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實驗中學 / 徐孟芳 老師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出 版 / 民國一0二年七月
發行所 /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 1 號 電 話 /(06) 2619621 # 314
國文考科
E-mail / periodical@hanlin.com.tw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發行人 / 陳炳亨
總召集 / 周耀琨 總編輯 / 蔣海燕 主 編 / 陳俊龍 校 對 / 陳宥彤
美 編 / 張淳惠.萬千慧
NO.00843
中山女高 / 陳儀青 老師
試題解析
今年指考國文科測驗已於7月2日結束,試題在新聞報導中,普遍被評論為「試題難度 適中」、「出自課本的內容多」、「與歷屆的難易度差不多」、「但鑑別度不高」。筆者 在閱畢整份試題後大致感受亦是如此,一方面欣見命題能顧及課內知識均衡出題(如四十 篇古文此次出題運用了二十篇),一方面又對基本能力之外的深層鑑賞、分析能力略嫌不 足感到可惜(如現代文學部分未見如99年「文學評論」類型文章,亦乏測驗相關能力之題 型),以下將針對這些現象,分享心得如下。
命題題型、題數分配,與往年結構、比重相似 一
以95暫綱命題之年度為比較依據,表列如下:
98指考 99指考 100指考 101指考 102指考
閱讀理解 8 15 12 12 13
重要國學常識 5 2 2 3 2
文法與修辭 2 1 3 2 2
字 義 2 1 1 2 2
成語、詞語 2 1 2 1 1
字 音 2 1 1 1 1
字 形 1 1 1 1 1
排 序 1 1 1 1 1
應用文 1 1 1 2 1
題 型 題 數
今年試題,出題材料兼及古今,有詞曲、小說、散文等,文白比例接近1:1,在題型 與結構分配上,仍以「閱讀理解」為大宗,並不強調背誦過於枝節、冷僻的國學常識、字 形、字音、字義、成語。且字音、字義題多由四十篇核心古文作為出題依據,學生在基本 能力上妥善掌握即可如實拿分,舉單選第一題為例:
1 下列各組「 」內的字音,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若「垤」若穴╱「喋」血山河
→出自〈始得西山宴遊記〉╱〈臺灣通史序〉
B交「戟」之衛士╱王俱與「稽」首
→出自〈鴻門宴〉╱〈勞山道士〉
C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
→出自〈勸學〉╱〈虬髯客傳〉
D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侶魚蝦而友「麋」鹿
→出自〈孫子選〉╱〈赤壁賦〉
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 徐孟芳 老師
國文考科
試題分析
3
國文考科
選項可見均衡運用四十篇古文出題,有之前較少出題的篇章如〈孫子選〉、〈勞山道 士〉(自98年起只入題一次),搭配較常出題的篇章如〈鴻門宴〉、〈赤壁賦〉,在作答 上可平衡難度。
可注意的是,今年應用文仍如以往考了一題,但以之前較少命題的「喪禮訃聞」方 向為材料,而非對聯、書信。但所設定的是「假懷恩堂舉行追思紀念會」所刊登的「謝 啟」,並非一般教科書所載的中式喪禮訃聞形式,學生在作答此題時當因不熟悉而較為惶 惑。
以「四十篇古文」入題的題數多 二
直接出自課文內容的題目有五題1、5、7、o、a,加上相關的作者知識8,共六 題。出題方式以字音、字義、詞義、內容、修辭等,皆為學生熟悉的題型。而關於對四十 篇古文的掌握,筆者曾於〈翰林102年指考趨勢分析〉一文中討論,現可與102年考題互相 參照如下:
【四十篇古文•95暫綱命題次數一覽表】
98∼101
出題次數 作 者 篇 名 學測選文 分類
指考選文 分類
102指考 出題
5
諸葛亮 出師表 A A 7A4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A A 5A
荀子 勸學 A 1C
李斯 諫逐客書 A oE
屈原 漁父 B A 7D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 B A 1A
范仲淹 岳陽樓記 A A 5B
蘇軾 赤壁賦 A A 1D
3
司馬遷 鴻門宴 A 1B、aA
陶淵明 桃花源記 A A
杜光庭 虬髯客傳 A A 1C
歸有光 項脊軒志 B B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A A 蘇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 A A
2
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B A oC、aB
賈誼 過秦論 A oA
曹丕 典論論文 C A 7B
王羲之 蘭亭集序 A 5C
歐陽脩 醉翁亭記 A A
司馬光 訓儉示康 A A aD
方孝孺 指喻 B B
顧炎武 廉恥 A A aE
連橫 臺灣通史序 A A 1A
1
孫武 孫子選 1D
徐淑 答夫秦嘉書
王粲 登樓賦 C
劉義慶 世說新語選 A A
韓愈 師說 A A aC
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B B
黃宗羲 原君 B A
蒲松齡 勞山道士 A A 1B5D 陳第 東番記
試題分析
98-101
出題次數 作 者 篇 名 學測選文 分類
指考選文 分類
102指考出 題
5
諸葛亮 出師表 A A 7A4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A A 5A
荀子 勸學 A 1C
李斯 諫逐客書 A oE
屈原 漁父 B A 7D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 B A 1A
范仲淹 岳陽樓記 A A 5B
蘇軾 赤壁賦 A A 1D
3
司馬遷 鴻門宴 A 1B
aA
陶淵明 桃花源記 A A
杜光庭 虬髯客傳 A A 1C
歸有光 項脊軒志 B B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A A 蘇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 A A
2
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B A oC aB
賈誼 過秦論 A oA
曹丕 典論論文 C A 7B
王羲之 蘭亭集序 A 5C
歐陽脩 醉翁亭記 A A
司馬光 訓儉示康 B A aD
1
孫武 孫子選 1D
徐淑 答夫秦嘉書
王粲 登樓賦 C
劉義慶 世說新語選 A A
韓愈 師說 A A aC
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B B
黃宗羲 原君 B A
蒲松齡 勞山道士 A A 1B、5D
陳第 東番記 C
藍鼎元 紀水沙連
郁永河 裨海紀遊選 B A
(一)命題次數四次以上的篇章此次全數入題
筆者在〈翰林102年指考趨勢分析〉曾言:「命題次數統計,可作為在四十篇古文 中,篇章易考程度的推估」,此概念在這份考題中可謂得到印證。由上表統計,可清楚得 知,命題次數「四次以上」的四十篇古文篇章(共八篇),在本次102年指考考題中全數 入題!而命題次數一次的課文(共十一篇),在本次考題中僅出了三篇,所以,注意「命 題次數多寡」,的確是在準備四十篇古文時,一個可資參考的方向。
(二)命題素材均勻分布
本次四十篇古文,在出題運用上,共考出了二十篇,命題範圍廣大,若學生肯穩紮 穩打,熟讀課內四十篇課文,其努力即可獲得回報,此部分命題的用心值得肯定。除此 之外,在選項的設計上,也力求平均,不過分集中在單一課文,僅僅有三篇課文考出了 兩個選項,如:〈鴻門宴〉(1B、aA)、〈馮諼客孟嘗君〉(oC、aB)、〈勞 山道士〉(1B、5D),相較於101指考題目有部分課文集中考題之傾向,如一篇考 出二至三個選項(共九篇:〈蘭亭集序〉(2D、9D、pE)、〈鴻門宴〉(oE、
pA、pB)、〈醉翁亭記〉(7D、oB)、〈始得西山宴遊記〉(7B、pE) 、
〈虬髯客傳〉(8B、pD)、〈出師表〉(9C、oD)、〈左忠毅公逸事〉(2A、
pC)、〈勸學〉(1D、2C)、〈燭之武退秦師〉(pB、非選第一題),則可見此 次命題已作了修正。
(三)概以「指考A級分類選文」出題
相較往年,某些命題次數較多的選文,即使列於B級選文,亦常入題,如98、99年考
〈指喻〉,98、99、100年考了〈項脊軒志〉,今年考題出題材料,則幾乎全為「指考A 級分類選文」(〈孫子選〉除外)。所以若考生在考前,能以「次數多寡」搭配「A級選 文」,作為熟讀四十篇順序排列的參考,在今年將能在相關考題上有所收穫。
試題分析
國文考科
三 古典韻文
指考不同於學測之處,即是考題範圍擴大至高三課程,筆者在〈翰林102年指考趨勢 分析〉一文亦言:「『詞』、『曲』二類文體,屬於高三課程,易為出題重點,但國學 常識等相關背誦材料已非出題重心,對於『文意』的理解與掌握成了解題關鍵。」證諸 今年考題,在詩、詞、曲三類韻文文體皆有考題,其中「詞」、「曲」二文類,如多選第 d題,以詞作內容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 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考「藉歷史人物寄託作者情懷」;或單選e、
r題,以孔尚任《桃花扇•餘韻•哀江南》:「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 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 曾睡風流覺,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 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考文章 主旨與文句詮釋,的確都以「文意理解」作為解題關鍵能力,學生若能掌握此方向準備,
對這幾題應能應付自如。
而近體詩部分,如單選第4題,以「關城樹色催寒近」、「亂花漸欲迷人眼」、「滄 海客歸珠迸淚」、「翠華想像空山裡」等句,考了「對仗」概念的判斷,單選第t、y 題,引辛文房《唐才子傳》:「能言者未必能行, 能行者未必能言。 觀李、 杜二公 , 崎嶇板蕩之際,語語王霸,褒貶得失。忠孝之心,驚動千古。騷雅之妙,雙振當時。兼眾 善於無今,集大成於往作。歷世之下,想見風塵。惜乎長轡未騁,奇才並屈,竹帛少色,
徒列空言,嗚呼哀哉!昔謂杜之□□,李之□□,神聖之際,二公造焉。觀於海者難為 水,遊李、杜之門者難為詩。斯言信哉。」考學生對於李白、杜甫詩作特色的理解與文意 判斷,結合了「古典散文閱讀」、「文學評論」與「唐詩相關知識理解」三項能力,是今 年表現不俗的考題。
四 非選擇題
(一)第一題以白話文材料考文章解讀
本題題型,曾有問答、簡答、改錯、翻譯、擴寫,但自99年至今年,皆為「文章解 讀」題型,此點筆者在〈翰林102年指考趨勢分析〉一文中亦曾指出。這四次考題,有三 次以白話文為主,以此觀之,略不同於學測第二大題以四十篇古文進行分析之趨勢。今 年考題在選擇題部分已多由課內材料出題,在占分18分的大題改以白話文材料測驗學生閱 讀、分析的能力,是合宜的考量。
本文改寫自唐君毅《青年與學問•說青年之人生》,在主題上十分適合應考學子們,
內容有勉勵學子注意「歷史文化」、思維何謂「人間社會最高正義」及實踐之、「發憤營 求師友相勉或尚友古人,以擴大胸量」等,命題者對現今青年期許的深意,不言可喻。
然而,稍微可惜的地方是,在如此警醒的文本材料中,題目僅要求學生闡釋:(一)
作者認為什麼是青年的天德?(二)作者認為青年如何「繼天德以立人德」?此二問題皆停 留在於文章中「找作者答案」的層次,無從表現學生本身身為當代青年,對文章所提及的 這些期許,有何自己的反省或感受?平日若有留心於歷史文化、當代社會議題、甚至是習
試題分析
於思辨的學生,無法由此題目被鑑別出,而此文本的特殊性,也無從發揮,令人扼腕。
(二)長文題型
自95年「想飛」之後,指考作文題目較偏向理性議論,無法僅以個人想像、抒情成 篇,需調動相關知識、典故方能深化文章,加強文章力道,如96年「探索」、97年「專 家」、98年「惑」、99年「應變」、100年「寬與深」等,而這其實也成為學測與指考在 長文命題上隱然的區別。在101年「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題目中點明「我」,開 始轉入個人生命經驗的描述,使學生在掌握指考作文時更易發揮。今年的「遠方」,乍看 題目與「想飛」相近,較詩意、抒情,而不同近幾年「專家」、「應變」、「寬與深」。
引導文字中以「陶淵明」、「哥倫布」為例,詢問考生心中的「遠方」為何,並給 出建議:「也許是個神祕的國度,也許是一種嚮往的生命型態,也或許是一個人生的目 標」,引導文字清楚,但其實也縮限原本題目「遠方」二字的開放性。尤其是後二者:
「嚮往的生命型態」、「人生目標」,其實與「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內容類似,皆 考察考生的人生觀。故命題與引導文字之間的落差,實為「引導作文」命題時應審慎思考 的關鍵。
較乏深層分析、鑑賞能力之考題 五
大考中心在〈指考國文考試說明〉一文中,說明指考國文科的定位為「甄別特具語文 潛能與學習成就之學生」,相對於學測,即定位在測驗考生的進階語文知能:「以較具文 學深度之測驗題型為設計主軸」、「文言文試題應重視內容之理解,語體文試題則應兼顧 語文能力之測驗」,故白話文考題,實宜進行「深層分析、鑑賞能力」方向的設計。如99 指考以郭強生評論丹•布朗《達文西密碼》的操作手法、齊邦媛教授談俄國作家契可夫的
作品「Misery」、大衛•洛吉《小說的五十堂課》等文學性材料,一連出了五題閱讀理解
相關考題,相較於學測以日常語文資訊、流行音樂歌詞、科普文章等「生活知能」相關的 文章材料入題,指考的白話文閱讀考題,則應偏向於文學性評論、理解。但此項特色,在 本次試題中較乏展現。如第2與s兩題題目本身並不簡短,如此篇幅,或可容納簡明的 評論文字了。第2題考「標題」與「內容」是否一致,內容有「烏有大學首位文學院院 長,是老外」等直白口語的句子。實乏文學美感,且題目類型似乎偏向日常語文資訊的學 測方向。而第s題,題幹:「美麗的錯誤」並無多作說明。詩無達詁,尤其是現代詩,其 解釋可有眾多方向,逕以詩句作為判斷標準,似有失清晰。所舉選項如「相親不下五十次 的我, 始終找不到有緣人,簡直想放棄了。還好我繼續相了第五十一次親,因此認識了 你,也因此有美好的人生」語句冗贅,亦乏文學質地。
六 結語
本次考題,有結構勻稱、多引課內材料、難度中等等特色,適合考生發揮,但鑑別度 不足,尤以考生「中等」與「上等」程度的區辨,無從顯現;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難度類 似,有利於學生掌控寫作時間,可避免文不竟篇,但也缺少了如101年考〈燭之武退秦師〉
與王更生教授「時利」、「義貞」評論結合的文章分析,在既有的考題規模與深度上,未見 進一步發揮。不過,考季炎炎,大家都辛苦了,能順利完成考程,本身已是圓滿。
試題分析
國文考科
中山女高 陳儀青 老師
試題解析
國文考科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5 分)
一、單選題(占 34 分)
說明:第1題至第u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答 案 B
詳 解 Aㄉㄧㄝˊ。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連橫〈臺灣通史序〉。
Bㄐㄧˇ。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ㄑㄧˇ。出自蒲 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Cㄧㄝˋ。出自《荀子•勸學》╱杜光 庭〈虬髯客傳〉。Dㄇㄧˊ。縻:束縛、羈絆。出自《孫子兵法•謀 攻》。語譯:不知道不可以退兵卻下令退兵,這是牽制了用兵╱蘇軾
〈前赤壁賦〉。
測驗目標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答 案 D
詳 解 D標題「烏有大學首位文學院院長」,指「烏有大學創校以來的第一
1 下列各組「 」內的字音,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若「垤」若穴╱「喋」血山河 B交「戟」之衛士╱王俱與「稽」首
C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
D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侶魚蝦而友「麋」鹿
2 新聞標題與新聞內容理應一致,然而有時並非如此。下列各「標題」與「內容」
不一致的選項是:
A標題:烏有大學,重金吸菁英╱內容:學測成績出爐,烏有大學設立績優獎 學金,提供給學測成績優秀來申請入學的學生
B標題:租屋無認證,烏有大學將抵制房東╱內容:烏有大學為保障學生校外 租屋的安全,將抵制不參加安全防火認證的房東
C標題:世界語言,烏有大學校長看好華語╱內容:烏有大學校長昨天表示,
未來五到十年,世界上主要流通的語言可能是華語
D標題:烏有大學首位文學院院長,是老外╱內容:日本籍的大村直人教授,
這學年成為烏有大學文學院成立五十年來首位外國籍院長
試題解析
位文學院院長」;內容「五十年來首位」,指創校五十年以來第一 位。標題應改為:烏有大學首位外國籍文學院院長。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3 下列文句,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適當的選項:
「我懷想著故鄉的雷聲和雨聲。
甲、使它簇生油綠的枝葉而開出紅色的花 乙、細草樣柔的雨聲又以溫存之手撫摩它 丙、這些懷想如鄉愁一樣縈繞得使我憂鬱了 丁、那隆隆的有力的搏擊,從山谷返響到山谷
戊、彷彿春之芽就從凍土裡震動,驚醒,而怒茁出來
我心裡的氣候也和這北方大陸一樣缺少雨量,一滴溫柔的淚在我枯澀的眼裡,
如遲疑在這陰沉的天空裡的雨點,久不落下。」(何其芳〈雨前〉)
A丙乙甲丁戊 B丙乙戊丁甲 C丁戊乙甲丙 D丁甲戊乙丙
答 案 C
詳 解 本題應由雷雨滋潤植物,使植物滋長的順序排起:由第一句「雷聲」
引導,應接形容雷聲的4「那隆隆的有力的搏擊」,而這搏擊產生的
「震動」5「彷彿春之芽……怒茁出來」。發芽之後,經過2「雨」
的滋潤,便生出1「油綠的枝葉」以及「紅色的花」。最後,呼應第 一句「懷想」而闡述個人的鄉愁3,此鄉愁無法排解就像身處北方大 陸,久久缺雨一般讓人痛苦。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賞 析 這是一首身處異鄉,因久旱渴雨而聯想到多雨的家鄉的新詩。全詩透
過懸想,將春雷大雨下的大地生動地描繪出來。我們隨著詩人的筆快 轉般看到植物發芽、葉綠而開花,在如此盎然繽紛的懷想中,對比眼 前乾涸的北方,不由得詩人心情變得抑鬱、枯澀了。
答 案 D
詳 解 對仗詩句首先要求上下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其次要求詞性
相當,最後是意境相對。第一首詩上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
4 「關城樹色催寒近」、「亂花漸欲迷人眼」、「滄海客歸珠迸淚」、「翠華想 像空山裡」分別為四首詩中對仗句的上句,選出其下句依序對應正確的選項:
A玉殿虛無野寺中╱章臺人去骨遺香╱御苑砧聲向晚多╱淺草纔能沒馬蹄 B章臺人去骨遺香╱玉殿虛無野寺中╱淺草纔能沒馬蹄╱御苑砧聲向晚多 C淺草纔能沒馬蹄╱御苑砧聲向晚多╱玉殿虛無野寺中╱章臺人去骨遺香 D御苑砧聲向晚多╱淺草纔能沒馬蹄╱章臺人去骨遺香╱玉殿虛無野寺中
國文考科
第二首為:平仄平;第三首為:仄平仄;第四首為:平仄平。依此相 應,則四首詩的下句平仄順序應為: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仄。而全部符合此要求的只有D選項。
測驗目標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賞 析 第一首出自李頎〈送魏萬之京〉。這是一首送別友人到長安的
詩,所引二句雖為寫景,其實在揣想友人路上景物中,流露出依依不 捨之情。語譯:邊關樹葉變黃,彷彿催促著秋日來臨,而京城裡的搗 衣聲在傍晚時分已此起彼落地響起。
第二首出自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詠西湖春景的詩,
在一片爛漫春色中,詩人的心情也有著無限溫暖。語譯:繽紛的春花 漸次地開花,幾欲迷住遊人的雙眼,剛萌芽的春草也淺淺地剛好遮沒 行過的馬蹄。
第三首出自宋祁〈落花〉。這首詩表面上是惜花傷春之作,其 實是作者作此詩用以希冀引薦之用。語譯:我在茫茫人海中,看著花 落,不禁感同身受,流下淚來,這心情就像長安繁華熱鬧的街頭遊人 散去,空餘殘花飄香一般落寞。
第四首出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四,這首詩藉村翁對三國人 物劉備與諸葛亮的祭祀,推崇其君臣關係之難得,以抒發詩人無限感 慨。語譯:我想像當年蜀漢皇帝出行時的旌旗如今在此空山飄揚,但 白玉宮殿已在荒野中杳無蹤跡。
答 案 B
詳 解 題幹要求的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而B源自中國文
化中的屈原作品〈離騷〉,騷,憂愁之意。屈原為失意的文人,因此 騷人指失意文人。A秦、晉聯合攻鄭,燭之武勸退秦伯,晉文公乃以 5 古文中的詞語解釋,有的可以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有的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
其長期累積的意義。下列屬於後者的選項是:
A將〈燭之武退秦師〉:「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
「夫人」解釋為「秦伯」
B將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
「騷人」解釋為「失意文人」
C將王羲之〈蘭亭集序〉:「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
其致一也」的「時人」解釋為「參加蘭亭修禊的人」
D將蒲松齡〈勞山道士〉:「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
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的「美人」解釋為「嫦娥」
試題解析
當年受秦伯之恩得以入晉為君為由,不肯與秦伯為敵。C當時參加修 禊盛事的眾人飲酒作詩,《蘭亭集》即為收集眾人所作感懷作品而 成。D此處引嫦娥奔月的故事,「美人」在此由上下文推知指「嫦 娥」,但一般而言,「美人」並不指「嫦娥」。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答 案 D
詳 解 凡是文中的君子、小人會隨所學或環境而改變其德行者,便是以地位
分的上位者與下民;凡是君子、小人德行永不改變的,便是以德行分 的有德者與無德者。題幹出自《論語•陽貨》。語譯:在上位者學習 禮樂就能慈愛百姓,在下位的百姓學習禮樂就容易接受役使。A出自
《論語•里仁》。語譯:有德者只知道要遵循義,無德者只知道要追 求利。B出自《論語•為政》。語譯:有德者與人和合相處而不結黨營 私,無德者與人結黨營私卻不能和合相處。C出自《論語•子路》。語 譯:有德者坦蕩安泰而不驕傲自大,無德者驕傲自大卻無法坦蕩安泰。
D出自《論語•陽貨》。語譯:在上位者只有勇力卻不以義為準則,就 會作亂;百姓只有勇力而不講道義,就會作盜賊。
測驗目標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答 案 C
詳 解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四十篇核心課程內容的熟悉度,以及作者所處
時代的先後順序。A劉基為明代人,引文為三國諸葛亮的〈前出師 表〉。B韓愈為唐代人,引文為三國曹丕的《典論•論文》。C陶淵 6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之對比,有時指上位者與下民,有時指有德者
與無德者。下列與「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中,「君子」、
「小人」所指相同的選項是:
A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B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C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D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7 古人常有手書前人名句的習慣,下列不可能發生的選項是:
A劉基手書「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B韓愈手書「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C陶淵明手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D王安石手書「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國文考科
明為東晉人,引文為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前人不可能引後人之 語。D王安石為北宋人,引文為戰國屈原的〈漁父〉。
測驗目標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答 案 C
詳 解 本題必須熟悉人物重要生平事蹟,掌握人物的關鍵詞。
甲、由「招魂」(屈原作品)、「香草」(屈原以香草美人比作君子)、
「三戶地」(屈原曾為三閭大夫)、「湘流」(屈原第二次流放 的水域)、「九歌」(屈原作品),可知是戰國時代的屈原。出 自屈原祠對聯。語譯:我去哪裡招屈原的魂呢?相信楚國還是有 像屈原這樣的愛國君子吧;想當年屈原對著神廟上的壁畫質問上 天的悲痛,那汩汩流逝的湘水應該懂得屈原寫作〈九歌〉時的忠 誠與心痛吧。
乙、由「兩表」(諸葛亮作前、後〈出師表〉)、「盡瘁」(諸葛亮輔佐後主,
鞠躬盡瘁),可知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出自武侯祠對聯。語 譯:帝王的基業不能偏安一隅,前、後〈出師表〉的忠誠至今仍 高懸在日月天地間;為臣的諸葛亮既然已說了會鞠躬盡瘁,從此 便親身率領軍隊在風雨中駐守、征戰。
丙、由「教垂萬世」(孔子為至聖先師)、「繼堯舜禹湯文武」(孔子 繼承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統),可知是春秋時代的孔子。出自先師 廟大成殿對聯。語譯:他具備自然四時之氣,他的德行高與天地 鬼神日月相當;他的道是繼承堯舜禹湯文武一脈之德,他是萬世 師表。
丁、由「青蓮」(李白號青蓮居士)、「酒精」(李白愛飲酒),可知是 唐代的李白。出自洛夫〈李白傳奇〉。詩詠李白如蓮花般出淤泥而 不染,頂天立地,在豪放的飲酒中不受紅塵世俗的牽絆。
測驗目標 B3.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8 下列文字所描繪的人物,其時代先後順序正確的選項是:
甲、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乙、王業不偏安,兩表於今懸日月;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雲
丙、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丁、你原本是一朵好看的青蓮,腳在泥中,頭頂藍天,無需潁川之水,一身紅
塵已被酒精洗淨
A甲丙乙丁 B乙丁丙甲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試題解析
9 下列關於現代文學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吳晟擅寫臺灣鄉村風貌,詩作內容多與土地及生活息息相關 B陳列作品以散文為主,創作題材包含山水與自然,抒發生命感懷 C龍應台作品多為小說,兼及雜文、文學評論與戲劇等文類的創作 D賴和被尊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其作品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書寫
答 案 C
詳 解 本題重在熟悉現代重要作家的作品內容及其價值。C龍應台作品多為散
文,沒有戲劇創作。
測驗目標 B3.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答 案 D
詳 解 由「張公」可知亡者為男子故可選「先嚴」、「先君」(稱過世的父
親);由「壽終正寢」可知此為訃聞,故應選訃聞用語「矜鑒」(憐 憫體察之意)。
測驗目標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0 下列是一則摘自報紙上的謝啟,根據謝啟的內容,□□依序應是:
A先妣╱矜鑒 B先嚴╱鈞鑒 C先慈╱鈞鑒 D先君╱矜鑒
遺 澤 綿 延 無 盡 感 恩
□□張公諱光明府君
慟於民國一○○年六月五日壽終正寢 已擇日完成奉安
並於八月十九日假懷恩堂舉行追思紀念會 辱蒙 縣長與各級長官前輩至親好友親臨懷思 隆情厚誼 歿榮存感 節孝在身未克踵府叩謝 高誼雲情 謹申謝悃 伏祈
□□
大華
棘人 叩謝 大年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八 月 二 十 日
國文考科
q 閱讀下文,選出最適合填入 中的選項:
齊 桓 公 之 時 , 晉 客 至 , 有 司 請 禮 , 桓 公 曰 「 告 仲 父 」 者 三 。 而 優 笑 曰 : 「 易 哉 為 君 ! 一 曰 『 仲 父 』 , 二 曰 『 仲 父 』 。 」 桓 公 曰 : 「 吾 聞
。吾得仲父已難矣,得仲父之後,何為不易乎哉?」(《韓 非子‧難二》) 仲父:指管仲 A我無為,而民自化
B君人者勞於索人,佚於使人
C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D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制明則民畏刑
答 案 B
詳 解 本題須由情節(齊桓公再三要人問管仲),以及齊桓公的話(得管仲
賢臣之難)判知,畫線部分當是言國君找賢才與委任賢才的重要。
A強調以無為治理百姓。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語譯:我不刻意 有所作為,人民自己就會化育。C主張統治者應以道德治理國家。出 自《論語•為政》。語譯:國君以道德治理國家,這就像北極星居在 自己應有的位置,然後眾星都會環繞在他身邊。D言國君必須有尊嚴 才能服眾。出自《商君書.君臣》。語譯:國君有尊嚴,政令才能行 得通;官員修己清廉,政事才有常規;法令制度嚴明,人民才會畏懼 刑罰。
題幹語譯 齊桓公之時,有一位晉國人前來,屬下請問桓公接待的禮節為何,桓公 說了三次「去問仲父(管仲)」。旁邊的弄臣笑著說:「當國君真省 力啊!第一次說『去問仲父』,第二次還是說『去問仲父』」。桓公 說:「我聽人說當國君的要費力找賢才,(找到賢才之後)在使用人 時就會省力。我找到仲父這樣的賢才已經很難了,得到仲父之後,為 什麼不省力呢?」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w 閱讀下文,根據墨子的看法,飾攻戰者所犯錯誤最可能是:
飾攻戰者言曰:「南則荊、吳之王,北則齊、晉之君,始封於天下之時,
其土城之方,未至有數百里也;人徒之眾,未至有數十萬人也。以攻戰之故,
土地之博,至有數千里也;人徒之眾,至有數百萬人。故當攻戰而不可為 也。」子墨子言曰:「雖四五國則得利焉,猶謂之非行道也。譬若醫之藥人之 有病者然。今有醫於此,和合其祝藥之於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萬人食此,若 醫四五人得利焉,猶謂之非行藥也。」 (《墨子‧非攻中》)
A以偏概全 B損人利己 C貪得無厭 D顧此失彼
試題解析
答 案 A
詳 解 本題要從墨子所舉醫師以藥治病的例子來看,重點在某些藥對部分病人有
用,並不表示對全天下人有用,則攻戰對楚吳齊晉有利,不表示對其他國 家也有利。墨子以類比的方式指出對方「以偏概全」思考邏輯上的謬 誤,以支持其「非攻」主張。
題幹語譯 為攻戰辯駁的人說:「南方楚國、吳國的君王,北方齊國、晉國的國 君,他們剛開始在天下所擁有的封地不到方圓百里,人民不到數十萬 人。他們因使用攻戰的緣故,今天領土已經大到有數千里,人民多到數 百萬人。所以應當攻戰,這是不可不做的。」墨子就說:「雖然這四五 個國家(因攻戰)得利,但它仍不是可行之道。這就好像醫生給有病的 人開藥。現在有一個醫生在此,調製好了施敷於患處的藥物,給天下有
瘡瘍的病人敷,用以醫治他們(注:祝藥:施敷於患處的藥。祝,注,
注藥於瘡),有一萬人用了這藥,如果其中四五個人得此藥之利病好 了,但仍然不能說這藥是可以通用於天下的藥。」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答 案 D
詳 解 本曲由「興亡看飽」(興衰之感)、「殘山夢」(亡國之痛)、「舊
境丟難掉」(故國之思),可知寫的是往昔的繁華盛世,如今已然傾 頹、國破家亡,充滿無奈與悲痛。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題組語譯 我曾見金陵皇宮殿裡的黃鶯清早啼叫,秦淮河畔樓臺邊的花朵也早已 開花,誰知道這一切都像冰一樣輕易就消散了!眼看著他紅樓興起,眼 看著他廣宴賓客,眼看著他大樓坍塌了!這碧綠瓦堆上的青苔啊,我曾 e、r為題組
閱讀下列曲作,回答e、r題。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 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 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 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孔尚任《桃花扇‧餘韻‧哀江南》)
e 關於上文的主旨,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誓圖光復山河 B天道循環,無往不復,不必悲傷痛哭 C作舊地之遊,悔風流之事,興奮勵之志 D話興衰之感,抒亡國之痛,訴故國之思
國文考科
在此度過像睡夢般美好的太平年歲,一次就將五十年的興亡看盡。如今 那烏衣巷裡住的已然不姓王,莫愁湖畔只有鬼在夜裡啼哭,鳳凰臺上棲 息的竟是梟鳥。破碎的山河之夢原來是真實的,往昔時光最難丟掉,至 今仍無法相信這國家版圖已經換了稿!今日我胡謅一套〈哀江南〉,放 聲痛哭悲歌唱到老。
答 案 D
詳 解 A我曾在此度過像睡夢般美好的太平年歲。B「鳳凰臺」借指前朝,
「梟鳥」借指今朝,整句表現出改朝換代的悲憤。C眼前的殘山剩水 是真實的,不由得人不信。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答 案 A
詳 解 本題旨在測驗是否熟悉杜甫、李白詩作風格特色。杜甫詩風典雅莊
重,李白詩風灑脫自然。
測驗目標 B3.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r 關於上文的文句,詮釋正確的選項是:
A俺曾睡風流覺:我曾在此快活的玩樂,喻自在如昔,足堪安慰 B鳳凰臺棲梟鳥:惡鳥棲息於鳳凰臺上,喻哲人已遠,觸景傷懷 C殘山夢最真:雖然只有殘山剩水,風景卻如夢如幻,真是美麗 D不信這輿圖換稿:難以相信這故國河山,竟輕易落入他人之手
t、y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t、y 題。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觀李、杜二公,崎嶇板蕩之際,語語 王霸,褒貶得失。忠孝之心,驚動千古。騷雅之妙,雙振當時。兼眾善於無 今,集大成於往作。歷世之下,想見風塵。惜乎長轡未騁,奇才並屈,竹帛少 色,徒列空言,嗚呼哀哉!昔謂杜之□□,李之□□,神聖之際,二公造焉。
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李、杜之門者難為詩。斯言信哉。
(辛文房《唐才子傳》)
t 文中□□,依次填入的字詞,最恰當的選項是:
A典重╱飄逸 B婉約╱豪放 C輕豔╱奇詭 D儒緩╱清新
試題解析
答 案 D
詳 解 A由「惜乎長轡未騁,奇才並屈」,可知李、杜沒有「能行」的機
遇。B指李、杜有如〈離騷〉、《詩經》這類古詩優秀的詩篇。C指 其作品因未受重用而失色。D典出《孟子•盡心》上,意謂曾經看過 大海的人再看其他的水就很難再被感動,閱覽過李、杜二人詩作的 人,其他人的詩就很難再超越他們了。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題組語譯 能說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說。我看李、杜兩位先生在世途 險阻、動盪不安的時代,每一句話都是王道霸業,批判政治是非得 失。他們忠孝之心震動千古,他們的詩篇美妙,雙雙有名於當世。即 使今日也沒有人像他們這樣兼具眾人的優點,集歷代詩歌大成。數代 之後,我們今日仍可想見其四處奔波的辛苦。可惜他們壯志難伸,長 才不展,作品因之失色,空記著他們未完成的抱負,真是悲哀啊!以 前人稱杜甫的詩典雅莊重,李白的詩灑脫自然,二人的作品都已到達 神聖的境地。曾經看過大海的人再看其他的水就很難再被感動,閱覽 過李、杜二人詩作的人,其他人的詩就很難再超越他們了。這話說得 確實啊。
答 案 A
詳 解 文本第一句就標示出作者的主張:師古最重要。我們可據此主旨,推
斷選項對錯。A由「書學以師古為第一義」可推知,作者認為近世書 y 下列關於文意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作者認為李、杜既是「能言」者,又擁有「能行」的機遇 B「騷雅之妙」意指李、杜的作品,全屬〈離騷〉典雅風格 C「竹帛少色」意指李、杜名垂青史,其他詩人則相形失色 D「觀於海者難為水」意指李、杜詩作傑出,他人難以超越
u 閱讀下文,選出不符合文意的選項:
書學以師古為第一義。近世書家以臆騁,動無法度,如射不掛鵠,琴不按 譜,如是亦何難之有!變化從心,從心不踰,嗚呼!難之矣。近世詩與古文亦 然,此可以驚河伯,不足以當海若也!崇禎十二年六月,嵩山樵者王鐸臨古,
因題於末,以俟相知如何。 (王鐸〈臨閣帖‧題末〉)
A作者認為近世書家不受法度限制,求新求變,精神值得肯定 B作者臨古之後,認為書法與詩文創作,應以學習古人為優先 C「可以驚河伯,不足以當海若」,是指雖有小成,但境界不高 D作者認為書法創作任意變化,卻不失法度,此一境界很難達到
國文考科
法家求新求變的行為不值得肯定。B由「近世詩與古文亦然,此可以 驚河伯,不足以當海若也」,可推知作者不贊成一味創新而不習古,
而應學習古人為優先。C「河伯」只是河,無法跟海相提並論,喻指 創新雖有小成,但不如習古的境界。D由「變化從心,從心不踰,嗚 呼!難之矣」可推知,「變化」意謂創新,「不踰」意謂不踰越古人 法度,這是很難達到的。
題幹語譯 寫書法以師法古人作品為第一要義。近代書法家隨意亂書,沒有規矩 法度,就像射箭卻不掛靶,彈琴不按譜,這樣有什麼難的呢!書法變 化隨心意,但是隨的心意要不踰越古人法度,唉!這才是難啊。近代 的詩與古文也是這樣,他們的作品只可以小有成就,但境界不高,不 足以當巨作來看!崇禎十二年六月,嵩山樵夫王鐸臨古帖,乃題字於 末,以待相知者。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二、多選題(占 21 分)
說明:第i題至第f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3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6分;
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答 案 BCDE 或 BCE
詳 解 A鍾。B報╱抱。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
錯誤,以致雖有心消弭禍害,卻反使禍害擴大。C嶄╱斬。D蹋╱
踏。因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蹋」通「踏」,故此選項可 選可不選。E貫╱灌。醍醐灌頂:將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澆到頭 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澈底醒悟。亦可比喻令人 感到清涼舒適。
測驗目標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i 下列各組「 」內的字,前後字形不同的選項是︰
A一見「ㄓㄨㄥ」情╱老態龍「ㄓㄨㄥ」 B投桃「ㄅㄠˋ」李╱「ㄅㄠˋ」薪救火 C「ㄓㄢˇ」露才華╱大有「ㄓㄢˇ」獲 D糟「ㄊㄚˋ」資源╱腳「ㄊㄚˋ」實地 E魚「ㄍㄨㄢˋ」而出╱醍醐「ㄍㄨㄢˋ」頂
試題解析
答 案 AC
詳 解 A力量薄弱。皆出自賈誼〈過秦論〉。B觸犯(法令)╱陰險狡猾。
皆出自《韓非子•定法》。C拿食物給人吃。皆出自《戰國策•馮諼 客孟嘗君》。D是╱有所作為。皆出自《老子》第二章。E順從╱佩 帶。皆出自李斯〈諫逐客書〉。
測驗目標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p 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他們欺世盜名,同是「一丘之貉」,誰也好不到那裡去 B這次演講比賽,參賽者個個「口無遮攔」,很難分出勝負 C老李嘆道:我「人微言輕」,雖有建言,上級也不會重視 D李廠長奉獻了畢生心力,他的豐功偉績,簡直是「擢髮難數」
E老早就聽聞您才高學博,本公司正「虛位以待」,請您來任職
答 案 ACE
詳 解 A一丘之貉: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B口
無遮攔:說話沒有顧忌,有什麼說什麼。應改為「口若懸河」。C人 微言輕:因為地位低微,言論主張不受重視。多用於自謙之詞。D擢 髮難數:拔清頭髮,也難以數盡。形容多得難以計數,用於貶意。應 改為「多不勝數」。E虛位以待:留著位子等候有才德者。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o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弱」國入朝╱天下非小「弱」也
B罰加乎「姦」令╱「姦」臣猶有所譎其辭 C「食」以草具╱「食」之,比門下之魚客
D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E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
a 「反問」雖採問句形式,卻屬無疑而問、明知故問,意在強調預設的觀點。下 列屬於反問句的選項是:
A壯士,能復飲乎
B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C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D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E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國文考科
答 案 CDE
詳 解 A疑問語句。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語譯:壯
士,你還能喝嗎?B疑問語句。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語譯:誰熟悉會計,能為我(田文)到薛地收債?C反問語句。意 謂 不 必 知 道 所 師 之 人 比 自 己 年 長 或 年 幼 。 出 自 韓 愈 〈 師 說 〉 。 語 譯 : 我 拜 師 學 習 , 哪 裡 需 要 知 道 老 師 的 年 紀 是 比 我 大 還 是 比 我 小 呢?D反問語句。意謂在位者應該不忍助長此風。出自司馬光〈訓儉 示康〉。語譯:(奢侈的)風俗敗壞到這個地步,在位者即使無法禁 止,能忍心助長此風嗎?E反問語句。意謂天下國家一定會破敗亂 亡。出自顧炎武〈廉恥〉。語譯:何況大臣如果什麼(錢財)都拿,
什麼(沒有廉恥的事)都做,那麼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滅亡的呢?
測驗目標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s 鄭愁予在〈錯誤〉詩中有:「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之句,下列合乎
「美麗的錯誤」之情境的選項是:
A相親不下五十次的我,始終找不到有緣人,簡直想放棄了。還好我繼續相了 第五十一次親,因此認識了你,也因此有美好的人生
B這是最後一次了,我約你在校門口第二棵樹下見面,你依然沒出現。如果你 認為我們的相識是一場錯誤,那就讓一切隨風而逝吧
C因為粗心而下錯站的我,只好在等車的空檔裡百無聊賴的閒晃。穿過鐵軌,
走進一家小店,竟遇見好久不見的你!頓時,所有的懊惱都被驚喜所取代 D往昔,水鳥神祕的遷徙行為以及按時南北漂泊的生活一直使我著迷。完成觀
察後,看到原本要設立保育區的沼澤地繼續遭受破壞,我好像是做錯了事一 樣,再也不願去涉足
E因為迷戀著川端康成筆下〈伊豆舞孃〉的美麗,所以我來到了天城隧道。在 寂靜的隧道中行走,我彷彿遇見了那個旅行的青年,以及熱鬧的走唱藝人,
不自覺的感動起來。可是走出隧道後才發現,這原來不是天城隧道,不禁啞 然失笑。但是何妨?隧道是「假」的,但我的感動都是真的啊
答 案 CE
詳 解 題幹「美麗的錯誤」是透過兩個相反詞的對比,營造出思婦期待落空
的浪漫情境。A表現鍥而不捨的精神與終得善緣的喜悅。B陳述放棄 努力的無奈。C由「懊惱」與「驚喜」兩個相反的情緒對比,凸顯出 偶遇的浪漫情境。D表達對水鳥與沼澤區的疼惜與憂慮。E透過想像,
將「假」的隧道與「真」的感動對比,營造出心嚮往之的浪漫情懷。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
d 下列詞作,藉歷史人物寄託作者情懷的選項是:
A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B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C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
流年暗中偷換
D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 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E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答 案 ADE
詳 解 本題應先找出有歷史人物的選項,再辨析其寄託的情懷。A藉懷想周
瑜的意興風發,寄託作者期待一展抱負的情懷。出自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B描寫元宵節慶提燈的熱鬧景象,沒有寄託情懷。出自 辛棄疾〈青玉案〉。C這是一首想像蜀主與花蕊夫人月下納涼的情 景,所選部分感嘆時光飛逝,沒有寄託。出自蘇軾〈洞仙歌〉。D藉 李陵蘇武、荊軻兩則歷史人物故事,寄託作者別恨的沉痛心情。出自 辛棄疾〈賀新郎〉。E藉劉宋北伐失敗的故事,又以廉頗自比,慨嘆 宋室不能用人,寄託個人亟欲報國的情懷。出自辛棄疾〈永遇樂〉。
語 譯 A遙想周瑜當年娶得小喬,其雄壯的姿態英氣風發。他從容地手執羽
扇頭戴儒巾,談笑之間就讓強敵破敗殆盡。
B(這城裡的花燈)好像東風在夜裡吹開了千樹花朵,又像是被風吹落 的點點星星如雨。滿路上是寶馬拉著華麗的車子,不斷飄來陣陣香 氣。鳳簫悠揚地吹奏,玉壺彩燈的燈光流轉,整夜裡,魚形龍形的燈 籠到處飛舞。
C請問這夜多晚了?原來夜已至三更,天上的月光早淡了,玉繩星也越 轉越低了。屈指數著秋天何時到來,想不到不一會工夫一年就這樣暗 地裡偷偷流逝了。
D漢代李陵將軍立下百戰勛功,最後兵敗而身名敗裂。當他在河邊橋上 送別蘇武,回首萬里之遙的故鄉,只能就此與故人永別。戰國時,那 易水上的寒風蕭蕭,滿座送行的人都穿戴雪白衣帽。當壯士荊軻慷慨 高歌,其歌未盡,壯士豪情也悲壯不止。
E劉宋元嘉時,皇帝輕率北伐,想要像漢武帝時的霍去病征討匈奴有 功,封狼居胥山,想不到竟是遭到北魏重創,倉皇而返,愴然北顧。
我從北方南來,四十三年過去,至今北望,我還清晰記得當年受到戰
國文考科
火蹂躪的揚州。往事怎堪回首,揣想在敵人占領區裡的佛狸祠下,應 是一片神鴉叫聲與祭神的鼓聲吧。誰會來問我:廉頗已經老了,還能 吃很多飯嗎?
測驗目標 B4.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答 案 DE
詳 解 選文藉鸚鵡隻身滅火的行為,彰顯鸚鵡知恩圖報的情操。A並未言明 鸚鵡有預知的能力。B歌詠鸚鵡即使力量薄弱,仍奮力滅火。C質疑 鸚鵡隻身滅火的行為毫無用處。D「行善」此處指友善,所以鸚鵡懷 著感恩之心。E「不忍」指「不忍見耳」一句,「知其不可而為之」
指「雖知不能救,……不忍見耳」一段。
題幹語譯 有一隻鸚鵡飛到別座山棲息,山中的禽獸都敬愛看重他。鸚鵡自己心 想:我在這裡雖然快樂,但終究不能長久住在這裡啊。便飛走了。幾 個月後,這山起了大火,鸚鵡遠遠見到,便飛到水中沾溼羽毛,飛到 這座山上灑水滅火。天神看了說:「你雖然有意志要滅火,但是以你
(小小身軀)怎麼滅得了火?」鸚鵡回答說:「我雖然知道自己救不 了火,但是我曾借住在這座山裡,那裡的禽獸對我很友善,所以都是 我的兄弟,我不忍見他們被燒死。」山神聽了深受感動,就幫助他把 火滅了。
測驗目標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二大題,占 45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 題號一、二。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 筆。
f 閱讀下列小說,選出符合文意的選項: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
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水。天神言:「汝雖有 志意,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 弟,不忍見耳。」天神感應,即為滅火。 (劉義慶《宣驗記‧鸚鵡滅火》)
A「雖樂不可久也」意謂鸚鵡預知山中將有災禍 B「入水沾羽,飛而灑水」歌詠鸚鵡的渴望自由 C「汝雖有志意,何足云也」贊許鸚鵡的不屈不撓 D「禽獸行善,皆為兄弟」呈現鸚鵡對山中禽獸的感恩 E 作者描述了「不忍」以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試題解析
一、文章解讀(占 18 分)
閱讀框內文字後,請闡釋:(一)作者認為什麼是青年的天德?(二)作 者認為青年如何「繼天德以立人德」?(一)(二)合計文長約250∼300 字
(約11∼14 行)。
青年如嫩芽初發,含苞待放,代表天地之生機,人類之元氣。青年自 然純潔,縱有一點灰塵,因其生力推動,終將隨風飛去。青年不怕壓力,
不畏權威,嚮往的是頭上碧茫茫的太虛,要求頂天立地,所以有開拓萬古 之心胸,推倒一世豪傑之氣概;青年自然富有正義感,總行走於堂堂正正 的大道。凡此,皆是造物者給與青年的恩惠,並非青年努力而成,是青年 之天德而非人德,青年不應在此驕傲,青年的責任在:依自覺的努力,繼 天德以立人德。
青年朋友們,你可曾在自然純潔之外,時時拂拭心靈灰塵?你可曾在 自然的不怕壓力,反抗權威外,真正培植一己之力量,深植根柢於歷史文 化之土壤?你可曾在自然的正義感之外,細細思維何謂人間社會最高正 義,並為實現此一正義而百折不回?除了憑藉一己之力,實踐抱負,迎向 光明之外,你可曾發憤營求師友相勉或尚友古人,以擴大你的胸量,提高 你的志氣?這些都端賴你自覺的努力,而不能只恃青年的天德。
(改寫自唐君毅《青年與學問‧說青年之人生》)
寫作要領 短文分析,首要針對問題分類引文,然後再在引文基礎上,用自 己的話陳述一遍,最好列點列標題,使文章眉目清楚。書寫時,須注 意字數控制,最好預先數好行數。
本題有兩小題,分別依照文章敘述順序提問,方便作答。
第一題問「天德」,根據引文,作者認為的「天德」有下列幾 項:1自然純潔的生命力:「自然純潔,縱有一點灰塵,因其生力推 動,終將隨風飛去。」2頂天立地的豪氣:「青年不怕壓力,不畏權 威,嚮往的是頭上碧茫茫的太虛,要求頂天立地,所以有開拓萬古之 心胸,推倒一世豪傑之氣概。」3正直光明的正義感:「青年=自然富 有正義感,總行走於堂堂正正的大道。」
第二題問「人德」,根據引文,作者認為的「人德」有下列幾 項:1不為外物所誘:「時時拂拭心靈灰塵」。2充實人文素養:
「真正培植一己之力量,深植根柢於歷史文化之土壤。」3執行最高 正義:「細細思維何謂人間社會最高正義,並為實現此一正義而百折 不回。」4擴大胸襟志氣:「發憤營求師友相勉或尚友古人,以擴大
國文考科
你的胸量,提高你的志氣。」
參考範文 青年的「天德」是指人天生擁有、不待外求的特質,此特質包含 下列幾項:
1自然純潔的生命力:即使有外界俗物干擾,青年終究仍會回復其純潔 的本質。
2頂天立地的豪情:此一豪情不怕壓力強權,勇於創新,對自我有極高 的信心與期許。
3正直光明的正義感:青年敢做敢說,光明正大,絕不投機畏縮。
至於「人德」則是指青年以後天努力,以承繼並發揚「天德」,其 努力的方向包含下列幾項:
1不為外物所誘:外界的誘惑干擾仍須自己努力抗拒,才不負此純淨的 生命。
2充實人文素養:真正的力量來自歷史文化,青年應培植這方面的智慧 與力量。
3執行最高正義:青年應分辨何謂真正的正義,並勇敢執行。
4擴大胸襟志氣:尋找良師益友,並從典籍中向古人學習,以提高自己 的胸襟抱負。
二、作文(占 27 分)
寫作要領 本題可歸為書寫「我的志向」或者「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一類,
只是以較抒情抽象的詞語「遠方」為題,所以在構思時,除了陳述個 人志向,也應照顧到「遠方」(不是近程目標)此一意象。
題幹引導中,很開放的列舉了三大方向:神祕國度、嚮往的生命 型態、人生的目標。因此只要選定其中一個主題,就可以放手寫去。
值得注意的是:遠方的目標或國度必須從個人的經驗發想。另外,切 忌毫無意義的幻想,例如:與漫畫人物共遊、變成某種動物;或者不 符合題目要求的內容,如:思念遠方的人… … 等等。
文章鋪陳可從發想說起,敘述個人經驗,然後延伸此一經驗,設 計一個理想的人生未來,這個未來也許只是一項小特質,也許是一個 大格局,不論如何,都是自己心中嚮往的目標。文章最後,結合前面 的經驗與未來目標,讓自己看見「遠方」的無限可能與希望。
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對遠方的憧憬,陶淵明為此構築了桃花源,哥倫布為此 勇渡大西洋。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個遠方在召喚?也許是個神祕的國度,也許 是一種嚮往的生命型態,也或許是一個人生的目標。請以「遠方」為題,寫一 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試題解析
參考範文 那是一個百無聊賴的童年暑假,整日在家閒晃,連電玩、卡通都 無法打發這煩人的滯悶,偶=爾出去吃個便飯也產生不了一點漣漪。這 種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直到媽媽帶回一樣寶物,我的人生開始全然改 觀。我,預見遠方的自己。
那天上午,我一如往常懶洋洋睡醒,換個地方癱在沙發上,媽媽 從外面汗流浹背地提著一大堆菜進來,另外手上還拎一包尖尖長長的 東西。她匆匆將菜放進廚房,便急急地走過來遞給我那包東西:「棒 針和毛線,你玩玩。」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 一個小學三年級小 娃與棒針的第一次接觸。從此,我沉浸在這錯綜複雜的編織裡,忍耐 挫折的過程,享受不完美的結果。
除了基本的編織方法由媽媽教我,所有進階級的織法:花樣、針 數、設計等等,全部由我自己摸索,想當然爾有無數次不小心脫針、
計算錯誤、甚至最後全部拆除,可是這些都只有使我更快樂,因為當 我拆掉這些錯誤時,彷彿遠方有一件完美的作品就站在那裡,我每拆 一針,離它就更近一步。即使整件作品完成得坑坑疤疤,慘不忍睹,
我也興奮地想著:啊,這次我學到新花招了,我又可以開始邁向那完 美了,真好!
這種因編織而生的樂觀態度漸漸影響了我對其他事物的態度。很 多時候,我不再只會抱怨眼前的阻礙,甚至也不在乎結果是否成功,
我的眼光永遠定在遠遠那個完美的目標,告訴自己有很多希望可以觸 碰到它們,告訴自己即使觸碰不到,相差太遠也沒關係,因為我走在 這條前進的路上,我看得到完美。迥異於那些苛求完美的人,我很樂 於當一個往前邁步的人,並且對失敗不感到痛苦。
現在的我,十八歲,手邊有不少課本、考卷、參考書,以及棒針 和毛線,我一視同仁地對待。那個炎熱的暑假給了我一個很棒的人生 目標:眺向遠方完美的夢,走在前進的路上。 (陳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