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升大學之學測考試,「國寫」獨立為一科進行施測即將邁入第三年,筆者試以今年度的 公開試題來分析命題趨勢,如:107 年公告之兩份研究用試卷、以及 108 年之學測試題。前者之 知性題提供了網路現象「被遺忘權」的討論、以及一幅單幅漫畫,讓學生抒發觀點;情意題則引 用陳大為〈從鬼〉一文所探究「鬼」字讓學生連結特定部首文字的經驗進行書寫、以及以「籠中 鳥」為意象抒寫對飛翔的看法等等。後者108年學測國寫試題,知性題為飲用含糖飲料的調查統 計、情意題引用史書裡的〈陶潛傳〉與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小說段落,進行古今文對讀以 要求考生抒寫「溫暖的心」一題。
總此而言,再對照大考中心所公布的評分指標,A 級文章的指標裡,可歸納出以下關鍵字詞
:「確切掌握意義」、「論述周延」、「內容深刻」、「結構謹嚴」、「具反思性」、「文辭精 鍊」、「解讀確當深刻」、「能呈現深刻動人的經驗與情境」。如以結果導向思考可採行的教學 策略,教師若期望學生能寫出 A 級文章,則上述除了「文辭精鍊」較無直接與思考能力相關之 外,「掌握意義」、「論述周延」、「內容深刻」等等皆不免直接與思考的深度有關;再者,「
文辭精鍊」和「經驗與情境」要能描摹得「深刻動人」皆須經過再三的修飾詞句、潤飾內容。
高層次思考能力包含批判思考、創造思考、問題解決與作決定。雖然這幾項都包含聚斂思考
與擴散思考的成分,但批判思考尤以聚斂思考為主,能增加思考的深度,而創造思考以擴散思考 為主,主要是提供思考的廣度。往年在教育部與相關學者大力倡導下,臺灣各級教師一般對於創 造思考的教學設計較為熟悉。而經由前文對國寫評分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批判思考的聚斂性,
實為未來教學設計時應當考量的重點。
不論是批判思考的聚斂性、或是修改文句的能力培養,皆是引導學生寫出好文章的重要方向
,故本文著重於此,期待108課綱的來臨,老師們能夠儘量減少「餘興節目」式的課程安排,避 免僅僅為了喚醒學生注意,卻忽略課程結構的完整性、或者欠缺課程設計的深度。當學生更擅長 聚斂思考,才能具備素養以應對生活情境,因為,思考本身即能引發成就感,誘發學生無窮的學 習動力。以下,即針對高層次思考、修改文章提供一些教學理論與經驗作為參考:
一、高層次思考
美國學者 Beyer(2001)1綜合了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末超過二十篇研究論文,歸納出以下 四項結論:1.學習需要思考,效果才能彰顯;2.絕大多數在高層次思考(如:創造思考、批判思 考)的新手或年輕學習者,並不會主動去注意有效解題所需的因素,可見,高層次思考並非能夠
1 Beyer, B. (2001). What research sayteaching skills. In A. L. Costa (Ed.). Developing minds: 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3rd Ed., pp. 275-282).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年學測 趨 勢 預 測
109
文/ 陳佩妍老師
國 文 科 (國寫題)
自動養成;3.比例甚高的中學生或大學生不具備繼續進修或在職場工作所需的高層次思考技能;
4.學生的思考能力不會在學科教學中自然就得到改善。
Beyer 的研究讓我們正視「學科學習未必能培養思考能力」的問題,他綜合了多項研究,發
現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發展,有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要對學生進行系統化認知技能教學,就可 以使學生更精熟的運用這些技能,且思考的品質也可獲得改進。」高層次思考在歷程中所發展的 程序技能,包括分類、形成概念、形成原則、結論、概化;最後則發展出複雜性的思考策略,包 括:問題解決、創造思考、批判思考與作決定,這些複雜的思考能力可以幫助個體面對與解決真 實世界或許未能夠清楚定義的問題。而且,高層次思考必須於社會互動中產生,因此教學的脈絡 與互動很重要。如果教師本身不僅重視思考,並且經常示範,也讓學生能得到評鑑式的回饋,知 道如何在生活裡落實思考習慣,將教室建構成一個具有支持性的環境,這些都將有利於學生的思 考表現。
另外,也有研究者主張語文課程是培育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的良好媒介。如:Block(2001
)2認為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想像世界,與其它課程相比,學生更有機會接觸卓越的思想 家,如此,可深入作者的思維,同理並判斷作者的推理或觀點。他們也可以在不同的文學閱讀中
,認識多維度的思考,分析這與人生際遇可能有怎樣的關係,因此,語文課程可提供豐富的素材
。由另一角度看,強化思考與語文學習是彼此互利的。以閱讀為例,如果希望強化閱讀的效果,
就一定要在閱讀時更認真思考,才可能掌握文章的深度寓意,使學習更為深刻。Block 認為語文 與 思 考 訓 練 融 合 是 效 果 很 好 的 教 學 設 計 , 他 稱 此 為 雙 焦 點 語 文 教 學 (dual-focused literacy
instruction)3,教學時可以同步促進學生思考與閱讀能力的發展。
二、修改文章
古今中外作家,都會把「修改」看作是寫作歷程的重要部分。韓愈和賈島曾經就「僧敲」還
是「僧推」月下門,留下一段典故趣聞;歐陽脩寫完文章往往貼在牆上,出入朗誦觀看,再三增 刪修改,據說〈醉翁亭記〉一文的首句「環滁皆山也」五個字是從二、三十字刪修而來的;王安 石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是經過十幾次修改才決定的;曹雪芹寫《紅樓夢》「
批閱十載,增刪五次」。俄國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反覆修改七次;海明威寫《戰地春夢》
結尾部分就重讀三十九遍,校樣更改三十次。這些逸事皆可見修改對於寫作的重要性。
而不同的寫作模式理論對於修改也各持不同的觀點,階段模式論者認為修改是最後階段的編
輯,問題解決模式論者認為修改是解決問題,至於,社會互動模式主張者則認為修改是社會互動 的歷程。若我們仔細看看108課綱裡對於國語文教學的領綱說明,可以得知自小學階段起,「修 改」即被列為寫作的能力指標之一。而在六年級升七年級的階段,與舊課綱相比,於寫作部分的 新課綱,強調「教師可以利用討論或分享的教學方式以協助學生修改、潤飾自己的作品」。第五 學習階段(即高中學習階段),課綱指標 6-Ⅴ-5「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反覆推敲、修改以深化作
2 Block, C. C. (2001). Improving thinking abilities through reading instruction. In A. L. Costa (Ed.). Developing minds: 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3rd ed., pp.292-297).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 於是,在課程設計方面,Block 提出四類設計:1.探究跨越時空的重要議題,可選擇虛構或真實的閱讀素材,除進 行思考及語文方面的討論與學習外,還可將閱讀素材與與現代各種資訊來源(電腦、電視等)結合,以拓展思考及 閱讀的範疇。2.發展學生長期閱讀與思考技能,主要目的在引發學生體會閱讀與思考的深度和獨特趣味,讓學生有 機會重讀或有較長時間浸淫在閱讀中,學習在閱讀前先建立自己的目標,並學習像專家一樣的閱讀與思考,在課堂 中老師會給予學生較多自主、不受干擾的時間與決定權。3.在過程中教學生思考策略,強調學生的角色同時是閱讀 者與思考者,並利用圖示提醒學生要在閱讀行動中思考、利用教學設計要求學生思考與分享,慢慢養成在閱讀過程 中自然伴隨思考的習慣。4.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想學的語文及思考歷程,有些高層次思考技能也可在其中練習,例如
品的內涵層次,提升藝術價值」。「推敲、修改」是深化作品內涵層次的歷程,也是讓作品產生 藝術價值的重要步驟。課綱規範相關之學習表現和筆者整理的具體內涵說明則如下表:
寫作的學習表現 具體內涵
6-I-5 修改文句的錯誤。 能分辨出作品中文句的錯誤,如:錯別字、標點、語
詞組合等,並加以修改。
6-Ⅱ-7 找出作品的錯誤,並加以修改。 找出作品的錯誤,含字、詞、句、段、篇的錯誤,並
加以修改。
6-Ⅳ-2 依據審題、立意、取材、組織
、遣詞造句、修改潤飾,寫出結構完 整、主旨明確、文辭優美的文章。
引導學生在寫作時,依審題、立意、取材、組織、遣 詞造句等寫作步驟,修改潤飾寫出結構完整、主旨明 確、文辭優美的文章。
6-Ⅴ-5 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反覆推敲
、修改以深化作品的內涵層次,提升 藝術價值。
學習藉由文字塑造藝術形象。例如學測試題〈漂流木 的獨白〉,透過第一人稱觀察力、想像力的發揮,以 摹寫、譬喻等修辭法書寫漂流木沿途所見所聞,並據 以闡發關心自然、熱愛鄉土等人生感懷。
受到寫作和修改歷程理論的影響,有些美國的寫作教師逐漸採取歷程取向教學,嘗試介入寫 作歷程以提升學生草稿修改的效果。教師介入修改的方式廣泛分成:直接教學、程序支持、他人 回饋、告知修改、討論等。綜合相關研究文獻,發現直接教學、程序支持、他人回饋,較具有正 向效果,而給予修改引導的效果較不一致。與團體或和教師、同儕一對一討論,對修改知能和修 改執行有正面影響,部分也確實會提升寫作品質(Fitzgerald, 1992)4。由此可見,修改是可以透 過教室的各種活動和機會來教導的。反觀國內寫作教學,大多數教師公布作文題目後,皆先由教 師說明題意,接著作段落提示,然後由學生自行寫作,寫完後就交由教師批改,同儕之間很少有 討論,也缺乏對寫作歷程的指導,更很少會安排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長期以來皆為「學生寫、
教師改」的情況,修改文章完全由教師一手包辦,這往往造成學生不會修改自己的作文,缺乏良 好的寫作習慣,亦欠缺完整的寫作歷程經驗。
筆者於教學生涯裡,多次嘗試同儕互改、瑕疵文章公開討論、教師直接示範文章批改等作文 教學模式以取代獨立批改模式,務使學生知所不足、學所當精,在整學期的學習歷程裡多次示範 引導操作,養成學生日漸具備刪修文章的能力。
如前所述,「語文課程是培育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的良好媒介」。當語文能力與日常生活緊 密連結,更易於和文字達成「連結相似經驗、補充異質經驗」的學習效果。一旦國文與思考訓練 融合成為課程,可說是成功啟動了學生上國文課的動力,老師與學生都會在無形中產生正面影響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未來擅長思考,在教學中便應以此為核心,引導學生從學科中學習思考,而 非僅強調學科知識內容,而修改文章則是運思能力的展現,亦是促進學習思考的方式之一。
4 Fitzgerald, J.(1992). Towards knowledge in writing. New York:Springer-Verlag.
109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90 分鐘。請妥善分配作答時間。
題型題數:非選擇題共二大題
作答方式:1. 請用本國文字書寫,違者該作答部分不予 評閱計分,專有名詞及試題有特殊要求者 不在此限。
2. 限在作答區範圍內作答,第一題須作答於 答案卷「正面」,第二題須作答於答案卷
「背面」。
3. 務必使用黑色墨水的筆(建議使用筆尖較
粗約 0.5mm~0.7mm 之原子筆)書寫,不
得使用鉛筆,並力求字跡清晰及字體大小 適中。更正時,可以使用修正液或修正帶。
4. 答案卷每人一張,不得要求增補。
◎註: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作 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教 師 用
非選擇題(共二大題,占 50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第一題限作答於 答案卷「正面」,第二題限作答於答案卷「背面」。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 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
一、
(一)第一次是念初中,和朋友去KTV唱歌,一群人突然闖入,把自行車鎖鍊綑在手上對著一 個學生猛打,再以迅雷的速度將滿臉是血的人架走。大家還沒回過神來,揍人的、被揍的 都不見蹤影。楊哲芬原想追出去,朋友勸阻:不要招惹麻煩。一直刻印在楊哲芬心裡的,
不是對血的恐懼,而是人性本能的害怕和自我保護導致的冷漠。
第二樁霸凌發生在高中時期。一個週末午後宿舍空蕩蕩,楊哲芬經過一間寢室,門半
掩著,是不是忘了鎖門?好心敲門提醒,沒人應聲,楊哲芬從門縫看到床上躺著一個人,
淡藍色睡裙沾著血跡,一轉身抬起頭,整個臉是腫的,眼淚從眼縫中流出。楊哲芬嚇壞了
,一問才知是同學懷疑她勾引男友,夥同人輪番教訓了一晚上。楊哲芬要通報學校,受害 學妹一直哀求別把事情鬧大,只好幫忙通知父母。楊哲芬憤憤不平的是,這起校園霸凌最 終只以記過處分,加害者與受害者依舊住在同一間宿舍。(節選自李玉玲〈掀開校園霸凌 的潘朵拉之盒—《花吃花》殘酷的真實青春物語〉/《PAR表演藝術》雜誌313期/
2019年01月號)
(二)引自侯崇文〈校園霸凌嚴重性認知的社會學調查〉(《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29期,
2018年3月,頁31-58)(平均值愈高表示認同這是霸凌行為的比例愈高;標準差愈高,
表示看法有差距的比例愈高)
校園霸凌型態的嚴重性認知平均值與標準差
霸凌型態 平均值 標準差
在學校走廊隨機找人威脅要錢 4.56 0.881 每天在臉書上發布美美是小賤人的訊息 4.48 0.849 聯合班上同學整個月不跟婷婷交談 4.29 0.945 起身用力推了同學一把,兩人扭打在一塊 4.12 1.031 把人抬起,強制打開雙腿,移至柱子撞擊或磨擦下體 4.09 1.121
被同學起鬨稱作「娘娘腔」 3.70 1.263
註:樣本數為5,598
(三)蔡依林在〈玫瑰少年〉獲獎致詞時感動表示「謝謝導演把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介紹給我
,葉永鋕提醒了我在任何情況,我都可能成為某種少數,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愛任何我 身邊的人。這首歌獻給他(葉永鋕)也獻給所有曾經認為自己沒有機會、沒有選擇的你,
你一定記得選擇你自己支持你自己。謝謝!」
(四)Totfi及Farrington(2011)針對全世界共45個推行之反霸凌方案,進行後設分析調查後 發現,在這些反霸凌方案中,若能包含以下要素,是更具反霸凌成效。如: (1)將學生之 家長納入反霸凌計畫中 (2)強化校園監視 (3)設立規範懲處策略與班級規範 (4)教室班級經 營 (5)教職員與學生之反霸凌訓練 (6)教師與學校相關人員建立共同合作團隊 (引自宋宥 賢〈如何促進校園霸凌防制效益再現:臺灣校園霸凌防制之反思與建議〉)
閱讀以上資料,並且書寫(一)、(二)之問題。
問題(一):請整合以上四筆資料,提出你對於「霸凌」行為的定義。也就是說明你認為何謂霸 凌。文長限50字之內。
問題(二):請根據前項定義,參酌上列第一到四則引文內容,說明你如此定義的原因,再者,
解釋何謂第三則所言的「選擇你自己支持你自己」。文長200字之內。
問題(三):請就學生本身、家長管教、學校教育三方面,「擇一」說明你認為哪方面與霸凌行 為的出現最相關?並且說明原因。可以條列或者短文形式抒寫,若以條列方式,則 條列項目之後應再加述文字說明。文長400字之內。
二、
「聖母峰有我生平僅見最陡峭的稜線和最驚心動魄的懸崖。我心愛的……我沒辦法告訴妳,
這座山讓我有多著迷。」這是 1921 年馬洛里在聖母峰營地上寫給愛妻的家書,幾天後,他在攻 頂聖母峰的過程中,在離峰頂不遠的山坡上,永遠消失在一陣突然飄來的濃霧中。
本書就是試圖解釋怎麼會有這種事: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迷住」一個人?那樣非比尋常的 強烈愛慕,如何能夠投注在終究也不過就是岩石和冰所堆起來的龐然大物上?這樣的著迷,並非 馬洛里所獨有。越是文明、富裕的時代,就有越多人甘願拋棄平地舒適及所愛的一切,忍受各種 精神及肉體痛苦,登上幾千公尺的高處。「為何登山?」成了最根本但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困惑 著無數爬山及不爬山的人。
然而,人類登山,也不過是近代的事。在三個世紀以前,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高山,只會被 視為精神錯亂,但人類一開始出於精神的需求和對美的愛好而開始登山,高山便開始對人類的大 腦施展巨大且通常是致命的吸引力,讓無數人甘願以身殉山。
這股令人捨生忘死的迷戀,是如何在這三百年間形成?陡峭、荒涼、危機四伏等高山特質,
如何在人類心中轉化成崇高、神性、超越等寶貴的體驗?人類又為何會對臨高的恐懼上癮,一再 以性命追求這原本應全力避開的事?事實是,我們不但在高山的每道皺褶、岩層的每片剖面中看 到地球久遠到令人暈眩的歴史,在高海拔的廣袤視野中得到神的眼界,體驗到自我感由於眼界擴 展而變得更加強大,也同時遭受到攻擊:在山頂上,時間與空間的無邊無際使你顯得無足輕重。
於是作者說:「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湮滅。」
作者在無數登山紀實及自己的親身經驗中體悟:「山只是地質的偶發事件。山不存心殺人,
也不存心討好人。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屬性都是人類的想像力所賦予。」人類所攀登的,不只是 實質上的山,更是心中之山。因此,探究人類為何爬山才如此迷人。我們探究的,不只是冰雪及 石頭,更是人類三百年來的內在風景。(節錄自羅伯特‧麥克法倫《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 高山,走到迷戀登山》)
閱讀上列文章,並且依序回答第(一)、(二)題:
問題(一):文章裡面說到「人類所攀登的,不只是實質上的山,更是心中之山」,請依據你的 理解,說明何謂「心中之山」。文長200字之內。
問題(二):請以「心向□□」為題,□□可以是任何大自然之物,例如:大海、白雲、神木、
蝴蝶、河流……,抒寫某次你認識自然的深刻經驗,內容必須包括你的感悟和省思
。不得以人物為書寫對象。文長不拘。
一、
【寫作引導】
1. 非連續文本的閱讀,首重學生如何從各自的材料中整理出自己有條理的觀點。
2. 第一、二則主要是霸凌事件類型的呈現;第三則是歌手蔡依林針對葉永鋕事件所提出的感性 呼籲;第四則為可採行的解決對策。各自將每則的資料重點提取出來,便成為有用的資訊。
3. 將各自的資訊加以陳述、延伸個人觀點和感受,則可以逐一完成三小題的作答。但必須注意 第(二)題畫底線之處是否能夠扣題作答。
【參考範文】
(一)
在沒有同理他人感受的情況下,以暴力傷害他人身體,或者以言語、團體排擠等方式造成他 人心靈受到創傷。
(二)
如第一則裡的圍毆,以及集體「輪番教訓」皆以暴力造成當事人的身體傷害。明顯地有倚強 凌弱、集體對個人之體力不均等的對比狀況。而第二則表格裡的「威脅、每天發布、聯合、用力
、強制、起鬨」所描述的不對等力量當中,更有「未經對方同意」之強力欺凌的現象發生。以上 作為皆未能同理當事人的心靈感受,故蔡依林呼籲被霸凌者應該「支持自己」內在的感受,挺身 而出「選擇說出」施暴者的惡行,以杜絕再有傷害。
(三)
我認為三者之中,「家長管教」是最為重要的。
以受害者的角度而言,從小的家庭教育,家長就應該協助子女建立正確的自我身體觀念,指 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以及教導何謂被傷害,在良好的親子信任和互動之中,鼓勵孩子多 談論學校裡所發生的大小事,並且把握機會教育,指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也能關心群體裡被傷 害的個人,必要時應該發揮同理心協助被傷害者對抗校園霸凌事件。
再者,從施暴者的角度來看,是否家庭教育失能?以致從小習得不當的解決問題和表達情緒 的方式?還有,施暴者的交友和外出時的去向,是否皆能在家長的理解和管教範圍之中?故而在 第四則宋宥賢先生所列的反霸凌方案裡也條列了「將學生之家長納入反霸凌計畫中」一項。可見 家長的管教態度如何,絕對是霸凌事件裡不可被忽視的一環。
學 科 能 力 測 驗 模 擬 試 題 國文科
(國寫題)
二、
【寫作引導】
1. 藉由引文裡「出於精神的需求和對美的愛好而開始登山」、「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屬性都是 人類的想像力所賦予」等句子,可以掌握與大自然共鳴、挑戰阻礙等概念。
2. 掌握題意所要求書寫的「感悟與省思」,避免流於冗長的敘事,而以適切分量的鋪陳情境,
引導讀者理解你的思緒脈絡。
3. 因題旨必須抒發與大自然互動的經驗,故於情境的營造,要能夠充分表現你和大自然之間的 親疏關係。如範文中提到「不知道離家不遠處有小溪」、「社區裡有為數可觀的昆蟲」等等 皆是。
【參考範文】
(一)
人類面對大自然,往往是在挑戰更完整的自己。所以,外表上看起來像是在登山,而實質上 是在透過登山以更加了解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心中之山」。人類在尚未進入文明之前,有極漫 長的歲月是生存在對抗自然、與自然並存的環境裡,在無人為矯飾的狀況下,隨時直接與自然對 話,「時間與空間的無邊無際使你顯得無足輕重」,而臣服於大自然的永恆性,回到最純粹的自 我對話,達成柳宗元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放下追尋成敗而探求永恆。
(二)
心向小溪
習慣了享受生活便利性的都市人,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欠缺了什麼;就有如生活在宇宙洪荒時 代的人們,也不會知道全然被大自然包圍的自己享有什麼幸福。我很幸運的在文明與自然的平衡 裡,保有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出生在熱鬧的臺北市一隅,貪戀著便利,視之為理所當然。半夜可以下樓到 7-11 列印明天要 繳交的報告;出門前先查詢好公車到站時刻以省下等候時間;上學先計算好捷運路程以準時進校 門。在時刻講求精準運用時間的生活裡,我以君臨城下之姿,掌握著我所管轄的一切,彷彿世界 被我握在手裡。
而這所有的擁有感,都隨著父母決定舉家搬遷到淡水而瓦解。每天多出半小時以上的通車時 間、班次不夠密集的公車、容易塞車的路段……,在在讓我難以適應,被時間掌控的我活在無盡 的夢魘裡。某日因為搭錯了公車,我得在離家有一小段路程的地方下車,走著比平日更陌生的小 路回家。在黝暗的街道間,我偶然聽到了潺潺流水聲,循著聲音看到了一條平日未見的小溪,手 機裡的 Google map 告訴我這是「公司田溪」。因為累了,我索性坐在溪邊的階梯上;因為好奇
,我想沉澱一下思緒。隔著溪,望見自己家就在對岸大樓裡。靜靜的夜晚,我聽到了心裡的「共 鳴」。
搬家之後,好幾次在社區裡遇見從樹上瞬間飛落的蟬。還有乾掉的獨角仙屍體,整個身軀還 保留著金屬光澤,比手機外殼更溫潤,被我擺在書桌上時時欣賞著機器所切割不出的弧線。牠們 所失落的世界,比我的更龐大,更難解。在這世界上,總是艱難比幸福多,挫折比順遂更容易迎 面而來。因為有阻礙,我們才會想努力超越,才會知道自己的潛能。一條隱身在街道間的小溪告 訴我許多文明與自然折衝之後的美好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