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论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华学艺社(1916-195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论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华学艺社(1916-1958)"

Copied!
20
0
0

Teks penuh

(1)

(1916-1958)

徐 锋 华 (中國 上海社会科学院)

Ⅰ. 序 言

Ⅱ. 留日学生与丙辰学社的创立及 其沿革

Ⅲ. 留学生成员ㆍ组织结构和经费 来源

Ⅳ. 留日学生与科技文化活动事 业的开展

Ⅴ. 中华学艺社的没落和结束

Ⅵ. 结 论

Ⅰ. 序 言

中华学艺社(以下简称学艺社), 原为留日学生在日本创立的丙辰学社, 是 民国时期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科学团体, 以科学传播ㆍ文化普及为目的, 其

“活动中心在上海, 在推广科学上甚多贡献, 几与中国科学社齐名”,1) 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 对于中国科学社, 海内外学者已做了大 量深入的研究, 而对于中华学艺社的研究, 或对其语焉不详, 或只侧重某一 方面, 尚无有分量的学术成果问世, 尤其是对于留日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作 用和贡献多所忽视.2) 笔者在爬梳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档案(以下简称沪档)及

1) 唐振常ㆍ沈恒春, 上海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p.740.

2) 中国国内主要有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人士的回忆性文章, 尚未见到有欧美学界 的直接研究. 此外,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徐苏斌在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 史国际研讨会上提交的「从「学艺〉看近代留日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 探讨了 中华学艺社在宣传新科技和传播信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

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论述中华学艺社的创立和结束始末ㆍ人员和组织 机构ㆍ主要事业和成就, 从而探究主持ㆍ参与其事的留日学生的独特贡献 和重要影响.

Ⅱ. 留日学生与丙辰学社的创立及其沿革

1916年, 中国在日本帝国大学ㆍ早稻田大学等学校的留学生陈启修ㆍ王 兆荣ㆍ周昌寿ㆍ文元模ㆍ屠孝实ㆍ何熙曾ㆍ郑贞文等47人, 在东京酝酿组 织成立一个学术性团体. 12月3日, 组织召开成立大会, 确定团体宗旨为

“研究真理ㆍ昌明学艺ㆍ交换智识ㆍ促进文化.”3) 因该年为阴历丙辰年, 故 定名“丙辰学社”. 丙辰学社事务所设在东京小石川原町, 推选陈启修为理 事, 杨栋林为副理事.

1918年, 因日本企图侵占中国东北及外蒙, 在日中国留学生发起了反对

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的斗争. 这场斗争首先是由在东京的留日学生发动起来 的, 继而又影响到了国内, 演成了中国学生第一次大规模走上街头进行示 威游行的斗争.4) 留日学生群情激愤大批联袂归国, 丙辰学社一时陷于停 顿. 次年10月, 丙辰学社社员郑贞文途经北京, 与陈启修ㆍ杨栋林ㆍ屠孝 实等人共商整顿社务办法, 众人推选郑贞文为临时总干事, 负责复兴社务.

在郑贞文等人的联络下, 丙辰学社再聚人心, 恢复活动. 1920年8月, 丙辰 学社上海事务所正式成立, 并于10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北京ㆍ南京 ㆍ杭州均有代表参加, 推选郑贞文ㆍ王兆荣为驻沪干事.5) 此后, 北京ㆍ东 京等处亦相继成立了事务所, 基本上将国内和日本的社员重新团结起来, 并进一步吸收新社员加入. 恢复后的丙辰学社实行干事制度, 一切事务由 三个事务所的干事商议进行, 以上海事务所为主体, 这扭转了其命运, 并进 一步推向繁荣. 此后, 在各重要省会及英ㆍ法ㆍ德ㆍ美等国的主要大城市

3) 「中华学艺社经过情形」 (1924年3月15日, 沪档Y4-1-586), p.1.

4) 沈殿成 主编, 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册)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p.387.

5) 沈殿成 主编, 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册), p.387.

(3)

均陆续设立事务所, 各界人士及欧美留学生亦有很多加入丙辰学社, 社务 逐渐发展起来.6)

为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 1922年11月11日, 东京事务所召集社员商议修 改社章, 提议以上海各干事组成起社章起草委员会. 12月10日, 上海事务 所举行丙辰学社成立六周年纪念会, 会上讨论改订社章及方针, 决定“在新 章未通过以前, 暂以上海事务所代行总社职权, 同时公选郑贞文君为首席 干事, 暂行总干事职权.”7) 在一段时间内, 上海事务所代行总事务所的职 能, 实际上起到了总揽全局的作用, 但从体制和对外开展活动来讲, 存在职 能不尽完善和活动不方便开展的情况. 因此, 振兴社务的第二步就是要成 立总社机关, 以加强社员之间的联络, 进一步巩固逐渐形成的凝聚力. 上海 事务所在与各地社员商议后, 提出将丙辰学社改名为“中华学艺社”, 改订 社章, 1923年6月11日经多数社员同意通过. 之后按照新社章进行选举, 推 选郑贞文ㆍ周昌寿为首届正ㆍ副总干事. 在上海设总事务所, 在全国各大 城市及日本东ㆍ西京建立地方事务所. 规定学艺社业务为发行杂志ㆍ举行 讲演ㆍ刊布图书及设立图书馆ㆍ研究所等, 对于有关科学艺术之事业, 皆 量力次第兴办.8) 12月30日, 中华学艺社总事务所正式成立, 召开了第一次 总事务所干事会议.

有一段时间, 郑ㆍ周因病不能到社视事. 北海道帝国大学博士毕业的罗 宗洛, 1932年8月到上海, 经理事长傅式说邀请, 出任总务部长, 代行总干 事职务, 一直到1933年6月. 作为实际负责人, 他做了不少事情, 力促因

“一·二八”停办的学艺杂志复刊, 并竭力推动科研工作开展.9) 何炳松 1934年底被公推为全面负责的理事长后, 学艺社加快了发展, 他认为, “我 国事事落后, 学术的研究亦然. 学术的研究本为各种事业进步的基础, 所以 我们非急起直追不可. 一面要商量旧学使之邃密, 一面要涵养新智使之格

6) 如朱光潜曾在中华学艺社伦敦分社发表演讲「唯心哲学浅释」, 后发表在中学生

1930年第6期.

7) 「社报」 (学艺杂志 4-7).

8) 「中华学艺社经过情形」, p.2.

9) 黄宗甄, 罗宗洛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pp.111-112.

(4)

外深沉.”10)

在三十年代, 中华学艺社进入鼎盛时期, 人数增多ㆍ规模不断壮大, 各种 活动渐次开展, 事业日趋发达. 但日本的全面侵华打断了学艺社发展势头, 特别是八一三事变使学艺社总事务所所在的租界成了“孤岛”. 1938年3月, 理事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总社内迁重庆, 改上海事务所为办事处, 大部分社 员去了后方, 一切事业停止. 国民政府内迁后要求所有社团重新登记, 但

“学艺社的图章和一些重要文件在邮寄到重庆去的时候不幸遗失, 致逾政府 公布之最后期限而未及呈请登记”,11) 这样一来, 学艺社存在的合法性都成 了问题, 几呈瘫痪状态. 1941年, 理事长何炳松召集理事会讨论复社事宜, 费尽周折, 最后在1944年4月15日得到国民政府社会部批准备案才重新挂 牌成立, 陆续恢复各项社务. 抗战胜利后, 学艺社的理事ㆍ干事陆续回沪, 1946年7月1日学艺社迁返上海原址办公, 复刊中华学艺社报, 藉以通告 社务及社员消息, 以资联络, 但已难再现昔日辉煌.

Ⅲ. 留学生成员ㆍ组织结构和经费来源

中华学艺社成立之初, 只有47人. 到1920年11月, 社员逐步增加到209 人, 分布各地的事务所亦逐步增加. 除国内及日本外, 在巴黎也设立了事务 所. 到1922年底, 学社已在各地设立事务所21处, 社员人数亦增加到399 人. 1923年6月调查社员情况, 共有社员602人, 基本上都是留学生, 而其 中又以留日生占绝大多数.12) 截至1924年2月29日, 社员有865名.13) 除 总事务所外, 国内有16个事务所, 在国外, 日本有东京ㆍ京都两个, 美国东 部纽约ㆍ中部加利福利亚ㆍ西部芝加哥各一个, 英ㆍ德ㆍ法国各一个. 截 至1933年, 已登记社员共943人, 未登记社员约有700人, 总计达1,600人

10) 何炳松, 「中华学艺社的责任和前途」 (中华学艺社报9-4, 1936.12).

11) 「中华学艺社报」 (1946年, 沪档Q546-1-40-1).

12) 「中华学艺社社员录」 (1923年, 沪档Y4-1-585), pp.1-47.

13) 「中华学艺社经过情形」 (1924年3月15日, 沪档Y4-1-586), p.5.

(5)

以上.14) 到1935年10月底, 学艺社设置已遍及大半个中国, 可谓盛极一时.

成员中除马君武ㆍ黄膺白ㆍ蔡元培等8位名誉社员外, 普通社员共841人.15) 此外, 还有一些实际上已经入社, 但尚未登记的社员, 如苏步青ㆍ范文澜ㆍ 周炳琳ㆍ周佛海ㆍ朱学范等约数百人. 当然, 其中有些可能只是名义上的, 平时并不参加学艺社活动. 而根据另一本中华学艺社社员录, 共有社员 1,324人,16) 以教育ㆍ出版界人士居多, 该目录书名和版权页均残缺, 起止 时间为1935年1月4日至1946年9月28日, 应是抗战前后的人数. 到1948 年, 社员编号更达2,200之多.17) 由此可见, 学艺社发展之迅速ㆍ影响之深 广.

其主要成员以留日学生为主, 是当时中国知识界一支重要的建设力量, 从下表的数字对比可以一目了然. 留日归来ㆍ业绩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位, 周昌寿ㆍ郑贞文是我国自然科学界向国外学习的代表, 周在东京帝国大学 专攻物理ㆍ郑在东北帝国大学专攻化学, 他们致力于向国内介绍国外最新 科研成果, 不断将新知识编进中学教科书加以普及, 并且努力使之中国化, 统一了科学名词. 陈承泽在早稻田大学留学, 是应用国外科学手段来研究 中国学问的代表, 他利用国外的语言学成果来研究中国文言语法, 取得了 不可忽视的成绩. 此外, 李俨和钱宝琮是挖掘ㆍ弘扬中国文化的代表, 他们 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资料来源: 齐振英, 「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科学体制化实践」 (中国自然 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

14) 周宪文, 「中华学艺社的社员」 (学艺 16-1, 1937.1).

15) 「中华学艺社社员录」 (1935年, 沪档Y4-1-588), pp.13-97.

16) 「中华学艺社立案换证书及迁移地址」 (沪档Q235-2-1695), pp.1-51.

17) 学艺通讯 15-2, 1948年6月15日 (沪档Y4-1-590).

国别 日本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其他 总计

人数 577 109 44 29 14 7 780

百分比 73.98 13.97 5.64 3.72 1.79 0.90 100 中华学艺社社员留学国别情况表

(6)

学艺社吸收成员有正社员与名誉社员的区别. 正社员一是“本社创立 人”, 二是“有本社正社员二人以上之绍介经理事认定者”; 名誉社员则为

“甲, 捐助款项于本社者; 乙, 投稿本社杂志登载至三期以上者; 丙, 本社延 聘演讲者; 丁, 本社刊布其著述或编译者; 戊, 对于本社有各种襄助之盛举 者.”18) 1931年提出第四次社章修正案, 增加了团体社员一项. 后来新社章 又规定, “凡具有专门学识, 由本社社员二人以上之介绍, 经监察委员会之 认可者, 得为本社社员. 凡社员一次交足十年社费者, 为永久社员. 凡学术 上, 或经济上能赞助本社者, 由执行委员会提出, 经监察委员会通过, 得推 请为本社名誉社员.”19)

中华学艺社之机构, 是模仿西方政界三权分立而设置, 有社员总会ㆍ执 行部ㆍ评议部三种, 但实际上对于一个自由ㆍ宽松的民间组织而言, 并不 需要这样一种权力平衡. 1928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十二周年纪念会上, 成 立了以周昌寿为委员长的社务改进委员会, 负责振兴社务.20) 除联络社员 进行重新登记之外, 主要任务就是修改社章. 新社章废除了总干事制度, 另 设执ㆍ监两个委员会, 这种做法兼收了领袖制与委员会制的优点.

1934年的第五届年会再次修改社章, 组织上发生很大变化. 总社设有理 事会, 以理事9人至11人组成, 理事的职权主要是订定社务一切规程及细 则; 议决本社进行方案; 保管社产等. 社员大会为最高会议, 议决重要社务, 每两年举行一次, 由理事会召集, 得与年会合并举行.21) 分社直接受理事 会领导, 当时学艺社共有13个分社, 其中日本有东京ㆍ京都两个, 国内有 南京ㆍ北平ㆍ湖北ㆍ江西ㆍ福建ㆍ广东ㆍ湖南ㆍ山西ㆍ四川ㆍ云南ㆍ贵州 等11个. 根据这次修改, 12月16日, 何炳松ㆍ傅式说ㆍ周昌寿ㆍ郑贞文等 11人当选为理事, 何炳松为理事长. 次年1月, 在全国聘请政客名流蔡元培 ㆍ陈立夫ㆍ陈果夫ㆍ宋子文ㆍ孙科ㆍ吴稚晖等27人为董事, 董事长为陈其 采. 这种组织结构完备且很有效(如下图), 因此, 后来除1946年把董事会改

18) 「丙辰学社社章」 (丙辰学社社报, 学艺杂志 1-2).

19) 「中华学艺社立案换证书及迁移地址」 (沪档Q235-2-1695), p.126.

20) 「中华学艺社总事务所报告」 (学艺 9-6, 1929.4).

21) 「中华学艺社社员录」 (1935年, 沪档Y4-1-588), pp.126-131.

(7)

称监事会之外再没有其它实质性的变动.

*资料来源: 「中华学艺社概况」 (1936年7月,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Y4-1-589), p.33.

关于经费问题, 丙辰学社最初规定, 每位社员入社时交社费2元, 平时再 交常年社费2元, 但这些社费显然不够支出, 因此又设立了一个名誉社员的 头衔, 目的在于向社会吸纳捐赠. 当时的社会名人如梁启超ㆍ熊希龄ㆍ唐 绍仪ㆍ林长民ㆍ范旭东等都有捐赠, 蔡元培就是“捐巨金”极力赞助者, 被 推为“名誉社员”.22) 社刊学艺(详见下文介绍)改为月刊后, 增加了一种 杂志维持捐, 由社员自由认纳. 1920年上海事务所成立, 租赁房屋ㆍ开办 图书阅览室, 支出日益增加, 因而决定取消杂志维持捐, 而另设一种特别社 费, 每月国币5元, 亦由社员自由认纳. 但既便如此, 经费仍然不敷使用, 因 而各地分社都有增加社费的呼吁. 与其它团体相比, 丙辰学社2元的年费确 实偏低, 故自1922年起将常年社费上调为每年3元.23) 到30年代, 又将常 年社费改为每人5元, 团体社员入社时每团体一次缴费100元, 以后免缴.24) 学艺社的经费来源包括: (1)基金, 包括入社费ㆍ永久社员之社费, 特募 22) 高平叔, 「蔡元培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2), p.58.

23) 学艺 4-1 (1922.7.1., 沪档D2-0-1557).

24) 学艺 4-1 (1922.7.1., 沪档D2-0-1557).

(8)

之基金; (2)常年社费; (3)出版物收入; (4)公团补助费; (5)捐款; (6)其他 收入.25) 基金由执行委员会组织基金委员会保管, 只支用利息. 入社费用 每人5元. 遇有特别需用经费, 由执行委员会议决, 可以临时募集. 各分社 经常费, 最多不得超过该地社员所交纳常年社费总额的三分之一, 但必要 时经执行委员会认可, 可以临时增加各分社用费. 学艺社出售学艺杂志 及学艺丛书ㆍ学艺汇刊等等, 收入低微, 其余经费则全靠募捐而来. 有人提 议筹募基金, 结果难以实行. 有人希望能像中国科学社一样, 由大学院一次 性拔给40万的经费, 却终未能如愿. 由此可见, 资金短缺无疑是学艺社活 动和发展的最大掣肘.

Ⅳ. 留日学生与科技文化活动事业的开展

学艺社总社成立后, 各项事业渐次开展,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先, 召开年会, 举办演讲宣传, 普及科学知识. 早在1917年时丙辰学 社即在东京聘请美国蒲来士教授ㆍ日本吉野作造ㆍ吉田熊次ㆍ金子筑水诸 教授莅会讲演, 此为丙辰学社讲演惯例之发轫. 1923年7月, 宁波ㆍ绍兴两 府学界假白马湖春晖中学举行夏季讲演会, 函请社员周昌寿ㆍ郭沫若ㆍ滕 固等人前往. 而且, 各省事务所成立时多在地方举行演讲, 如湖南事务所规 定按月举行演讲一次. 这些演讲活动, 对在中下层民众中普及科学知识无 疑起了很大作用.

学艺社共召开了7次年会. 1924年3月15-17日, 学艺社第一届年会在浙 江省教育会召开, 国内及德国ㆍ美国ㆍ日本各地代表共60人参加. 会议除 讨论社务外, 另一重要内容是演讲. 学艺社的成员绝大部分是留学生, 分属 文ㆍ理ㆍ医ㆍ工等学科, 遍布文教ㆍ出版ㆍ政治等领域, 堪称当时的学界 精英. 因此, 这次年会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分赴杭州各学校ㆍ机关演 讲.26) 两天共安排了17场演讲, 内容涉及文史ㆍ政治ㆍ理化和社会等很多 25) 「中华学艺社立案换证书及迁移地址」 (沪档Q235-2-1695), pp.134-135.

(9)

方面, 受到各界极大欢迎. 原定于1925年在武昌举行的第二届年会, 因苏 ㆍ浙爆发兵事, 交通阻断而被迫取消. 第三届年会定于1927年在广州召开, 也因北伐战事推进至上海附近而延期, 结果不了了之. 1930年12月3-5日 在南京召开了第四届年会, 到会代表共121人. 中央委员何应钦等出席开幕 式并做演讲, 中央委员胡汉民ㆍ教育部长蒋梦麟派代表前来致词. 此次年 会共收到提案42项, 其中重要的有总社提出的筹募基金案; 有马宗荣(东京 帝国大学教育科毕业)ㆍ雷震提出的在南京筹办学艺中学案; 有傅式说提出 的修改社章案等等. 第五届年会于1934年4月4-6日在北平举行. 这一次有 北平市长袁良ㆍ北大校长蒋梦麟莅临会场. 在这届年会上傅式说再次提出 修改社章案, 成立理事会制. 这3次年会对学艺社的发展尤为关键. 此后, 1935年4月在武昌举行第六届年会, 讨论议决24项提案, 并宣读了论文及 年会宣言,27) 1936年7月在南昌举行第七届年会, 但后两届年会对社务的 发展影响不大.

第二, 以学艺杂志为中心, 开展学术研究, 兼顾“人文科学”和“自然科 学”. 1917年4月, 旨在宣传科学与艺术的社刊学艺日本创刊, 吴永权在

发刊词中指出: 本国学术, 多着眼于政治人事, 于自然现象不甚措意; 加 以“率意为辞, 鲜具伦脊”, 导致学术不昌, 文化失却“博大光明之象”,28) 创 办学艺就是为了培养科学精神. 学艺始定为季刊, 但在留日学生发生 归国风潮后, 丙辰学社陷于瘫痪, 未能按时出刊, 发行暂时停顿. 1918年, 郑贞文受聘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经过与该馆负责人张元济ㆍ高梦旦商谈并 签订协议, 由丙辰学社负责编辑供稿, 商务印书馆负责排印发行, 使学社通 过刊物宣传科学的理念有了强力后盾.29) 社刊移归国内印刷发行后, 1920 年丙辰学社在国内开始正式活动, 王兆荣ㆍ周昌寿ㆍ郑贞文等人成立学艺

编委会, 改为月刊, 4月, 学艺第2卷第1号出版, 这标志着丙辰学社在国 26) 邓牛顿, 「郭老与“中华学艺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4), pp.75

-76.

27) 「中华学艺社第六届年会专号」 (1935.5, 沪档Y4-1-587).

28) 「发刊词」 (学艺 1-1, 1917.4).

29) 郑贞文, 「我所知道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 商务印书馆, 1987), p.209.

(10)

内事业的兴起. 其宗旨是, “从科学艺术两方面, 发阐自然及人生诸问题;

以现在为立脚地, 企图创造未来之文化, 但仍不蔑视过去历史; 发挥独立之 主张, 不受任何方面之支配及影响; 对于各种问题, 以研究的态度, 发为切 实之言论.”30) 按此精神, 学艺杂志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 发表了各种思 潮的文章, 同时刊登工程技术论文ㆍ整理中国古代科技ㆍ讨论地方自治问 题ㆍ推广白话文运动, 参加了“五四”前后的科学大讨论. 其作者涵盖自然 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 阵容非常强大, 其中包括坚持要“做成一篇文章”后 才“一齐入社”的郭沫若.31)

学艺杂志上曾出版亚当·斯密专号和康德专号, 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ㆍ 量子论ㆍ柏格森的时空论ㆍ杜里舒的发生力学ㆍ彭加勒的科学观ㆍ波尔原 子结构理论ㆍ魏格纳地壳移动说等前沿科学都有相当高的敏锐性. 在这方 面, 学艺远远走在其他科学杂志前面, 和同一时期的刊物相比, “学艺

刊载的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数量是较多的; 质量也是较高的”,32) 学艺杂 志对科学知识的宣传和介绍“有时甚至比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所起的作 用更大.”33) 此外, 学艺社还多次组织学术参观团, 赴国内外参观或出席学 术会议. 他们还致力于翻译介绍国外最新科研成果, 并且努力使之在中国 普及, 学艺社在物理ㆍ化学ㆍ语言ㆍ史学四个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其中, 周 昌寿ㆍ郑贞文可为中国自然科学界向国外学习的代表.34) 学艺社的精英还 倡导和组织全国性的专门学会, 如郑贞文对中国化学会的创立贡献良多, 他整理统一近代以来的化学名词, 并使之标准化.

第三, 出版科学书籍, 推介中国优秀的文化以及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 化成果. 学艺社先后出版学艺论文集ㆍ学艺汇刊ㆍ文艺丛书ㆍ学艺

30) 学艺 2-4 (1920年7月30日, 沪档D2-0-1553).

31) 黄淳浩, 「郭沫若致张资平」 (郭沫若学刊 1992-4), p.70.

32) 刘俐娜, 「学艺」 (丁守和,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集, 人民出版社, 1987).

33) 钱益民, 「1920-1921年商务印书馆的改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p.55.

34) 「物理学家周昌寿」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编, 黔故谈荟, 上海书店, 1993); 王守 文, 「著名物理学家周昌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南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 委员会 编, 南明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五辑, 1997); 谢振声, 「郑贞文先生与商务 印书馆」 (编辑学刊 1989-4), pp.89-90.

(11)

文库ㆍ学艺社志ㆍ图表ㆍ民众科学ㆍ中华学艺丛书ㆍ中华学艺 社丛书ㆍ学艺小丛书ㆍ中华学艺社高中教科书ㆍ自然科学丛书等 10余种科学丛书. 如学艺丛书包括相对律之由来及其概念ㆍ赫格尔伦 理学之探究ㆍ古算考源ㆍ电子与量子ㆍ胶质化学概要ㆍ遗传与环 境ㆍ轨迹问题ㆍ生物地理概说ㆍ实用无线电浅说ㆍ威格那大陆浮 动论ㆍ社会学纲要ㆍ儿科医典等科学书籍. 这套丛书之发刊, 缘起于 1922年10月, 留欧社员陈大齐ㆍ吴永权ㆍ戴夏ㆍ曾琦等提出发刊有系统 的丛书意见书,35) 并于1923年5月在北京大学召开学艺丛书委员会成立 会, 订立发刊学艺丛书简章, 着手进行审查编纂. 再以学艺汇刊为例, 由于学艺杂志中登载的在学术上有价值的论文已为数很多, 因恐散失, 故择优印成单行本, 称曰学艺汇刊; 又有一些专门稿件篇幅较长而有印 行价值, 但未经学艺登载, 也可加入该汇刊之列.36)

辑印古书是学艺社对国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社员马宗荣在日本钻研图 书馆学, 对日本各图书馆所藏汉籍作了深入调查, 建议学艺社仿日本惯例 出资影印.37) 于是, 学艺社总干事郑贞文与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赴日访 书, 以学艺社名义向各图书馆商借书目影印. 二人在日本访书一个半月, 归 国后根据国内藏书情况开列书单, 由马宗荣在日本安排借书影印事宜, 共 影印古籍49种, 多为国内失传或残缺的珍品. 到1936年末, “共出版古书 16种, 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土早已失传的宋刊珍本.”38) 学艺社对保护中国 传统文献居功厥伟.

第四, 创办学艺大学和图书馆, 开民国专业图书馆先河. 1924年1月, 王 兆荣ㆍ何崧龄提出筹办学艺大学议案,39) 经总事务所干事会议讨论议决, . 一面组织筹备委员会, 推举王兆荣ㆍ何崧龄ㆍ范寿康ㆍ郭沫若ㆍ周昌寿为 委员; 一面成立了42支募捐队, 向国内外广泛募捐. 总事务所制订了学艺

35) 「中华学艺社经过情形」 (1924年3月15日, 沪档Y4-1-586), p.2.

36) 「中华学艺社概况」 (1936年7月, 沪档Y4-1-589), pp.52-54.

37) 王晓红, 「马宗荣与图书馆」 (贵州文史丛刊 2007-2).

38) 柳和城, 「一部不该遗忘的古籍丛书<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考」 (出版史料

2009-3), pp.112, 116.

39) 「社报」 (学艺 5-9, 1924.2).

(12)

大学董事会规程及学艺大学章程, 选出郑贞文ㆍ周昌寿ㆍ王兆荣等9人 为董事, 王兆荣为校长, 并决定第一学年先开设文ㆍ法两科. 1925年9月, 学艺大学文ㆍ法两科共招得学生30名, 正式开学. 尽管学艺大学只开办了1 年就因资金问题难以为继, 但对当时的社会教育影响颇大. 作为大学的设 施之一, 学艺图书馆随之建立, 向社会开放, 为普通民众服务, 与中国科学 社的明复图书馆并称为民国专业图书馆界的“双璧”, 在宣传科学知识ㆍ推 进科学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40)

学艺社的社会教育事业还包括创办南京学艺中学ㆍ图书阅览室ㆍ美术展 览会ㆍ国乐研究所ㆍ人事咨询所等. 如1920年设立的图书阅览室, 开始规 模较小, 后学艺社耗资兴建楼房, 图书室占据一层楼, 因而图书大为扩充, 特设阅览室, 藏书共10000余册, 内含社员的存书, 中文西文皆备, 以日文 藏书著称于世. 图书室每月购书费为100元, 并配备两名专职人员管理.41) 战后, 因社员中留日学者较多, 熟悉日本情形, 学艺社协助政府接收了日本 在台湾的文化教育机构.

第五, 举办各种公益, 积极致力于科学普及活动. 1923年10月10日, 上 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举行化学工艺品展览会, 化学家郑贞文ㆍ沈觐寅应邀 赴会, 受任为筹备主任, 后来又和高铦等社员一起加入其附设的研究会.42) 1931年, 随着科学大众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学艺社也组织了民众科学普及 委员会, 主要活动有创办民众科学杂志, 举行科普演讲, 摄制ㆍ放映科普影 片, 在各地学艺中学设立实验室等.43) 学艺社还多次举办美术展览, “为中 国早期现代主义美术活动提供一个重要的文化平台, 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 史研究和考察的重要焦点之一, 也成为我们解读中国早期现代美术传播的 重要对象.”44) 这些事业和活动, 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科普ㆍ启发了民

40) 范铁权, 「民国专业图书馆界之“双璧”: 明复图书馆与学艺图书馆」 (图书馆杂志

2010-9), p.73.

41) 「上海图书馆概览: 中华学艺社图书室」 (1934.5, 沪档Y8-1-8-72), p.2.

42) 「社报」 (学艺 5-4, 1923.8).

43) 「中华学艺社沿革小史」 (学艺 百号纪念增刊, 1933.3).

44) 艺术旬刊 1-1, 3, 上海摩社, 1932); 李超, 「中华学艺社与中国现代美术传播

(美术研究 2009-3), p.85.

(13)

智.

对于日本以庚子赔款兴办社会文化事业之运动, 学艺社也有贡献. 1923 年3月, 上海事务所发表意见, 认为该运动当容纳中国人士之意见. 6月, 郑 贞文赴日, 曾与日朝野有关人士商谈庚款运用的具体办法, 提议宜于中国 文化中心地设立图书馆ㆍ博物馆及较完备之学术研究所, 颇得赞同. 至 1924年, 日本对华文化事业协议成立, 学艺社的建议基本被采纳. 2月 20日, 学艺社发表中华学艺社第二次关于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之意见, 表 示赞成协议, 认为这样“不特可以发挥东亚文明, 实亦中日两国国交前途之 曙光.”45) 1925年11月, 根据协议,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开始筹设. 第二年 底, 上海委员会第一次总会召开, 中方委员10人, 学艺社就占了6名, 社员 严智钟任委员长. 但直到1931年4月研究所才正式成立, 此时日本对华政 策已发生变化, 研究所不能名副其实, 但毕竟利用庚款做了一些有益于大 众科教的事.

1925年10月日本学术协会在东京召开第一次大会, 邀请本社自然科学社 员前往列席, 中华学艺社当即组织了第一次学术视察团东渡日本, 除出席 该会外, 还参观了日本各大科学研究所以及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各种机构.46) 1926年10月, 中华学艺社组织了第二次学术视察团赴京都出席日本第二届 学术会议, 共连续参加了6届. 还有两次是1928年3月参观日本各项社会科 学事业, 1930年5月考察政治ㆍ经济ㆍ司法ㆍ教育ㆍ社会等情形. 回国后 他们都积极在学艺刊载考察报告, 介绍日本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和自己的 心得体会. 通过考察交流, 中华学艺社社员对日本学界甚至整个日本社会 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Ⅴ. 中华学艺社的没落和结束

45) 「社报」 (学艺 5-9, 1924.2).

46) 「中华学艺社日本学术视察团报告」 (学艺 7-3, 1925).

(14)

日本战败投降, 学艺社从重庆返沪后, 即着手各项恢复工作, 一面进行老 社员重新登记, 一面吸收新社员. 1946年11月1日, 周昌寿为发行学艺

请求社会局登记, 陈述杂志“发行旨趣为研究真理昌明学术, 编辑纲要及特 长为纯学术性文章”. 社会局第十科考查意见为: “该刊为纯学术性刊物, 已 有20年之历史, 现在胜利复刊……复核通过.”47) 1948年4月30日, 中华 学艺通讯也复刊, 以报道社务为主要内容. 不过, 这时的学艺社已开始走 向没落.

抗战虽然取得胜利, 学艺社同仁认为不可就此忽视日本问题, 1947年1 月18日, 学艺社成立日本研究会, 讨论如何与日本方面发生联系, 物色适 当之研究人员与供给研究经费, 收集资料,48) 编辑成日本研究资料一套, 如1947年12月出版的战后日本的财政经济, 战后日本与盟国, 包括战 争结束前后ㆍ战争结束后的处理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等; 战后日本的文教

, 分宗教ㆍ教育ㆍ思想ㆍ科学4章介绍日本战后情况. 1948年4月出版的

战后日本的宪法与皇室, 分宪法和皇室两编. 前编介绍战后日本宪法修改 由来ㆍ草案经过, 以及宪法全文; 后编介绍日本天皇战后地位的变化ㆍ皇 室财产调查及处理ㆍ宫内官职的改革等.

因人事萧条, 罗宗洛1947年常代为主持社务会议, 次年, 他在东京读书 时的同学费鸿年来沪自愿担任总干事, 使中华学艺社的业务有些起色.49) 1948年11月, 学艺社召开理事ㆍ监事联席会议, 讨论筹办“学艺学院”, 接 着又有代表要求恢复学艺大学和中学, 但此时国共鏖战, 人心动荡, 学艺的 事业再也不复如初了. 及至1949年10月, 部分社员出国, 留下的理事ㆍ会 员绝大多数都已参加“科联”或“科普”, 学艺社几乎停止了学术活动.

1952年, 学艺社修改章程, 表示“遵守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 在当地文 教主管机关领导下, 以联合文化界同志, 研究学术, 交流经验, 为人民服务 为宗旨.”50) 根据新社章产生了新理事会, 选出理事长薛德焴ㆍ副理事长欧

47) 「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中华学艺社ㆍ中华学艺通讯社(季刊)」 (1946年, 沪档Q6- 12-32), p.16.

48) 「中华学艺社报」 (1947年, 沪档Q546-1-40-2), p.4.

49) 黄宗甄, 罗宗洛, p.113.

(15)

元怀ㆍ李季谷, 但1953年10月24日因理事会选举发生纠纷, 陷于混乱局 面, 三位负责人形同虚设(皆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因本身工作忙, 无法兼 顾社务), 理事会长期不开会, 处于无人管理ㆍ没有领导的状态. 愿意做事 的有许君远和吴藻溪, 但两人之间却有矛盾, 且1956年后都被划为右派.  学艺杂志由理事ㆍ上海水产学院教授华汝成等编辑, 成了水产专刊, 内容 质量不高. 这时的学艺社, 已经不像一个学术团体, 存在的意义和作用都已 不大. 1956年11月25日再次召开理事会, 讨论前途问题, 大多数理事赞成 结束, 但也有少数理事未表同意, 故迁延未行.

1958年7月7日, 上海市出版局召开学艺社ㆍ民政局的联席会议, 交换有 关学艺社问题的意见. 薛德焴等认为, “解放后各种学术团体都具有专门性, 综合性团体在文化革命中不能起多大作用, 故已无存在之必要”, 且“本社 与中国科学社不同, 并无基金, 一切经费只靠房租收入维持, 经常入不敷 出, 碍难久持”,51) 因此坚决要求结束学艺社. 民政局也同意将其结束, 一 切人事ㆍ财产均由上海市出版局作具体安排.

7月31日, 政府方面对学艺社制定处理原则: (1)学艺月刊, 由上海水 产学院接办, 编辑业务交给科学技术出版社, 切实整顿, 办好这个刊物. (2) 图书馆, 请文化局接收; 学艺剧场, 今后不宜再分配剧团去演出, 请文化局 另作调度. 如文化局不需要该图书馆, 可移给中华书局图书馆接办. (3)学 艺社工作人员原则上随工作转移, 由归口单位吸收. (4)学艺社房屋, 请房 调会即拨给辞海编译所及所属中华书局图书馆使用.52) 按此原则, 学艺社 登报声明: (1)自即日起宣告结束; (2)自登报起三日后将全部财产ㆍ业务ㆍ 人事等交给政府安排处理; (3)有关人欠欠人问题以及其他权益问题请各关 系人自本日起15天内携带证件向本社提出, 逾期再不受理.53)

学艺社的房地产由上海市出版局接管; 学艺也没能继续办下去, 于

50) 「中华学艺社结束专卷(一)」 (1952年7月, 沪档B167-1-289), p.1.

51)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结束中华学艺社等社团的请示及有关批复」 (沪档B168-1 -823), p.30.

52)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结束中华学艺社等社团的请示及有关批复」, p.35.

53) 「中华学艺社宣告结束启事」 (解放日报1958年8月5日ㆍ6日, 第5版).

(16)

1958年10月正式停刊, 刊物存稿及档案ㆍ参考书籍ㆍ积存的学艺杂志统于 9月底移交.54) 学艺图书馆尽管一直以来坚持服务, 对社会起到较大作用, 但由于主管机关的解散也只能随之停办, 所有书籍和用具移交给卢湾区图 书馆,55) 停止活动. 至此, 存在了40多年的学艺社正式结束.

Ⅵ. 结 论

从1916年12月成立, 到抗战前发展成一个现代性的学术团体, 在20世纪 二三十年代达到辉煌, 一度与中国科学社齐名, 到1958年8月全部结束, 中 华学艺社拥有42年的光辉历史. 它在科学研究方面影响巨大, 对促进沟通 文理ㆍ促进人文与科学的交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6) 对近代中国的科学普 及ㆍ学术研究ㆍ社会教育ㆍ编辑出版及对外交流等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可 圈可点的贡献. 连中国科学社的成员都忍不住称赞, “其刊行杂志ㆍ翻译书 籍ㆍ编撰各种丛编, 极一时之盛”, 学艺杂志“颇多精心结撰之作, 顾其所 志范围甚广, 不专在科学也.”57) 其最大特点就是文理交融.

中华学艺社的前期发展声势显著, 这显然与其领导人大多为留日归国学 生有关, 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的共同理想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中华学 艺社正是实现这一崇高志向的良好平台. 留日学生在中华学艺社的发展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们借鉴西方科学社团发 展的经验, 通过创办科学刊物ㆍ召开学术年会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 在推进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为中国 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吸取日本科学文化本土化过

54) 「中华学艺社结束专卷(一)」 (1952年7月, 沪档B167-1-289), pp.52, 60-61.

55) 「中华学艺社结束专卷(二)」 (1958年7月, 沪档B167-1-290), pp.91-92; 杨震 方, 「中华学艺社图书馆简记」 (图书馆杂志 1982-4), p.80.

56) 范岱年, 「一个曾致力于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学术团体及其刊物 -中华学艺社和<学 艺>杂志的兴衰」 (科学文化评论 第1卷, 2004年 第3期), p.84.

57) 张准, 「五十年来中国之科学」 (申报馆 编, 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 申报 馆出版部, 1923), p.162.

(17)

程的经验教训, 以中华学艺社及其刊物为阵地, 致力于弥合科学与人文之 间的鸿沟, 开创了我国近代科学社团传播科技文化的先河, 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中国落后的社会局面.

另一方面, 虽然成立之初社员都是留日学生, 但其人生信仰并不完全一 致, 政治倾向各自不同. 社员中既有学界精英和管理技术人才, 也有投机分 子和民族败类, 尤其在艰难的抗战时期. 国内外的各种势力, 如国民党CC 系ㆍ汪伪甚至日本方面等, 都想控制学艺社为己所用,58) 竞相争夺和渗透, 使得学艺社不能更好地专注于学术事业, 影响了其社会贡献的扩大. 后期 社员成份更为芜杂, 共同追求的涣散使得学艺社逐渐丧失了凝聚力.

有研究者认为, “中华学艺社是民国初年在早期同乡会基础上纳入了学术 成分的一种新型的组织, 是一种过渡形式, 为宣传科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 近代科学的普及意义重大.”59) 作为一个民间社团, 相较于中国科学社而 言, 国民政府显然更看重后者, 这一点从中央研究院的人选基本来自中国 科学社可以得知. 中国科学社一意从事科学, 学艺社则较多注重于职业技 能方面, 而且其人员ㆍ组织和性质要更为复杂, “虽成员众多, 但日常联络 较少”,60) 未能形成有效的协作, 组织性较差, 学术交流流于形式, 影响了 其功能的发挥. 特别是在1930年代初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后, 因为与日本的 特殊渊源关系, 再加上个别社员的投敌叛国, 虽然并非学艺社的团体行为, 其形象却不免遭受连带伤损. 尽管1935年时, 学艺社决定将叛国投敌的汉 奸殷汝耕ㆍ邹宗孟ㆍ池尚同ㆍ陈大同等开除出社, 以维护学艺社的声誉.61) 但还是难以挽回在世人心中的社会印象, 被贴上“敌伪”的标签, 其积极功 能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后期的名望远不如中国科学社, 这大概就是国 民政府不肯给予财政支持的原因.

58) 郑善, 「记郑贞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福建文史资料 12, 1986), p.46.

59) 徐苏斌, 「从<学艺>看近代留日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 史国际研讨会), p.41.

60) 周宪文, 「中华学艺社的社员」 (学艺杂志 16-1, 1937.1).

61) 陈福康, 「何炳松与郑振铎」 (刘寅生, 何炳松纪念文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pp.358-359.

(18)

对于学艺社的结束, 一方面其最后领导人固然有失职之嫌, 但另一方面, 社团的解散在当时确实是大势所趋, 非人为可以改变, 即便是影响更大的 中国科学社, 延至1960年5月4日也同样宣告结束. 应该看到, 对于民国时 期向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来说, 中华学艺社凝聚科学人才ㆍ发展文化教育 事业ㆍ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而留日学生在此过程中也 发挥了其应有的历史作用.

<參考文獻目錄>

唐振常ㆍ沈恒春, 上海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沈殿成 主编, 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册)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黄宗甄, 罗宗洛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艺术旬刊 1-1, 3, 上海摩社, 1932)

学艺通讯 15-2, 1948年6月15日 (沪档Y4-1-590)

学艺 2-4 (1920年7月30日, 沪档D2-0-1553)

学艺 4-1 (1922.7.1., 沪档D2-0-1557)

「物理学家周昌寿」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编, 黔故谈荟, 上海书店, 1993)

「发刊词」 (学艺 1-1, 1917.4)

「丙辰学社社章」 (丙辰学社社报, 学艺杂志 1-2)

「社报」 (学艺 5-4, 1923.8)

「社报」 (学艺 5-9, 1924.2)

「社报」 (学艺杂志 4-7)

「上海图书馆概览: 中华学艺社图书室」 (1934.5, 沪档Y8-1-8-72)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结束中华学艺社等社团的请示及有关批复」 (沪档B168-1-823)

「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中华学艺社ㆍ中华学艺通讯社(季刊)」 (1946年, 沪档 Q6-12-32)

「中华学艺社概况」 (1936年7月, 沪档Y4-1-589)

「中华学艺社结束专卷(一)」 (1952年7月, 沪档B167-1-289)

「中华学艺社结束专卷(二)」 (1958年7月, 沪档B167-1-290)

「中华学艺社经过情形」 (1924年3月15日, 沪档Y4-1-586)

「中华学艺社立案换证书及迁移地址」 (沪档Q235-2-1695)

「中华学艺社报」 (1946年, 沪档Q546-1-40-1)

「中华学艺社报」 (1947年, 沪档Q546-1-40-2)

「中华学艺社社员录」 (1923年, 沪档Y4-1-585)

「中华学艺社社员录」 (1935年, 沪档Y4-1-588)

(19)

「中华学艺社宣告结束启事」 (解放日报1958年8月5日ㆍ6日, 第5版)

「中华学艺社沿革小史」 (学艺 百号纪念增刊, 1933.3)

「中华学艺社日本学术视察团报告」 (学艺 7-3, 1925)

「中华学艺社第六届年会专号」 (1935.5, 沪档Y4-1-587)

「中华学艺社总事务所报告」 (学艺 9-6, 1929.4)

高平叔, 「蔡元培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2) 邓牛顿, 「郭老与“中华学艺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4)

刘俐娜, 「学艺」 (丁守和,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集, 人民出版社, 1987) 柳和城, 「一部不该遗忘的古籍丛书<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考」 (出版史料 2009-3) 李超, 「中华学艺社与中国现代美术传播」 (美术研究 2009-3)

范岱年, 「一个曾致力于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学术团体及其刊物 -中华学艺社和<学艺>

杂志的兴衰」 (科学文化评论第1卷, 2004年 第3期)

范铁权, 「民国专业图书馆界之“双璧”: 明复图书馆与学艺图书馆」 (图书馆杂志

2010-9)

谢振声, 「郑贞文先生与商务印书馆」 (编辑学刊 1989-4)

徐苏斌, 「从<学艺>看近代留日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 际研讨会)

杨震方, 「中华学艺社图书馆简记」 (图书馆杂志 1982-4)

王守文, 「著名物理学家周昌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南明区委员会文史资 料委员会 编, 南明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五辑, 1997)

王晓红, 「马宗荣与图书馆」 (贵州文史丛刊 2007-2)

张准, 「五十年来中国之科学」 (申报馆 编, 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 申报馆出 版部, 1923)

钱益民, 「1920-1921年商务印书馆的改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郑善, 「记郑贞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福建

文史资料 12, 1986)

郑贞文, 「我所知道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 商务印书馆, 1987) 齐振英, 「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科学体制化实践」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13)

朱光潜, 「唯心哲学浅释」 (中学生 1930-6) 周宪文, 「中华学艺社的社员」 (学艺 16-1, 1937.1)

陈福康, 「何炳松与郑振铎」 (刘寅生, 何炳松纪念文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何炳松, 「中华学艺社的责任和前途」 (中华学艺社报9-4, 1936.12) 黄淳浩, 「郭沫若致张资平」 (郭沫若学刊 1992-4)

(20)

(한글요약)

중국인 일본유학생과 중화학예사(中 华学艺社) (1916-1958)

쉬 펑화 (徐锋华)

중국인 일본유학생들은 1916년에 일본에서 병진학사(丙辰学社)를 창립하였고, 귀국한 뒤에는 1923년 중화학예사(中华学艺社)로 이름을 바꾸어 민국시기 중국과학사(中国科学社)와 더불어 종합적인 과학 단 체를 이루었다. 중화학예사는 과학 전파와 문화 확산에서 불후의 공헌 을 하였다.

이 과정에서 일본유학생들은 조직을 형성하고 이끌어가는 데 중요 한 역할을 하였고, 근대 과학 문화 전파라는 공동의 이상이 그들을 긴 밀하게 연계하였다. 그들은 중화학예사를 통해 숭고한 지향을 실현할 수 있는 좋은 기반으로 삼았으며, 오랫동안 이 단체를 주도하면서 발 전시켜 나갔다. 뒤에 중화학예사의 구성원 성분이 점차 복잡해지면서 공동의 추구하는 바가 흐트러지게 됨에 따라 점차 그 응집력을 상실하 게 되었다.

주제어 : 유일학생, 병진학사, 중화학예사, 과학문화 전파 關鍵詞 : 留日学生, 丙辰学社, 中华学艺社, 科学文化传播

Keywords: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1916 Society of Learning, Chinese Society for Arts and Sciences, Propagation of Scientific Civilization

(원고접수: 2015년 7월 26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5년 10월 16일, 수정원고 접수: 10월 22일, 게재 확정: 10월 25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2021.12.13 【北海道支部:3名】 【中部支部:10名】 氏名 所属先 氏名 所属先 木下 幹朗 帯広畜産大学畜産学部 氏田 稔 名城大学農学部 園山 慶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院 木村 哲哉 三重大学大学院生物資源学研究科 細川 雅史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水産科学研究院 木村 真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生命農学研究科 木村 洋子 静岡大学総合科学技術研究科

2022.1.24 【北海道支部:3名】 【中部支部:10名】 氏名 所属先 氏名 所属先 木下 幹朗 帯広畜産大学畜産学部 氏田 稔 名城大学農学部 園山 慶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院 木村 哲哉 三重大学大学院生物資源学研究科 細川 雅史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水産科学研究院 木村 真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生命農学研究科 木村 洋子 静岡大学総合科学技術研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