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全髖關節置換術病患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四節 全髖關節置換術病患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關節炎是最常造成中老年人種失能(disability )的慢性疾病,病人最主要的健 康問題是關節疼痛和身體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整體健康與造成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滿意度低(Badura-Brzoza et al., 2008)。當病人在保守療法的處置後仍舊疼痛難當、

關節變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時,施行全髖關節置換是好的選擇(Räsänen et al., 2007)。早年醫療評值全髖關節置換的成效,通常是疾病的罹病率(morbidity rates )、死亡率(mortality rates)、手術技能、方式及合併症、以及人工關節置入物 的設計及使用年限等(Nilsdotter & Isaksson, 2010; Vissers et al., 2011)。近年來手術 程序與醫療照護進步快速使病人壽命延長,加上疾病型態轉為慢性病,上述的指 標已經難以闡述或反映醫療照護的成效與努力成果,加上醫療漸趨向以病人為中 心照顧方式,病人主觀的感受日益受重視,因此個人對整體生活的主觀感受也成 為醫療成效的重要指標,因為此較能代表個人對生活品質的全貌或義涵(Montin et al., 2009)。然而個人對整體生活的主觀感受,影響層面與因素太過複雜,難以 直接反映醫療照護的成果,取而代之的是與健康相關的成效較能整體與真實反映 病人照護的結果。且評估病人的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能做為決定照護資源使用的優先次序,也使治療疾病的效果不同,因此

HRQOL已成為醫療照護需要評估的重要項目之一(Montin et al., 2009)。但因生活

品質是個人主觀經驗的感受,也因時代的變遷、不同族群、與文化或不同目的,

對生活品質所做的定義也有差異。因此,研究生活品質前,需要對研究對象的生 活品質做合宜界定。

一、 生活品質的相關概念與定義

學者常將生活品質分為一般生活品質及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有學者認為 生活品質就是指個體對生活中自認為重要部分的滿意程度。如,在生理及心理上 的安寧狀態、與他人有良好互動關係、能參與社交活動,且個人能成長並實踐理 想,是由個人主觀感受來評定。也有學者認為生活品質涵蓋有主觀與客觀的指標,

其構面應涵括生理、心理、靈性、社會及環境。主觀指的是自覺生活幸福安寧狀 態,也可說是生活的滿意度。客觀的指標是指個人的社會地位、健康功能、財務 狀況與居住環境等。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強調因為疾病、意外與治療導致個體 身體功能改變,進而影響心理、社會層面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能由主觀感受或 客觀測量來評量(胡、戴、陳、陳,2003) 。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生活品質定義為「指個人 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生活的目標、期望、標準、關係等方面的 感受程度。此範圍包括個人身體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生活程度、社會關係、個 人信念、與環境互動等(楊、王、吳、郭、蘇,2007) 。

綜合以上述文獻對生活品質之概念為多層面且複雜的,生活品質包含個人對 自己的身體、心理、社會及等多方面的生活主觀感受與滿足感程度。

二、 髖關節置換術病患的生活品質

Walker (2010)關節炎患者的生活品質應包括身體功能、社交活動、角色功能、

情緒、與疼痛五個層面的整體表現。研究也指出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的改善病人 的生活品質,但有些因素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包括性別、宗教信仰、職業、經 濟狀況、罹病關節數、共病症(Vissers et al., 2011),而病人的年齡與心理狀態 (mental status)會影響術後執行日常活動的功能也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 (Badura-Brzoza et al., 2008)。

身體功能的限制直接關係到THR術後病人生活品質的降低,術後身體功能 恢復程度越高失能或憂鬱的風險就降低(Badura-Brzoza et al., 2008)。Vissers et al.

(2011)以文獻回顧與綜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蒐集初次行THA的骨關節炎患者,

採前、後測前瞻性的研究設計共31篇文獻進行分析結果,不管術前在病人自覺 生理功能、執行活動的能力、及實際的日常活動三方面情況如何(50~70%),在術 後6至8個月大致已經恢復到80%左右。另發現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有年輕化的 趨勢,年輕病人對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的結果有較高的期望,這也會影響生活品質。

然而,患者在手術後六週時疼痛程度已較手術前減輕,手術後三個月疼痛、走路 與彎身能力均較手術前顯著進步,追蹤至六個月時移動、走路和彎身、疼痛手術 前進步。學者Montin, Leino-Kilpi, Suominen, and Lepistö (2008)經系統性文獻查證 發現:追蹤THA病人術後半年、一年、二年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有顯著改善,

甚至7年後也能保持一定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但似乎一年後略有下降,其改變 的原因大多是身體疼痛和身體功能減低,其他如睡眠和休息、情感行為、社交及 娛樂和消遣,這都與髖關節的功能有相關。

共病症是影響全髖關節病人長期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學者Nilsdotter &

Isaksson(2010)以未選定世代(unselected cohort)的研究設計,對女性骨關節炎行單 側THR病人(n=170/151)(完成追蹤率89﹪)和社區女性年齡、相關生活品質經驗 相近者為對照組(n=74/65)(完成追蹤率88﹪),追蹤七年發現術後1年的生活品質 最好,第7年社區婦女的生活品質較THR術後好,其差異達統計上顯著。THR 組行走時較需要輔助器(46﹪:8﹪,p <0.001)且疼痛部位較廣泛(68﹪:53﹪,p <.05)。

因此,在7年的追蹤下THR病人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較一般社區同性別、年齡 者差,這可說明骨關節炎與共病症是普遍持續進展,且明顯影響病人的生活品 質。

三、 髖關節置換術病患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測量工具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工具被廣泛用來衡量的疼痛症狀、疾病的影響 以及身體功能、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使用的工具須經過嚴格的驗證過程,並表 現出良好的屬性測量以確認其有效性,下肢關節炎影響特定層面的生活品質範圍,

因此需要對此特定有效的工具來測量。Montin et al. (2008)經系統文獻查證指出,

針對THA患者的療效有14個研究其中測量生活品質的研究工具有一般性及專門 性二大類。在一般性生活品質測量工具常用有:諾丁漢健康狀況(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NHP)、短版SF36、簡明版SF12、疾病衝擊檔案(Sickness Impact Profile, SIP)和疼痛視覺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而針對髖關節的測量工

具常用有:Harris髖關節功能量表(Harris Hip Score, HHS)、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 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諾伊斯活動量表(Noyes Activity Scale)和牛津髖關節量表(Oxford Hip

Score, OHS)等。其中SF-36是經常用來測量HRQOL的工具之一,因具有身體疼

痛和身體功能的評分構面。然而,VAS只測量疼痛。針對髖關節的測量工具HHS 最常用於測量功能和疼痛。

Steinhilber et al. (2012)探討已參加機構監督式運動治療的受試者,額外加入 漸進性居家基礎的肌力運動計劃的成效及可行性。有36位髖部骨性關節炎行 THR病人隨機分配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組有18位(平均64.9歲,SD±7.5),除了 每週的機構運動再加8週的漸進性居家基礎的肌力運動。在SF36問卷結果沒有 發現實驗組在統計學上有任何顯著的改善。但實際上此研究結果患者髖部肌肉有 強化的效果。這可能是肌肉強度必須超過一個閾值以使身體功能增加和減輕疼痛。

或者,除用SF36問卷還應該考慮到用WAMAC或Harris量表中的身體功能活動 的部分。可能用於檢測患者髖關節骨關節炎或THR比SF36改善疼痛或身體作 用更敏感疾病特異性工具。而Angst, Aeschlimann & Stucki (2001)發現功能上的 改進可以由WOMAC問卷比SF36檢測更好測出小改變。

髖膝骨關節炎生活品質量表(The osteoarthritis knee and hip quality of life,

OAKHQOL) 主要是為下肢骨關節炎病人設計的疾病相關生活品質的自填式量

表,問卷有43題,分別包含生活質量的五個層面:身體活動(16題)、心理健康 (13題)、疼痛(4題)、社會支持(4題)、社會功能(3題)和3個獨立的題目。每個 項目的得分從0到10分,其因素結構是透過探索性主成分分析(PCA)建立,心 理計量屬性根據古典測驗理論(CTT)的特性進行了評值,以建立建構效度、可重 複性(reproducibility)和敏感性的改變,測試結果是良好的工具,但古典測驗理論 (CTT)沒有考慮測量時的重要層面,如題目的屬性、題項反應的次序和不同條件 與母群體的特性等(Goetz et al., 2011)。

第五節 全髖關節置換術病患術後的復健運動

一、 THR術後復健運動的目的及重要性

THR術後的復健運動在初期的目的為:促進肺部擴張、增加血液循環、減 少靜脈栓塞或血栓靜脈炎、減輕腫脹與疼痛、重獲活動能力。長期的復健運動功

能在於重獲肌力、肌耐力、促進關節活動範圍(range of motion)、動作的協調性與 本體感覺達到獨立功能( Walker, 2011a)。而整個術後復健運動的計畫必須謹慎依 照病人個人的情況如年齡、共病症、術前身體活動功能、肌力強度及病人整體的 有氧耐力(general aerobic fitness)的情況而定(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2014),特別注意運動的強度勿超過病人的能力,也不能憑初期 急切恢復的心而過度運動,這些行為對長遠運動來說都無好處。護理人員應與病 人共同確認復健運動的目標和最適當的運動訓練計畫的類型,且以病人為中心的 運動復健計畫(Walker, 2011b)。

THR術後第一天即開始復健運動訓練,內容與強度應根據個別行實際情況 進行調整(Bennell & Hinman, 2011)。向病人及家屬說明術後注意事項、復健運動 的目的及內容,並且徵詢主要照顧者的看法,以取得配合執行並熟練動作技巧是 非常重要的。術後初期為促進肺部擴張,預防肺部術後的合併症、增加血液循環、

減少靜脈栓塞或血栓靜脈炎、減輕腫脹與疼痛、重獲活動能力,並且早日出院。

通常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腳踝的蹠屈及背屈,並且抬高手術側的下肢,若可 能因儘早下床活動(Lucas, 2008b),在急性期應注意疼痛的控制,特別是在移動病 人或執行運動前先給予止痛劑,再進行活動如此病人對於移動或進行運動的意願 會增高,且較能達到早期下床的目標(Walker, 2010)。

二、 THR術後復健運動方案的內涵

截至目前對於病人術後的最佳運動劑量尚待確定,因此,透過上述的評估規 劃出個別化的運動處方是重要的(Bennell & Hinman, 2011),通常術後各醫院有其 常規的運動方案,其方案通常包括內容有:治療性運動、位移、步態訓練及教導 日常活動等四部分(Bitar et al., 2005),茲整理如下:

(一) 治療性運動:鼓勵病人在術後的姿勢限制範圍內,施行髖關節ROM運動、

及髖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增強訓練,特別是股四頭肌群、外展肌群的等長及 等張運動(Bennell & Hinman, 2011),其他肌群如:膕腱肌、股內收肌、臀肌 等。每動作用力時間從5秒開始,再放鬆,若肌力增加則用力時間可循序延 長至10秒,每日執行至少3回,持續到術後6-8週(Lucas, 2008a)。護理師、

職能與物理治療師需在住院期間協助病人學習位移、日常活動、正確使用行 走輔具與步態的訓練等,並評估病人的居家環境,依照需要及病人情況教導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