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試題.答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試題.答案】"

Copied!
39
0
0

Teks penuh

(1)

【試題.答案】

(2)

10 指 9

▼表一 109 指考歷史科試題分析總表

題號 冊別 題目類別 解題關鍵 試題內容 核心能力 難易度 1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羅馬拼音文字;南

島民族有文字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易

2

第一冊 第三冊 第四冊

(跨冊題)

文字敘述 戰爭經歷;1944 年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易

3

第四冊 選修上

(跨冊題)

文字敘述 號召下層階級;破

壞歐洲穩定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偏難

4 第二冊

中國史 歷史情境 唐 高 祖 向 突 厥 稱

臣;互市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易

5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這地區已有兩部聖

經;經由武力征服 宗教信仰 歷史理解 中偏易

6 第三冊

世界史 歷史情境 十七世紀初期;爭

奪亞洲貿易主權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難

7 第一冊 臺灣史

廟宇沿革

記略 瘟疫流行 宗教信仰 歷史理解 中偏易

8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1940 年末;日軍

進入越南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難

9

第一冊 第三冊 第四冊

(跨冊題)

臺海情勢 的資料

史達林拒絕提供武 器給中共;美國要 求蔣中正停止反攻 大陸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

0

第二冊 選修上

(跨冊題)

文字敘述 重視邊疆問題;參

考外文著作 軍事外交 歷史解釋 中偏難

q 第二冊

中國史 圖片資料 大代(國號);太

和(年號)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

歷 史

蘭陽女中 / 汪栢年老師

(3)

歷 史

w

第四冊 選修上

(跨冊題)

文字敘述 大學是知識疾病的

孕育場所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難

e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兩次大戰後的領土

處分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

r 第三冊

中國史 學者評論 各地方勢力或聯合

或對立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

t 第二冊

中國史 歷史情境 宰相被俘,最後以

身殉國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

y 第一冊

臺灣史 歷史情境

有的原住民族歡迎 鄭成功,有的與荷 蘭人合作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易

u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華北地區最嚴重;

要求懲凶與賠款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易

i 第三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把生產責任放給農

戶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偏易

o 第四冊

世界史 統計表格 四個主要經濟體的

GNP 變化 經濟發展 史料分析 中偏難 p 第三冊

世界史 書信內容 來自黑海的敵人破

城而入 軍事外交 史料分析 難

a 第二冊

中國史 法律內容 政府頒授土地給成

年人 政治制度 歷史解釋 中偏易

s 第二冊

中國史 歷史情境 元代沉船有大量瓷

器及 800 萬枚銅錢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易

d

第四冊 選修上

(跨冊題)

文字敘述 1862 年的法墨之

戰 軍事外交 時序觀念 中偏難

f 第四冊 世界史

歌詞內容 學者觀察

走出門外,她自由 了;女性犧牲自己 大半輩子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偏易

第三冊

(4)

h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給臺灣人一定的時

限選擇去留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偏易

j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使臣需與皇帝賦詩

唱和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

k

第二冊 第四冊 選修上

(跨冊題)

兩幅畫作 社會流行中國風;

仰慕中國文明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偏易

l 選修上

歐洲文化 兩幅畫作 藝術風格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

;

第二冊 選修上

(跨冊題)

文字敘述 居住遼東的韃靼人

統治中國、西藏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

z 第一冊 臺灣史

臺灣史書

籍名稱 日治時期都市計畫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偏難

x

第三冊 選修下

(跨冊題)

十六世紀 手稿(圖

片)

方濟會傳教士;西

班牙語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偏易

c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開國君主下詔恢復

固有傳統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

v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俾斯麥召開柏林會

議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易

b 第一冊

臺灣史 考古發現 金屬器、琉璃、瑪

瑙 社會文化 歷史解釋 中偏易

n 第二冊

中國史 歷史情境 密摺,交給各省地

方官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偏易

m

第三冊 第四冊

(跨冊題)

文字敘述 英國社會的變遷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難

, 第三冊

世界史 瘟疫史料

來 自 鼠 疫 疫 區 船 隻,必須在外海下 錨 40 天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偏易

非選 擇題 一

第一冊

臺灣史 番界史料

立石開溝;查界外 未墾埔地分給屯丁 耕種

政治制度 歷史解釋

1易   2易   3中偏難

(5)

非選 擇題 二

第二冊 選修上

(跨冊題)

《周禮》

的敘述

《周禮》出於周公 手 著 , 但 並 未 施 行;托古改制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1中偏難 2中偏難 3中偏難 非選

擇題 三

第三冊 世界史

地圖及文 字解說

封建政權和君主政

權形成較晚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1中偏難 2中偏難 3中   非選

擇題 四

第四冊 世界史

官方出版 品摘錄

1949 年美國建立

一個侵略性軍事集 團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1中偏易 2中偏易 3中偏難

一 冊別分析

▼表二 109 指考歷史科各冊試題分布表

冊別 題號 題數 占分

第一冊 臺灣史 1、2(跨冊題)、7、9(跨冊題)、y、

h、z、b(3 分)、非選一(6 分) 10 題 20 分 第二冊 中國史

4、0(跨冊題)、q、t、u、a、s、 j、k( 跨 冊 題)、;( 跨 冊 題 ) 、n(3 分)、非選二(跨冊題,3分)

11 題 22 分

第三冊

中國史 2( 跨 冊 題 ) 、9( 跨 冊 題 )、0( 跨 冊

題)、r、i、c 4 題 8 分 世界史 5、6、p、g(跨冊題)、x(跨冊題)、

m(跨冊題)、,(3 分)、非選三(4 分) 8.25 題 16.5 分 第四冊 世界史

2(跨冊題)、3(跨冊題)、8、9(跨 冊題)、w(跨冊題)、e、o、d(跨冊 題 ) 、f、k( 跨 冊 題 ) 、v、m( 跨 冊 題)、非選四(4 分)

11 題 22 分

選修 上冊

華夏文明與東

亞文化交流 ;(跨冊題)、非選二(跨冊題,3 分) 2 題 4 分 歐洲文化 3(跨冊題)、w(跨冊題)、d(跨冊

題)、g(跨冊題)、k(跨冊題)、l 3.3 題 6.5 分

選修 下冊

印度文化 — 0 題 0 分

伊斯蘭文化 — 0 題 0 分

0 0

(6)

根據表二「109 指考歷史科各冊試題分布表」,可進一步整理成表三:「109 指 考歷史科各年級試題比例表」及「各年級試題比例圖」。一至四冊各冊分布情形依 序為 10 題、12 題、13 題、9 題,可知高一、高二的題數皆為 22 題,分配可謂相當 平均。高三選修歷史共有 6 題,選修上有 5 題,選修下只有 1 題,總題數比去年少 1 題,且上、下學期的分配極不平衡(去年為選修上 5 題,選修下 3 題);去年還有 2 題印度文化、1 題非洲文化,今年僅有 1 題中南美洲文化,且為跨冊題,可見今年的 考題在多元文化上,略遜於去年試題。

▼表三 109 指考歷史科各年級試題比例表

年級 高一 高二 高三

冊別 第一冊 臺灣史

第二冊

中國史 中國史 世界史 選修上 選修下

占分 20 分 22 分 8 分 38.5 分 10.5 分 1 分

試題題數

比例 42 % 46.5 % 11.5 %

比例圖

若將試題以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範疇區分,則可得到表四。

▼表四 109 指考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配分統計表

範圍 臺灣史 中國史 世界史

理想配分 17 34 49

占分 20 分 34 分 36 分

  由表四內容可知,「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率約為「1:1.75:2.25」。

若以學生上課時數來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率應為 1:1.7:2.3,很明顯 地,臺灣史的試題數稍微偏高,世界史的試題數略微偏低。整體而論,臺灣史、中國 史、世界史的題數分配符合上課時數。高一上臺灣史與高一下中國史共占 42 分,高 二的中國史與世界史占 46 ∼ 47 分,故學生將高二歷史課學好,可說是本次指考中拿 高分的重要關鍵。

(7)

二 題目類別分析

  108 課綱新型試題將於 111 年上路,109 指考試題承襲新舊課綱皆重視的多元文 本趨勢,除了占最多數的文字敘述題外,亦包含史料、歷史情境、圖表、學者研究、

書籍、歌詞、信件等眾多類型,茲整理成表五:

▼表五 109 指考歷史試題題目類別排名及分布表

排名 題目類別 題號 題數 占分

1 文字敘述

1、2、3、5、8、0、w、e、

u、i、d、g、h、j、;、c、

v、m

18.5 題 37 分

2 史料 7、9、a、b、,、非選一 9 題 18 分

3 歷史情境 4、6、t、y、s、n 6.5 題 13 分 4 圖片、地圖、畫作 q、k、l、x、非選三 6 題 12 分

5 學者研究 r、非選二 4 題 8 分

6 書籍、出版品 z、非選四 3 題 6 分

7 歌詞、信件 p、f 2 題 4 分

8 統計表格 o 1 題 2 分

總計 50 題 100 分

(備註:非選擇題 2 分換算為 1 小題;多選題算 1.5 題)

  由上表可知,歷史情境題有 6.5 題,描述舊時景況或考古現場,讓考生在作答時 有歷史臨場感,貼近新綱素養導向精神。圖表題共計 7 題(與去年相同),讓試卷中 有欣賞並判斷畫作風格的感性視覺,也有運用數字分析歷史發展的理性層面,整份試 卷的題幹呈現多樣化,可引導現場教師放心運用多元題材教學,使歷史課程充滿趣味 感!

三 解題關鍵分析

  109 歷史科指考已是根據 101 課綱命題的第六次考試,也是倒數第二次考試。

在 108 課綱即將上路的前夕,109 指考照理應該肩負起「素養教學」的神聖使命,

但實際上,仍有許多試題的解題關鍵都是從課本內容可以找到的,比較偏向閱讀理

(8)

「瘟疫—黑死病」、「懲凶賠款—《辛丑和約》」、「把生產責任放給農民—包產到 戶」、「國家應由智慧最高的人當政—哲學家皇帝—柏拉圖《理想國》」等,即可順 利得分。茲舉第h題為例:

h 某一時期,由於政權轉移,新的統治者給臺灣人一定的時限選擇去留,時限過 後,未遷徙者即視為新政權的人民。當局統計臺灣總人口約 280 萬人,遷籍離 開臺灣者約 4,400 餘人,不到總人口的千分之二。這些人遷籍的主因是:

A鄭成功逐荷 B鄭克塽降清

C乙未割臺 D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答案:C

  考生其實只要眼睛掃描到「臺灣」…「一定的時限選擇去留」,就可以毫無懸念 地直接在畫卡上的C選項塗黑塗滿,然後很愉快地進行下一題。

  然而,有些題目的解題關鍵超出範圍,學生就無法很快速地解題了。例如:選擇 題中的第0、w、p、z、m等題,學生很難從一般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得知

「中國知識分子何時開始重視邊疆問題?」、「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大學沒有成為科 學知識發展園地的原因為何?」、「從黑海來且攻破城池的野蠻人是誰?」、「伊能 嘉矩的《臺灣文化志》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的 內容到底是什麼?」、「英國現在社會中司法審判要不要收費?」將這些非一朝一夕 可以獲致的知識或理論放入試題中,測驗的只是學生猜題的能力而非歷史思維能力。

茲以第 w題為例:

w 中世紀到十六世紀末,歐洲的自然哲學家若非神職人員,就是在教會主導的大 學工作。至十七世紀,科學研究的主力轉移到新成立的各種研究院和學會。英 國哲學家培根曾批評說:大學是知識疾病的孕育場所。十六到十八世紀,歐洲 大學沒有成為科學知識發展的園地,應歸咎於:

A固守神學論辯和經院哲學的研究傳統 B缺乏科學實驗所需的研究經費和人力 C受宗教改革影響陷入新舊教派衝突中

D與新興專制政府聯手打壓新科學研究 答案:A

  此題大考中心給的答案是A。但其實考生根本不知道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大 學的教學概況,遑論得知當時大學是否「固守神學論辯和經院哲學的研究傳統」?

況且,在當今歷史教學時數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老師大概僅能在課堂上告訴學生經 院哲學是「歐洲中古時期,天主教教會在學校中,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思 想訓練學生成為神職人員,但主要鑽研教義及信條,13 世紀的聖托馬斯•阿奎那是 經院哲學典型代表人物」,更厲害的歷史老師可能會提到聖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 大全》,企圖用知識來證明上帝的存在。若凡是要講述萬物出現必有原因,如上帝是 最初的原因時,可能上課時間已經不太夠了。所以,依據高中課程所學的知識內容推 測,在考場內應該能推論出「經院哲學最盛行的年代應是教會力量最盛的時期」,教

(9)

會力量最盛的時期應是中古時期,不會是十六至十八世紀(宗教改革、科學革命與啟 蒙運動),故很容易就把A選項刪除,反而答錯。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教育百科網站「培根的大學教育改革意見」詞條,培根

(Francis Bacon,1561 ∼ 1626)在《知識的增進》(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一書中,提出對當時十七世紀歐洲大學的批評,如:

1 大學只在於做就業的準備,而不是對科學和技藝的進步有真正的貢獻。

2 各種做實驗的設施嚴重不足,而實驗是追求大自然知識的必要途徑。

3 大學教師的待遇不好,無法吸引一流人才來研究科學。

4 大學的教學應重新檢討,學生在學習時卻未有相當的準備,以致成效不彰。

5 學術研究分布於歐洲各地,應加以整合。

6 找出哪些領域還沒有人研究,而指派適當的人選來從事。

  以上這些培根批評的內容應該很難在現行高中歷史教學中見到,卻是本題比較可 能的正確答案。但是,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學生,應該只能憑藉運氣才能猜測出此選 項。C十六世紀起,剛好是宗教改革的年代,故猜C選項的學生應該會最多。D專制 政府要到二十世紀以後才會出現,故選D的學生應該最少。

  另外,考生面對第p題時,除了豐厚的歷史素養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地理 知識,方能在四個選項中選對正確答案:

p 某人在致友人之書信中,描述當時一座城市遭到入侵的情形:來自黑海的敵人 破城而入,市民血流成河,「野蠻人」將皇帝梟首,神父與修士都受到酷刑,

神聖的信仰已遭驅逐,此一東方帝國首府淪入「野蠻人」之手。這封書信的

「作者」與提到的「野蠻人」分別是:

A基督徒;鄂圖曼人 B穆斯林;斯拉夫人 C俄羅斯人;蒙古人

D東哥德人;匈奴人 答案:A

  在大考中心尚未公告答案前,補教界教師咸認為此題答案為C。但是十三世紀蒙 古第二次西征,由拔都率領蒙古諸宗王長子或長孫西征,其路線應是先攻占基輔羅 斯,才會到達黑海,與題目中「來自黑海的敵人破城而入」無法相對應,且當時羅斯 諸公國的國君應是「國王」而非「皇帝」。此題的另一疑問是,熟知拜占庭帝國歷史 的人都知道: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破之後衝入敵陣,不知所終。關於君士坦 丁十一世的結局,有許多說法。題幹所述「將皇帝梟首」,僅為其中之一。事實上,

土耳其人從未確認皇帝的屍身,皇帝的真實死因也無法確定。

(10)

四 試題內容與難易度分析

▼表六 109 指考試題內容排名及分布表

排名 試題內容 題號 題數 占分

1 社會文化 1、3、w、f、g、k、l、x、b、m、

非選二 14 題 28 分

2 政治制度 q、e、r、t、i、a、h、j、;、z、

c、n、,、非選一、非選三 19 題 38 分

3 經濟發展 o、s 2 題 4 分

4 軍事外交 2、4、6、8、9、0、y、u、p、d、

v、非選四 13 題 26 分

5 宗教信仰 5、7 2 題 4 分

(備註:非選擇題 2 分換算為 1 小題;多選題算 1.5 題)

  由表六統計試題內容可知,109 指考試題內容以「政治制度」最多(38 %),其 次為「社會文化」與「軍事外交」,而「經濟發展」與「宗教信仰」類試題則偏低

(僅各占 4 %)。

▼表七 近五年指考歷史科五標、平均得分、標準差

年度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平均得分 標準差

104 年 83 77 68 57 49 66.77(最易) 14.35

105 年 77 72 61 50 41 60.42(適中) 15.9

106 年 82 77 68 57 47 66.26(次易) 14.92

107 年 76 69 57 44 36 56.73(最難) 16.17

108 年 73 67 58 48 40 57.29(次難) 13.85

五年平均 78.2 72.4 62.4 51.2 42.6 61.49 15.04

  就難易度而言,109 指考難題約為 3 題、中偏難 14 題、中 11 題、中偏易 18 題、易 4 題,故整體而言,109 指考難易度是中間偏易的。根據表七可知,109 指考 的成績應會介於 105 指考、106 指考之間。

(11)

五 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 109 指考的試題具有以下特色:

1 分布冊別分析:跨冊題的題數明顯增加(約 12 題),但多元文化試題數偏少,選 修試題則分布較不平均。臺灣史的試題數稍微偏高,世界史的試題數略微偏低,

但基本上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題數分配仍符合上課時數。

2 題目類別分析:重視多元文本,除了占最多數的文字敘述題外,亦包含史料、歷 史情境、圖表、學者研究、書籍、歌詞、信件等眾多類型,符合素養導向的命題 趨勢。

3 解題關鍵分析:多數試題的解題關鍵可從課本內容中輕鬆找到,較偏向閱讀理 解,僅部分題目的解題關鍵超出範圍,考生較無法就所學歷史知識解題。

4 試題內容與難易度分析:今年試題內容以「政治制度」最多(38 %),其次為

「社會文化」與「軍事外交」,「經濟發展」與「宗教信仰」試題偏低。本次難 易度屬中間偏易,五標成績應會比 108 指考大為提升,介於 105 指考、106 指考 之間。

(12)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68 分)

說明:第1題至第v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一份資料提到:十七世紀早期,荷蘭人占領安平做為貿易中心與統治據點,該 地區的原住民族開始與世界舞臺接觸。荷蘭人為其創造的一套羅馬拼音文字,

成為臺灣南島民族有文字的開始。文中的原住民族應是:

A阿美族 B排灣族 C西拉雅族 D凱達格蘭族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一篇:早期臺灣

測驗目標 荷蘭治臺時期使用新港文字的西拉雅族

難 易 度

17 世紀初荷蘭治臺時,以南部為政治、經濟中心,為方便傳教與統 治,曾以羅馬字拼寫西拉雅族新港社語,即「新港文字」,為臺灣原住 民各族有文字之始。ABD荷蘭治臺時未替阿美族、排灣族及凱達格蘭 族創造文字。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都有作家描述他們的戰爭經歷。柏林、倫敦、重 慶、東京、臺北等地的作家,對 1944 年的共同記憶最可能是:

A族群迫害 B強制徵兵 C敵軍轟炸 D傀儡政權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日本統治時期;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測驗目標 二戰時期轟炸的戰爭經歷

難 易 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飛機投擲炸彈轟炸敵區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之一,

因此對各主要戰區內的城市居民而言,「躲空襲」是一種共同記憶。以 歐洲來說,柏林於二戰後期曾遭受英、美、蘇三國高達 300 多次的轟 炸,倫敦在 1940 年 9 月至 1941 年 5 月間遭受德軍連續 76 天轟炸,史 稱「英倫大轟炸」;1944 年德軍在諾曼第登陸前夕再度空襲倫敦,造 成嚴重傷亡。亞洲戰場上,日軍從 1938 ∼ 1944 年年底猛烈轟炸中國重

歷 史

高雄中學 / 陳秀珍老師

(13)

慶,美軍則在二戰後期轟炸東京及臺北。A二戰期間倫敦未有族群迫害 史事。B二戰期間中國未實行徵兵制,日本於二戰後期則在臺灣實行志 願兵制。D二戰期間這些城市裡都沒有傀儡政權,但中國的南京及長春 則分別有汪精衛政府及滿洲國兩個日本的傀儡政權,是以「傀儡政權」

亦非這些城市居民的共同記憶。

3 十九世紀中期,一群人士發表一份文件,自稱是「在歐洲遊蕩的一縷幽靈」,

號召下層階級團結起來反抗壓迫,爭取平等。當時,羅馬教皇、俄國沙皇、奧 地利與法國的保守派首相等,都視這群人為破壞歐洲穩定的敵人。這群人最可 能是:

A民族主義者 B共產主義者 C自由主義者 D資本主義者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

測驗目標 19 世紀中期共產主義的發展

難 易 度

馬克思在 1848 年出版《共產主義宣言》,一開頭就說:「一個幽靈,

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他認為教宗、俄國沙皇、奧國首相梅 特涅及法國七月王朝的首相基佐等保守勢力,當時都正視了共產主義的 存在,並企圖壓制共產主義。A民族主義者及C自由主義者雖然都是保 守主義的敵人,但他們不見得都是下層階級人士,19 世紀的自由主義 者多為中產階級。D資本家不是保守主義者的敵人。

4 唐太宗聽到前線打敗突厥的捷報,喜不自勝說:當年先皇起兵,必須拉攏與隋 煬帝和親的突厥,向其君長稱臣,允諾日後與之互市,始獲得其兵馬糧秣之 助,攻入京師,建立我朝。如今,我軍擊敗突厥,生擒其君,可算為國雪恥。

突厥當初願與李氏合作,最可能是為了:

A族群友誼 B分享政權 C文化認同 D經濟利益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測驗目標 突厥與李唐皇室的合作

難 易 度

題目中已經說明,唐太宗的父親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時,為拉攏與隋有

(14)

貿易的經濟利益,而非訴諸A兩者間的族群友誼,或B相互分享政權及 C認同對方文化等因素。

5 史家評論歷史上某地區的宗教變革:這個信仰的降臨,本身就是一種革命。這 個「新信仰」勝過此地區既存的教義與教會,它並未襲用這地區已有的兩部聖 經,而是帶來一部嶄新的「新經典」。它經由武力征服,在政治、靈修或社會 方面都推翻了舊秩序,在其上建立一個「新秩序」。上文提到的「新信仰」、

「新經典」、「新秩序」,指的分別是:

A猶太教、舊約聖經、希伯來王國 B祆教、阿維斯塔經、波斯帝國 C基督教、新約聖經、羅馬帝國 D伊斯蘭教、古蘭經、阿拉伯帝國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測驗目標 伊斯蘭教的信仰與發展

難 易 度

題目指出「這個地區有兩部聖經」,應是猶太教的《舊約》及基督教的

《新約》。而這個「新信仰」未直接襲用猶太教及基督教的聖經,而是 另編經典,並以武力征服原統治者,建立新的政權,可知這個「新信 仰」是沿襲猶太教及基督教教義,但另創《古蘭經》為經典,並以武力 征服其他民族,建立阿拉伯帝國的伊斯蘭教。A《舊約》編寫於公元前 6 世紀猶大王國滅亡之後約 250 年間,而非猶太教創立之時,《新約》

則於耶穌死後才開始編寫。B祆教創於公元前 6 世紀,此時《舊約》尚 未編寫完成,也還沒有《新約》。C基督教創立時僅有《舊約》一部聖 經,且羅馬帝國建立並擴張時基督教尚為非法宗教。

6 非洲西岸的聖赫倫納島附近,打撈到一艘十七世紀初期的歐洲商船,船上有 一百多件中國青花瓷。學者解釋,當時歐洲多國爭奪亞洲貿易主導權,常發生 海戰。這艘船最可能是因哪兩國海戰而沉沒?

A西班牙與瑞典 B西班牙與丹麥

C葡萄牙與法國 D葡萄牙與荷蘭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

測驗目標 17 世紀初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的競逐

難 易 度

(15)

因 15 世紀末教宗子午線的劃分,葡萄牙最早繞過南非好望角到亞洲貿 易,並獲得豐碩的成果;17 世紀初荷蘭已經崛起,成為挑戰西班牙及 葡萄牙海上勢力的力量,因此這艘船最可能是因葡萄牙與荷蘭海戰而沉 沒。A瑞典雖在 17 世紀中葉三十年戰爭後興起,但非以亞洲為海外發 展重心。B丹麥在 16 世紀雖欲仿效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丹麥公司以殖 民亞洲,但實際上僅控制印度一小區,非競爭亞洲貿易主導權的要角;

且 17 世紀初丹麥捲入三十年戰爭中,未能積極經營亞洲貿易。C法國 雖也在 17 世紀向海外拓殖,但主要以美洲為主。

7 臺北艋舺青山宮〈沿革記略〉提到:「(清)咸豐 4 年,福建惠安縣漁民奉其 故鄉青山廟靈安尊王像至艋舺(今萬華),由大溪口登岸,經舊街(今西園 路),神輿突不能舉,公議擲筊問神卜地,於此建小廟奉祀。時適淡北瘟疫流 行,死亡相繼,凡至廟中求神庇佑者皆無恙,於是善信日增。」從上述碑文判 斷,這座廟宇供奉的主神是:

A王爺 B媽祖 C土地公 D義民爺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清代臺灣民間信仰

難 易 度

青山宮內供奉的「靈安尊王」為來自福建惠安的「原鄉信仰」,具有能 除瘟安民的神力,應是屬於「王爺信仰」,答案選A。BC依題目陳 述,尊王非媽祖,也不是土地公。D義民爺為臺灣本土產生的信仰,非

「原鄉信仰」。

8 1940 年末,日本軍隊南進,入侵中南半島,迅速控制了法國殖民地越南。日軍

得以順利進入越南的背景最可能是:

A珍珠港事變後,美國無力阻止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 B德國侵略法國後,扶植的維琪政府同意與日本合作 C日本在中國的戰事受挫,轉進至中南半島重新整備 D越南共產黨發動革命,越南政府請求日本派兵援助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16)

1940 年時德軍已攻入法國,第三共和結束,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 國」政府流亡於倫敦;德國則在法國南部另立貝當元帥的維琪傀儡政 權,理論上承繼了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如中南半島的印度支那(包括越 南、寮國及柬埔寨三國)。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同為軸心國陣營,日本 向維琪政府要求駐軍越南獲得同意,因此迅速地控制了越南。A珍珠港 事變發生於 1941 年 12 月 7 日。C題目的問題是「日軍得以順利進入越 南的背景為何」,1940 年末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都是列強的殖民地,

日本如欲進入此區,勢必得取得列強的同意,因此B為最符合題意的答 案;而C僅說明為何日本在 1940 年代末期想往中南半島發展的背景,

但未能說明如何取得列強的許可並「順利」進入越南。D胡志明雖在

1920 年就加入法國共產黨,但直到 1940 年日本占領越南後,才於 1941

年組成「越南獨立同盟會」,發動反對日本及維琪政府的革命活動。

9 以下是關於 1950 年前後臺海兩岸情勢的兩段資料:

資料甲:1949 7 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問蘇聯,要求提供對臺灣作戰

的潛水艇與飛機,遭到史達林拒絕。

資料乙:韓戰一爆發,杜魯門總統即發表「臺灣海峽中立化聲明」,一方面阻 止中共軍隊攻擊臺灣,一方面也要求蔣介石停止「反攻大陸」的計 畫。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段資料?

A 1949 年前後,蘇聯與中共關係惡化,因此拒絕援助中共

B 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準備放棄臺灣,以全力出擊朝鮮

C臺灣「反攻大陸」或中共「解放臺灣」分別受美蘇牽制 D美蘇兩國均同意「臺灣問題」必須透過和平方式來解決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四篇: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 元世界

測驗目標 1950 年前後冷戰局勢對臺海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

難 易 度

1949 年 12 月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指責美國調停失敗致使其失去中國政

權,美國總統杜魯門則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宣布不再支持國民黨 政權。但韓戰爆發後,基於美國的亞洲戰略,派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 峽,杜魯門發表「臺灣海峽中立化聲明」,以海峽中立為由避免介入中 國內戰,一方面阻止中共藉韓戰攻擊臺灣,再方面要求蔣介石停止「反 攻大陸」的計畫。中共方面,1949 年 7 月劉少奇率代表團訪問蘇聯,

(17)

請求蘇聯出動空軍及海軍協助中共攻臺,但史達林認為此舉必然引發美 國的介入,他不欲直接和美國衝突,因此拒絕了中共的要求。從這兩段 資料看來,1950 年代韓戰爆發前後的兩岸局勢,頗受美蘇冷戰對峙關 係影響。A 1949 年前後,蘇聯與中共關係友好,中共選擇向蘇聯「一 邊倒」。B韓戰爆發後,麥克阿瑟向杜魯門說明臺灣對美國在東亞布局 的重要戰略地位,稱臺灣是「一艘不會沉的航空母艦」,杜魯門隨即派 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沒有放棄臺灣的意圖。D從這兩段資料看來,

美蘇兩國沒有就「臺灣問題」如何處理進行討論,杜魯門甚至聲稱臺灣 海峽中立化,以避免臺海兩岸在韓戰期間發生軍事衝突。

0 中國傳統官方史書很早就記載了周邊民族的文化,但歷代史官受限於語言、文 化等因素,紀錄並不正確,士人也不關心。但自某時期起,知識分子開始重視 邊疆問題,並參考外文著作,積極研究周邊族群的歷史和地理。這種轉變的背 景最可能是:

A北宋初年,遼夏壓境,士人提倡春秋大義以保護國土 B明中期以後,耶穌會教士引入歐洲新地理學帶來啟發 C清中期以後,俄國蠶食邊疆,促使學者拓展邊疆研究 D日本扶持滿洲國,刺激中國學者研究邊疆歷史的風氣

答  案 C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一篇: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近現代的文明挑戰與契機

測驗目標 清末經世致用之學的復興

難 易 度

清末中國因面對內憂外患,學術上再度興起以今文經為主的經世致用之 學。由於英、法、俄等國往往從邊疆入侵,知識分子遂開始重視邊疆 問題,並參考外文資料,積極研究邊疆史地,龔自珍著有《西域置行 省議》、《蒙古圖志》等書,林則徐著《俄羅斯國紀要》、《滇軺紀 程》、《荷戈紀程》皆屬此類。A北宋初年士人提倡春秋大義以護土,

但視遼、夏等國為蠻夷,研究邊疆民族多以自己的立場論證,未參考 外文著作。B明代中期後耶穌會教士雖引入歐洲新地理學,但多是關 於世界地理,未引發中國知識分子研究邊疆民族的興趣。D約 19 世紀 末(清末),中國知識分子已興起一股對西北史地及邊疆民族研究的風

氣,故 1932 年日本扶持滿洲國時早已有研究邊疆歷史的風氣。

(18)

q 圖 1 是「司空瑯瑘康王墓表」,以碑體的篆書與楷書寫 成,墓主是司馬金龍。碑文中可見下列資料:「大代」

(國號)、「太和」(年號)、「司空、鎮西大將軍、吏 部尚書、冀州刺史」(官銜)、「瑯瑘」(郡望)等。根 據這些線索,可以推定墓主的年代是:

A戰國 B秦代

C西漢 D北魏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測驗目標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

難 易 度

D碑文彰顯了時人最注重的社會身分,從此碑的內容看來,墓主非常看 重自己的郡望(祖先發源地),這是魏晉南北朝士族社會的特殊風氣。

「冀州」在今河北、山西一帶。北魏原稱代、代國、大代,因其建國之 地為西周代國所在;國號改為「魏」,是想提出自己承繼自「曹魏」,

否定晉朝正統,反抗在南方號稱繼承晉朝政權的東晉。「太和」則是北 魏孝文帝的年號。根據這些線索,墓主應是北魏孝文帝時人。

w 中世紀到十六世紀末,歐洲的自然哲學家若非神職人員,就是在教會主導的大 學工作。至十七世紀,科學研究的主力轉移到新成立的各種研究院和學會。英 國哲學家培根曾批評說:大學是知識疾病的孕育場所。十六到十八世紀,歐洲 大學沒有成為科學知識發展的園地,應歸咎於:

A固守神學論辯和經院哲學的研究傳統 B缺乏科學實驗所需的研究經費和人力 C受宗教改革影響陷入新舊教派衝突中 D與新興專制政府聯手打壓新科學研究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

測驗目標 16 ∼ 18 世紀歐洲大學的學術發展

難 易 度

中古後期興起的「大學」,起源於「主教座堂學校」,受教會及教會法 管轄,因而所有的老師與學生都是教士,神學為必修科目。12 世紀起 歐洲興起強調理性的「經院哲學」,調和基督教神學與亞里斯多德哲 學,為大學學術思想的主流。中古後期理性思維持續發展,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接續而起,但大學因與教會密不可分,

圖 1

(19)

並未成為科學知識發展的園地,仍固守神學及經院哲學傳統,且牴觸教 會的思想會被視為異端,是以培根批評說:「大學是知識疾病的孕育場 所。」答案選A。B 16 ∼ 18 世紀歐洲經濟因海外貿易而大為發展,教 會仍擁有豐富資源,不可能缺乏科學實驗所需的研究經費及人力。C宗 教改革紛爭在 17 世紀中葉三十年戰爭後已告終,新教亦可創立自己的 大學。D 16 ∼ 18 世紀西方各國積極於海外拓殖,科學研究有助於國力 拓展,故英國、法國及普魯士紛紛建立學會及研究院,天文學為其研究 重點,未打壓新科學研究。

e 二十世紀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戰後中歐和東歐都發生複雜的民族與疆界變動,

造成許多問題。面對一次大戰後舊帝國解體、二次大戰後戰敗國領土的處分,

比較戰勝國在兩次大戰後,對中歐和東歐民族與疆界的主要處理方式,下列何 者為是?

A 一戰後,依既有民族領域來劃定新疆界;二戰後,以強迫民族遷移來配合新 疆界

B 一戰後,以強迫民族遷移來配合新疆界;二戰後,依既有民族領域來劃定新 疆界

C兩次戰後,皆以新定疆界來配合既有之民族領域 D兩次戰後,皆以強迫民族遷移來配合新疆界劃定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測驗目標 兩次大戰後中歐及東歐的民族與疆界變動

難 易 度

A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雖提出「民族自決」的主張,但 未獲各國重視,奧匈帝國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境內民族眾多,但在一戰 後劃分疆界時,往往依既有民族領域劃定新疆界,例如捷克被迫與同為 斯拉夫人的斯洛伐克合併建國,忽視捷克與斯洛伐克在語言及文化上實 非同一整體的事實;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也是如此。1930 年代德國 即以「民族自決」併吞奧地利及捷克蘇臺德區,是以二戰後,歐洲進行 大規模的民族遷移以配合邊界劃分,幾乎有 2,000 萬人被迫移動。其中

有 1,300 萬人是日耳曼人,他們從捷克蘇臺德區、中歐西里西亞及奧德

河以東被移出,另外有 650 萬人以上被移入以填補俄國及其西鄰波蘭與

(20)

r 近代中國某一時期,地方力量左右國家政治發展,各個地方勢力間,常或聯 合,或對立,形成一種不穩定的局勢。學者評論這個時期的特色:「很像十九 世紀以來的國際政治,以勢力均衡為目標。原則是:一、各成員都力圖擴充自 己的勢力;二、在戰爭中儘量不使戰敗者完全瓦解;三、在擴充勢力過程中不 許某一成員取得絕對優勢。」這位學者描述的應是:

A八國聯軍時的東南互保運動 B民國初年的軍閥政治 C中日戰爭時的重慶與南京政府 D冷戰期間的臺海兩岸對峙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中國史第一篇: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測驗目標 民國初年軍閥政治的特色

難 易 度

民國初年的軍閥各有其派系及地盤,有時聯合,有時對立,常以戰爭擴 張實力或阻止別人的擴張,故選B。A東南互保運動是兩廣總督李鴻 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及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為了避免 捲入八國聯軍的聯合運動,彼此之間不是戰爭的關係。C中日戰爭時的 汪精衛南京政府為日本的傀儡政權,與重慶的蔣介石政府都希望將對方 瓦解,雙方不以勢力均衡為目標。D冷戰時期的臺海兩岸政府都希望取 得優勢以瓦解對方政權,不符合該學者的描述。

t 一位當朝宰相被敵國俘虜,敵國大臣勸降說:兩國交戰這麼多年,你應當早日 投降我國!你既是狀元,應知自古至今,中國有多少個朝代?被俘宰相回答 說:我不是來參加科舉考試的,就不必多講了,我不會投降,但求一死。這位 宰相最後以身殉國。這最可能發生於何時?

A安史之亂時 B蒙古滅宋時

C滿清滅明時 D太平軍陷南京時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測驗目標 南宋末年政治局勢及文天祥的事蹟

難 易 度

這位宰相是南宋文天祥,被俘虜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但他不為所 動,遂被處死,故選B。A安史之亂是內亂,不是長久對外戰爭的局 勢。C明太祖朱元璋時已廢相。D清之政權在北京,太平軍陷南京時,

清之首相不會被太平軍俘虜。

(21)

y 1661 年鄭成功攻打臺灣,有記載提到:當時,有的原住民族歡迎鄭成功,甚至 追隨漢人對荷蘭人作戰;但也有的與荷蘭人合作,攻擊鄭成功軍隊。我們如何 理解此一情形?

A此敘述出自漢人,與實際的情況顯然有出入 B各部落原住民族之意見紛歧,立場未必一致 C鄭成功以民族大義號召,原住民族紛紛響應 D原住民族利用雙方衝突之際,恢復大肚王國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一篇:早期臺灣

測驗目標 鄭氏政權與原住民的關係

難 易 度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將原住民分為四大社,採間接統治;對於不服從的 原住民部落則以武力征服,如 1635 年攻打曾反抗荷蘭統治的麻荳社。

是以鄭成功攻臺之時,有的原住民歡迎鄭成功,但也有部落支持荷蘭 人,足見當時各部落意見紛歧,立場不一致,答案選B。A從這段敘述 看不出是漢人還是外國人的記載。C鄭成功是漢人,與原住民不同族,

無法以民族大義號召原住民。D大肚王國直至清初都還存在,荷蘭統治 時期未將之滅亡,但經常以武力征伐,使其維持半獨立狀態。

u 某一時期,中外發生衝突,許多外國人士遭到攻擊或殺害,以華北地區最嚴 重。事件結束後,外國勢力與清廷簽訂條約,除要求懲凶與賠款外,還規定:

參與暴亂之地區,須停止科舉考試五年,以示懲罰。這個條約簽訂的背景最可 能是:

A鴉片戰爭時,外國商民損失慘重 B廣西發生教案,教士信徒遭殺害 C義和團事件,外國使館受到圍攻 D辛亥革命前夕,外國居民受虐待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四篇:晚清之變局

測驗目標 義和團事件及其影響

難 易 度

這個中外衝突主要發生在華北,且不是中國全區皆牽涉其中;事後清廷 與外國簽訂的條約被要求須懲凶及賠款,因此最可能是 1900 年的義和 團事件。當時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遭到義和團攻擊,德國公使克林德

(22)

西教案的發生地不在華北。D中國已於 1906 年廢科舉考試,所以 1911 年辛亥革命前夕就算與外國人發生衝突,也不可能以停止科舉考試做為 懲罰的手段。

i 學者分析中國某一時期的農業政策,指出:政府認識到以前農村管理的錯誤,

希望能重新刺激和提高農民生產動機,因此把生產責任放給農戶,並鼓勵農民 從事穀物生產以外的副業,將副產品拿到自由市場販售,以提高收入。這位學 者描述的應該是:

A國共內戰時期的「鬥爭地主,土改要分田」

B大躍進時期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C人民公社的「農業生產合作,吃飯不要錢」

D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的「包產到戶、個體戶」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中國史第二篇: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測驗目標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難 易 度

1958 年起中國推行大躍進政策,其中「人民公社」制度規定農民生產

所得須全數上繳政府。但大躍進造成三年大饑荒,劉少奇、鄧小平上臺 後為提高農民生產意願,曾實行讓農民可保留部分生產,並將其生產自 行販售的政策,稱為「三自一包」(三自為自留地、自由市場及自負盈 虧,一包即是包產到戶),使已經破產的農村經濟得以逐漸恢復。然而 這些政策卻使劉少奇、鄧小平被指為「走資派」,在文革時被鬥倒,這 些政策一一被取消。文革結束後,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廢除人民公 社,再次鼓勵農民生產糧食以外的副業,並可自由販售,提高收入,即

「包產到戶」政策;農民生產販售無須經由公社,成為「個體戶」,答 案選D。「包產到戶」政策是讓人民有私營經濟及私有財產,而A土地 改革、B大躍進、C人民公社都與這樣的精神相違背。

(23)

o 右表是 1951 至 1980 年,世 界上四個主要經濟體的 GNP

(單位:10 億美元)統計。

從這段期間世界經濟發展的 情勢判斷,甲國最可能是何 者?

A日本 B中國 C英國 D法國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測驗目標 1951 ∼ 1980 年間的世界經濟發展

難 易 度

從表格數字來看,美國在 1951 年的 GNP 為甲國的 23 倍,且甲國在二 戰後經濟成長逐漸回升,至 1970 ∼ 1980 年代已有長足的發展,這應是 二戰後的日本。日本在二戰中戰敗,經濟十分蕭條,但在美國的協助 下,韓戰後經濟開始恢復成長。1970 年代雖遭遇石油危機,但進行產 業轉型,發展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使經濟急速成長,是以甲國是日 本,答案選A。B中國因施行共產主義經濟,在 1978 年年底改革開放 開始前,GNP 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成長。CD英國及法國自 1947 年起即 接受美國馬歇爾計畫的金援,就 1951 年 GNP 的數值而言,142 億美元 這個數字太低。英國在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加上 1970 年代石油危 機的衝擊,GNP 成長低於歐洲國家,故選擇於 1973 年加入歐洲經濟共 同體以拯救經濟,故丙國可能為英國;相對而言,法國在二戰期間受創 甚鉅,戰後也接受美國馬歇爾計畫的金援,但透過歐洲經濟整合,逐漸 成為經濟開放體,促使其 GNP 有較顯著的成長,可能為表中的乙國。

p 某人在致友人之書信中,描述當時一座城市遭到入侵的情形:來自黑海的敵人 破城而入,市民血流成河,「野蠻人」將皇帝梟首,神父與修士都受到酷刑,

神聖的信仰已遭驅逐,此一東方帝國首府淪入「野蠻人」之手。這封書信的

「作者」與提到的「野蠻人」分別是:

國家

年分 美國 甲國 乙國 丙國

1951 328.4 14.2 35.1 41.4

1960 503.8 39.1 60.0 71.9

1970 992.7 203.1 145.5 124.0

1980 2633.1 1040.1 657.1 525.5 GNP 是國民生產毛額的簡稱,係指:一年中 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24)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

測驗目標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拜占庭帝國

難 易 度

這封信是以「西方人」的角度討論東方發生的事件,文中提到的「東方 帝國」應是拜占庭帝國,信仰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土耳其人於 1453 年攻 入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因而滅亡,土耳其人將君士坦丁堡 改名為「伊斯坦堡」,意思是「到城裡去」。因而這封信的「作者」應 是西方的基督徒,他所認為的野蠻人是「鄂圖曼土耳其人」,故選A。

野蠻人如果是B斯拉夫人、C蒙古人、D匈奴人,就文意上來說沒有與

「皇帝被斬首、東方帝國首府淪陷」對應的史實發生。

a 漢初法律規定,國家按人民的爵等賜予田土和居宅;北魏至唐初也都有政府頒 授土地給成年人的相關法令。這些做法的共通目的最可能是:

A擴大國家賦稅來源 B實現均富社會理想 C強化社會救濟效果 D促進農耕技術改良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測驗目標 中國古代的土地與賦稅制度

難 易 度

中國傳統政府授田與民的目的,是為提升生產力,並對土地徵稅,擴大 國家賦稅來源,答案選A。BC漢初授田的對象非全民,無法實現均富 的社會理想,也不是社會救濟的手段。D授田與民無法促進農耕技術的 改良。

s 歷史課堂上幾位同學發言,甲說:「元代中國商人在東南亞以中國銅錢購買檀 香、胡椒等商品。」乙說:「黃海海域曾打撈出元代沉船,發現大量瓷器及 800 萬枚銅錢。」丙說:「元代時,中南半島許多地區通行中國銅錢。」我們 如何理解上述討論?

A元代課徵漢人重稅,人民運銅錢逃稅 B鄰國缺銅礦,必須走私取得中國銅錢 C蒙古為鼓勵各國朝貢,賞賜大量銅錢 D中國貿易發達,銅錢流通於東亞各國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測驗目標 元代的海外貿易

(25)

難 易 度

三位同學的發言都與元代海外貿易相關,且都說明了元代時中國銅錢可 在東南亞流通的事實,故選D。A「因為元代對漢人課以重稅,就將銅 錢運往東南亞避稅」,這是不合理的說明,因為這些流通在海外的銅錢 不是被中國人拿到國外存起來,而是做為貿易之用。B從三位同學的發 言看來,這些銅錢是中國商人用來和外國人貿易,或在當地流通使用,

非應用於製造其他物品。C根據甲同學及乙同學的說法,這些銅錢不是 元代官方賞賜給外國的,而是中國商人透過海外貿易流通於東南亞各 國。

d 每年 5 月 5 日,墨西哥都會舉行慶祝活動,紀念 1862 年的一場戰役。當時,法 國因墨西哥無力償債而出兵,起初被墨西哥打敗。但拿破崙三世繼續推進,在

1864 年建立一個政權,立奧地利皇帝之弟為「墨西哥皇帝」。直到 1867 年,

墨西哥人才在美國協助下推翻此一政權,重建共和政府。美國何以到 1867 年才 介入此事?

A美國因德州問題與墨西哥交惡,遲不介入 B美西發生戰爭,美國無力介入墨西哥問題 C美國國會反對門羅主義,不干涉美洲事務 D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始有餘力加以干涉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

測驗目標 美國南北戰爭

難 易 度

1823 年美國門羅總統在國會發表〈門羅宣言〉後,即不欲歐洲各國干

預美洲事務;但美國直到 1867 年才積極介入三年前由法國扶植的墨 西哥政權,顯然與當時(1864 年)美國正在進行南北戰爭(1861 ∼ 1865)有關,因而無餘力干涉。美國宣稱拿破崙三世此舉違反「門羅主 義」,這是〈門羅宣言〉首度被稱為「主義」。A美國因德州問題與墨 西哥交惡為 1840 年代的史事,還因此爆發美墨戰爭(1846 ∼ 1848)。

B美西戰爭發生於 1898 年。C美國國會支持〈門羅宣言〉的主張。

(26)

f 以下是有關 1950、60 年代歐美女性的兩則資料:

資料甲、1967 年披頭四的搖滾歌曲〈她正離家〉:「星期三早晨五點…∕她

輕輕帶上臥室的門…∕走出門外,她自由了。她(我們把大半輩子交 給她)∕正在離開(犧牲了自己大半輩子)∕家…,在孤單地生活這 許多年之後…。她…∕內在的某些東西這麼多年來都被否定∕她正離 家。」

資料乙、學者觀察說:戰後隨著人口成長,女性的傳統角色不斷受到鼓吹。在 電視節目、雜誌和廣告中,女性總是待在家內,操作不斷增多的家 用機器,好像這些機器可以減輕她們的家務負擔,找回做為母親的愉 悅。

對照這兩則資料,資料甲中的「她」追求的是:

A擺脫家庭束縛,迎向自主生活 B運用家用機器,重拾母性愉悅 C追求男女平權、同工同酬待遇 D倡議管理夫妻共同財產之權利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測驗目標 二戰後歐美女性主義的發展

難 易 度

披頭四的搖滾歌曲〈她正離家〉的歌詞,反映了 1960 年代的歐美婦 女,在長期默默為家庭付出卻不受關注的處境下,選擇離開家庭以尋找 自我,故選A。B從資料乙可以得知,女性在沉重的家務負擔中找不到 做為母親的愉悅,而家用機器則強調可協助婦女擺脫家務工作的壓力,

是以女性真正想追求的是擺脫家庭的種種束縛。CD兩則資料都沒有提 到男女平權、同工同酬、夫妻共同管理財產權等問題。

g 一位政治思想家主張建立一種邦國,這邦國由三個階層構成:統治階層治理國 政、武士階層捍衛邦國、生產階層生養社會。土地是所得主要來源,財富由社 會公有,兒童由國家教養。他對民主政治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智慧最高的人當 政,邦國才能免於邪惡事物。這位思想家是誰?

A柏拉圖 B商鞅 C洛克 D馬克思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選修上冊第二篇:歐洲文 明—西方文明的泉源

測驗目標 柏拉圖的哲學理論

難 易 度

(27)

這是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理論,在其師蘇格拉底被處死後,他離開雅 典多年,反對雅典的民主政治,主張政治須由具哲學思維的人管理,答 案選A。BC商鞅及洛克不可能主張財富由社會公有。D馬克思沒有讓 最高智慧者當政的思想,他主張「群眾政治」。

h 某一時期,由於政權轉移,新的統治者給臺灣人一定的時限選擇去留,時限過 後,未遷徙者即視為新政權的人民。當局統計臺灣總人口約 280 萬人,遷籍離 開臺灣者約 4,400 餘人,不到總人口的千分之二。這些人遷籍的主因是:

A鄭成功逐荷 B鄭克塽降清 C乙未割臺

D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日治初期臺灣人的國籍選擇

難 易 度

《馬關條約》規定:「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 地方人民願遷居至讓與地方之外者,任變賣所有產業,退出界外,但限 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但當時臺灣僅不到 0.2 %的 人口遷出,此與日人治臺初期未強行禁止三大陋習,及臺人想固守基業 的想法有關,故選C。A鄭成功來臺時及B鄭克塽降清時臺灣人口均不

到 280 萬人,臺灣的漢人立即成為新政權的人民,沒有自由選擇去留的

權利。D 1945 年時臺灣人口約 600 萬人,且中華民國政府是因國共內

戰失利而遷臺,不是因政權轉移而產生的新統治者,也不可能給臺灣人 一定時限決定去留。

j 某地圖書館藏有一份手抄本,抄錄清乾隆皇帝登基前與父親雍正皇帝唱和的詩 作。根據學者考證,清朝藩屬派遣使臣到北京覲見時,需與皇帝賦詩唱和,上 述手抄本乃供使臣揣摩練習之用。這位使臣最可能來自:

A日本 B臺灣 C暹邏 D琉球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28)

這個使臣的國家是清朝的藩屬,選項中僅琉球王國及暹邏(即泰國)是 藩屬。但就文字使用來看,琉球屬於中國文化圈,不少文書使用漢字,

文學也頗受中國文化影響;反觀泰國文字系統與中文無關,所以就題目 陳述的景象而言,這位使臣最可能來自琉球王國,故答案選D,不選 C。A日本不是清帝國的藩屬。B這個使臣來中國的時間必然在雍正年 間或其之後,當時臺灣為清之領土。

k、l為題組

某個時期,歐洲社會流行「中國風」,仰慕中國文明。當 時,歐洲的畫家繪有兩幅畫作,題名為「中國皇帝春耕」

(圖 2)和「中國皇后採桑」(圖 3)。

k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幅畫的意涵?

A馬可波羅到中國,描繪皇室生活簡樸,並耕而食 B啟蒙時期,歐洲哲士讚賞中國皇室親民恤農精神 C工業革命初期,歐洲人懷念中國傳統的農村生活 D帝國主義的偏見,諷刺中國社會結構的保守落後

答  案 B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二篇:歐洲文明—古典文明的復興與創新

測驗目標 18 世紀歐洲的「中國風」

難 易 度

B 16 世紀起,歐洲人藉由貿易及傳教積極的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來 華的傳教士翻譯了不少中國的典籍。18 世紀歐洲興起啟蒙運動,伏爾 泰等知識分子認為儒家孔子對宗教的看法接近其「自然神論」,有的哲 士甚至認為中國哲學是最具理想的實用哲學,中國的君主政體是最好的 政治體,仰慕中國文明的理性精神,使歐洲社會興起一股「中國熱」。

然而他們透過傳教士所了解的中國並不全面,也過於美化,在西方開始 工業革命,逐漸與中國產生實力落差後,19 世紀時這股中國風就消退 了。

2

3

(29)

l 這兩幅畫呈現的藝術風格應為何?

A表現理性、明晰、均衡的新古典主義 B捕捉光影與色彩變幻瞬間的印象主義 C線條簡單、用色明亮、突出的野獸派 D充滿奇幻、詭異、夢境的超現實主義

答  案 A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二篇:歐洲文明—古典文明的復興與創新

測驗目標 18 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

難 易 度

這股「中國風」盛行於 18 世紀,當時的藝術風格主流為表現理性、明 晰、均衡的新古典主義,答案選A。B印象主義興起於 19 世紀末。C 野獸派及D超現實主義皆為 20 世紀的藝術風格。

; 一位外國人評論當時的中國,指出:居住在遼東的韃靼人,不僅統治中國,還 占領了西藏國。對照歷史,只有一個小城的羅馬人曾經征服了世界;韃靼人來 自僅有一省大小之地,卻征服了比前人更多的土地,各處人民都要向他們稱臣 納貢。這位外國人最可能是:

A宋代日本學問僧 B元代義大利商人 C明初阿拉伯商人 D清代耶穌會教士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選修上冊第一篇:華夏文明與東亞 文化交流—元明清時代的文明蛻變

測驗目標 清代來華的耶穌會教士對中國的觀察

難 易 度

D住在遼東的「韃靼人」應是指女真族,女真族在中國曾建立起兩個政 權,一是金朝,另一是清朝,但金朝未統治西藏,可知這個外國人評論 的是清帝國。

(30)

z 歷史老師要求書寫一篇關於「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的報告,同學們列出以 下資料:

甲: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

乙:新渡戶稻造,《糖業改良意見書》

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

丁: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該報告一定要參考的資料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研究日治時期統治政策的史料與學術工具

難 易 度

「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為日本總督府的治臺計畫,如果要研究這個 主題,顯然得參考《臺灣總督府檔案》;而都市計畫牽涉到地景的位置 與變遷,可藉由「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了解。伊能嘉矩是人類學 家,不負責政策的擬定,其《臺灣文化志》一書主要書寫臺灣的民俗、

社會制度與文化,對於臺灣原住民也有很深入的觀察,但「日治時期臺 灣都市計畫」非其關注的課題;至於新渡戶稻造的《糖業改良意見書》

主要是針對糖業的報告,與都市計畫無關。由上可知,答案為D。

x 圖 4 為十六世紀的手稿本,每頁有左、右兩 欄,左欄是西班牙文,右欄是以拉丁文字母書 寫出的納瓦特爾語。成書過程先是方濟會傳教 士請耆老以當地的納瓦特爾語解釋其文化和宗 教習俗,再由傳教士及其學生等人編寫右欄、

繪製插圖,最後再將右欄內容譯成西班牙語,

寫在左欄。納瓦特爾語最可能是何地的語言?

A墨西哥 B巴西

C印尼 D越南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選修下冊第四章:中南美洲文 化—殖民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16 世紀西班牙人統治中南美洲的歷史發展

難 易 度

圖 4

(31)

這個手稿本一部分是以拉丁文字母拼寫原住民的納瓦特爾語,一部分是 西班牙文,可知此地應是 16 世紀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答案選A。

B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C印尼在 16 世紀為葡萄牙殖民地。D 16 世 紀的越南為獨立國家,西班牙人的勢力未進入越南發展。

c 這個新朝代建立之初,士紳或庶民的髮型、服裝依舊崇尚「胡俗」。開國君主 乃下詔恢復固有傳統,規定士紳百姓必須束髮,官員戴烏紗帽,並依身分穿著 官定的朝服款式、圖案及布料。國子監生、生員亦各訂有衣冠。這位皇帝是:

A推動漢化的北魏孝文帝 B革胡俗行漢法的隋文帝 C除去蒙古習俗的明太祖 D懷柔漢人的清順治皇帝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測驗目標 明太祖的去蒙古化政策

難 易 度

這個朝代建立之初,文化上崇尚「胡俗」,可見之前為胡人政權,且明 清的秀才稱為「生員」,由這兩點可以知道這個朝代應是明代,其前為 蒙古人所建立的元代,答案選C。A北魏為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孝文帝 推動漢化不是為了恢復固有傳統,而是為了學習漢文化。B隋文帝承繼 北周「關隴胡漢集團」政權,文化上胡漢融合,沒有革胡俗行漢法的主 張;雖創科舉,但當時沒有「生員」的稱呼。D清代之前為明代,是漢 人政權。

v 1870 年以來,歐洲列強在非洲的殖民競爭趨於激烈,常逕自宣告「勢力範

圍」,造成列強間的緊張。1884 ∼ 85 年,德國首相俾斯麥召開「柏林會 議」,以解決非洲殖民亂象,十四國與會。這個會議確立「有效占領」的原 則,規定:「任何國家必須與土著統治者締有條約,在當地插上國旗,並建立 行政管理機制,始可聲稱擁有該地的主權。」這個原則為非洲帶來什麼結果?

A列強之行動受到約束,延緩非洲的瓜分 B列強積極占領之行動,加速非洲的瓜分 C列強形成均勢局面,非洲免除瓜分危機 D列強顧慮占領成本,大都放棄瓜分企圖

答  案 B

(32)

B 1884 ∼ 85 年柏林會議後,列強加速瓜分非洲,使非洲除了賴比瑞亞 及衣索比亞外,皆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二、多選題(占 12 分)

說明:第b題至第,題,每題有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3 分;答錯1 個選項者,得1.8 分;答錯2 個選項者,得0.6 分;答錯多於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b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蘇花改)施工時,在太平洋岸發現「漢本遺址」。考古隊 在該遺址發現有金屬器、琉璃、瑪瑙等外來物質,以及完整的聚落型態;外來 的金屬器和瑪瑙,成為臺灣史前人類重要的裝飾與儀式用品;出土遺物與當時 的原住民族,如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巴賽族、凱達格蘭族,均有 密切的關聯。關於「漢本遺址」,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這個遺址稱為「漢本遺址」,乃是因為其內容是以漢人文化為主 B遺址中發現了金屬器、琉璃等物件,顯然是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 C從出土文物及聚落地理位置來推斷,該遺址應已有海上交通活動 D從文物的內容判斷,該遺址可能與淡水河口的十三行文化有關聯 E從祭儀用品與原住民族的互動看,該遺址住民仍在漁獵社會階段

答  案 CD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一篇:早期臺灣

測驗目標 史前時期的臺灣遺址與考古成果

難 易 度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是為促進宜蘭、花蓮間的交通而興建,過程中意外發 現「漢本遺址」,為保護遺址必須變更工程路線,引起「開發」與「文 化資產保留」的角力戰。在文化人士的奔走下,得以將漢本遺址列為

「縣定遺址」而受到保護。A「漢本」是地名,在今宜蘭南澳鄉,日治 時期此地原為蘇花臨海道路里程的一半,故取名「半分」(はんぶん;

Hanbun)。國民政府來臺後,將該發音轉為閩南語的寫法,將此地新

設的火車站命名為漢本。B既已發現金屬器,就顯示當地人類活動已進 入金屬器時代文化。經學者判定,漢本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期到金屬器 時期的文化。C出土的文物中有外來的金屬器及瑪瑙,且該聚落位於太 平洋岸,可推斷該遺址應已有海上交通活動。D出土遺物與凱達格蘭族 及噶瑪蘭族相關,而十三行文化可能為凱達格蘭人所創造,故漢本遺址 與十三行文化可能有關。E該遺址已使用金屬器,應已有更豐富的經濟 活動,而不只是漁獵社會。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桃園市立青溪國民中學 109 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歷史科第一次定期考試卷 第 5 頁 ※請使用考試規定之用筆。 班級: 座號: 姓名: 本份試卷,共 頁 ★題組:圖(十二)代表 20 世紀中以前臺灣的政治發展,甲、乙、丙、丁代表此一時期不同的政治階段;戊、己、庚、辛 表示分期的歷史事件,請根據圖示以及各題中的文本回答問題 26-30 26.(

選舉、罷免 課綱:公 Cc-Ⅴ-2 除了選舉之外,我國還有哪些重要的政治 參與形式及管道? 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 問題 內容:從文中分析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 解析:題幹提及高雄市舉辦第九選區之市議員「罷免案」, 符合資格之公民得以前往投開票所投票,以及該名市 議員之前的當選情形(選舉)。 ◎評分標準: 4 分

某時期,有個地方的政治家或軍事家經常被群眾「懷疑權力太大」而受罰,多人遭放逐, 當地一位學者有感而發地說:「如果你生病了,是召集群眾幫你治病呢?還是找技術精熟 的醫生?」上文的「某時期」與「地方」指的是: A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城 B西元二世紀的羅馬城 C西元八世紀的拜占庭城 D西元十七世紀的倫敦 ( 1.江戶幕府的建立相當於中國明朝末年,此時中國東南沿

第 1 頁,共 3 頁 歷史學科中心 111 學年度博物館主題參訪— 「We Can Help:臺灣扶助事業 x 基督教芥菜種會 特展」專題 壹、 依據: 教育部國教署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學科中心111年度工作計畫 貳、 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歷史學科中心-國立嘉義女子高級中學

此外,知識也可以實際運用在生活中或學術研究上,學以致用,發揮實際的價值,用 來解決問題。 因此,試題不只是評量學生是否取得知識,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處理知識、 運用知識。 例如今年指考第y題結合了歸納的方法,先引用四則古人對柳永的評論,並分 類、歸納出正面評價與負面評價,學生不只要理解四則資料之外,還要進一步比較相 異點,歸納相同點。

一、計畫名稱:2022 年政治大學法學夏日學院 二、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指南法學文教基金會 三、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中國大陸法制研究中心 四、活動時間: 第一梯次:2022.07.11-2022.07.15 第二梯次:2022.07.18-2022.07.22 五、計畫目標:

出處: 康熹版歷史2,第9章第1節學術思想 UP UP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單元7宋、元、明與盛清 UP UP歷史學測總複習講義單元7宋、元、明與盛清,第28題, p.174 ,類似題 解析: 本【歷史、地理合科題組題】為資料判讀題,測驗主題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情 形。題幹敘述中,康熙皇帝派遣西洋傳教士前往全國各地協助地圖的測繪工作,可判斷這

第 1 頁,共 4 頁 歷史學科中心與英語文學科中心聯合辦理 「探究 SDGs 與課程發展」工作坊 壹、依據: 教育部國教署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學科中心111年度工作計畫 教育部國教署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英語文學科中心111年度工作計畫 貳、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歷史學科中心-國立嘉義女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