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討論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40-62)

一、各助聽器於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之平均AGBF差異性

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下,各助聽器各頻率於12位受試者平均AGBF

之比較結果皆無顯著差異。

每台助聽器有11個測試頻率,4台共計44個測試頻率,以每個頻率之平坦型與

向高頻傾斜型兩組聽損模式為一對比較資料,即為44對比較資料。各助聽器各頻率間

AGBF在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兩組不同聽損模式之差異性比較,44對比較資料中,

僅助聽器A06之1000 Hz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p= .005)、3000 Hz平坦型

與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p= .042)、3500 Hz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p= .038);

助聽器A11之2000 Hz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p= .044)、2500Hz平坦型與向

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p= .049);以及助聽器B06之4000 Hz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

損模式(p= .040)共6對呈現顯著差異,其餘38對皆無顯著差異(附錄三)。此統計結果

與Ricketts等人於2008年之實驗相當,各助聽器AGBF無論在平坦型或向高頻傾斜型

兩種不同聽損模式時並無顯著差異。

二、同廠牌新舊助聽器各頻率平均AGBF差值之差異性

廠牌一之助聽器A11、A06與廠牌二之助聽器B11、B06分別在平坦型與向高頻

傾斜型聽損模式下,12位受試者之新舊助聽器平均AGBF差值之差異性比較結果,廠

牌一之A11與A06無顯著差異;而廠牌二之B11與B06則有顯著差異。

每個助聽器有11個測試頻率,每個廠牌即有11個新、舊助聽器之比較頻率,兩

個廠牌共計22個比較頻率,以每個廠牌新、舊助聽器的每個頻率為一對AGBF差值

之比較資料,即22對比較資料,而每對再分別比較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兩組聽損模

式,共計為44對比較資料。同廠牌助聽器之新舊比較中,助聽器A11、A06與B11、

B06分別在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兩組不同聽損模式下,12位受試者平均AGBF之新 舊差值比較,44對比較資料中,27對有顯著差異,其中每廠牌的22對比較資料中,

廠牌一的助聽器A11、A06僅有9對有顯著差異,而廠牌二的助聽器B11、B06則有

18對有顯著差異(附錄四)。

廠牌A之助聽器A11、A06於平坦型聽損模式時,除2500 Hz以下、3500 Hz及

6000 Hz,其他頻率皆無顯著差異;於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時,除3000 Hz、3500 Hz

及6000 Hz,其他頻率亦皆無顯著差異。而助聽器A11、A06於測試MSG on時將增益

值加至最大皆未產生回饋音,由於A11或A06皆呈現最大增益狀態,使A11、A06

之AGBF無顯著差異,故使A11、A06兩者間之AGBF差值無顯著差異;廠牌B之助

聽器B11、B06則無論於平坦型或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時,在3500-6000 Hz間皆有

顯著差異。

圖3顯示,以2011年生產(新)機種之AGBF減去2006年生產(舊)機種之AGBF

為計算,各廠牌之差值多呈現負值,即舊機種之AGBF高於新機種者,差異範圍最大

約達10 dB。而本研究係僅討論助聽器之回饋音抑制處理,其他所有可能影響回饋音

及輸出增益之特殊功能,如:噪音衰減、方向性麥克風、高音重獲(sound recover)、風 聲阻隔(wind block)等皆未探討,故僅可表示於回饋音抑制演算法的實驗中,新機種之 AGBF約低於舊機種者,無法對助聽器之新舊機種功能做全面性評論。

三、不同助聽器於各受試者間之AGBF差異性

本研究目的為檢測不同回饋音抑制演算法於真耳中AGBF之變異性,而真耳之回

饋音迴路受下述三個不同因素影響:(1)聲音由耳內洩出至耳外之變化量;(2)耳道內阻

抗等物理現象之差異;(3)週遭反射面對洩出的回饋音信號回傳至麥克風之反射特性。

本研究因控制量測空間、助聽器之機構、受試者姿勢及頭部位置、環境噪音等變因,

並盡可能讓助聽器本身之放大功能趨近相同(以2cc coupler驗證各助聽器之輸出),僅

改變使用者(耳道、耳廓之型態)、聽損模式(助聽器放大增益設定)和演算法之版本(不 同廠牌之新、舊機種),上述因素(1)、(3)已被控制,因素(2)則因受試者不同耳道特性 而不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助聽器A11、A06、B11、B06分別於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

損模式下,12位受試者皆有不同表現。

助聽器A11與A06於回饋音抑制功能開啟後,以增加全頻帶增益調整時發現3000

Hz附近之增益值調整空間相較其他頻帶為小,再增加全頻帶增益量至最大時並未發生 回饋音,因此判定其AGBF之變化僅於3000 Hz附近,故欲探討各助聽器於各受試者

間之AGBF差異性時,助聽器A11、A06以每位受試者3000 Hz之AGBF討論,而助

聽器B11、B06則以每位受試者1000-6000 Hz之AGBF平均值討論(圖6)。

由於A11、A06與B11、B06之AGBF曲線圖完全不同,故分別以A11、A06與

B11、B06討論。圖6顯示,於平坦型聽損模式時,6號受試者之AGBF平均值於助聽

器B11表現為第三大(7.93 dB)、於助聽器B06之表現為最小(6.93 dB),12號受試者於

助聽器A11表現為第二大(2.2 dB)、於助聽器A06之表現則為倒數第二(-1.5 dB);於向

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時,11號受試者之AGBF平均值於助聽器B06表現最大(14.3 dB)、

於助聽器B11之表現最小(2.27 dB),6號受試者於助聽器A06表現最大(5.5 dB)、於助

聽器A11則表現為倒數第二(-5.6 dB)。

各受試者AGBF差異範圍最大者為平坦型聽損模式時之助聽器A11,其AGBF平

均值最大為5號受試者的6.4 dB,最小為10號受試者的-8.3 dB,相差14.7 dB;差異

範圍最小者為平坦型聽損模式時之助聽器A06,其AGBF平均值最大為2號受試者的

3.3 dB,最小為3號受試者的-2.4 dB,相差5.7 dB。

由此可知,無論於平坦型或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 12位受試者對於助聽器A11、

A06、B11、B06皆有不同表現,其差異範圍最大可達約15 dB,最小約為6 dB。

四、廠牌A、B之助聽器增益調整特性

助聽器A11與A06於回饋音抑制功能開啟後,以增加全頻帶增益調整時發現3000

Hz附近之增益值調整空間相較其他頻帶為小,測試助聽器A11與A06時,記錄此3000

Hz開始被限制之增益值,由圖7觀察得3000 Hz之AGBF最小,其於平坦型聽損模式 時,A11為-1.18 dB,A06為-0.46 dB;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時,A11為-1.99 dB,

A06為2.33 dB。助聽器A11與A06之全頻帶音量增加至最大時並未發生回饋音,且

此兩台助聽器AGBF之頻率對應曲線類似,由圖2看出3000 Hz之AGBF最小,其於

平坦型聽損模式時,A11為-2 dB,A06為0.88 dB;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時,A11

為-2.75 dB,A06為2.43 dB,3000 Hz以下AGBF較高。圖7與圖2於3000 Hz之AGBF

差異不大,推測助聽器A11與A06之3000 Hz被限制以有限的量增大;助聽器B11

與B06之AGBF雖稍有差異,但各頻率AGBF較接近,曲線圖較平坦且走勢相近。

研究過程中,助聽器A11與A06於回饋音抑制功能開啟後,全頻帶增加音量至最

大並未發生回饋音,而助聽器易產生回饋音之頻率範圍約1500-3000 Hz,圖2顯示3000

Hz被限制放大,此限制應為使A11、A06增加音量至最大亦未發生回饋音之可能原因。

推測其回饋音抑制演算法中併有限制某些頻率,例如3000 Hz之增益放大量的特性,

以防止回饋音發生。

助聽器B11與B06於回饋音抑制功能開啟後,全頻帶增加音量至一定量時即發生回 饋音,彼此間亦有顯著差異。而模擬成助聽器A11與A06之處理模式,於發生回饋音前 將3000 Hz固定,調增3000 Hz以外各頻率之增益值,亦可多得約10 dB之AGBF,以此推

測助聽器B11、B06之回饋音抑制演算法之基礎架構與助聽器A11和A06相似;且B11與

B06之AGBF雖有顯著差異,但以此做法調整至其回饋音發生前,卻可達約相同增益範

圍,推測B11與B06之回饋音抑制演算法在基礎架構上亦為類似設計,但不同機種或為 搭配其他演算法之綜合效果,或針對特定問題加入修改,導致在單純增加全頻帶音量的 模式下有不同的AGBF表現。

五、 研究限制與臨床建議 研究限制

各助聽器之AGBF雖於平坦型與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下無顯著差異,但無法確

定其他聽損模式時之狀況,此尚需實驗證明。

於各廠牌新舊助聽器之比較中,結果顯示單純調整全頻帶增益之測試狀況下,舊

機之AGBF值比新機大。由於本研究僅討論助聽器之回饋音抑制處理,其他所有可能

影響回饋音及輸出增益之特殊功能,如:噪音衰減、方向性麥克風、高音重獲(sound

recover)、風聲阻隔(wind block)等皆未探討,故無法以本研究結果說明各助聽器整體之

優劣,新機之優勢亦可能著重於回饋音抑制處理系統以外之功能。

臨床建議

助聽器A11、A06、B11、及B06非全然以回饋音反相位處理系統為其唯一之回

饋音抑制演算法設計,加入其他特性,例如控制某易發生回饋音頻率之增益量等,可 加助於避免回饋音發生。

臨床調整助聽器時,雖未有回饋音發生,亦須觀察使用者各頻率之增益值是否不 足或過大;若有回饋音發生,則可避開易產生回饋音之頻率,試加大其他頻率之增益 值,讓使用者獲得較足夠之增益量,以提升助聽器之使用效益。

相同助聽器於不同受試者間呈現之頻率響應亦不同,故同一台助聽器應用於不同 使用者時,亦有不同結果,此於臨床選配時應謹慎處理。

第六章 結論

1. 無論於平坦型或向高頻傾斜型之聽損模式,本研究使用之四台助聽器A11、

A06、B11、及B06於真耳測試下之AGBF約達0-15 dB,且彼此無顯著差異。

2. 無論於平坦型或向高頻傾斜型聽損模式,各廠牌新舊助聽器之比較中,助聽器

A11(新機)與A06(舊機)無顯著差異;B11(新機)與B06(舊機)則有顯著差異,且

B06之AGBF大於B11,其範圍約為10 dB。

3. 相同助聽器於不同受試者間呈現之頻率響應不同。受試者對於助聽器A11、

A06、B11、B06之AGBF值差異範圍約為6-15 dB。

4. 將助聽器B11與B06之3000 Hz固定,模擬成A11與A06之處理模式,手動 調整其他頻率之增益至最大時,二者則無顯著差異。因此,推測A11、A06、

B11、及B06四款助聽器回饋音抑制演算法採用相同之基本設計,但各自加入

其他修正以避免回饋音發生。

5. 臨床調整助聽器時,雖未有回饋音發生,亦須觀察使用者各頻率之增益值是否 不足或過大;若有回饋音發生,則可避開易產生回饋音之頻率,試加大其他頻 率之增益值,讓使用者獲得更足夠之增益量,以提升助聽器之使用效益。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40-62)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