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大爱思想:“大爱精神”与“泛爱众”

第四章 静思语》体系儿童教育佛教意涵

三、 大爱思想:“大爱精神”与“泛爱众”

2

:慈济大爱对人之精神

资料来源:证严法师(2012). 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2 。

慈济宗门精神理念对人的大爱精神,如图二以六主题对人“不忍众 生受苦难”的大爱精神态度,是以真诚的爱和“同体大悲”精神救济苦 难,如《法华经》的菩萨付出精神,尽力陪伴肤慰天灾和贫穷等。这也 如《无量义经》第七功德提及“六波罗蜜显神奇,爱洒人间大悲意,令 诸众苦皆得离”(证严上人,

2011: 491

)。证严法师认为要到达涅槃境 界,须实践“慈悲”和“大爱”的“佛陀本怀”(释德𠆩,

2008: 879)。

对此,慈济通过许多赈灾活动,如在尼泊尔地震和吉兰丹水灾等时期,

伸出援手启发爱心,借助“医疗赈灾团”和志工团队的配合互助精神,

发挥真诚与爱,并人道关怀感动灾民。证严法师认为要把握救济因缘,

从赈灾过程中祥和社会。

此外,也鼓励当地“小志工”和儿童灾民投入救济工作。赈灾时期 不分国界、种族和宗教,一视同仁帮助,显现平等的爱。证严法师把

“为佛教、为众生”理念,化为“拔苦予乐”具体行动,以“大爱”跨

不忍众生受苦难/对人

信己无私、信

人人有爱 众生平等 无国界、种族、

宗教之分 付出无所求 教富济贫、济

贫教富 跨越宗教籓篱

土出发(慈济基金会,

2009

1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慈济用爱心付出,

传达爱与善给予灾民并长期关怀境内缅甸难民(释证严,2010:64)。

对此,儿童教育中也纳入“慈悲”和“大爱”价值观,如《静思语漫画 三》“要以至诚的热心、去温暖人们心灵上的凄凉”和“把快乐的气氛 带给他人就是“慈”,同情恻隐之心就是“悲””等(张欣怡,2007a:

9),说明“大爱精神”中“不忍众生受苦难”的内涵。

另外,《静思语》也提到“贪欲缩小到零点,爱心扩大遍虚空”,

即多付出爱,并把爱扩大,也如“有心就有福,爱多力量大”。当中也 纳入“付出无所求”元素 。慈济“大爱”精神是要为普天下苦难众生付 出时,不仅付出无所求,还要感谢对方给予服务的机会,发挥救人良能。

因此,《静思语》儿童教材中都提及服务态度,如《静思语漫画》中

“做一个被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人有两耳两眼一口双手双脚,

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 (张欣怡,

2007a

9

)、“若希望日 日欢喜,就要尽心尽力为人群付出”和“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生命要不断地发挥功能,才是美好的人生”(张欣怡,2007c:12)。

对此,也鼓励从小培育儿童善种子,让儿童加入“小志工”。在台 湾提倡三至十二岁儿童“静思小志工”学习服务,灌输儿童做个有礼和 行善的小菩萨,如《儿童静思语》“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个人,做坏事不

阶段要运用浅白话语、巧妙譬喻和温婉言词,让儿童欢喜接受道理和吸 收善法。在灌输礼和付出概念时让儿童领悟付出的欢喜。因此,在社区 服务方面,台湾慈济小学将社会服务列入课程包括医院志工、社区与校 内服务等,借由服务教育让儿童学习关怀周遭(赵贤明,

2009

101

)。

3:慈济大爱对物与环境之精神

资料来源:证严法师(2012). 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2 。

慈济“大爱精神”也包括对物和环境如图三。其中包括“温室效应 与碳足迹”的暖化现象。《静思语漫画五》提及“地球资源不断损耗,

乃因人类无节制地注重享受”(张欣怡,2007c:9)。因此,若要改善 此现象,需“碳平衡”,即心平衡,从克己欲念做起,以“勤俭生活、

节约能源 ”改善大自然,并启发爱心,进而做到“不忍大地受毁伤”。

《静思语漫画四》“俭朴”篇则提及“勤俭会成功;奢怠会失败”(张 欣怡,

2007b

9 - 10

)。

不忍地球受毁伤/对物与环境

爱心化清流,

净化人心

爱大地做环

温室效应与

碳足迹 爱物惜福 生命共同体

除了救济苦难,同时也积极推广环保理念,教育爱地球必须从自身 做起,成为实践菩萨人间化,推动“克己复礼,民德归厚”运动之一。

“克己”是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勤克俭朴,而“复礼”是宣扬环保意 识,让社区民众投入环保,一起懂得惜物,力行节约生活。“民德归厚”

是发挥真诚相待的爱,影响家庭和社会。对此,“爱大地做环保”则是

《儿童静思语》<我会做环保爱护大自然>所重视,提及“爱山,爱水、

爱惜地球资源”和“疼惜大自然,人人都平安”(证严法师,2004d:5、

7)。这包括成为“环保志工”,如“环保小小兵,垃圾变黄金”(证严

法师,2004:17),灌输儿童成为环保份子。这也纳入“静心”心灵环 保佛学元素,如《儿童静思语》“身体的污泥用水清洗,心灵污垢用智 慧之水清除”(证严法师,2004d:27)。

同时,也提倡“爱物惜福”观念题材,如《儿童静思语》“一件东 西能充分利用,它的生命价值才存在”、“爱护身边物,惜福且知足”

(证严法师,2004d:13、19)和《静思语漫画》“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 染,惜福、惜缘”才是真正护生”(张欣怡,2002a:14)。人类要救地 球,就只有发挥“法界观” 的现代精神(江燦腾,

1996: 459

)。40 这环 保精神则是“法界观”现代理论诠释与实践。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慈 济“大爱”所重视,而且也较贴近生活化和实践。他们在启蒙教育就灌

                                                                                                                         

40“法界”的梵语是 dharma-dhatu,藏语是 Chos Kyi Kyams, Chos Kyi dbying, 综合性意义,是指

输环保志工思想,为环保出一份力,是值得推广的环保观念。其大爱思 想中环保目的是为了和谐,对于儿童是很好的启蒙意识。

《弟子规》中虽提及“泛爱众”, 然而内容没提及环保内容。《静思 语》儿童教材“仁爱”篇中则提及环保意识,如《儿童静思语》 <我会 做环保爱护大自然>册中提及“环保小小兵,垃圾变黄金”和“爱护身边 物,惜福且知足”(证严法师,

2004d

17

19

)等。《弟子规》重视行 善,在“泛爱众”篇提及“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舒屏,

2014: 122),要在能力范围帮忙同学、老人或邻居,灌输儿童在能力范

围无私付出,也提及“善相劝,德皆建”(舒屏,

2014: 134

)以善意劝 对方,如劝告朋友过失。另外,也互勉做好事,提出其中具体实践善行 方法,如同《静思语》教材宗旨,但没对此扩展另外行善方法。

此外,《静思语》儿童教材也纳入了“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感,因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因此,要启发儿童以爱心维护人世间和谐,以温 柔心对待天地万物或人类。这如《静思语漫画》“责任”篇“地球供我 们资源,我们有责任为下一代保护地球、爱惜资源”(张欣怡,

2007b

9-10)和“人生目的不在于物质享受,而是尽责任”(张欣怡,2007c:

9

)。《儿童静思语》“地球供我们居住,供应我们资源,我们要感恩它、

珍惜它”(证严法师,

2004d

23

)。这无形中去除了自私自利的态度,

由于大家是生命共同体,要和气互爱,发挥本具爱心“尊重生命”,

如疼惜众生和万物大地。《静思语漫画》提出“只要有疼惜自然资源的 心,人间就会减少很多天灾人祸”(张欣怡,2007c:12)。《儿童静思 语》“绿化的手,慈悲的心,共同做大地园丁”和“种树不忘护树,放 生不如护生”(证严法师,2004d:15、9)。这发挥了“无缘大慈”和

“同体大悲”,把“大爱”扩展至万物与大地。“生命共同体”教育孩 子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生命,了解人与天地万物生命联系,提醒儿童不 仅尊重自己和他人,同时也视生命为重要一环。因此,《静思语》儿童 教材提供生命教育,并自幼扎根的观念。

4

慈济人文之菩萨人间化

资料来源:证严法师(2012)· 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 :2 。

另外,“慈济人文”是四大志业的其中一环41,实践外行“慈悲喜 捨”。图四显示慈济人文的核心精神实践之菩萨人间化,其较为广泛是

“见苦知福、入群拔苦”、“知福、惜福再造福”和推动“克己复礼,

                                                                                                                         

慈济人文之菩 萨人间化

守心、守志、

守德、守戒

见苦知福、入 群拔苦

知福、惜福再

造福 人间菩萨招生

推动“克己复 礼,民德归厚”

运动

民德归厚”运动。慈济宗门菩萨行者,要道心坚定,一同走菩萨道,如

“守心、志、德和戒”。而当中最重要是“感恩、尊重、爱”,即“知 福、惜福再造福”。透过各项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以感恩他人的精神,从 中再实践利他善行行为,再影响其他人一起行善,形成“大爱”。

对此,《儿童静思语》<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册,也培养感恩 心。证严法师认为教育要从小开始,教师要以智慧启发悲悯之心,让儿 童体会不同人生面貌,如贫穷或生病的苦难人等,并对他们付出关怀。

这如台湾慈济小学生关怀贫病困苦的孩子,动手协助洗餐具,体现小学 生“大爱”的“生命教育”,也培养儿童“悲悯心”,从“知福中感恩、

惜福中关怀、造福中培养智慧的真善美”,如《儿童静思语》“自造福 田,自得福缘。知福惜福再造福”(证严法师,2004b: 11)让儿童能感 恩并继续造福,培养慈悲喜舍和丰富生命内涵的生命教育。尤其童蒙也 灌输儿童对他人说“感恩”时,由衷表达,灭除主观意识,对人尊重,

启发真诚之爱,产生共鸣,并发挥影响力一起付出成就好事(证严法师,

2012: 120)。《静思语》提及“心能知足,不会彼此怀疑:心存感恩,

则能以爱相待”,因此要心存感恩知足才能互爱。在慈济儿童教育中,

用餐前要唱“供养歌”,用餐后唱“感恩歌”,希望从中启发孩子对万 物的感恩心(释证严,2015: 218)。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灌输“感恩、

尊重和爱”,以善念循环对待每人,提倡儿童“感恩”之心。《儿童静 思语》如“感恩他人就是美化自己”(证严法师,2004g:7),提醒儿

证严法师认为,人要体会佛陀开阔的心胸“心包太虚”,即“善解 和包容”的“佛心”。42在《儿童静思语》<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册中培养 儿童大爱无量的心。例如“普天三无: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下 没有我不相信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证严法师,

2004g

3)。同时,也提倡爱心及包容心,如“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和

“小事善解,大事包容,事事要感恩”。内在修养如“别人骂我,不谅 解我、毁谤我,要感谢他考验我的修养”和“对不可理喻的人,要怜悯 他、包容他、教导他” (证严法师,2004g:19、21)。《静思语漫画》

则提出“人我之间要培养善解,不要曲解”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脸孔 及习气,相处时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张欣怡,2007c:16)。这显 示由内修心到外的实践,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展现清静心。

另外,“和气友爱”也是儿童可学习的价值观。儿童与朋友相处的 过程中要互相合作,但《弟子规》没提及这一点,只提友谊之间要互助 勉励,善意劝导朋友,如“善相劝,德皆建”(舒屏,2014: 134)。

《静思语漫画一》“合作”篇则提及“人人和心、合力,才能发挥最大 的力量”和“合心为善,和气付出,互爱赞叹,伸手协力”(张欣怡,

2002a:16),提倡互相合作的精神内涵。《静思语漫画》也提出“成就

一件好事,需要你我他同心完成,不要有你我他的成见”等(张欣怡,

2007c

16

),说明合作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