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父母親的睡眠品質 父母親的睡眠品質 父母親的睡眠品質 父母親的睡眠品質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56-76)

本研究結果在嬰兒二個月時父親和母親都呈現睡眠品質差(PSQI得分大於 5),進一步分析父母親都是在睡眠時數最受影響,其中 61.8%的母親夜間睡眠時 數小於 6 小時,說明睡眠時數減少是讓父母親睡眠品質差的主要原因,這個結果 與原本預期父母親在嬰兒期,睡眠品質受嬰兒睡眠週期較短、夜間醒來哭泣或餵 食等照顧需求影響,讓父母親夜間睡眠時數減少的觀點一致(鄧等,2007;Hunter et al, 2009)。另外本研究中有 94.1%的母親及 85.3%的父親在夜間與嬰兒同房睡 有關,相關研究認為與嬰兒同床睡眠會影響父母親睡眠品質,顯著讓睡眠中斷次 數增加及白天生活功能降低(鄧等,2007),Dorheim et al (2009)更認為父母親與 嬰兒同房或同床都會比起與嬰兒分房有較差的睡眠品質,由此看來本研究的父母 親在嬰兒出生後為了方便照顧嬰兒夜間需求,大多選擇與嬰兒同房睡,有可能因 此讓父母親的睡眠受到干擾,呈現睡眠品質較差。

研究結果也顯示無論在二個月、四個月或是六個月,母親的睡眠品質都比父 親差,此結果和研究認為嬰兒出生後母親的睡眠品質明顯較父親降低的結果雷同 (Medina et al, 2009),但是也有研究有不同的觀點,認為影響睡眠品質的層面有 所不同,母親是夜間中斷睡眠的次數和中斷醒來時間會比父親多,父親是因為白 天工作無法補眠,所以在白天生活功能會較母親差,認為父母親的睡眠品質程度 沒有差異(Insana & Montgomery-Downs, 2011, 2012);分析本研究與Insana &

Montgomery-Downs(2011, 2012)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與本研究有 85.3%的 母親哺餵母奶有關,有研究指出哺餵母奶可能導致母親夜間睡眠中斷,減少母親 夜間睡眠時數,而且母奶較好消化吸收讓嬰兒需頻繁哺餵,母親白天清醒時間也 大多花在哺餵母乳(鄧等,2006),讓本研究中的母親白天可能和父親相同都沒有 機會補眠,以致於讓本研究母親睡眠品質明顯較父親睡眠品質不佳。另外有研究 發現有工作的父親夜間睡眠被干擾次數較少於沒有工作的父親,因為母親會考量 父親要工作,犠牲自己的睡眠來照顧嬰兒(Gay et al, 2004),而本研究父親都有全 職工作,所以有可能夜間嬰兒照顧多半由母親負責,所以讓父親的睡眠品質明顯 較母親的好。

本研究發現父親的睡眠品質在二個月至六個月之間未有顯著改變,而母親的 睡眠品質則是在二個月及四個月之間就逐漸有顯著改善,此結果與相關研究認為 母親睡眠品質隨著嬰兒成長會有所改善相似(Dorheim et al, 2009;

Montgomery-Downs et al, 2010),McGovern等(2011)的研究顯示母親夜間睡眠時 數由嬰兒 5 週至 11 週時會有顯著改善,不過在 11 週後至 12 個月則沒有顯著改 善;另一研究調查顯示母親在嬰兒 2 天至 6 週的睡眠效率顯著改善,睡眠干擾也 明顯下降,讓母親的睡眠品質呈現隨著嬰兒成長會有所改善(Rychnovsky &

Hunter, 2009),顯示出本研究母親的睡眠品質在嬰兒逐漸成長的確會逐漸改善。

雖然研究認為工作型態是干擾母親睡眠品質的相關因素(Gay et al, 2004;

McGovern et al, 2011),但本研究結果分析母親有工作並未影響母親的睡眠品質,

此結果和相關研究認為有工作的母親會較缺乏白天補眠時間及休息時間,呈現較

沒工作母親的睡眠品質差的結果並不一致(McGovern et al, 2011)。探討睡眠品質 未受工作影響的原因,國內研究認為社會支持和睡眠品質會有負相關,社會支持 足夠的母親其睡眠品質較好(鄧等,2007),有工作的母親如果有同事支持會有較 好的生理健康(McGovern et al, 2007),推測有工作的母親其睡眠品質與社會支持 可能有相關,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朝社會支持與有工作父母親的睡眠品質關係做進 一步的探討。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 、 、父母親的憂鬱程度 父母親的憂鬱程度 父母親的憂鬱程度 父母親的憂鬱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嬰兒二個月至六個月的時期,有 16.1%至 24.1%的父親和 27.6%至 32.4%的母親呈現出有高憂鬱程度(以 16 分為切點),而且父親與母親的 憂鬱程度都沒有隨時間有顯著改變,此結果不同於Gjerdingen et al (2011)追蹤506 名母親在產後憂鬱程度的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母親在第一個月有憂鬱症狀的比 率顯著高於二個月或六個月,說明母親的憂鬱程度會隨時間而有所改善;與相關 研究調查 104 對父母親在產後第一至第四個月間的憂鬱程度,顯示父親的憂鬱程 度沒有隨時間改變,母親則是隨時間有顯著改善(Biehle & Mickelson, 2012)的結 果也不同;不過在Paulson與Bazemore(2012)回顧分析 43 篇探討父母親憂鬱症 狀的研究,認為父母親在嬰兒三至六個月時具有較高憂鬱程度;所以有可能是嬰 兒二至六個月的這段時期,父母親都還在調適初為人父母及育兒生活的親職壓 力,所以憂鬱程度並沒有明顯變化。

本研究在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憂鬱程度也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在二個月至六 個月時父親與母親的憂鬱程度相似,雖然與國外研究認為母親的憂鬱程度高於父

親的觀點不太一致,卻與台灣及中國的研究結果雷同(Gao et al, 2009;Mao et al,

2011;Wang & Chen, 2006),國內在 41 對新手父母親的研究發現,父母親的憂鬱

程度與壓力程度都沒有明顯差異(Wang & Chen, 2006),而中國研究調查 376 對父 母親也顯示在嬰兒六至八週時,父母親之間的憂鬱程度與壓力程度是相似的 (Mao et al, 2011),說明文化差異可能是造成本研究和國外研究不同的原因,在東 方傳統文化父親是家庭經濟支柱的觀念根生地固,生兒育女也代表父親要肩挑起 更多家庭責任,其壓力可能不亞於母親,也讓父親的憂鬱程度與母親無太大差距。

雖然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憂鬱程度沒有差異,但再進一步分析父親與母親之間 憂鬱程度的相關性,卻顯示在二個月、四個月及六個月父親與母親的憂鬱程度皆 沒有相關性,此結果和相關研究結果認為父親與母親的憂鬱程度有關連(Fawzy et al, 2010;Gao et al, 2009;Goodman, 2008;Mao et al, 2011;Paulson & Bazemore, 2010;Roberts et al, 2006)的推論明顯不同;Roberts等人(2006)在 58 名有憂鬱症 狀和 116 名沒有憂鬱症狀母親其配偶(父親)心理健康的研究,顯示出母親有憂鬱 症狀時父親也較會有憂鬱症狀,另一研究針對 128 對母親─父親─嬰兒三者之間 研究顯示,也認為憂鬱程度高的母親會較少給予父親支持,讓父親感受親職壓力 及憂鬱程度增加(Goodman, 2008);不過相關研究也認為婚姻關係(蕭等,2009;

Schumacher et al, 2008)和社會支持(Gao et al, 2009;Mao et al, 2011;Schumacher et al, 2008;Surkan et al, 2006)會影響父親與母親憂鬱程度,說明父親與母親憂鬱程 度會有關連的原因,可能是受婚姻關係和社會支持影響,由於本研究未對父母親 的婚姻關係和社會支持加以探討,未能解釋父母親之間憂鬱程度與這些因素的關

係,建議可在未來研究對此部份的關係加以探討。

研究結果分析教育程度及家庭月收入皆對父親憂鬱程度沒有影響,和相關研 究結果不太一致,Gao等(2009)認為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父親會比大專以上的 父親有較高的憂鬱程度,本研究中父親僅有一人是高中程度,父親之間的教育程 度相近,可能讓本研究結果不同於其他研究結果。另外研究結果顯示父親的睡眠 品質與憂鬱程度有顯著相關,符合相關研究皆認為睡眠品質與憂鬱症狀有相關,

當睡眠品質降低時會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負向影響的論點(Dorheim et al, 2009;

Goyal et al, 2007; Meijer & Van den Wittenboer, 2007;Posmontier, 2008);母親的憂 鬱程度和睡眠品質也呈現相關性,但是母親的睡眠品質隨著時間有逐漸改善,憂 鬱程度卻沒有隨睡眠品質改善而有明顯降低,說明母親睡眠品質降低時的確會讓 母親的憂鬱程度受到影響,當睡眠品質改善時,如果其他因素像經濟或是生活壓 力未有改變,仍然對母親憂鬱程度造成影響,故呈現睡眠品質改善不見得會讓憂 鬱程度有所降低。

雖然相關研究歸納可預測母親憂鬱程度的危險因素,包括教肓程度(Black et al, 2007;Darcy et al,2011;Goyal, Gay, & Lee, 2011)、家庭收入(蕭等,2009;Black et al, 2007;Darcy et al, 2011; Goyal et al, 2011;Klainin, & Arthur, 2009;Segre et al, 2007)、年齡(Black et al, 2007;Darcy et al,2011; Goyal et al, 2011; Vesga-Lopez et al, 2008)及工作狀態(Darcy et al,2011; Goyal et al, 2011; McGovern et al, 2011; Segre et al, 2007);但在本研究結果僅顯示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會影響母親憂鬱程 度,在教育程度低或家庭月收入低的母親的確呈現出較高的憂鬱程度,Darcy et

al(2011)的研究結果認為教育程度低或家庭月收入低的母親會缺乏足夠的社會 支持及經濟支持,讓母親難以負荷因此出現較高憂鬱程度;另一研究也指出家庭 月收入低是最有效預測母親憂鬱程度的影響因素(Segre et al, 2007),由此推測對 於低社經地位的母親而言,養育新生兒所增加的家庭開銷加重經濟壓力,對於母 親的情緒會有負向影響。而研究結果年齡並未影響母親的憂鬱程度,和研究顯示 年輕的母親會有較高憂鬱程度(Darcy et al,2011)有所不同,不過本研究的母親皆 為成年期女性,相對於未成年母親對初為人母的準備不足,可能有較高的母職角 色準備(Knoche, Givens & Sheridan, 2007),所以年齡在本研究中未對母親的憂鬱 程度造成影響。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 、嬰兒 、 嬰兒 嬰兒 嬰兒動作發展 動作發展 動作發展 動作發展

本研究嬰兒動作發展、體重及身長皆隨著時間而有明顯增加,符合正常的生 長過程,雖然有研究認為體重和嬰兒九個月及十八個月的動作發展可能有相關 (Cheng et al, 2010),但進一步分析本研究中動作發展與體重及身長的相關性,顯 示嬰兒其體重或身長與動作發展皆沒有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母親有工作對嬰兒動作發展有相關性,有工作母親其嬰兒的 動作發展會較好,分析可能原因,有工作的母親其育兒的工作勢必會被其他人像 奶奶、外婆或保姆等等協助分擔,所以有可能母親會有些代償的行為,像比較重 視嬰兒發展或是給予較多的親子互動及刺激,來禰補自己的母職;在質性訪談 18位曾就業母親的研究,就可以看出有工作的母親會強調雖然孩子是保姆帶,

但自己仍很重視親子互動的品質(謝,2009);而在國內研究也有相似的結果顯示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56-76)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