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效度方面,de Groot等針對
13
種探討罹病症嚴重度指標 工具進行系統性回顧,最後認為CCI-D
合併罹病症指數具有信、效 度工具,適用臨床研究罹病測量(de Groot et al., 2003)。效度部分,症指數則與中風患者出院功能獨立分數及中風患者住院日數無相關
性。學者
Groll (2005)等認為合併罹病症指數如作為預測身體功能
(physical function)時,基本前提是這些診斷必須與功能相關,而與
死亡率不見得相關,例如:高血壓是個重要預測死亡率的因子,但高 血壓對病患獨立生活的能力影響相關性不大;而關節炎本即是一個預 測身體功能的重要因子,但其對短期死亡率的預測能力較差,所以設 計了「功能性罹病指數」(Functional Co-morbidity Index, FCI),藉此 預測日常生活功能的癒後,其研究結果確實發現FCI
功能性罹病指數 對身體功能的代表性良好,FCI功能性罹病指數對身體功能的相關係數為
0.53,且 FCI
功能性罹病指數對身體功能的相關性和CSSO
(Co-morbidity Scale for Stoke Outcomes), CDG
或GMHR (General Medical Health Rating)對死亡率的相關性相似,相關係數分別為 0.45,0.46
及0.47
。Fortin (2005)等利用 238
位初次中風成年人比較三 種不同罹病指數與生活功能的相關性,以HRQO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量表評估病患功能,以 CIRS
合併罹病症指數,CCI合併罹病症指數及
FCI
功能性罹病指數三種多重罹病症指數(multi-morbidity-indices)做相關性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三個合併罹 病症指數皆與
HRQOL
量表分數相關,其中CIRS
合併罹病症指數對 病患功能的HRQOL
量表評分結果最具解釋力,FCI功能性罹病指數對
HRQOL
的解釋力不如CIRS
合併罹病症指數,顯見FCI
之發展尚 不成熟,故本研究未使用此FCI
功能性罹病指數工具。五、日本介護保險法施行令中明訂 16種加速或提早老化之疾病罹病 數
日本由於人口迅速老化,政府意識到國家社會應重視中、高齡族 群,建立一套完整照護支援系統,以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介護保 險法在
1997
年12
月成立,提出新政策「國民介護保險制度」,亦即 針對40
歲以上國民提供看護保障,並在2000
年4
月起開始實施,被 保險人之照護服務必需符合「要支援」及「要介護」之需要長期看護 狀態才可以申請使用介護服務。(一)「要支援」者係指符合以下任一項者:
1. 65
歲以上處於可能需要長期看護狀態者。2. 40
歲以上、64歲以下處於可能需要長期看護狀態者,但其身 體或精神障礙必須由特定之老化疾病所引起,特定之老化疾 病於2001
年公告有15
種,於2006
年增加「癌症末期」,共為
16
種。若非這16
種疾病引起者,無法列為介護保險制 度之承保範圍。(二)「要介護」者係指符合以下任一項者:
1. 65
歲以上處於可能需要長期看護狀態者。2. 40
歲以上、64歲以下處於可能需要長期看護狀態者,但其身 體或精神障礙必須由特定之老化疾病所引起,特定之老化疾 病於2001
年公告有15
種,於2006
年增加「癌症末期」,共為
16
種。若非這16
種疾病引起者,無法列為介護保險制 度之承保範圍。(日本厚生勞動省,Execution Act of KaigoHokien Ho(介護保險法施行令),2001; 2006)
日本率先因應介護體制之建置而提出
16
種加速或提早老化之疾 病,期望介護保險能及早介入資源及服務,以減緩該16
種疾病罹病 者之失能情況。所以本研究希望用此評估工具以分析了解長期失能老 年人合併罹患該16
類疾病的情況及其與日常生活功能的相關性。第三節 生活功能評估概念及工具
早期醫療以疾病的發生、治療、預防為重,但在二次世界大戰後,
由於戰爭造成很多殘疾者喪失原有日常生活能力及社會功能角色,使 得社會大眾注意到失能者的復健、生活照護、社會福利及醫療資源利 用等議題。時至今日由於人口老化,身心障礙人口的增加讓我們必須 面對及解決身心障礙者生活照護及龐大醫療、社會資源耗用所面臨的 問題,評估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功能,了解其照護需求變得非常重要。
一、功能限制
早期「功能限制」(functional limitations)僅被籠統的定義為執 行上、下肢動作困難(Beland & Zunzunegui, 1999),無法具體且清楚說 明什麼是功能?又為何造成限制?最早提出功能限制概念者,為美國 的社會學家
Sasd Z, Nagi
,他提出由社會角色功能討論障礙(disability)概念,身體功能受限制的程度,不只是源自於單一的損傷同時也涉及 角色與活動的本質(王,2010)。
障礙概念是涵蓋在三個主要領域中,身體系統、功能活動與參 與,Nagi認為所謂的障礙是指行為的型態涉及身體、心理長期或持 續的損傷狀態影響,且對個人的功能產生限制。他進一步指出,長期 或慢性疾病的出現,並不一定導致個體的障礙,例如急性疾病或慢性 疾病,也許會有明顯的病理原因或病徵,但不見得會造成長期生理、
心理損傷,亦不見得會造成長期社會角色喪失及障礙。障礙與功能限 制之間的關係,主要是根據個人的社會功能限制程度而定,這個社會 功能角色,包括工作、家庭與社區生活參與等面向(Nagi, 1991)。
Nagi
的失能模型提出時,並未受到美國相關研究者的重視。因 為該失能模型當時最主要的目的是協助美國社會安全署,設定障礙給 付的給付條件等,並不是單純的為研究身心障礙定義所設計的模型。但是隨著世界衛生組織與相關國家推動社會福利政策所需,身心障礙
定義與概念才逐漸有系統的被公共衛生、社會保險等頜域學術界學者 注意與討論。
2001
年WHO
再提出身體系統、功能活動與參與三者是 互相重疊且彼此互動的,而將這三個概念串連在一起的就是「功能限 制」,而功能與障礙是互動的關係,任何身體系統有其主要的功能,但是如果該項功能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時,就是第一層次身體系統障 礙,中間的活動與第三個層次的參與都是以功能為主要的邏輯給與評 分及測量。
二、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評估概念
最初的
WHO
模型可以說採取的是歐陸的傳統,比較偏重醫學傳 統,後期逐漸納入美國障礙研究的論述與方法。Nagi在1965
年提出 的障礙概念,是有層次的概念,且每個概念彼此之間有互動的關係,這個動態的概念與功能限制的論述,是他的模型後期受到重視的原 因。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0
年發展了「國際損傷、失能及殘障分類標(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 ICIDH)」,ICIDH
主要的理論基礎,仍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展的「國際疾病分類標率(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為架構而進行分類,再加入 Nagi
等人對於障礙模式的論述,其內容有三大基本概念即損傷(Impairments),失能
(disabilities)及殘障(handicaps)。
ICIDH
主要乃以傳統醫學模式為架構進行身心障礙定義分類,逐 漸許多學者認為單純以醫學角度定義身心障礙似乎過於侷限,身心障 礙可能由於社會問題例如社會制度不完善、環境障礙或歧視等因素所 造成,這種社會模式提供了身心障礙領域許多思考方向。其中學者Verbrugge & Jette (1994)第一次有系統的比較與分析 Nagi
的失能模 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失能模型,她們將Nagi
的四個概念做為障礙過 程最主要的路徑,再加入個人的因素與外部環境的因素與風險因子的 討論,發展了另一個新的「失能化過程(The Disablement Process)」模式,在他們發展的模式之中,「失能化」意指急性或慢性疾病對身 體系統功能運作影響及個人對能力、社會期待的衝擊影響,此模式中 強調「過程」因素,它反映於動態的狀況;一般而言失能化包含病理 後造成的功能性限制結果,因為它強調過程的因素,因此路程(方向)
深受重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速度及改變型態較為重要,在這個失 能化過程模式中敘述個人經歷了病理、損傷及功能性限制,環境中的 因素(外在)及個人因素(內在)也影響著失能化的產生與嚴重性。
而在危險因子概念中主要是強調在流行病學中的行為人口學因素及 社會、生活型態、心理因素、環境及生物性因素是失能化的前置因素,
而透過公共衛生及復健的介入,會減緩這些前置因素造成的影響以降 低失能之機率。
綜觀上述分析形成失能的模式,概分為醫學模式與社會模式(表 二),醫學模式認為身心障礙是有關個人的問題,是直接由疾病、創 傷或其他的健康問題所造成,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醫療專業人員 針對個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針對身心障礙者主要採取治療或個人調 適和行為改變,醫療保健是主要的介入措施,這些介入措施反應在醫 療健康政策中,而社會模式認為身心障礙是由社會引發的問題,是個 人融入社會的問題,身心障礙不是個人的專屬,而是社會多種因素交 互作用的結果,身心障礙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 需要社會行動,身心障礙是社會的集體責任以及需要改變社會態度,
甚至是一種人權與政治問題(WHO, 1999)。
表二 醫療模式與社會模式對身心障礙定義區分表
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 社會模式(Social model) 個人問題(Personal Problem)
醫療照護(medical care)
個別治療(indiVidual treatment) 專業協助(Professional help) 個別矯治(individual adjustlnent) 行為改變(behavior)
照護(care)
健康照護政策(health care policy) 個別適應(individual adaptation)
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 社會融入(social integration) 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
個別與集體責任(individual &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v) 環境改造(environment manipulation) 態度(attitude)
人權(human right) 政治(Politics)
社會改變(social change)
(WHO, 2002)
為了使身心障礙概念更臻完善,WHO著手
ICIDH
的修改工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