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資料的信效度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七節 研究資料的信效度

57

(二)主軸編碼

從初步編碼架構中,找出類別與類別間的關係,發展更抽象的概念,並以此概念 為主軸,形成更統整的編碼架構。

(三)持續檢視資料及修改編碼架構

直 到 不 再 有 新 類 別 出 現 時 即 結 束 編 碼 階 段 , 最 後 將 編 碼 形 成 不 同 的 主 題

(themes)。

綜觀以上,研究者根據每一筆逐字稿內容進行初步分類,以受訪對象的語彙為主 要類別進行開放、主軸性編碼方式,針對每一位受訪對象的訪談、文件資料所形成的 概念作為分類標準。

另外,對受訪者的姓名採保密方式,分別以英文字母或符號代替,第一碼為英文 字母 A 和 B,是代表不同企業;第二碼為 P 、T 或 WP,代表受訪者的身分;第 三碼為受訪者的流水編號。

四、歸納相關概念形成主題

將每位受訪對象編碼後的資料,依據編碼的類別進行切割,再將同一類別裡相關 的概念配合文件資料(包括現場幼兒園的文宣、活動進行紀錄、企業招聘人員資料、

各式調查表等)交叉驗證比對。藉由上述所整理之文獻資料,以開放、客觀的態度,

瞭解受訪對象的觀點及所表達的意義概念,藉以減少因研究者本身經驗、偏見等觀念 的滲入,來進行分析、比較、歸納,並形成核心主題。

58

切參照的資料、參與者的查核、蒐集豐富描述的資料、採用理論取樣或特定目的取樣、

三角校正、實施反省等方法(引用高敬文,1996)。

Maxwell(1992)曾提出檢核質性研究效度的八項指標(引自潘淑滿,2003),

包括:

一、MO 法(Modus Operandi):找出影響效度的因素,評估是否存在或影響研究現 象。

二、找尋矛盾的正聚集負面案例:嚴格檢查是否有矛盾性的資料,以評估是否修改或 保留結論。

三、多元檢證:運用多種研究對象、資料來源、方法與理論觀點。

四、熟悉與陌生者的回饋:請教對研究對象或場域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人。

五、參與者查證:有系統的向研究參與者徵求有關資料於結論之意見。

六、豐富的資料:資料細節的詳盡呈現。

七、準統計資料:利用簡單數字的准統計資料來測試並支持研究結果。

八、比較:運用多重場域資料對研究結論進行比較分析。

根據以上之說明,闡述本研究提高信效度的具體方法如下:

一、信度

質性研究信度,指研究者互動的形式、資料記錄、資料分析及資料中詮釋參與者 意義的一致性(王文科,1994)。其方法包括;

(一)蒐集豐富描述的資料:本研究以訪談、觀察、員工家長滿意度問卷資料等不同 方法蒐集資料,同時,也藉由蒐集企業體內部資料、附設幼兒園資料以擴充研 究的視野,降低研究者的偏見,提升研究結果的完整性與可信度。

(二)儘可能的收集第一手資料:避免用推論性的資料,並以具體的、精確訪談、描 述、引用句及觀察等,建立主要的依據,經由接受、批判、駁斥和修正的過程,

檢討研究結果的適用性和限制,以提高其信度。

(三)保留原始資料以供隨時翻閱查核。

59

二、效度

效度即是真實,是構念與資料之間的橋樑。質性研究為置身其中者的觀點,對社 會生活給予公平的、誠實的、平衡的解釋(王佳煌等譯,2002)。其方法包括;

(一)重疊與逐步驗證:為避免對個案訪談內容的曲解,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以不 同的方式重複的詢問受訪者相同的事件、經驗或看法,藉以檢核個案在不同的 情境下所談到的相同話題,檢驗其談話內容的一致性。

(二)參與者查證:要求個案企業對訪談的記錄與研究者的發現做一正確性的檢核。

(三)在不同時間的訪談中若遇資料衝突或不符之處,即與參與訪談者再次確認,以 釐清所欲表達之真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