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 2 型糖尿病胰島素治療自我效能、自我管理以及社會支持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第 2 型糖尿病胰島素治療自我效能、自我管理以及社會支持

已接受胰島素的病人,常因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心理調適、及對藥物 不夠了解等因素,常看不到效果而對胰島素治療喪失信心。因此,以衛教為介入 模式,探討接受胰島素治療之第2型糖尿病患之自我效能、自我管理效能以及社 會支持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以衛教為介入模式,探討接受胰島素治療之第2型 糖尿病患之自我效能、自我管理效能以及社會支持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本研究將 國內外第2型糖尿病患胰島素治療自我效能、自我管理效能以及社會支持相關研 究彙整如表2-1。另一方面,本研究亦將近年來與糖尿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以 及血糖控制評估量表制定之研究彙整如表2-2所示。

作者 題目 目的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年份)

Olesen, Jensen, &

Diaz et al., (2017)

Sense of Coh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LDL-choleste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 The

PROLONG-Steno study

調查一致性感(SOC)

是否與1型糖尿病患者 的臨床危險因素相關。

從125例1型糖尿病患者中 收集調查問卷數據,包括 SOC的測量數據,並與電子 患者記錄相關聯,以獲得有

關HbA1c,血壓和血脂的臨

床措施。應用線性回歸和廣 義相加模型研究SOC與臨床 生物標誌物之間的關係。

參與者平均年齡為60.7歲(標 準差= 10.0),男性為44.0%。

中度和高度SOC與低水平的 LDL-膽固醇相關(p = 0.005)。

這種關聯是非線性的,中等和 高水平的SOC有利,而低水平

的SOC與LDL-膽固醇水平升

高有關。此外,我們觀察到低

SOC與低HDL-膽固醇,HbA1c

升高之間的聯繫的非顯著趨 勢。

(續下頁)

22

作者 題目 目的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年份) 吳淑芳、李梅 琛、游能俊、陳

思羽 (2016)

探討醫護人員 經訓練後執行 自我管理方案 對糖尿病患者 之成效

探討醫護人員經 訓練後執行自我 管理方案對第2 型糖尿病患者疾 病自我管理之成 效

以臺灣10間醫院,受測患者計228人,

其中實驗組147 人(64.5%)、對照組81 人

(35.5%)。方法則以10位醫護人員經過「糖

尿病自我管理團體領導者訓練方案」全程 培訓完成,分別回到臨床自己工作之醫 院,執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案」並收案。

每一位受訓的醫護人員各收案二組,實驗

組8-10 名,介入「糖尿病自我管理方

案」,另外收案8-10名對照組(依傳統門 診衛教方式進行)本研究,總收案人數為 228 人(實驗組147人及對照組81 人)。

經不同介入措施後,採共變數

(ANCOVA)統計分析,以 性別、年齡及前測得分為控制 變項進行檢定,結果發現實驗 組的體重(p<0.05)、BMI(p<

0.05)、腰圍(p<0.001)、

HbA1C(p<0.001)、焦慮憂鬱 (p<0.001)、自我效能(p

0.001)、自我照顧(p<0.001) 等項目與對照組相較具有顯 著改善成效。

(續下頁)

題目 目的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年份)

Brod et al., (2009)

Psychological insulin resistance: patient beliefs and implications for diabetes management

定義並理解病人的心理 胰島素抵抗(PIR)以及 其對糖尿病管理的影響。

利用MEDLINE數據庫進

行文獻回顧,以期刊審閱模 式,將英語中1985-2007年 之第1與第2型糖尿病患使 用胰島素系統之文獻116 篇進行彙整。

PIR是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與 胰島素具有消極自我認識與觀 念障礙引發對胰島素使用的恐 懼以及生活方式適應不良,造 成胰島素使用受限且引起社會 偏見影響。這些病因的形成,

構成病患之PIR,同時可能導 致患者不願意對糖尿病進行了 解與進一步治療,最終導致延 遲治療與葡萄糖控制受損。

(續下頁)

24

作者 題目 目的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年份)

Cosansu, &; Erdogan, (2014)

Influence of

psychosocialfactors on self-care behaviors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Turkish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調查土耳其2型糖尿病 患者心理社會因素對自 我護理行為和血糖控制 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針對土耳其某地區醫院糖 尿病患者350位,採用橫 斷面問卷調查設計。數據 收集使用糖尿病自我護理 活動量表和多維糖尿病問 卷。並使用Pearson相關 係數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研究變量之間的關係。

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預 期結果,感知干預,教育水 平,自我護理和A1C有 關。根據結構方程模型,自 我效能是影響自我護理和 血糖控制的預測變量。

(續下頁)

作者 題目 目的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年份)

Wu, Huang, & Lee et al., (2013)

Self-efficacy, self-care behavi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aiwanese with type 2 diabete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了解台灣2型糖尿 病患者的自我效能 感,自我護理行為,

焦慮和抑鬱的關係。

台灣三家教學醫院糖尿病門診 診所的201位2型糖尿病患者。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過糖尿 病健康教育的糖尿病患者定期 臨床訪視,接受治療,未吸煙 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評分

p <0.05)。糖尿病患者的自 我效能與病程(p <0.05),治 療(p <0.01)和自我護理行為

p <0.01)呈正相關。糖尿病 患者的自我效能與焦慮,抑鬱 呈負相關(p <0.01)。自我效 能可以成為焦慮和抑鬱的預測 指標(p <0.01)。

(續下頁)

26

作者 題目 目的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年份)

Fisher, Boothroyd, &

Coufal, (2012)

Peer support for self-management of diabetes improved outcomes

ininternational settings.

探討糖尿病自我管理與社 會和情感支持,以及臨床 護理的聯繫以及持續的支 持之關係

以喀麥隆、南非、泰國與 烏干達的介入團隊為研究 對像,將糖尿病自我管 理、社會支持、情感支持 以及臨床護理人員的持續 支持等作為支持模板,制 定並評估糖尿病成年人同 伴支持介入措施。

評估發現,許多參與 這些項目的人在症狀 管理、飲食、血壓、

體重指數和血糖水平 方面有所改善。

(續下頁)

(年份) Strychar et al.,

(2012)

Type 2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Role of Diet Self-Efficacy

探討糖尿病患自我管 理之重要性

利用文獻回顧探討59篇糖尿 病自我管理文章與19篇會議 報告,進行彙整

利用「社會認知理論」作為個人信 心依據之定義,以第2型糖尿病患 者為研究對象,運用自我效能量表 檢驗其胰島素治療與飲食管理行 為,結果發現,病患中自我效能較 高者,可以因為藥物控制得宜,並 妥善利用飲食自我管理行為,減少 脂肪攝取,並改善血糖指數負荷,

且進而減少身體質量指數及憂鬱症 等關聯。

(續下頁)

28

(年份) Wu, Wu, & Wang,

(2012)

Effectiveness of a community-based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 targeting people with hypertension and high cholesterol.

評估針對高血壓和高膽 固醇患者的社區健康促 進計劃的有效性。

招募台灣北部一家區域醫院 之60位民眾參加。參與者以 基線期與隨訪6個月後之進 行評估。用於數據收集的問 卷包括自我效能,自我護理 活動,健康結果和身體素質 的評估。使用了幾種教學資 源,包括DVD,自助小冊子,

小組支持(練習和諮詢)和 電話跟進。

隨訪發現腰圍(t = 2.20,p = 0.03)和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 平(t = 4.71,p <0.00)顯著下 降。此外,體育鍛煉水平和特 定仰臥起坐水平(t = 3.10,p

<0.00)增加。參與者的效能 預期評分(t = -5.81,p

<0.00),結果期望評分(t = -4.76,p <0.00)和自我護理行 為評分(t = -2.78,p = 0.007)。以社區為基礎的健 康促進計劃是幫助高血壓,高 膽固醇患者的有效手段,應定 期開展臨床實踐和評估。

(續下頁)

(年份) 李雪銀

(2012)

探討自我胰島素調 控衛教方案對第2型 糖尿病患之血糖控 制成效

探討「自我胰島素調控 衛教方案」對第2型糖 尿病人的血糖控制、自 我效能與自我照顧之成 效

以雲嘉某區域醫院新陳代謝科門 診60位使用胰島素6個月以上且 接受為期3個月的「自我胰島素調 控衛教方案」之患者為實驗組個 案,利用以結構式問卷分別收集實 驗組與對照組個案第6個月之糖尿 病控制自我效能及糖尿病自我照 顧情形,以repeated measures

ANOVA進行糖化血色素值隨時間

變化

1.實驗組僅在介入後第3個月

的空腹血糖值下降幅度明顯 低於對照組

2. 實驗組胰島素自我調控自 我效能與自我照顧得分明顯 優於對照組(p <.001)

3. 自我胰島素調控衛教方案 能確實能增加糖尿病患胰島 素自我調控自我效能與自我 照顧行為,進而改善血糖控制 成效之組間比較。

(續下頁)

30

(年份) Al-Khawaldeh, Al-Hassan, &

Froelicher (2011)

Self-efficacy, self-management,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評估糖尿病管理自我 效能感和糖尿病自我 管理行為和血糖控制 之間的關係

利用橫斷研究方式,以約旦國 家糖尿病中心中223位年齡高 於25歲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為 研究對象,利用包涵社會人口 學、臨床紀錄、糖尿病管理自 我效能以及糖尿病患自我管理 行為等項目制定之結構試問卷 進行調查,並利用糖化血紅蛋 白作為血糖控制指標,並進行 百分比、平均值(±S.D.)、勝算 比以及邏輯性迴歸分析。

飲食的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行 為能有效預測血糖控制,另一方 面,胰島素管理為血糖控制不佳 時的有效預測因子。此外,具有 較高自我效能的受試者在飲 食、運動、血糖測試以及服藥方 面皆有較佳的自我管理行為。同 時研究也顯示,有超過半數受試 者沒有控制自己血糖,且僅有42

%糖尿病患曾參加糖尿病衛教。

(續下頁)

(年份) Wu, Huang, &

Liang et al., (2011)

Relationships among depression, anxiety, self-care behaviour and diabetes

education difficulties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

探討台灣地區2型 糖尿病患者自我護 理行為,糖尿病教育 困難,抑鬱與焦慮的 關係。

於台灣北部某教學 醫院,招募312名 2型糖尿病之18歲 患者參加本研究。

同時利用問卷方 式,收集以評估人 口統計學、疾病特 徵、自我護理行 為、糖尿病教育困 難、抑鬱和焦慮的 數據。

1. 糖尿病患者抑鬱障礙(10.6%)和焦慮障 礙(20.5%)的發生率均低於西方國家。

2. 焦慮與年齡(r = 0.15,p <0.01)、併發 症(r = 0.27,p <0.01)、糖尿病教育難度

(r = 0.39,p <0.01)、抑鬱(r = 0.54,p

<0.01)、體重指數(BMI)呈負相關(r =

0.20,p <0.01)。3. 年齡,併發症,體重指

數,糖尿病教育難度和抑鬱情況均解釋了焦 慮變異度達50.5%。 4. BMI,糖尿病教育 困難和焦慮等因素共導致抑鬱症變異度的 42.8%。

(續下頁)

32

(年份) Wu, Lee, Liang, Lu, Wang, &

Tung, (2011)

Effectiveness of a self-efficacy program for persons with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檢驗台灣第2型糖尿病 患者的自我效能計劃 效果。

隨機設計對照試驗(n =

145),介入組72人,對照組

73人。參加者進行預先測試 以建立基線,然後在收集基線 數據3個月和6個月後進行測 試。介入組接受標準糖尿病教 育計劃與額外的自我效能計 劃。

與對照組相比,介入組在3個月和 6個月的療效預期、結果預期以及 自我護理活動得分顯著增加。此研 究顯示,糖尿病自我效能計劃在短 期內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 理是可以接受和有效的。

(續下頁)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