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106 指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106 指考"

Copied!
36
0
0

Teks penuh

(1)

蘭陽女中 / 汪栢年 老師 名  師 / 郭子儀 老師

歷史考科

Z X C V

00843-28

發行人∕陳炳亨 總召集∕陳彥良 總編輯∕蔣海燕 主 編∕李心筠 編 審∕許明俊

校 對∕高中社會領域編輯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106 指考

ZX

出 版∕民國一○六年七月

發行所∕7024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7025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電 話∕(06)2619621 #333

E-mail[email protected] 翰林官網 https://www.hle.com.tw

(2)

試題分析 一

▼表一 106指考試題分析總表

題號 冊別 史料出處 內容 測驗目標 難易度

1 第一冊 臺灣史 歌謠 社會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2 第四冊 世界史 兩派意見 文化思想 閱讀、理解 中間偏難

3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經濟 理解、記憶 易

4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政治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5

第二冊 中國史 選修上冊 華夏文明與 東亞文化交流

莊子 文化思想 閱讀、理解 中

6 第三冊 世界史 教會文獻 宗教 理解、記憶 中

7 第二冊 中國史 文章內容 經濟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8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宗教 閱讀、理解 中間偏難

9 第三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政治 理解、記憶 中間偏易

0 第三冊 中國史 陳獨秀的評價 政治 閱讀、理解 易

q 第二冊 中國史 《史記》 政治 閱讀、理解 中

w 第三冊 世界史 圖片 宗教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e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政治 理解、記憶 中

r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文化思想 理解、記憶 中間偏易

t 第四冊 世界史 書本內容 文化思想 閱讀、理解 難

y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經濟 閱讀、理解 中

u 第二冊 中國史 廷議內容 政治 閱讀、判斷 中

i 選修下冊 伊斯蘭文化 史家敘述 宗教 理解、記憶 中

o 第一冊 臺灣史 進、出口資料 經濟 閱讀、理解 中間偏難

p 第四冊 世界史 漫畫 政治 理解、記憶 難

ZX

蘭陽女中 / 汪栢年老師

歷 史

(3)

a 第三冊 世界史 學者評論 文化思想 閱讀、理解 中

s 第三冊 世界史

選修下冊 印度文化 文字敘述 宗教 理解、記憶 中間偏易

d 第四冊 世界史 地圖 軍事 閱讀、判斷 中間偏難

f 第四冊 世界史 小說內容 經濟 閱讀、判斷 中間偏易

g 第一冊 臺灣史 學者論述 文化思想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h 第二冊 中國史 學者論述 宗教 理解、記憶 難

j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經濟 閱讀、理解 中

k 第一冊 臺灣史 報告摘要 經濟 閱讀、記憶 易

l 選修上冊 華夏文明與

東亞文化交流 史家論述 史學方法 閱讀、理解 中

; 第二冊 中國史 統計圖表 經濟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z 第一冊 臺灣史 法令內容 經濟 閱讀、判斷 難

x 選修上冊 歐洲文明 文字敘述 文化思想 閱讀、理解 中

c 第三冊 世界史 統計圖表 經濟 閱讀、理解 中

v 選修上冊 歐洲文明 學者論述 經濟 閱讀、記憶 中間偏難

b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文化思想 理解、記憶 中

n 第二冊 中國史 《史記》 史學方法 閱讀、理解 難

m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宗教 閱讀、記憶 中

, 第三冊 世界史 兩則資料 政治 閱讀、理解 中間偏難 非選一 第一冊 臺灣史 經濟數據 經濟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非選二 第二冊 中國史 《元史》 史學方法 閱讀、理解 中間偏難 非選三 第三冊 世界史 日誌 經濟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非選四 第四冊 世界史 兩段論述 政治 閱讀、理解 中間偏易

※備註:第5題、第s題試題內容在必修、選修課程皆有述及,考量選修命題不易,

在此分析中皆列為高三選修的題目,以免冊別題數相差過於懸殊。

(4)

1 各冊題數分布

根據 106 指考試題分析總表(表一)可知,各冊的試題分布如下:

▼表二 各冊試題分布表

冊別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選修上 選修下

題號

1、e、 o、g、 k、z、 b、非選一

4、7、 8、q、 r、u、 h、;、 n、非選二

3、6、 9、0、 w、a、 c、m、 ,、非選三

2、t、 y、p、 d、f、 j、非選四

5、l、 x、v

i、s

題數 8 題 10 題 10 題 8 題 4 題 2 題 比例 19 % 24 % 24 % 19 % 10 % 5 % 占分 21 分 25 分 24 分 18 分 8 分 4 分

依據表二可知,各冊試題分布題數占最多的為第二冊、第三冊,其次是第一冊、

第四冊。選修上冊有 4 題,選修下冊有 2 題。與同為根據 101 課綱的 104 指考、105 指考對照,今年的高三選修題數比 104 指考多 2 題,但比 105 指考少 2 題,其中選修 下冊有 2 題,是考當代伊斯蘭之泛伊斯蘭主義的發展,及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改信佛 教的原因;另外,與中南美洲經濟困境較有關連的是第p題(因門羅主義在第四冊新 帝國主義的形成時已教過,故第p題列為第四冊考題),唯獨非洲文化則沒有著墨。

若以學年的學習內容而言,高一所學占 43 %,高二所學占 43 %,考題占高一、

二學習的歷史內容近九成,就此比例而言,對自然組考生是較為有利的,他們只要憑 高一、二所學的必修歷史內容,即可輕鬆上場應考。

2 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題數分布

若按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分析,可知臺灣史有 8 題、中國史有 14 題、世界 史有 20 題,分別占 19 %、33 %、48 %,其比例為 1:1.74:2.53。包含選修在內的 實際上課時數,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例應為 1:2:3。因此,就整體上課時 數而論,臺灣史的題數稍多,中國史及世界史的題數稍微偏低。

(5)

3 試題內容分析

▼表三 試題內容分析表

類別 政治 軍事 社會 經濟 宗教 文化思想 史學方法

題號

4、9、 0、q、 e、u、 p、,、 非選四

d 1 3、7、y、 o、f、j、 k、;、z、 c、v、非選 一、非選三

6、8、 w、i、 s、h、 m

2、5、 r、t、 a、g、 x、b

l、n、 非選二

題數 9 題 1 題 1 題 13 題 7 題 8 題 3 題 比例 22 % 2 % 2 % 31 % 17 % 19 % 7 % 占分 21 分 2 分 2 分 32 分 15 分 17 分 11 分

根據表三可知,經濟題共有 13 題,與 104 年、105 年指考重視政治軍事已有很 大的差異(104 年指考的政治題有 25 題,經濟題只有 4 題;105 年指考政治題尚有 18 題,經濟題有 8 題)。而 106 年指考的經濟題雖然占 31 %,但與政治題(22

%)、文化思想題(19 %)、宗教題(17 %)相差不大。故「試題內容平均分配,

著重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及宗教」是 106 指考的特色之一。與前兩年有很大不同的 是,今年出現 3 題史學方法題,此 3 題難易適中,對學習歷史的高中生而言,可說是 一項新鮮、有意義的挑戰。

4 試題測驗目標分析 分析指標說明:

1 在題目的題幹中,命題者若是設計成讓考生必須閱讀完全部內容,再從中找出關 鍵線索,以便得出正確答案,這類考題可說是偏「閱讀」題型。

2 若考生看到題幹之部分關鍵字則可依據之前背誦的知識找到正確答案,則此題偏

「記憶」題型。

3 若選項內容與題幹之間關連性高,且可根據題幹內容推出答案,則此題較偏「理 解」題型。

4 若考生在看完題幹後,無法根據題幹內容找到答案,必須分別判讀選項內容方可 找到答案,則此題屬「判斷」題型。

依據以上分類標準,將 106 指考試題中較偏重的測驗目標整理如表四:

(6)

▼表四 試題測驗目標分析表

類別 題目 題數 比例

閱讀

1、2、4、5、7、8、0、q、w、t、y、u、o、a、 d、f、g、j、k、l、;、z、x、c、v、n、m、,、 非選一、非選二、非選三、非選四

32 題 76 %

理解

1、2、3、4、5、6、7、8、9、0、q、w、e、r、 t、y、i、o、p、a、s、g、h、j、l、;、x、c、 b、n、,、非選一、非選二、非選三、非選四

35 題 83 %

判斷 u、d、f、z 4 題 10 % 記憶 3、6、9、e、r、i、p、s、h、k、v、b、m 13 題 31 % 依據表四可知,106 指考試題較重理解、閱讀。雖然有 31 %的考題側重記憶,

但是也可同時利用閱讀及理解等面向得到正確答案,故這份試卷的難度並不高。相較 於難度頗高的 105 指考:「強調記憶的題目太多,閱讀的題型又多以文言文表示,題 幹之描述堪稱刁鑽、給予的線索很少」,106 指考以閱讀、理解題取代記憶題,減少 刁鑽試題,是此次指考歷史試題的另一特色。

5 試題難易度分析

根據 106 指考試題之題幹、選項內容,將試題區分成易、中偏易、中、中偏難、

難五類難易度,見表五:

▼表五 試題難易度分析表

類別 題目 題數 比例

易 3、0、k 3 題 7 %

中偏易 1、4、7、9、w、r、s、f、g、;、非選一、非選

三、非選四 13 題 31 %

中 5、6、q、e、y、u、i、a、j、l、x、c、b、

m 14 題 33 %

中偏難 2、8、o、d、v、,、非選二 7 題 17 % 難 t、p、h、z、n 5 題 12 % 依據上表分析可知,106 年指考中及中偏易的試題共占 64 %,中偏難及難題共 占 29 %,故此份試卷的難度屬中偏易,介於 104 年指考偏易與 105 年指考偏難之 間,雖未達到中偏難的指考目標,但已掌握了難易適中的命題標準了,這是 106 年指 考的特色之一。

(7)

6 史料出處分析

▼表六 史料出處分析表

史料出處 題目 題數 比例

歌謠、日記 1、非選三 2 題 5 %

專家論述 2、7、0、i、a、g、h、l、v、非選一 10 題 23 %

文字敘述 3、4、8、9、e、r、y、o、s、j、x、b、m、

,、非選二、非選四 16 題 38 % 書籍、文獻 5、6、q、t、u、f、k、z、n 9 題 22 % 圖表 w、p、d、;、c 5 題 12 % 由表六的統計資料可知,除了一般常見的文字敘述外,題幹內容多出自專家論 述、書籍、文獻、歌謠、日記、統計圖表,取材多元,符合提升閱讀素養的學習目 標。106 年的圖表題有 5 題,占今年試題的 12 %,比起 104 年、105 年指考(圖表題 皆為 3 題)增加,符合 104 年以來指考試題命題取材多元的趨勢。

命題技巧分析 二

1 部分試題選項內容鑑別度不高

題號 理由

7 選項中只有D選項較符合題目之問句:為何「當百姓無以為生時,商人就變為海 盜,百姓則從海盜之事」?

0 B倡議東南互保、C增進滿漢融合、D發揚傳統武術三個選項很明顯並非「陳獨 秀肯定義和團事件」的原因

s 根據題幹之「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即可推知答案D宣揚佛教教義,學生不太 可能會選A規劃帝國組織、B設置欽差大臣、C發展國際貿易

g

在題幹內容出現「摹古能力極強」、「七十歲左右,畫出大面積的潑墨畫」,答 案可直接選D,且B、C是負面評價,A張大千的畫呈現東洋畫風,與事實明顯 不符。

k

在題幹中很明顯可看到「區域分工」、「漳、泉商賈彼此競爭激烈」、「船團的 組織及管理」,故學生不可能選B分類械鬥的原因、D渡臺禁令的內容。題幹描 述的是清治臺灣的貿易概況,故也不會選C東亞貿易的概況

; 統計圖表中並未出現南、北的對照,故A經濟重心南北均衡、B經濟重心逐漸南 移可直接排除;另外,「錢」的數量上升,可直接選D貨幣經濟長足進步

(8)

2 部分題目題幹敘述太短或不具解答力,不符合設計閱讀題型的目標

題幹太短或題幹不具解答力的話,很難成為一個有鑑別度的歷史閱讀題。所謂不 具「解答力」,亦即題幹內容與選項相關性不高,也明顯不具誘答性,即使刪除也不 會影響考生作答的題幹敘述。以下舉例說明題幹內容需要多加強的試題:

題號 類別 字數太短 不具解答力的文字敘述 理由

3 題幹不具 解答力

此一礦產開挖加工後,被轉運至塞維爾或里 斯本,其中大部分再被帶至倫敦和阿姆斯特 丹(39 字)

即使是金、銅、錫等 都有可能被帶回歐洲 任何一個城市

9 題幹太短 75 字

q 題幹太短 85 字

r 題幹太短 59 字

i 題幹不具 解答力

埃及的法魯克國王、納瑟總統和沙達特總 統,敘利亞的阿薩德總統,伊拉克的海珊總 統,伊朗的巴勒維國王等,都曾被譴責是伊 斯蘭最危險的、窩裡反的敵人(70 字)

列舉的總統或國王並 非課本常見內容

s 題幹不具 解答力

在位初期多次征戰,擴張版圖。但公元前 261 年他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轉變:征服東部 沿海的羯陵迦王國時,因目睹該地有 15 萬 人被強制擄走,10 萬人死於戰場,還有許 多人稍後死去(79 字)

前後文已有「多次征 戰」、「阿育王決心 摒棄戰爭,傳播正行 之道」故此段刪去仍 不影響作答

h 題幹不具 解答力

教徒的生活依其經典而行,日食一餐,至晚 乃食,食素不食葷。其僧侶的名稱有「拂多 誕 」 ( 古 波 斯 語 之 譯 音 , 意 為 「 知 教 義 者」)、有「慕闍」(亦古波斯語之譯音,

意為「師」也)(82 字)

課本較少提摩尼教的 教義;學生從傳入中 國的時間,利用刪去 法,即可得出答案

3 部分題幹敘述文字應注重邏輯

題幹敘述文字會影響考生作答的思路,為避免誤導學生,應注重邏輯及加強文句 論述之順暢度。部分試題在題幹論述上可進一步加強,茲列舉如下表:

(9)

題號 題幹敘述 建議修改為 理由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歐洲各國出現兩派反戰意 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歐洲各國出現兩派對戰爭 的看法及其因應之道

避免誤導學生自由主義、

社會主義皆為反戰思想

9

一位美國總統將出訪非邦 交國時,表示:這是一趟 哲學發現之旅……

一位美國總統將出訪非邦 交國時,表示:這是一趟 政治破冰之旅……

「 哲 學 發 現 」 會 誤 導 學 生,以為美國總統造訪古 文明的哲學發源地

v

兩位學者討論黑死病發生 的原因:

甲:前幾個世紀人口的成 長過快,……

兩位學者討論十四世紀歐 洲的人口現象:

甲:十 四 世 紀 後 的 幾 世 紀 , 人 口 成 長 過 快……

甲並非黑死病發生原因,

而是黑死病死亡率高的原 因;乙與黑死病無關

106 指考試題的檢討與期許 三

總結上述試題分析,可知 106 指考試題的特色為:

1 高一、二必修歷史仍是命題範圍的主要重心。

2 就整體上課時數而論,臺灣史的題數稍多,中國史及世界史的題數稍微偏低。

3 試題內容較偏經濟,但仍顧及政治、文化思想及宗教試題的平均分布。

4 出現 3 題史學方法題型,對高中學生頗具挑戰性。

5 測驗目標以閱讀、理解為主,取代記憶題型,並減少刁鑽試題。

6 試題難易度介於 104 年指考與 105 年指考之間,屬於中間偏易。

7 題幹內容取材多元,多出自專家論述、書籍、文獻、歌謠、日記、統計圖表等資 料,有利閱讀素養課程之推動。

106 指考雖然有部分試題「選項內容鑑別度不高」、「題幹敘述太短或不具解答 力」、「題幹敘述文字應注重邏輯」等缺失,但已修正 105 指考「強調記憶」、「文 言文」、「題幹敘述刁鑽」、「題幹解題線索很少」等缺失,並避開 105 指考為人詬 病的爭議題太多、部分試題疑似歷屆考古題及坊間測驗題等缺陷。106 指考試題維持 了過去兩年題幹內容取材多元及朝文本閱讀題型邁進的趨勢,雖然距離思考性及開放 性試題的理念仍然遙遠,此份試題已朝著更合理及更公平的命題目標上持續邁進,應

予以正面的鼓勵與肯定。 F

(10)

ZX

歷 史

名  師 / 郭子儀老師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分)

一、單選題(占68分)

說明:第1題至第v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一首歌謠指出,當時一種社會風俗造成「行踏不自在」、

「上船著(需要)人牽,過橋亦艱難」,「有人知不是,風俗放未離(放不 下)」。此處所指的社會風俗是:

A吸食鴉片 B分類械鬥 C剃髮留辮 D纏裹小腳

D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日治臺灣時期的社會風俗

難 易 度

日治臺灣時期,臺灣總督府視吸食鴉片、辮髮、纏足為臺灣社會的三大 陋習。總督府以漸進的政策,透過保甲組織以及各種宣傳,逐步改變這 些風俗。同時,民間也不乏各種組織,致力於移風易俗,如黃玉階等人 創立的「臺北天然足會」,即努力宣導「放足」。題幹引自當時的〈解 纏足歌〉,創作者將纏足所帶來的不便(行走、上船、過橋均相當困 難)寫入歌詞中,同時也指出許多人知道纏足不對,但風俗難以驟然改 變的現象(有人知不是,風俗放未離)。ABC較不可能造成行走、上 船、過橋等困難。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各國出現兩派反戰意見:

甲:「戰爭起於君主、貴族和國家領袖的野心,違反和平人群的願望。化解之 道是:國內由民主控制外交政策,並以國際法來取代國際無政府狀態。」

乙:「戰爭乃起源於資本主義的競爭。解決之道是:須停止正在進行中的戰 爭,並推翻既有經濟制度,因為它會導致其他類似的戰爭。」

上述甲、乙兩派反戰意見在意識型態上分別屬於:

A保守主義;民族主義 B民族主義;自由主義 C自由主義;社會主義 D社會主義;民族主義

C

(11)

第四冊:第二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19 世紀以來的政治思潮

難 易 度

19 世紀以來,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政治 思潮流行。其中,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自主性,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

因此常與民主、法治等政治主張結合在一起,此即資料甲所呈現的現 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視經濟的不平等為衝突的起源,此即資 料乙所呈現的現象,故選C。A保守主義重視歷史傳統,拒絕輕易改變 現狀,常站在統治者的立場。民族主義強調民族認同,為了凝聚彼此,

常會建構共同的歷史記憶或社會風俗,甚至樹立共同的敵人。保守主義 與民族主義的特色在資料中均未見到。

3 位於玻利維亞南部的波托西(Potosi)蘊含某種豐富礦藏,1545 年西班牙人來 此開採後,使該地在十六、七世紀間成為美洲最大城市。此一礦產開挖加工 後,被轉運至塞維爾或里斯本,其中大部分再被帶至倫敦和阿姆斯特丹,但通 常商人很快又會將這些礦產運出,送抵最後的目的地─中國。上述波托西出 產的礦產是:

A金 B銀 C銅 D錫

B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 近代世界的轉變 大航海時代的白銀流通

難 易 度

16 世紀以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先後殖民中南美洲,並大肆掠奪此 地的貴重金屬,即黃金與白銀。這些貴重金屬被運回歐洲,其中部分再 被運往中國,做為與中國貿易的貨幣,其中又以白銀最為普遍。16 世 紀時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朝),促使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時以白 銀做為收稅的通用貨幣,反映了中南美洲白銀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

4 學者指出:東漢士大夫風習,為後世所推美。然而,若仔細分析,東漢士大夫 常見的美德高行,不外乎是像讓爵(父有高爵,兄讓弟襲)、推財(兄弟分 財,推多取少)、借交報仇(友有仇怨,許身代報)、清節(一介不取,推財 與人)等。上述士人的作為與當時實行或盛行的何者最為相關?

A讖緯之學 B察舉制度 C門閥盛行 D清議流行 B

第二冊:第二篇 秦漢至隋唐

(12)

漢代的察舉制度與社會風氣

難 易 度

漢代以察舉制度選才,其基本精神在於「推薦」,而推薦的標準多為

「孝順親長、廉能正直」,此即「孝廉」。孝廉是察舉制度下最重要也 最常見的科目,被舉為孝廉者,即開啟了仕宦之道的大門。因此,許多 士人刻意營造孝順、廉潔的形象,以求被舉為孝廉。這種情形到了東漢 尤其嚴重,察舉制度的推薦精神日益扭曲,乃有題幹所述的現象。

5 學者指出,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談到自己提出的命題時說:「他必須,這麼說 吧,爬上去後丟掉梯子。……他必須『忘卻』這些命題,然後會正確恰當地看 世界。」這位學者認為莊子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必須先『忘卻』禮、樂,其 次『忘卻』仁、義,然後才會與道漸成一體。」綜合二則資料中「忘卻」的意 涵,最可能是指:

A經過並超越 B遺忘並拋棄 C反對並否定 D接受並融合

A

第二冊:第一篇 先秦時代、選修上冊:第一篇 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 交流—第一章:華夏文明的誕生、第二篇 歐洲文明—第四章:現代思 潮

中西哲學的共通點

難 易 度

此題是典型的文本閱讀題,同學們需先細讀資料,體會資料所呈現的意 涵,再根據所學加以判斷。維根斯坦說要「爬上去」,其實指的正是一 種超越性,故他說「忘卻」這些命題,並不是拋棄、否定或接受這些命 題,而是超越這些命題,然後才能正確恰當地看世界。同樣的,莊子也 非拋棄、否定或接受了禮樂仁義,而是經過了禮樂,再經過仁義,最後 站在一種更高的地方,超越這一切,才能與道漸成一體。因此,維根斯 坦所說的「正確恰當地看世界」與莊子的「與道漸成一體」,其實境界 相似。而其「忘卻」的方法,均著重在經過與超越。

6 一份十一世紀的教會文獻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國王、公爵或侯爵任命為主 教或院長,教會將不予承認,並剝奪其進入教會的權利。同樣地,皇帝、國 王、公爵或侯爵若將主教職位或其他神職授予他人,將受到天主的譴責,失去 永生的機會。這份文獻說明了羅馬教會的哪項政策?

A強調教會與君主協商教會事務 B禁止教會授予君主與貴族教職 C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會人事權 D防範教宗與世俗君主貴族合作

(13)

C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 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中世紀的政教衝突

難 易 度

11 世紀時,歐洲的政教衝突日益嚴重,其中又以「俗人授職」的問題 為衝突的焦點。中世紀以來,許多教會的神職人員,既由教會所任命

(聖職禮),同時也接受世俗君主或領主(即俗人)的冊封(授職 禮),使其具備雙重身分。世俗君主或領主的力量,藉此進入教會體 系,後來甚至干預、買賣教職,形成許多弊端。11 世紀時,教宗大力 改革,下令禁止俗人授職,以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會的人事權,此舉引 發世俗君主的不滿,政教衝突轉為激烈。A題幹所顯示的是教會單方面 的禁令,而非政教雙方的協商。B應是禁止君主與貴族授予他人教職。

D題幹重點在於授職的問題,與政教雙方的合作無關。

7 一篇文章提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實行海禁政策,嚴禁民眾出海貿 易。」又說:「徽州、東南沿海一帶山多地少,民以商為生。中日貿易,雙方 商人獲利,民亦有生路。當百姓無以為生時,商人就變為海盜,百姓則從海盜 之事。」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上文的旨意?

A明太祖為了恢復生產,獎勵農耕,實施海禁政策,阻止勞動力外流 B中國向以天朝自居,自給自足,不假外人,海上貿易僅限朝貢國家 C元代以來,阿拉伯商人控制南海貿易,影響中國,故實施海禁政策 D東南沿海居民習於海洋貿易,海禁斷絕貿易機會,故只好鋌而走險

D

第二冊:第三篇 宋、元、明與盛清 明代海禁的影響

難 易 度

題幹提及「徽州、東南沿海一帶山多地少,民以商為生。中日貿易,雙 方商人獲利,民亦有生路。」可知東南沿海居民習於海洋貿易。後來朱 元璋實行海禁政策,使「百姓無以為生」,只好鋌而走險,「商人就變 為海盜,百姓則從海盜之事。」A無法說明商人變成海盜、百姓從海盜 之事的現象。B題幹並未提及朝貢之事。C題幹並未提及阿拉伯商人。

(14)

8 《黃埔條約》及《北京條約》規定法國傳教士可以在中國傳教。1885 年,教宗 致函清光緒帝,請中國官府保護受中法戰爭影響的教務、傳教士、教徒。總理 外交事務大臣李鴻章即派人至羅馬協商,雙方決定通使。隔年,教宗考量某種 原因,決定「延後」建交,即無限延期。這次中國與羅馬教廷商議建交,李鴻 章的主要考慮為何?未能締交,最可能的原因為何?

A樂見教廷與各國建交;教廷改變主意 B欲聯合英國對抗法國;英國不予支持 C欲打擊法國的保教權;法國堅決反對 D結好教廷以討好英國;教廷實力有限

C

第二冊:第四篇 晚清之變局 中法戰爭與清朝的外交策略

難 易 度

大航海時代以來,天主教向外傳播,遭遇不少困難與危險。為了保護海 外的天主教教徒,並使傳教事業順利,羅馬教廷授予世俗政權保護海外 天主教的權力,此即「保教權」。中法戰爭時,清朝與法國對立,教廷 擔心在中國的傳教士與傳教事務會受到波及,因此請求清廷保護之。李 鴻章趁機結好教廷,打算與教廷建交,藉此打擊法國的保教權。法國知 悉後,堅決反對,並對教廷施壓,致使清朝與教廷的建交失敗。A李鴻 章站在清朝的立場,認為清朝與教廷建交有利於清朝,並可打擊法國。

至於教廷與他國建交,對清朝並無益處,李鴻章也不會以此為考量。

BD題幹並未提及英國,且中法戰爭與英國也無直接關係。

9 一位美國總統將出訪非邦交國時,表示:這是一趟哲學發現之旅,充滿危險與 不確定性,有如歷史上的那趟發現之旅。故特稱此行為「馬可•波羅 2 號」。

這位總統是:

A訪問埃及的羅斯福總統 B訪問臺灣的艾森豪總統 C訪問中國的尼克森總統 D訪問緬甸的歐巴馬總統

C

第三冊中國史:第二篇 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尼克森與聯中制蘇

難 易 度

馬可•波羅是一名威尼斯商人,曾在元代來到中國,並在元朝任官長達 十餘年。馬可•波羅回國後,寫成《馬可波羅遊記》,使歐洲人認識中 國,對後來的中西交流有很大的影響。而尼克森於 1969 年就任美國總

(15)

統後,改變美國的外交策略,逐漸與中國交好,企圖「聯中制蘇」。

1972 年,尼克森訪問中國,打破冷戰以來美國與中共的僵局,成為中

美關係的轉捩點。因此,尼克森將此行稱為「馬可•波羅 2 號」,一方 面是因他與馬可•波羅一樣都是前往中國,一方面則是他也企圖促進西 方世界與中國的交流。AD無法解釋馬可•波羅的意涵。B艾森豪總統

任內(1953 ∼ 1961 年),臺灣(中華民國)為美國的邦交國。

0 曾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陳獨秀對義和團事件發表過兩種不同評價。在民國初 年,他批評「義和團就是全社會種種迷信、種種邪說的結晶」。到了國共合作 時期,他卻讚揚義和團「揭開中國民族革命史上悲壯的序曲」,甚至稱義和團

「保全了中國民族革命史上的一部分榮譽。」根據上述,此時的轉變,最可能 是因為陳獨秀肯定義和團事件所蘊涵的何種性質?

A對抗帝國主義 B倡議東南互保 C增進滿漢融合 D發揚傳統武術

A

第三冊中國史:第二篇 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陳獨秀對義和團的評價

難 易 度

1924 年,陳獨秀發表〈我們對於義和團兩個錯誤的觀念〉一文,為義

和團辯護。當時中國共產黨剛建立(1921 年)不久,依附於國民黨,

此即題幹所稱的「國共合作時期」。此一時期國民黨正在籌劃北伐,而 北方的軍閥多受到不同列強的支持,被視為帝國主義的附庸。故陳獨秀 討論義和團,特別強調其「滅洋」的特質,其用意即在對抗帝國主義。

B為八國聯軍時,東南地方的督撫私自與列強訂立的協議,並非由義和 團所提出。C義和團無助於增進滿漢融合。D義和團最終遭致失敗,對 於傳統武術並無發揚的效果。

q 《史記》記載,相當於中原的西周時期,楚國一位先祖說:「我蠻夷也,不與 中國之號謚。」於是他在長江地區冊封自己的子孫為王,建立自己的邦國。根 據這則史料,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此時:

A楚國先祖認同西周的禮樂 B楚自認政治上不隸屬於周 C楚和周是不相往來的國家 D楚的情況與齊魯宋無不同

B

第二冊:第一篇 先秦時代、選修上冊:第一篇 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 交流─第一章 華夏文明的誕生

周代的楚文化

(16)

難 易 度

西周的統治範圍主要在黃河流域,又以今陝西中部的鎬京、河南的雒邑 為兩大核心,位於長江流域的楚國既非其直接管轄的地帶,其文化亦與 中原地區不同。因此,這位楚國先祖自比「蠻夷」,不接受周朝的冊封

(不與中國之號謚),意即政治上不隸屬於周。A不接受周朝的冊封,

即代表不認同周朝的禮樂。C楚國先祖既稱「不與中國之號謚」,即代 表周朝曾冊封過楚國,雙方並非不相往來。D齊、魯、宋等國均位於黃 河流域,與周朝關係密切,這與楚國的情況截然不同。

w 古埃及的荷魯斯(Horus)形象多作隼頭人身(如 圖 1),為法老的守護神,也是王權的象徵。羅馬 人統治埃及時,荷魯斯依然有著鷹隼的頭,卻披 著羅馬將軍或皇帝的長披風(如圖 2)。這種變化 說明羅馬的宗教政策是:

A放任自由,羅馬人民接受埃及信仰文化 B強調萬靈信仰,主張世間萬物皆有神性 C強調人與自然結合,表現天人合一思想 D結合埃及在地宗教元素,以強化其統治

D

第三冊:第一篇 文明的交會與興起 羅馬在埃及的宗教政策

難 易 度

羅馬共和晚期,積極對外擴張,對於征服地區的宗教,一方面予以保 留,一方面又帶入羅馬文化,使羅馬文化與在地宗教融合在一起,藉此 讓當地人在信仰的同時,也接受羅馬的統治。尤其荷魯斯做為王權的象 徵,將荷魯斯披上羅馬皇帝的長披風,代表羅馬皇帝就是最高統治者,

此舉具有濃厚的政治意涵。A並未放任自由,因為羅馬人仍將荷魯斯披 上羅馬皇帝的長披風,其用意在轉化埃及人的信仰,而非接受之。BC 無法解釋為何要披上羅馬皇帝的長披風。

e 日本統治時期某一抗爭活動,日本當局認為此抗爭不僅是政治運動,實含有民 族運動的成分。但當時的左派人士卻批評此抗爭是脫離群眾,只是士紳階級的 政治運動。歷史學者指出此抗爭的意涵具有自治理想,且深層底蘊隱含有民族 運動的終極目標。此抗爭活動應是:

A西來庵事件 B二林蔗農事件

C霧社事件 D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圖 1 圖 2

(17)

D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日治臺灣時期的政治運動

難 易 度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表面上以設置臺灣的議會為目的,實質上則希望 達到「臺人治臺」,隱含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用意,此即題幹所謂的

「民族運動」。然而,由於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多由林獻堂、蔡培火 等士紳推動,站在下層民眾立場的左派人士因此批評該運動脫離群眾。

AC屬於抗日事件,而非政治運動。B彰化二林地區的蔗農因不滿製糖 會社甘蔗收購價太低,起而反抗,此事件較不可能被站在下層民眾立場 的左派人士所批評。

r 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除了將中國知識介紹到歐洲外,也將西方 知識傳入中國。當時他們介紹西學,主要透過何種方式?

A在宮廷或民間為帝王及士人講述西方科技 B創辦報紙,介紹西方新知,影響知識分子 C選派中國留學生,前往歐美等國學習西學 D在各地創辦學校,招收學生講授天文地理

A

第二冊:第三篇 宋、元、明與盛清 明末清初的傳教士

難 易 度

明末清初,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耶穌會傳教士先後來到中國傳 教。這些傳教士的傳教對象,多以上層社會為主,包括皇帝與在朝官 員。如明末的徐光啟、清初的康熙皇帝,均曾與傳教士往來密切。傳教 士向皇帝與士人講述西方科技,並藉此傳播天主教的教義。BCD傳教 士辦報、辦學以及中國留學生出國學習均為清末的現象。

t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所著《舊體制與法國革命》中,解釋法國大革命的起 源,指出:法國愈來愈中央集權;法國傾向將公意置於法律之上;最重要的 是,法國人把平等看得比自由還重要。因此,他認為大革命出現在法國,可以 說是法國人選擇了誰的政治主張?

A孟德斯鳩 B洛克 C盧梭 D霍布斯

C

第四冊:第一篇 歐美國家的變革

(18)

盧梭與法國大革命

難 易 度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民約論》)一書中提出「公意」的觀念,公 意即「公共意志」,也可翻譯為「人民總意志」,指的是全體人民的意 志。盧梭主張社會應由公意所控制,政府的權力來自於被統治者的認 可,因此其行事也應按照公意。同時,為了使每個人都達到平等的權 力,個人必須放棄部分的自由,以達成集體的平等。此一思想看似民 主,卻有獨裁的危險。統治者有可能會利用公意,賦予自己大權,同時 以集體平等為藉口,限制個人的自由。A法國啟蒙哲士,主張三權分 立。B英國啟蒙哲士,提出天賦人權。D英國政治思想家,主張應有強 大的政府。

y 十九世紀工業化後,歐洲開始面臨週期性經濟衰退和危機,第一次大蕭條出現

於 1873 ∼ 1895 年之間。歐洲農業利潤的下降最為明顯,如 1890 年代小麥價格

跌至 1860 年代的 1∕3。當時各國對此反應不一,如丹麥積極推行農業現代

化,德國、法國以關稅制度維持農產品價格,只有英國態度特殊,未採積極策 略。英國如此因應的最主要原因是:

A貶抑農業發展 B從事農業者少 C忙於帝國戰爭 D工黨長期執政

B

第四冊:第一篇 歐美國家的變革 工業革命對於英國的影響

難 易 度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起源地,當 19 世紀歐陸各國正走向工業化時,英國 工業化的進程早已遙遙領先。影響所及,歐陸各國的農業人口在 19 世 紀時仍占有一定比例,而英國的農業人口則相對較少,遠遠不及工業人 口的數目。因此,當 19 世紀下半葉出現經濟衰退、農業受到衝擊時,

英國從事農業者既少,自然也不須做出什麼因應。A隨著工業發展,產 業型態自然會產生轉變,英國並未特別貶抑農業發展。C英國當時正處 於「光榮孤立」,並未有大規模的戰爭。D英國工黨於 1900 年才創 立。

(19)

u 淝水戰前,前秦朝廷關於是否出兵討伐東晉,廷議熱烈。1權翼說:「晉雖微 弱,未有大惡。君臣關係很好,朝廷內外,也都和諧。」2慕容垂說:「意見 多了,難作決定,陛下聖心獨斷就可以了。晉伐吳的決議,即未經群臣討 論。」3高僧道安說:「陛下居中土,制四海,比得上堯舜,不必櫛風沐雨,

經略遠方。」以上意見中,贊成出兵與反對出兵者,應是:

A12贊成;3反對 B2贊成;13反對 C13贊成;2反對 D1贊成;23反對

B

第二冊:第二篇 秦漢至隋唐 前秦與淝水之戰

難 易 度

1權翼認為東晉局勢穩定,暗示此時並非討伐東晉的時機;2慕容垂援 引三國時代晚期晉滅吳的事情,說明當時南征前並未經過群臣的討論,

暗示皇帝大可直接南征,不必與群臣討論;3高僧道安表面上稱頌皇 帝,實際上則是勸皇帝不必「經略遠方」,意即不該出兵。綜合以上,

可知2贊成出兵,1、3反對出兵。

i 史家指出:對大多數穆斯林激進分子來說,伊斯蘭最主要的敵人來自內部。包 括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埃及的法魯克國王、納瑟總統和沙達特總統,敘利亞的 阿薩德總統,伊拉克的海珊總統,伊朗的巴勒維國王等,都曾被譴責是伊斯蘭 最危險的、窩裡反的敵人。多數穆斯林激進分子何以視這些伊斯蘭國家領袖為

「最主要的敵人」?因為上述領袖:

A支持與以色列和平共存 B推動內部的世俗化改革 C與共產主義的蘇聯結盟 D縱容家族壟斷政治利益

B

第四冊:第三篇 從對立到多元世界、選修下冊:第二章 伊斯蘭文化

難 易 度

凱末爾廢除哈里發制度,將伊斯蘭教移出政治,並推廣西式服裝。埃及 在法魯克國王、納瑟總統和沙達特總統治理下,逐步走向現代化。阿薩 德延續其家族的統治政策,推動伊斯蘭世俗化。海珊與巴勒維國王均大 力發展石油經濟,開發其境內的油田。這些伊斯蘭國家領導人的作為,

均有將國家帶向世俗化的傾向,與伊斯蘭教傳統的生活方式不同,因此 遭到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穆斯林中的激進分子)的抨擊。A題幹中只有 沙達特曾與以色列和談,而巴勒維國王由於與美國交好,也曾承認以色 列的地位,其餘領導人則未曾有過「與以色列和平共存」的明確主張

(20)

(凱末爾在以色列建國前即已逝世)。C題幹中只有納瑟曾與蘇聯交 好。D縱容家族壟斷政治利益是伊斯蘭世界自古以來常見的現象,這較 不可能會是穆斯林激進分子抨擊這些領袖的原因。

o 1980 年代以前,臺灣所依賴的國際貿易結構主要是和甲、乙兩國進行三角貿

易。1950 年代,臺灣對甲國出口農產品,進口硫酸亞等原料和消費品,由乙國

進口援助物資。1970 年代,由甲國進口電子原料、零件等的數量大為增加,在 臺灣加工後以乙國為主要市場。在此結構中,臺灣對甲國貿易逆差,對乙國貿 易順差。甲、乙兩國分別是:

A日、美 B中、美 C美、日 D日、中

A

第一冊:第四篇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 當代臺灣的對外貿易

難 易 度

1950 年代,臺灣經濟正處於戰後的復甦階段,此時美國(乙國)提供

大量援助物資(美援),有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當時臺灣由於工業化 程度尚低,因此出口商品以農產品為主,進口商品則多為原料或消費 品,日本(甲國)是臺灣當時主要的貿易國。1970 年代,臺灣轉型為 工業化國家,因此從日本進口的商品轉變為電子原料、零件,加工之後 再大量銷往美國。臺、美、日之間的三角貿易情形,直到 1980 年代後 由於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以及美、日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才產生改 變。

p 圖 3 為倫敦某畫刊刊載的一幅漫畫,內容主要

在諷刺 1902 年南美委內瑞拉與兩個經濟強權發

生債務糾紛,兩國為討債而威嚇委內瑞拉時,

圖中右手拿旗幟象徵委內瑞拉的士兵,則躲在 一道插有「非請莫入,違者必究」告示牌的圍 牆內,受到這道圍牆的保護。從圖的內容及你

∕妳的歷史知識判斷,這兩個經濟強權最可能 是指:

A美國與法國 B英國與德國 C美國與日本 D英國與俄國

B

第四冊:第四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選修下冊:第四章 中、南 美洲文化

圖 3

(21)

中南美洲國家獨立後的經濟困境

難 易 度

19 世紀初,中南美洲許多國家紛紛獨立。1823 年,美國發表〈門羅宣 言〉,阻止歐洲國家干預美洲國家的內政,從此美國便以中南美洲國家 的老大哥自居。而中南美洲的國家雖然取得了政治獨立,經濟上卻仍舊 受到西方國家的控制,此即新殖民主義。1902 年,委內瑞拉發生債務 危機,以英國、德國為首的債權國,動用武力,威脅委內瑞拉償還債 務。事發後美國介入協調,一方面阻止了英、德等國家動武,一方面也 強化了美國對於委內瑞拉的控制。故圖中的那道圍牆,即代表美國的

「保護」。AC美國應為「保護」委內瑞拉的國家,而非討債的國家。

D俄國在中南美洲並未有太多投資,且 1902 年的俄國經濟落後,不會 稱之為經濟強權。

a 學者指出:「達文西通常被歸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卻不完全與 一般認為的文藝復興特色吻合。」這位學者接著引用達文西的話:「那些研究 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繼子,而不是親生子,所有好的作者 都應以大自然為母親。」這位學者欲說明達文西:

A善用比擬和譬喻,論述的方法獨樹一格 B主張研究古籍才為首要,探索自然為次 C強調從大自然學習,不以師法古人為先 D認為人為萬物之靈,表現出獨特宇宙觀

C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 近代世界的轉變、選修上冊:第二篇 歐洲文 明—第三章 古典文明的復興與創新

達文西與文藝復興

難 易 度

所謂文藝「復興」,即是師法古典(希臘、羅馬),當時許多文學家與 藝術家研究古典的作品,以古為尚。然而達文西除了學習古典藝術外,

同時也重視對大自然的學習,這與當時許多一味師法古人的藝術家不 同,因此學者稱「他的想法卻不完全與一般認為的文藝復興特色吻 合」。A繼子、親生子的譬喻只是一種論述方法,達文西藉此強調學習 大自然的重要,至於怎麼論述並非其重點。B應以探索自然為主,研究 古籍為次。D達文西強調學習大自然,旨在創作出好的作品,而非陳述 一種宇宙觀。

(22)

s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初期多次征戰,擴張版圖。但公元前 261 年他的人 生有了重大的轉變:征服東部沿海的羯陵迦王國時,因目睹該地有 15 萬人被強 制擄走,10 萬人死於戰場,還有許多人稍後死去,阿育王決心摒棄戰爭,傳播 正行之道,只願進行精神征服。阿育王此一轉變與他日後哪項政策直接相關?

A規劃帝國組織 B設置欽差大臣 C發展國際貿易 D宣揚佛教教義

D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 文明的興起與交會、選修下冊:第一章 印度 文化

阿育王與佛教的興盛

難 易 度

阿育王早年能征善戰,屠戮甚烈,但在一場慘酷的戰爭之後,他體悟到 人生的痛苦以及殺戮的罪惡,從此篤信佛教,並向外宣揚佛教教義。

ABC均為具體的作為,不符合「精神征服」的敘述。

d 某一時期,歐洲多處地區的德國和德裔人士大規 模移居德國,總數達 1,200 萬人,圖 4 為其示意 圖。此一現象發生的背景為何?

A 1871 年德意志帝國建立,歐洲各地的德裔人士

紛紛遷入德國

B 1930 年代後期,納粹政權重建德國經濟,吸引

德裔勞工遷入

C 1945 年後同盟國主導多國邊界重劃,德裔人士

被迫遷回德國

D 1990 年代歐洲共產政權倒臺,邊界開放,人口

可以自由遷移

C

第四冊:第三篇 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二戰後的歐洲政局與人口遷徙

難 易 度

二戰結束後,同盟國主導重劃歐洲各國疆界,許多居住於非德國領土的 德國人被驅逐出境。這些德國人可能來自二戰時納粹德國的占領區或控 制區,包括法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總數多 達上千萬人,其中大多回到了德國,但也有不少人死於遷徙過程之中。

AB由於圖中的德國分裂為東、西兩塊,可知此圖應是 1945 年(二戰 結束)後的現象。D法國原本就是自由世界的國家,但仍有 40 萬人遷

圖 4

(23)

f 食物史是世界史課題之一,牽動著人類彼此間的關係。十八、十九世紀歐洲飲 用咖啡人口大增,商人因此尋求海外殖民地栽植咖啡樹。1860 年一本暢銷小說 描寫亞洲某殖民地景況:政府強迫農人在自己土地上種咖啡樹,收成的咖啡豆 只准賣給政府,否則會受罰。價錢也由政府來定,當地人所得款項很少,這些 措施常造成饑荒。但海邊一艘艘待航的船隻,上面滿載著讓荷蘭富有的豆子。

文中描寫的殖民地最可能是:

A爪哇 B長崎 C安平 D琉球群島

A

第四冊:第二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荷蘭對印尼的殖民與經濟剝削

難 易 度

從「讓荷蘭富有的豆子」可知此地應為荷蘭的殖民地。選項中B長崎曾 允許荷蘭人在此貿易,但並非荷蘭的殖民地。C安平在 1624 ∼ 1662 年 間曾為荷蘭的殖民地,但 18、19 世紀時早已脫離荷蘭的統治。D琉球 群島從未受過荷蘭的統治。故答案只有可能為A爪哇。爪哇為印尼的一 部分,而印尼自 17 世紀以來,長期受到荷蘭的殖民統治,直到 1949 年 才徹底脫離荷蘭的控制。

g 學者寫道:張大千(1889 ∼ 1984)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經歷豐富,天資 極高。摹古能力極強,是摹造古代名作最多最好的畫家。七十歲左右,畫出大 面積的潑墨畫,一大片色彩之外,又有筆線勾畫的具體事物。根據上述,對張 大千七十歲前後的成就最可能給予怎樣的評價?

A之前精於工筆;之後改學潑墨,呈現東洋畫風 B之前名滿天下;之後潑墨畫作,殊失優雅風韻 C之前缺乏創意;之後抽象手法,已失中國風味 D之前善於臨摹;之後抽象表現,創造現代風格

D

第一冊:第四篇 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理解當代藝術

難 易 度

從「摹古能力極強,是摹造古代名作最多最好的畫家」,可知張大千善 於臨摹。而潑墨畫常是一種抽象的表現,但張大千為潑墨畫加上一大片 色彩,又有筆線勾畫的具體事物,形成一種現代風格,故答案選D。A 東洋畫以膠彩作畫,日治臺灣時期的著名畫家如林玉山、陳進、郭雪湖 均擅長東洋畫,其風格與題幹所述的潑墨不同。B題幹只有描述張大千

(24)

潑墨畫的特色,至於其風格是否優雅,此處難以判斷。C潑墨是中國畫 傳統的特色,張大千以潑墨為基礎,並未失去中國風格。

h 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有一外來宗教,約在南北朝時傳入。教徒的生活依其經 典而行,日食一餐,至晚乃食,食素不食葷。其僧侶的名稱有「拂多誕」(古 波斯語之譯音,意為「知教義者」)、有「慕闍」(亦古波斯語之譯音,意為

「師」也)。上述宗教應是:

A佛教 B摩尼教 C景教 D伊斯蘭教

B

第二冊:第二篇 秦漢至隋唐、選修上冊:第一篇 華夏文明與東亞文 化交流—第二章 秦漢至隋唐的文明開展

摩尼教的發展與特色

難 易 度

摩尼教創立於 3 世紀的波斯,吸收了祆教、基督教、佛教等各宗教的教 義,後來摩尼教受到祆教祭司與薩珊王朝的迫害,轉而向外流傳。摩尼 教最早可能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其教徒吃素,生活作息與其他宗教不 同。唐代摩尼教與景教、回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三夷教,反映其在唐 代已有一定之勢力。A佛教早在漢代即已傳入。CD景教與伊斯蘭教並 未有吃素的規定。

j 諾貝爾基金會公布某年度和平獎得主時,稱讚他促進國際間以協商取代衝突,

使許多歐洲國家重獲自由,降低國際間競相整軍經武、劍拔弩張的勢態。消息 傳到獲獎人本國時,該國政治人物卻表示:「可喜可賀,但可惜不是得經濟 獎。」這位得獎者最可能是誰?該國政治人物的意見起因為何?

A戈巴契夫;蘇聯的改革開放政策無法使民生經濟好轉 B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在以色列的限制下經濟難以發展 C曼德拉;南非因種族隔離政策被孤立於國際貿易圈外 D歐巴馬;美國因金融海嘯導致經濟衰退,失業率攀高

A

第四冊:第三篇 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蘇聯的解體

難 易 度

戈巴契夫於 1985 年開始擔任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其任內推動蘇聯的 改革,企圖使蘇聯民主化、資本主義化,同時又改善美蘇關係,並宣布 不再以武力干涉東歐國家的政治。戈巴契夫的政策使得美蘇對立的局勢

(25)

迅速降溫,而許多東歐國家也紛紛脫離蘇聯的控制,走向民主與自由,

這是戈巴契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然而,戈巴契夫的改革並未使 蘇聯的民生經濟好轉,因此他表示「可惜不是得經濟獎」。B阿拉法特 曾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領導人,1994 年他因致力於以巴和談而獲得 諾貝爾和平獎。C曼德拉長年致力於對抗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1993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D歐巴馬因長年致力於協調國際衝突,促進國際 合作,而於 2009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上述三位人物均不符合「使許 多歐洲國家重獲自由」的敘述。

k 學生在做清代臺灣史的報告時,其內容摘要為:一是臺灣和中國大陸間「區域 分工」頻繁,造成商業貿易在臺灣特別發達;二是商業貿易日趨頻繁,漳、泉 商賈彼此競爭激烈,遂依祖籍、宗族團結共謀利益;三是清廷對臺灣限制糧 運,福建兵糧,由臺補給,食糧的配運,都需有船團的組織及管理。就摘要來 看,這份報告的主題應是:

A行郊形成的背景 B分類械鬥的原因 C東亞貿易的概況 D渡臺禁令的內容

A

第一冊:第二篇 清朝統治時期 行郊形成的背景

難 易 度

清代臺灣的商業組織,以行郊最為重要。行郊的產生,主要與臺灣和中 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有關,又可分為經濟性的與政治性的兩 種因素。以經濟性的因素來說,為避免惡性競爭,商人們依照祖籍、宗 族、貿易地區或貿易商品結合在一起,共謀利益,甚至壟斷市場,此即 行郊之主要目的。以政治性的因素而言,福建的軍糧需由臺灣補給,其 配運需有一大群商人與船隻負責,這也是行郊形成的背景之一。B分類 械鬥與軍糧的運送無關。C題幹所述僅為臺灣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往來,

並不適用於整個東亞。D渡臺禁令有三條:「不許偷渡來臺、不許攜眷 來臺、不許粵人來臺」,這與題幹所述完全無關。

(26)

l 史學家陳垣以某人考訂楊貴妃年歲為例,指出三項缺失:一、冊壽王妃(楊貴 妃原為壽王妃)年月,據《外傳》誤文,不據《唐詔令集》,是謂無識;二、

楊貴妃卒時年歲,引《外傳》,不引正史,是謂不知輕重;三、考史至引乩 語,是謂遁入魔道。陳垣以此為例,說明研究歷史問題,應該重視什麼?

A具有問題意識 B得到歷史真相 C廣泛蒐集史料 D運用可信史料

D

第二冊:第二篇 秦漢至隋唐、選修上冊:第一篇 華夏文明與東亞文 化交流─第二章 秦漢至隋唐的文明開展

史料對於歷史考證的重要性

難 易 度

研究歷史問題,必須建立在充分、可信的史料基礎之上,稗官野史等外 傳,甚至是乩童之語,由於缺乏明確的資料來源,一般不可做為可信的 史料。相對來說,陳垣提到的正史、《唐詔令集》,來自官方,其事有 據,可信度自然較高。因此,陳垣以外傳、乩語對比正史、《唐詔令 集》,便是為了說明運用可信史料的重要性。ABC均為研究歷史問題 應重視的事情,但陳垣此處對比兩種資料,旨在說明何者可信,何者不 可信,與問題意識、歷史真相、廣泛蒐集史料較無直接關係。

; 圖 5 為唐宋歲入錢幣與實物數量統計趨勢 圖。根據圖 5 可知,八至十一世紀經濟發展 的主要趨向是:

A經濟重心南北均衡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C自然經濟有所發展 D貨幣經濟長足進步

D

第二冊:第二篇 秦漢至隋唐、第三篇 宋、元、明與盛清 唐宋時期貨幣經濟的發展

難 易 度

唐德宗大曆 15 年(780 年),推行《兩稅法》,以錢幣做為收稅標 準,其稅制大體沿用至清末。《兩稅法》的推行,既是貨幣經濟發展的 反映,又反過來推動貨幣經濟持續發展。故唐宋時期,國家歲入錢幣的 數量不斷攀升,反映當時貨幣經濟有長足的進步。市場上的錢幣愈來愈 多,國家的歲入自然逐漸以錢幣為主,而非穀物、布帛等實物。AB此 圖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歲入,看不出南北的差異,遑論經濟重心南移。

圖 5

(27)

z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公布實施「臺灣米穀輸出管理令」,內容:為達成 臺灣對帝國全體經濟所特有的產業使命,島內重要產業必須調整,臺灣米的輸 出有必要併入臺灣總督府管理。繼米穀管制後,總督府也公布「臺灣糖業 令」,開始插手管制製糖會社的經營。總督府公布這兩條法令的背景應是:

A 1901 年為推行新式製糖管制會社 B 1925 年為避免米糖相剋管控原料

C 1929 年因應經濟大恐慌自籌財源 D 1939 年提升總戰力實施戰時體制

D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日治臺灣晚期的統制經濟

難 易 度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以來,日本的物資分配日益吃緊。為了有效調

配物資,供應軍隊所需,日本推行統制經濟,由國家統一分配物資。當 時做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也受到嚴格的物資控管,務求「達成對帝國 全體經濟所特有的產業使命」。1939 年,臺灣總督府先後頒布「臺灣 米穀輸出管理令」、「臺灣糖業令」,管控臺灣的米、糖,即是為了此 一目的。A當時糖業會社多由日本民間企業經營,臺灣總督府只提供協 助,而未插手其經營。B臺灣總督府對於米糖相剋的問題,仍採取經濟 上的辦法,如推行米價比準法或分配水資源等,未如題幹所述直接以政 治力介入。C經濟大恐慌固然使日本經濟受創甚重,但其影響仍遠不如 戰爭時對於物資的消耗,尤其大規模的物資管制是中日戰爭爆發後所特 有的現象,經濟大恐慌時並未如此。

x 在 1920、30 年代,許多美國學者主張重振西方傳統的博雅教育,要學生廣泛閱

讀文學、科學、歷史及哲學等經典著作。這些改革者反對功利或工具取向的教 育目的,並批評當時大學過度以就業為導向。然而,有趣的是,他們又強調閱 讀經典可訓練多種有用的能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個現象反映出:

A女性進入大學人數增加,帶動閱讀風潮 B歐洲人大量前往美國,提倡經典的閱讀 C杜威實用主義深入人心,影響教育理念 D美國基督教會影響擴大,主張閱讀經典

C

選修上冊:第二篇 歐洲文明—第四章 現代思潮 實用主義對於美國教育的影響

難 易 度

實用主義誕生於 19 世紀末的美國,是一種強調行動與效用的哲學。美

(28)

國學者杜威是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並將實用主義運用在教育學上。

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學校教育應將現有的生活情境做為教育題材,

其名言是「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影響所及,20 世紀的美國教 育特別重視生活能力的培養,即使是提倡博雅教育的學者,也不可避免 地強調閱讀經典可訓練多種有用的能力。ABD題幹的主旨在於即使是 提倡閱讀的學者,也不可避免地強調訓練生活能力的重要,可知其重點 在於「訓練生活能力」,而非「閱讀」。換句話說,題幹要表達的是實 用主義的影響,博雅教育與經典閱讀不過是做為例證而已。

c、v為題組

十四世紀中葉,英格蘭地區因黑死病流行,人口銳減,直到十六世紀下半葉才恢復 至黑死病爆發前的人口數量。

c 圖 6 反映此一人口變動造成的何種影響?

A土地壓力增加 B階級對立升高 C工匠薪資成長 D失業人口上升

C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 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黑死病的影響

難 易 度

黑死病爆發以來,人口銳減,在勞力不足的情況下,工資自然不斷上 漲。題幹說明人口數量直到 16 世紀下半葉才恢復到黑死病前的狀況,

可知 14 ∼ 16 世紀的勞力都是不足的,則「工匠薪資成長」應是合理的 推論。A人口大量減少下,人口密度降低,土地壓力應會下降。B因黑 死病而死亡的人不分貴族或平民,黑死病與階級對立應無直接的關係。

D黑死病導致人口下降,則每個人所能得到的工作機會應變多,失業人 口應會下降。

圖 6

(29)

v 兩位學者討論黑死病發生的原因:

甲:前幾個世紀人口的成長過快,超出土地供養的能力,人們普遍營養不足,

才使得黑死病的死亡率那麼高。

乙:十四世紀早期生活資源不夠,不是因為人口過多,而是社會結構的問題。

莊園主透過加強剝削即可增加收入,農奴若增加生產又只會被搜刮,故兩 方都沒有提高生產的動機,才使生活資源不夠。

甲、乙學者依據的理論分別是:

A甲:李嘉圖;乙:馬爾薩斯 B甲:馬爾薩斯;乙:馬克思 C甲:馬克思;乙:達爾文 D甲:達爾文;乙:凱因斯

B

選修上冊:第二篇 歐洲文明—第三章 古典文明的復興與創新、第四 章 現代思潮

18 ∼ 19 世紀的經濟學說

難 易 度

甲:馬爾薩斯於 18 世紀末發表「人口論」,認為人口增長的速度必然 大於糧食增加的速度,當人均糧食不夠的時候,就是社會動亂(戰爭、

疾病)的開始。乙:馬克思是 19 世紀著名的社會主義學者,並且是共 產主義的創始人。其思想充斥著階級對立,如主人與奴隸之間、莊園主 與農奴之間、工廠主與工人之間等,並認為階級對立將導致社會動亂,

進而使社會型態產生轉變。A李嘉圖是 18 ∼ 19 世紀英國的經濟學者,

與亞當斯密同樣都是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C 達爾文是 19 世紀的生物學家,提出演化論,認為當今世界的物種是經 過天擇演化而來的結果。D凱因斯是 20 世紀著名的經濟學家,主張政 府應適度管控市場,並刺激消費,使資金流動,才能解決如經濟大恐慌 的問題。

(30)

二、多選題(占 12分)

說明:第b題至第,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 3 分;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8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6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b 1980 年代有一批年輕導演,如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拍攝《光陰的故

事、《兒子的大玩偶》等小成本作品,意外點燃了「新電影」風潮。此類電影 多改編自臺灣作家的小說,和鄉土文學相呼應,也因此被稱為「鄉土電影」。

此類電影具有哪些特色?

A以自然寫實手法記錄臺灣社會的變動 B依生活情境所需使用國語或閩客方言 C愛情衝突和幸福美滿為兩大內容主軸 D拍攝目的為激勵愛國情操以團結內外 E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傳達對環境的自省

ABE

第一冊:第四篇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 當代臺灣的新電影浪潮

難 易 度

國民黨政府遷臺以來,由於威權體制的影響,臺灣電影界充斥著各種愛 國軍教片,即使後來有香港電影、美國電影的傳入,但都無法與臺灣本 土文化產生共鳴。1980 年代,隨著政治氛圍逐漸開放,以及本土化的 趨勢日益高漲,臺灣電影界掀起一股新電影浪潮。這些新電影的製作成 本小,卻能樸實地記錄臺灣社會的變動,甚至依照生活情境所需而使用 方言,貼近臺灣人的現實生活,呈現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風貌,故有

「新」電影之稱。C這些電影旨在反映臺灣社會的現象,其中不乏許多 社會問題的省思,愛情與幸福並非其主軸。D為 1980 年代以前的現 象。

(31)

n 遠古各族起於何方,無明確記載,史家往往從有限的傳說資料中加以推斷。從 下列中國古代商、周與秦人的祖先傳說及你 妳的歷史知識,可以得出怎樣的 合理推論?

甲、《史記.殷本紀》:「商的始祖契,母親是簡狄,是帝嚳的妃子。有一 天,簡狄外出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只蛋,簡狄吞下,懷孕生契。」

乙、《史記.周本紀》:「周的始祖后稷,名叫棄,他的母親姜原走到野外,

看到巨人的腳印,心裡很喜歡,就踏了下去,腹內感到震動,好像懷孕一 般,後來生了兒子。」

丙、《史記.秦本紀》:「秦的祖先是顓頊帝的遠代孫女女修,女修織布,燕 子掉下一只蛋,女修吞下,生下兒子大業。」

A從祖先傳說來看,商、周可能起源於不同地域 B秦的祖先傳說同於商,可能與商源於同一地域 C秦的祖先傳說對了解秦人的歷史文化毫無關係 D秦的祖先傳說同於商,表示秦文化即為商文化 E秦自原居地遷至西方,其祖先傳說可提供線索

ABE

第二冊:第一篇 先秦時代、選修上冊:第一篇 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 交流—第一章 華夏文明的誕生

先秦的傳說及其歷史意義

難 易 度

三段資料中,商與秦的先祖傳說類似,說明兩者可能源自同一地域。但 從正史記載來說,商朝位於東方(今河南、山東一帶),秦朝起於西方

(今陝西中部),兩者地域並不一樣,卻有類似的先祖傳說,說明秦的 先祖可能來自東方,後來才遷至西方。至於周的先祖傳說與商、秦不 同,說明彼此的起源地應該也不同。C傳說雖然難以考證,但它是一種 共同記憶,不論真假均確實影響著後人的文化。D商與秦雖然可能源自 同一地域,但後來經過遷徙,經年累月之後,彼此的文化樣貌已有很大 的差異,因此我們不能說商文化就是秦文化。

(32)

m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主張基督信仰唯一的權威在《聖經》,而教會對《聖經》

的詮釋並無壟斷權。他進而強調「每個人皆為自己的教士」,任何信徒均可經 由閱讀《聖經》直接與上帝接觸、認識祂的福音,而毋須透過教士的協助。宗 教改革期間,馬丁路德最可能以哪些作為實踐上述理念?

A主張信眾自行選舉牧師 B支持鎮壓德境農民叛亂 C將《聖經》翻譯成德語 D聯合英國國王支持改革 E支持改革傳統教會制度

CE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 近代世界的轉變、選修上冊:第二篇 歐洲文 明—第三章 古典文明的復興與創新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難 易 度

教會的聖經主要由拉丁文寫成,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語(即當地人 的方言),才能使「任何信徒均可經由閱讀《聖經》直接與上帝接觸、

認識祂的福音」。而在傳統教會制度中,教宗、各級神職人員的權力甚 大,馬丁路德既反對教會壟斷《聖經》的解釋權,又強調「每個人皆為 自己的教士」、「毋需透過教士的協助」,則他自然會支持改革傳統教 會制度。A馬丁路德既強調「每個人皆為自己的教士」,則教士(不管 是天主教的神父或基督教的牧師)便沒有存在的必要,如何選舉教士自 然也非其重點。B德意志農民在 1524 ∼ 1525 年間,因經濟問題而叛 亂。馬丁路德確實支持鎮壓叛亂,但這與題幹所述並無直接關係。D馬 丁路德並未有此作為,且這與題幹所述也沒有直接關係。

, 歷史課中老師請同學討論兩則關於羅馬擴張的資料,並提出看法:

甲:「記住,你是羅馬人,你的工作就是統治其他國家,由此世界才能變得和 平,而且每個人都能服從法律。」

乙:「世界上,只有羅馬人會狂熱的同時攻擊窮人和富人,搶劫、謀殺、姦淫 都被偽裝在『帝國』名字下。他們造出一片沙漠,卻稱之為『和平』。」

以下哪些同學的看法可以成立?

A甲指羅馬共和初期;乙指羅馬帝國後期 B甲為征服提供理由;乙關注征服中的破壞 C甲讚揚征服帶來和平;乙譏諷假借和平的暴虐 D甲出自下層階級公民;乙為羅馬統治者的心聲 E甲的書寫意在評價歷史;乙的書寫重在事實描述

BC

(33)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 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對於羅馬擴張的評價

難 易 度

甲資料站在羅馬統治者的立場,認為世界在羅馬的統治下才能擁有和平 與法律。但這種「統治」與「和平」在乙資料看來,卻是一種「搶劫、

謀殺、姦淫」,可知兩者立場是相對的。甲資料支持對外征服,乙資料 則從破壞與暴虐的角度反對羅馬的征服,答案選BC。A羅馬對外征服 的高峰在共和晚期至帝國初期,共和初期與帝國晚期較不可能出現題幹 所述的資料。D甲資料可能出自羅馬的統治者,乙資料可能出自被征服 者。E兩段資料都對羅馬的征服做出評價。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 20分)

說明:共有四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 欄標明大題號(一、二、……)與子題號(1、2、……),違者將酌予扣 分。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每一子 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以下兩則為晚清臺灣茶、糖、樟腦三項產業相關資料,閱讀後回答問題。

甲:貿易稅收成為晚清臺灣主要的財政收入之一,而出口值的增減實為貿易額 增減的主要關鍵。比較 1868 ∼ 1895 年間臺灣南北的對外貿易額可知,

1880 年以前南部貿易額多於北部,1871 年以前且為北部的 2 倍;但 1880

年後,北部已超過南部,1885 ∼ 1895 年間,北部貿易額反而超過南部 2 倍。

乙:劉銘傳為籌措建省經費,加課百貨釐金,並進行土地清丈以增稅。糖因市 場競爭和生產成本較高,獲利不及茶和樟腦。糖原未課釐金,而北部的茶 和樟腦已課釐金;樟腦不需課土地稅,茶園多在山地,土地稅較產糖的平 地為輕。

1 劉銘傳的增稅對哪項產業打擊最大?(1 分)為什麼?請說明一項原因。

(2 分)

2 就兩則資料推論,臺灣的經濟重心呈現怎樣的轉變?(1 分)經濟重心的 轉變和三項產業消長的關係為何?(2 分)

1 糖。因劉銘傳加課釐金(糖原本未課釐金) 因劉銘傳清丈土地(

糖業的土地稅負擔較茶、樟腦為重)。

2 經濟重心北移。茶與樟腦業的興起帶動北部的發展,而糖業受到打 擊則使南部發展逐漸落後。

第一冊:第二篇 清朝統治時期

Gambar

圖  1 圖  2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 1.特色課程簡介 •1國際學院 3關懷書院 •a.厚植國際交流實力 a.服務學習課程 •b.開辦第二外語課程 b.生命教育課程 •c.國際素養跨班選修 c.當我們老在一起了 解老化 •d.國際素養進階課程:將歷史科、地理科、 d.閱覽大學士認證閱覽好 書 •公民與社會科三科選修學分加以整合,開設 e.形象管理與服飾

韓愈作〈師說〉批判時人「小學而大遺」的怪象。閱讀下文,判斷文中最接近唐人「所學」、 「所遺」分別是: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 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 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禮記.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