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udit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ducation《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
Jilid 1(第一期), 2020,eISSN2716-5493,144-152.
144
殿堂内外:论《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及其意义
Literary Canon in the Making:
A Discussion on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谢征达(香港中文大学)
Seah Cheng T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摘要
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马华文学评论,可说是马华文学评论的黄金年 代。整体上,《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集合了当今马华文学评论的重量级论述。可再探 究的是,《大系》中的这十一人是否足以带来当代马华文学评论的整体景观。这里也 可从两个层面思考:一、就《大系》中文章所涵盖的主题而言,议题是否关键且具经 典性、评论是否有具备收入选集的价值?二、收入在大系内的评论学者可否为马华文 学场域提供重要的见解与思维,甚至是主导当代马华文学的论述?
关键词:马华文学,文学批评,文学典律,钟怡雯,陈大为
Abstract
The literary criticisms of Malaya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to 21st century is known to be the “golden gener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voices on the eleven writers if they are able to portra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alayan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 are two perspectives that can be discussed. Firstly, are the essays well- represent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mpendium? Secondly, are the writers in the
145
compendium able to provide insightful thoughts, or even lead in the narrations of Malayan Chinese literature?
Keywords: Malayan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Canon, Choong Yee Voon, Chen Tah Wei
Erudit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ducation《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
Jilid 1(第一期), 2020,eISSN2716-5493,144-152.
146
钟怡雯、陈大为主编《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十一卷)
台湾元智大学中文系,2019年出版。
ISBN:978-986-6594-47-2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马华文学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甚至是整理、编撰方面 都处在待补的状态。1诸多学者对此纷纷提出想法。出生于马来西亚,目前在台湾任教 的林建国(1964-)曾在文章〈等待大系〉(1997)中坦言大系的重要性:“我期待一 部当代马华文学大系已久,可是不能确定理由是否和他人相同。对我而言,没有这部 大系,使我对马华文学常有思考上的困难,在讨论某个作者或作品时,没有足够的历 史参照可以进行贴切的分析。缺乏这份参照,我也无从掌握马华文学过去三四十年的 努力和变化。”2在不同的文类中,马华文学的评论整理工作更是忝陪末座,数量与质 量都不及作品选集来得丰富齐全。长期关注马华现代诗的张光达(1965-)在《辣味马 华文学:九〇年代马华文学争论性课题文选》(2002)一书中写道:“在马来西亚的 华文文学,文学批评是最弱的一项,无论是导读式的实际批评,或是议论式的文学观 念,都是马华作者不太愿意去碰触的文体。”3两位学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马华文 学评论欠缺整理,显然是一项急需关注的议题,也是一件尚待建构的工作。
2019 年出版的《马华文学批评大系》肯定是对马华文学评论缺乏整理的强而有力 的回应。该大系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出版,是由任教于元智大学的钟怡雯和台北 大学的陈大为联合主编。二人参与共同编辑的选集繁多,例如:《天下小说选:1971- 2004 世界中文小说》(2005)、《马华新诗史读本 1957-2007》(2010)、《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专题》(2013)等。大系以作家分卷,收入的学者有钟怡雯(1969-)、陈 大为(1969-)、林建国、张光达、陈鹏翔(1942-)、李有成(1949-)、张锦忠
(1956-)、潘碧华(1965-)、黄锦树(1967-)、魏月萍(1971-)和高嘉谦(1975-
)。大系全文超过两千六百多页,足以证明《大系》已经收入了 30年间相当数量的评 论文章。
1 本文受教于两位匿名评审委员提出的修改建议,谨致谢忱。
2 林建国,〈等待大系〉,《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林建国》(桃园:元智大学中文系,2019),页 263。
3 张光达,〈建构马华文学(史)观:90 年代马华文学观念回顾〉,张永修丶张光达丶林春美主编,
《辣味马华文学:90 年代马华文学争论性课题文选》(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
2002)。
147
平心而论,有关马华文学评论的大系,也曾有个别研究者做出努力。钟怡雯在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的序文中便提及四套具规模的马华文学 评论整理的大系:方修(1922-2010)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19-1942)• 理论批 评》(1971);苗秀(1920-1980)编选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45-1965)• 理 论 》 (1972) ; 谢 川 成 (1958- ) 主 编 的 《 马 华 文 学 大 系 • 评 论 (1965-1996) 》
(2004)以及陈大为、钟怡雯、胡金伦(1971-)的评论选集《马华文学读本Ⅱ:赤道 回声》(2004)。当然,除了这些选集之外,也有个别学者出版的马华文学评论集。4
纵使这些选集在时间锚定与划定区域下足功夫,勾勒出马华文学评论的蓝图。然 而,对于马华文学场域的生产结构,“旅台”现象或是 2000年后探讨的新议题,如华 语语系理论介入马华文学、或是新一代马华作家的作品述评等皆未收录其中。再者,
《大系》中突出作者群体对马华文学整体贡献与影响力的视角亦是此大系独特之处。
《大系》一方面整理了从 1989年至 2018年的资料;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从 11位学者的 马华文学的评论中,在质与量上都足以形构出一套当代马华文学大系,过去对当代马 华文学评论质量不足的说法,自然也不攻自破。然而,大系编纂以个别学者为卷总会 引起异议,钟怡雯也深知此理,并在《大系》序文中说道:
这套《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是为了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而编,最初完成的预选篇 目是沿用《赤道回声》的架构,分成四大册。后来发现大部分的论文集中在少 数学者身上,马华文学评论已成为一张殿堂里的圆桌,或许,“一人独立成 卷”的编选形式,更能突显殿堂化的趋势。5
编者在《大系》的编辑体例中清楚地界定选择范围。大系主要收入近 30 年
(1989-2018)的马华文学评论、作者身份需是“马来西亚出生,现为大马籍,或归化
其他国籍”。在文章的选择上每卷收入长篇最少 6 篇,加上其他短篇,总计不超过 12 篇,另外,格式、排序、出处、校对等皆看得出其严谨的编纂历程。编排的成效与内
4 个人的马华文学评论集,无论是在新加坡或是马来西亚,出版的数量不少,一些例子如黄孟文,《新 华文学·世华文学:评论与史料选辑》(新加坡 : 云南园雅舍, 2008);伍燕翎主编,《未完的阐释 : 马华文学评论集 》(吉隆坡 :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 2010);温任平,《马华文学板块观察》(台 北:秀威出版,2015);张松建,《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政治:新马文学六论》(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 室,2017)等。
5 钟怡雯,〈总序:殿堂〉,锺怡雯丶陈大为主编,《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桃园:元智大学中文系,
2019)。
Erudit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ducation《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
Jilid 1(第一期), 2020,eISSN2716-5493,144-152.
148
容的丰富程度可圈可点。或许我们还会问,殿堂之外,还有几人?显然,也因为“殿 堂”里的圆桌座位有限,“一人独立成卷”的《大系》肯定引起诸多提问,为何某人 不被收入,为何某人被收入?自有文学史以来,这些疑问屡见不鲜,合理或不合理的 收集也就决定了该大系的成功与否。熟悉马华文学的评论者肯定知道更多从事马华文 学研究的名字,例如在马来西亚任教的庄华兴(1962-)、辛金顺(1963-)、许文荣
(1964-)、林春美(1968-)、李树枝(1969-)、伍燕翎(1974-)、许通元(1974-
);新加坡任教游俊豪(1970-)、张松建(1972-)、许维贤(1973-);以及在港任 教的林幸谦(1963-)等。就他们在马华文学评论的代表性而言,进入此部“大系”应 该也不会引起太大异议,甚至是另设一桌也不无可能。
辛金顺与许文荣对马华文学当地文化政治的观察、林春美与伍燕翎从性别与本土 视角探索马华文学在地发展状态。李树枝对马华现代诗影响来源的研究、庄华兴谈马 华文学与马来文学的跨语言论述、游俊豪与张松建对新华文坛的梳理与新移民文学走 向分析,及林幸谦、许维贤与许通元从影视到性别研究的多重思考等。上述学者群的 研究面向便可窥探他们为马华文学评论带来的多元性论述,开展出马华文学另一批评 面向与研究视野。
在这里,我们或可再探究此部大系成形的可能原因。其中有两点:一、马华文学 领域在二十世纪末的讨论已趋向成熟,除了有固定的评论家深耕,且累积数量达致足 以撑起评论系统的运作,以至逐渐构成具权威性的论述;二、从大系的以人为卷的编 排规格来看,马华文学具经典意义的批评文章在一些学者中相对突出。马华文学批评 也从一开始对量的忧心,转而要求质的展现。此外,《大系》收入的学者有明确的两 大类别:“在马”与“旅台”。其中又以“旅台”的教授学者为多数,《大系》内容 分布上明显对当代马华文学评论的影响极深。当然,在以一人独立成卷的大系中占据 八位,也近乎可证明他们在马来西亚土地之外建构起另一成熟的马华文学讨论平台,
在当代马华文学评论中要忽视这群旅台学者的论述几无可能。
当然,大系编辑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与编者的立场息息相关,而留台作者群较多 的现象与编者可驾驭的资源肯定也不无关系。然而,让大系编排天秤倾向于旅台学者 群的缘由更应该来於他们所拥有的文学能量与学术影响力。台湾从大学学院的制度与 出版机制,到文学的学习、创作与推广,都得以全面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态。换言之,
台湾为“旅台”作者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缺乏的肥沃土壤。除了外在 元素,作品具竞争力的表现是另一要素。“旅台”作家的代表性在台湾文坛中展露无 遗。最早在 1967 年获得“五十六年度优秀青年诗人奖” 的林绿(丁善雄,1941- 2018),随后的潘雨桐(潘贵昌,1937-)、商晚筠(黄绿绿,1952-1995)、张贵兴
149
(1956-)、李天葆(1969-)等以文学创作的马来西亚人在台湾获奖的事在 90年代被 视为常态。6此外,收入在大系中的“旅台”学者们虽然出生于马来西亚,但目前来 说,他们在台湾的文学表现卓越,且在台生活的岁月几乎超过在马,台湾文学史也逐 将他们的作品纳入台湾文学场域,例如陈芳明(1947-)的《台湾新文学史》(2011)
中直接以“马华文学的中国性与台湾性”将马华文学放在台湾文学史版图进行讨论;
此外,郑慧如(1965-)的《台湾现代诗史》(2019)中谈到 1980─1999 台湾戒严后 诗坛的“学院诗人”时,也特别纳入了陈慧桦与李有成对台湾诗坛的贡献。可见,这 数十年间,旅台的学者们成就斐然,也因而成为了台湾与马来西亚两地文学“共同收 编”的对象。
可再探究的是,《大系》中的这 11 人是否足以带来当代马华文学评论的整体景 观。这里也可从两个层面思考。一、就《大系》中文章所涵盖的主题而言,议题是否 关键且具经典性,评论又是否有具备收入选集的价值?二、收入在大系内的评论学者 可否为马华文学场域提供重要的见解与思维,甚至是主导当代马华文学的论述?
就文章代表性而述,这 11册大系中,搜罗诸多具代表性的评论,特别在对马华文 学的定位、诠释与内涵的叙述皆是当代马华文学评论的重要内涵。从陈鹏翔〈写实兼 写意:马新留台华文作家初论〉(1989)7反映出马华 80 年代诗人诗歌艺术的定位;
林建国在 1993年写的〈为什么马华文学?〉(1991)对马华文学的缘起、方向与意义 的加以阐述;黄锦树的〈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1997)中以 马来西亚对传统中国文化传承的崇尚为例,审视马华文化中的“传统性”,同时开展 从族群文学到民族文化的研究思维。对于黄锦树的个人影响力,陈大为曾指出:
“‘黄锦树现象’对当代马华文学的冲击非常深远,尽管他有部分言谈过于激进,杀 伤力太惊人,但那股‘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之情,却有效激起许多六、七字辈作家对 马华文学的反省和讨论。”8对马华文坛而言,这股反省力度在数十年后的今天,应该 未见消退,也不该消退。此外,陈大为的〈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块〉(2003)中宏
6 陈大为在《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台湾(1963-2012)》一书中整理的“马华作家历年‘在台’得 奖年表(1967-2012)”对旅台作家的获奖记录清楚显示了不同年代的获奖情况。细节可参阅:陈大 为,《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台湾(1963-2012)》(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12),页 253- 258。
7 张光达在〈马华现代诗史刍议(1957-1990)〉中提到 80 年代的马华诗人以“现代语言与现实关怀求 取艺术平衡的书写特色”,便可以陈慧桦的文章“写实兼写意”来概括。张光达,〈马华现代诗史刍议
(1957-1990)〉,钟怡雯丶陈大为主编,《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页28。
8 陈大为,〈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块〉,锺怡雯丶陈大为主编,《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页
17-18。
Erudit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ducation《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
Jilid 1(第一期), 2020,eISSN2716-5493,144-152.
150
观地对整体马华文学版图(即东马、西马与旅台)开展申论,特别是呼吁文坛切勿忽 视足以形成版块的东马区域,开启一幕宏观的马华文学风景;当然也有张锦忠的〈典 律与马华文学论述〉(1999)中对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响应,以及张氏从复系统理论 探查文学史的意义。这些论述基本涵盖了几个当代马华文学的关键讨论点,也为马华 文学提供了新的批评范式。
该大系中也收入个别作者在马华文学论述所建构出的研究视角。例如,钟怡雯对 马华散文的专研在〈马华散文的“浪漫”传统〉(2005)、〈马华散文史绘图〉
(2011)、〈游历南洋:马华散文史的起点〉(2014)等文清晰可见。张光达对马华 诗歌更见情有独钟,除了俯视马华现代诗歌发展的〈马华现代诗史刍议〉(2009) 外,他对吴岸(丘立基,1937-2015)、吕育陶(1969-),陈大为、甚至马华情色诗 研究等都见深刻凿力。魏月萍则是将“文学公民”的概念对马华文学开展极致探索。3 年间发表 5 篇以“文学公民”为题的文章9,主题有旅台作家张锦忠、黄锦树与庄华 兴,欧美作家林玉玲(1944-)、哈金(金雪飞,1956-)、马英作家陈团英(1972-)
等,阐述“去国家”概念后马华文学的种种可能。
还有学者开启对马华文学内部结构的申论,为此场域提供新的诠释视野。其中,
李有成教授的许多作品都颇具马华文坛代表性,如《大系》收入的〈诗的政治:有关 1960 年代马华现代诗的若干回忆与省思〉(2012)便是他以当时诗坛在场者视角论述 的经典文章。此外,李有成也关注在马作家如陈政欣(1948-)、黄远雄(1950-)、
林春美等人之作,足显他对马华文学在地发展的重视与掌握。潘碧华则回望早期马华 文坛,将视野聚焦于早期马华小说家,如方北方(方作斌,1918-2007)、姚拓(姚天 平,1922-2009)、小黑(陈奇杰 1951-)等的贡献,将他们的创作成就进行深刻梳 理。另外,我们也应该重视高嘉谦对马华汉诗研究提供细述,收入文章如〈汉诗“下 南洋:马华汉诗的风土与疆界”〉(2014)、〈日本的马华文学接受史〉(2018)等 具宽阔视野的评论文章都是补足马华评论研究盲点的关键之作。因此,整体而言,这 11 位作家在不同文章中的主题与研究视角的创新与突破也反映了属于当代马华研究与 批评的趣味和取向。
9 魏月萍收入在《大系》与“文学公民”相关的文章有:〈文学 • 公共圈 • 公共话语:马华文学公民
(性)实践理论刍议〉(2013)丶〈公共性追寻:马华文学公民(性)的实践〉(2014)丶〈我不在家 园:马华文学公民身分建构的可能〉(2014)丶〈历史正义的负荷:马华文学公民实践的公共论〉
(2014)丶〈“谁”在乎“文学公民权”?:马华文学政治身分的论述策略〉(2015)。
151
若说《大系》中还有什么值得再探的,那便是收入文章中几个重复率高的议题。
其中一个便是砂拉越华文文学(砂华文学)。除了前述提及的陈大为“三大板块”论 述外,还有林建国的〈有关婆罗洲森林的两种说法〉(1997)、钟怡雯的〈砂华自然 写作的在地视野与美学建构〉(2006)、魏月萍的〈告别与认据:砂华文学的聚落与 离散场域〉(2014)及陈鹏翔、潘碧华与张光达谈论吴岸的单篇文章等,收入的文章 都具备了对砂华文学的深刻观察。另外,大系中也收入不少关于李永平(1947-2017)
小说的研究评论,如张锦忠〈与李永平小说里的历史:重读《婆罗洲之子》与《拉子 妇》〉(2011)、高嘉谦〈性、启蒙与历史债务:李永平《大河尽头》的创伤和叙 事 〉 (2012) 、 黄 锦 树 〈 石 头 与 女 鬼 : 论 《 大 河 尽 头 》 中 的 死 亡 与 象 征 交 换 〉
(2012)与李有成的〈《婆罗洲之子:少年李永平的国族寓言》〉(2011)与〈历史 的鬼魅:李永平小说中的战争记忆〉(2015)。李永平的小说在华人地区并不陌生,
从这些评论者对李永平的垂青,更彰显其小说的功力所在。这些评述在《大系》的所 收入也显示了这几个面向在马华文学的重要位置。
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马华文学评论,可说是马华文学评论的黄金年 代。整体而述,《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收齐了当今马华文学评论的经典性文章;作为 突显 30年间马华文学发展状态的大系,该大系在经典评论的收集力度已相当全面。当 然,一部大系若说完美是近乎不可能。例如,国际化的马华文学论述似乎缺席。除了
“旅台”与“在马”的研究者外,是否应纳入其他地域的马华文学研究者?如欧美、
中国、日本、韩国,甚至是香港与台湾当地的学者?若在华人地区之外的马华文学议 论甚少,问题会在哪儿呢?这或也是马华文学研究急需应对的议题。最后,值得一提 的是,此套大系的封面设计独具匠心,由马来西亚画家庄嘉强(1974-)作画。其中,
每位作者卷的封面(包括书脊、书背)都是一幅马来西亚乡镇美景。或许,这也代表 着不同作者犹如图像般建构出了马华文学评论的绝美之境。
Erudit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ducation《依大中文与教育学刊》
Jilid 1(第一期), 2020,eISSN2716-5493,144-152.
152
【征引文献】
陈大为,《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台湾(1963-2012)》,台南:国立台湾文学 馆,2012。
张永修丶张光达丶林春美主编,《辣味马华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论性课题文 选》,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2002。
林建国,《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林建国》,桃园:元智大学中文系,2019。
钟怡雯丶陈大为主编,《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桃园:元智大学中文系,2019。
钟怡雯丶陈大为主编,《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桃园:元智大学中文系,
2019。
钟怡雯丶陈大为主编,《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桃园:元智大学中文系,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