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孟子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驺人。(驺为今山东省邹城,一说当时属鲁。) 对于孟 子的生卒年,后世学者则有不同的推断,普遍认为是在公元前 372 年至公元前 289 年 28左右,另一说法是生于公元前 385 年,卒于公元前 304 年前后 29。孟子先世是 鲁国公族孟孙氏,后来衰败。孟子幼年丧父,父名激,字公宜。他是由母亲仉氏抚 养长大。有关孟母教子的传说,可见于《列女传》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 30。根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31所记: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 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 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 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

太史公司马迁以一百三十七字为孟子作传 32,只简略说明了孟子的生平,因此 后世学者不得不从《孟子》七篇十四卷和其他典籍中去探索更多有关孟子生平阅历

28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页115。(查陈正茂著:《中 国通史》,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黄俊杰著:《孟子》等,均用此说。) 

29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页1。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江苏古        籍出版社,1997,页4-10。 

30 董洪利:《孟子研究》,页10。 

31 〖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页2343。 

32 笔者按:司马迁将孟子和驺衍、淳于髡、慎到、荀卿等合为一传,相信自有其原因。查汉文帝时,

《孟子》曾立于学官,设置博士,称传记博士(《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武帝时只立五经博士而废传记博士,使《孟子》回返诸子之列。司马迁为史官,自当洞悉此事。

笔者怀疑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以及司马迁本身的遭受腐刑,是否影响了太史公对孟子的书写。 

19 

的资料。历代以来有关孟子的考据,可谓连篇累牍,由于《史记》对孟子的记述十 分简略,给后人提供了宽阔的开拓和考据的空间。虽然从《史记》的记述中无法窥 视孟子生平的全貌,但也揭示了孟子在战国时生活经历的主要脉络,至少我们能从 中得知一些事实,本章以《史记》所言为节题,简述孟子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受业子思之门人”

有关孟子的师承,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也作了大量的考据工作,在此不赘言。

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过程中,受到子思和子思后学的影响,确是事实。司马迁说 孟子从学于子思的弟子,因孟子本身不曾提及他的师承,只说自己私淑孔子,“予 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33 很可能是孟子曾师从不同的儒者,摘取各家 精华,再经过自己的努力,才成就了大学问,因此不愿说明师承。或许的确没有“亲 炙”的对象,只以“学孔子”为治学目标,以孔子为典范和理想中的老师。

由于《孟子》书中经常引述曾子和子思的言行事迹,34 学界即有儒家的传承是 由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再到孟子 35 之说,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志业。子思和孟子是

“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般被认为是儒学的正统 36

3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离娄下》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295 

34 杨泽波:《孟子评传》,页26-29。作者列出《孟子》书中引述曾子、子思言行的各章,认为与 孟子思想有密切关联,如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曾子和子思在《孟子》书中出现的次数也最多。 

35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页119。作者说“孟子在孔门,所承为曾子及子思一派,熟知孔 子晚期之成熟理论,故孟子独能推进孔子之说。且在七篇中,孟子屡称曾子及子思,亦可知其传 承所在。” 

36 杨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观》,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0,页35 

20 

第二节 “迂远而阔于事情”

“迂远而阔于事情”可说是当时诸侯对孟子的评价。孟子周游诸侯列国,在他 中年以后的二十多年期间,曾到过齐、宋、鲁、滕、魏等国(魏在公元前 361 年迁 都大梁后改称梁)。孟子曾见过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齐威王、滕文公等,可惜 他的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趋势相逆,因此被认为迂阔而不合实际。在《孟子》书〈滕 文公下〉篇中,有关于孟子和弟子游历诸国的描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以传食于诸侯。”可见当时的盛况,孟子也有不少的追随者。

据钱穆考证,孟子曾在齐威王时,约公元前 335 年游于齐,后来到过宋、滕、

薛诸国,回到邹国,再游梁国,最后在齐宣王时再到齐国,然后在公元前 312 年离 开齐国返回邹国 37。他虽获得各国国君礼待,但却始终没有被重用,只在齐国任过 卿的职位 38。孟子在这段漫长的游历生活中并没有达到他要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目的,

实践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第三节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这是司马迁对战国时代背景和时势趋向的速描。诸侯为了富国强兵,所以尊崇 武力,目的是要争夺霸权。原因是周王室东迁以后,封建制度继续溃败,周王已无 能力制约各国。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兼并,各以武力自保或试图扩张势力,想要成为

37 钱穆:〈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秦考〉,见《先秦诸子系年》上册,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56 314317 

38 钱逊:《先秦儒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页76 

21 

天下霸主。各国的贵族卿大夫也夺权篡位 39,无所忌惮。当时的诸侯权贵都尝试广 招有才能的士人,为他们出谋献策,开疆辟土。无论合纵连衡,任何策略皆以功利 为目的,必然产生“以攻伐为贤”的价值观。由于当时的私学已盛,新的士阶级涌 现,民间自由学术兴起 40,即产生了所谓“百家争鸣”的景况。孟子和其他士人一 样,要争取机会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过他的仁政思想并不符合当时“以攻伐为 贤”的政治现实。如以孟子的话说,那是一个“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滕文公下〉的时代。他批评当时的国君“未有不嗜杀人者”〈梁惠王上〉 ,“以 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离娄上〉,这些都是当时 的真实写照。因此,便有“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的卫道精神和宏愿。也因此不得不与人争辩。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孟子不得不与人争辩,批评当时诸子,无非为了争取实践政治理想的 机会。不过,孟子善辩确是事实。他曾批判墨翟、杨朱“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又说公孙衍和张仪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他认为陈仲“无亲戚君臣上下”,

“蚓而后充其操者也。”〈滕文公下〉他更批评墨者夷之,“以所贱事亲。”;对 农家的许行则说:“许子之道,相率为伪。” 〈滕文公上〉;可见孟子不但好辩,

而且言辞犀利。但孟子要提倡和实践的,是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主体的政治理想,这 显然和当时的趋势相悖。因此不能像商鞅、吴起、孙子、田忌等,获得重用。当时 重功利、酷法和权谋以及行霸道的局面,不是孟子所能扭转的。不过,由此可见孟 子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在不断的挫折中依旧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用了二十多

39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页68 

40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第六章,页93108 

22 

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劝说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救民于水火,充分显现了他的高 尚人格和抗争精神。

第四节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之所以“是以所如者不合”,不只是由于他的“不识时务”,更由于他的

“仁政”理想“不合时宜”。战国时期的攻伐战争频繁,单就孟子见梁惠王的前后 十年间,有记载的战争便多达二十八次 41。而孟子的政治理念是最典型的德治主义,

他把道德思想引伸到政治中,要求所有的政治目的和手段都必须符合道德准则。认 为先王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扩充人的善性便能行仁政,

达到王天下的目的,所谓“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并且 肯定“仁者无敌”。但当时的现实是凭恃武力行霸道,唯有坚甲利兵能防御侵略,

不然,兵临城下,国家倾覆于旦夕间,如何还能以仁义道德,一统天下。孟子的政 治理想不符当时局势的要求,自然没有执政者会遵循他的政见,所以孟子在齐国时 也只有客卿地位,不获重用。这是孟子的遗憾,也是时代的悲哀。不过,孟子确实 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可供万代追寻的政治理想。

第五节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41 黄俊杰:《孟子》,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93,页30 

23 

孟子不为时用,最后返回邹国时便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序《诗》《书》,述 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也是仿效孔子的榜样,年老不得志则退而著述。

孟子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 上〉,孟子一生尊崇孔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42 ,是前代圣人伯夷、伊尹、

柳下惠德行的集大成者,所以是他向往的最高道德典范。可见孟子虽与孔子相隔百 年,但他却是孔子最忠诚不二的精神追随者。

东汉赵歧 43 在《孟子章句》的〈孟子题辞〉中说孟子“治儒术之道,通五经,

尤长于《诗》、《书》”4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曾引述“今孟子书中,引诗者 三十,论诗者四;引书者十八,论书者一,又有但引书而不言「书曰」者,礼及春 秋,亦时言及” 45。可见《孟子》之作不只是记录了孟子本身的思想学说,也反映 了孟子不但继承,而且进一步发扬了先秦儒家思想的事实。因此,《孟子》一书在中 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赵歧曾给《孟子》至高的评价,他不仅说《孟子》的内容“包罗天地,揆叙万 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而且认为“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

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 高节,抗浮云。”以此说明《孟子》一书对国家政治、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操守所 能起到的作用。赵歧还称誉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因《孟子》已具有和“风”、

42 《孟子集注·万章下》卷十,页315。 

43 赵歧:东汉末年京兆长陵人,他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的最早一部《孟子》注本。赵歧的生 平在〖清〗焦循所著《孟子正义》首篇的〈孟子题辞〉疏中有较详尽的叙述。见《诸子集成》第 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1954,页117。另见《汉书·赵歧本传》 

44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十一《孟子注疏》,〈孟子注疏题辞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页5 

4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出版,1968,页142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