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探討癌症分期、治療方式與首次治療時間之存活分析,無論將癌症分 期、治療方式單獨或合併與首次診斷至治療天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絕大多數不會影 響平均存活月數,少部分顯示會影響平均存活月數,且發現被歸為延遲治療組存活月 數高於非延遲治療組。
過去研究對於首次治療時間無一致看法,分別有7天、30天、8週、12週…等區 間(Des Guetz, Nicolas, Perret, Morere, & Uzzan, 2010; Harirchi et al, 2005; Hershman et al., 2006; Singal et al., 2013; Tomlinson et al, 2012),本研究依現行醫療院所開立處方及 回診之天數為7的倍數,以7、14、21、28、45、60及90天為分界,絕大多數變項未 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其中少部分結果在7、14、21、28及60天為分界有顯著差異。
在影響肝癌病人首次治療時間之相關因子,有C型肝炎者與無C型肝炎者相比,首 次診斷至首次治療天數多3.151天,目前C型肝炎治療僅有干擾素,如果病人肝炎病毒正 在活化,需等待肝轉氨酵素(GOT、GPT)下降,方能開始進行肝癌治療,可能會延遲首 次治療時間。AFP≥20ng/ml與<20ng/ml者相比,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天數少2.708天,目 前胎兒蛋白仍為診斷肝癌或追蹤肝癌預後有效的腫瘤標記,因此胎兒蛋白數值越高,可 能腫瘤分期越差,醫師會建議病人儘早開始接受治療,以提升病人之存活率。BCLC C 期與其他分期相比,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天數少5.962天,過去研究指出IV期頭頸癌病 人等待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時間更長(Brouha, Tromp, Hordijk, Winnubst, & de Leeuw, 2005;van Harten et al., 2015);乳癌病人腫瘤分期越嚴重,手術後開始接受放射治療之間 隔越長(Hershmanet al., 2006);肝癌病人腫瘤分期越嚴重,診斷至治療時間會越長(Singal et al., 2013),本研究結果與部分過去研究並不一致,可能原因為肝癌依循BCLC分期選 擇治療方式(Bruix, Gores, & Mazzaferro, 2014;Bruix, Sherman, 2011;劉鐘軒、蔡正中、陳 海雄,2013),分期越嚴重的病人能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限,不需與早期肝癌病人一樣,
需先經由手術治療評估,如不適合,再進行局部治療或動脈栓塞,相對減少病人首次治 療時間。局部治療與其他治療相比,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多7.780天,目前局部治療之探
46
針需事前申請,待健保署審核通過,病人才能開始治療,審核時間約兩星期,可能會延 遲首次治療時間。
BCLC分期與首次治療時間之存活分析,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21天為界,僅C 期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可能的原因是C期的病人,體能狀 況較差,且容易有其他合併症,如:食道靜脈曲張、黃疸、腹水等,影響病人的肝臟功能,
醫師會建議儘早開始進行癌症治療,避免肝臟功能失償,如:病人肝臟代謝功能不佳,無 法選擇手術切除;病人腹水過多,無法進行局部治療;病人總膽紅素過高,無法選擇動 脈栓塞,使得醫師需先治療其合併症,再開始進行癌症治療。另外,有些C期病人的腫 瘤位置、臨床表現處於能積極治療之邊緣,因此會先接受手術治療評估,亦可能延長首 次治療時間,這群病人如果接受手術治療,存活率相對比接受其他治療之病人高。
治療方式與首次治療時間之存活分析,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7天為界,僅化 學治療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21 天為界,僅標靶治療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首次診斷至首 次治療若以60天為界,僅動脈栓塞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
上述的研究結果為BCLC C期病人常見的治療選擇,臨床上此期的病人如需立即接受 治療,大致上體能狀況、治療預後皆不好,亦可能造成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高於 非延遲治療組。
BCLC分期不同治療方式與首次治療時間之存活分析,在BCLC 0+A期,首次診 斷至首次治療若以21天為分界,僅手術治療非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延遲 治療組。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28天為分界,僅手術治療非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 數顯著高於延遲治療組,早期的肝癌病人,體能狀況及肝臟功能比其他分期的肝癌病 人好,能接受手術治療機率較高,存活率相對比其他治療方式高(林錫銘,2012、葉俊 杰, 2014、劉鐘軒、蔡正中、陳海雄,2013 )。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60天為分界,
動脈栓塞延遲治療組樣本數過少,此結果不予以討論。
在BCLC C期的病人,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7天為分界,局部治療延遲治療組
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化學治療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
47
遲治療組。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 14 天為分界,局部治療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 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化學治療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首 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 21 天為分界,局部治療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 遲治療組、標靶治療延遲治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化學治療延遲治 療組平均存活月數顯著高於非延遲治療組,此期的病人在腫瘤大小或位置有極大的差異,
有些因門靜脈血栓、有些因肝外轉移而被歸類,但門靜脈血栓會阻礙肝臟血流,造成肝 臟缺氧、組織壞死,其預後會比肝外轉移的預後還差,建議後續之研究能詳細記載腫瘤 數目、腫瘤大小、腫瘤侵犯位置等資料,協助更進一步分析原因。此外,2012年開始轉 移性肝癌病人得以健保申請Sorafenib,本研究觀察時間為2011年至2013年,無法區分 病人以自費或健保身分使用,亦無法得知病人是否因健保審核程序而影響首次治療時間。
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若以14及21天為分界,局部治療延遲組樣本數過少,此結果不予 以討論。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醫院癌症登記資料庫,能得知病人肝炎情形、肝臟功能等臨床 資料,以彌補過去運用健保資料庫研究之不足,然而仍有資料未在該資料庫中,而未 能進一步分析,如:國外研究(Macià et al., 2013)指出病人發覺症狀至首次診斷時間,與 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時間會有很大的差異,建議後續研究能納入病人發覺症狀至首次 診斷的時間,進一步分析影響病人接受首次治療時間的原因。
Singal等(2013)指出肝癌病人首次診斷至首次治療時間中位數為1.7個月,王
冠中(2014)指出肝癌病人確診治療至開始治療時間為35.3天,本研究首次診斷至首次 治療天數為26.3天。國民健康署及國外研究(Singal et al., 201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4)指出肝癌病人確診後在三個月內未接受治療之比例,分別為34.8%及31%,本研
究結果為5.6%,因僅針對一家醫院樣本進行分析,可能會低估上述之研究結果。在某 些癌症分期的人數及治療方式,觀察樣本數過少,較無法看出統計差異,且本研究觀 察期僅三年,亦可能會影響存活分析的結果,建議後續研究能延長觀察期,納入更多 樣本數,詳細分析首次治療時間與存活之關係。
本研究運用7、14、21、28、45、60及90天做為首次治療時間分界,結果顯示肝 癌病人之存活仍與腫瘤分期、治療方式息息相關,同時發現肝癌病人的肝炎情形、治
48
療評估的時程、治療探針或藥物的審核時程會影響首次治療時間,因本資料庫所登錄 之資料有限,觀察樣本及時間亦不足,故首次治療時間是否會影響存活尚無定論,有 待後續之研究能收集更多資料,深入探討首次治療時間與存活之關係。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