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ZXCV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ZXCV"

Copied!
32
0
0

Teks penuh

(1)

壽山高中 / 王偲宇 老師 南湖高中 / 陳正宜 老師 蘭陽女中 / 汪栢年 老師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出 版 / 民國一0二年七月

發行所 /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 1 號 電 話 /(06) 2619621 # 314

E-mail / periodical@hanlin.com.tw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發行人 / 陳炳亨

總召集 / 周耀琨 總編輯 / 蔣海燕 主 編 / 陳俊龍

校 對 / 葉俊甫‧何秀云 美 編 / 張淳惠.林靖雨

NO.00843

(2)

試題分析

今年(102 年)大學指考歷史科試題,是九五暫綱歷史教材實施後的倒數第二次試

驗(明年 103 年為最後一次),就整體而言,其試題難度屬於「中間偏易」,偏易與中等

難度的題目約占 80%,而中間偏難的題目僅不到兩成。雖然說此次試題有不少文言文試 題,但因題意表達都很清楚,且幾乎沒有過往常出現的模稜兩可之答題選項,所以歷史程 度中上的學生,應該很好作答、且有機會獲取高分。以下即根據試題的類型與特色歸納成 幾個表格,供讀者參閱。

試題的各冊分配比重 一

各冊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選修上冊 選修下冊

題數

1、2、0、 y、s、k、

m、.、 非選 1-1、 非選 1-2、 非選 1-3、 非選 2-2

7、q、u、 i、f、h、 z、v、,、 非選 2-1

5、6、8、 9、o、d、 j、;、c、 /、非選 3-1、

非選 3-2、 非選 3-3、 非選 4-2

3、e、r、 a、l、x、 b、非選 4-1

t、g、n 4、w、p

配分 24 20 28 16 6 6

就本次試題於各冊的分配比重而言是較不平均的,因為若就六冊理論上平均分配來 看,每冊約占 16 到 18 分左右,但實際上第一冊與第三冊比例較重,亦使得選修上冊、選 修下冊的分配比例過低,但因大考中心在前幾年的試題會議當中,有提及因高三選修歷史 教材各家出版社內容差異甚大,為避免有偏版之嫌,因此,高三選修歷史專題的出題方 向,多會結合前四冊做應用性出題,使得本次試題不難發現直接選用高三專題內容的並不 多,且相關史學方法題型多結合中國史範疇,因此高三選修課程的出題比例較低似有跡可 循。

另外若就高中歷史教材三大主軸: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等來看,其比例理論上應 為 1:1:2 的分配,但這次第一冊臺灣史題目稍多,而往昔占較多比重的第二冊中國史題 目則明顯變少,不過如同先前所提,不少本可歸類至中國史題目,都被當做高三專題中史 學方法理論的題型了,整體來說,即便本次試題在各冊比重的分配上雖不能平均,但仍不 失為一份鑑別度較高的試題。

壽山高中 王偲宇 老師

歷史考科

試題分析

(3)

試題的難易度比例 二

各冊 題號 配分

難 w、t、i、h、z、n、,、非選 3-1、非選 3-2(9 題) 18 中 2、4、6、8、9、q、u、o、p、g、j、l、;、c、m、.、/、非選

1-2、非選 1-3、非選 2-1、非選 2-2、非選 3-3(22 題) 44 易 1、3、5、7、0、e、r、y、a、s、d、f、k、x、v、b、

非選 1-1、非選 4-1、非選 4-2(19 題) 38 就本次試題的難易度而言,難題比例較前幾次略少,因此,考生對於六冊歷史教材的 章節內容需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這樣才有機會達到均標以上。至於如果想要達到高標以上 的話,那麼必須要更能掌握史實的時序以及對史料的推理與判斷。例如就本次試題來看,

以時間年代或歷史事件做為題幹的題型就超過二十題以上,約占總題數的二分之一,在這 部分便十分符合九五暫綱核心能力之一的「時序觀念」,也就是歷史科有別於其他科目的 特色之一,因曆史料除了重視理解判斷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外,就是一個「重視時間」

的科目。其次,部分中等與較難的題型多以資料推理與史料判讀(文言文)來測驗學生的

「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是課綱中核心能力所 強調的,例如:第4、8、q、w、t、y、u、i、p、s、h、l、;、z、v、n、,、/、非 選一、非選二、非選三、非選四等題目便有這樣的特色。

試題的題型分配比例 三

試題

題型 簡述 情境 判斷 史料 圖表

題號

1、3、5、7、 0、e、r、y、 a、f、j、k、

;、x、c、v、 b、m、.

X

2、4、6、8、 9、q、t、s、

d、l

w、u、i、p、h、 z、n、,、/、 非選 1-1、非選 1-2、 非選 1-3、非選 2-1、 非選 2-2、非選 3-1、 非選 3-2、非選 3-3、 非選 4-1、非選 4-2

o、g

題數 19 0 10 19 2

配分 38 0 20 38 4

就本次試題的題型分配而言,仍以基本類型的簡述題為主,這類型的題目字數較為精 簡,文字敘述約在三、四行之內,學生閱讀上較為容易。而今年的史料題所占的比例也不 少,僅次於簡述題;至於情境題本次一題都沒有,與往年不大相同;而判斷題所占比例中 等,大概有十題左右,至於圖表題則有兩題,但都是屬於圖題,而沒有表格題型,是較可 惜之處;另外像第 40 題則是配合時事展覽「輝煌時代:羅馬帝國特展」的史料判讀題。

(4)

試題分析

試題內容的性質分類比例 四

試題

性質 政治制度軍事 社會經濟 宗教文化學術思想 史學方法

題號

2、3、7、0、e、 r、y、u、i、o、 a、l、z、x、c、

v、b、m、非選 1-1、非選 1-2

1、8、9、q、s、 k、非選 2-1、非選

2-2

4、5、6、w、 t、d、f、g、 j、;、.、非選 3-1、

非選 3-2、非選 3-3、 非選 4-1、非選 4-2

p、h、n、,、/、 非選 1-3

題數 20 8 16 6

配分 40 16 32 12

就本次試題內容的性質分類而言,關於政治制度軍事類型的題目比例仍舊偏高,總分 快接近一半;社會經濟或宗教文化學術思想類型的題目則是穩定成長,兩者甚至在本次指 考的比例合起來有一半之多,這代表了政治制度軍事類型的題目仍必須注意,而社會經濟 與宗教文化學術思想的題型之比重也在不斷地增加,考生不能不留意,例如今年與宗教相 關的題目包含選修歷史在內以及非選擇題部分約有十一題之多。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們在 教授各段歷史章節時亦應留心叮嚀學生學習的重點,另外近幾年不斷出現的有關史學方法 的題型亦不容小覷,通常會透過史料證據解釋來讓考生分析、判斷,顯見若只是以傳統記 憶方式來學習歷史的考生將會較為不利。

從九五暫綱公布以來,曾多次宣導現今高中的歷史教學已經轉向,雖然政治制度軍 事的題型還是不少,但至少社會經濟與宗教文化學術思想的題型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而且 對於高中歷史的學習上,應摒棄早年的背多分式歸納記憶方法,而多以歷史事件的背景、

成因、發展、結果、影響、特色之間的連鎖關係來理解、思考,甚至由史料文本來推理判 斷,因為新型態的教學方式是要培養學生學習一種「帶得走」的能力。因此,就歷史考科 而言,除了歷史基礎知識如「時序觀念」的具備外,如何強化學生的「歷史理解」、「歷 史解釋」、「史料證據」,甚至「歷史思維」能力,更顯得相當重要,因為教學會反映在 考試層面,而考試亦會影響到教學現場,因此,如何因應試題類型性質的改變,除了正常 的教學外,透過解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在學習歷史科目時應該多著重於哪些層面,

如此學生就更能掌握考試趨勢,當然也就日起有功、事半功倍了。

(5)

關於指考非選擇題的特色 五

今年的非選擇題主要分配在第一冊臺灣史與第三冊世界史(上),其中各大題的題幹 都有不少的史料內容,但就文言文部分還算淺白易懂,且各小題的提問都算清楚明確,甚 至標準答案都較為具體易答、少有模稜兩可的情況出現,整體難度不算高且平易近人。

非選擇題的標準答案部分,在往年大考中心因為擔心產生爭議的情形下,多採取未公 布非選擇題正確答案的方式,如大考中心委員周惠民教授曾在桃園縣高中歷史教師研習的 演講中提及,未公布的原因當然非黑箱作業,而且非選擇題閱卷過程絕對是在公正、公平 的情形下進行,所有考生的非選擇題答案會透過抽樣來集體討論,而有一致共識以後才會 開始批改。如有分數落差過大的情形也還有預防機制,因此,從 98 年的臺灣史現代文學 作家到本次非選擇題第二題與第三題的某些小題來看,應該都會經過嚴謹的討論。當然大 考中心若可以接受這樣類似開放性的答案是值得讚許的,雖然技術上仍有些需要注意克服 的地方,但是跳脫傳統單一記憶性的答案,而讓學生能夠思考判斷來寫下最適切的答案,

應算是一項突破。

102 年指考歷史試題的特色 六

本次指考的歷史試題,是一份屬於中間偏易的試題,以下就其一些試題特色來分析 說明。首先中間偏難的題目約占兩成左右,而中等難度與偏易的題目則各占四成左右,這 樣或許比較容易區別出考生的程度,也較具有鑑別度。其次,就此份題目的評量層次分 析來看,最基本的知識層次約占 44 分、四成左右,而屬於進一步的理解層次則也有 44 分 左右,至於包括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在內的高層次試題也約有 14 分,其分配的比重 差異還算合理,而且本次所有題目都算是符合課綱的測驗目標。另外,若就各冊的比重分 配部分,前面已述及,但各冊的章節分配部分則就沒那麼適切了,例如第一冊臺灣史的第 一篇,除了第 1 題提到荷治時期的贌社制度外,包括原住民、臺灣史前文化與明鄭時期都 沒考到;且第四篇中華民國時期,除了考到臺灣經濟發展時期的《獎勵投資條例》外,其 他同時期的重要歷史都付之闕如,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所有測驗與臺灣史分期相關的題型 中,第一篇與第四篇都被當作選項來影響考生判讀。至於日治時期則考了五題之多,雖說 日治時期的題目常考是這些年的特色之一,但各章的平均分配還是重要的,因為這會影響 到教師的實際教學重點之權衡。

另外第二冊中國史部分,此次從上古至現代都有出現題型,不過中共的歷史這次則沒 有出現題目。而在第三冊世界史(上)部分,其各章分配比例還算平均,至於第四冊世界 史(下)部分,則很明顯集中在第二、四、五篇裡,因此第一篇「遽變時代」裡的雙元革 命主題都沒有出現,且第三篇世界現代史關於一次大戰前後幾乎沒有任何題型的出現,這 些小缺失都是希望未來能夠改進與避免的;至於往年常出現的情境題以及中西藝術史類型

(6)

試題分析

的題目今年也都沒有出現,是較為與眾不同的,不過一份近五十題的指考試卷裡,如果只 有兩題圖題(今年無表格題)則稍嫌可惜,畢竟圖表也是另類呈現歷史與評量鑑別的方式 之一。另外今年的史料題型雖然數量不少,但文言文的難度並沒有很高,文史實力在中等 程度以上的考生,只要細心閱讀判斷,都可以很容易解題、答對的。

總結來說,本次試題針對測驗目標,除了兼具基礎知識、史料分析外,亦有研究方 法類型,較為活潑;而且今年各試題的選項較無爭議性、較為明確清楚,亦無偏版以及超 綱之問題。至於給線上高中教師的啟示方面,即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必須在講授時兼具知 識、理解與應用部分,並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理解的層次,進而落實課綱所揭櫫的四大核 心能力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另外對於高中學生學習時,則可以產生一些效果,包括學習歷 史科目時,儘量不再偏重某一冊次或特定章節,也不能認為歷史科只是知識的記憶堆砌,

而必須更進一步融會貫通,才能因應像這一次指考試題的題型與深度。 F

(7)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72 分)

說明:第1題至第n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某一時期中,商人可以透過競標,取得徵稅的權利,並用各種日常所需用品到 各社換取鹿肉,製成鹿脯上繳,做為部分稅收。此徵稅方式為:

A荷治時期的贌社制度        B鄭氏時期的五商制度 C清領時期的土官制度        D日治時期的保甲制度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一篇 早期臺灣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荷據時期貿易狀況的了解

詳 解 題幹中有商人競標取得徵稅權、到各社換取鹿肉等都可看出是荷據時

期的贌社制度。B鄭氏的五商制度是在大陸蒐集絲綢、瓷器等,然後 進行走私貿易,而不是到各社換取鹿肉。C土官制度是清朝用以讓少 數民族自治的政策,不是用於臺灣。D日治時期的保甲制度是為維護 治安,並非貿易制度。

2 某人說:本島人諸君,要自己省察,你們對帝國盡忠只有二十餘年,「內地」

人已有二千餘年,所以不應奢望權利與待遇與「內地」人相同。說這段話的人 應是:

A鄭氏官員對在臺漢人所說的話    B施琅入臺對明鄭遺民所說的話 C日本殖民官員對臺民所說的話    D戰後陳儀政府對臺人所說的話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了解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差別待遇,及內地延長主義的同化政策

詳 解 題幹提到「帝國、本島人、內地人」等概念,可知是日本統治臺灣時

對臺灣人和日本人的區分。除C日本外,A明鄭、B清、D中華民國 時期都不自稱帝國。

蘭陽女中 汪栢年 老師 南湖高中 陳正宜 老師

試題解析

(8)

試題解析

3 一個工業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戰火破壞,戰後經濟困苦。藉著韓戰 爆發的時機,迅速復興其工業,到 1970 年代成為經濟大國。1990 年後,該國 經濟發展則陷入停滯,但其科技研發仍居領先。這個國家是:

A德國      B蘇聯      C日本      D中華民國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韓戰在世界局勢的影響

詳 解 韓戰於 1950 ∼ 1953 年爆發,對臺灣的影響是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臺 灣,對日本的影響則是刺激其經濟的復甦,並在 1970 年代創造經濟奇

蹟,1990 年後,泡沫經濟崩潰,景氣急速惡化。韓戰對德國及蘇聯的

經濟影響不大,臺灣則是在 1973 年推動十大建設後,於 1980 年代才 開創經濟奇蹟,故答案應選C。

4 孔子作《春秋》,不欲載之空言,主張見諸行事,通過具體史事呈現微言大 義,有褒有貶,使亂臣賊子知所戒懼。司馬遷繼承春秋學傳統,作《史記》,

是為中國史學的起源。從《春秋》、《史記》以來,中國史學的主要功能為 何?

A考據、求真   B求真、鑑戒   C鑑戒、陶冶   D陶冶、考據

答 案 B

命題出處 選修下冊:第四篇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中國史學傳統及《春秋》、《史記》的了解

詳 解 如題幹所提示,孔子作《春秋》是為了使亂臣賊子懼,強調的是維護

封建理法精神的「大義」;西漢司馬遷繼承孔子的精神,強調的也是 微言大義的鑑戒精神。除此之外,〈太史公自序〉中也強調《史記》

是繼承孔子寫《春秋》的精神,歷史非為文字之美,而是根據事實秉 筆直書,故答案應選B。考據學直到清代才成為主流,陶冶並非中國 史學主要之精神。

5 一個宗教團體出版信仰手冊,要求信徒崇拜聖人遺骨、向遺骨祈禱、到羅馬朝 聖、肯定羅馬教宗的赦罪權、主張教義須遵循羅馬教廷的解釋。這個團體最可 能是:

A喀爾文教派   B英國國教派   C長老會   D耶穌會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

(9)

測驗目標 了解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新舊教的不同

詳 解 題幹一再強調要到羅馬朝聖、要肯定羅馬教宗的赦罪權、教義要遵循

羅馬的解釋等,由此可知這個團體屬於舊教,非ABC的新教。D耶 穌會是西班牙人羅耀拉在宗教改革後所創的天主教改革團體。

6 某一時期中,學者強調分析與研究,在探討不同因素對制度發展的影響時,還 努力找出這些影響背後的規律和因果關係。這最可能是哪個時期學者思考問題 的傾向?

A中古時期      B文藝復興時期 C宗教改革時期      D啟蒙運動時期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西洋中古後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及啟蒙運動等本質的了 解

詳 解 題幹中說這一時期強調的研究方法是分析與研究,努力找出事件背後

的規律與因果關係,可見是在科學革命之後強調「歸納法」與「演繹 法」的時代,選項中以D啟蒙運動時期最強調理性的精神,也最符合 題幹的敘述。

7 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發展,多以孝廉為階梯。學者 指出,此時孝廉以家貲豐厚,累世仕宦,研讀經書,曉習律令,且經過地方吏 職歷練的,占大多數;來自貧寒之家,但才德兼備的,則很少。這一時期最可 能是:

A東漢     B東晉     C北周      D北宋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一篇 華夏世界的形成(遠古、三代至秦漢)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歷代用人制度的了解,特別是漢代

詳 解 題幹中提到仕宦的階梯是孝廉,而漢代用人採徵辟及察舉,能被觀察

推舉的標準就是孝子及廉吏等;另外,漢代世家大族形成的原因是累 世經學與累世公卿,也符合題目的敘述。B東晉時用人採九品官人 法,C北周採六官制,用人不拘一格,D北宋採科舉選才,故都不 選。

(10)

試題解析

8 某位史家說:「十字軍對歐洲文明影響是否很大,是有爭論的。毫無疑問,十 字軍有助於義大利港口城市的經濟成長,尤其是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然而 重要的是,十二世紀財富和人口的增加先使得十字軍運動成為可能。十字軍也 許促進商業復興,但確實並未引發商業的復甦。」這位史家要說明的最可能 是:

A有關十字軍運動對於東方世界的影響 B十字軍運動對於歐洲文明並沒有影響 C義大利商業復興是十字軍運動的結果 D商業和人口復興是十字軍運動的背景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三篇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

測驗目標 對歷史敘述的文本,能否正確讀懂並掌握其含義

詳 解 題幹中提到「然而重要的是,十二世紀財富和人口的增加先使得十字

軍運動成為可能」,由此可知,文章強調的是D商業和人口的復興是 十字軍運動的背景。學生如無太多背景知識只要讀懂文本,有閱讀理 解能力也能作答。

9 某國政府重視貴重金屬,除立法禁止輸出金、銀外,還規定外國商人前來貿易 時,須以金、銀支付貨款。為振興經濟,又取消國內貿易障礙,以建立單一市 場,並補貼本國商品獎勵出口,同時還限制殖民地僅能與母國貿易。某國是 指:

A十五世紀的荷蘭      B十七世紀的法國 C十九世紀的日本      D二十世紀的英國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地理大發現後歐洲流行重商主義的相關內容

詳 解 十六、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歐各國競相推動追逐金、銀,與國

家干預以發展貿易的「重商主義」政策,如英國於十七世紀中推行的

《航海法》即是顯例。A荷蘭十五世紀還沒有海外殖民地。C十九世 紀的日本,中葉之前仍為鎖國時期。D二十世紀的英國,其殖民地已 逐漸獨立,脫離英國掌控。

(11)

0 一位臺灣歷史人物歷經兩個不同時期,他雖未曾擔任過官職,掌握過實權,卻 是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動見觀瞻的社會領袖,他用溫和的方式來抵抗日本殖 民政府與國民黨的統治。他是:

A辜顯榮    B林獻堂    C蔣渭水    D謝雪紅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於日治中期臺灣社會運動及領導人物的了解

詳 解 日治中期以溫和方式來對抗日本殖民者的,就是指林獻堂和蔣渭水推

動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 ∼ 1934)。林獻堂於 1881 年生於霧峰 林家,臺灣光復後因種種原因而避居日本,符合題幹所述經歷兩個不 同歷史時期。A辜顯榮是配合日本殖民統治並非抵抗。C蔣渭水死於 日治時期。D謝雪紅是臺共成員並不主張溫和方式抵抗日本。故答案 應選B最合適。

q 某一皇帝下詔,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等七姓十家,不得「自為婚」

(相互聯姻),又禁止「賣婚」(與非世族的富人聯姻,以獲取豐厚的聘金或 嫁妝)。但七姓十家自封為「禁婚家」,私下仍相互聘娶,只是不敢公開舉行 婚禮而已。此一記載反映的時代與現象最可能是:

A秦漢時期,世族勢力仍然強固  B魏晉時期,世族勢力已經衰弱 C唐代世族在社會上仍有其地位  D宋代世族受到打壓,漸趨崩解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 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中國歷史上世族興衰演變的了解

詳 解 由題幹所述皇帝下詔不准七姓十家聯姻,可知這是要打擊世族門閥的

勢力,就世家大族興衰的歷史發展來看,世族興起於東漢,極盛於東 晉,南朝開始衰微,到唐末黃巢之亂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唐太宗曾 修《士族誌》用以打擊門閥,但直到唐文宗時世家大族仍有一定影響 力,可知題幹的歷史背景為C。

w 《元史.泰不華傳》記載:「泰不華字兼善,伯牙台氏,父塔不台,歷仕台州 錄事判官,遂居於台。家貧好讀書,年十七,江浙鄉試第一,明年至治元年,

進士及第。至正元年,泰不華除(担任)紹興路總管,行鄉飲酒禮,教民興 讓,越俗大化。」下列論述或論著,何者最有可能引以上文字做為證據?

A〈元初州縣多世襲〉      B《元西域人華化考》

C〈色目人隨便居住〉      D《元典章校補》

(12)

試題解析

答 案 B

命題出處 選修下冊:第四篇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閱讀理解題幹文字的能力

詳 解 題幹敘述泰不華在元末的仕宦經歷,從名字即可看出他不是漢人,可

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然後經歷讀書、考科舉、最後任官,為一傳統 中國讀書人的人生經歷。答案的判斷,可用刪去法,A題幹中沒有提 到州縣世襲。C題幹並不是在探討居住問題。D《元典章校補》,要 引用的是元代典章制度校訂增補的相關資料,並非人生經歷。故答案 應選B最有可能。

e 在一場內戰中,全國分為兩個陣營,戰後,戰勝陣營主張:各邦人民不僅是邦 的公民,也是聯邦公民;邦政府未經法律程序,不得剝奪該邦人民的生命、自 由或財產,但「法律程序」須由聯邦政府制訂。這場內戰是:

A英國光榮革命      B法國大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俄國大革命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一篇 鉅變的時代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美國南北戰爭相關背景的了解

詳 解 題幹提到這是場內戰,又有「邦」與「聯邦」的區分,聯邦這邊是勝

利者,並強調「生命、自由、財產」等美國〈獨立宣言〉所揭示的理 想,由此可知答案是C。

r 一位十九世紀初期的政治人物表示:人民以為談一談社會契約,革命就完成 了!事實上,對於所有國家而言,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改變,而是保持體制的穩 定,以及不中斷地執行既有法律,因此應該讓現存的政府繼續執政。此人的政 治觀點最可能屬於:

A保守主義   B民族主義   C自由主義   D社會主義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二篇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於十九世紀歐洲思潮的了解

詳 解 十九世紀是歐洲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烈對抗的時代,也是社會主

義、民族主義等蓬勃發展的時代,題幹所強調的是「最重要的不是改 變」、「是保持體制的穩定」,由此可以判斷其觀點是A。

(13)

t 中國古代的某一宗教,其經典不少是學習、摹仿,甚至借用其他宗教經典的內 容而成。《玉清經本地品》就是一例,如: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第一 戒,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第二戒,戒殺生。這個例子的情形,應做 怎樣的解讀?

A道教取佛教經典為本,增添儒家觀念 B佛教取道教經典為本,增添儒家觀念 C道教取儒家經典為本,增添佛教觀念 D佛教取儒家經典為本,增添道教觀念

答 案 A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二篇 道教與民間信仰

測驗目標 對中國自唐代以來儒釋道三教逐漸融合的了解

詳 解 《玉清經本地品》中討論的主角「元始天尊」即老子,可知這是道教

經典,但用某某品的形式,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可知是仿佛教 經典為本,又「不得違戾父母師長」等觀念則是增加了儒家的倫常思 想,故答案應選A最適合。

y 某一時期,臺灣當局公布:糾眾集夥而以暴行或脅迫手段達成目的者,皆屬

「匪徒」,依下列情節分別論處。一、為首及教唆者處以死刑;二、參與策劃 者或擔任指揮者處以死刑;三、附從者處有期徒刑或重勞役。這個法令的目的 是:

A清領初期,為了防止漳泉械鬥   B清領中期,為了避免原漢衝突 C日治初期,為了鎮壓武裝抗日   D日治後期,為阻止原住民起事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測驗同學對日治初期統治政策的了解

詳 解 題幹所指為日本第四任總督時制定的《匪徒刑罰令》。兒玉源太郎之

前的總督均不能有效鎮壓臺灣的抗日行動,直到後藤新平依生物學原 則,進行舊慣調查擬定治臺策略,頒布《匪徒刑罰令》後,搭配保 甲、警察等制度後,臺灣的治安才迅速改善,統治臺灣的經濟效益也 慢慢浮現。AB清領時期並沒有這樣的法律。D日治後期已為二戰期 間,並無原住民起事。

(14)

試題解析

u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三代之前,海內諸侯,何啻萬國,有民人、社 稷者,通謂之(甲)。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號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 之(乙)。王德既衰,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則謂之(丙)。」甲、

乙、丙各應填入何字?

A霸、王、君  B王、霸、君  C君、王、霸  D君、霸、王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一篇 華夏世界的形成(遠古、三代至秦漢)

測驗目標 考古代中國的發展趨勢是由小部落漸發展成統一帝國

詳 解 《資治通鑑》這段敘述,依文義有其邏輯性,也有線索在其中,考的

也是文字的理解多於歷史知識,由題幹「合萬國而『君』之」往前推 測,可知三代之前的小國國君稱君,從「『王』德既衰」這句話往前 推,可知夏商周時期稱「王」,最後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君稱「霸」。

故答案應選C。

i 清朝末年,中國人開始與西方工業文明接觸,如李鴻章已深感「洋機器於耕、

織、印刷、陶埴諸器,皆能製造,有裨民生日用。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之 勞費。」於是主張「設機器局自為製造,輪船、鐵路自為轉運」以便「為內地 開拓生計。」但當時朝野人士,鑑於時局的嚴峻,亦贊成利用機器,但多主張 以製造何者為先?

A輪船、鐵路  B鐵路、織機  C織機、槍   D槍 、輪船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四篇 近代的衝擊(晚清)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清末自強運動內容的了解

詳 解 1860 年代,清朝在李鴻章、張之洞等督府的推動下,進行了以器物 層面為主的自強運動,當時成立了江南機器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等新 式工廠製造槍砲、輪船。紡織並非自強運動的重點,鐵路則因民智未 開,反對者眾,直到 20 多年後才逐步推動,故答案應選D。

(15)

o 圖一是歷史上某一戰爭路線圖的一部分。

圖中,藍色線條表示戰爭進行的路線,箭 頭指示戰爭進行的方向。根據圖中資訊判 斷,這應是哪次戰爭的一部分?

A亞歷山大東征 B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C十字軍東征

D蒙古人西征 圖一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一篇 古代文明的遺產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亞歷山大東征路線的了解

詳 解 A亞歷山大在征服希臘後,揮軍東征,依序征服西亞、北非、中亞波

斯、印度西北部等地,大多數的課本版本都有地圖,參照題幹上的路 線,西亞、北非、再往波斯,可知為本題答案。B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是以麥加為中心,應從阿拉伯半島開始。C十字軍東征是由西歐往拜 占庭及耶路撒冷,非題目地圖中的路線。D蒙古人西征是由中亞往西 亞,與題目箭頭往東不符。

p 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三國志》

寫到:「袁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曹操根據地)許」。《世語》則記 載:「袁紹僅有步卒五萬,騎八千。」孫盛指出:「根據曹操曾對崔琰說,冀 州戶籍中有人口三十萬,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紹用兵,必然 大舉出動,所以他出兵十萬攻打曹操應屬可信。」上述孫盛所說的內容,在歷 史學中稱為:

A敘事      B考證      C褒貶      D史論

答 案 B

命題出處 選修下冊:第四篇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

測驗目標 透過文本的解讀,對基本的史學方法有所了解

詳 解 為了釐清《三國志》與《世語》中關於袁紹出兵的人數何者正確,孫

盛去找資料,然後推論《三國志》的記載可信,這樣的論述方式,很 明顯的不是敘事,沒有褒貶,也不是在評論某一歷史事件,而是在考 證這兩種說法哪一個可信,故答案應選B。

(16)

試題解析

a 越戰期間,美國派軍支援南越政府,美國記取韓戰的教訓,不允許其地面部隊 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以避免刺激某國,讓戰爭擴大。此處某國是指:

A中共     B印度     C菲律賓     D北韓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冷戰期韓戰與越戰過程的了解

詳 解 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後,一開始北韓攻勢順利,幾乎要統一全韓國,

此時在聯合國同意下,麥克阿瑟率領聯軍從仁川登陸反攻,一路打到 鴨綠江邊;10 月,毛澤東號召志願軍介入韓戰,造成美軍傷亡慘重的 歷史教訓,這也成為美軍在越戰期間對抗北越及其援軍的經驗。故可 知參與越戰與聯合國部隊對抗的是A中共。

s 總督府視鴉片吸食是一種疾病,吸食者是身心不健全的中毒者。因此,在制訂 鴉片政策時,規定只提供鴉片給經醫師認可的中毒者,避免其苦痛或猝死。如 此不但可以減少民眾對新政策的抗拒,也將鴉片吸食者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以 期自然消滅,同時也可以經由鴉片販賣增加總督府的收入。從以上文字來看,

總督府鴉片政策所採取的手段為:

A放任與自由買賣      B治療與自由買賣 C漸禁與專賣制度      D嚴禁與專賣制度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對日治中期社會改良運動的了解

詳 解 題幹提到「只提供鴉片給中毒者」、「將吸食者控制在一定範圍」,

可見是漸禁不是嚴禁完全不准吸食。又說「經由鴉片販賣來增加總督 府的收入」可見沒有要取消販賣鴉片,並且是採取專賣制度,此制度 也引起日後蔣渭水等臺灣社會領袖的批評。

d 某位學者比較人類四大古文明時,提及其中兩個文明:這兩個文明基本上都是 土生土長地自行發展出來的,也都有自然天險屏障或地理上的偏安,讓它們自 成一個世界,為統一政權的出現提供有利養分。學者所指稱的兩大文明最可能 是:

A印度、埃及古文明         B兩河、中國古文明 C埃及、中國古文明         D印度、兩河古文明

答 案 C

(17)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一篇 古代文化的遺產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世界四大古文明的環境及其發展歷程

詳 解 埃及古文明的天然屏障為南部的高山、沙漠及北部的海洋,地形非常

封閉,中間有尼羅河貫穿,故埃及的歷史較少有外族入侵,埃及人民 的心態比較安定,也發展出穩健的循環史觀。兩河流域即為美索不達 米亞,又被稱為「肥沃月彎」,是兩河中間的土地,外圍有高山、沙 漠,游牧民族時常從其他地區入侵,故兩河流域的政權變換較為快 速,最後被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統治。中國古文明亦較為獨立,

較少受到其他種族的入侵,其自然天險即為高山及海洋,使中國古文 明凝聚成為華夏古文明,成為延續兩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印度古文明 曾有輝煌的文化,即為哈拉帕與摩亨佐•達羅,但在西元前 1500 年即 遭受阿利安人的入侵,逐漸發展成吠陀文明,無法延續印度古文明的 文化精神。故答案應選C埃及與中國。

f 一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導人物,主張改良,反對革命,對當時許多人受到俄國十 月革命鼓舞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階級鬥爭與唯物史觀的做法,並不贊成,認 為變革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因此反對急進。他最可能是:

A李大釗     B陳獨秀     C胡適     D魯迅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五篇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五四運動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特色

詳 解 A李大釗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主任,曾任《新青年》的編輯。李

大釗推動共產主義,與陳獨秀兩人共同醞釀組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 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B陳獨秀為《新青年》的主要創辦人,也 是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之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陳獨秀擔任中央 局書記,直到 1929 年才被中共開除黨籍。C胡適是五四運動的兩大精 神領袖之一,胡適對陳獨秀參與政治活動表達不滿,反對將馬克思主 義放到《新青年》的內容中。D魯迅亦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魯迅亦同意馬克思主義,有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翻譯馬克思的文 藝及理論,營救因抗議被捕的學生,在其文章作品中充滿對底層人民 處境的深刻感受。

(18)

試題解析

g 圖二是十六世紀初東南亞某一國家 都城的格局圖。從圖中內容判斷,

這最可能是下列哪座都城?

A呂宋的馬尼拉 B暹邏的阿瑜陀耶 C緬甸的蒲甘 D越南的升龍

圖二

答 案 D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一篇 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東亞文化圈的成員及其文化特質

詳 解 在地圖中可看到「會試場」、「國子監」、「司天監」等機構,可知

為東亞文化圈內受儒教、中國典章制度影響的地區。會試是在中央進 行的考試,是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中的一環,

會試由禮部主持,報考者為舉人,故此圖應為某國家的京師。「國子 監」是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其位置亦座落於京師,是國家教育體系 中的最高學府。東亞文化圈的地區包含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 地,選項中的A呂宋、B暹羅、C緬甸等國家不屬於東亞文化圈涵蓋 的範圍內。D升龍是越南李朝從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的國都,約當中 國的宋朝到明朝,是東亞文化圈在唐朝形成後的發展時期,從越南升 龍城的地圖資料中,可以看出其機構名稱與中國都城無異,乍看之下 會令人以為是中國都城,可見其深受東亞文化圈的漢文化影響。

h 太平軍起事期間,西方各國希望維持中立,英國駐華公使文翰於 1853 年 4 月抵 達「天京」,東王楊秀清與其有書函往來。江蘇巡撫得訊後,為此深感緊張,

也特別行文照會英、美兩國領事。以下是當時三方往來的書信資料:

甲:希念兩國通商和好已久,今商民被擾,貿易不通,希速發火輪來江剿擊。

乙:爾遠人願為藩屬,天下歡樂。既忠心歸順,是以降旨爾頭人及眾兄弟,可 隨意來天京。

丙:來書言語無狀,不能理會,中國既准吾通商,則無論何人,有損我商務,

我國惟以兵戈從事。

三段資料的先後次序排列應是: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19)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四篇 近代的衝擊(晚清)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太平天國、清朝與外國間的關係

詳 解 1 甲為清朝官員,即為江蘇巡撫。兩國指的是大清帝國與英國,「商

民被擾,貿易不通」指的是在太平天國紛擾期間,英國商人受戰火 波及,無法順利進行貿易。「希速發火輪來江剿擊」指的是清朝官 員欲派遣配備蒸汽輪船的水師到江蘇進攻太平軍。

2 乙為楊秀清,「遠人」指的是外國商人,可視為是題目中的英國商 人,「願為藩屬」指的是英國人願意成為太平天國的屬國,受到太 平天國管轄。「忠心歸順」指的是英國人願意臣服、歸順。「降 旨」是上對下的命令,是皇帝對臣下的旨意。「兄弟」是太平天國 對臣下人民的名稱,「天京」指的是當時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

3 丙是英國商人的書信內容,「來書言語無狀」,指的是英人看到太 平天國來書內容後,知道英國被降為太平天國的屬國,太平天國認 為英人已表現對天王的臣服態度,不符合英國平等外交的貿易政 策,故說「不能理會」。「中國既准吾通商」,指的是 1942 年《南 京條約》已開放五口通商,故太平天國欲以「英人臣服」為條件方 可通商,在英人眼中是不合理的行為。若太平天國以英人未臣服為 理由阻止中英貿易,英國只好派遣軍隊來華與太平軍作戰。

4 根據題幹所述先後,應是先有太平軍與英人書信來往,才會出現江 蘇巡撫的書信。故時間先後應是乙→丙→甲。

j 「吠陀經」和「奧義書」都是古代印度婆羅門信仰的重要經典。「吠陀經」是 婆羅門信仰的基礎,「奧義書」則是針對婆羅門信仰流弊而起的反省與改進。

從「吠陀經」到「奧義書」,印度婆羅門信仰有何變化?

A從一神信仰到多神崇拜        B從犧牲獻祭到哲學思辯 C從消極出世到積極入世        D從有神主義到無神主義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一篇 古代文明的遺產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阿利安人《吠陀經》與印度《奧義書》的差別

詳 解 阿利安人約在西元前 1500 年左右從黑海附近來到印度河流域,在征服 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後,成為印度河流域的主人,建立嚴格的種姓制 度。當時阿利安人信仰婆羅門教,其主要經典是《吠陀經》,是婆羅 門祭司所使用的咒語、祈禱文及儀式內容。早期婆羅門教重視獻祭,

較注重祭典與儀式。《奧義書》是婆羅門教逐漸發展後出現的經典,

(20)

試題解析

是一種哲學論文或對話錄,討論哲學、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質,其主要 內容在思索最高精神「梵」和個人精神「我」如何溝通,最後才能達 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奧義書》的內容已經進入哲理討論的境 界,討論「形而上」的諸多問題,如靈魂、倫理、涅槃等。故答案應 選B從犧牲獻祭到哲學思辯。

k 1950 年代末期,國內面臨資金短缺問題,政府為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僑外投

資,以拓展輸出,增加外匯收入,特別制定一項「有利政策」,克服了制度困 難,終於在 1966 年創設高雄加工出口區。這項「有利政策」是指:

A《獎勵投資條例》      B幣制改革方案 C《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D十大建設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四篇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促進 1960 年代臺灣加工出口的有利政策

詳 解 A 1960 年,政府擬定「進口替代」的工業發展政策,開始制定《獎勵 投資條例》,以提升產品自製率,進而轉變成為出口擴張政策,獎勵 的方法有減免租稅、稅捐、提供低利貸款等方式,激勵民營企業的快 速發展。B 1949 年,臺灣實施幣制改革,以取代之前發行的舊臺幣,

其主要內容為舊臺幣與新臺幣的兌換比為四萬比一,發行總額定為兩 億元等,其時間早於題幹所述。C 1980 年代中葉開始,臺灣經濟面臨 諸多挑戰,如新臺幣升值、工業成本過高等問題,政府為了改變產業 環境,促進產業升級,健全經濟體制,故於 1991 年開始實施《促進產 業升級條例》,其內容為減免租稅、培育人才、協助徵收土地等。D 十大建設是受到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政府展開的經濟因應措 施,於 1974 年開始,1979 年陸續完成。

l 某位史家比較近代史上兩種政治經濟制度,指出:「『乙主義』可算是因著

『甲主義』而產生的一種變態。『甲主義』提倡各種經濟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 換,是以個人的私利觀作主宰。『乙主義』則從專制體制出發,以政治力量 強迫將民間經濟組成集團,干預所有權與雇傭的關係。」在上文中,「甲主 義」、「乙主義」分別是指:

A封建主義、資本主義       B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 C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      D共產主義、新保守主義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

(21)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資本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內涵

詳 解 1 「甲主義」為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是資本家控制生產工具,以

尋求利潤為目標的一種經濟行為,其主要經濟模式為資本的自由流 動及基於薪資的雇傭關係,大多數的資本皆歸私人所有,經濟學家 亞當•斯密主張政府應該採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減少對市場的干 預,符合題幹所述「提倡各種經濟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換,是以個 人的私利觀作主宰。」

2 「乙主義」是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國家集權的專制主義,也可視為 是極端形式的集體主義。在戰間期,因世界經濟大恐慌導致共產黨 擴張勢力、危害政權的鞏固。在日本及德國,右派分子及資本家主 張賦予國家大權以對付共產黨徒,使社會經濟免於覆亡的危機,符 合「資本主義因著法西斯主義產生的一種變態」之題意。另外,在 政府實施法西斯主義之後,民間法西斯團體及軍隊中的法西斯團體 也相繼出現。

; 某位史家稱伊斯蘭世界為「居於中間的文明」,因其地理疆界處各文明中間,

並兼納許多文明的元素,如接受印度的阿拉伯數字、中國的造紙術。然而,伊 斯蘭社會卻是遲至十八世紀才逐漸接受印刷術,且早期印製的都屬辭典、數學 類作品。推測其因最可能是:

A懼怕褻瀆經文  B輕視學術發展  C施行愚民政策  D鄙視異國發明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二篇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伊斯蘭教對《可蘭經》的態度

詳 解 因伊斯蘭世界印製的屬於辭典、數學等作品,故不可選C愚民政策,

因為愚民政策是盡量不讓人民接觸任何知識;也不可選B輕視學術發 展,因為數學作品也算是一種學術發展。而伊斯蘭文明對異族文明採 寬容政策,允許被征服的異族保留自己的文化與習俗,故不可選D鄙 視異國發明。在印刷術普及之前,大多是由抄寫員及專業書法家負責 抄寫《可蘭經》。某一種說法是:阿拉伯人認為中國人在印刷時必須 使用豬鬃刷子上墨,是一種褻瀆神明的行為,故影響印刷術在伊斯蘭 地區的流傳。依此說法,辭典、數學等類作品不在此限,故「早期印 製的都屬辭典、數學類作品」,故答案應選A。

(22)

試題解析

z 明朝末年,內有盜寇流竄,外有強敵壓境,賦役繁急,百姓負擔沉重。大臣上 奏指出:「官員不宜隨便保舉邊地的將才,監察官員也不宜一下子就派任為巡 撫。」又如:「邊地官員的升遷,應該在任滿之後,看他的表現再做決定,不 要隨便升任地方要員。」三如:「地方的總督、巡撫,大多由監察官員出任,

朝廷商議時,很少討論,吏部提出名單,大家也只得答應。」利用這三則奏 疏,可以推論出當時邊地的情況最可能是:

A軍情緊急,倉促用人       B戰術運用,攻守兼施 C軍費籌措,民窮財盡       D工事修築,無地不防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 近世的發展(宋、元、明、清)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明末政府應付流寇、女真之亂時的措施

詳 解 大臣第一份上奏:「官員不宜隨便保舉邊地的將才」,表示應慎重推

派優良的將材;第二份上奏「不要隨便升任地方要員」,表示之前地 方官員的升任太過氾濫;第三份奏疏顯示監察官員竟可出任地方總 督、巡撫等重要職務,且大家對此任命皆不聞不問、放任不管,只要 吏部官員提出建議名單,隨即獲得大家的同意。三份奏疏內容皆為人 事任免,其相同點為「倉促用人」,可見在明末軍情緊急之際,政府 無法對官員的任免嚴加考核,表示事態緊急,往往以較低職位者升任 重要職務,到最後因人才缺乏,大家只好被迫同意將重要職務由不相 關的官員擔任,以求降低內亂、外患所造成的嚴重傷害。

x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非各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有些殖民地母國 在本國實行民主法治,重視人權,卻對殖民地追求獨立施以軍事鎮壓。殖民地 經歷漫長而激烈的鬥爭始獲得獨立。以下哪組殖民母國與殖民地屬於這種情 況?

A法國:阿爾及利亞         B英國:印度 C美國:菲律賓       D日本:韓國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帝國與殖民地間的關係

詳 解 A阿爾及利亞在二十世紀初即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阿爾及利亞人民以武裝力量支持同盟國及自由法國對軸心國進 行戰鬥。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阿爾及利亞開始推動獨立運動,卻遭受 法國政府的鎮壓,甚至進行大屠殺,符合法國「對殖民地追求獨立施

(23)

以軍事鎮壓」的題旨。B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民族主義的 思想興起,甘地推動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英國最後終於准許印度獨

立,於 1947 年,印度實現獨立的理想。但直至 1950 年,印度才宣布

成立印度共和國。C菲律賓在 1898 年後成為美國的殖民地,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菲律賓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大戰結束後,菲律賓於 1946 年 取得獨立的地位。D 1910 年,在《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後,日本正 式將朝鮮半島併入領土。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 排,朝鮮半島由中、美、英、蘇等四國共管,後來被劃分為南、北兩 勢力範圍。

c 一位演說家稱許:我們的政治體制最完美,政府由國王、貴族、平民三者組 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確保社會秩序,人民享有自由。這位演 說家所說的體制最可能發生在:

A五世紀的東羅馬帝國        B八世紀的查理曼帝國 C十六世紀的法蘭西王國       D十八世紀的大英帝國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十八世紀英國的政治體制與社會階級

詳 解 A五世紀時,東羅馬帝國仍為皇帝主導的政治體制,人民權利並未受

到保障。在專制體制下,人民並未享有充分的自由。B八世紀時的查 理曼帝國,屬於封建國家,國家由國王與封建貴族統治,並未發生

「國王、貴族、平民互相制衡的情形」,人民受到領主的控制,尚未 享有自由。C十六世紀的法蘭西王國,已逐漸進入民族國家的階段,

形成君主專制的統治,人民並未受到法律保障獲得平等的地位。D 十八世紀的大英帝國已進入議會政治的階段,自從 1688 年的光榮革命 後,代表民意的英國國會戰勝英國國王取得勝利,自此以後國王不得 任意干涉民意,人民享有選舉議會議員的權利,英國國會成為國家的 最高權力機關。英國對王權的限制和對公民權利保障的不斷加強,人 民得以享有基本的自由,遂使英國成為近代第一個民主國家。

(24)

試題解析

v 某年,中國發生重大事件,引起蘇聯關切:《消息報》指出該事件將打擊中國 反日力量的團結;《真理報》更認為該事件將造成中國分裂,使日本進一步侵 略中國。此一重大事件為何?

A甲午戰爭,日本要求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 B袁世凱稱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作為交換 C五四運動,學生認為政府對日軟弱,主張抗日 D西安事變,張學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五篇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西安事變對中國、日本、蘇聯三個國家產生的影響

詳 解 A日本在《馬關條約》中要求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並未打擊中國的

反日勢力,反而使中國進入制度改革的戊戌變法、庚子新政;當時日 本並未因甲午戰爭獲勝,展開更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行動。B 1915 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款」後,掀起中國的一波波反日運動,使中國的 民族主義興盛,但並未造成中國分裂。C 1919 年五四運動,從北京 到中國各地皆有抗議示威運動發生,中國並未分裂。D西安事變發生 後,張學良挾持蔣中正,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使蔣中正「先安 內再攘外」的政策受到阻礙,中國內部分裂成抗日派與剿共派。此事 件中,若是蔣中正在西安事變中遇難,中國一則失去能凝結力量對抗 日本的領袖人物,一則提早暴露對日作戰的企圖心,勢必將引起日軍 提早發動侵華行動,中日戰爭會提早發生。另外,蘇聯關心西安事變 的原因在於,若是蔣中正不幸遇難,日本則有機會成功入侵中國,蘇 聯將會面臨與日本、德國雙面為敵的局面。

b 1940 年代,南非通過了「某項政策」,導致內部反抗不斷。自 1960 年代起,

對該政策的大規模抗爭運動逐漸展開。至 1980 年代,許多西方國家認為,只有 藉由外界施加壓力,如金融與其他經濟制裁,始能解除南非的動盪不安;1986 年時,大約有五十家美國公司撤離南非。在這些壓力下,南非政府自 1980 年代 末,開始放鬆甚至廢除該項政策。「某項政策」是指:

A發展核武    B政教合一    C黑金政治    D種族隔離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五篇 我們生長的時代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所造成的影響

詳 解 A南非在 1940 年代曾經擁有核武,但在 1990 年代自動放棄核武,成

(25)

為世界上第一個自動放棄核武的國家。此選項之不可選,其原因為南 非不是在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下才宣布放棄核武,且南非擁有核武的 政策並未「導致內部反抗不斷」。B南非並非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

且西方國家也不會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實施政教合一就對其實施經濟制 裁。C黑金政治是黑社會與金錢、政治相掛勾的情形,南非是一個議 會政治的民主國家。D南非共和國於 1948 ∼ 1991 年間採行種族隔離 政策,此政策強行對種族進行區隔,阻止非白人族群取得投票權,並 使得非白人族群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此政策除受到國內非白人族群的 反對外,也普遍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1991 年 6 月南非實現轉型正義 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後,世界各國相繼解除對南非經濟制裁,並紛紛提 升、恢復或建立與南非之外交關係。在 1990 年開始,逐漸在法律上取 消種族隔離的相關法案,1993 年,廢除種族隔離政策的曼德拉榮獲諾 貝爾獎,證明了國際社會肯定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的成效,故答案 應選D。

n 民國時期,西醫界提出所謂「廢止中醫」的主張,引起中醫界的強力反對,形 成論戰。以下是當時論戰的相關資料:

資料一:古人《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

資料二: 所謂陰陽者,猶物之有表裡、動靜,動植物之有男女、雄雌。凡物之 相反者皆得而名之,其意不過如此,其用不過止此,非有神妙不測之 玄機包於其中。

資料三: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醫學的基礎也不同,西方科學不是學術唯一 之途徑,東方醫學自有其立足點。

資料四:所謂「歷著明效」,所謂「成效已著」者,無他,多言幸中也,貪天 之功以為己也,以言乎實驗,渺乎遠矣。

以下何者最可能是中醫界對「廢止中醫」所提出的反駁言論?

A資料一、二  B資料一、三  C資料二、四  D資料三、四

答 案 B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三篇 醫療與社會文化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民國時期中西醫論戰過程及其論爭要點

詳 解 民國初年中西醫論戰的焦點是陰陽、五行、五氣、五臟等觀念,在中

醫理論中,以上觀念均具有哲學辯論的精神,通常不具備可觀察或實 驗的性質,故常遭受自認為科學、客觀的西醫強烈批評。資料一的內 容是中醫對五臟提出的辯駁,指出中醫理論中的五臟並非實際上的五 臟,而是「四時之五臟」,根據《黃帝內經》之內容,中醫認為四季

(26)

試題解析

與人的臟腑有密切關係:「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

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若 人的作息無法與四時五行相配合,則會產生情緒上的五種變化,此五 種變化會對五臟產生影響,進而導致疾病的產生。資料二,認為陰陽 只不過是世間萬物具有相反性質的表徵現象,一正一反或是一強一 弱,其意義僅止於此,不具有特殊的作用。此非中醫的自我辯護之 詞,應為西醫批判中醫的言論。資料三,認為中西醫都是各自的環境 背景下產生的醫療體系與理論,醫學有許多不同的途徑,故中西醫皆 有其功能,不必存此廢彼,應可兩者並存,此為贊成中醫的理論。資 料四,認為中醫歷來的神奇療效,皆為僥倖或誇大之事蹟,與西醫強 調之實驗及科學精神差距甚大,中醫無法與西醫相提並論,其醫學理 論及體系都是值得懷疑的,此為懷疑中醫的言論。故答案應選B資料 一、資料三。

二、多選題(占 8 分)

說明:第m題至第/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 項均答對者,得 2 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 1.2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4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m 後藤新平治臺時提出:「治理臺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成功的日本經驗套在臺 灣人民身上。我們以生物學上的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兩眼長在身體的同一 邊。若你一定要把比目魚的眼晴改裝在身體的兩邊,那就是違反了生物學的原 則。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臺灣人的習性,依據其習性定出一套管理辦法才有 效。」此一想法與他的哪些施政內容有關?

A舊慣調查  B戶口調查  C神道信仰  D同化政策  E南進政策

答 案 A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後藤新平利用生物學原理治理臺灣的措施

詳 解 A後藤新平於 1898 年至 1906 年期間,擔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民 政長官,為了促進臺灣政治、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臺灣社會進行舊 慣調查,以了解臺灣與日本在法制及風俗習慣上的差異程度,做為臺 灣總督府進行施政時的參考依據。總督府於 1901 年成立「臨時臺灣 舊慣調查會」,開始進行舊慣調查。B 1905 年,總督府成立臨時臺灣 戶口調查部,以確實掌握臺灣人口族群、語言等習性。C神道信仰,

(27)

主要是在皇民化運動後才開始全面推動國家神道運動,進行宗教信仰 改革,其推動時間為 1937 ∼ 1941 年,非後藤新平在臺時間。D同化 政策時期為內地延長主義時期,日本在穩固對臺的統治後,進一步在 臺灣實施類似日本的行政制度、法律、教育措施等,此時期為 1920 ∼

1937 年,與題幹敘述的年代不符。E南進政策是日本大正時期 1912 ∼

1926 年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重要國家戰略,其目的為獲取華南及東

南亞的經濟及資源,此亦非後藤新平所主張的政策。

, 以下為北宋末年「聯金滅遼」政策的討論,有正、反兩種意見。

資料一:「 今日之舉,譬如盜入鄰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怎麼可以 呢!」

資料二:「中國與遼雖為兄弟之邦,然百餘年間,彼之擾我者多矣。今遼已衰 弱而不取燕、雲,女真即強,中原故地將不復為我所有。」

資料三:「 兩國之誓,敗盟者禍及九族。陛下以孝理天下,其忍忘列聖之靈 乎!」下列有關這三則資料的解讀,哪些是正確的?

A贊成者是資料一與資料二,反對者是資料三 B贊成者是資料二,反對者是資料一與資料三 C贊成者是資料二與資料三,反對者是資料一

D贊成政策者的理由是:取得燕雲十六州,建立前代所無的大功 E反對政策者的理由有:「澶淵之盟」與遼結為兄弟,不可背叛

答 案 BDE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 近世的發展(宋、元、明、清)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北宋人民對聯金滅遼的看法與態度

詳 解 資料一是反對「聯金滅遼」,「今日之舉」指的是「聯金滅遼」的舉

動,「盜」指的是逐漸興起的女真人,「鄰家」指的是與北宋有澶淵 之盟的遼國。(其翻譯為:當鄰國遼國正受到一個貌似盜匪的女真人 劫掠之時,我們無法拯救他,卻要趁人之危並瓜分他的房室,我們怎 麼可以做這樣的行為呢?)資料二指出,雖然中國與遼國定有澶淵之 盟的約定,但是在這一百多年期間,遼國常趁機侵擾我國邊疆地區。

今日遼國的勢力已經衰落,我們若不趁機將燕雲十六州奪回,在女真 轉變成為強國之後,我國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將很渺茫,故資料二 是贊成「聯金滅遼」的政策。資料三應為臣子對君主的勸導,意為中 國曾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毀棄盟約者將會遺禍九族,得到無妄之 災。宋徽宗您是個注重孝心及明理的帝王,難道您忍心遺忘先帝的盟 約,使聖靈蒙羞嗎?故資料三是反對聯金滅遼的政策。A贊成者僅資 料二。C反對者是資料一、三。

(28)

試題解析

. 十九世紀中葉基督宗教進入臺灣傳教時,面臨許多阻力,臺灣民眾往往抗拒基 督宗教的傳播,他們拒絕傳教士進入村莊布教,更拒絕將屋舍租與傳教者。面 對民眾的反對,為降低衝突,教會有哪些因應方式?

A建立醫館利用醫療傳教       B停止向平埔族地區傳教 C廣召洋人擔任傳教工作       D培養本地信徒為傳教士 E設立學校藉以傳播福音

答 案 ADE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篇 清代的長期統治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清領時期基督教在臺灣的傳教過程與影響

詳 解 A馬偕在 1880 年即於滬尾設立偕醫館,藉著行醫以傳教;英國長老教 會的傳教士巴克禮來臺傳教時,牧師夫人原為護士,將醫療與傳教結 合,推動在臺的宣教事業。B馬偕帶著崇高的宗教熱忱,將基督教信 仰傳播至東北部的噶瑪蘭族及花蓮地區,故十九世紀中葉,基督宗教 仍不斷地向平埔族宣教。C無此情形。DE西方傳教士為了擴大在臺 灣的傳教事業,並使教會獲得穩固及健全的發展,皆以培育本地及傳 教人才的方式,訓練傳道者,例如:馬偕在滬尾設立牛津學堂,其主 要目的即為培養本地傳教人才。

/ 以下是兩則有關羅馬帝國時代的資料:

資料甲:「羅馬前期皇帝甚少主動採取影響全帝國的措施,通常於地方社群或 個人要求後才做出回應。皇帝與人民接觸最主要的模式為『要求與回 應』。」

資料乙:西元 112 年小亞細亞總督蒲林尼寫信向羅馬皇帝圖拉真請示如何對待

基督徒。圖拉真回覆:「你處理基督徒的方式很正確;要規定一個普 遍原則,以為處理這類事的標準是不可能的。」

比較兩則資料,下列哪些說法較合理?

A兩者全無關連,甲談羅馬帝國皇權特性,乙則呈現帝國處理基督教的問題 B兩者角度不同,甲是整體地概論皇帝作為,乙是一則皇帝作為的具體例證 C兩者觀點不同,甲說明羅馬皇帝角色較為消極,乙凸顯皇帝角色較為積極 D兩者可以印證,甲有關羅馬皇帝的分析論點能從乙的具體實例中得到支持 E兩者可以對應,甲對皇帝角色的分析有助於理解乙中地方官和皇帝的關係

答 案 BDE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一篇 古代文化的遺產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羅馬帝國皇權的性質及其限制

(29)

詳 解 資料甲顯示,前期羅馬帝國的皇帝是在被動的狀況下採取統治的策 略,帝國統治下的人民仍有很大的時機可表達政治的需求,可見皇權 並不等於專制制度;從資料乙可以看出羅馬帝國皇帝與總督之間的關 係,皇帝並未制定統治整個帝國事務的標準,地方總督有權制定統治 地方事務的策略,可見帝國的統治手法是具有彈性的,地方首長的權 限也很大。A兩者之間有關連,皆表達羅馬帝國前期皇權的特性:皇 帝與地方人民及總督之間的互動及皇權的寬容性。B甲是整體論述皇 權的運作模式,乙是單一例證,但由乙資料可以印證甲資料具有皇權 特質。C兩者觀點相同,乙也顯示皇權的消極面。D可以看出地方總 督向皇帝提出「要求」及皇帝的「回應」。E甲資料的皇權特質,很 清楚地表現在乙資料上,乙資料可視為是甲資料的有力實證。故答案 應選BDE。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 20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四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各題應在「答案卷」所標示大題 號(一、二、……)之區域內作答,並標明子題號(1、2、……),違者 將酌予扣分。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 筆。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以下是一則與臺灣有關的資料,根據資料回答問題。

「小的三十二歲,乾隆三十八年,隨父母來臺,趕車度日。時常聽見漳、泉兩 府,設有天地會,邀集多人,立誓結盟,患難相救。我與同伙,平日意氣相 投,遂拜盟起會。後因斗六有人立會入夥被人告發,並牽連我們一齊呈告。彰 化官衙,差人到處查辦,衙役等從中勒索,無論好人、歹人,紛紛亂拿,以致 各村莊俱被滋擾,我等只好抗拒官兵。」

1 這則資料應與哪個歷史事件有關?(2 分)

2 就資料內容來看,資料中的主角「只好抗拒官兵」的原因為何?(不可抄 題幹,請用自己的話語歸納說明。)(2 分)

3 就史料性質來看,這則資料是一手史料?還是二手史料?(1分)你∕妳如 何判斷?(1 分)

答 案 1林爽文事件。2官逼民反。3一手史料;被捕之人口述而得知。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篇 清代的長期統治

測驗目標 測驗學生是否了解乾隆時期林爽文事件的內容及其影響

詳 解 乾隆年間,由於臺灣府官員取締天地會,造成林爽文率領五十萬名徒

眾攻陷彰化縣城、新竹竹塹城,全臺幾乎全部淪陷,只有臺灣府、諸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想像力在沈復的兒時記趣一文中處處可見,請問下列各 段文字,何者也是運用想像力寫成? A今天,我走過繁花滿樹,看那如煙似霧一團燦爛,春 天果真來到了人間 B驟雨來以前,細沙在狠毒的陽光下冒煙兒。那些沙 是螞蟻的沙漠。千百隻小駱駝走過沙漠像走過熱鍋 C同樣一種經驗,有人視之如藥石針砭,得到省發; 有人則麻木不仁

答案 D 概念中心 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解析 A十九世紀文學裡模仿自然的傾向,以及十 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表達自然對人之處境的漠不關 心可為代表。兩種「自然主義」概略顯現人對自然 的態度。人對自然,有時崇羨,有時隱約埋怨,並 沒有提到人對自然的諷刺態度。B人處理人事大都 諷刺。當然,人事間有說不盡的溫暖,但襯應溫暖

人類的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尤其是重大的工程。請問長江三峽大壩興建後, 會直接造成下列哪一項影響? 武漢地區洪水頻率增加 洞庭湖泥沙淤積變少 蘭州地區沙漠化更嚴重 黃河斷流日數減少 答案: 解析: 長江三峽大壩興建後,河川下游負載會減少,泥沙變少,選 。 大壩興建後,有蓄水功能,使 洪水頻率減少。 與黃河流域的蘭州地區沙漠化或 斷流日數無直接關係。

我和家人為了到墾丁旅遊,出門前做了很多準備。由於這次的旅遊是四天三夜, 父母與姊姊都在討論如何把經費壓到最低,同時又可以讓行程非常有趣,而我唯一的 工作就是跟著去玩。這次的旅遊,我們共去了墾丁海灘、墾丁大街、夜市、二駁博覽會、 安平古堡及台南的老家,到現在仍歷歷在目;但最令人回味不已的還是當時在墾丁海灘

國文考科 法家求新求變的行為不值得肯定。B由「近世詩與古文亦然,此可以 驚河伯,不足以當海若也」,可推知作者不贊成一味創新而不習古, 而應學習古人為優先。C「河伯」只是河,無法跟海相提並論,喻指 創新雖有小成,但不如習古的境界。D由「變化從心,從心不踰,嗚 呼!難之矣」可推知,「變化」意謂創新,「不踰」意謂不踰越古人 法度,這是很難達到的。 題幹語譯

甲國與乙國為世界上惟二的國家,平時彼此並沒有進行貿易,後來兩國政府在人民的壓力 下,試著開放某產品的國際貿易,結果很快地兩國就因為貿易逆差而有紛爭,下表為兩國 貿易前的相關資料。請問:關於此紛爭的敘述,下列何者說法最符合兩國的情況? 甲國 價格 10 20 30 40 需求量 50 40 30 20 供給量 30 40 50 60 乙國 價格 20 30 40

淡水河是北臺灣第一大河,而1927年到1948年左 右,淡水河口及八里地區之海岸線呈向外擴張,淡 水河之沉積物在河口南側淤積,致使海岸線往外擴 張,形成高約18公尺長3公里平行海岸沙丘。 1986年上游的翡翠水庫完工,使淡水河口沖積平衡 受到衝擊。1993年淡水河南岸的臺北港開始興建, 臺北港的北防波堤凸出海岸1.6 km,幾與淡水河口

【解答中譯】A 去討論一個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B 去分享一個有趣但不常見的經驗。 C 去訴說一段很少人知道的歷史。 D 去為一個很難理解的點子舉一個例子。 【解析】本文都在討論教師節的由來,尤其最後一段one funny thing…,更可以確信是在談 論一件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故答案選 C。 【文章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