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断被媒体披露的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暴露及学者关于操作风险 的争论,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当前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而准确的度量是有效管 理操作风险的关键。因此,基于当前阶段操作风险的现状及本文的实证结果,对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银行应加强对有关财务数据及宏观经 济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对净收入的影响因素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通过优化自变 量的指标选取体系,以争取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模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做出更加精确的度量。此外,我们应积极研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同时结合 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步伐,争取早 日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为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提供基础。
2) 基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普遍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及其 原因,中国政府应加快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不规范政府行为的存在,通过 与企业合作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企业制度,为现代化企业的运用提供充分市场化的 环境,同时,银行应通过尽快建立具有独立权威性的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对操作风 险进行恰当的管理。
3) 收集充分的损失数据是准确度量操作风险的关键。损失本文所收集到的操 作风险损失数据能较好的验证实证结果,但我们从数据期间后期不断减少及数量 极少的数据,就可以推断出:越到后期,损失数据披露的越不充分,导致我们所 收集的数据也较少,这都影响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的能力和准确性。没有充
足的数据,就算研究出了再先进的度量方法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商业银行应 当注重收集和整合现阶段的历史损失数据,不断完善历史损失数据库的建立,同 时政府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准确的收集数据。
4) 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分布情况,商业银行应从人员控制、业 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加强控制,降低每个节点处的风险。首先应该通过宣传 或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办事能力,降低员工在有意或无意的操作过程中所 存在的风险;其次,银行应不断完善业务及交易流程,尤其是对于单个涉及金额 较大的商业银行业务更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办理,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风险;最后 国家和银行应在合作基础上建立畅通的交流通道,当国家政策需要变革时,银行 应加强变革政策的互通学习,为政策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软着陆环境。
本文总结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制 度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银行背景技术信息系统因素。如何更好地防范操作风险 的管理,银行应主要从制度、人员、技术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规避操作风险。
Aditra M. F, Nurhayati P. & Jahroh S. (2021). Operational Risk Analysis at Agribusiness and Technology Park (ATP) IPB, Bogor, Indonesia.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1764(1), 012216.
Alvarez-Alvarado M. S, & Jayaweera D. (2020).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 with smart maintenance of power gener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 117, 105671.
Casal A & Olsen H. (2016). Operational risks in QRAs. Chemic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48, 589-594.
Hua X, Yaqi W, Yifan W, Qian S, & Jianwei M. (2017). The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s. In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1), 012080.
Jiang X. (2018). Operational risk and its impact on North American and British banks.
Applied Economics, 50(8), 920-933.
Morris M. B, Wiedbusch M. D, & Gunzelmann G. (2018). Fatigue incident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aviati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resources.Aerospace medicine and human performance, 89(8), 708-716.
Nguyen S, Chen P. S. L, Du Y, & Thai V. V. (2021). An Operational Risk Analysis Model for Container Shipping Systems considering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9, 107362.
Pakhchanyan S. (2016).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4(4), 20.
Pasindu H. R, Fwa T. F, & Ong G. P. (2016). 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aircraft operational risks from runway rut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 17(9), 810-817.
Qureshi M. A., Sohu S, & Keerio M. A. (2020). The Impacts of Operational Risks in the Supply Chai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Malaysia. Tehnički vjesnik, 27(6), 1887-1893.
Schenk C. (2017). Rogue trading at Lloyds Bank International, 1974: operational risk in volatile markets.Business History Review, 91(1), 105-128.
参考文献 ( 续 )
Shi J, Yang L, Yang J, Zhou F, & Gao Z. (2019). Cooperative passenger flow control in an oversaturated metro network with operational risk threshold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107, 301-336.
Si D. K, Li X. L, & Huang S. (2021). Financial deregulation and operational risks of energy enterprise: The shock of liberalization of bank lending rate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 93, 105047.
Si D. K, Li X. L, & Huang S. (2021). Financial deregulation and operational risks of energy enterprise: The shock of liberalization of bank lending rate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 93, 105047.
Targino R. S, Peters G. W, Sofronov G, & Shevchenko P. V. (2017). Optimal exercise strategies for operational risk insurance via multiple stopping times.
Methodology and Computing in Applied Probability, 19(2), 487-518.
Trinh V. Q, Elnahass M, Salama A, & Izzeldin M. (2020). Board busyness,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does bank type matter?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26(7-8), 774-801.
Yuksel S & Zengin S. (2016). A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internal controllers/auditors and branch/call center personnel of the banks for operational risk: A case for Turkish banking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Banking Studies, 5(4), 10-29.
Zhou F, Qi X, Xiao C, & Wang J. (2021). Meta Risk: Semi-supervised few-shot operational risk classification in banking industry.Information Sciences, 552, 1-16.
Zhu X, Zhang S, Jin X, & Du Z. (2020). Deep learning based reference model for operational risk evaluation of screw chillers for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213, 118833.
巴曙松, 王思奇, & 金玲玲. (2017). 巴塞尔Ⅲ下的银行操作风险计量及监管框 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巴曙松. (200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 经
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2), 3.
参考文献 ( 续 )
宾建成 & 吴俊. (2013).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的拟合与诊断. 投资
研究, 3.
蔡宁伟. (2015). 操作风险的诱发类型与前瞻性防控研究. 金融监管研究, (4),
92-107.
陈怀东. (2017). 贝叶斯网络在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经贸导刊 (理
论版), 14.
陈健 & 王鑫. (2019). 商业银行风险溢出的网络关联效应研究. 收藏, 4.
陈倩 & 梁力军. (2019). 基于分段损失分布法和Copula的银行操作风险集成 度量. 运筹与管理, 28(8), 174-181.
陈倩. (2012). 基于极值理论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1.
陈晓慧. (201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综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华东经
济管理, 11(8), 91-92.
戴丽娜. (2017).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基于非参数方法. 数理统计与
管理, 3.
段俊. (2019). 基于极值理论与CoVaR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研究 (博士学
位论文, 重庆大学).
范洪波. (2009).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金融论坛, 5,
32-37.
丰吉闯, 李建平, & 高丽君. (20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选择分析. 国 际金融研究, 8, 88-96.
冯乾 & 游春. (2019). 操作风险计量框架最新修订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巴塞尔Ⅲ最终改革方案》的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 1.
黄华珍. (2012). 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国际经验
视角U. 保险研究, 11.
李宝宝 & 王言峰. (2011). 基于CVaR-POT模型的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度量研 究. 华东经济管理, 25(7), 76-79.
李宝宝. (20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南京社会科学, 12, 144-149.
参考文献 ( 续 )
李达, 陈颖, 刘通, 刘波, & 孙寅浩. (2016).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基于 新标准法,收入法和信度方法的测算分析. 南方金融, 1(8), 82-91.
李广子 & 曾刚. (2013). 管理创新与中小银行转型——新昌农村合作银行经
济资本管理案例分析. 国际金融研究, 8.
梁伟, 胡利琴, & 胡燕. (2007).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级问题研究. 金融研 究, 12, 135-141.
林承铎, 周玮, & 关雅鑫. (2018). 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方法优劣比较及实证分析. 国际金融, 5.
林龙腾 & 沈利生. (2014). 信用卡透支欺诈操作风险计量损失分布法实证研
究. 上海经济研究, 4.
刘睿 & 李金迎. (2008). 基于股票收益的操作风险资本估计——自上而下方
法. 管理科学, 21(6), 96-103.
卢安文, 任玉珑, & 唐浩阳. (2009). 基于贝叶斯推断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研究. 系统工程学报, 24(3), 286-292.
陆静 & 曹晓文. (2010). 基于自上而下模型的银行操作风险压力测试——以5 家上市银行为例. 经济管理, 11.
陆静 & 郭蕾. (201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研究——基于极值理论和信度
因子模型.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9.
陆静 & 罗伟卿. (2010). 基于收入模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估计. 金融论坛, 5.
陆静 & 张佳. (2013). 基于极值理论和多元Copula函数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计量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大学).
陆静. (2012). 基于分块极大值模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研究. 管理工程
学报, (03), 136-145.
毛秀霞. (2018). 银行外汇业务的风险管理. 经贸实践, 22.
史永奋, 刘利敏, & 翟永会. (2018).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与解析. 收藏, 1.
参考文献 ( 续 )
宋士云 & 宋博. (2019). 三个版本的《巴塞尔协议》与中国银行业监管. 理论
学刊, (01), 80-88.
汤凌霄 & 张艺霄. (2012).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影响因
素实证分析. 中国软科学, 8.
田军, 刘峰, 倪迎, 王珏, & 李白茹. (201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研究
——应用滤波的自上而下方法. 华北金融, 4.
汪冬华 & 徐驰. (2015).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银行操作风险度量. 管理科学学报, 18(3), 104-113.
汪冬华, 黄康, & 龚朴. (2013). 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度量及其敏感性分析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和金融市场公开数据. 系统工程理论与 实践, 33(2), 284-295.
韦茜, 李立平, & 李文强. (2017). 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
以宁波银行为例. 常州工学院学报, 2.
吴博, 刘堃, & 胡丹. (2012). 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国际监管规则的进展和启示. 国际金融研究, 5.
徐驰, 汪冬华, & 庆楠. (2018). 风险相关性下的银行非预期操作风险集成度量
——基于动力学模型视角. 管理科学学报, (05), 53-64.
杨红, 杨芬, & 贾秀明. (2014).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 7.
杨凯生, 刘瑞霞, & 冯乾. (2018). 《巴塞尔III最终方案》的影响及应对. 金融 研究, 452(2), 30-44.
杨青, 张亮亮, & 魏立新. (2012). 宏观经济变量影响下的银行极端操作风险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06), 82-96.
杨肃昌 & 李英丽. (2015). 基于收入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实证研究.
财务与金融, (3), 18-23.
杨晔 & 何焱. (2010).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实证分析. 国际金融研
究, 12, 74-81.
参考文献 ( 续 )
于晨 & 周玮. (201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计量路径与方法探讨. 经济理论
与经济管理, 2.
袁德磊 & 赵定涛. (2007). 基于媒体报道的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研
究. 国际金融研究, 2(0), 0.
张晨, 杨玉, & 张涛. (2015). 基于Copula模型的商业银行碳金融市场风险整合 度量. 中国管理科学, 4, 61-69.
张同健. (2007). 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系统研
究. 广东商学院学报, 5, 47-54.
张欣. (2020).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操作风险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大学).
张雪兰 & 何德旭. (2012). 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
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 经济研究, 5,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