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結果

Dalam dokumen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Halaman 49-164)

本章結果分為以下六節加以說明:第一節、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屬性;第二 節、介入處置對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自我效能成效;第三節、介入處置對於 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狀況成效;第四節、介入處置對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 品質成效等四方面加以探討: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屬性

本研究於收案期間符合收案條件且完成前測者,氣功组有 26 人,健走組有 25 人,對照组有 25 人,共有 76 人,流失 5 人,樣本流失率為 6.33%。因此實 際完成的有效樣本為氣功組 24 人,健走組 24 人,對照組 23 人。研究對象之基 本屬性,包括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況、有無和家人同 住等、罹病時間等。為了了解對照組、健走組與氣功组在基本屬性上有無差異,

以卡方檢定、Fisher Exact test檢定及One-way ANOVA F檢定進行同質性比較 (表 5-1)。檢定結果顯示三组在基本屬性上並未達顯著差異(p>.05),因此三组 在基本屬性上具有同質性。以下分別說明三组基本資料之屬性結果如下:

一、性別

研究對象總計男性 30 人(42.3%)、女性 41 人(57.5%),其中氣功組男性為 11 人(45.8%),女性為 13 人(54.2%),健走組男性為 9 人(37.5%),女性為 15 人(62.5%)。對照組男性為 10 人(43.5%),女性為 13 人(56.5%)。

二、年齡

研究對象的年齡介於 36-69 歲,平均年齡為 59.35±7.39 歲。氣功组平均年 齡為 57.88±1.73 歲,健走组平均年齡為 60.38±1.45 歲,對照组平均年齡為 59.83

±1.36 歲。

三、婚姻狀況

研究對象全數為已婚,目前配偶仍健在者,計有 66 位(93%)。其中氣功組

目前配偶仍健在者 22 位(91.7%),鰥寡者 2 位(8.3%),健走組目前配偶仍健在 者 23 位(95.8%),鰥寡者 1 位(4.2%),對照組目前配偶仍健在者 21 位(91.3

%),鰥寡者 2 位(8.7%)。

四、職業狀況

研究對象目前大多數為無業或退休者,計有 60 位(84.5%),有工作者為 11 位(15.5%)。其中氣功组目前為無業或退休者 19 位(79.1%),健走组目前為無 業或退休者 22 位(91.7%),對照组目前為無業或退休者 19 位(82.6%)。

五、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以國中/高中程度居多,計有 39 位(54.9%),其次為國 小程度,計有 27 位(38%),最少為專科以上程度,只有 5 位(7%)。氣功組和對 照组的教育程度都以國中/高中程度居多,分別佔 62.5%及 56.5%。健走組的教 育程度以國小程度居多,佔 50%。

七、居住狀況

研究對象多數和家人同住,計有 62 位(87.3%),其中氣功組、健走組和對照 組分別各有 1 人、4 人和 4 人獨居。

八、罹病時間

研究對象罹病時間少於 2 年者有 15 位(21.1%),介於 2-5 年者有 19 位(26.8

%),介於 5-10 年者有 27 位(38%),大於 10 年者有 10 位(14.1%)。其中氣功 組罹病時間以介於 5-10 年者為最多,計有 10 位(41.7%),其次是介於 2-5 年 者 6 位(25%)。健走组罹病時間以介於 5-10 年者為最多,計有 8 位(33.3%),

其次是少於 2 年者,計有 7 位(29.2%)。對照組罹病時間以介於 5-10 年者和介 於 2-5 年者為最多,各計有 9 位(39.1%)。

表 5-1 三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及同質性檢驗 (n= 71)

基本資料 對照組 健走組 氣功組 合計 χ2或F p n(%) n(%) n(%) n(%)

性別 女生 男生

13(56.5) 10(43.5)

15(62.5) 9(37.5)

13 (54.2) 11 (45.8)

41(57.7) 30(42.3)

.36 a .83

年齡(Mean±SD) 59.83±1.36 60.38±1.45 57.88±1.73 59.35±7.39 .75 c .49 <40 0 (0.0) 0 (0.0) 1 (4.2) 1 (1.4) 2.92 b .66 40~60 11(47.8) 9(37.5) 12(50.0) 32(45.1)

>60 12(52.2) 15(62.5) 11(45.8) 38(53.5) 教育程度

國小

國、高中 專科(含)以上

8(34.8) 13(56.5) 2 (8.7)

12(50.0) 11(45.9) 1 (4.2)

7(29.2) 15(62.5) 2 (8.3)

27(38.0) 39(54.9) 5 (7.0)

3.22 b .82

職業 無 有

19(82.6) 4(17.4)

22(91.7) 2 (8.3)

19(79.1) 5(20.8)

60(84.5) 11(15.5)

3.16 b .54

有無和家人同住

無 有

4(17.4) 19(82.6)

4(16.7) 20(83.3)

1 (4.2) 23(95.8)

9(12.7) 62(87.3)

2.49b .34

罹病時間 (Mean±SD)

4.02±2.78 5.52±4.83 5.59±4.25 5.06±4.07 1.12 c .33 註: a:卡方檢定

b:Fisher’s exact test

c:one-way ANOVA F檢定

第二節、介入處置對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自我效能成效 本節主要探討介入處置對於三組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自我效能成效,包 含二部分加以說明:一、對照組、健走組和氣功組在運動自我效能前測之比較;

二、介入處置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自我效能成效比較。以運動自我效能量表 施測,共有 9 道題目,由 0 到 10,以"0"代表沒什麼信心;"10"代表非常有 信心,分數越高,表示運動自我效能好。

一、對照組、健走組和氣功組在運動自我效能前測之比較:

為了了解對照組、健走組和氣功組在前測時的同質性,運用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來檢定三組樣本在運動自我效能上的差異(表 5-2),結果F =3.10, p=.05,

顯示三組在運動自我效能前測具同質性。由表 5-2 中進一步得知,所有研究對象 之運動自我效能平均值為 48.86 分(SD=14.97),最高為 79 分,最低為 8 分。對 照组運動自我效能前測平均值為 43.83 分(SD=10.82),最高為 67 分,最低為 30 分;健走组運動自我效能前測平均值為 54.33 分(SD=15.51),最高為 75 分,

最低為 22 分;氣功组運動自我效能前測平均值為 48.21 分(SD=18.19),最高為 79 分,最低為 8 分。

表 5-2 三組糖尿病運動自我效能前測及同質性檢定

組別 Mean SD Min Max F p

對照組 43.83 10.82 30 67 3.10 .05

健走組 48.21 18.19 8 79

氣功組 54.33 15.51 22 75

總計 48.86 14.97 8 79

二、介入處置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自我效能成效比較:

(一)介入處置對糖尿病患者運動自我效能四次施測得分分布:

經以Shapiro-Wilk統計量檢定,發現三組運動自我效能資料具常態分佈。前

測時對照組、健走組與氣功組之運動自我效能得分平均值分別為43.83±10.82, 54.33±13.51, 48.21±18.19。對照組的運動自我效能由前測的43.83±10.82,經過第 4週43.26±10.31,第8週42.35±10.34,第12週42.83±10.12。健走組的運動自 我效能由前測的54.33±13.51,經過第4週54.46±13.67,第8週54.71±13.54,第 12週56.04±13.34。氣功組的運動自我效能由前測的48.21± 18.19,經過第4週 49.79±17.64,第8週50.54±17.33,第12週51.96±16.65(表5-3,圖5-1)。

表 5-3 三組不同後測時間運動自我效能得分分佈 項 目 對照組

mean±SD

健走組 mean±SD

氣功組 mean±SD

前 測 43.83±10.82 54.33±13.51 48.21±18.19 四週後測 43.26±10.31 54.46±13.67 49.79±17.64 八週後測 42.35±10.34 54.71±13.54 50.54±17.33 十二週後測 42.83±10.12 56.04±13.34 51.96±16.65

圖 5-1 三組於介入措施前後重複測量四個時間點運動自我效能之變化 (二)、介入處置對糖尿病患者運動自我效能成效變化:

以概似估計方程式(GEE)分析結果顯示病人的運動自我效能在組間(Wald x2=8.31, p=.02)、時間(Wald x2=193.61, p<.001)和組別與時間的交互作用上(Wald x2=216.60, p<.001)達顯著差異(表 5-4)。

進一步檢視其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斜率參數(β),結果顯示以對照組為參照 組別,處置時間分別以介入處置四週後測與介入前測比較(T2 vs. T1)﹔介入處置 八週後與介入前測比較(T3 vs. T1)﹔介入處置十二週後測與介入前測比較(T4 vs.

T1),並以model based 及 ARI做為共變數校正矩陣(因以此模式檢視goodiness of fit之QIC(Quasi-likelihood under the independence model criterion)較unstructure 及 exchangeable為小,顯示本研究使用工作相關矩陣(Working correlation matrix) 之AR1模式較適配),分別驗證運動介入與時間交互作用對糖尿病患運動自我效 能之影響。依據交互作用之分析結果發現,健走組與氣功組運動自我效能總分於 介入處置四週後測(T2)較前測(T1)增加幅度均顯著大於對照組(β=0.69, p <.001;

β=2.15, p <.001),到介入處置八週後測(T3)此一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持續增加 (β=1.85, p <.001; β=3.81, p <.001),至介入處置十二週後(T4)增加更為明顯 (β=2.71, p <.001; β=4.75, p <.001) (表5-5)。顯示,兩種不同介入措施相較於對照 組在運動自我效能上均有明顯改善成效。

表 5-6 顯示對照組、健走組與氣功組在介入處置四週後測、介入處置八週後 測和介入處置十二週後測運動自我效能分數改變量的組間比較。結果顯示介入處 置四週後測,對照組減少 0.57 分,健走組減少 0.13 分,氣功組增加 1.58 分,

三組呈現顯著差異(F=3.552, P=.034),事後比較,氣功組優於對照組。介入處置 八週後測,對照組減少 1.48 分,健走組增加 0.38 分,氣功組增加 2.33 分。進 一步在GEE模式中使用差異對比(difference contrast)檢定不同介入處置的改善成 效,如表 5-7 所示,健走組與氣功組在運動自我效能改變量比較,健走組平均得 分較氣功組少 1.82 分 (β=-1.82, Wald χ2=3.90, p =.048),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

由上述結果得知,進行任一種介入措施均較未介入運動者可有效增加運動自 我效能,進一步比較兩組不同介入措施在運動自我效能改善成效上達顯著差異,

氣功組優於健走組。

表 5-4 概似估計方程式分析三組運動自我效能之模式效應檢定效果

變項 Wald x2 p

組別 8.31 .02

時間 193.61 <.001

組別×時間 216.60 <.001

表 5-5 三組介入後運動自我效能GEE模式分析比較

β S.E. p

截距 處置

[G3 vs. G1]

[G2 vs. G1]

時間

43.83 4.38 10.51

2.21 4.25 3.49

<.001 .29 .01

T4 VS.T1 -1.00 0.70 <.001

T3 VS.T1 -1.48 0.60 <.001

T2 VS.T1 -0.57 0.39 <.001

交互作用

G3 × [T4 VS.T1] 4.75 1.17 <.001 G3 × [T3 VS.T1] 3.81 1.19 <.001 G3 × [T2 VS.T1] 2.15 0.89 <.001 G2 × [T4 VS.T1] 2.71 0.88 <.001 G2 × [T3 VS.T1] 1.85 0.84 <.001 G2 × [T2 VS.T1] 0.69 0.56 <.001

註: G1=對照組, G2=健走組, G3=氣功組;T0=前測, T1=介入處置四週後測, T2=介入處置八週後 測, T3=介入處置十二週後測

表 5-6 三組在不同後測時間運動自我效能分數改變量比較

對照組 健走組 氣功組

項 目 mean±SD mean±SD mean±SD 運動自我效能

(四週後測)

-0.57±1.90 -0.13±2.05 1.58±4.00

運動自我效能 (八週後測)

-1.48±2.95 0.38±2.93 2.33±5.12

運動自我效能 (十二週後測)

-1.00±3.42 1.71±2.65 3.75±4.67

表 5-7 運動自我效能改變量GEE差異對比(difference contrast)檢定摘要表 差異對比組合 β S.E. Wald χ2 p

健走組 v.s. 氣功組 -1.82 0.92 3.90 .048

第三節、介入處置對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狀況成效 本節主要探討介入處置對於三組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狀況成效,生理狀 況指標包含:一、身體組成包含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腰圍;二、肌力、肌耐力;

三、心率變異參數;四、糖化血色素。各項生理狀況分別以二部分加以說明:(一)、

對照組、健走組和氣功組在生理狀況前測之比較;(二)、介入處置對改善糖尿病 患者的生理狀況成效比較。

一、身體組成:

(一)、身體質量指數:

1、對照組、健走組和氣功組在身體質量指數前測之比較:

為了了解對照組、健走組和氣功組在前測時的同質性,運用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來檢定三組樣本在身體質量指數上的差異(表 5-8),結果F =0.03, p=.97,

顯示三組在身體質量指數前測具同質性。由表 5-8 和 5-9 中進一步得知,所有研 究對象之身體質量指數平均值為25.73 kg/m2 (SD=4.31),最高為 38.3 kg/m2, 最低為18.46 kg/m2,屬於體重過重者占了70.4%。對照组身體質量指數前測平均 值為25.60 kg/m2 (SD=4.36),最高為38.17 kg/m2,最低為18.82 kg/m2,屬於體 重過重者占了65.2%。健走组身體質量指數前測平均值為25.67 kg/m2 (SD=

4.29),最高為38.17 kg/m2,最低為 18.12 kg/m2,屬於體重過重者占了70.8%。

氣功组身體質量指數前測平均值為25.91 kg/m2 (SD=4.45),最高為38.30 kg/m2, 最低為18.46 kg/m2,屬於體重過重者占了75%。

表 5-8 三組身體質量指數前測及同質性檢定

組別 Mean SD Min Max F p

對照組 25.60 4.36 18.82 38.17 0.03 .97

健走組 25.67 4.29 18.82 38.17

氣功組 25.91 4.45 18.46 38.30

總計 25.73 4.31 18.46 38.30

表 5-9 介入措施前三組身體質量指數分佈情形

對照組 健走組 氣功組 合計

n (%) n (%) n (%) n (%)

身體質量指數

<18.5kg/m2 0( 0.0%) 0( 0.0%) 1( 4.2%) 1( 1.4%) 18.5~24 kg/m2 8(34.8%) 7(29.2%) 5(20.8%) 20(28.2%) ≧24kg/m2 15(65.2%) 17(70.8%) 18(75.0%) 50(70.4%)

2、介入處置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成效比較

(1)、介入處置對糖尿病患者身體質量指數四次施測得分分布:

經以Shapiro-Wilk統計量檢定,發現三組身體質量指數資料未具常態分佈。

前測時對照組、健走組與氣功組之身體質量指數平均值分別為25.60±4.36 kg/m2, 25.67±4.29 kg/m2,25.91±4.45 kg/m2。對照組的身體質量指數由前測的25.60±4.36 kg/m2,經過第 4 週25.73±4.50 kg/m2,第 8 週25.68±4.51 kg/m2,第 12 週25.64±4.47 kg/m2。健走組的身體質量指數由前測的25.67±4.29 kg/m2,經過第 4 週25.64±4.15 kg/m2,第 8 週25.54±4.12 kg/m2,第 12 週25.37±4.16 kg/m2。氣功組的身體質量 指數由前測的25.91±4.45 kg/m2,經過第 4 週25.90±4.39 kg/m2,第 8 週25.73±4.46 kg/m2,第 12 週25.60±4.42 kg/m2 (表 5-10,圖 5-2)。

Dalam dokumen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Halaman 49-164)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