺灣記錄了大歷史,而自己家族 的小歷史之探查,更可讓後代子孫懂得飲 水思源。3.
歷史的重要價值在於鑑往知來── 知往 事而能繼來者,正如若僅見眼前沙漠玫瑰 的開放而不知它的過去,是任誰見了也無 法驚喜,可見史之重要,正呼應了本文第 三段:史是人群之龜鑑。4.
藉由中國史書的重要體例,如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等,及通史、斷代史 之別等,引導學生能分辨《臺灣通史》的 體例。以「序」體的常識介紹,引導學生 能 分 辨 〈 臺 灣 通 史 序 〉 的 類 別 與 主 要 內 容。
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
P.8-3
)鼓勵學生閱讀課本題解、作者及課文後,練 習重點摘要,並完成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中 運用
作 者 、 題 解 影 音 資 源 : 「 臺 灣 演 義.連橫與連震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yz9vGzRb3rI&t=1s
藉由影片認識連橫生平及其文學成就。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
P.8-4
)1.
以閱讀策略學習單引導學生學會從課文 檢索訊息、發展解釋。2.
本課學習重點:理解重要文句意涵、本 文論點、論述方法、寫作脈絡。附件1附件1
附件2附件2
附件3附件3
↺ ↺
課後 延伸
1.
課後延伸學習單。(
P.8-7
)2.
可延伸閱讀:林文月〈記外祖 父連雅堂先生〉、《發現臺灣》(天下)、《唐山過海的故事─
─ 臺 灣 通 史 》 (時 報) 、簡 媜
《天 涯 海 角─ ─福 爾 摩沙抒 情 誌》(聯合文學)、龍應台《大 江大海一九四九》(天下)、雲 門舞集「薪傳」
DVD
。1.
以 連 橫 《 臺 灣詩 乘. 序 》 作 為 延伸閱 讀,本文多處與課文字句相仿,可看出一 代文士保留文化詩篇的用心。另一篇連橫〈江山樓題壁〉則是道出有志之士面對臺 灣割讓的無奈與失意。
2.
寫作引導:讀完本課,知道歷史的重要 價 值 , 讓 學 生 也 來撰寫 一篇「我的 生命 史」,引導學生按照出生後的年代順序為 自 己 編 寫 生命歷程, 並 以 一個 字和 一 句 話,為自己下註腳。附件4附件4
...
中國史書體例
中國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史學非常發達,如依所記年代分類,有通史和斷代史之別。如 依體裁分類,則有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政書體、國別史之別。
依 時 代 分
通史 內容貫通各代,不以單一朝代為限,例如司馬遷《史記》,上起 黃帝,下訖漢武帝,所記時間長達二千五百年。
【 斷 代 史
】
內容專記單一朝代為主,例如班固《漢書 》,專記西漢一代歷 史。范曄《後漢書》專記東漢一代歷史。
依 體 裁 分
【 編 年 體
】
以「時間」為綱目,依年代先後將其歷史記錄下來,著名的有
《春秋》、《春秋左氏傳》、《資治通鑑》等。
【 紀 傳 體
】
主 要 是 以 「 人物」 為綱 目,包 含「 本 紀 」 、 「世家 」 、 「 列 傳」、「表」、「書」、「志」等體例。「本紀」記帝王;「世 家」記諸侯;「列傳」記人物,採傳記方式;「表」繫時事;
「書」、「志」則記典章制度。中國的正史(清代乾隆年間曾刊 行二十四史為正史),都為紀傳體。
紀事本末體
以「單一歷史事件」為綱目,然後依年代先後將其歷史記錄下 來。此體是編年體的衍生,著名的有《通鑑紀事本末》、《宋史 紀事本末》等。
政書體 以「典章制度」為主,詳述制度,著名的有杜佑《通典》、鄭樵
《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
【 國 別 史
】
以「某一諸侯國或地區」為範圍,將該諸侯國或地區的歷史記錄 下來,著名的有《國語》、《戰國策》、《華陽國志》等。
「序」體簡介
文
體 【 贈序類 】 【 序跋類 】
說 明
贈人以言,以表敬愛 或陳忠告之誼者,唐 初贈人始以序名,又 稱「 引 」 、 「 說 」 。 如 :韓 愈〈送孟東野 序 〉 、 〈送 董 邵 南 序〉
說明著作之旨趣及經過,又分「書序」及「詩序」
書序 詩序
自序 【 他序 】 文天 祥〈 正 氣 歌 并 序 〉 、白 居 易〈琵 琶 行 并序〉
連 橫 〈 臺 灣 通 史 序〉、歐陽脩〈新 五代史伶官傳序〉
孫文〈黃花岡烈士 事略序〉、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
備 註
蘇洵父親為蘇序,因 此 蘇 家 父 子 避 諱
1.
序原置於書末,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 解字 敘〉;而因後 人於 序後又有增補 ,乃 移序 於書語文常識學習單
附件1
一 一
二 二
「 序 」字, 而改以
「 說 」 、 「喻」 、
「 引 」等字寫贈序,
如蘇 軾〈稼說送 張 琥〉
前, 書前 者稱「序 」, 書後稱「跋」 ,合 稱「 序跋 體」
2.
「序」又稱敘、引言、前言、弁言。「跋」又稱後 序、書後、題後...
從題目檢索
請從〈臺灣通史序〉的題解中尋找有關題目與旨趣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
何謂通 史 ? 何謂斷 代 史?請舉例之。
通 史:【 貫通各代之史書 】,如【 《史記》 】 斷代史:【 專記一代之史書 】,如【 《漢書》 】 承上,《臺灣通史》記
載時代為何?屬哪種體 例?
記載時代:起自【 隋代 】,終於【 割讓 】 史書體例:【 通史 】
〈 臺 灣 通 史 序 〉 之
「序」作用為何? 用以【 說明著作旨趣、內容或寫作經驗 】 承上,此類文體原放置
書之何處?並舉例之。
「 序 」原本 放置於【 書 後 】, 如【 〈太史公自 序 〉
】、【 〈說文解字序〉 】
從文體檢索
修撰《臺灣通史》緣由
1.
【 舊史書的問題 】(1)
舊志謬誤、侷限(2)
舊志陳舊、缺漏2.
【 歷史的重要 】修撰之難
1.
徵文難2.
考獻難3.
取金匱石室之書難本書內容
1.
體例:〈紀〉四篇、〈志〉二十四篇、【 〈傳〉六十篇】,共八十八篇,附表圖
2.
時間:起自隋代,終於割讓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附件2 附件2
一 一
二 二
...
從段落檢索訊息、發展解釋
第一段
(
一)
本段分為三個層面,論述臺灣舊史之誤謬,請依文句段落回答下列問題。臺灣固無史也。……至於今 三百有餘年矣
這段文字論述臺灣本無史書,但臺灣已依序經歷哪些史 事?
【 荷人啟之 】→【 鄭氏作之 】→【 清代營之 】 承上,運用哪些修辭?
譬喻 互文 層遞
排比而舊志誤謬,……而書又已 舊
這段文字指出舊志有哪些問題?【 舊志誤謬,文采不彰
】
舊志內容隸屬哪一朝代?【 清代 】
對荷人、鄭氏有何誤解?以【 島夷 】、【 海寇 】視 之
續修府志又有何問題?
【 侷促一隅,無關全局 】,而【 書又已舊 】 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
勢,……其被囿也亦巨矣
作者提出若以舊史窺看臺灣大勢,猶如什麼?
【 以管窺天 】、【 以蠡測海 】
第二段
(
二)
本段提出臺灣另有不少新史事「不及載」與舊史「不備載」,請依課文內容回答問 題。何謂「篳路藍縷」? 乘【 柴車 】,穿【 破衣 】,比喻【 創業艱難 】 西力東漸後,臺灣經歷哪些
外交兵禍,卻來不及記載? 【 英人之役 】、【 美船之役 】、【 法軍之役 】 臺灣經歷哪些群雄崛起?又
他們 以 何 為號 召, 發 起兵 戎?而這些卻未詳細記載。
群雄崛起:【 朱一貴 】、【 林爽文 】(以上填人 名)
號召名目:【 滅清復明 】 臺灣「建省之議」後,有哪
些措施使之氣象一新?此部 分亦未詳細記載。
安撫原住民 劃分行政區 加強對外貿易
加派官員推展工業建設 籌劃軍事
鼓勵教育 興辦農業
第三段
(
三)
本段說明歷史的重要性。請從課文內容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連 橫 認 為 歷 史 的 重 要性為
何? 夫史者,【 民族之精神 】,而【 人群之龜鑑 】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附件3 附件3
一 一
史書可以包含哪些內容?
朝代興衰 風俗文野 政策得失 物產盈
虛連橫引用「國可滅,而史不 可滅」之用意何在?
此句意謂即使國家滅亡,歷史也無法被消滅,後人仍可透過 歷史了解國家的文化精神。連橫引用此句主要是表達自己想 為臺灣留下歷史的決心
請解釋「郢書燕說,猶存其 名;晉《乘》楚《杌》,語 多可採」中之字詞。這段文 字想說明什麼道理?
「郢書燕說」指【 穿鑿附會之說 】
「晉《乘》楚《杌》」泛指【 古史 】
這段文字說明【 史書具有保存史料的重要性 】
第四段
(
四)
連橫在第四段提出撰寫歷史的困難度,請回答下列問題。「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 難,以今日修之尤難」是以 哪一種修辭技巧強調修史困 難?
層遞
連橫認為撰寫歷史將遇到哪 些困難?請分別說明之。
1.
徵文難(徵文:【 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 】),原 因在於:【 斷簡殘編 】,蒐羅匪易;【 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2.
考獻難(考獻:【 請教於熟悉掌故的耆老 】),原 因在於:【 老成凋謝 】,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 】
3.
取金匱石室之書難,原因在於:改隸之際,【 兵馬倥傯 】,檔案俱失;私家收拾,【
半付祝融 】 依本段內容,連橫何以在困
難重重下仍堅持修史? 擔心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法明白告訴後代子孫
第五、六段
(
五)
第五、六段說明《臺灣通史》之撰寫態度、時間、體例、內容與宗旨等相關內容,請 回答下列問題。第五段哪四句說明連橫撰寫
史書的態度? 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 連橫花幾年時間撰寫史書? 十年
《臺灣通史》內容分為哪些 體例?屬何種體裁之史書?
體 例 :【 〈 紀 〉 】 四、【 〈志〉 】二 十四、【
〈傳〉 】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 體裁:【 紀傳 】體
《 臺 灣 通 史 》 起訖 時 間為
何? 起自【 隋代 】,終於【 割讓 】
作者於末段勾勒先民艱辛開 墾的畫面,其用意何在?
追懷先人拓殖臺灣的貢獻 勉勵臺灣同胞發揚種性
說明臺灣主權取得不易 說明撰寫史書之宗旨
全文統整
(
一)
請回答下列問題。本文文眼為何? 臺灣
精神 誤謬 難 史 種性
請整理 本 文 寫 作 脈 絡。
(簡述各段段旨)
第一~三 段
言修史緣由:
1. 舊史的誤謬、侷限、缺漏 2. 歷史的重要性
第四段 言修史的困難:徵文難、考獻難、取金匱石室之書難 第五段 言史書的體例與內容
第六段 言修史期許:期勉同胞發揚種性
以二句話統整全文。 艱難地修撰成完備的《臺灣通史》,介紹本書內容體例並期許後 人
(
二)
畫出結構表或心智圖。二 二
修史之緣由
(第一~三段)
修史之難
(第四段)
本書簡介
(第五段)
修史的期許
(第六段)
舊史的誤謬與侷限 視荷人、鄭氏為島夷、海寇
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
徵文難 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考獻難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
取金匱石室之書難 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
緬懷與儆惕 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 不佞之志 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
讚語與期待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體例 〈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 時間 起自隋代,終於割讓
舊史的闕漏 外交兵禍,舊志不及載 群雄崛起,舊志不備載
史書為民族之精神,人群之龜鑑
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歷史的重要
...
文章比較、延伸閱讀(省思評鑑)
(
一)
下引連橫《臺灣詩乘.序》,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夫臺灣固無史也,又無詩也。臺為海上荒土,我先民入而拓之,以長育子姓,艱難締造 之功多,而歌舞優游之事少;我臺灣之無詩者,時也,亦勢也。明社既屋,漢族流離,瞻顧 神州,黯然無色,而我延平郡王以一成一旅,志切中興,我先民之奔走疏附者漸忠厲義,共 麾天戈,同仇敵愾之心堅,而扢〈雅〉揚〈風〉之意薄;我臺灣之無詩者,時也,亦勢也。
清人奄有,文學漸興,士趣科名,家傳制藝,二、三俊秀始以詩鳴,遊宦寓公亦多吟詠,重 以輿圖易色,民氣飄搖,侘傺不平,悲歌慷慨,發揚蹈厲,凌轢前人;臺灣之詩今日之盛 者,時也,亦勢也。
【注釋】明社既屋:明朝覆亡。一成一旅:古時以方圓十里為一成,以兵士五百人為一旅。
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單薄。疏附:依附。漸忠厲義:慢慢受到忠義精神的影響、
鼓舞。共麾天戈:大家團結一致,展現王師的力量。天戈,王師。扢雅揚風:此 指吟詠詩歌。扢,音ㄒㄧ
ˋ
。奄有:指占領臺灣。趣:同「趨」。遊宦寓公:來 臺當官或寄居之仕紳。輿圖易色:此指臺灣割讓給日本。輿圖,疆土。侘傺:音 ㄔㄚˋ
ㄔˋ
,失意貌。凌轢:超越。轢,音ㄌㄧˋ
,車輪輾過、經過。文中提到「先民入而拓之」
之時期,詩歌創作的狀況如 何?
因先民忙於開墾創業之事,又要養育子孫,故鮮少有閒暇唱 歌跳舞,因此此時期幾乎沒有詩篇
文中提到「明社既屋」後,
詩歌創作的狀況又是如何?
因當時人民齊心合力,一心一意復興明室,因此無暇顧及詩 歌創作,吟詠詩歌的意念也很薄弱
文中提到「清人奄有」後,
詩歌創作興盛,原因為何?
1.因文化教育逐漸興起,有少數俊秀創作詩篇 2.來臺的官吏或寄居的仕紳也吟詠詩歌
3.臺灣割讓日本後,文人慷慨悲歌,意氣激昂 本文主要旨趣為何? 說明臺灣詩之盛衰與時代背景之關係
語譯:
臺灣本來沒有完善史書,也沒有詩篇。因臺灣原是海上荒島,先民渡海來此開拓墾殖,以 養育子孫,他們艱難辛苦,忙於開墾創業之事,故鮮少有機會悠閒地唱歌跳舞;所以臺灣早期 幾乎沒有詩篇,這是時勢所趨。明朝覆亡後,人民流離失所,瞻望中原河山,黯然神傷,延平 郡王鄭成功則以單薄勢力,一心一意復興明室,先民們紛紛前來聚集依附,慢慢受到忠義精神 的影響、鼓舞,大家團結一致,展現王師的力量,齊心合力抵禦敵人的心志堅定,故吟詠詩歌 的意念便很薄弱;所以臺灣沒有詩篇,這是時勢所趨。到了清朝占領臺灣,文化教育逐漸興 起,雖然當時讀書人只知追求科舉功名,使得大家多半重視傳授八股文,但已有少數俊秀文人 創作詩篇,來臺灣當官或寄居的仕紳也有不少能吟詠詩篇,再加上臺灣割讓給日本,民心不 安,失意不平,文士慷慨悲歌,意氣昂揚的情形,超越前人;臺灣當前詩歌得以昌盛,也是時 勢所趨。
課後延伸學習單 課後延伸學習單
附件4 附件4
一 一
(
二)
請閱讀連橫的〈江山樓題壁〉一詩,並根據詩意、寫作手法,回答下列問題。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注釋】鯤鹿:鯤,指鯤身,本指臺南沿海沙洲,後指臺南。鹿,指鹿港。「鯤鹿」後作為 臺灣島之別稱。侘傺:音ㄔㄚ
ˋ
ㄔˋ
,失意貌。「百年王 氣消磨 盡」 說 明哪一 事
件? 臺灣割讓給日本
「 一 代 人才 侘 傺 空」 說 明 何種 心
境? 身處殖民地時期的人才,有志難伸,不免有所感慨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 風」,連橫如何以外在動作表述自 己內在心境?
面對著國土割讓,一介文士卻難以回天,只能躲在酒 杯與詩卷中,但內心仍難以消解鬱悶之情
本詩 哪句詩句 藉景抒 情? 請 分析 之。
藉景抒
情詩句 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分析
作 者 藉 由登 樓後 ,感 受到天 地 間的蕭 條 蒼 茫,襯托出詩人內心對未來的茫然、失落之 惆悵感
語譯:
對江山樓所見到的美好景致感到自豪,而眼前的臺灣乃是控制東海、南海的東亞重要關 隘。如今臺灣已被割讓,百年來的王氣消磨殆盡,這一代的人才也只能失意惆悵、有志難伸。
我舉起酒杯,醉看臺灣被割讓之事實,獨自帶著詩卷,無奈地面對蕭瑟的秋風。登上江山樓,
內心懷有無窮無盡的感慨,只見夕陽中,萬木落葉蕭蕭落下。
引導寫作:撰寫「我的生命史」
請按照出生後的年代順序,為自己編寫「生命史」,並且寫出下列兩個重點:
(
一)
以一個字為自己下註腳,這個字可以是自己的理念,也可以是自己將終身奉行的一個 字。(
二)
以一句話定義自己,這句話可以是自己過往生命的總結,也可以是自己對於未來的期 許。❏參考範文
我的生命史
我的生命已過了十六年,說長不算長,但其中的點點滴滴已經足夠成為我往後人生中,
隨時可以挑出來細細咀嚼的豐富記憶,以及當我面對挑戰時,可以助我度過難關的經驗。
我自小就是個難以克制情緒的女孩,總是憑直覺行事,因為如此做出許多失去理性、不 合群的事來。久而久之,同學都把我視為異類而不想跟我做朋友,這使得我漸漸地失去快 樂,變得沉默寡言,離班級這個小社會愈來愈遠。為了對自己交代這些不快樂,我閱讀並不 適齡的書,自然也造成了錯誤的理解──例如我閱讀魯迅的〈狂人日記〉,認為自己是跟主 角一般擁有獨特的想法才能看清社會真相。孤獨的時候,我想像自己的境界跟張愛玲等高,
因此我的國中與小學時光,就在自己創造出的孤傲世界中度過。
二 二
直到高中,我一時興起而加入了「康輔社」,那裡聚集的正是學校中社交圈廣大、尤其 外向活潑的人。不久我發現自己跟他們的個性有如天壤之別,也因此遭遇了很多前所未有的 尷尬場面,例如第一次的分組我跟班上同社的那群人完全不熟,導致我最後去了一組都是男 生的!正當我感到困窘、難堪、自卑一起湧上心頭時,這一組卻有一個男生主動的把這個毫 無向心力的「沒有人要組」集合起來跟每個人講話,並在我們一起練習唱社歌時用不同的方 式讚美我們每個人,使我們的小組工作非常順利、充滿自信的笑聲。此事讓我震懾於一個會 與人相處的人可以造成的力量。我深深記得那時的快樂,並且想要學習傳播他的方法。我用 心觀察我身邊的人,為的是想找機會讚美他人,卻也在過程中見識到了許多人的優秀、幽默 與魅力,使我的驕傲終於粉碎。同時也慢慢地經由一些人給我的回應、欣賞,讓我冷僻的心 找回了作為一個人對人群應有的熱度與交流。如今我終於能夠與班上的人、社團的人打成一 片,發射和接收彼此的快樂能量。另外,我也時常想起分組的那一天,還有那個充滿愛的男 孩日後與我的交流和點滴記憶。
此時,我的生命已過了十六年,而我正奉行的一個字是「開」。我的心從閉到開,其實 不簡單。但當它打開了之後,不知道照進了多少強烈的光芒,開出了令我自己驚豔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