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综上,《小女贼》的图像叙事并非一味地叙述故事,同时也给读者预留了 想象空间。基本上,《小女贼》图像的叙事需要靠观者的联想及想象来加以完 整化,如在时间的处理上,《小女贼》图像以激发观者脑中的意识流动来完成 叙事动作,分别用了捕抓蕴蓄“前因后果”的顷刻,以及纲要式的时间并置二 种手法;在叙事距离的调整上,《小女贼》以“意象化”的形式来调节图像的 叙事讯息,让观者在琢磨画中意象概念时与叙事拉开了一个适当的距离,这种 距离能产生审美趣味。此外,《小女贼》图像运用了全知视角、受限视角以及 微观视角作为其叙事视角。透过这三种视角,钱海燕阐发了她的生活哲学、人 生态度等观点,也表达了其对现实、社会的一些追问,同时又以一种较低的角 度贴近人们日常生活,探视不易为人们所关注的事物,使作品充满生活质感。

在语录修辞的研究上,《小女贼》语录体现了独具的修辞色彩。本文用评 点法来解读其修辞对题旨的体现,以及对客观语境、主观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的 适当拿捏和创造,可以说,这是其修辞之成功的基本要因。此外,《小女贼》

语录修辞还展现了对文学语体的适应,具体表现在其富有形象性、丰富性、表 情性的词汇运用及修辞方式上。同时,《小女贼》语录也常出现与应用语体和 日常谈话语体交叉渗透的现象,这种渗透能产生新异的修辞表达形式。至于语 义的变换组合,《小女贼》语录惯用的组合形式有转义、篡义、越级和兼义四 种,透过分析修辞语义的组合方式能有效解读《小女贼》语录的“辞面”与

“辞里”之间的关系。

36 最后必须坦言,本文尚有不足之处,然现有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将是未来继 续研究的借鉴。此次研究把《小女贼》的图像和语录分开探析,并不侧重于两 个媒介的互文关系。事实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绘本是可以读出至少三个故事 的:文字叙述的故事;图画叙述的故事;二者交织后产生的故事。对未来相关 研究的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小女贼》的图像和语录的互文性,及其产生的 艺术效果等方面去探讨。

37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 陈光磊(2001),《修辞论稿》,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 陈汝东(2004),《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陈望道(1997),《修辞学发凡》,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法】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著;车槿山译(1997),《后现代状态——

关于知识的报告》,北京: 二联书店。

5.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1984),《拉奥孔》,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6. 黎运汉(1989),《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广州: 广西教育出版社。

7. 刘焕辉(1997),《修辞学纲要》,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8.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1987),《视觉思维——审美 直觉心理学》,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9. 申丹(2010),《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日】松居直著;郭文霞、徐小洁译(1996),《我的图画书论》,上 海: 上海美术出版社。

11.钱海燕(2005a),《小女贼的细软》,北京: 作家出版社。

12.钱海燕(2005b),《小女贼私房画》,北京: 作家出版社。

13.钱海燕(2005c),《小女贼在惦记》,北京: 作家出版社。

38 14.钱海燕(2005d),《小女贼之偷香》,北京: 作家出版社。

15.【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1990),《叙事话语、新叙事话 语》,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6.吴礼权、邓明以(1998),《中国修辞学通史——当代卷》,长春: 吉 林教育出版社。

17.王希杰(2006),《汉语修辞论》,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18.【美】韦恩·布斯著;付礼军译(1987),《小说修辞学》,广州: 广 西人民出版社。

19.张弓(1993),《现代汉语修辞学》,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宗守云(2005),《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二、专书论文

1. 【法】兹维坦•托多洛夫著;张寅德编选;黄晓敏译(1989),<文学作 品分析>,《叙事学研究》,第一版(页 43-94),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 【法】兹维坦•托多洛夫著;张寅德编选;朱毅译(1989),<叙事作为 话语>,《叙事学研究》,第一版(页 294-306),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39 三、期刊论文

1. 胡习之(2007),<修辞分析论>,《江汉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 期,页 69-73。

2. 龙迪勇(2007),<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 9 期,页 39-53。

3. 孟建安(2014),<关于修辞语义基本属性的思考>,《韩山师范学院学 报》,2014 年第 5 期,页 58-65。

4. 孟 建 安 ( 2015 ) , < 修 辞 语 义 与 语 言 意 义 之 关 联 >, 《 平 顶 山 学 院 学 报》,2015 年第 1 期,页 113-116。

5. 沈冠东(2017),<图像叙事的叙事者与叙事视角探析>,《文化艺术研 究》,2017 年第 4 期,页 138-145。

6. 孙宜生(1992),<意象艺术论纲>,《美术》,1992 年第 1 期,页 20-26。

7. 汪甍(2016),<叙事学研究与图像叙事新探>,《新美术》,2016 年第 1 期,页 93-95。

8. 王瑛(2016),<回顾与展望:跨媒介叙事研究及其诗学建构形态考察>,

《中国文学研究》,2016 年第 4 期,页 16-21。

四、学位论文

1. 罗春萍(2011),《意象绘画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广西艺术学院,

广州。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