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主題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主題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Copied!
31
0
0

Teks penuh

(1)

- 1 -

臺灣地理:⾃然篇(七上) 請勿翻印,仿冒必究!

主題⼀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班級: 座號: 姓名:

⼀、相對位置 vs. 絕對位置

類型 相對位置 絕對位置

定義 以某⼀個地點為基準.再利⽤【⽅位】、

【距離】表⽰⺫標的所在位置 藉由【座標系統】來表⽰位置所在

舉例 1.⽅位:臺灣在⽇本的⻄南⽅

2.距離:晉緯哥離我 2 公尺遠

1.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漢⽣東路 215 號 2.網格[註⼆ ]

3.經緯座標:(121°E, 24N)

⼆、經、緯線

經線 緯線

定義 連接南北兩極的圓弧線 ⾚道與其平⾏的圓圈

⽅向 【南北向】 【東⻄向】

度數 東⻄經各 180 度(東⻄經共 360 度) 南北緯各 90 度(南北緯共 180 度)

⻑度 每條經線都⼀樣⻑ 0 度緯線最⻑,越往⾼緯,緯線越短

名詞

1.⼦午線:經線的別稱 2.本初經線:即 0 度經線 3.國際換⽇線:即 180 度經線

1.⾚道:即 0 度緯線

2.回歸線:23.5 度緯線(南、北緯各⼀條)

3.極圈:66.5 度緯線(南、北緯各⼀條)

三、時區計算(務必轉換成 24 ⼩時制)

1. ⼀條⽔平數線,中間寫 0,最左 180°W,最右 180°E,接著點出題⺫中的經緯度 2. 計算兩地之間差幾度,數字除以 15(得到的數值即為「⼩時」)

3. ⼝訣:林宥嘉(零右加)

四、 地圖四要素 1. 圖名 2. 圖例 3. ⽐例尺 4. ⽅向標

類型 舉例 涵蓋範圍 內容 縮⼩程度

【⼤⽐例尺】 1:100 的校園地圖 ⼩ 詳細 較⼩

【⼩⽐例尺】 1:100000 的板橋區圖 ⼤ 簡略 較⼤

(2)

主題⼆ 臺灣的地形

尊重著作權!請勿將講義資料外流,或做其他⽤途

⼀、 地形的作⽤⼒

1. 內營⼒:板塊、⽕⼭

2. 外營⼒:⾵、⽔

⼆、 六⼤地形:⼭地、丘陵、⾼原、臺地、平原、盆地 三、 等⾼線圖判讀

1. ⼝訣⼀:Do Re Mi(越陡越密)

2. ⼝訣⼆:(1)屁股翹⾼(⼭⾕:V 尖端指向⾼處) (2)低級(⼭脊:V 尖端指向低處)

四、 臺灣的五⼤地形

(3)

- 3 - 五、 臺灣的海岸類型

六、 臺灣的離島

A ,屬 島 B ,屬 島 C ,屬 島 D ,屬 島 E ,屬 島 F ,屬 島 G ,屬 島

*島嶼類型包括:⼤陸島(海⾯上升或陸地下沉)、⽕⼭島、珊瑚礁島

(4)

主題三 臺灣的氣候

⼀、 氣象概說(短時間)

1. 氣溫

2. 氣壓(⾼氣壓、低氣壓)

3. 降⽔(地形⾬、對流⾬、鋒⾯⾬、颱⾵⾬)

⼆、 氣候概說(⻑時間):氣候圖判讀技巧

1.

先確定是北半球或南半球

2.

找出年均溫(熱帶/溫帶/寒帶)、年⾬量(乾燥/濕潤氣候)

三、 臺灣氣候特徵

災害 成因 好發季節 影響

【寒害】

冬季蒙古或⻄伯利亞⾼氣壓的冷氣團 南下,造成氣溫驟降,俗稱【寒流】

冬季

農作物、養殖⿂類 死亡(產業損失)

【旱災】

因臺灣降⽔季節分布不均,尤其是⻄南 部地區,乾季少⾬所造成

冬末春初

農作物無法⽣⻑、

⺠⽣⽤⽔不⾜等

【⽔災】 ⾬季來臨時,降⽔強度⼤,造成⽔災

梅⾬ 春(5-6 ⽉) 淹⽔、⼟⽯流等 各種環境災害 颱⾵ 夏、秋季

(5)

- 5 - 四、 天氣圖判讀技巧

寒害

觀察重點︓

天氣特徵︓

好發時間︓

觀察重點︓

天氣特徵︓

好發時間︓

梅雨 颱風

觀察重點︓

天氣特徵︓

好發時間︓

觀察重點︓

天氣特徵︓

好發時間︓

(6)

主題四 臺灣的⽔⽂

⼀、 ⽔循環

⼆、 ⽔系與流域

概念 【⽔系】 【流域】

定義 河川主⽀流匯集⽽成的⽔⽂系統

n

集⽔區:河道上某⼀點(A)的上游區 域,降⾬時,此區域內的⾬⽔將匯聚於此 點,該區域稱為集⽔區

n

流域:河川河⼝以上的集⽔區,稱流域

n

分⽔嶺:兩個相鄰流域的分界

圖⽰

(7)

- 7 - 三、 臺灣的河川

河川 發源 特⾊

淡⽔河 雪⼭⼭脈 流量變化最穩定的河川

⾼屏溪 ⽟⼭

流域⾯積最⼤的河川 流量變化最⼤的河川

濁⽔溪 合歡⼭ 臺灣最⻑的河川(186km)

四、 河川開發與保育

說明 圖⽰

1. 臺灣河川航運價值雖有限,但具備豐富【⽔⼒】資源,但 因臺灣降⾬季節分布不均,故廣設⽔庫以因應乾季缺⽔問 題

2. 因臺灣河川泥沙含量⼤,淤積在⽔庫底部,會導致⽔庫壽 命減少,故興建【攔沙壩】,以避免過多的泥沙流⼊⽔庫 3. 北部主要⽤⽔來⾃於【翡翠⽔庫】(位於新店溪⽀流北勢

溪)和【⽯⾨⽔庫】(位於⼤漢溪)

4. 臺灣容量最⼤的⽔庫:【曾⽂⽔庫】

※其他⽔資源利⽤⼯程:地下⽔壩、海⽔淡化、農業回歸⽔

l

臺灣主要⽔庫分布圖

⼩提醒:學習「整合」學科知識,嘗試連結各單元概念,⽽⾮僅是把講義參考書重新讀過⼀遍!

(8)

主題五 臺灣的環境問題與保育

⼀、 臺灣的環境特⾊

環境特⾊ 概念說明

⽣態環境多樣

1. 臺灣四⾯環海,兼具海域與陸域的⽣態環境

2. 地處⼤陸邊緣,冰河期時期臺灣與歐亞⼤陸相連(冰河期結束後海⾯上升)

3. 冰河消融後,逐漸演化出特有種,如臺灣⿊熊、臺灣獼猴、櫻花鉤吻鮭

⾃然景觀 垂直變化

受地形影響(隨海拔⾼度呈現「垂直」變化):熱帶→副熱帶→溫帶→寒帶

⼆、 臺灣的環境問題

環境災害 成因 影響

【海洋汙染】 陸地上的汙染物,排放⾄海洋環境所造成 海洋⽣態的破壞,如珊瑚⽩化

【海岸侵蝕】

1. 海浪或海流將海岸岩⽯沙粒沖刷⾛

2. 沿海地層下陷使海⽔⼊侵陸地

國⼟流失問題

【地形災害】

1. ⾃然:板塊交界(地質破碎)、⾬量豐沛 2. ⼈為:活動開發,加劇問題發⽣

⼟⽯流、⼭崩、地滑(⾛⼭)

【環境汙染】 各式汙染物進到⽔中、⼤氣、⼟壤當中 ⽔汙染、空氣汙染(如 PM2.5)

(9)

- 9 - 三、 臺灣的九座國家公園

名稱 成⽴時間 位置 特⾊

墾丁國家公園 1982 [ ] 臺灣第⼀座國家公園、珊瑚礁、熱帶海岸林

⽟⼭國家公園 1985 [ ] 總⾯積最⼤、⾼⼭⽣態、臺灣⿊熊、⼋通關古道 陽明⼭國家公園 1985 [ ] ⼤屯⽕⼭群:⽕⼭地形(⼤/⼩油坑)、地熱資源 太魯閣國家公園 1986 [ ] ⼤理岩峽⾕、⽴霧溪、清⽔斷崖、奇萊⼭、合歡⼭

雪霸國家公園 1992 [ ] 雪⼭圈⾕、櫻花鉤吻鮭、七家灣溪(⼤甲溪上游)

⾦⾨國家公園 1995 [ ] 戰地史蹟、閩式建築、傳統聚落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2007 [ ] 臺灣第⼀座海洋型國家公園、珊瑚礁(環礁)地形 臺江國家公園 2009 [ ] 沙洲、濕地、潟湖、鹽⽥、⿂塭、⿊⽔溝歷史⽂化 澎湖南⽅四島 2014 [ ] ⽞武岩地質、珊瑚礁海域、菜宅景觀

地理放大鏡:國家公園選定標準 一、具有特殊的自然景觀、地形、地

物、化石及未經人工培育自然演

進生長之野生或孑遺動植物,足

以代表國家自然遺產者

二、具有重要之史前遺跡,史後古蹟

及其環境,富有教育意義,足以

培育國民情操,需由國家長期保

存者

三、具有天賦育樂資源,風景特異,

交通便利,足以陶冶國情民性,

(10)

臺灣地理:⼈⽂篇(七下) 林晉緯 編 請勿翻印,仿冒必究!

主題⼀ 臺灣的⼈⼝

班級: 座號: 姓名:

⼀、 ⼈⼝成⻑

⾃然增加率

定義 ⼀地⼀年內因出⽣與死亡⽽造成的⼈⼝增減 公式 出⽣率-死亡率(‰,千分⽐)

應⽤ 1. 出⽣率>死亡率:⾃然增加率為正值,⼈⼝增加 2. 出⽣率<死亡率:⾃然增加率為負值,⼈⼝減少

社會增加率

定義 ⼀地⼀年內因移⼊與移出⽽造成的⼈⼝增減 公式 移⼊率-移出率(‰,千分⽐)

應⽤ 1. 移⼊率>移出率:社會增加率為正值,⼈⼝增加 2. 移⼊率<移出率:社會增加率為負值,⼈⼝減少

⼈⼝增加率

公式 ⾃然增加率+社會增加率

應⽤ 1. 當⼈⼝增加率為正值,⼈⼝呈現正成⻑

2. 當⼈⼝增加率為負值,⼈⼝呈現負成⻑

⼀句話表⽰重點 ⼈⼝成⻑分成正成⻑與負成⻑,影響因⼦為⾃然增加與社會增加率

⼆、 ⼈⼝分布

概念 說明 點子圖示意圖

人口密度

定義 單位面積上的人口數量 功能 表示一地人口的疏密狀況 公式 人口總數/總面積(km2) 應用 人口密度越高︐代表單位面積

上居民的擁擠程度也越高

點子圖

(點圖)

定義 利用點的疏密程度判斷人口分 布的多寡

優點 容易比較不同地方人口分布的 疏密程度

限制 難以判讀圖中確切人口總數

*影響臺灣⼈⼝分布的原因:地形、時間、產業

(11)

- 11 - 三、 臺灣的⼈⼝組成

要素 概念統整

性別 組成

性別⽐ 男性數量對⼥性數量的⽐例(以⼥性為基準 100)

練習 某城市有 200 位⼥性,240 為男性,性別⽐為:__________

說明 性別⽐>100,表⽰男性多於⼥性;性別⽐<100,表⽰男性少於⼥性

年齡 組成

區間 幼年⼈⼝(0-14)、壯年⼈⼝(15-64),⽼年⼈⼝(65 以上)

扶養⽐ (幼年+⽼年)/壯年(%)

練習 某地有 30 個幼年、40 個⽼年及 200 個壯年⼈⼝,該城市扶養⽐:_________

意義 扶養⽐越⼤,受扶養⼈⼝⽐例越⾼,壯年⼈⼝負擔則越⼤

四、 ⼈⼝⾦字塔

說明 性別 男左⼥右

年齡 每 5 歲⼀個級距

⽤途

1. 觀察⼀地的年齡及性別結構 2. 無法得知「⼈⼝總數」、「各年齡層

的⼈數」、「職業類別」等

⼀般 類型

⾼出⽣率 出⽣率降低 低出⽣率 更低的出⽣率

⾼死亡率 死亡率降低 低死亡率 低死亡率

特殊 類型

移出型(雙凹) 戰爭型(左凹) 移⼊型(左凸)

(12)

五、 ⼈⼝遷移:推拉理論 1. 原居地:推⼒、拉⼒

2. 遷居地:推⼒、拉⼒

3. 中間障礙:如法規等

六、 臺灣的⼈⼝問題

問題 說明

⼈⼝分布不均 1. 原因:⼈⼝集中都市,鄉村⼈⼝流失(都市化)

2. 對策:政府建設以縮短城鄉差距(基礎建設、醫療機構、網路資源)

⼈⼝結構失衡

少⼦⼥化

1. 影響:出⽣率降低,未來壯年⼈⼝將縮減,⼈⼒資源將逐漸不

⾜,恐導致扶養⽐提⾼

2. 對策:⿎勵⽣育政策(育嬰假、⽣育津貼)

⾼齡化

1. 定義:65 歲以上的⼈⼝(⽼年⼈⼝)⽐例>7%

2. 說明:醫療、衛⽣進步,使死亡率降低,延⻑⼈⺠壽命。臺灣⾃

1993 年起成為⾼齡化社會,⺫前⽼年⼈⼝約 14%

3. 對策:推動社會福利政策(⽼⼈安養、國⺠年⾦)

新移⺠與移⼯

移⼯

1. 屬於國際、暫時性遷移(在臺移⼯⼈數超過 68 萬⼈)

2. 移⼯來源地: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

3. 正⾯效益:補充勞動⼒、降低勞⼒成本、提升產業競爭⼒

4. 負⾯影響:社會適應、治安管理、⼈⼝密度增加 新移⺠

外籍配偶

1. 新移⺠來源地:中國>越南>印尼

2. 影響:多元⽂化並存,但同時也會出現其他社會議題,如⽂化差 異與衝突、語⾔差異、⼦⼥教育等

(13)

- 13 -

溫帶 副熱帶

熱帶

主題⼆ 臺灣的產業發展

⼀、產業類型的區分⽅式

分類 第⼀級產業 第⼆級產業 第三級產業

定義 直接取⽤⾃然資源,或 利⽤⾃然資源進⾏⽣產

利⽤各種原料進⾏加⼯、製造活動 直接或間接以貨物或服務 滿⾜顧客需求的⾏業

例⼦ 農、林、漁、牧、(礦)

1. 輕⼯業,如紡織、⻝品 2. 重⼯業,如鋼鐵、營建 3. ⾼科技:如晶圓、資訊

商業、服務業、⾦融業、

觀光業(無煙囪⼯業)、交 通運輸業等

⼆、 第⼀級產業

1. 臺灣農業的發展與問題

特徵 說明(必考)

集 約 農 業

原因 ⼈⼝密集、⼭多平原少

à 平均每位農⺠擁有的耕地⾯積⼩、⼟地畸零化

作法 投⼊⼤量勞⼒、資⾦,以提⾼單位⾯積⽣產量

優勢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農業發展 影響 農無閒年,地無閒⽥

作 物 多 樣 化

原因

1.

農業科技進步:品種改良、溫室栽種

2.

緯度+地形:熱、溫帶作物

影響 熱帶(如釋迦)、副熱帶、溫帶(蘋果、⽔蜜桃)

à ⽔果⺩國

農 業 商 品 化

意義 1. 傳統農業:以⾃給⾃⾜為主 2. 現代農業:以供應市場須由為導向

原因 由於交通便捷(如中⼭⾼速公路),利於農產品銷往外縣市

影響 中部為農業發展重鎮,蔬果、花卉朝專業化⽣產,多銷往都市或國外 實例 彰化縣⽥尾鄉公路花園(花卉種類、數量皆全臺之冠)

(14)

類型 形成背景 農地⾯積 單位⾯積產量 總產量 例⼦

集約 地狹⼈稠 ⼩ ⾼ ⼩ 臺灣稻作農業

粗放 地廣⼈稀 ⼤ 低 ⼤ 美國⼩⿆耕作

2. 臺灣其他的第⼀級產業發展:漁業與畜牧業

分類依據 漁業類型

作業⽅式不同 養殖漁業、捕撈漁業

作業海域遠近 捕撈漁業⼜再細分:沿岸漁業、

近海漁業、遠洋漁業

養殖漁業

捕撈漁業

沿岸漁業 近海漁業 遠洋漁業

分 布

⻄南部平淺沙岸 近海岸之內陸區

領海

(0~12 海 浬)

經濟海域

(12~200 海浬)

公海

(200 海浬外)

實 例

在潟湖或⿂塭等 地養殖虱⺫⿂、

蛤蜊、牡蠣等

澎湖雙⼼⽯滬

1. 臺灣海峽捕烏⿂

2. 巴⼠海峽、東海 捕⿊鮪⿂

作業地點遠⾄南太平洋、印度 洋、⼤⻄洋

問 題

1. 重⾦屬污染

(綠牡蠣)

2. 超抽地下⽔

à箱網養殖

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逐漸枯竭

1. 與鄰國經濟海域重疊,或誤

⼊他國經濟海域,產⽣漁事 糾紛

2. 漁獲⻑期申報不實,成為歐 盟⿈牌名單:遠洋漁業三法

臺灣的畜牧業特徵 產品 雞蛋、⽜乳、⾁類

類型 欄牧(在地狹⼈稠的地區,將牲畜圈養在欄舍中)

轉型 早期畜牧業是農家副業,隨著經濟發展,趨向專業化與現代的經營模式 發展 1. 政府推廣酪農業(農⺠種植牧草或飼料作物,飼養⽜⽺)

2. 臺灣主要畜牧區:中、南部(如彰化⼋卦⼭區)

(15)

- 15 - 三、 第⼆級產業

1. ⼯業區位

區位 說明

勞⼒ 需要⾜夠且相對低廉的勞⼒成本,如紡織業 市場 產品本⾝易腐、易碎、具時效性等特性 原料 原料本⾝過重、易腐爛等特性,如⿂罐頭 交通 ⼯廠設於交通便捷處,如⾼雄鋼鐵⼯業 動⼒ 需充沛動⼒之產業,如煉鋁業

政策 優惠關稅、政府補助等,如科學園區

2. 臺灣⼯業發展歷程:輕⼯業à重⼯業à⾼科技⼯業

⺠國 類型 說明

50 年代

(1960) 輕⼯業 1. 做法:沿海港⼝設⽴加⼯出⼝區 → 便宜勞⼒吸引外國資⾦與技術 2. 實例:紡織、製鞋

60 年代

(1970) 重⼯業

1. 背景:配合⼗⼤建設,發展重⼯業 2. 做法:⾼雄港附近(交通區位)

3. 實例:鋼鐵、⽯化、造船

70 年代 (1980)

⾼科技

1.

背景:⼯資上揚、環保意識⾼漲

2.

做法:設⽴⽵科,轉以「三⾼⼀低」的產業(⾼技術密集、⾼資本密 集、⾼附加價值、低能源密集)

3.

實例:電腦資訊、半導體 80 年代

(1990)

1.

背景:勞⼒密集型⼯業轉往⼯資低廉處(中國、東南亞)

2.

因應:產業升級、發展⽣物科技、設⽴中部、南部科學園區、由代⼯

⾛向研發與設計(⾃創品牌)

四、第三級產業

類型 特⾊

零售 批發來的商品,以⼩量販賣給消費者,商品價格通常較⾼,如雜貨店、超商、超市等 量販 兼有批發和零售的特性,採⽤以量制價的⽅式,提供消費者便利的購物型態

批發 中間商購買⼤量貨物,再轉賣給零售商。因佔地廣,多設於郊區→地價便宜、停⾞⽅便 無店鋪 節省店⾯營運成本,彈性較⼤,如網路購物

(16)

主題三 臺灣的聚落

⼀、 聚落的類型

聚落 居⺠職業 ⼈⼝數量 ⼈⼝密度 ⼈⼝組成

鄉村 第⼀級為主 通常較少 通常較低 ⾎緣、地緣

都市 ⼆三級為主 通常較多 通常較⾼ 較無關聯

⼆、 鄉村聚落分類

鄉村類型 ⼈⼝分布 地形特徵 ⽔源 治安 舉例

集村 較密集 通常較平坦 較缺乏 通常較差 嘉南平原

散村 較分散 通常較崎嶇 易取得 通常較佳 宜蘭平原

三、 聚落發展的相關概念

都市化 ⼈⼝由鄉村移往都市的過程(推拉理論:都市拉⼒強)

*例外:中南美洲:鄉村推⼒太強 都市化程度 都市⼈⼝佔總⼈⼝的⽐例(%)

都會區 都市⼈⼝增加,都市範圍開始擴張,形成都會區(⼈⼝增加、產業與交通發展)

郊區化 市區⼈⼝向郊區遷移的過程(都市環境惡化、治安差、房價太⾼、交通便捷)

都市計畫 考量未來發展需求,進⾏⼟地分區規劃(例如臺北市信義區)

都市更新 透過「整建」、「整建」等⽅式,提升⽼舊市區的居住品質

社區營造 是⼀種由下⽽上的⽅式,由於社區居⺠的認同感,結合彼此⼒量,⾃發解決問題

筆記欄

(17)

- 17 -

主題四 臺灣的交通

⼀、 陸海空⼤⽐拼!

類型 特⾊

陸運

公路系統 1. 適應地形的能⼒較⾼

2. 運量較⼩(畢竟就⼀台⾞,頂多卡⾞)

臺灣鐵路 1. 適應地形的能⼒較差(受到地形限制較⼤)

2. 運量較⼤(載客/載貨)

⾼速鐵路

1. 成本較臺鐵⾼

2. 場站較少,僅⻄部有⾼鐵分佈(從臺北到⾼雄)

3. 僅運輸⼈員(旅客)

4. 速度快,使臺灣南北得以成為⼀⽇⽣活圈 捷運系統 1. 有捷運的縣市:臺北、新北、桃園、⾼雄

2. ⺫的是紓緩都市內部的交通,並連結鄰近市鎮的發展

海運

河運 1. 運量較⼤

2. 臺灣河運發展限制較⼤(請連結臺灣河流特徵)

海運

1. 運量較⼤,且成本較低

2. 所需時間較⼤,故不適合⽣鮮⻝品 3. 適合⻑途運輸

空運 1. 運量較⼩,成本很⾼

2. 速度最快,適合運送體積重量⼩,但價格昂貴的貨物

筆記欄

(18)

⼆、 臺灣的交通路網

(圖⽚出⾃於南⼀版點線⾯總複習講義)

(19)

- 19 -

主題五 臺灣的區域特⾊

(20)

臺灣⾏政區劃練習

直轄市(六都) 縣(2∼16 離島(Ⅰ~Ⅳ)

A 3 12 Ⅰ 1 4 13 Ⅱ 2 6 14 Ⅲ 5 7 15 Ⅳ 9 8 16

10 11 (同學們︐別忘了金門縣、連江縣哦︕)

市(與縣同級)

a b c

(21)

- 21 -

⼀、 北部區域

(22)

l

整體特⾊:

縣市 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

自然 環境

1. 地形︓雪山山脈是北部區域的骨幹︐以西有臺北盆地、林口臺地、桃園臺地、新竹 丘陵︐以東有宜蘭平原

2. 氣候︓北部區域全年有雨︐尤其冬天迎東北季風︐氣候濕冷︐是臺灣降雨量最多的 地區

人文 特色

1. 開發歷程︓隨著臺灣的開發︐清領後期起︐經濟與政治中心逐漸北移︐北部成為臺 灣的中樞

2. 人口密度︓本區面積僅佔全國 20%︐人口卻佔 45%︐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 3. 政經中心︓基隆到桃園︐交通便捷、工商業發達︐為臺灣首善之區

4. 海空門戶︓基隆、桃園為臺灣對外的重要海空門戶 5. 高科技產業︓北部區域的高科技產值為全臺之冠

l

縣市特⾊:

縣市 特色

臺北市

1. 中央政府所在地︐許多企業總部的據點︐為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 高科技產業︓開發內湖科技園區(許多科技公司的總部︐營業額為全國之首)、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

新北市

1. 環繞著臺北市發展

2. 人口近 400 萬人︐是臺灣人口數最多的直轄市 3. 臺北港為基隆港的輔助港︐發展空間較大

桃園市

1. 桃園國際機場是臺灣最重要的門戶

2. 具有空運優勢︐吸引許多公司在此設廠︐工作機會多︐吸引大量人口移入︐目前 是臺灣人口成長率最高的地區

基隆市 基隆港為天然深水港(岬灣)︐但因緊鄰丘陵︐腹地狹小(地形)︐故發展受限 宜蘭縣 因地形阻隔︐交通不便︔國道五號通車後︐大幅縮短臺北-宜蘭交通時間 新竹市 產業與學術的合作︓知名大學(交大、清大)與竹科(高科技產業火車頭)

(23)

- 23 -

⼆、 中部區域

(24)

l

整體特⾊

縣市 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

自然 環境

1. 位置︓中部區域是臺灣南北往來必經之地︐交通上具地利之便︐有利於發展

ㄌ地形︓東部為中央山脈︐西部有苗栗丘陵、臺中盆地、埔里盆地︐西南部則有彰化平 原與嘉南平原(北半部)

2. 氣候︓因山脈阻隔︐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小︐冬季不若北部區域濕冷 3. 水文︓全臺最長的河川濁水溪流貫其中

人文 特色

1. 農業︓

(1) 水源充足、平原廣大︐農業發展條件佳︐是臺灣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帶

(2)中部區域居於臺灣中點位置︐在國道一號通車後︐可以快速將生鮮農產品運送到 各大都市。隨著農業轉型︐區域內傳統農業逐漸轉作花卉水果︐又或者是發展休 閒農業

2. 工業

(1) 臺中和彰化等地傳統產業發達︐有許多機械和紡織產業

(2)近年來由於臺灣生產成本提高︐不少產業外移︐留在原地的業者尋求轉型以提高 競爭力。目前中部區域是精密機械工業的重鎮

(3)捷安特、美利達以高品質產品︐成為國際知名的自行車品牌 (4)傳統織襪業以創新設計以及為國際品牌代工︐拓展產業新方向

l

縣市特⾊

縣市 特色

苗栗縣 1. 丘陵地形為主︐清代種植茶葉與樟腦外銷

2. 近年來轉型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休閒農場 餐廳與民宿︐以活絡山城經濟 臺中市 1. 中部最大的都會區

2. 傳統產業發達︐有需多機械產業

南投縣 1. 山地面積廣大且濕度高︐茶園面積廣大(如日月潭、魚池、臺 18 紅茶)

2. 農業結合自然生態資源︐吸引觀光客前往︐休閒農業發達︐民宿密集 彰化縣 1. 過去以稻米、甘蔗為主要作物︐交通便捷後︐已轉型為花卉專業區

2. 傳統產業發達︐有許多機械和紡織產業︐如社頭鄉是臺灣織襪業重鎮 雲林縣 1. 過去以稻米、甘蔗為主要作物︐交通便捷後︐已轉型為蔬果專業區

2. 雲林麥寮工業區(六輕)是當地規模最大的重工業發展區之一

(25)

- 25 -

三、 南部區域

(26)

l

整體特⾊

縣市 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

自然 環境

1. 地形︓東部有中央、玉山、阿里山等山脈︐西部有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最南端則有 恆春臺地

2. 氣候︓降水集中夏季︐乾濕季分明︐為全臺乾季最長的區域 3. 水文︓有曾文溪與高屏溪流貫

人文 特色

1. 歷史︓南部區域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方 2. 農漁業發達

(1) 平原遼闊︐但因降水季節分布不均︐成為農業發展的限制

(2)日治時期︐嘉南大圳完工︐戰後曾文水庫開始蓄水︐解決嘉南平原灌溉問題︐水 田面積增加︐大量種植稻米︐發展成為臺灣重要糧倉

(3)沿海沙岸地形︐適宜養殖漁業的發展(魚塭、蚵田)︐且外銷至中國、日本 3. 重工業發展︓因為缺乏礦產資源︐須仰賴進口(交通區位)︐故發展緊鄰港口

l

縣市特⾊

縣市 特色

臺南市 1. 文化古都︐清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

2. 人文史蹟豐富︐結合觀光業發展︐且重視文創產業(如曬鹽文化)

高雄市

1. 高雄港︓由潟湖改建而成︐是臺灣第一大港︐原料進口方便 2. 石化、鋼鐵工業等重工業發達(臨港口發展)

3. 新興觀光景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屏東縣 1. 位於臺灣最南端的墾丁︐以珊瑚礁海岸為主

2. 觀光業發展︓結合產業文化︐發展出屏東風鈴季、黑鮪魚季等活動

澎湖縣

1. 位於臺灣海峽

2. 屬於火山島︐如七美鄉有壯麗的柱狀玄武岩海岸 3. 觀光資源發達︓如雙心石滬、菜宅文化、夏季花火節

4.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

(27)

- 27 -

四、 東部區域

(28)

l

整體特⾊

縣市 花蓮縣、臺東縣 自然

環境

3. 地形︓東有海岸山脈、西有中央山脈︐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平原地勢低平︐為東部 區域的精華區︔東側太平洋上有綠島與蘭嶼(行政區劃屬於臺東縣)

4. 氣候︓夏秋降水量多︐因位處於侵臺颱風的主要路徑上︐易帶來災情

人文 特色

6. 人口︓受地形阻隔︐交通不便︐開發較晚︐故人口密度低︐是臺灣人口最少的區域 7. 臺灣後花園︓經濟發展程度雖較緩慢︐卻留著一片少污染的淨土

8. 多元文化︓原住民、閩南、客家、新移民等︐個族群人數比例較接近。阿美族主要 分布於花東兩縣︐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9. 工業區少︓僅有少數以原料區位為主的工業(如水泥、大理岩工業)

10. 觀光產業︓有著豐富的觀光資源︐是東部區域主要的收入來源

11. 優質農產品︓近年來東部區域致力發展無毒農業、休閒農業︐以優質無污染的農產 品著稱︐如池上米等

l

縣市特⾊

縣市 特色

花蓮縣

3. 原住民約有 9 萬人︐是全臺原住民人數最多的縣市 4. 觀光資源豐富︐如馬太鞍、林田山、太魯閣、石梯坪等 5. 盛產大理石︐是臺灣最重要的大理石石材及製品加工生產地

臺東縣 4. 原住民比例約為 36%︐是全臺原住民比例最高的縣市

5. 觀光資源豐富︐如卑南遺址、初鹿牧場、三仙臺、知本溫泉、綠島、蘭嶼

(29)

- 29 -

五、 離島(⾦⾺)區域

▲ 馬祖地形圖

▲臺灣與金門、馬祖相對位置圖

(30)

l

整體特⾊

縣市 金門縣、連江縣(馬祖)

自然 環境

1. 地形︓金馬皆屬大陸島︐地形多丘陵︐海岸曲折

2. 氣候︓相較於臺灣本島︐降水量較少、氣溫較低︐春季容易起霧︐影響飛航

人文 特色

1. 軍事地位重要︓靠近中國︐位置具特殊性︐為臺灣國防的前線

2. 早期經濟發展緩慢︓早年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因軍事管制︐發展受限 3. 現在經濟發展快速

(1) 民國 80 年代戰地政務解除後︐早年的戰地風光逐漸轉化成特殊的觀光資源︐經濟 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

(2)自從實施小三通(商、郵、航)後︐金門與馬祖成為兩岸貿易往來的窗口 4. 特有的觀光資源︓戰地的坑道、水道︐以及獨特的聚落與建築形式

l

縣市特⾊

縣市 特色

連江縣

(馬祖)

1. 花崗岩建材︓就地取材︐並且能抵禦強風︐如北竿鄉的芹壁村

2. 八八坑道︓原為戰車坑道︐後改為儲藏酒窖︐冬暖夏涼︐長年恆溫性 3. 馬祖藍眼淚︓由陽光海藻或海蟲過度生長而成︐近年來為著名觀光資源

金門縣 1. 閩式建築、南洋移民的洋樓(如金城鎮的得月樓)

2. 風獅爺文化︓因東北季風旺盛︐故以風獅爺陣風避邪

筆記欄

(31)

- 31 -

六、 區域發展對策

規劃原因 環境保育、國土保安、強化國家競 爭與生活品質

規劃方式 政府制定全國性空間利用方向︐依 據各地需要︐因地制宜

規劃架構

三軸、海環、離島 1. 西部創新發展軸 2. 中央山脈保育軸 3. 東部優質生活產業軸 4. 海洋環帶

5. 離島生態觀光區

筆記欄

祝福各位,會考順利!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編授:Jim 3.有甲、乙二個人一起在公園盪鞦韆,盪鞦韆的長度,如圖所示,已 知甲的體重為50公斤重,乙的體重為30公斤重。則關於盪鞦韆的 擺動次數、時間、週期及頻率關係圖,下列何者是合理的? 。 課程結束…

Ch4 萬有引力定律 簡于智老師編授 萬有引力定律 壹、內容 一、定義:若 m1、m2 是兩質點的質量,r 是兩質點間的距離, 則兩質點間的重力會沿著兩質點的連心線,且相互吸引。 若以數學公式來表達,則兩者間萬有引力的量值為 F.. 二、G 稱為重力常數或萬有引力常數 universal gravitational constant。經精密測定,G 的大小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