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憧憬、幻想 4. 一時衝動

師生戀 5 師生戀 5 大根本原因

3. 憧憬、幻想 4. 一時衝動

5. 閱歷和經驗都不足

哈佛大學明令 禁止師生上床

20150206 日 蘋果日報

美國哈佛大學近日發布一項禁令,禁止教授與學 生之間發生性行為,或保持「浪漫關係」。

2010 年起,包括耶魯大學、康乃狄克大學和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皆陸續開始明令或推行

「禁止師生戀」。

哈佛大學負責編寫師生戀禁令的歷史系教授約翰 森 (Alison Johnson) 就說:「學生是要來大學校 園內學習的,而教授這裡也不是專程來發生性行 為或浪漫關係的。」隨著美國教育部對性騷擾和 性侵的調查,哈佛大學自 2013 年起開始對這項 政策進行審查。

103 年 1 月 8 日修正公布 教師法第 14 條

1. 第 14 條 教師聘任後除有下列各款之一者外,不得 解聘、停聘或不續聘:

一、受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判決確定,未獲宣告緩刑。

二、曾服公務,因貪污瀆職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 尚未結案。

三、曾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所定之罪,經 有罪判決確定。

四、依法停止任用,或受休職處分尚未期滿,或因案停 止職務,其原因尚未消滅。

五、褫奪公權尚未復權。

六、受監護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七、經合格醫師證明有精神病尚未痊癒。(原第 8 款)

34

103 年 1 月 8 日修正公布 教師法第 14 條

八、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 有性侵害行為屬實。(原第 10 款)

九、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 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且情節重大。(原第 7 款:行為不檢有 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十、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 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性侵害事件;或偽造、變造、湮滅或 隱匿他人所犯校園性侵害事件之證據,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原第 11 款)

十一、偽造、變造或湮滅他人所犯校園毒品危害事件之證據,經有 關機關查證屬實。( 103.1.8 新增)

十二、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 102.07.10 增)

十三、行為違反相關法令(例如師生戀、婚外情或酒駕等?),經 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102.07.10 新增)

十四、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或違反聘約情節重大。

102 年 7 月 10 日修正公布 教師法第 14 條

2.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 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三分 之二以上之審議通過;其有第十三款規定之情事,經教 師評審委員會議決解聘或不續聘者,除情節重大者外,

應併審酌案件情節,議決一年至四年不得聘任為教師,

並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3. 有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十二款或前項後段情事之一者,不 得聘任為教師;已聘任者,除依下列規定辦理外,應報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 、停聘或不續聘:

一、有第七款情形者,依規定辦理退休或資遣。

二、有第八款、第九款情形者,依第四項規定辦理。(即 先予以停聘,靜候調查)

三、有第三款、第十款或第十一款情形者,應報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 。

103 年 1 月 8 日修正公布 教師法第 14 條

4. 教師涉有第一項第八款或第九款情形者,服務學校應於 知悉之日起一個月內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予以 停聘,並靜候調查。經調查屬實者,由服務學校報主管 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

5. 為避免聘任之教師有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十二款及第二項 後段規定之情事,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應依 規定辦理通報、資訊之蒐集及查詢;其通報、資訊之蒐 集、查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6. 本法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27 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 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而解聘或不續 聘之教師,除屬性侵害行為;性騷擾、性霸凌行為、行 為違反相關法令且情節重大;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 心嚴重侵害者外,於解聘或不續聘生效日起算逾四年者

,得聘任為教師。(為符大法官釋字第 702 號解釋意 旨)

體罰之刑事責任

是否構成傷害罪﹖可否主張正當業務行為﹖

中華民國刑法第 134 條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 本章以外各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因公務 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不在此限。

刑法第 277 條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 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徒刑。

刑法第 22 條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體罰之法律問題

*適度之處罰應否法制化?(規範其要件、種類、

範圍及實施方式等)

*得允諾之體罰可否阻卻違法?

第 282 條 ( 加工自傷罪 )

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傷,或受其囑託或得 其承諾而傷害之,成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因而致死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 徒刑。

*實例分析:「體罰同意書」合法否 ?

民法侵權行為體系

一般侵權行為:民法第

184 條: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 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 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 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 限。(中間責任之規定)

特殊侵權行為:民法第

185~191-3 條、民法第 28149150 條等

中間責任之民法規定

(舉證責任之倒置)

民法第 191-2 條 (動力車輛駕駛人之責任)

汽車、機車或其他非依軌道行駛之動力車輛,在使用中加 損害於他人者,駕駛人應賠償因此所生之損害。但於防止 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 191-3 條 (一般危險之責任)

經營一定事業或從事其他工作或活動之人,其工作或活動 之性質或其使用之工具或方法有生損害於他人之危險者,

對他人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但損害非由於其工作或活動 或其使用之工具或方法所致,或於防止損害之發 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成立要件

須有加害行為:包含作為、消極不作為

行為須不法:

注意非違法,但有阻卻違法事由

須權利或利益受侵害:權利與利益之區別

?

須致生損害:財產與非財產損害

須有相當因果關係

須有責任能力:即識別能力

( 注意原因自由行為 )

須有故意、過失:直接故意、間接故意、無

認識過失、有認識過失

違法性

• 侵權行為之成立,尚須為或「不法」 (

內涵 較違法為寬廣

)

• 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原則上均為違法行為,

惟倘具備阻卻違法事由,即可阻卻其違法性

• 主要之阻卻違法事由包括:正當防衛、緊急

避難、自助行為、依法令之行為、社會相當

性行為、被害人允諾、正當業務等。

刑法之阻卻違法事由

(民事上不構成損害賠償)

1. 正當防衛(刑法 §23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 , 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 , 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 , 減輕或免除其刑。

( 尚未發生x 已經過去x)

2. 緊急避難(刑法 §24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 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減輕或免除 其刑。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 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 :TITANIC)

3. 依法令之行為(刑法 §21-1 ),不罰。

4.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刑法 §21-2) 不罰。

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5.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刑法 §22 )不罰。

6. 社會相當性行為 : 例如競技比賽,市民不服從或法益甚輕微

阻卻違法事由

犯罪

正當 防衛 過當

明知違法 上級命令 職務上之

行為

業務正當行為

避難 緊急 過當

依法令 之行為

相當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區分為「責任成立的因果關係」

及「責任範圍的因果關係」二層次。

「責任成立的因果關係」係指可歸責的行為與 權利受侵害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責任範圍的因果關係」,則指權利受侵害與 損害之間的因果關係。

如甲駕車撞傷乙,乙支出醫藥費,住院期間感 染傳染病、家中遭竊時,乙之「支出醫藥費」

、「感染傳染病」、「家中遭竊」等「損害」

與其「身體健康被侵害」間是否具有因果關係 ?

相當因果關係與損害

相當因果關係:我國判例學說之認定公式為:「無 此行為,則必不生此損害;且有此行為,通常即足 生此種損害,是為有因果關係」

現實損害:最高法院 19 年上字第 363 號判例:

「關於侵權行為賠償損害之請求權,以受有實際損 害為成立要件,若絕無損害亦即無賠償之可言」。

所受損害:係指因損害事故之發生,使受害人現有 財產減少之額數,意即「積極損害」。

所失利益,則為受害人因損害事故之發生,其財產 應增加而未增加之額數,亦即「消極損害」。

財產上之損害賠償

民法第 192 條 (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

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對於支出醫療及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 或殯葬費之人,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被害人對於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者,加害人對於該第三人 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193 條第 2 項之規定,於前項損害賠償適用之。

民法第 193 條 (侵害身體健康之財產上損害賠償)

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或健康者,對於被害人因此喪失或減少勞 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之需要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前項損害賠償,法院得因當事人之聲請,定為支付定期金。但 須命加害人提出擔保。

民法第 196 條 (物之毀損之賠償方法)

不法毀損他人之物者,被害人得請求賠償其物因毀損所減少之 價額。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