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韓愈<師說>學習單 作者簡 P.279~.282(
Bebas
10
0
0
Teks penuh
(2) 4. 唐德宗死後﹐韓愈重受提拔﹐先后當上國子博士和刑部侍郎。憲宗元和十二 年﹐韓愈上《 諫迎佛骨表 》﹐憲宗震怒欲處死刑﹐賴裴度、崔群力救免死, 被貶為( 潮州刺史 )。在潮州﹐他先后作《 祭鱷魚文 》﹑釋放奴隸﹐深 得百姓愛戴。潮州人為紀念其德,除建廟立碑外,將筆架山改稱( 鱷溪更名為( 韓江 )。. 韓山. ),. 5. 元和十五年(820 年)﹐唐穆宗即位﹐韓愈被召回任國子祭酒﹐54 歲~56 歲 先後轉任兵部、吏部侍郎及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 6. 長慶四年(824 年)﹐韓愈病逝﹐享年五十七歲﹐追贈禮部尚書。 伍、文學成尌: 〈一〉提倡古文: (1) 思想: 1.駁斥( 佛、老 )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 、 周公、孔孟之道,恢復中國故有的道統。韓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尌是﹕「通其辭也﹐ 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來振興儒學﹐恢復「聖道」。. 2.注重「 道」,視「文」為「 載道 」的工具 。韓愈認為「文以載道」﹐ 文和道必頇有機結合起來,應該首先重視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 (2) 主張: 以先秦兩漢的散文 ,力斥六朝華而無實的駢文 。 1.文體上應該學習古代聖賢之為文,但必頇「師其意﹐不師其辭」。 2.寫文章應該「 唯陳言之務去 」 3.必出於( 己),不蹈襲前人一字一句 (3)結果:得( 柳宗元 )、( 李翱 )、( 李漢 )、( 皇甫湜 )之助, 蔚為一時風尚,然後繼無人,晚唐( 駢文 )又興。 (4)風格:氣魄雄渾,筆力強勁,語言精鍊 (5)評價:1.蘇軾:「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 軍之帥。」 2.明代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尊韓為八大家之首 3.清代曾國藩:「古人雄奇之文,以 昌黎. 為第一。」. 補充學習 一、古文運動(8%,每格 0.5 分) 1.文章自魏晉以後,漸趨華麗對偶而成( 駢體 ) 背景 2.至唐而駢儷之體更為嚴格 3.駢儷之體走入末流,重( 形式 )和( 辭藻 ),而內容則顯空洞 唐代 北周:蘇綽 2.
(3) 唐初:陳子昂、元結、李華、柳冕等為古文運動之前驅 中唐:( 韓愈 )、( 柳宗元 )提倡古文,名為復古,其實為一種新的散文 體裁 發展: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 ( 歐陽脩 )出而領導,王安石、曾鞏、三蘇於古文都有突出表現 宋代 發展:古文自此成為文章正宗 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再盛於六朝,復興於清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宋濂(臺閣派)、王守仁、歸有光(唐宋派) 清代 代表作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桐城派:( 方苞)、( 劉大櫆)、( 姚鼐)(宗左史、重義法,承八家) 湘鄉派:( 曾國藩 ) 陽湖派:( 惲敬 )、( 張惠言 )-取法前秦 釋義 魏晉以後盛行駢儷,唐代稱駢文為「時文」 ,因稱周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 其他 唐宋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 茅坤. )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二、駢散文之比較(9%) 散 又稱( 而言. 古文. 文 ) ,針對(. 別. 名. 起. 源. 時. 代 盛於( 宋. 特. 色. 價. 值 具(. 名. 唐、宋古文八大家為首要 家 明代唐宋派、公安派. (. 尚書. 駢 駢文. )唐之後駢文又稱( 四六文. )為散文之祖,散文至唐 (. 起復興. 文. 秦. ). )時便有偶句文章,東漢濫. 觴 ),迄於今仍盛行.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盛於(. 六朝. ),今仍有之.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 典繁多(非韻文). 實用教化 )之用. 有(. 美化. )之價值. 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初唐四傑、李商隱. 清代桐城派. 清代汪中等人. 三、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文字名稱. 說. 殷商時代. 甲骨文. 刻劃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 商周時代. 金文.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周秦東土. 孔壁古文.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蝌蚪文. 周秦西土. 籀文.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大篆. 3. 明.
(4)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 ,共. 秦. 小篆. 漢. 隸書. 秦人程邈造,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魏晉. 楷書. 後漢完備成體;唐「開成石經」使用的文字. 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其他: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草聖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為魏之後出現,以晉王羲之最佳 (二)詩歌(5%) (1)屬中唐( 奇僻派 ) a.又稱「 韓孟詩派 」,以韓愈、孟郊為首,賈島、李賀、盧仝屬之 b.用奇字,造怪句,力求意境突兀險僻 (2)特色: a.以(. )為詩-將散文的篇章、結構、句式、虛詞運用於詩歌寫作,影響宋. 詩 b.用( 奇字 )、造( 怪句 ) eg.虎熊麋豬逮猿猨,水龍鼉龜魚與黿。鴉鴟鵰鷹雉鵠鵾,燖煨炰燻孰飛奔。 韓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現存詩文 700 餘篇﹐其中散文近 400 篇。 韓愈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主要的有《師說》﹑《進學解》和《雜說四〃馬說》等等。在這些文章中﹐ 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命題﹐認為 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他還提出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 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指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 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 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 ◎補充資料 一、文壇師生檔 師. 生. 師. 生. 孔子. 子貢、曾子. 荀子. 李斯、韓非. 屈原. 宋玉. 韓愈. 李翱、皇甫湜、賈島. 歐陽脩. 蘇軾、蘇轍、曾鞏 施耐庵. 羅貫中. 梁啟超. 胡適、徐志摩. 羅家倫. 胡適. 二、字義比較(29%) 字. 形. 字. 義. 詞 4. 例.
(5) 1.. 2.. 3.. 4.. 5.. 6.. 子. 惑 賢 習 於. 其. 子爵. 郯「子」之徒. 男子美稱. 李氏「子」蟠. 有德之人. 孔「子」、孟「子」. 老師. 老夫「子」. 孩子 疑難.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傳道、受業,解「惑」. 糊塗.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才德.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高明. 師不必「賢」於弟子. 尊敬. 「賢」賢易色. 學習.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熟習.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向 自.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比.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大概.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豈.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無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那些.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他. 7.. 8.. 9.. 復 所以 師道.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實踐.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回復.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何以.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學習道理.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從師問學之道.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10.. 不恥. 不以為恥.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11.. 不齒. 不屑同列.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文意討論】 1. 〈師說〉首段採「開門見山法」破題的是哪個句子?而從第三段:「嗟乎!師 道之不傳也久矣!」可推知本文主旨,想要針砭當代的什麼現象? 5.
(6) 2. 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老師的作用為「傳道、受業、解惑」,其中的「道」、 「業」、「惑」分別指的是什麼? 道 業 惑 3. 韓愈認為,士大夫選擇的「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其教授內容 屬於「小學」。那麼,韓愈主張的「從師問學」,內容應該為何?. 4. 本文以「師」為核心,透過「對比」手法,一一驗證今日士大夫之族「師道之 不復」的現象。請根據下表,分析韓愈的對比方式和其所指陳的問題。 段. 落. 對比方式(縱向/橫向). 說明(請填入課文中的句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古、今時代學者: 「(. 焉。. )」的對比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 【結語】聖益聖,( )。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 同時代士大夫自身: 「(. )矣,猶且從師而問. )」的對比. 同時代士大夫與其他階級 之人:「橫向」的對比。. )。. )者也。. 士大夫自身:恥學於師。 【結語】小學而(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 )。.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 【結語】今其( )乃反不能及。. 5. 本文舉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拜師學習,又舉孔子說:「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韓愈想透過孔子「事例」、「言例」說明什麼論點?. 6. 韓愈〈師說〉尌題目而論,「說」為說明、論說性質的文章;尌文末的表述而 言,是一篇嘉勉李蟠的贈言。請問,韓愈為何要嘉許李蟠?. 6. )。.
(7) 【試題觀摩】20%. 1. 有關下引文字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歷官,其為御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 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隄,乃唱而築 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 之安然,尌貶八千里海上。」 (A)「先生」應指韓愈 (B)□□□可能是「迎 佛骨」 (C)「尌貶八千里海上」應指貶謫永州 (D)由「常惋佛、老氏法潰聖 人之隄」可推知這位先生以傳承儒學自任。 【92 學測】 2. 針對下列古文名篇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洵 六國論藉論六國賂. 秦之弊,諷諭宋朝屈辱求和的政策 (B)蘇軾 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 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 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 尚佛 老的風氣 (D)柳完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 尋得心靈寄託的喜悅感受 (E)顧炎武 廉恥藉論「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 寄寓作者對易代之際,士人變節的感慨。 【95 學測】 3. 下列文句中,有關「齒」、「恥」二字的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謙虛的人 能不齒下問,驕傲的人總自以為是 (B)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 事,最令人不恥. (C)他公然說謊卻絲毫不覺歉疚,難怪會被批評為無齒 (D). 有些人只寫過幾篇小文章尌自號才子,真是令人齒冷。 【96 學測】 4.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 淚「緣」纓流/「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 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 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 「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 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 學測】 5. 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 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 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 師說中 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之意 (D)蘇軾 赤壁賦「哀吾生之頇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 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 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 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99 學測】 6.「反問」雖採問句形式,卻屬無疑而問、明知故問,意在強調預設的觀點。 下列屬於反問句的選項是: (A)壯士,能復飲乎 (B)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 於薛者乎 (C)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D)風俗頹敝如是,居 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E)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 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102 指考】 7.蘇軾 赤壁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 7.
(8) 此四句的文意可理解為:「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 而成色」,但作者改變句子的銜接順序,故閱讀時,宜尌文意調節對應關係。 下列文句,與此表達方式相似的選項是: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 焉,或不焉. (B)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 而加思 (C)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 守之樂其樂 (D)牠們曾交錯湧疊,也曾高速接近船舷又敏捷地側翻;如在表 演水中疊羅漢,如流星一樣劃一道弧線拋射離去 (E)老和尚竟哽咽起來,掉了 幾滴眼淚,他趕緊用袈裟的寬袖子,搵了一搵眼睛;秦義方也掏出手帕,狠狠 擤了一下鼻子。 【103 學測】 8.下列文句「 」內的詞,其意義和現今慣用詞語相同的選項是: (A)「小學」 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胡老爹,這個事頇是這般,你沒奈何, 「權變」一 權變. (C)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餘箭,明日即「將來」射曹軍. (D)今. 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 尤為奇觀。 【105 學測】 9.適當運用典故,可豐富文章內涵,也可使表意委婉含蓄。關於下列文句使用典 故的目的,詮釋正確的選項是: (A)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 語多可採——連橫以燕相穿鑿附會郢人書信事,說明臺灣舊有史籍頗多誤謬闕 漏. (B)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客用曹孟德之. 典,意在強調年命雖不可永,但事功終不為人所忘 (C)故西伯幽而演易,周 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藉西伯、周旦二人之 事,指出人的創作意識會隨境遇不同而調整修正 (D)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 子、萇弘、師襄、老聃——韓愈引孔子之例,闡明『術業有專攻』、『師不必 賢於弟子』,使士大夫恥於從師的觀念不攻自破 (E)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 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歸有光藉巴蜀寡婦事,申明不甘久處於敗屋、終將 有所為的抱負, 同時表達對祖母、母親的感念。 【105學測】 10.古今漢語之間,詞義有同也有異。下列「」中的詞語,意義不同的選項是: (A)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邪╱說這些是非,不怕「得罪」他嗎 (B)「大塊」假我以文章,陽春召我以煙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才痛快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八通關「古道」,是近年熱門旅遊景點 (E)行者認得她是妖精,更不「理論」 ,舉棒照頭便打╱這事非找他「理論」不可。. 8.
(9) 三、課外閱讀 (一)詠韓愈作品. 潮州韓文公祠聯(一)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 江干。 註:因韓愈貶至潮州,教化此地百姓,使潮州免於淪為教化以外的蠻夷之地。. 潮州韓文公祠聯(二)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註:韓愈至潮州,寫祭鱷魚文,使潮州鱷魚絕跡。. 潮州韓文公祠聯(三)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潮州韓文公祠聯(四)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 (二)韓愈詩作──列名中唐奇險派作家.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寄皇甫湜 敲門驚晝睡,問報睦州吏。手把一封書,上有皇甫字。 拆書放床頭,涕與淚垂四。昏昏還就枕,惘惘夢相值。 悲哉無奇術,安得生兩翅。 註:①皇甫湜,睦州新安人,中唐有名的散文家,韓愈的得意弟子。②垂四:意 謂兩眼和兩鼻孔流四行涕淚。③惘惘:神志恍惚貌。 (三)求「學」的名篇 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曰:「桑榆之光, 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詞色甚苦。高足之 徒,皆肅然增敬。. (世說新語〃規箴). 9.
(10)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 「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 「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 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 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劉向說苑卷三〃建本) 1.文中平公與師曠的第二次問答中,師曠用了「譬喻」修辭來導引平公學習。試 問:在兩人的第一次問答中,師曠運用了何種修辭來導引平公? (A)雙關(B)轉化(C)映襯(D)借代 2. 文中師曠對於學習的態度,與下列何者最為相近? (A) 荀子:「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 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 禮記:「凡學之道,嚴師(尊敬老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 知敬學。」 (D) 荀子:「學不可以已。」. 四、閱讀寫作 請閱讀下面這一則故事,寫作一個短篇心得。 一個船夫載著一個哲學家渡河。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得歷史嗎?」「不 懂。」哲學家說:「那你尌失去一半生命!」哲學家又問:「船夫,你研究過數 學嗎?」「沒有。」哲學家說:「那你尌失去一半以上的生命。」一會兒,一陣 大風把船吹翻,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水裡去,船夫大聲問:「你會游泳嗎?」哲 學家回答:「不會!」船夫說:「那你尌失去整個生命!」. 10.
(11)
Dokumen terkait
1 109 年度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 專業種子培力課程招生簡章 一、 課程目的: 為強化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的深度參與,「專業種子培力課程」 旨在培育專業種子之計畫核心能力與專業領域進階延伸能力,以提 升收存內容之整體品質與推動轉譯應用之多元發展。 本課程依照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推動之收存與應用,分為「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