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評唐德剛著《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評唐德剛著《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

Copied!
3
0
0

Teks penuh

(1)1. 評唐德剛著《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 書名:《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 作者:唐德剛 出版項:遠流出版社,1998 年初版。. 一、. 前言. 十九世紀前半葉,英國多次重創中國,這與中國內部自發的不穩定互為因果,這些 不穩定包括人口增加帶來的土地不足問題、白銀大量外流、文士難以覓得官職、八旗軍 戰力衰退、官場上貪污腐敗風氣日益炎熾、江南漕糧北運機制的瓦解,以及伴隨白蓮教 亂的起落而帶來的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其中漕運機制的崩潰衝擊了大運河兩岸仰賴運送 漕糧為生的百姓的生計,這些生活受到衝擊的人家於是個個拉幫結派,藉以獲得保障或 稱霸一方。而為了保鄉衛里,由地方士紳、地主所領導的團練、義勇等武裝團體便大量 湧現。 作者唐德剛說的好,「外患」往往都是偶發的,而「內亂」則多為歷史的必然。滿 清末年,內部問題層出不窮,政府無法提供百姓安身立命的保障,實在是已經漸次步上 氣數已盡、國之將亡的道路。就如同人類的生命週期一樣,滿清在十九世紀以來正緩步 踏上生命的黃昏,而這是每一個王朝都會面臨的命運。但是,滿清王朝的命運似乎特別 坎坷,因為後人在為其「蓋棺論定」的時候,無論是中華民國政權,抑或是中國人民共 和國政府,往往將滿清王朝形容得糟糕不堪、一無可取;蓋因中華民國政權乃是對滿清 王朝革命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視滿清為一可恨的封建王朝,以致於滿清的形象 被形塑得不成樣子,實在相當不公平。另外,清末之際,牽連地方最多、為患時間最長、 造成的動盪最大的太平天國,其再現的面貌則非常繽紛多樣;應該將其定位為基督教政 權?社會主義國家?民族革命?農民起義?或是反封資修的無產階級專政?事實上,只 要深入瞭解太平天國起事的過程便不難發現為其政權性質進行分類工程之艱難。近年 來,在許多學者的努力之下,我們對於清末和太平天國的實際情況開始有截然不同的認 識。. 二、. 作者簡介. 1920 年生,安徽省合肥縣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 學(紐約)碩士、博士。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 因《李宗仁回憶錄》 、 《胡適口述自傳》與《胡適雜憶》等著作為國人所熟知。其筆調幽 默風趣,對事件的評點經常是一針見血,頗能引動時人之視聽。 唐德剛對近代史和現代史有很深的研究,能同時結合中國的現勢來看待歷史。天性 詼諧的唐德剛,古文根底深厚,信手拈來皆文章,除了史學論著,也出版過文藝小說、 詩歌、雜文等文學作品,堪稱是才氣形的史學作家。.

(2) 2. 三、評論 探討《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一書,可以從其史觀、史料的蒐集與運用、內 容是否偏題,以及結構是否完整來探討。 首先,就本書的史觀而言,作者對滿清治國的技術與功績是絕對肯定的,並試圖讓 讀者在開卷之初即重新建立對滿清的形象認知,比如說作者開宗明義即表示: 從中國傳統史學(包括《二十五史》和《通鑑》)的觀點來看,滿清二百 六十八年實在是中國史上最值得稱頌的一個朝代。論武功,……幅員之廣 闊在中華民族史上是沒有前例的。論文治,……政治有效率……。若論政 府對人民的剝削,清朝實在是最少的啊!論經濟,……不在同時歐洲之 下。1 此外,在字裡行間偶有出現「農民起義2」、「鎮反肅反3」、「工農群眾4」、「轉型期」 以及「第一階段5」等字詞,可見作者治史的方法多少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科學等方 法,但這和一些學者以唯物史觀治史是有差別的。作者在書裡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智 慧的重要結晶之一,但是如果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不知其所以然,對其哲學思想無 法瞭解通透,便從而以之專政,那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6。現在是科技整合的時代, 治史的方式以不再侷限於文本字裡行間的爬梳,如能善用其他學門的方法,從不同的角 度來觀察與思考歷史,如此一來,對歷史的建構與認知必能更周延、更豐富。在這一融 會其他學門方法來治史的功夫上,作者算是相當用心了。 再就其史料的蒐集與應用來檢討本書。本書使用的史料包括一手史料,並善用口述 紀錄、歌謠與詩詞等資料。一手史料的使用,可提高本書的可信度,也提供後學者一個 研究的基礎。詩詞的創作多半是當下心情最直接的抒發,透過對詩詞的感受,可以窺探 創作者當下的心理。 特別的是,知識份子對信仰、迷信之事一向抱持著嗤之以鼻的態度,但作者認為少 有人不相信讖緯之學和子平之術的,所以也在書中稍微介紹了《推背圖》和《燒餅歌》。 對於這些號稱是預言書的文件,筆者認為不適合用作歷史研究的素材,因為當中許多所 謂早早被預言中了的紀錄,其實只是後人的後見之明罷了,倘若真有預言書存世,一些 天災人禍為什麼不能早早就避免呢?!本書作者雖然介紹了兩部預言書,藉由解讀預言 書的內容來瞭解歷史發展好像也真有那麼一回事,但是作者仍在最後強調對於預言書的 討論只當作興致好的時候,茶餘飯後的話題,談後直如清風過耳即可。 以內容來說,對晚清週期性內亂的主題可以說是緊緊相扣,由太平天國故事的討論 一路論及小刀會起事。作者認為歷史事件之間可以互為借鏡,所以經常可以在本書瞧見 比較史學的影子,比如說經由親身參加大陸訪美的氣功大師嚴新的「氣功帶功講座」,. 1 2 3 4 5 6.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頁 3-4。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頁 9。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頁 20。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頁 36。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頁 76。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之二—太平天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頁 109。.

(3) 3. 深切體會當年白蓮教與太平天國的追隨群眾的宗教狂熱。並提出「金田起事」只是客觀 形勢積漸而成之說。因為後來「騎虎難下」,只好一不做二不休,逐漸化宗教為政治, 改組會眾,以應付不能自了的局面。過去關於太平天國的論述,不是批判其妖言惑眾, 就是歌頌他們為農民起義、土地改革的先驅者,至於宗教,只是一種偽裝、假拖而已。 殊不知宗教力量之浩大,而太平天國對宗教的狂熱正是他們迅速竄升的原因。 再就結構而言,一部《晚清七十年》含書五冊,本文探討的是第二冊—太平天國。 本書含有六個篇章,包括〈論晚清週期性內亂與洪楊悲劇〉 、 〈太平天國故事再檢討〉 、 〈預 言書中的蔣毛與洪楊〉、〈「四不像」的洪楊割據〉、〈兩次「長征」,兩番「寸磔」〉、〈長 征有始有終,喪權沒完沒了—兼論小刀會起義上海及英人竊據我海關始末〉。在行文當 中,若有史料與數據之引述,會即時加上附註說明,而不在篇章的最後寫下註腳,這樣 的陳述方式有助讀者閱讀過程中產生之疑問能獲得即時的解答。 最後,筆者提出閱讀本書過程中一直存有的一個疑竇來做一番小小的討論。作者唐 德剛的文章一向好發議論,其著作給人很強的主觀感。就針對史事與數據的考證而言, 本書大都有憑有據;但作者對部分事件的評論,有些又讓人覺得相當主觀到有些罔顧史 實了,比如說作者在書中提到:「論武功,他(也就是滿清)開疆拓土、四向擴張,幅 員之廣闊在中華民族史上是沒有前例的。」如此說來,唐朝天可汗體系之運作與蒙古帝 國領地之遼闊,就可以輕易地被視而不見嗎?作者又說: 「洪楊諸公這次……逆流而行, 打出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一個『北伐』!」若是如此,明太祖朱元璋與平西王吳 三桂的征伐行動又該如何定位呢?又說:「這些北伐將領(指太平天國派出北伐的李開 芳和林鳳祥,都可說是中國軍事史上不世出的名將。」既是不世出的名將,又為何跳脫 不了傳統流寇的作戰方式?一味流竄的攻擊形式是無法固守並擴大佔領地的。 以上幾例都是筆者閱讀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疑問。雖說作者看待歷史事件的態度是很 有個性的,並逐漸發展出一家之言;美國的新聞記者 John Gunther 也說: 「一個沒有任何 偏袒的報導者,就像個植物人一樣。」純粹的客觀是一個無法想像的事,但是怎樣不讓 主觀的意義,造成事實的盲點,這實在是史家嗅覺的一大考驗,也是吾輩要努力的目標。.

(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單位的安全文化,了解機構內的工作人員對病人安全態度,進而將得知的結果做為機 構的管理者在訂立安全成效指標的參考Colla, Bracken, Kinney, & Weeks, 2005。 一般而言,病人安全文化問卷是區分為,以機構的管理者角度來評量,受測對象 是以管理者為主;另一種是以工作人員的角度來評量,受測對象是工作人員,以了解

作家古蒙仁強調一般文學是用「手」寫的,「報導文學」則是用「腳」寫出來的;而另一位作家高信疆說「報 導文學」是:「以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來從事人生探訪與現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方法。」由此可知「報導文學」 需有文學的筆觸,對生活中的事件進行深入觀察、報導,具有客觀事實,又有主觀的感受在其中。依照上面的說 明,下列哪一項作品最有可能是「報導文學」? A古蒙仁 吃冰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