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翻轉教案之發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翻轉教案之發展

本研究介入「管路照護任務執行能力培訓實驗計劃」中的翻轉教案,包括;

教師名稱 、任務名稱 、場域 、層級 、學生人數日期和時間 、學習場地、學習 目標、通過標準、評值工具學習資源、自學活動、課室活動(小組討論和技能演 練)的準備工作等。該教案係以翻轉學習模式為參考架構設計「管路照護任務模

25

組課程」之三個單元之自學與課室二個階段的活動。以下是該翻轉教案的兩階 段三個學習活動在「彈性的環境」、「學習的文化」、「策劃的內容」、「專 業的教師」等四方面之設計重點。

一、第一階段自學活動

此階段提供實驗組護理新人於課室活動前自行利用三天的時間、不限地點 上網至院內「數位學習資訊服務平台」閱讀「管路照護任務模組課程」的三個 單元(管路照護病人安全問題、管路照護流程、情境覺察與決策)的多媒體教材

(文字及圖片的 PDF 檔、影片等)參考資料及網站。此階段學習活動的四個設 計重點如下:

(一)彈性的環境

本研究使用臺北市某院的「數位學習資訊服務平台」作為自學活動的學習 環境。護理新人可在院內和院外任何地方自行上網學習三天。由於此平台 在測驗題鍵入時相當耗時之限制,且本院每位護理新人均設有 gmail 帳號,

因此測驗則是以院外的Google Docs編輯。

(二)學習的文化

在自學活動方面,本研究設計網路教學活動的設計,即提供自學所需,包 括;1. 二個單元(病人安全問題、照護流程) 三個部分「管路照護任務培訓 課程」完整授課錄影帶(12.1分鐘、12.24分鐘、18.14分鐘),及 2.一個單元

(情境覺察與決策)的四種管路情境案例教學影片(9.01 分鐘、9.49 分鐘、

12.21分鐘、9.13分鐘),3.三個單元的補充教材等。有系統地介紹課程目標、

兩階段三種學習活動要達成三個主題之學習目標與評值指標、通過標準。

(三)策劃的內容

以任務授課教師依本研究流程步驟 4 焦點團體訪談獲得兩階段三種學習活 動之三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及評值指標,四位工作小組成員考察文獻及討論 後,設計三個單元的多媒體教材,包括使用 EverCam 錄製管路照護病人安

26

全問題、管路照護流程二個模組,在情境覺察與決策部分,則以教學影片 的方式錄製情境案例,每段影片的時間在9至18分鐘。

(四)專業的教師

本研究專業的教師包括負責授課教師和技能演練講師二種。1.負責授課教 師:設計與發展翻轉教案的整個過程均經由指導教授的指導,先與研究團 隊其他成員一起依考察文獻的結果草擬翻轉教案的格式,再經由指導教授 指導修訂教案格式。2.技能演練講師:與負責授課教師一起組成工作小組,

同步討論多媒體教材,準備課室小組討論與技能演練教室布置及用物 二、第二階段課室活動

由於「管路照護任務執行能力」的翻轉學習成效包括認知能力與技能精熟 度,因此,課室活動的學習包括二部份:小組討論和技能演練。前者的目 的在澄清護理新人在自學活動時未達到通過標準的學習目標評值指標之學 習問題;後者的目的在提供機會讓護理新人演練標準化的管路照護任務執 行能力精熟度。

小組討論

(一)彈性的環境

任務授課教師將護理新人每 5~6 人分成小組,進行分組討論,原本傳統 課堂的教室環境,變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小組討論方式,小組中座位的 安排是經由護理新人在自學活動的認知測驗結果,使每一組成員皆有不 同能力的護理新人參與討論。

(二)學習的文化

在翻轉教案小組討論中設計「提問單」及「提供澄清問題紀錄單」,由 護理新人提問後自行記錄於提問單(我有疑問,需澄清的內容),及提供澄 清問題紀錄單(我主動提供澄清小組成員提出疑問的內容),讓每位護理 新人主動參與討論及學習過程。

27

(三)策劃的內容

在小組討論之前說明小組討論的進行方式(10分鐘),接著設計破冰暖場 團隊活動(當我們同在一起),建立小組成員間關係。且設計「自我介紹指 引」進行成員間自我介紹的活動。小組討論分組原則以相互同儕教學法

(Reciprocal peer teaching)設計小組討論活動為主,澄清自學活動的問 題,以解決疑慮及模糊的概念。

(四)專業的教師

護理新人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研究者不直接參與小組的討論,持續 地觀察學生進行討論的狀況。

技能演練

(一)彈性的環境

技能演練上利用病房的設置,佈置四間技能教室,其環境除了高擬真病 房內的設置之外、還包括護理站等,當護理新人決策結果需與醫師溝通 時,必須由病室中移動至護理站,使用電話與醫師演練 ISBARR 溝通模 式。

(二)學習的文化

設計練習的機會,並由學習者自我評量學習的表現。設計以四種管路技 能演練活動,提供護理新人練習的機會,演練過程由觀察員評核護理人 員的執行技能精熟度的能力,最後以「管路照護任務執行能力檢核表」,

由學習者自我評量技能精熟度的學習表現。

(三)策劃的內容

依據建構主義設計,順序包括:1.準備活動—說明技能演練原則(10 分 鐘),包括:學習目標通過標準及評值指標與規準、四種技能演練的教室

(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及豬尾巴胸腔引流管、氣管內管) 的安排、負責

技能演練講師、四間技能演練教室小組成員輪流原則、四種管路演練的

28

目的、分組名單(每組 8〜9 人,每 2〜3 人再分一小組,每間技能教室有 3小組,其中一人當病人、一人當護理師,最後一位當觀察員負責評分(2 人一小組的分別一人當護理師,最後一位當觀察員),聽到技能演練講師 計時的鈴聲後,更換角色練習) 、四間技能演練教室換間練習的原則。2.

技能演練活動:以四種管路情境,分成四組輪流於 A、B、C、D 四間技 能教室演練。四種管路技能練習每組每間練習30分鐘,四間共120分鐘。

先由技能演練講師介紹該技能教室演練的管路名稱、設備與用物,再示 範該管路演練的照護任務。每位護理新人可以在四間實際練習管路照護 任務流程、觀察與記錄、病人角色各四次。利用反覆練習與觀察學習的 機會,精熟管路照護任務的程序性知識與技能。

(四)專業的教師

技能演練的講師條件包括;1.管路照護年資五年以上,2.擔任教育訓練 講師資歷五年以上,3.接受過教學設計與教案編制的教育課程。除此條 件之外,工作小組參與整個教案討論的過程,分別提供四種管路案例、

並依案例的情境草擬腳本,再經由共同討論後確認劇本的內容後,參與 教學影片的拍攝。在正式執行介入前,接受指導教授至教學現場的建議 與指導,最後再次參與教案的討論與修訂。同時接受講師內在信度的訓

練,包括 1.講解與示範示範和器材教學 2.監看 3.回饋。教學當天由四位

技能演練講師,自行設置各間技能教室所需要使用的設備和器材,佈置 以病房為主的高擬真演練環境,最後擔任技能演練講師執行教學活動。

第四節 研究工具的設計與效信度的檢核

本研究設計採二階段活動達到該研究目的。階段一的重點在以翻轉學習模 式設計管路照護任務模組課程教案及學習評值工具;為了收集大量文字資料,

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焦點團體訪談法做為資料的收集的方式。階段二的 重點則在採用兩組前後測(two-group pre-and-post test)準實驗性研究設計,驗

29

證管路照護任務執行能力培訓實驗計劃的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本節依質性 和量性二部分之研究工具的設計及效信度的檢核說明如下:

一、階段一質性研究效信度的檢核

質性研究係藉由觀察、訪問及書面紀錄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透過分析的程 序,得到其研究結果。質性研究的信度,分為外在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 y)

和內在信度 (internal reliability);內在信度指對於相同條件,蒐集、分析

和解釋資料的一致程度;外在信度則是處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本研究主要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資料的收集,並以研究者、訪談指引、

錄影、與錄音筆作為研究工具,質性研究重視效度的呈現。因此,研究者於

執行訪談前針對使用的研究工具於2015年8月24日焦點團體會議中進行反覆

的測試 和預演,並記錄測試結果,以改進其工具效度之依據(表3.4.1)。信度是

指測量程式的可重複性,效度是指獲得正確答案的程度,包括:可接受度、可 信賴度、穩定性、一致性、可預測性與正確性(Kirk and Miller ,1988;

Lincole & Guba,1984;胡,1996,王,1994;邱,2003)。

表3.4.1焦點團體訪談影音工具與效度測試

工具名稱 編號 型號 功能測試

錄音機

A Sony_ICD-UX543F 收音距離三~五公尺內清晰

B Sony_ICD-UX512F 收音距離三~五公尺內清晰

C Kolin_KRP-160W 收音距離三~五公尺內清晰

D Alisten_X30-PCM 收音距離三~五公尺內清晰

錄影機

A Sony_HDR-PJ540 影像清晰,收音距離五公尺

內清晰

B Sony_HDR-PJ540 影像清晰,收音距離五公尺

內清晰

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中的可信賴性、可遷移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Guba &

Lincoln,1985),提升本研究結果的客觀度、嚴謹度與工具的信、效度。其具體 法說明如下:

30

()可信賴性(credibility)

指資料的真實程度,研究者收集到所需要的資料,真實地反映研究結

果。 本研究於訪談過程全程,以錄音筆或錄影工具詳實的記錄訪談內

容(包括語言與非語言的資料),將收集到的影音資料,繕打成逐字稿和 分析,並以編碼呈現資料內容供索引與查核。

()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研究者使 用立 意 取 樣 , 相 似的 情境決定 可遷移 性的 程度( G u b a &

Lincoln, 1985) ,本研究經由深度描述將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做 有效地紀錄,並將訊息資料之意圖、意義與行為轉換成文字敘述的逐 字稿。以創造逼真性(versimilitude)及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

深入其境的具體描繪 (Denzin, 2001;Guba & Lincon,1989;趙,2002) ,因此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邀請符合研究條件設定之條件,經由焦點團體

訪談會議 方式,以錄音及錄影詳實記錄的所有語言與非語言之訊息

(表3.4.2),增加文字資料的可遷移性。

表3.4.2 焦點團體訪談錄音資料紀錄

()可靠性(dependability)

指資料內容的穩定性與一致性,透過研究過程與決策說明,讓人得以判 斷資料的可靠程度,因為研究者本身即為工具(劉,2003)。本研究焦點 團體訪談之研究者與主持人皆為同一人,可以確保資料收集的穩定性。

本研究訪談過程,全使用錄影機及錄音筆記錄所有的語言及非語言內容

,續以膳 寫逐字稿後,再由團隊成員二人校對與錄音內容是否一致性。

形式 地點 錄音日期 時間 錄製檔編號 焦點

訪談

臺北市某院 醫療大樓602

會議室

2015.08.24 02:45:45 150824_1614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