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 個人的感覺偏好 感覺偏好
• 對生活環境中多元的藝術創作或表現
• 表達出個人或群 體的感受與偏好(看法) 感受與偏好(看法)
美感領域學習面向
• 情意
情意是指希望幼兒在不同的美感經驗中,能連結正面的情 意與產生愉悅的感受,及樂於從事美感有關的活動
• 藝術媒介:指常用的視覺藝術、音樂及戲劇扮演
• 視覺藝術是指以美術或工藝造型來展現個人情感與想像 創意的藝術表現
• 音樂是指透過想像和創作以聲音所組成的藝術表現,通 常是由歌唱、樂器演奏和肢體動作等方式來傳達
• 戲劇扮演是指以角色行動、口語對話和服裝道具來表現 故事和情境
108年度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各縣市課程大綱研習 142
美感領域學習指標 ( 示例 )
3-2 欣賞藝術創作或展演活動,回應個人的看法
5-6 歲大班:
3-2-1 欣賞視覺藝術創作,依個人偏好說明作品的內
容與特色
3-2-2 欣賞音樂創作,描述個人體驗到的特色
3-2-3 欣賞戲劇表現,依個人偏好說明其內容與特色
3-2-2 欣賞音樂創作,描述個人體驗到的特 色
欣賞「音樂創作」主要以 CD 、兒歌或樂器節奏為主,可以引導幼兒表達 因「強弱」、「高低」或「音色」的變化所帶給個人的不同感受。「音 色」指的是聲音的特色,可能如大提琴與長笛的不同音色,也可能如不同 材質的小提琴所產生的細微差異。
教師播放「動物狂歡節」中「烏龜」一曲,請孩子當音樂專家 猜猜看,這首曲子代表哪一種動物 ?
老師:「請問各位音樂專家,這個聲音你覺得是哪種動物?」
幼兒:我覺得是大象。
老師:為什麼?
幼兒:聽起來像是大象走路的聲音,很重(強弱)又很慢(快 慢)的樣子。
老師:還有什麼動物會像這個音樂一樣,感覺重重又慢慢的?
幼兒:烏龜、蝸牛 … ..
108年度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各縣市課程大綱研習 144
美感領域特色
•早期的美感經驗,能鼓動幼兒好奇探索之心及正向情意之 回應。
•產生與周遭環境相連結的情感,形成未來對自然關懷、社 會意識與文化認同基礎。
美 美 在生活的每個環節中, 在生活的每個環節中,
「美感教育」就是要
「美感教育」就是要
保留並發展 保留並發展
幼兒與生俱有之 幼兒與生俱有之
「感知力」
「感知力」
總綱
宗旨、總目標、實施通則
身 體 動 作 與 健 康
認 知
語 文
社 會
情 緒
美 感
幼兒的六大核心素養
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自主管理
領域目標
課程目標 分齡學習
指標
146
例行性活動
多元的學習活動
( 根據課程取向而有差異 ) 全園性的活動
108年度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各縣市課程大綱研習
本課程大綱的「宗旨」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以下簡稱課程大綱)立基於
「仁」的教育觀,
承續孝悌仁愛文化,陶養幼兒擁有愛人愛己、關懷環境
、面對挑戰、踐行文化的素養,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
進而成為重溝通、講道理、能思考、懂合作、有信心、
會包容的未來社會公民。
本課程大綱的特色
148
身體動作
與健康 認知 語文
社會
情緒
美感
108年度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各縣市課程大綱研習
• 總目標納入本國文化的思維,以仁的教育觀出發
• 強調社會文化的重要,將孩子的個別差異視為常態
• 強調在地選材,規劃課程,進而認同當地文化
• 強調六大核心素養,為培養公民社會的一份子而努力
• 以幼兒的核心素養為主軸,串結各領域,進行統整
• 針對過去研究,提出「美感」領域作為孩子學習領域
• 針對現代社會需求,強調「情緒」能力的培養
• 強調「課程」的概念,區別「課程」與「活動」的差異
• 重視幼小銜接
為了進入本課程大綱,
我要改變什麼?
• 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心中要有目標
• 重視「領域能力」和「核心素養」 ,不強調「內 容知識」的學習
• 不要一直「教」,提供機會讓幼兒體驗和表現
• 「教學方向」和「幼兒反應」要相互檢視
• 持續觀察幼兒,規劃學習方向
108年度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各縣市課程大綱研習 150
例行性活動
如:生活自理,收拾 ;
生活習慣 ( 喝水、用餐、睡眠等 )
多元的學習活動
( 依園方課程取向而有差異 )
團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
全園性的活動
( 園遊會、畢業典禮等 )
課程的規劃與實施
(一天都含括在內)
方案 + 學習區
本課程大綱的實踐進程
安全感和班級經營 課程取向 課程大綱特色
安 全 感 依附關係
班 級 經 營
班級文化 如:常規、
討論文化
主題 + 學習區
提問技巧 轉銜時間 學習情境設計
蒙特梭利
學習區 + 小組 單元 + 學習區
課程大綱的精神 —
社會文化和 社會文化 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地選材
統整性教保活動課程設計 課程的組織及活動間的連貫性
評量—核心素養的培養 幼小銜接
例行性活動
學習區的規劃
108年度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各縣市課程大綱研習 152
統整性主題課程設計
Dalam dokumen
PPT 投影片 1
(Halaman 14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