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針對本研究之發現提出討論

Dalam dokumen PDF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63-74)

第五章 研究討論

第一節 針對本研究之發現提出討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未婚婦女罹患卵巢癌之生活經驗。本研究是採用質性描 述現象學的研究方法,經由半結構式的訪談指引下,採用一對一的深度訪談方 式,收集了八位年齡為20歲至40歲未婚罹患卵巢癌婦女的生活經驗,而根據 本研究之結果的分析發現,未婚婦女罹患卵巢癌之生活經驗可歸類為下列六個 範疇:一、原以為是沒事的小問題,沒想到是癌症的大問題;二、生命突然被 喊卡的震撼;三、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四、竭盡所能保護自己以求生命的延續;

五、體認到生命無常,嘗試把握當下;六、感恩與建議,予以分別討論如下:

一、原以為是沒事的小問題,沒想到是癌症的大問題

本研究發現罹患卵巢癌的未婚婦女於尚未診斷前身體會出現一些改變,包括

身體形象的改變(腹部變大)、身體感官的改變(腹部軟硬度改變、腹脹、腹痛、

食慾下降)及身體功能的改變(月經異常)等三項改變,但是大部分的婦女對於 這些改變通常不以為意,誤以為這些症狀的出現是因為工作型態、工作壓力或是 生活習慣改變所造成,不知道這就是身體所出現的警訊,而未立即就醫尋求治 療,這些研究結果發現與(Behtash et al., 2008;Ferrell et al., 2003b;Power et al., 2008;Reb, 2007)的發現雷同。

一般民眾對於這些身體形象的改變或是這些症狀的出現剛開始都不以為

意,並不知道這些改變就是身體所出現的警訊,主要是因為她們認為是對於醫療 資訊的缺乏以及不了解所致,這與Power et al.(2008)的研究發現相似,不同的 是於本研究中所發現的婦女是自責自己忽略身體的警訊,與(蘇芳玉、余玉眉,

民89)的研究發現相同,但於Power et al.(2008)的研究中罹患卵巢癌的婦女

的情緒是比較複雜的,由自責到憤恨,因為她們認為卵巢癌是一般大眾都不了解

的癌症,而且相關的醫療研究也較少被重視,且卵巢癌的資源相較於乳癌也是不 成比例的偏少,這些令她們感到憤怒。本研究的結果並沒有這樣的發現,主要的 原因可能是因為中西文化及民族性差異所致,西方人較以自我為中心,懂得爭取 自己應有的權益。張老師月刊編輯部(民76)指出在中國的文化裡,是不太欣 賞個人出頭的,為了維持人際關係和諧,避免對立,個人自然不得過份伸張,自 我也會常受到貶抑,在這種規範下「沉默」不只變成習慣,更是一種美德,由於 沒有習慣「就事論事」,很自然對「權利」與「義務」的概念變得很薄弱,因此 無法學會爭取與尊重個人的權益,這是與西方文化不同的部份。

於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張廷彰與聯合報系合作完成的問卷調查發現,台北縣

成年女性對女性 4 大專屬癌症的認識明顯不足,僅 26.7%的受訪者清楚知道女 性 4 大專屬癌症,且有將近 3 成的受訪者,3 年內未接受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

腹部超音波等檢查(聯合新聞網,民 98),由此可見一般大眾對於女性癌症的認 識明顯不足,故未來對於一般的社會大眾應加強對於卵巢癌的認識,提供相關癌 症篩檢及諮詢,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此外,本研究亦發現未婚罹患卵巢癌的婦女於就醫過程因狀況緊急,所以醫

療人員予以有彈性的安排,例如安插病房及醫師於非開刀日為婦女安插開刀,以 使婦女可以盡快接受治療,這與Power et al.(2008)的研究發現有不同,不同的 原因主要是因為其罹患卵巢癌的婦女是由非腫瘤科醫師發現她們的癌症,所以需 要轉介給腫瘤科醫師治療,需要花一段等待的時間,從診斷到等待治療的這段時 間不管是短或長都會令她們感到焦慮,希望可以趕快接受治療,避免再次延誤病 情,造成本研究的發現與其不同的原因應該是緣於英國與台灣的就醫制度不同,

疾病分級制度嚴格,英國民眾若疾病需由專科醫師的診治,則需要等待轉診,通 常會耗費較多的時間。

二、生命突然被喊卡的震撼

本研究發現未婚婦女在確知自己罹患卵巢癌的當下,面對此突如其來的診

斷,使得原本平靜正常的生活面臨改變,人生中本來沒有預期的事卻發生了,預 期中的事卻從此無法實現,這些改變令她們感到震撼,從所收集的資料發現這些 婦女因罹癌後所出現的震撼歸為以下三種經驗,分別討論如下:

(一)做好事、生活作息正常竟會得到這種病

本研究發現罹患卵巢癌的未婚婦女在得知被診斷為卵巢癌時感到驚訝,不知

道為什麼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她們身上,她們認為好人應該會有好報,只要她們的 生活起居正常,無不良嗜好,為人善良不做虧心事,應該不會得到癌症。故未婚 罹患卵巢癌的婦女在這樣的時期確立卵巢癌的診斷,對她們而言無疑是一種晴天 霹靂,就好像生命的劇本毫無預警的被喊『卡』的錯愕,她們會感到震驚與難過,

難以接受罹癌的事實,這與(古惠卿、伍慧兒,民99;李秀如、陳美碧、蔡欣

伶,民97;蘇芳玉、余玉眉,民89;Akyüz et al., 2008;Power et al., 2008)的研

究有雷同的發現。

(二)夢想再也無法實現

本研究發現未婚罹患卵巢癌的婦女於未罹病前認為自己是年輕的,對於自己

的人生有規劃滿懷理想。她們認為有夢最美,只要努力夢想就可以實現,但當得 知自己罹患卵巢癌之後,因為罹患癌症的這個事實打壞了她們計畫中的夢想包括 結婚、生子、玩樂,對她們而言是一種很大的震撼。而本研究所探討的研究對象

為20 - 40歲的未婚婦女,此年齡正值青年期階段,而青年期一直被認為是一生

中的黃金階段,因為這個時期,身體的生理智能發展狀況已達最高峰,良好的職 業發展不只可以使個體在經濟上獨立,維持穩定的家庭生活,它更可以滿足人類 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穆佩芬等,民 96),故此年紀被診斷罹患卵巢癌 的未婚婦女,將使其原有的職業發展、結婚、生育等計畫接受到影響,故心中會

似。

(三)無法生育,幸福愈來愈遙遠

本研究發現未婚罹患卵巢癌的婦女認為女生未來就是要走入家庭,生兒育

女,本來她們認為未來是可以遇到好的對象及有幸福的歸宿,但是因為罹患卵巢 癌後接受子宮、卵巢切除手術,使得婦女生育能力遭受剝奪,因此日後可能沒有 人願意與無生育能力的婦女結婚,也無法生育小孩,被剝奪成為一位完整女人的 權利,這令她們感到非常難過與沮喪,這與(Ferrell et al., 2003a;Howell et al., 2003) 的研究發現是相似的。Gorman et al.(2011)針對年輕乳癌婦女,生育力是她們 很關注的問題,主要是考量到每個人對於生育的價值、生活情況及預期有關,對 於年輕婦女而無法生育會帶來巨大且負向的衝擊。此外,於Ekman et al.(2004)

的研究中針對10位罹患卵巢癌的瑞典婦女接受卵巢癌手術的經驗發現,罹患卵 巢癌的婦女即使接受手術,摘除了象徵女性價值的重要器官如子宮、卵巢,這些 婦女仍然不會覺得和別人不一樣,此發現與本研究結果不同,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因為本研究的族群是未婚的婦女,與Ekman et al.(2004)的研究對象不同,因

為Ekman et al.(2004)的十位研究對象中有九位已結婚,只有一位是單身婦女,

未婚婦女相對而言摘除象徵女性的重要生殖器官所造成的衝擊可能會大於已婚 婦女,實際的現象未來可再深入探討。

本研究發現婦女於未罹癌前都計畫好未來要生育小孩,因為她們期待看到自 己小孩的樣貌。林旂妮等人(民 95)提及對多數的女性而言,生育是一種自我 延續的重要歷程,視傳宗接代與撫養子女為主要生活的目標及生命的意義與價 值,強調生育代表自己與子女相連結的重大意義,故若無法生育使得原先所建構 的的家庭藍圖無法完成,內心將感受失落的痛苦。林旂妮(民95)也指出,母 親與母職角色為成人女性主要的自我認同,常代表著幸福感、價值感、和滿足完 整的感覺,當女性察覺無法完成這些任務時,女性的自我完整性受到挑戰,其自 我形象及自我認同會遭受到衝擊。

此外,中國人對於子嗣的觀念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視傳宗接代為婚 姻中很重要的本質。本研究發現未婚罹患卵巢癌的婦女因為失去生育能力,日後 無能力傳宗接代,所以因此認為自己以後可能無法結婚,無法找到合適的對象,

因為她們無法完成女性重要的任務,此與(蔡友月,民93)對於台灣癌症患者 的研究指出若失去生育能力會使婦女在婚姻市場的價值下降,對未來結婚、生子 會產生焦慮與沮喪的發現相似。於Gluhoski et al.(1998)針對未婚罹患乳癌的女 性所做的研究也發現,罹患乳癌的未婚婦女在罹患乳癌後,最大的關注就是她們 對於未來的人際關係感到悲觀,害怕因為罹癌而不能擁有持續穩定的男女關係,

也因為疾病而限制了她們尋找合適的交往伴侶。因此針對未婚罹患卵巢癌的婦女 而言,罹癌使得她們的生活起了變化,投下震撼彈,此時是需要適當的介入措施,

以幫助未婚婦女適應罹癌的這個過程。

三、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本研究發現未婚婦女因為罹患卵巢癌後,其身體、心理、社會及人際互動方

面會面臨重大的改變,這些改變造成婦女身體上的不適或心理的不舒服,身、心、

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都承受到壓力與痛苦,是人生的過程中難以承受之重,以下便 將這些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的五種經驗分別討論如下:

(一)手術及化學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超乎想像的嚴重

本研究發現罹患卵巢癌因疾病需要故大部分的婦女都必須接受手術及化學

治療,這些治療帶來許多身體上的不適,包括噁心嘔吐、味覺改變、頭暈、疲倦、

全身虛弱無力、沒有精神、睡不好、體重減輕、掉髮等症狀,此與(林嘉慧、林 麗英、吳妤芸、林瑞玲、張春梅,民95;Akyüz et al., 2008;Ekman et al., 2004)

的研究發現相似。雖然在接受治療前醫護人員都會向她們解釋治療可能導致的副 作用,她們也都預期這些副作用可能會發生,但是當這些副作用發生在自己身上 時,因為親身的經歷更真正了解這些副作用的威力有多麼強大,令人感到痛苦。

Dalam dokumen PDF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63-74)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