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以遊戲方式培養學童足球選手之協調能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以遊戲方式培養學童足球選手之協調能力"

Copied!
6
0
0

Teks penuh

(1)

郭堉圻 |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以遊戲方式培養學童足球選手 之協調能力

前言

在競爭激烈、球員身體接觸頻繁的足球 賽中,足球員體能與個人技術的優劣攸關著 比賽勝負,Ekblom(1986)指出有關足球 體能要素的訓練,應包括有氧及無氧耐力、

協調能力、速度、敏捷性、靈活性以及肌肉 力量的練習。Singh(1982)提及體能構成 的因素,對少年足球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 協調能力的訓練,且個人協調能力會影響技 術的學習。而足球員的個人技術是球隊執行 戰術最基本的能力,當球隊進行具有高壓力 的球賽時,沒有良好的技術為基礎,根本不 用考慮使用複雜的戰術。黃傳兵、潘泰陶

(2007)指出足球運動員的協調能力在比賽 中,運用各種有球與無球技術動作時對身體 的控制能力,對於足球運動員學習、掌握及 運用各種技術有著重要的作用。

由於神經系統在學齡時期(7-13歲)發 展最為顯著,因此反應速度與協調能力發展 在學齡期是最重要的黃金時期,考慮生理發 展特徵及時針對協調能力加以練習。運用比 賽或遊戲的形式,加強對各項身體機能、專 項動作技能以及身體素質進行綜合訓練,促 使孩子們在足球訓練中能滿足自身單純的遊 戲慾望;單調與無創造力的訓練內容,容易 剝奪孩子延續足球運動的動機與創造未來的 能力。適時適地給予正確的訓練方式,選擇 多面向、多變化的訓練課程,才能吸引學童 的學習動機及成就感,進而間接為他們的運 動生涯奠定穩定的基礎。

協調能力的生理發展特徵

足球運動中,技術與體能的訓練既密切 聯繫、相互促進,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因 此,這兩方面的訓練應做合理分配,不可偏

(2)

對協調能力進行有步驟、重點性的訓練,為 往後身體素質塑造出廣泛性、綜合性的基 礎,才能使日後的技戰術能力訓練達到理想 效果。由於多樣性的協調能力訓練,對這個 時期比賽勝負無法顯現出決定性的影響,容 易導致教練在只重視球隊成績的前提下,過 於強調技術、戰術的訓練而忽略了協調能力 的練習,因此不要在學齡期讓孩子參加過量 的正式比賽,長期看來那是一種潛藏的永久 性傷害(詹霞,2000)。

協調能力的意義與組成

薛慧玲、曾媚美(2001)指出協調能力

(coordination)即準確、圓滑而有效的進 行各項運動之能力,此種能力有賴於中樞神

經系統之控制,與敏捷、速度、柔軟、平 衡、放鬆、技術、運動知覺等密不可分。在 各項體能中,協調能力訓練可說最困難,各 項動作技能的完成需要體能要素為基礎,尤 其是對完成技術過程中的肌肉活動而言,直 接與力量、速度、技術動作純熟度、速度與 耐力關係、身體重心平衡(動態及靜態平 衡)、動作韻律性、肌肉放鬆與收縮等發展 有關,因此,各項體能要素的發展過程與協 調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陳鞠伎,2005)。吳 慧君(2005)指出協調能力是指身體統合神 經、肌肉系統以產生正確和諧優雅的活動能 力,它是身體從事運動時與運動技巧有關的 體能,尤其是對田徑、體操、籃球、排球、

足球等運動員非常重要。

表1 青少年、少年階段身體素質發展表

身體素質 學齡早期 學齡晚期

青春期第一階段 青春期第一階段

(7-9歲) (10-13歲)

耐力 ★★ ★★★

肌力 ★ ★ ★★ ★★★

敏捷性 ★ ★ ★★★ ★★★

速度 ★★★ ★★★ ★★ ★★

協調能力

對肌肉感覺的 區分

★★★ ★★★ ★★ ★★

空間方向感 ★★★ ★★★ ★★ ★★

平衡能力 ★★ ★★ ★ ★

反應能力 ★★★ ★★ ★★

資料來源:修改自詹霞(譯),2000,《青少年的足球訓練》,頁22

★號表示各項能力發展的適合度。

廢。廣瀨統一(2007)提到欲建構優異的足 球專項體能,奠定良好的基礎(協調能力)

是很重要的,唯有培養少年球員多面向的協 調能力,方能在一般體能結構(肌力、耐 力、速度、柔軟性、敏捷性)與足球專項體 能(爆發力、身體對抗能力)得到良好發 展。然而過去的研究與訓練大多著重於肌 力、心肺耐力、速度、敏捷性等競技體能特 質,很少學者對青少年足球員最重要的協調 能力進行專門研究(倪向利,2007)。

相關的研究證實國內動作協調能力出現 障礙的兒童愈來愈多,盛行率逐年攀高,且 隨年齡增長轉趨嚴重(林晉榮、王建權,

2006)。因此適時訓練協調能力的發展甚為 重要,我們需了解學童的生理發展不同於成 人,在體能訓練的要求上不可相提並論(表 1)。由於神經系統在學齡時期(7-13歲)

發展最為顯著,因此反應速度與協調能力發 展在學齡期是最重要的黃金時期。在學齡 早期(7-9歲)應以發展一般性協調能力為 主,課程安排上要選擇發展反應能力、空間 感覺、動靜態平衡能力、時間感覺、肌肉感 覺等的簡單練習,並強調以多面向、遊戲化 的方式發展學生協調能力;學齡晚期(10- 13歲)是專項協調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在

這個階段要配合足球的操作來進行各式的移 動與遊戲,有些足球運動員在這個時期對球 的技術控制能力已經具有相當高水準,因此 歐洲各球團無不積極於13-14歲學童中尋找 協調能力優異的天才球員。在這個時期因學 童的肌肉成熟度發展並未完善,需降低強度 完成有速度性的反應能力、時間判別及空間 統合能力等練習,以培養高競爭動機和追逐 遊戲的方式為練習主軸。在這個時期過後,

若想改善協調能力,效果會大打折扣,也就 是說錯過了這個時間的學習與刺激就永遠無 法彌補回來。

延峰(1995)指出兒童時期的協調訓練 大致可分為基礎協調訓練及專項協調訓練,

而在開始基礎協調訓練時期,應以多樣化運 動技術與掌握各式運動技術為主,以便在往 後的專項發展能夠穩定的進步與有較突出的 成績。協調能力在學齡晚期的發展已臻成 熟,孩子經過幾次練習就非常熟練,常有事 半功倍的效果,這個時期訓練出來的協調能 力是種終身性的能力,並不像肌力與耐力需 長時間的持續訓練,且對於運動生涯發展有 正向的助益,可幫助成年期達到體能狀態的 顛峰。協調能力在學齡期階段已發展到最高 水準的四分之三以上,只有通過在學齡時期

(3)

期發展得十分迅速,可達全部的四分之三,

在青春期後逐漸停滯。

二、空間統合能力

主要表現於對周圍環境的判斷,有助於 球員認清比賽中球員(包括對方球員)與球 位置的相互關係,並做出合適的「決定」和

「反應」。空間上的方位感對比賽戰術的制 訂最為重要也最難練習,「看」與「決定」

能力的成熟度,攸關著球員在球場上能否正 確的傳球到位。

三、運動反應能力

表現於瞬息萬變的比賽中,能比對手做 出先一步動作的能力。學齡晚期是反應能力 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這項能力受到各種不同 的運動經驗累積與神經傳導速度影響。

四、節奏感

表現在能夠用最經濟的方式,操控足球 的相關技能。如在運球中能夠準確的觸球、

改變方向或是利用時間差做出巧妙的過人動 作。

五、平衡能力

指在足球訓練與比賽中,運動員對重心 的控制與調整,能夠在與對手衝撞下穩定身 體,不受影響的做出動作。平衡能力可分為 靜態穩定和動態穩定性的能力,動態平衡的

能力不僅在動作技能訓練中可獲得,在各種 靜態平衡練習中也可提高。

培養協調能力的足球遊戲設計

廣瀨統一(2007)提到少年足球訓練最 重要的,是利用各種變化的練習和遊戲來進 行協調能力訓練,並減少專業化的足球技巧 練習。遊戲的設計要在有球的情境下進行反 應速度、空間統合以及對肌肉協調能力的練 習,避免單調無趣的訓練協調能力。藉由有 球的協調能力練習,孩子們學會控制肌肉與 足球的配合,估計球的飛行與彈跳的情況,

掌握球的滾動與培養出對練習的企圖心與獲 勝的強烈動機,這樣對孩子們的身體素質發 展才會有助益。我們利用追逐遊戲來進行協 調反應訓練,追逐遊戲符合孩子愛玩的特 性,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在追逐、閃躲及間 歇性的休息下,不只主要的協調能力獲得充 分的練習,就連穩定性的動態平衡、耐力、

肌力在不知不覺中也獲得相當的提升。在遊 戲中運用各式迷惑對手的動作和速度的變 化,間接培養學童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對未 來運用假動作及觸球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 礎。

以下提供幾種提升協調能力的足球遊戲 陳定雄(1991)認為協調能力與足球選

手之跳躍(特別是守門員)、接球、落地、

翻滾、急停、轉身等身體平衡之維持及技術 之準確等息息相關。其具有速度、準確度、

困難度與放鬆程度四大特性,也就是說協調 能力傑出的選手,可以將非常困難的動作或 技術,在非常快速且非常放鬆的情況下準確 的完成。因此,協調能力乃為足球運動技術 與體力的綜合能力。

協調能力包含所有身體運動的中樞神經 或知覺、運動感覺等神經的統合性作用,而 神經協調又主要是先天的,因此,遺傳對協 調能力好壞的影響很大(吳慧君,2005;林 正常,2002)。協調能力雖受到遺傳的影 響,但經過後天的努力仍可提高,尤其是在 肌肉感覺和運動感覺的協調方面。廣瀨統一

(2007)指出協調能力就是能運用運動感覺 統合性作用,用身體表現運動的能力,也就 是身體與腦的連結。就神經協調機制來說,

很多訊息透過視覺及聽覺的刺激傳送至腦 部,由大腦皮層做訊息的認知加以判斷,正 確判斷之後促進身體做出合適的協調行為,

並做出適當的回饋循環以改善判斷。在這個 階段因為神經系統的發育,給予不同的刺激 和各式各樣的運動,才可幫助於球場做出不

同的判斷和正確的行動。

許樹淵(2001)指出協調能力分一般協 調能力(general coordination)與專項協調 能力(specific coordination);一般協調能 力指選手是否能合理完成各種一般運動技術 的能力,因此多方面發展是許多選手在從事 某一運動的初期就要重視的訓練項目;專項 協調能力則代表選手是否能夠迅速、省力、

流暢、準確地完成專項運動各種動作的能 力,因此,需要經過多年累積訓練才會有突 出的效果。協調能力是足球訓練的基礎,它 影響技戰術及身體素質的發展,學童的身體 素質訓練應以配合生理發展為前提,合理的 編排訓練課程。有關足球運動協調能力的組 成,可分成下列五項因素(田麥久,1997; 詹霞,2000;Singh, 1982):

一、對肌肉感覺的能力

主要表現於球感上,有助於在時間和空 間上把握動作的準確性與力量大小,另外在 持球與控球的技巧上也能表現出個體的差異 性。肌肉協調是指肌肉適宜而合理的用力,

其中包括工作肌用力的程度和用力的時間控 制,而用力的程度取決於參與工作的肌肉和 肌纖維的數量,用力的時間控制則是指肌肉 緊張和放鬆的相互配合。這項能力在學齡時

(4)

則需快速轉身將球運至場地外生還 區不讓球被觸及,反之亦然。

(五)注意事項:逃跑者需注意追逐者前來 的方向,運用「安全邊」運球的觀 念,保護好球。

三、魔術師:如圖4-3

(一)訓練能力:對肌肉感覺的能力、以遊 戲方式完成複雜動作、空間統合能 力、節奏感。

(二)場地大小:30公尺×20公尺長方形場 地。

(三)人數限制:2人為魔術師,8人為運球 球員。

(四)遊戲方法:球員皆於規定場地內控

球不定向的前進,並觀察遊戲時空 間與人(隊友、防守者)的位置關 係。指派三人為「魔術師」,若被

「魔術師」觸及所控制之球,就被 施了魔法,需雙腳分開站立無法移 動等待隊友救援,如果其他運球的 球員,將球從被定位之球員雙腳間 踢過即被解救。

(五)注意事項:要求球員於運球時抬頭觀 察,並迅速決定移動位置或營救的 對象。

四、猴子偷桃:如圖4-4

(一)訓練能力:平衡能力、空間統合能 力、節奏感。

20m

30m

20m

30m

圖4-3 魔術師 圖4-4 猴子偷桃

供大家參考:

一、鬼抓人:如圖4-1

(一)訓練能力:運動反應能力、改變動作 空間範圍、對肌肉感覺的能力。

(二)場地大小:20公尺正方形場地。

(三)人數限制:8-14人為一組。

(四)遊戲方法:所有球員站在一邊場地 上 , 當 位 於 中 間 的 「 鬼 」 發 出 指 令 , 隊 員 們 需 以 最 快 的 速 度 運 球 至 對 邊 場 地 , 若 在 行 進 途 中 遭 遇

「鬼」觸及所控制的球,即結束運 球並協助「鬼」追捕生還者。

(五)注意事項:球員可運用空間觀察能 力、判斷改變運球方向及速度。

二、黑與白:如圖4-2

(一)訓練能力:運動反應能力、不習慣動 作之各種身體練習。

(二)場地大小:30公尺×20公尺長方形場 地。

(三)人數限制:兩隊各10人為一組。

(四)遊戲方法:雙方隊員相距一公尺,

面對面站立場地中央,雙腳做足內 側交替控球,一方為「黑」隊,而 另一方則為「白」隊。由教練發出 指令、聞「黑」時黑隊球員原地置 球,前去追逐白隊球員並用腳觸及 控制的球以結束遊戲,而白隊球員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20m

20m

20m

30m

生還區 生還區

1

圖4-1 鬼抓人 圖4-2 黑與白

(5)

在站中休息的球員,需迅速帶球離 開擺脫追捕者,並尋找下一個休息 站,若被追捕者抓到則互換角色繼 續遊戲。

六、攻城奪地:如圖4-6

(一)訓練能力:對肌肉感覺的能力、以遊 戲方式完成複雜動作。

(二)場地大小:20公尺正方形場地。在場 地中心畫一直徑3公尺的圓圈,圓圈 中心放一球。

結語

每一個年齡層都有其主要的生理發展特 徵,想要構築優異的足球體能架構,就需按 照學童的生理成長特徵去發展基礎身體特 質。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來說,7-14歲是協 調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要及時地注意運用 遊戲的形式加強訓練。在身體素質和技術訓 練過程中發展各種協調能力,並結合足球比 賽的特點和需要,發展足球專門性的協調能 力。身為教練必須充分瞭解學童的身體發展 過程,適時適地的給予正確的訓練方式,選 擇多面向、多變化的訓練。

參考文獻

田麥久(1997)。論運動訓練計畫。臺北 市:中國文化大學。

吳慧君(2005)。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 臺北市:師大書苑。

延峰(1995)。實用運動訓練問答。臺北 市:浩原文化。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臺北 市:銀禾文化。

林晉榮、王建權(2006)。兒童動作協調能 力不良對運動友誼品質之影響。大專 體育學刊,8(1),59-70。

倪向利(2007)。淺論青少年足球運動員 的協調能力訓練。內江科技,969- 94。

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臺北市:

師大書苑。

陳定雄(1991)。台灣省中小學學生球類運 動體能訓練手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主編。

陳鞠伎(2005)。我國青少女足球選手專項 體能分析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詹霞(譯)(2000)。青少年的足球訓練。

(二)場地大小:30公尺×20公尺長方形場 地。中間為兩隊分隔線。

(三)人數限制:兩隊各10人。其中2人為 搶球者,8人為運球球員。

(四)遊戲方法:將球員分成兩隊並各自於 己方場地中運球前進,遊戲時不可 跨越至對方場地。兩隊中各有2名未 持球者,聽聞教練指令後,跑至對 方場地搶奪足球,並運至己方活動 的區域,失球的隊員做五下觸胸跳 躍後即前往對方場地搶球。

(五)注意事項:失球後不可反追同一名 球員。鼓勵球員身體接觸及合法碰 撞以增進學生的動態性平衡控制能

力。

五、休息站:如圖4-5

(一)訓練能力:對肌肉感覺的能力、空間 統合能力、運動反應能力。

(二)場地大小:20公尺正方形場地。

(三)人數限制:共6名球員,其中一人為 追捕者。

(四)遊戲方法:於20公尺×20公尺練習 場地內,以標誌盤排列出四個一公 尺見方的正方形為休息站。休息站 內各一位球員持球站立其中,場地 中設有一名持球員及一名追捕者,

追捕者盡力去觸摸持球員,持球員 進入休息站中就免於被抓,而原先

持球 球員

20m

20m

球員 球員

球員

圖4-5 休息站 圖4-6 攻城奪地

進攻 進攻 進攻

進攻 防守

20m

20m

防守

防守

防守

1

3m

(6)

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斯特凡

.阿斯穆斯、米歇爾.賀內、弗爾克

.皮卡斯基,1994)

廣瀨統一(2007)。青少年的發展。未出版 手稿。

薛慧玲、曾媚美(2001)。足球運動專項 體能評定指標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 刊,5627-33。

黃傳兵、潘泰陶(2007)。足球運動員協 調能力的理論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 報,24(4),92-95。

Ekblom, B. (1986). Applied physiology of soccer. Sports Medicine, 3(1), 50-60.

Singh, H. (1982). Sports performance and its structure. Snipes Journal, 5(2), 3-10.

彭自強畫作―跨欄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一、我國高等教育所處之環境及挑戰 教學現場 的翻轉 產業創新 的需求 國際化的 挑戰 公共化 的訴求 在地連結 的期待 大學同質 化的隱憂 學生學習動機與教 師教學效能待強化 大學區域創新及地 方連結動能待啟動 大學辦學成效及社 大學優勢發展及國 際競爭特色待形塑 產業關鍵人才及產 學合作能量待提升 大學自我定位及 多元特色待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