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离乱中的遁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离乱中的遁世"

Copied!
17
0
0

Teks penuh

(1)

: 抗战时期山西一贯道的组织发展状况 -以太谷县为中心-

李 常 宝 (中國 山西师范大学)

Ⅰ. 序 言

Ⅱ. 一贯道的历史

Ⅲ. 一贯道进入山西

Ⅳ. 一贯道的入道手续及其纪律

Ⅴ. 太谷一贯道

Ⅵ. 结 语

Ⅰ. 序 言

一贯道是中国近代史上信徒达千万之众的一个会道门组织, 1951年被人 民政府列为反动会道门予以取缔. 新政权在较短时间之内取得对一贯道斗 争的胜利一度获得各界的广泛关注, 各地完胜一贯道的有关经验也得以总 结. 不过一贯道真正的内幕及其发展状况, 因其活动隐秘, 所留文本语义隐 晦, 学界对此的研究相对不足.1) 本文拟就太谷县公安局新近公开的资料对 抗战期间一贯道在山西基层的组织发展状况做一简单探究,2) 以此求教同 仁.

1) 相关论著有李世瑜, 现代华北秘密宗教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陆仲伟, 民 国会道门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相关论述有周育民, 「一贯道前期历史初探 - 兼谈一贯道与义和团的关系」 (近代史研究 1991-3); 韩志远, 「王觉一与末后一 着教新探」 (近代史研究 2007-4); 卢云峰, 「变迁社会中的宗教增长」 (北京大 学学报(哲社版) 2010-6). 其中卢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一贯道在1930年代的勃兴 进行了探讨, 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

2) 之所以选择太谷县为主要研究对象, 缘于山西全省共有105个县, 一贯道发展高峰 期道众达百万, 而太谷县一贯道众有3万多人, 具有个案价值.

(2)

Ⅱ. 一贯道的历史

据一贯道道众所称, 一贯道即孔子之“吾道一以贯之”的那个道, 且兼有 老子的虚无, 佛家之寂静和儒家之明明德. 又因儒释道三教均由“无极”一 理而生 -佛讲“万法归一”, 道讲“论元守一”, 儒讲“执中贯一”- 三教均以

“一”为本课, 故该教名曰“一贯道”以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论, 其道义可儒 可释可道, 并由此认为儒释道三教之创始亦即一贯道之创始. 不过, 在其宣 传品中, 多遵奉达摩为其第一代祖师.3)

近代一贯道究竟何时正式创立, 相传1877年山东青州人王觉一开办“东 震堂”始传“末后一著教”, 并提出“三教合一”说, 为一贯道的创立进行了一 定的理论准备. 1884年王觉一死后, 其弟子刘清虚于1886年执掌东震堂.

1905年, 刘清虚取 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句, 正式改东震堂为一贯道.4) 1919年刘清虚死后, 其弟子济宁人路中一继任一贯道教主. 路自称弥勒下 凡, 道众尊其为“白阳初祖”. 路中一传道十余年, 然影响不大. 1925年路中 一死前, 将一贯道传位其妹路中节, 路中节自称“南海古佛”下凡, 执掌一贯 道至1930年乃死. 死后路中一之大徒弟郝宝山(山西孝义人)与张光壁(山东 济宁人)互争继位, 张光壁用扶乩自立的方式胜出, 郝宝山派乃受排挤, 日 渐衰落. 然因地缘关系, 郝派在晋中一带拥有一定势力. 然该派在晋发展道 徒较为慎重, 规定道徒必须“清口”. 而张派无所谓清口, 故发展甚速道众亦 多.

张光壁, 号天然, 自称济公下凡, 为一贯道第十八代祖师, 道众尊其为张 老祖. 自1930年获一贯道道首后, 张光壁经过17年的经营, 一贯道获得了 空前发展, 张本人亦被南京汪伪政府聘为外交部顾问. 自此, 一贯道遂为日

3)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1949年4月20日,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全宗号02, 目录号2, 案卷号19; 以下使用节略表示), p.20.

4) 陆仲伟, 民国会道门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pp.243-244. 亦有“最迟在光绪 六年又称一贯道”一说, 见韩志远, 「王觉一与末后一着教新探」 (近代史研究

2007-4).

(3)

伪所利用, 在敌伪统治下的城市发展日炽, 并蔓延至乡村.5) 据张光壁1939 年手订暂订佛规之规定, 一贯道内组织系统自上而下之传道人分为: 师 尊(本道老师至尊之长)ㆍ典传师(替老师典传道法者, 亦称“点传师”)ㆍ坛主 (各坛之主人)ㆍ引保师(引人保人求道者)ㆍ道亲(通道之人皆谓之道亲).

一贯道之所以能够吸引民众, 主要在于该道注重调试儒释道三教进而强 调一贯道的存在合理性. 一贯道认为佛道二教偏重出世, 儒教偏重入世. 而 所谓教人出世者, 恐人贪恋红尘; 而教人入世者, 恐人竞尚名利, 因此二者 其本质都是一致的. 因此, 世人只有三教齐修, 不偏不倚, 行儒家之礼仪, 用道教的功夫, 守佛家之规诫, 由此乃能升天极乐. 一贯道尽管强调三教齐 修, 然其内部存在“释派”“儒派”之分.

Ⅲ. 一贯道进入山西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山西一贯道多在1939至1940年间由绥远包头和北 平两地相传而来. 由于一贯道不鼓动政治参与, 散布日寇入侵民众受难皆 因命中注定“天数”, 因而获得日伪利用和扶持. 其间, 晋西北之一贯道以

“怀仁ㆍ忻县ㆍ崞县ㆍ代县ㆍ宁武等地为基点”. 在日本投降前后, 一贯道 传入兴县ㆍ临县ㆍ离石ㆍ方山ㆍ岢岚ㆍ神池ㆍ五寨ㆍ河曲ㆍ保德ㆍ偏关ㆍ 忻县ㆍ崞县ㆍ静乐ㆍ宁武ㆍ朔县ㆍ山阴ㆍ怀仁ㆍ大同ㆍ左云ㆍ右玉ㆍ平鲁 ㆍ交城ㆍ孝义ㆍ文水等地. 晋南各地一贯道之传入略迟, 最早是由安邑人 陈振华于1940年传至该县东郭镇,6) 1943年得日伪之扶持始获得大发展.

至日人投降前夕, 一贯道由日占之城镇及交通沿线逐渐向山西边远地区扩 展, 遂成一个信徒众多的封建迷信组织.7) 具体而言, 山西各地一贯道之传 入时间大体归结如下.

5)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1949年4月20日,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26.

6) 安邑, 原山西省辖县属之一, 1958年并入运城, 现为运城市安邑镇.

7)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28.

(4)

1929年, 白其仁开始在绥远包头地区传道, 九一八事变后获得大发展.

相传一贯道北平典传师1935年即在崞县传道, 1939年后大获发展. 1940 年冬, 一贯道自绥远传入代县ㆍ怀仁ㆍ左云ㆍ右玉ㆍ山阴ㆍ大同. 同年传 入晋南安邑ㆍ河津等地. 1942年, 6月传至宁武; 7月, 传至神池ㆍ五寨ㆍ 岚县ㆍ繁峙ㆍ五台等处. 1943年11月传入离石, 并由该县传入方山. 1944 年一贯道开始传入晋南永虞县. 1945年5月传入兴县, 其后由神池传入临 县ㆍ岢岚ㆍ保德ㆍ河曲ㆍ偏关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 1944至1945年间, 一 贯道还从山西发展到陕北延安ㆍ清涧ㆍ米脂ㆍ瓦窑堡ㆍ正川ㆍ螅镇ㆍ榆林 等地.8)

抗战期间传入晋省之一贯道, 其内部又分为“联合”和“厚和”两线, 二者 分别在山西发展道众. 所谓“联合线”, 即依附伪华北联合政府奉行“释派”

系统, 供奉弥勒佛, 因自北平沿平绥线向晋北发展, 故又称“北平系”. 所谓

“厚和派”, 即依附伪蒙疆厚和自治政府, 奉行“儒派”, 供奉孔夫子, 因自绥 远传入晋北, 故又称“绥远系”. 1942年夏, 一贯道发展到晋北朔县ㆍ神池 ㆍ五寨ㆍ宁武等地时, 此两大派系曾一度合作, 共立佛堂, 然至1942年冬 复行分开, 两派各建佛堂, 竞争发展.9)

一贯道在山西发展期间, 其内部组织层级及相互关系较之暂订佛规略 显复杂, 其组织关系自上而下有: “师尊”, 即张光壁本人, 张妻及其子女分 别尊为师母ㆍ师兄ㆍ师妹. 张本人并不传道, 其下专设“道长”五六十人辅 佐其办理各省市道务指导事项. “道长”, 又称“老前人”, 即省市负责人, 监 视指导各地前人与典传师工作, 并有保举与委任典传师之权限. “前人”, 即 典传师以上及道长以下ㆍ负责一个地区道务之负责人. “典传师”, 山西称

“传柜”, 即一贯道之传道师, 负责各地组织ㆍ发展ㆍ宣传ㆍ派遣ㆍ联络之 直接领导者, 其中分为乾道典传师(男)ㆍ坤道典传师(女)ㆍ老典传师和新典 传师. “代表师”, 也称扶坐ㆍ善士ㆍ辅助人ㆍ普通典传师, 其任务是辅助或 代表典传师办理道务. “老坛主”, 也称大佛堂之主, 不出门, 专营设在自家

8)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p.2 -3.

9)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4.

(5)

之佛堂, 负责劝道渡人ㆍ一般道亲之审查谈话ㆍ招待ㆍ道内书训文件之保 管ㆍ佛规之讲解等事务. “坛主”, 一般指管理小佛堂而言, 性质任务与老坛 主相同. “引师”, 即介绍人. “保师”, 即介绍人的介绍人. “道亲”, 即普通 教徒, 分为乾(男)ㆍ坤(女)ㆍ童(男孩)ㆍ女(女孩)四种.10)

1939年, 薛洪获山西一贯道正道长主持道务, (副道长陈秀林协助)其组 织系统逐渐明晰. 薛氏在山西渐次建立起有别于其他地方一贯道组织发展 的“柜坊”制, 其在山西总柜下分设“仁义礼智信”五“个“常柜负责组织传道, 常柜分驻阳泉ㆍ忻县ㆍ崞县ㆍ代县ㆍ太原, 并以太原为基地.11) 不过也有 说法是, 山西一贯道分设有东西南北中五个中心传道, 东面中心设平定, 负 责人姚姓; 西面中心设在文水, 负责人胡家举(平遥人); 南面中心设在运城, 负责人王世昌; 北面中心设在忻州, 负责人李耀昂(忻州人); 中面中心设在 太原, 陈秀林兼任.12)

若从实际传道业务活动看, 真正负责各地宣传组织工作的是各地坛主ㆍ 代表师与典传师. 其下属县亦设坛由典传师或代表师直接领导, 按属地区 村发展下线, 并依据入道者人数多寡设坛若干. 坛设坛主一人, 直接领导各 佛堂. 少数地区则在坛主以下设“指善”ㆍ“达善”ㆍ“讲善”等教职领导道亲.

Ⅳ. 一贯道的入道手续及其纪律

一贯道在山西发展相对谨慎, 其入道手续亦显繁琐, 且有相应的盟誓约 束道众. 信徒凡加入一贯道者, 须服从入道条件: 入道必须遵守佛堂教仪

10)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p.5 -6.

11) 陆仲伟, 一贯道内幕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p.218. 不过也有说法是, 山西 一贯道分设有东西南北中五个中心传道, 东面中心设平定, 负责人姚姓; 西面中心 设在文水, 负责人胡家举(平遥人); 南面中心设在运城, 负责人王世昌; 北面中心设 在忻州, 负责人李耀昂(忻州人); 中面中心设在太原, 陈秀林兼任. 见山西省中阳县 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7.

12)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7.

(6)

规; 勤修内外功课(内功为修己向善, 外功为渡人行善); 入道须缴纳功德费;

入道须遵守师训. 在其“入道”之际, 须得履行相应手续: 介绍 -由引师和保 师介绍; 谈话- 引保师将择定对象报告坛主或典传师, 再由坛主谈话, 考察 其身家及其思想表现; 填表 -将入道者姓名ㆍ引保师姓名填入制式表文二 份, 一份送交上级, 一份在举行入道仪式时焚烧, 谓之“上天”. 宣誓- 宣誓 之际, 焚香叩头, 向天宣誓, “如果反了天条, 天打五雷轰身”.

上项手续履行之后即算“入道”, 然入道不等于“得道”, 一贯道宣称“入道 者如毛, 得道者如犀角”. 因此, 一般入道者还须履行有关程序与考验始算

“得道”: (1) 求道 -信徒经引保师介绍入道时, 须口念求道愿文, 宣誓对道 忠实. (2) “清口” -戒斋, 不吃五荤, 不用烟酒. (3) “点开” -典传师主持 仪式, 入道者跪在佛前, 由典传师用左手中指在其两眉之间一点, 并授以最 秘密之“三宝”, 始算“得道”.13)

道徒得道之后, 须在相应道首及神佛面前发誓遵守十条“洪世大愿”: 诚 心保守ㆍ实心忏悔ㆍ如有虚心假意ㆍ欺师灭祖ㆍ藐视前人ㆍ惹道不显ㆍ不 量力而为ㆍ不遵佛规ㆍ泄露天机ㆍ阳奉阴违者, 将受“天打五雷轰身”, 其 九玄七祖也将打入阴山永不出世. 此后, 得道之道徒可正式介绍他人入道, 然在其引保他人入道时, 须立愿宣誓, 口念引保愿文, 保证不介绍坏人. 此 后, 如升任“重股”和“正股”职位, 每月则须分别外出20ㆍ25天传道, 是谓

“尽力办道”和“舍身办道”. 且有离家外出专门办道者, 谓之“开荒”.

有关一贯道的经费收入主要来自于道费ㆍ超拔亡魂ㆍ传授秘密经卷ㆍ募 捐及其他. 道费即入道者缴纳的功德费, 各地数量不等, 少者三五毛, 多者 三元六元白洋, 也有规定为一升米, 也有二三升麦子, “祁县郭五成入道时, 因无二元五角白洋, 给坛主打了两场也就了事”. 道费的使用规定是“三成 留坛, 七成交上”.14) 超拔亡魂费用, 如神池超拔一次少者20元白洋, 多者 百元. 传授秘密经卷费用, 一般缴纳12元白洋. 募捐的方式主要是在道内 设“法师”“财师”名目, 鼓吹“谁出的钱多, 谁得的功劳大, 能够消灾免难”,

13)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30.

14)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32.

(7)

“谁上的供多, 死后神位大”. 另外, 各地典传师外出开荒时, 道徒得出“助 荒费”.15) 一贯道上项费用, 其用途除少数留于佛堂外, 多充做传道经费, 或设立商铺及小型织布厂第道产, 或购买粮食, 接济道内生活困难之道亲.

此举对于基层民众加入一贯道赋予了一定的现实考量, 并提升了信徒入道 的积极性.

一贯道要求道亲严守秘密. 其宣称“日本人是开道的, 国民党是传道的, 八路军是改道的”, 因此对中共格外严守秘密,16) 并改换组织名称, 其内部 则屡屡强调, “上不告父母, 下不告妻子”. 对于初入道者, 一般不告以道内 更多秘密, 不多发生横的关系.

一贯道山西各地道首均有恒产, 经商行医者居多, 或者说有恒产者易于 获得道首角色, 因为一定的职业可以作为传道的掩护. 如怀仁道首任诚ㆍ 刘振纲经营城内“文珍照相馆”, 五寨道首陈兰州经营“德生祥”商铺, 苏子 明经营“明记”杂货铺. 一贯道接头谈话均有一定的时间与方式, 多在早晚 进行并规定接头联络暗号. 开会时有专人放哨, 晚上活动天不明就走, 其宣 传品多用江湖切口, 语义隐晦.

对于一般道徒而言, 引保他人入道既是主要任务, 亦为考验自身对道是 否忠诚之主要标尺. 如临县一贯道宣称“谁发展的人多, 谁就是忠实可靠的 道徒”. 也有从精神方面加以激励, 称凡“传下一个人即算一个功德, 传够六 十个人可免去自己前世罪恶, 发展一百人就可当典传师, 发展三百人可以 预知三百年后的事”. 而有些地方则从实用方面激励道徒, 如代县宣传“谁 先开荒那块地区, 将由谁掌握, 开辟一县是县长, 开辟一区为区长”. 崞县 规定发展一个, 可从入道者功德费中抽取五毛钱作为奖励.17) 由此可见, 一贯道之所以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与一贯道教职升迁方式的灵活性相关, 即普通道亲只要一心向道并努力传道渡人, 都是可以获得坛主乃至典传师 教职. 此举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一贯道信徒传道的积极性.

15)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33.

16)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34.

17) 中阳县政府, 「晋绥一贯道概况」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2/2/19), p.36.

(8)

Ⅴ. 太谷一贯道

1939年, 河北人梁通海来太谷县水秀村“开荒”, 未几发展当地居民郭效 舜夫妻ㆍ程巨贵夫妻和郭庆丰等五人入道,18) 此乃太谷所见最早的一贯道.

一贯道在太谷的宣传较为讲究策略, 然较诸既往一般秘密宗教之传言并 无太多差异. 其宣传天地间上有西天之乐, 下有十八层地狱; 道内则宣传人 有七难, 入道者可以消难升天. 而对于一般民众则宣称西天有五百童男五 百童女, 上帝把他们打落世界投胎受难, 现已届期满, 急需收回, 如果“原 来就是童儿, 一修就可脱离苦处, 其次也能得个西天之安乐, 最底限度也能 得个人间享福ㆍ子女平安”.19) 此外, 还宣传三期末劫ㆍ“有钱难买三期 贫”, 说“过了这一段还要出真主, 共产党ㆍ国民党ㆍ阎锡山都是混世魔主”.

且入道即能升天见佛入地见父母. 信徒在入道之际可获五字真诀“无泰佛弥 勒”, 初一十五烧香及遭遇困难之际, 念此五字即可逢凶化吉.20)

1. 组织系统

抗战期间, 一贯道在太谷开展道务者共有五个派系: 杨志亨系ㆍ刘梦荣 系ㆍ顾光生系ㆍ长治系和榆次系. 1943年之后, 各派系发展迅速, 以杨志 亨系发展道徒最多.21) 除常设道首ㆍ前人ㆍ典传师ㆍ坛主等教职外, 各派 均依据当地情势, 增设领长ㆍ股长等各类教务人员. 以下以杨志亨系为例 揭示太谷一贯道的组织发展状况.

18) 「太谷县二区水秀村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96. 梁通海, 河北人, 住太谷城东寺园街, 经商.

19) 「太谷县会道门材料整理报告」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 /1/1), p.87.

20) 「太谷县会道门材料整理报告」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

1/1), p.87.

21) 「太谷县一贯道五个派系材料整理」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3), pp.32-33.

(9)

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

太谷 86 河北 3

祁县 31 清源 1

徐沟 27 交城 1

文水 26 寿阳 1

榆次 18 高平 1

平遥 12 曲沃 1

太原 4 总计 212

附记: 根据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2/6/10整理.

<表1> 太谷一贯道组织系统人员籍贯统计(杨系) 杨志亨系有领长二个, 即杨志亨ㆍ田沛润. 其下由经济(股长太原人陈友 莲)ㆍ道务(股长榆次人李伟)ㆍ人事(股长榆次人侯永桢)三大股协办道务.

三大股由内外四股组成, 其中内四股分为“贞股ㆍ利股ㆍ亨股ㆍ元股”, 外 四股分为“清股ㆍ廉股ㆍ正股ㆍ公股”. 内外四股均设大小正副股长ㆍ坛主, 机生.22) 杨志亨系主要分布在榆次ㆍ祁县ㆍ徐沟ㆍ交城ㆍ平遥ㆍ清源ㆍ石 家庄ㆍ曲沃ㆍ运城ㆍ高平ㆍ太原等地,23) 杨系一贯道鼓励道徒外出“开荒”, 一旦道首在当地传道暴露, 人事股长则将其调往别处继续“开荒”.24) 因此, 杨系教职人员多不属太谷本籍, 他们或来自于晋省其他县属, 甚或河北 省.25) 详情见表1.

太谷之信男善女加入 一贯道, 亦需缴纳入道 费以作功德, 入道费数 额较之晋省其他各地略 低. 如, 1939-1940年 入道费2元, 1941年2.5 元, 1942-1943年30元, 1944年50元, 1945年

55元, “以上五年的道费按每年的平均市价折合小米一百二十余斤”.26) 因 此, 太谷一贯道徒中农成份以上者多, 贫雇农少.27) 此外, 道徒在入道之 时, 均被告知须介绍他者入道, 是谓“劝道”, 并称“劝三人保本人一人安好,

22) 「一贯道信记总柜太谷组组织系统表」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 案: 17/1/1), p.57.

23) 「太谷县一贯道五个派系材料整理」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3), p.32.

24) 「一贯道的组织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118.

25)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 2/6/10, p.14.

26) 「太谷县二区水秀村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 1/1), p.100.

27) 以水秀村为例, 地主ㆍ富农ㆍ中农共入道189户, 雇农13户. 「太谷县二区水秀村 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99.

(10)

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

城内 1214 南副井村 7 太平庄 25

东门外 68 南沙河村 13 白村 148

东关 112 东咸阳村 11 南郭村 210

西关 10 咸阳村 9 张家庄 37

北关 2 杨家庄 17 冯家堡 33

西庄 167 申奉村 21 团场村 43

贾堡 51 惠安村 94 大威村 163

程家庄 24 西孟家庄 10 郭家堡 23

南贺家堡 7 桃园堡 19 阳邑村 95

<表2> 太谷一贯道道亲籍贯汇总表

劝六人保其三人安好, 劝十人保全家安好, 劝三十人归自己掌握”. 因此, 一般道亲尽力劝道争相升任坛主ㆍ典传师, 除却精神上的慰藉之外, 不排 除有金钱获利的动机, 如典传师张六魁1944年冬劝常坦银入道, 说: “你参 加一贯道吧, 参加了以后咱们开上个小铺, 你要多少能往回捞多少.”28)

2. 道徒籍贯及传道特色

抗战期间, 太谷县357个自然村中一贯道遍及237村, 道徒30632名之 谱,29)约占太谷总人口数27.5%.30) 其中有详细住址者共5948人. 依属地 道徒人数在100人以上者计, 其多寡依次为: 太谷城内1214人, 侯城795 人, 北郭村631人, 庞村315人, 北洸村241人, 南郭村210人, 西庄167人, 大威村163人, 胡家庄155人, 胡村庄150人, 白村148人, 东关112人. 详 见表2.

28) 「取缔一贯道专报」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34.

29) 「取缔一贯道专报」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15.

30) 参照1934年太谷县的总人口数111362人得出. 笔者参考的依据是战前山西省人 口总数呈下降趋势, 1924年统计为11942577人, 1934年统计为11519261人. 那 么,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的太谷总人口数笔者作不增不减考虑, 因此, 此项百分比应 该是一个保守的数值. 详见: 郝宝英, 「山西人口总调查」 (新农村 第十三四期合 刊, 1934年7月15日), pp.1-15.

(11)

胡村 9 王悔庄 7 里美庄村 37

朝阳村 50 北洸村 241 四卦村 5

敦坊村 37 北副井村 24 四光村 3

孟高村 34 西副井村 5 河西村 29

胡村庄 150 白城 40 辛庄 1

韩村 84 南洸村 30 新村 97

武村 12 北张村 15 石象村 63

庞村 315 南张村 42 郭里村 13

张村 1 井神村 24 东郭里村 32

侯城村 795 东井神村 6 杨庄 26

贯家堡 5 水秀村 51 北堡 62

里修村 47 北郭村 631 砲守堡 59

胡家庄 155 东怀远村 12

总计 5948

胡庄 53 武家堡村 13

*资料来源: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 2/6/13ㆍ27.

考察太谷一贯道, 其道徒同宗同姓现象明显. 北郭村道徒共计631人, 智 姓者独占133人, 即21.08%; (按: 智姓当代仍是北郭村的大姓)庞村道徒共 计315人, 庞姓者73人占23.17%. 又如, 北郭村有智姓信徒“智保爱”ㆍ“智 保德”ㆍ“智保英”ㆍ“智步伦”ㆍ“智步仁”ㆍ“智步陞”ㆍ“智步文”ㆍ“智步孝”

ㆍ“智步忠”等; 庞村有庞姓信徒“庞嘉德”ㆍ“庞嘉怀”ㆍ“庞嘉俊”ㆍ“庞嘉 良”ㆍ“庞嘉维”ㆍ“庞嘉鲜”ㆍ“庞嘉兴”ㆍ“庞嘉有”ㆍ“庞嘉增”等; 侯城村有 曹姓信徒“曹长福”ㆍ“曹长贵”ㆍ“曹长明”ㆍ“曹长仙”等, 他们多是亲兄弟 (姐妹)或同宗兄弟(姐妹).31) 此种情形的出现, 与一贯道采亲渡亲ㆍ友传友 之劝道方式有关, 道众为各自动机而竭力在亲友ㆍ邻里间宣讲, 如, “三十 二年九月八日在敦坊白世英介绍白玉英入”; 又如, “三十四年正月二十日 在太平庄李培昌介绍李耀昌和李昱昌入道”.32) 若仅从名字看不出他们之间 的具体关系, 然根据汉人取名多遵照宗亲谱系排序之取名惯常考察, 他们 之间应该是熟人, 而这却是劝人入道最为有效的途径.

此外, 亦有道首采帮人解难之方式发展信徒, 如郭效舜在水秀村用“十见

31)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 2/6/13.

32)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 2/6/13.

(12)

职业 人数 备注 职业 人数 备注

113 工人 7

22 女性2名 剧团 1

14 邮政 1

学生 8 女性3名 市民 1

<表3> 道徒职业分类表

十慧”劝引信徒, 如日伪政权为催逼要粮而把很多民众扣押在乡公所, 郭即 借给群众钱粮, 以此获得人心发展道徒; 武培叶(医生)利用看病传道以及上 街算卦, 称命不好有灾难, 入了道就能救下.33) 以上两种劝道方法均先以 家族和亲戚朋友为主. 故而一贯道徒“同村同姓”现象较为突出.

3. 道众构成分析

揆诸史实, 传统民众多向往平稳过活, 然则侵华日军所带来的劫掠打破 了这种现状. 一贯道把此种社会现状解释为“上天降下九九八十一劫十分人 要收六七分, 赶快进道就可躲过劫难”.34) 因而对于一般的民众而言, 加入 一贯道不失为一种排解灾难的途径. 据相关资料之不完全统计, 太谷一贯 道众涉及八个行业, 详情见表3.

*附记: 根据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2/6/25整理.

与其他地方类似, 太谷一贯道道首之职业多涉经商, 源自商铺具有广泛 的交往, 能接触和发展更多的信徒入道, 也不甚引人注目. 如杨志亨本人即 为太谷城内“德记货庄”掌柜, 程巨贵也以做小买卖身份到乡下找亲戚朋友 劝道, 然后再“串通他人他劝”.35) 不过, 一般道众人数最多者为做针线活

33) 「太谷县二区水秀村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99.

34) 「太谷县二区水秀村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101

35) 郭齐文 主编, 太谷县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p.600; 「太谷县二区水秀 村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 1/1), p.201.

(13)

年龄段 人数 备 注 10岁以下 5 女性4人, 男性1人; 最幼者3岁

10-19 27 女性16人, 男性11人 20-29 35 女性27人, 男性8人 30-39 41 女性31人, 男性10人 40-49 37 女性20人, 男性17人 50-59 35 女性15人, 男性20人 60-69 18 女性12人, 男性6人 70-79 7 女性2人, 男性5人

总计 205 女性127人, 男性78人; 最长者72岁

*资料来源: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 2/6/25.

<表4> 道徒年龄段情况表

的女性.(一贯道徒中女性约占67.66%) 根据有关道徒的登记簿册统计显示 (见表4), 道徒年龄参差不齐, 自3岁至72岁均有, 然以30-39岁居多. 并 且, 女道徒在 30-39年龄段之总数是男性道徒总数的3倍以上.

众所周知, 传 统 时代 之 女 性 , 其交往圈小社会 活动亦少, 但事 实上太谷一贯道 女性道徒却高于 男性, 这似乎与 一贯道的劝道方 式有关, 一贯道 道徒引人入道之

对象主要为“亲族朋友和街坊邻居妇女”, 也有“落后迷信浓厚的ㆍ有困难ㆍ 有病不能解决者”.36) 道徒为得道, 多选择串门方式劝人入道, “即使被狗 咬仍然继续进门劝”. 道徒传道如此执着, 缘于一贯道宣称“入了道就可得 西天安乐, 免遭世上苦难, 可以享福, 子女平安”.37)此种宣讲一定程度上契 合了旧时中国传统女性的心理与处境. 以水秀村道徒的入道动机为例分析 (见表5). 在入道的七个动机中, 除“死了能上天”和“解决家中生活的困难”

外, 持其他动机入道之女性超过男性, 尤其是“家中没有子女的参加道为了 生儿女”全部都是女性, “身体有病想参加了道治好病”之女性人数是男性的 4倍. 传统中国社会, 女性的追求莫过于儿女双全, 家庭和乐, 身体健康, 然 则抗战期间的生活难如人意, 女性易于接受这种心理暗示而入道不难理解.

36) 「太谷县二区水秀村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p.87.

37) 「太谷县二区水秀村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 1/1), p.97; 「太谷县会道门材料整理报告」, p.87.

(14)

入道动机 总人数

死了能上天 67 32 35

身体有病想参加了道治好病 50 10 40

死了能见亲人 39 16 23

家中无子女入道为了生儿女 38 0 38

怕有灾难 36 8 28

向善积德 30 11 19

解决家中生活的困难 21 12 9

总计 281 89 202

*资料来源: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1/1.

<表5> 水秀村一贯道徒入道动机

人数 所占比例 备注

乾道 520 29.51%

坤道 673 38.20%

69.41%

童道 550 31.21%

亡灵 19 1.08%

总计 1762 1

<表6> 道亲类别表

值得关注的是, 一贯道宣扬“谁家儿女谁不拔, 儿女遭殃母焉宁”, 因此, 一般爱子心切的家庭妇女愿信其有, 不仅自己入道, 亦将子女入道.38) 从 太谷一贯道徒的统计资料显示, 该地不仅女性道徒所占比例高, 童道之比 例甚至超过成年男性道众. 见表6

*资料来源: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 2/6/27.

各地一贯道众对外和对内普通道徒宣称“只求行动, 不问政治”, 然其上 层及其中坚分子不排除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如一贯道散布“三阳开泰, 青 阳是日本人治世, 红阳是红军占世, 白阳是国民党治世”, 现在已到了三期 末劫, “不久天下就是一贯道的”; 并称“真龙天子已经出世了, 此人是十八 子姓李, 其大臣是卯金刀走肖”,39) 在此劫难来临之际, 普罗大众只有入道

38) 李世瑜, 现代华北秘密宗教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p.98; 路仲伟, 一贯道 内幕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p.120.

39) 三期指青阳期ㆍ红阳期ㆍ白阳期, 每期期末必有劫降.

(15)

求神敬灵才能免劫.4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依太谷一贯道观察, 其道徒以 家庭妇女和稚龄儿童居多(二者所占比例高达69.41%), 青壮年男性所占比 例较小, 如此单从普通道众的社会活动能量这一层面来看, 一贯道似乎没 有外人所想象的那样具有社会威慑力, 尽管山西一贯道众达百万.41) 尤其 是上表6尚有亡灵入道, 则说明一般信徒加入一贯道, 其动机以祈福消灾之 本初思想为主.42)

Ⅵ. 结 语

要言之, 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秘密会社赖以存活的根基, 而动荡年代 未及整合的基层社会也为会道门的发展提供勃兴之空间. 抗战时期, 由于 日伪的大肆掳掠, 基层民众出于对身家性命否泰未知的焦虑而托身一贯道 等组织, 藉此消灾自保, 实为离乱中的遁世. 众道徒在不问政治的教义宣传 下, 于不自觉间成为侵略者的顺民, 因而一贯道等会道门在沦陷区获得了 长足的发展. 而抗日边区政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武装下, 确立起县区村 新政权体系, 并广泛动员基层民众, 成立各级各类组织, 通过宣传和持续的 改造, 实现了战时中共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整合, 其社会控制力和调节力不 断加强. 且互助合作的兴起和边区政府的适时救恤, 为小农个体的存活提 供了相应的保障, 因此根据地内一贯道等会道门势力式微. 有鉴于此, 引领 民众跟上时代的节奏, 加强基层的社会整合, 并适时确立起民众生存的保 障体系, 才能最终铲除会道门在基层落地生根之可能, 这在当代也不仅仅 是一个历史话题.

40) 「太谷县会道门材料整理报告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17/

1/1), p.91.

41) 李修仁, 「山西取缔一贯道的报告」 (山西文史资料 2000-4).

42) 解放战争时期, 一贯道宣扬“打仗是毛主席蒋介石二人的事, 死的尽是老百姓”, 民众起反动作用, 而中共对其的定性较为平实, “一贯道是一种封建迷信的宗教社 团, 幻想以此渡过战争ㆍ饥荒ㆍ疾病等痛苦而达到升平”. 「一贯道的活动及其处理 办法」 (党内通讯十五,1948年10月5日),p.24.

(16)

<參考文獻目錄>

郭齐文 主编, 太谷县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山西省中阳县档案馆藏档案

山西省太谷县档案馆藏太谷县公安局档案

「一贯道的活动及其处理办法」 (党内通讯 十五,1948年10月5日) 路仲伟, 一贯道内幕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陆仲伟, 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陆仲伟, 一贯道内幕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李世瑜, 现代华北秘密宗教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卢云峰, 「变迁社会中的宗教增长」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0-6) 李修仁, 「山西取缔一贯道的报告」 (山西文史资料 2000-4)

周育民, 「一贯道前期历史初探 -兼谈一贯道与义和团的关系」 (近代史研究

1991-3)

韩志远, 「王觉一与末后一着教新探」 (近代史研究 2007-4)

郝宝英, 「山西人口总调查」 (新农村 第十三四期合刊, 1934年7月15日)

(17)

(한글요약)

혼란중의 은둔

: 항전시기 산서(山西) 일관도(一贯道)의 조직 발전 상황 –태곡현(太谷县)을 중심으로-

리 창바오 (李常宝)

일관도는 근대 중국에서 가장 영향력을 많이 미친 비밀결사 중의 하나이다. 청말 처음 등장하여 1951년 단속을 받기까지 수십 년 동안 발전하였다. 그러한 과정에서 일관도는 유교·불교·도교 등 3교를 조합하여 기복적 재난 해소를 지향하는 스스로의 수도 방식을 제시하였다.

일관도는 중국이 항일전쟁을 치르는 특수한 혼란기를 거치면서 일반 민중의 은둔 사상과 결합하여 도를 전파하는데 아주 큰 성과를 거두었다. 항전 시기의 산서는 국가 권력이 미약해져 가고 일본 괴뢰 역량의 지원에 따라 일관도는 거방제(柜坊制) 조직체계에 의지하고, 친도친우전우

(

亲渡亲友传友

)

의 발전 모델을 통해 긴밀하면서도 친밀한 조직 연대를 구축하였다. 아울러 유연하면서도 자유로운 직위 승급을 통해 일관도는 거대한 조직으로 발전하였다.

주제어 : 항전, 산서, 일관도, 태곡현 關鍵詞 : 抗战, 山西, 一贯道, 太谷县

Keywords: the Anti-Japanese War, Shanxi, I-Kuan Tao, Taigu County (원고접수: 2015년 9월 19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5년 10월 16일,

수정원고 접수: 11월 20일, 게재 확정: 12월 25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本題參與徵答者有7人; 得7分者,2人: 臺北市石牌國中公 奕、臺北市麗山國中江子新 得6分者,2人: 新北市中山國中王 勻、新北市文山國中莊謦源 新竹市培英國中楊叮噹 得4分者,2人: 桃園市復旦國中傅彥綱 得2分者,1人: 臺中市豐陽國中曹 瑋... 本題徵答人數共10人,得到7分者有4人,特別值得嘉許,分別是: 臺北市石牌國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