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試題.答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試題.答案】"

Copied!
44
0
0

Teks penuh

(1)

出 版∕民國一一○年八月

發行所∕7024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7025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總召集∕陳彥良

總編輯∕李心筠 主 編∕郭純妙

【試題.答案】

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2)

國   文

臺南一中 / 林皇德老師

前 言

  今年指考國文測驗結束的鐘聲響起後,我在學校走廊上巧遇學生小勛。詢問他考 得怎麼樣?好寫嗎?他笑著回答:「簡單啦!我不到六十分鐘就寫完了。」

  不過二年多前,他剛考完高中生涯的第一次段考時,可不是這麼說的。那時,他 跑到臺前來抱怨:「老師!國文考卷怎麼那麼多張啊!十幾頁,光讀就讀不完了,還 要想答案!出題老師也太狠了吧!」

  接著,我又問他:「剩下那麼多時間,你怎麼沒有提早交卷?」

  「我在想題目裡面〈晚飯花〉的情節啊!李小龍跟王玉英後來怎麼了?老師你有 讀過〈晚飯花〉嗎?」他還說,考完試後,要把這本書買回來讀。

  兩種不同的反應,顯示他這二年多來的成長。能力增強、態度改變後,面對考試 也更加游刃有餘。

  而試題中,〈晚飯花〉的故事吸引了他,讓他願意利用暑假閱讀,這也可以讓我 們反思考試命題的用意。

  一般認為,考試的目的是評量與鑑別能力,看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學 會了多少,能力是否足夠。但我總覺得,既然老師跟學生都花費了大量的心力和時間 在試題上,一份用心設計的試卷所能做的,應該不只是評量與鑑別,不只是為了取得 成績、劃分等第,也可以讓學生學到新知識或新觀念。

  試題不只是用來檢測而已,也可以具備啟發與教育的功能,「寓學於試」,甚至 回應教育現場的疑惑。而 110 年度指考國文,就是一份「學習型試題」的極佳範例,

告訴我們,透過精心的選文與命題設計,一份國文考卷也可以做到以下幾件事:

1 啟發學習的觀念或方法

2 提示處理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策略

3 提示適應生活及未來挑戰的能力或態度 4 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或文化的大用

5 引導學生了解文學表現與鑑賞的方法

一 啟發學習的觀念或方法

  學習不是一味往大腦裡填進很多知識,擁有合適的學習觀念並運用有效的方法,

能讓學習事半功倍,而且富有意義。

  例如有人質疑大考國文多半考課外素材,那麼讀教材選文有什麼用?許多知識已 經可以在網路上輕易蒐尋到,那麼還需要記憶書上的語文知識嗎?而自己的閱讀理解

「學習型試題」的時代來臨了

(3)

力又該怎麼提升?今年指考第/∼@題組,引用李清筠〈酒中之米:對國文升學考試 試題的一點想法〉,便提供了很好的啟發。

  李清筠教授的文章不只說明了大考國文試題與教材的關係,也提到了許多學習的 觀念和方法。例如:學習的目的不是學會教材選文就好,更重要的是能進行自主學 習。學習教材,不只是透過課本中的示例,學會其中的知識、概念與規律、策略,更 要能遷移到其他文本閱讀之上。而語文學習、閱讀理解,與一個人的背景知識緊密相 關,背景知識越強大,就越容易將新的知識組成有意義的東西。

  而第@題更將〈始得西山宴遊記〉、〈桃花源記〉、〈諫太宗十思疏〉、〈典論 論文〉、〈詠絮之才〉等多篇教材選文,與劉禹錫〈昏鏡詞〉相連結,直接示範教材 如何在文章體裁、寫作手法、文法、文意等方面與課外文章結合,讓學生體會該怎麼 運用教材所學到的語文知識來理解陌生文章。

  這道試題可以啟發學習的觀念與方法,告訴學生:教材是學習的橋樑,不是學習 的全部,也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但少了這座橋樑,越過漫漫大水便艱難得多。學習 教材主要是用來擴充自己的知識背景,讓自己更容易進行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畢 竟,學習是自己的事,也是一輩子的事。

二 提示處理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策略

  108 課綱強調素養,不只得到知識,也能處理知識,運用知識。而素養並非一蹴 可幾,而是逐步形成的(如圖一):

圖一

  當學生自主學習時,往往透過閱讀來擷取訊息、理解文意、記憶訊息,以取得知 識。但取得知識並不表示學習就完成了,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深化、延伸,這時 候就需要分析、推論的功夫;多種知識之間也可以進行比較、歸納、統整,以建立系 統或架構;還可針對知識、觀點給予評鑑,或觸發省思,延伸出更多、更深的觀點。

(4)

此外,知識也可以實際運用在生活中或學術研究上,學以致用,發揮實際的價值,用 來解決問題。

  因此,試題不只是評量學生是否取得知識,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處理知識、

運用知識。

  例如今年指考第y題結合了歸納的方法,先引用四則古人對柳永的評論,並分 類、歸納出正面評價與負面評價,學生不只要理解四則資料之外,還要進一步比較相 異點,歸納相同點。

  第d題結合分析的方法,要求學生先閱讀「修辭」與「表述」的方式、內涵,再 分析鄭用錫〈勸和論〉和陳肇興〈械鬥竹枝詞〉的修辭與表述手法。學生不只要理解 表格中關於「修辭」與「表述」的說明,還要以此為基準,分析文本的寫作手法。同 樣運用分析方法的還有第g題,請學生先閱讀《韓非子》關於「說之難」的論述,再 據以分析燭之武和馮諼的話語中,是否運用相同的說服技巧。

  第l題考推論的正確性,先要求學生閱讀《禮記.禮運》中關於小康的敘述,再 請同學推論:孫希旦認為「故謀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應移至何處。學生必須理解 前後文意,再判斷題目中的推論是否合理。

  現代人強調「思辨」,而思辨需要工具輔助,諸如分析、歸納、比較、推論、評 鑑等,都是思辨的工具。懂得運用這些工具,才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辨。

  早期的試題偏重記憶訊息與理解文意,提升題目難度的方式就是考冷僻的知識和 艱澀的古文,無論怎麼出,都只局限在「取得知識」這個層面。實際上,「處理知 識」與「運用知識」的層面都可以出題,將分析、比較、歸納、推論、評鑑等思辨工 具納入,並融入生活情境與學術情境,試題自然豐富而有難度。

三 提示適應生活及未來挑戰的能力或態度

  108 課綱提到:「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 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試題設計,自然也可因應時代趨勢,反映時事或社會現 象,提示適應生活及未來挑戰時應具有的能力或態度。

  網路社群發達、訊息大量流通的現代,常可見到人云亦云、盲目跟隨的從眾行 為,有時甚至引起社會動盪,像是對未知疫情的盲目恐慌,受謠言影響搶購物資、銀 行擠兌等。 麥可.龐德《失控的群體思維》談到:「群體情緒傳染」的擴張渲染,

使群眾不假思索地產生同樣的行為,也導致人們受到周圍人群支配。而今年指考第 c、v題引〈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指出面對世事務必親自明察、分 辨,不受群眾影響,好惡、判斷皆出自自己,不必在乎是否與群眾相同。這便展現了 獨立思考的精神。

  第h、j題引《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談論「因果 錯覺」,並在題目中引導同學了解:「因果錯覺」就是「以想當然耳的方式,賦予事

(5)

件關連性」,也讓我們反思日常生活中是否常將「相關」與「因果」混為一談,受錯 覺影響而判斷錯誤。

  而這兩道題組分別引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卻都能巧妙呼應現代人的生活,說明了 古文未必與時代脫節,不要讓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刻板印象限制自己的閱讀視野,才能 在知識的世界裡開拓一片壯闊的版圖。

四 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或文化的大用

  有人從即效實用性的角度審視一切,或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考量來下決定,看待教 育和學習時也是如此,因而扼殺了許多人文、科學、藝術的發展。其實,不實用不代 表沒有用,沒有用不代表沒有價值。諾丘.歐丁《無用之用》一書便提到:「講求利 益的結果澈底摧毀了各個知識機構(學校、大學、研究中心、實驗室、博物館、圖書 館),以及各個學科(人文的和科學的),這些機構和學科的價值原本應是為了知識 而知識,應獨立於任何生產直接效益、實際利潤的能力。」

  人文學科經常被質疑沒有用,老師也經常面對學生質疑:學這個有什麼用。而今 年指考試題中,許多題目都可引導學生看見知識、文化的功用和價值。

  例如第f、g題引《韓非子》談論「說之難」的段落,並在題目中引導學生思 考:說服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掌握對方的心理。第.題引《戰國策》馮忌說趙王的文 字,並在題目中引導學生看見馮忌的說服技巧:先透過故事預埋伏筆,之後才能與趙 王暢言。題目中還明白告訴同學:「原來可以從古文學習口才話術哩!」同時也提醒 學生不要「囿於偏見或成俗」,談論「如何活用古文」時,不要因「誰會用古人的方 式講話」的刻板印象而混淆議題。這二題都很明白的展示語文的功用。

  第i∼p題引白川靜《漢字百話》與阿桂〈將族群歷史寫在身上〉二段文字,談 論「文」字字形的來源與排灣族的圖紋內涵,讓我們看見「文」所蘊含的生命、內在 德行的象徵,且與一個人出生、成人、死喪之時舉行的儀式緊密相關。而圖紋具有性 別、年齡、社會地位的象徵,有其社會功能。二篇文章都讓我們看到文化的功能與意 義,也可引導學生思考文字學、人類學的價值。

五 引導學生了解文學表現與鑑賞的方法

  「表達」是有技巧、有學問的,如何說得流暢、動人,讓自己的想法、情感觸動 對方,是需要方法的。試題也可引導學生體會文學表現與鑑賞的方法。

  例如今年指考第a∼d題,以表格的方式說明「修辭」與「表述」的意義:「規 範修辭」是使文章意義明白,條理清晰,文句通順;「藝術修辭」是運用辭格、辭 趣,讓文章呈現動人魅力。並在題目中提示,寫作應先認清目的,再運用合適的修辭 手法。這讓學生明白修辭的意義與目的,如何說得清楚、有條理,以及說得動人、有 魅力,都是修辭的一環。

(6)

  第w∼t題引汪曾祺〈晚飯花〉,並透過三道題目引導學生理解小說中的表現手 法。第e題讓學生思考以景物象徵個人心緒的手法,文中描寫晚飯花的紅花與綠葉,

其實兼寫王玉英、李小龍二人的心緒。第r題的文句詮釋,讓學生理解文中藉人物的 外在動作展現其內在心理的手法。第t題則考借物喻人的手法,引用四則韻文讓學生 思考,作者用花來寓託何種心境。

  早期修辭的考題多半著重於修辭格的辨識,學生只是學到如何判讀比喻、轉化、

借代等修辭法。而近年來的大考題目,則更注重這些手法如何運用,如何在文章中發 揮作用,以讓我們的表達更加清楚明白,更加富有魅力,更加觸動人心。

結 語

  110 年度是末代指考,今年國文試題不只是過往國語文命題的總結,更指出了未 來素養命題的方向。

  所謂的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學得會,記得住,帶得走,用得上(如圖二)。如何 在試題中結合素養,今年的國文指考試題可說是做了很好的示範。同時也讓我們進一 步思考「考試」的作用—試題不只能檢測與鑑別,也可以啟發學習的方法、觀念或 態度。命題時不只考量鑑別度與難易度,也要考量試題是否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 學習。

  「學習型試題」正是未來我們在教育現場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果連複雜萬端的大 學入學考試都能設計出「學習型試題」,我們在校內的平時考查、定期考查中,應該 更無顧忌,更能做到。命題時,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考倒學生,不是如何讓學生在 博大精深的國文面前看見自己的渺小;而是:什麼素材對學生有意義、有幫助?這道 試題可以讓學生學到什麼?給學生哪些啟發?當學生在考試中不只看到成績,更能學 到東西,或許也能跳脫得失勝敗,用品味和欣賞的心情來面對。

圖二 素養示意圖

F

(7)

一 單選題(占 68 分)

說明:第1題至第v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 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下列文句劃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最適當的是:

A本公司徵才,我推薦小美來應徵,很高興她能入吾彀中成為同事 B這次的演講培訓令我思緒通暢,廣開言路,敢面對眾人侃侃而談 C職場容得下阿諛奉承的小人,卻容不下危言危行的君子,真諷刺 D公司老闆總是因人成事,對於不同的下屬,就會給予不同的待遇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4. 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 入吾彀中:進到我弓箭的射程之內了,比喻他人進入所設的圈套之中 或自己的掌握之中。彀,音ㄍㄡˋ,張滿弓弩;箭所能及的範圍。推 薦他人乃是好意,並非圈套,故不適合。

B 廣開言路:指政府鼓勵人民充分發表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與思路 通達無關。

C 危言危行:言行舉止均正直不阿。危,正直的。符合君子的描述。

D 因人成事:本身沒有能力,依靠他人的力量完成事情。並非指差別 待遇。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47 頁.言語談論「危言危行」

(8)

2 閱讀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我們去征服一座山?不!我們被一座山□□了,像一株隱沒在莽林的小 草,一隻無力喧囂的烏鴉。 (方梓〈這個世界上只有山嶺〉)

乙、森林裡從來沒有孤立存在的角色,甚至包括枯木、朽葉,都是相附相依的

□□關係。 (凌拂〈衣被之樹〉)

丙、我獨自在二樓趺坐榻榻米上讀《李白詩全集》。劍氣與□□,鏗鏗如金石 相擊的音韻。 (楊照〈1980 備忘錄〉)

A包容/唇齒/俠影 B包容/同盟/醉吟 C融化/唇齒/醉吟 D融化/同盟/俠影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甲、小草與烏鴉生活在山中,並未融化消失,故以「包容」較為合適。

乙、「唇齒」比「同盟」更具有相附相依的關係,故「唇齒」較為合 適。

丙、「鏗鏗」兼指刀劍撞擊聲與詩歌響亮清脆的聲音。「俠影」比

「醉吟」更能展現俠士精神,與刀劍撞擊聲相呼應。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385∼388 頁.填詞

3 依據右框康培寫給王晉輝的書信,敘述最適當的 是:

A 由全文可推知,二人為年齡相近的長官與下屬 B 康培表示因延誤就醫,使病況加重且瘄疹增多 C 康培寫這封信的目的,是拜託王晉輝代為請假 D對王晉輝的信末結尾問候語,也可用「福安」

答  案 A

測驗目標 C2. 掌握重要國學及文化知識

A 「左右」為平輩使用的提稱語,可知兩人年齡相近。「希賜休暇為 幸」是希望對方准予請假,可推知這封信是寫給長官的。

B 「延醫診視」是請醫師診視,並非延誤就醫。「延」有「請」的意 思。

晉輝先生左右:前天不明原 因發熱,後漸增。今日延醫 診視,知是瘄子。此一星期 內不能外出受風,希賜休暇 為幸。

專此,敬請 道安

康培謹上

(9)

C 由「希賜休暇為幸」可知是希望王晉輝准予請假,並非拜託王晉輝 代為請假。

D「福安」用於父母或祖父母,故不適合。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369 頁.書信結尾問候語(祝候語)

《文言文 15 篇大講堂》第 369 頁.書信用語對照表

4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有關書法觀點的是:

  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 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復,騰凌射空,風情恣態,巧妙多端是也。奇即 運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恆樸厚而少文。奇而 弗正,雖雄爽飛妍,多譎厲而乏雅。……世之厭常以喜新者,每捨正而慕奇,

豈知奇不必求,久之自至者哉。 (項穆《書法雅言》)

A嫻習「偃仰頓挫」,久之自可「參差起復」

B重視「筋骨威儀」,但更強調「風情恣態」

C須「捨正慕奇」,方可至「騰凌射空」之境 D時人多喜「莊嚴沉實」,不好「雄爽飛妍」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文中批評「捨正而慕奇」者,並認為「奇不必求,久之自至者哉」,

可知:「奇」不必刻意追求,研習「正」道久了之後自然能達到

「奇」。而「偃仰頓挫」屬於「正」,「參差起復」屬於「奇」,故 嫻習「偃仰頓挫」,久之自可「參差起復」。

B 作者認為「正」、「奇」應相輔相成,並沒有強調「奇」更重要,

也未特別偏重「風情恣態」。

C 作者並不認同「捨正而慕奇」者,而是認為「奇」不必刻意追求。

「騰凌射空」屬於「奇」之境,故不必刻意追求,久之自然能達 到。

D 「莊嚴沉實」屬於「正」,「雄爽飛妍」屬於「奇」。「世之厭常 以喜新者,每捨正而慕奇」,故應多喜「雄爽飛妍」,而不好「莊 嚴沉實」。

書法的要領包括正規與變奇。所謂正規之道,是指降低、升高、停頓、

轉折安排合宜,提舉、壓抑能相互呼應配合,剛勁有力的筆畫和莊嚴的 儀態,都能夠精確地指揮控制。所謂變奇之道,是指交錯起伏,奔馳、

飛躍、射向天際,各種情意與姿態變化多端,靈巧美妙。變奇之道必須

(10)

在正規之道的範圍內運用,而正規之道包含於變奇之中。如果只有正規 而缺少變奇,雖然莊重嚴謹、沉穩實在,但常常樸實厚重而缺少修飾。

如果只有變奇而缺少正規,雖然可以展現雄渾豪邁、飄逸豔美的風格,

但往往怪異、猛烈而不夠雅正。……世上討厭平常而喜歡新奇的人,常 常捨棄正規之道而追慕變奇,哪裡知道變奇之道是不必刻意追求的,時 間一久便能自然達到啊。

難 易 度

5 關於文中人物施行《周禮》的動機、結果,敘述最適當的是:

  五穀為養人之物,而飲食醉飽可以致死;藥石為治病之資,而庸醫可以殺 人。自王莽、王安石行《周禮》之後,而世遂視《周禮》若烏喙,然管子固嘗 以致霸,後周宇文泰亦嘗藉之立國,此物此志也。

(洪繻〈王安石論後書《周禮》說〉)

A王莽因行《周禮》而遭後世詆毀 B王安石推行《周禮》卻未得好評 C管仲主張以霸治國故倡《周禮》

D宇文泰巧藉《周禮》以欺世盜名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由「自王莽、王安石行《周禮》之後,而世遂視《周禮》若烏喙」,

僅可推知王莽推行《周禮》並不成功,並未提到王莽因此遭後世詆 毀。

B 由「……王安石行《周禮》之後,而世遂視《周禮》若烏喙」可 知,王安石施行《周禮》後,並未得到好評。

C 「管子固嘗以致霸」指管仲曾用《周禮》來使齊桓公稱霸,並未提 到「主張以霸治國」是管仲提倡《周禮》的原因。選項所述,因果 關係顛倒。

D宇文泰曾憑藉《周禮》以建立國家制度,並非欺世盜名。

五穀是養活人的東西,但是吃得太飽、喝得太醉,可以致人於死;藥石 是治病的憑藉,但是庸醫可以用來傷害人命。自從王莽和王安石推行

《周禮》之後,後代便將《周禮》看成像烏鴉嘴一樣不祥、不靈光,但 是管仲確實曾用來協助齊桓公稱霸,宇文泰也曾經用來建立國家制度,

他們都推行《周禮》來寄託、表達自己的理念。

難 易 度

(11)

6 下列是一段現代小說,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所有的魔術都一樣,

甲、把那張紙泡在水裡等字浮現了以後 乙、而一旦花錢買回來 丙、我總有壓抑不住想要學那種魔術的欲望

丁、魔術就變得不再神奇而是一種騙局 戊、在魔術師表演的那一刻 許久以後我才發現,所有的事可能都是一樣的道理。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A丙乙丁戊甲 B丙乙戊甲丁 C戊甲丁乙丙 D戊丙乙甲丁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7. 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1 依「而一旦……就……」的順序來推論,丁的順序應在乙之後,故 可刪除C。

2 由丙、丁文意來推敲,文中表達的是:先有想學魔術的欲望,而後 才發現是騙局。而戊、丙描述最初看見魔術師表演的感觸,文意相 連,可知戊、丙相接,且順序在最開頭。由此可推知答案為D。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389∼393 頁.重組

7 依據文意,最能說明劃底線處文句表現特色的是:

  四六有截斷古人語五字,而補以一字,如天成者;有用古人語,不易其字 之形,而易其意者。《漢書》云:「在漢廷無出其右」,《論語》云:「與文 子同升諸公」。而翟公巽〈賀蔡攸除少師啟〉云:「朝廷無出其右,父子同升 諸公」,既截斷其語,而補以一字,讀者不覺其補,而又易文子為父子……此

巧之至也。 (楊萬里《誠齋詩話》)

A善刪削冗贅,言簡意賅 B不仿擬古人,獨出機杼 C取材古經史,藉古諷今 D化用典籍語,無斧鑿痕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文中談論引用古人語句,略加更動而不著痕跡。如「朝廷無出其右,父 子同升諸公」引用《漢書》與《論語》文句加以組合,略加修改,卻十

(12)

分自然,看不出來,非常巧妙。故以「化用典籍語,無斧鑿痕」為宜。

四六文中有截取古人五言文句,而補上一個字,卻不著痕跡,像自然生 成的;有引用古人的語句,不改變字形,而改變文意。《漢書》說:

「漢代朝廷的官員沒有能夠勝過他們」,《論語》說:「和公叔文子一 同晉升公卿」。而翟公巽〈賀蔡攸除少師啟〉說:「朝廷的官員沒有能 夠勝過他們的,父子一同晉升公卿。」既截取《漢書》「廷無出其右」

這五個字,而補上一個「朝」字,讀者並不覺得有增補文字,而又將

《論語》中「文子」兩字改為「父子」……這是巧妙到極點了。

難 易 度

8 下列是一段文學發展的介紹,劃底線處敘述最適當的是:

  文學和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元明之交,出現一些揭露社會弊病的作品,如 劉基A《郁離子》運用故事呈現其政治主張,形式承襲《世說新語》,屬志 人筆記小說。及至晚明,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袁宏道主張文學要「獨抒性 靈,不拘格套」,B〈晚遊六橋待月記〉上繼〈黃州快哉亭記〉的小品形式,

詳述當日遊蹤。在戲曲方面,則有湯顯祖的「情至觀」,C《牡丹亭》透過女 性嚮往愛情的故事,呈現反禮教的思想,為其理論的實踐。明末清初,黃宗羲 以D〈原君〉推究設立君主制度的本義,可視為對心學的批判。

答  案 C

測驗目標 B4. 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A 《郁離子》屬於寓言,書中角色未必是人物,故不宜視為志人筆記小 說。

B 〈晚遊六橋待月記〉依個人審美觀呈現西湖美景,並非記述當日遊 蹤;其遊記形式與〈黃州快哉亭記〉的臺閣名勝記不同。

C 《牡丹亭》中的主角杜麗娘勇於追求愛情,突破禮教傳統。故此選 項正確。

D 〈原君〉批判後世「君為主,天下為客」的制度悖離設立君主的本 意,並未批判心學。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236 頁寓言簡介、第 238 頁筆記小說簡介、

第 240 頁《世說新語》、第221頁〈晚遊六橋待月記〉、第 315 頁〈黃

州快哉亭記〉、第 274、275 頁《牡丹亭》;第 233 頁〈原君〉

(13)

9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0題。

  景公問於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 送。」公不說,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 忠乎?」對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奚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出,臣奚送 焉。若言不用,有難而死之,是妄死也;謀而不從,出亡而送之,是詐偽也。故忠 臣也者,       。」 (《晏子春秋.內篇》)

9 下列敘述,最適合做為本文結語的是:

A言說不見用,終身不仕以持節 B策謀不見從,不惜死生以直諫 C能獻策諫言,不忍見君獨赴難 D能納善於君,不能與君陷於難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文中提到,臣子應該讓國君採納自己的建言和謀略,而不致發生危難,

使國君逃亡。故以D最符合文意。

A 指意見不被採用,終身都堅守節操不當官。文中所指為朝中官員,

並非不當官的隱士。

B謀略計策不被採行,不惜以死直言勸諫。文中未談到以死相諫。

C 能獻上謀略和諫言,不忍心看見國君獨自趨救國難。文中提到的 是:國君若能重用忠臣,危難便不會發生。

齊景公詢問晏子:「忠臣應如何服侍國君?」晏子回答:「不在遇到危 難時為君而死,不在國君逃亡時陪伴。」景公不悅,說:「國君分割土 地來封賞臣子,授與爵位而使臣子顯貴,國君遇到危難時臣子卻不願為 君而死,逃亡時不願陪伴,這能說是忠嗎?」晏子回答:「臣子的建言 如果被採用,國君終身都不會有危難,臣子何必為君而死;臣子的謀略 如果被採用,國君終身都不會逃亡,臣子何必陪伴?如果建言不被採 用,國君發生危難時才為君而死,這是胡亂而死;謀略不被採用,國君 逃亡時才陪伴,這是虛偽欺騙。所以忠臣應該讓國君採納自己的建言和 謀略,而不能和國君一同陷於危難。」

難 易 度

(14)

0 若將現代職場的上下關係,想像、對應於文中的君臣關係,下列上司與下屬的 態度或作為,最符合晏子看法的是:

上司 下屬

A 照顧員工,提供良善工作環境 能為主管涉風險,一旦出事不頂罪 B 身先士卒,提振團隊工作效率 上下一體無分別,誓與長官同進退 C 充分授權,讓下屬展現創造力 理念相合才盡心,道不同不相為謀 D 接受建言,追求公司穩定發展 盡心力出謀獻策,但求問心能無愧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文中指出,臣子應提供建言和謀略,而國君應採納臣子的建言和謀略。

故上司接受建言,下屬盡心力出謀獻策,最符合文意。

難 易 度

q 依據文意,文中的「這角度」是指:

  漢賦原本是昌盛於宮廷的貴遊文學,有一群背景相似的作者,稱為言語侍 從,他們同為帝王而創作,作品因而呈現某些共同特色,隨著作者群的聚散與 地位起落,作品也產生了變化。從這角度切入觀察漢賦,可使漢賦的各種特質 與其演化得到合理的解釋。 (改寫自簡宗梧《漢賦史論》)

A貴遊文學作者的相似背景 B貴遊文學特質與作品變化 C言語侍從同為帝王而創作 D言語侍從聚散與地位起落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B2. 瞭解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A 「貴遊文學作者的相似背景」僅與漢賦的特質有關,而未能解釋演化 的原因。

B 「貴遊文學特質與作品變化」即為「漢賦的各種特質與其演化」,

兩者重疊,無法互為解釋。

C 「言語侍從同為帝王而創作」僅與漢賦的特質有關,而未能解釋演化 的原因。

D 作者解讀對象是「漢賦的各種特質與其演化」。言語侍從的身分使 漢賦呈現某些共同特色,這與「漢賦的各種特質」有關;作者群的 聚散與地位起落使作品產生了變化,這與「其演化」有關。故答案 以D為宜。

(15)

難 易 度

w∼t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w∼t題。

  王玉英家進門有一個狹長的門道,三面是牆。一面是油坊堆棧的牆,一面是夏 家的牆,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牆。南牆盡頭有一個小房門,裡面才是她家的房屋。

從外面是看不見她家的房屋的。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進太陽。

正面的山牆腳下密密地長了一排晚飯花。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裡,坐在晚 飯花前面做針線。

  李小龍每天放學,都經過王玉英家的門外。他都看見王玉英。晚飯花使勁地往 外開,發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傍晚的空氣裡。濃綠的,多得不得了的綠葉 子;殷紅的,胭脂一樣的,多得不得了的紅花,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沒有一點 聲音。在濃綠濃綠的葉子和亂亂紛紛的紅花之前,坐著一個王玉英。

  這是李小龍的黃昏。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

  李小龍很喜歡看王玉英,因為王玉英好看。她長得很黑,但是兩隻眼睛很亮,

牙很白。紅花、綠葉、黑黑的臉、明亮的眼睛、白的牙,這是李小龍天天看的一張 畫。

  王玉英已經許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錢老五。大家都叫他錢老五,不叫他的名 字,有輕視之意。老人們說他「不學好」。人很聰明,會畫兩筆畫,也能刻刻圖 章,但做事沒有長性。教兩天小學,又到報館裡當兩天記者。他手頭並不寬裕,卻 打扮得像個闊少爺。他交了許多「三朋四友」,風流浪蕩,不務正業。都傳說他和 一個寡婦相好,有時就住在那個寡婦家裡,還花寡婦的錢。

  這些事也傳到了王玉英的耳朵裡,不過王玉英倒不怎麼難過,她有點半信半 疑。而且她相信她嫁過去,他就會改好的。她看見過錢老五,她很喜歡他的人才。

  錢老五有一所小房,在臭河邊。他成天不在家,門老是鎖著。李小龍知道錢老 五在哪裡住,他放學每天經過。他有時扒在門縫上往裡看:裡面有三間房,一個小 院子,有幾棵樹。王玉英也知道錢老五的住處。她路過時,看看兩邊沒有人,也曾 經扒在門縫上往裡看過。

  有一天,一頂花轎把王玉英抬走了。從此,這條巷子裡就看不見王玉英了。

  晚飯花還在開著。

  李小龍放學回家,路過臭河邊,看見王玉英在錢老五家門前的河邊淘米。只看 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

  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原來的王玉英了。 (改寫自汪曾祺〈晚飯花〉)

(16)

w 下列關於文中人物的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王玉英始終未曾察覺李小龍對她的關注 B李小龍對於王玉英的婚嫁結果深感不平 C王玉英雖知錢老五聲名不佳,仍願託付終身 D錢老五婚前經常在家中招待朋友,出手闊綽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文中李小龍默默關注王玉英,但兩人未有交集、互動,可推知王玉英 未曾察覺李小龍對她的關注。

B 由「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可 知李小龍對於王玉英嫁給錢老五一事,深感不平。

C 外傳錢老五風流浪蕩,不務正業,可知其聲名不佳。但從「她(王 玉英)相信她嫁過去,他就會改好的」代表王玉英仍願託付終身。

D 僅提到錢老五交了許多「三朋四友」,風流浪蕩,不務正業,未提 到他常在家中招待朋友。

難 易 度

e 文中第二段劃底線處描寫晚飯花的文字,同時兼寫王玉英、李小龍二人的心 緒。其中「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所暗示的意思,最適當的詮釋是:

A 王玉英正值花樣年華但心境已老 李小龍對王玉英情感強烈卻壓抑 B 王玉英心懷渴望但只能守分靜候 李小龍憤於王玉英的際遇卻無奈 C 王玉英心懷渴望但只能守分靜候 李小龍對王玉英情感強烈卻壓抑 D 王玉英正值花樣年華但心境已老 李小龍憤於王玉英的際遇卻無奈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A6. 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晚飯花猛烈綻放,可象徵王玉英的青春年華與對愛情的強烈渴望,但她 只能深鎖家中。而文中看不出王玉英心境已老,故AD較不適合。綠葉 子多得不得了,但只能長在深巷中、山牆下,暗示李小龍對王玉英情感 強烈卻壓抑。文中雖有提到李小龍對王玉英的婚姻感到氣憤,但氣憤背 後的根本原因,是他對王玉英的強烈情感,且引文主要聚焦於他對王玉 英的關注和情感,故C比B更恰當。

難 易 度

(17)

r 依據文意,下列文句的詮釋,最適當的是:

A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裡—王玉英深居簡出,對外界漠不關心 B 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只有李小龍才能窺見王玉英在

暮色中的美麗身影

C (王玉英)看看兩邊沒有人,也曾經扒在門縫上往裡看—王玉英不想被人 知道自己在意錢老五

D 只看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王玉英最終選擇離開錢老五,活出了 自己的價值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王玉英也有耳聞錢老五的聲名,顯示並非對外界漠不關心。「坐在這 個狹長的天井裡」是象徵她只能守分靜候,壓抑自己的情感。

B 「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主要是形容王玉英已 成為李小龍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他生命中的美麗風景,並不是指 只有李小龍才能窺見王玉英的美麗。

C 王玉英窺探前先看看兩邊有沒有人,顯示她做這件事時不想被人知 道;扒在門縫上往裡看,顯示她在意錢老五。

D 文中並未提到王玉英離開錢老五。「只看見一個背影」,象徵李小 龍只能在背後關注王玉英;「她頭上戴著紅花」,象徵王玉英的美 麗與青春。

難 易 度

t 文末以「晚飯花還在開著」寓託李小龍的心境。下列詩句與其心境最相近的 是:

A人間莫謾惜花落,花落明年依舊開 B花樹不隨人寂寞,數枝猶自出牆來 C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D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引文中,李小龍心愛的王玉英嫁給別人了,只剩孤單的自己,而晚 飯花依然盛開,與B選項人事落寞,但花仍盛開的意境相仿。寫作手法 上,也都是以人與花相對比。

(18)

  不過題幹詢問的是「心境最相近的」,單就心境來看而不談寫作 手法的話,CD皆傳達自己的思念與深情,與李小龍對王玉英的深情 也十分相近。題目設計略有疑義。

A 花落花開是大自然的循環。出自羅鄴〈嘆流水〉。語譯:人們不要 看到花兒凋落就隨便嘆惜,花兒今年落了,明年依舊會開放。

B 指人事落寞,但花仍盛開,人與花相對比。引文中,李小龍心愛的 王玉英嫁給別人了,只剩孤單的自己,而晚飯花依然盛開,與此選 項的意境相仿。出自王魯復〈故白巖禪師院〉。語譯:開滿花朵的 樹木並不隨著人事蕭條而枯寂,幾枝樹枝仍兀自越過圍牆冒了出 來。

C 以綻放的梅花比喻盈滿的相思。出自盧仝〈有所思〉。語譯:整個 晚上都在思念你,梅花也全開了,忽然伸到窗前,害我以為是你來 了。

D 傳達自己的專情、深情。出自元稹〈離思〉。語譯:就算經過百花 盛開的花叢,也懶得回頭欣賞,大概是因為我正在靜心修道,也因 為妳早已占滿我的心。

難 易 度

y、u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y、u題。

  下列為有關北宋詞人柳永的四則評論:

甲、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從淺俚處求之,遂使金荃蘭畹之音,流入挂枝黃

鶯之調,此學柳之過也。 (《金粟詞話》)

乙、耆卿樂府多,故惡濫可笑者多,使能珍重下筆,則北宋高手也。

(《介存齋論詞雜著》)

丙、柳詞曲折委婉,而中具渾淪之氣,雖多俚語,而高處足冠群流。

(《樂府餘論》)

丁、耆卿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於敘事,有過前人,惟綺羅香澤之態,所

在多有,故覺風期未上耳。 (《藝概》)

y 下表為上引評論資料的歸納、分類,最符合原評論對柳詞的敘述是:

資料別 正面評價 負面評價

A 甲 佳者有唐人妙境 劣者不免淺俚如掛枝黃鶯 B 乙 詩作為北宋高手 樂府多惡濫可笑

C 丙 曲折委婉、佳篇技壓群賢 多用俚語、有失渾淪之氣 D 丁 敘事佳且文詞細密明白 詞風柔靡而格調不足

答  案 D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變,

排行七,人稱柳七。

(19)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淺俚如掛枝黃鶯」是學柳永者所犯的錯誤,並非柳永本人的缺點。

B 作者評論的是柳永的詞作(樂府),而非詩作,並認為如果柳永能 珍重下筆的話,堪稱北宋高手。

C作者認為柳永的作品具有渾淪之氣,而不是「有失渾淪之氣」。

D 作者認為柳永詞作的優點是「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於敘 事」;而缺點是描寫「綺羅香澤之態」的作品太多,所以「風期未 上」,格調不高。

甲、柳永的詞蘊含有唐人的高妙意境,但現在的人只從淺薄通俗的地方 來追求,於是原本像溫庭筠《金荃集》、《握蘭集》那般高雅優美 的旋律,卻淪為像〈掛枝兒〉、〈黃鶯兒〉那樣通俗的民間曲調,

這是時人學柳永所犯的過錯。

乙、柳永的詞作很多,所以輕率隨意而可笑的作品也很多,假使他下 筆能更慎重的話,便是北宋詞家中的好手了。

丙、柳永的詞迴環婉轉,而其中又具有渾沌開闊的氣象,雖然常使用 俚俗之語,但高明的地方足以超越眾人。

丁、柳永的詞細緻精密而順暢,清晰而尋常,善於敘事,有勝過前人 的地方,只是描寫女子香豔情態的作品,數量很多,所以我認為 他的格調還不算高超。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270 頁詞的流變「柳永」、第 316 頁重要作 家「柳永」

u 《藝概》評論柳永詞「綺羅香澤之態,所在多有」,下列關於柳永的軼聞,最 適合用來說明其原因的是:

A仁宗頗好其詞,每對酒,必使侍從歌之再三

B居京華,暇日遍遊妓館。所至,妓者愛其有詞名,能移宮換羽

C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 D 詣政府,晏公(殊)曰:「賢俊作曲子麼?」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

子。」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綺羅香澤之態」指女子香豔的情態。各選項中,妓館與「綺羅香澤之 態」最為相關,故答案以B為佳。

A仁宗頗為喜歡他的詞,每次喝酒時,一定讓侍從反覆歌唱。

(20)

B 住在京城時,空閒的日子遊遍了各家妓院。每次到妓院時,因為詞 作很出名,而且能換調樂曲,妓者都很喜歡他。

C 柳永善於創作歌詞,教坊裡的樂師每每得到新曲時,必定央求柳永 填詞後,才能公開演出,因此名噪一時。

D 柳永前往丞相官府,晏殊詢問:「您作曲子詞嗎?」柳永回答:

「跟相爺您一樣,也寫曲子詞。」

難 易 度

i∼p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i∼p題。

甲  「文」(甲骨文寫作 , ),即紋身,指人們在出生、成人、死喪之時舉 行的儀式。要聖化即將進入靈界之人,方法是在胸部加上紅色符號,其形狀就稱 作「文」。此一符號描畫的是生命象徵—心臟的形狀,心臟之形又常省略為像

「V」、「X」等。為求聖化而加上的紋身之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內在德行的 象徵。因而,在稱呼神聖的祖靈時,用文祖、文考,頌美祖靈之德則稱作文德。

殷朝的王名中,有冠上文字的,如文丁。 (改寫自白川靜《漢字百話》)

乙  排灣族圖紋內涵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圖紋本身的圖案元素,其二是這些元 素的排列方式。前者在早期的研究文獻和目前的排灣族耆老身上都還能訪得,散 佚的主要是後者。圖紋有男女、社會階級之別,女孩子的手部圖紋會依年齡、是 否生過小孩,而有不同的圖紋排列方式,因此圖紋意義比男生的複雜。目前許多 年輕女孩紋在手背的圖案僅靠互相模仿,或只知有哪些基本圖案,而不知正確的 排列順序。男生多半是以百步蛇象徵祖靈,用來保佑自己,並表徵自己的社會地 位。對於圖紋本身的圖案元素,可以請部落耆老回憶,畫出圖紋來;對於圖紋已 經散失的部落,頭目或可召開會議,決定屬於該部落的社會階級圖紋。這可能是 頭目在復興傳統圖紋上應扮演的角色。若要恢復紋身的傳統精神,年輕人得回去 將家族歷史弄清楚,以確認他的身分和階級,如貴族還是平民,確認好圖紋,才 執行紋身。紋身前,家族的人會拿出祖先骨灰的陶甕,跟祖靈報告,並邀請祖靈 來觀看。

   臺灣做為南島語系族群的起源,語言和太平洋諸島嶼有相符之處,而紋身也 是。臺灣和其他國家的南島語族一樣,有深厚豐富的紋身文化,只可惜尚未被世 界看見。 (改寫自阿桂〈將族群歷史寫在身上〉)

i 依據甲、乙二文,對於紋身的相關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指出紋身目的是為和祖靈有所區別 B乙文認為兼具儀式意義與族群認同功能 C甲文側重具體意義,乙文陳述抽象價值 D二文皆從審美功能論述紋身的時代意義

(21)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紋身的目的是聖化即將進入靈界之人,並用以象徵內在德行。

B 文中提到「紋身前,家族的人會拿出祖先骨灰的陶甕,跟祖靈報 告,並邀請祖靈來觀看」,可知紋身具有儀式意義。至於是否具有 族群認同功能,我認為有待商榷。本文主要談論紋身的象徵意義和 社會功能,並非族群認同。雖有提到家族歷史、紋身的傳統精神,

但主要還是與確認身分和階級有關,而非族群認同。各部落固然有 其獨特的圖紋系統,但族群認同成因複雜,並不單純只受文化獨特 性影響,故不能僅憑這一點就推論紋身具族群認同功能。

C 甲文說明「文」的儀式意義、生命象徵與德行象徵,皆為抽象意 義,故應側重抽象價值而非具體意義。

D 二文從儀式及社會功能上的意義來談紋身,並非從審美的角度來 談。

難 易 度

o 依據乙文,對於排灣族落實紋身儀式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藉由訪談耆老,可以回復紋身圖案正確的排列方式 B女孩比男孩更難確認身分,所以紋身儀式也較複雜 C部落可透過開會重新決定代表圖騰,以彰顯現代化 D紋身前的準備工作,有助於認識家族史及身分位階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作者提到,散佚的主要是圖紋的排列方式,並建議圖紋已經散失的部 落,可由頭目召開會議來決定。可推知圖紋的排列方式已無法完全回 復。

B 女孩子的手部圖紋會與年齡、是否生過小孩等有關,因此圖紋意義 比男生複雜;並不是指女孩身分更難確認,也沒有提到儀式是否更 複雜。

C 部落可透過開會重新決定代表圖騰,這是復興傳統圖紋,而非現代 化。

D 由「若要恢復紋身的傳統精神,年輕人得回去將家族歷史弄清楚,

以確認他的身分和階級」可知。

難 易 度

(22)

p 在甲文或乙文中,藉由紋身文化可以印證的知識,最適當的是:

A確認語系與族群的發展緊密相關 B了解「文」的字形結構和字義演變 C建立歷史觀,用以考察君王封號 D認識圖紋生物的習性,以避免災禍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甲文未提到族群發展。乙文只提到臺灣和其他南島語族的共同點,是 具有深厚豐富的紋身文化,並未提到語系與族群發展是否相關。

B 甲文談到「文」的字形來自心臟的形狀,並具有生命象徵、內在品 德象徵等意義。

C 甲文僅舉例說明殷朝的王名中,有冠上「文」字的,並未說明如何 考察君王封號。

D甲、乙二文皆未談到圖紋與避免災禍的關連。

難 易 度

a∼d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a∼d題。

手法 內涵 目的 表現

規範

修辭 意義明白,條理清晰,文句通順。 使人 理解 精確 藝術

修辭

運用辭格、辭趣,呈現動人魅力。

辭格:內容與形式的綜合運用,如:譬喻、轉品、排比。

辭趣:形式的運用,如:音調、格律、改變字形。

使人 感受 華巧 乙

方式 內涵 表現要求 備註

說明 表達作者對事物的認知,如:「今年指考因為疫

情延期」。 精確為主 一個篇章

可以兼用 不同表述 抒情 抒發作者的情感,如:「妖雲黑眚空中過,疫鬼 方式

被髮當門坐」。

華巧而不 失精確

丙  作史與他文不同。寧失之質,不可至於蕪靡而無實;寧失之繁,不可至於疏 略而不盡。宋子京不識文章正理,而惟異之求,肆意雕鐫,無所顧忌,以至字語 詭僻,殆不可讀,其事實則往往不明,或乖本意。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丁  自分類興,而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 邱墟。問為漳、泉而至此乎?無有也。問為閩、粵而至此乎?無有也。蓋孽由自 作,釁起鬩牆,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耳。 (鄭用錫〈勸和論〉)

(23)

戊  淡水環垣病最多,漳泉棍棒粵閩戈。因牛為水芝麻釁,一鬥經年血漲河。

(陳肇興〈械鬥竹枝詞〉)

a 依據甲、乙二表,下列關於華巧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華巧來自於形式雕繪,與內容無關 B修辭手法始於華巧,終於寧拙毋巧 C欲強化讀者感受,不能不追求華巧 D有華巧未必精確,有精確自有華巧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甲表提到:辭格是「內容與形式的綜合運用」,故華巧與內容有關。

B乙表中的表現要求是「華巧而不失精確」,並非寧拙毋巧。

C 表中以「使人感受」為目的者,只有華巧。不過此選項亦有疑義,

雖然華巧的目的在使人感受深刻,但不代表只有華巧能強化讀者感 受。

D 「精確」並未包含「華巧」,故從表中無法看出「有精確自有華 巧」。

難 易 度

s 參照甲表,關於丙文對宋祁(子京)修史的批評,說明最適當的是:

A一旦追求藝術修辭,必將損及規範修辭 B規範修辭易失之質,藝術修辭易失之繁 C藝術修辭常致詭僻,唯才高者方能駕馭 D寫作應先認清目的,不宜忽略規範修辭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丙文先提到寫作史書與其他文章不同,就史書的要求來討論寫作手法,

可知寫作應先認清目的。而丙文認為宋子京沒有將事實敘述清晰、字詞 詭怪奇異幾乎無法閱讀,這些缺點與甲表「規範修辭」內涵中的「意義 明白」、「文句通順」有關,可知不宜忽略規範修辭。

丙、寫作史書與其他文章不同。寧可有質樸的缺點,不可寫成雜亂、破 碎而不符實情;寧可有繁多的缺點,不可寫成空疏簡略而不詳盡。

宋子京不曉得文章的正道,而只追求特異,盡情的雕鑿,沒有任何 顧慮畏忌,甚至到了字詞詭怪奇異的地步,幾乎沒辦法閱讀,而真 正的事實往往敘述不清楚,或違背原本的意思。

難 易 度

(24)

d 依據甲、乙二表,關於丁、戊二文的分析,最不適當的是:

A丁的自問自答屬於辭格 B丁以表達作者的認知為主 C戊單用抒情的表述方式 D戊的押韻屬形式修辭手法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丁的自問自答是「設問」的手法,符合內容與形式的綜合運用,故屬 於辭格。

B 丁文說明分類械鬥為禍之烈,偏向說明文本,以表達作者的認知為 主。

C戊詩也有說明械鬥發生的地區和原因,並非單用抒情的表述方式。

D 戊的押韻是音調、格律上的講求,符合甲表中「形式的運用」,故 屬於形式修辭。

丁、自從劃分族群、地域的觀念興起,此地區的生命力幾乎被剝除削去 的情形,從沒有像去年那麼嚴重的了,械鬥的災禍越發慘烈,村落 市鎮大半成為廢墟。試問是因為漳州人、泉州人有什麼深仇大恨而 導致如此地步嗎?沒有這回事啊;再試問是因為福建人、廣東人有 什麼深仇大恨而導致如此地步嗎?也是沒有的事啊。因為災禍大多 是自己造成,而仇恨起源於內部的爭鬥,大致而言是因為漳州人和 泉州人彼此否定、福建人和廣東人互相否定。

戊、淡水廳城垣(指廳治竹塹城,即今新竹市)械鬥災禍最嚴重,漳 州人、泉州人棍棒相向,廣東人、福建人干戈相爭。有時為了搶 奪牛隻,有時為了爭奪水源,有時只是為了芝麻小事便發生嫌隙 爭端,每次相鬥常常經過一年以上,血流成河,死傷慘重。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235 頁〈勸和論〉、第 183 頁修辭格「設 問」

f、g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f、g題。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 橫佚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韓非子》)

f 依據上文,說服過程中最困難的是:

A善用言辭以明確表達觀點 B堅持無所顧忌的直言態度

(25)

C掌握對方的心理進行遊說 D運用所知達到遊說的目的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作者認為:「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意指說服的 困難在於了解對方的心理,使自己的說法符合他的心理。

大抵而言,說服的困難,不是難在我必須具備足以說服對方的聰明才 智,也不是難在我必須具備能夠闡明個人意見的辯才,也不是難在我必 須毫無顧忌地把內心的話完全表達出來。大抵而言,說服的困難,在於 了解說服對象的心理,才能使我的說法符合他的心理。

難 易 度

g 依據上文,關於1、2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1 燭之武對秦伯說:「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運用了「吾知之有 以說之」與「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2 馮諼對梁惠王說:「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 強」,運用了「吾辯之能明吾意」與「吾敢橫佚而能盡」。

A1、2皆正確 B1、2皆錯誤 C1正確,2錯誤 D1錯誤,2正確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B5. 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1  燭之武對秦伯說:「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是站在 秦伯的立場,分析攻鄭的利害,既符合對方的心理也展現自己的 才智,故符合「吾知之有以說之」與「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 之」。

2  馮諼對梁惠王說:「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 而兵強」,是想挾外援以抬高孟嘗君的重要性,藉以重返齊國相 位。他對梁惠王所說的話,並不是內心真正的目的,故不符合「吾 辯之能明吾意」與「吾敢橫佚而能盡」。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200 頁〈燭之武退秦師〉、第 205 頁〈馮諼 客孟嘗君〉

(26)

h、j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h、j題。

  許多心理學教科書都會讓學生思考:冰淇淋銷量與溺水率為何呈正比關係?其 實吃冰淇淋不會引發溺水,溺水新聞也不會刺激人們吃冰淇淋,而是酷暑造成兩者 同時發生。這個例子,意在引導我們透過很難互為因果的兩件事,發現因果錯覺所 造成的偏見。

  人們常喜歡將複雜的事件歸結於單一成因,例如對青少年打暴力電玩與後來產 生暴力行為,總認為兩者有因果關連。但要確認事件的因果關連,唯有透過實驗找 到支持證據。進行實驗的對象,必須隨機分配為兩組來比較,否則,兩組之間的差 異可能起因於其他的系統性偏差。若因經費或倫理上不允許,無法進行隨機分配,

該研究便無法稱為實驗。

  沒有實驗,單靠觀察取得的相關性,只能算是「注意到一項巧合」,不表示真 有因果關連。許多醫學研究採用一種流行病學研究法—計算並比較不同群組的疾 病發生率。例如計算並比較「攝取大量蔬菜者」與「攝取少量蔬菜者」的整體健康 狀況,結果顯示:攝取量多者比攝取量少者健康。這項研究僅表示「吃蔬菜與健康 有關」,並未支持「吃蔬菜讓身體健康」。流行病學研究雖不能採認為實驗證據,

但在許多研究案例上—例如吸菸與肺癌可能具有潛在因果關連,仍是判斷兩項因 子是否相關的最佳途徑。

(改寫自克里斯.查布利斯、丹尼爾.西蒙斯著,楊玉齡譯《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 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

h 依據上文,關於因果錯覺,最適當的敘述是:

A亦即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荒謬情事 B以想當然耳的方式,賦予事件關連性 C事件成因的解讀,會變得主觀且複雜 D只要確認事件發生的順序,即可辨識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張冠李戴」是名實不符或弄錯事情、對象,「指鹿為馬」是顛倒是 非黑白,而「因果錯覺」是指人們賦予錯誤的因果連結。「因果錯 覺」雖然也是一種謬誤,但此選項的說明不如B選項準確,單選題是 選最佳答案,故不宜選A。

(27)

B 文中舉例說明:人們總認為青少年打暴力電玩與產生暴力行為有因 果關連,然而未經實驗證實便無法確認因果關係。可推論:因果錯 覺指未經實驗證實,只是以想當然耳的方式,認為事件具有因果關 連。

C 由「人們常喜歡將複雜的事件歸結於單一成因」可知,因果錯覺常 是將事件成因過度簡化,而不是複雜化。

D 因果錯覺不一定與事件發生的順序有關。是否具有因果關係,則必 須透過實驗才能確認。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啟動跨域閱讀》第 130 頁大腦中 ß 波與電玩

j 下列關於科學研究方法的敘述,最符合上文看法的是:

A由觀察獲得的巧合,不足以成為未來實驗研究的項目 B未經隨機分配對照的實驗比較,可能存有系統性偏差 C流行病學研究法以比較發生率為主,會強化因果錯覺 D疾病研究的實驗,應先透過流行病學研究法蒐集樣本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由觀察獲得的巧合,不表示真有因果關連,但可以成為實驗研究的項 目。

B 由「進行實驗的對象,必須隨機分配為兩組來比較,否則,兩組之 間的差異可能起因於其他的系統性偏差」可知。

C 流行病學研究在許多研究案例上發現潛在因果關連,仍是判斷兩項 因子是否相關的最佳途徑,並非強化因果錯覺。

D 文中並未提到疾病研究的實驗應如何進行,且疾病的研究不可能只 有流行病一種,要求所有的疾病研究都要依據流行病學研究法,並 不合理。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想讀。享讀》第 107∼111 頁〈情緒反應強烈,但認知反應低弱〉

(28)

k∼x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k∼x題。

甲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 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 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 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 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 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禮記.禮運》)

乙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而與人;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而與子。與人、與子固 出於天,聖人所以順天而趨時也。然其為公者非不家之,以為公者為主;為家者 非不公之,以為家者為主。至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力不必藏於己,非 無所別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非無以待人也,亦其所為主者異 矣。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六君子非不由之;禮義以為紀,堯舜非不用之;特其 有所輕重淺深,煩簡之不一耳。蓋上世之選賢,則一於德而已;後世之選賢,則 有及於勇知。上世之信,則出於精誠之中;而後世之信,則見於作誓作會之際。

上世之睦,則和光同塵而有餘;後世之睦,則魚沫呴濡而不足。上世則有道德以 為綱,而不止於禮義之紀;後世則禮義以為紀,而有失於道德之綱也。

(衛湜《禮記集說》引陳祥道說)

k 關於甲文的解說,最不適當的是:

A 句與 句的「此」,均指「禮義」或「禮」

B 句補充說明 句,強調「六君子」共通處 C 句的「其」,均指 句的「六君子」

D 句藉假設情境,凸顯「禮」是評判依據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B5. 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A 句「由此其選」是指施行禮義的優秀人物。 句「如有不由此者」

指假如有不依禮行事的。兩句中的「此」皆指「禮義」或「禮」。

B 句補充說明 句,強調皆謹守禮義。

C 句的「其」,均指人民。

D 句中的「如」為假如,是假設情境。眾人的支持,取決於是否遵 行禮,故以禮為評判依據。

甲、而今大道已經不實行了,天下變成了自家的私產,每個人只敬愛自 己的父母,只慈愛自己的子弟,財貨藏於己身,出力只是為個人的 享受。在位者以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作為繼位的制度,用城牆和 護城河作為防禦外侮的屏障,用禮義作為治理的綱紀—用禮義端 正君臣的關係,敦厚父子的關係,使兄弟感情和睦,使夫妻關係和 清代孫希旦認為「故謀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應前移至此處

(29)

諧,建立開墾田地、建築房屋的制度,尊崇有勇力與智謀的人,來 為自己建立事功。所以陰謀詭計因此產生,戰爭也因此發生了。

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用禮義來推行教化的優秀 人物。這六位主政者,沒有不謹守禮制的。他們用禮來明示人民當 行的事情,考驗人民是否信實,明示人民的過錯,使其知所警惕,

以仁德為典型,並且講求禮讓,昭示人民遵守常法。如有不依禮行 事,在位者必被罷黜,民眾也會視之為禍害。這就叫做「小康」。

乙、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為大家所公有,帝位禪讓給賢人;大道不 實行之後,天下變成了自家的私產,帝位傳給兒子。禪讓給賢 人、傳給兒子,本來都出於天理,聖人順應天理而趨隨時勢。但 是天下是公有的,並不表示沒有以天下為自家私產的情形,而是 以公有為主;天下是自家的私產,並不表示沒有以天下為公的情 形,只是以天下為自家私產為主。至於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親 長,不只是慈愛自己的子弟,財物心力不一定要為自己所用,這 並不表示沒有親疏的區別;人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慈愛自己的 子弟,財貨藏於己身,並不表示完全都不奉獻給別人,也是主要 者有所差異罷了。大同世界選拔賢良,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 義,透過修養、學習,與人和睦相處,並不表示禹、湯、文王、

武王、成王、周公等六君子不遵從這些;小康世界用禮義作為治 理的綱紀,並不表示堯舜不採用禮義;只是輕重深淺有所差別,

繁重簡約不相同而已。上古選拔賢者,完全依據品德;後代選拔 賢者,則推及勇者與智者。上古講求的信用,出自內在的誠心;

而後代講求的信用,則表現在誓約盟會之時。上古的和睦,足以 使整個世俗相融合而無爭執;後代的和睦,則是相互救助後,仍 感不足。上古還有以道德作為準則,而不只是以禮義為作為規 範;後世則以禮義為作為規範,而失去道德的準則。

難 易 度

難 易 度 《新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199 頁〈大同與小康〉

(30)

l 關於孫希旦移動文句的原因,下列1、2兩項推論,最適當的是:

1 使「謀作」、「兵起」肇因於世人以私利為先。

2 讓「謀作」、「兵起」做為實行禮制的原因,而非實行禮制的結果。

A1、2皆正確 B1、2皆錯誤 C1正確,2錯誤 D1錯誤,2正確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B5. 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1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上接「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 子,貨力為己」,指天下變成自家的私產,每個人只親愛自己的家 人,貨力只是為個人,因此陰謀詭計及戰爭都產生了。可知此項推 論正確。

2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下接「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 為固,禮義以為紀」,因有陰謀詭計及戰爭,故須施行禮義,建立 城郭溝池。可知此項推論正確。

難 易 度

; 乙文「上世之睦,則和光同塵而有餘;後世之睦,則魚沫呴濡而不足」意謂:

A上世自足而相融無爭,後世互持仍時感困窘 B上世君子超塵而拔俗,後世小人貪求而無饜 C上世之養民無微不至,後世之勞民竭澤而漁 D上世以道家精神為尚,後世距儒家理想益遠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第四章》,原指鋒芒內斂與世無爭,而與囂 雜塵俗相融合,此指整個塵世相融而無爭。「魚沫呴濡」出自《莊子.

大宗師》,指泉水乾涸,魚兒吐沫互相沾溼。後比喻人同處困境時,以 微力相互救助。文中指出後世「魚沫呴濡而不足」,代表後世之人相互 救助後,仍感不足。故答案以A最為恰當。

難 易 度

(31)

z 下列示意圖,最接近乙文觀點的是:

A上世對天下繼承的態度 B後世的社會安定之道

   

C後世的人們相處原則 D上世的選賢所重條件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A 上世把天下禪讓給賢人,但不代表完全不傳給兒子。故量化後,「與 子」一項不應完全為零。

B 後世以禮義為規範,但也有以道德為綱紀者。故量化後,「禮義」

較多,「道德」較少,此項正確。

C 後世以各親其親為主,但也有不獨親其親者。故量化後,「各親其 親」應較多,「不獨親其親」應較少。

D 上世選賢完全依據德,後世始及於勇知,故量化後,「勇知」應為 零。

難 易 度

x 孫希旦與陳祥道皆透過深度閱讀,對《禮記》原文提出新見。下列敘述,最符 合二人持論基礎的是:

孫希旦 陳祥道

A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B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C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D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8. 作品的理解與評析、B5. 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孫希旦的觀點可解讀為:大道不能施行後,人各為己,陰謀詭計和戰爭 因而產生,故須施行禮義,此乃分析古今治亂之演變。陳祥道則認為上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三、 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 正向的好奇心和思考,才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本研究目的在於以學思達教學 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運用「學思達教學法」,翻轉教師單向講述的教學 法,讓學生成為學習主角,透過增進好奇心與思考,改善學生課堂的學習動機,並且 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考能力。同時運用 CDIO(構思、設計、實施、運作)的「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