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品在日本市場競爭情形
(撰文單位:貿協駐大阪辦事處)
兩岸產品在日本市場競爭情形研究簡易市調
一、日本近年來自全球及兩岸進囗統計及趨勢變化(附件一)
日本由於近十餘年來屢創貿易順差記錄,故日本政府為平衡貿易順差,運用各 種行政指導方式,要求所屬相關單位,推動鼓勵進口。因此日本貿易振興會
(JETRO)雖然與外貿協會同屬貿易推廣機構,惟近年來主力皆放在協助 日商向海外擴大進口,並在東京、大阪設立 Business Support Center免費 提供國外業者辦公桌椅及諮詢人員,藉以協助各國業者向日本叩關。
日本從世界各國進口總金額從年開始的28兆日圓到1997年的40兆日圓皆 呈大幅成長,惟1998年則衰退至36兆日圓。可能由於長期的經濟不景氣再 加上1998年的一連串銀行及百年老店山一證券倒閉事件,造成民眾危機意識 高漲,隨時害怕被資遣、逼退、解雇之故,大多數民眾皆撙節開支。政府退回給 每戶約6萬日圓的所得稅,也存到年利息約0.625%的銀行裡,1998年可 說是日本國內消費市場近十年來最低迷的一年。
雖然日本政府透過各種方式擴大進口,但畢竟有主客觀的政治現實面,尤其對 美國的擴大進口就顯得較積極,客觀面由於日本國內消費市場不景氣,加上日 本商社為降低成本,維持獲利率,競相往成本較低廉的國家如中國、印尼、越 南、泰國尋找貨源,相對的我國在主客觀面如此不利的的情況下,對日拓銷成 績,在我國民間業者與政府相關單位配合下,雖歷經1997年豬隻口蹄疫事 件,表現可謂可圈可點。
日本總體經濟在1999年中期開始有景氣復甦的跡象,尤其在零售業的表現 上,從百貨公司到折扣店的營業總額皆逐漸止跌回升,顯示消費者的危機意識 亦逐漸平穩下來,據統計東京地區平均每戶儲蓄金額高達1200萬日圓,大 多數人是不敢花錢而不是沒錢花,日本一億二千萬人口,3萬餘美金的國民所 得,絕對是一個魅力十足的目標市場,由於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在日本生產 已不敷成本,加上日本對世界各國的大幅順差,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擴大強化 進口政策的主客觀情形下,未來廿一世紀的日本增加進口的趨勢,將不可避 免。尤其增加從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各國進口的趨勢,更是指日可待。
從中國進口的統計金額即可証明,1994年2兆8千億日圓,1995年3兆3 千多億日圓,1996年近4兆4千億日圓,1997年5兆餘日圓,1998年則稍 衰退為4兆8千億日圓。
從台灣進口的統計金額,1994年約1兆日圓,1995年1兆3千多億日 圓,1996年1兆6千多億日圓,1997年1兆5千多億日圓,1998年1兆3 千多億日圓。
二、日本自中國大陸進口主要產品分析
日本從中國進口主要產品(佔進口總額10﹪以上者)計有纖維製品(58.3
﹪)、非金屬礦產(20.6%)、家具(19.9﹪)、魚貝類(14﹪)、科學 機械(13.3﹪)、金屬產品(10.2﹪)。
自1987年開始,日本在台大型綜合商社即配合日本買主的需求,安排我國 成衣業者與日本買主前往中國考察設廠可能性。當年我國與中國出口到日本的 總金額旗鼓相當,皆約1兆餘日圓,中國較強產品大多為原材料、礦物產等,
纖維製品為2千3百億日圓,而我國為1千3百億日圓。其他如肉類、魚貝類、 機械設備、電腦周邊甚至玩具類等,我國對日出口都遠超過中國十到數十倍。
這十餘年來中國對日出口除纖維製品(1兆4千多億日圓)成長7倍外,其他 多項產業亦呈倍數成長。而相對的產品在我國對日出口實績上,亦呈倍數衰退。
可說除了原材料以外,家具、魚貝類、機械類等對日出口的快速增加與在大陸台 商息息相關。我國相關業者前往中國投資所產生的貢獻度是何其大(不僅對日 出口部份而已,還有對美出口部份),其具體貢獻數據應可從我國這十餘年來 經由香港轉口進入大陸的原物料數據中略窺一二。
三、日本自台灣進口主要產品分析
日本從台灣進口產品(佔進口總額10﹪以上者)計有塑膠製品(10.1
﹪)、事務機械含電腦本體及周邊(12.4%)、、半導體(10.4﹪)、家具
(15.5﹪),尤其是從95年開始在電腦相關產品方面從年進口2千億日 圓,96年一舉突破3千億日圓,1997/1998年則回穩在2千6百億日圓左 右。目前日本電腦大廠除東芝(Toshiba)的筆記型電腦尚未直接委託我國生產 外,其他如富士通、NEC、日立等大廠皆透過各種委託生產方式與我國相關業 者建立合作關係。
其他如家具類尚佔有一席之地,惟細分其種類,木製、藤製家具由於受限於原 材料的供給緣故,早已失守,反而是鋼管家具類一來由於我國原料及技術水準
合乎日本要求,加上近年日本除鋼床、衣櫥鋼管家具類外興起一股園藝風潮,
許多戶外園藝、花卉裝飾鋼架需求大增,亦有助於我國鋼管用具的外銷日本。另 外2000年高齡保健保險給付制度開始實施之故,鋼管床類(含電動可折疊 式等)、鋼管枴杖、家居入浴輔助座椅、輪椅等市場將逐漸增加擴大。
四、日本市場大陸產品供應來源及大陸台商在其中所扮演之角色
日本為一島國,自然資源較欠缺,故從來日本綜合商社即扮演著代日本國內企 業赴海外尋覓各式各樣物資的角色,因此像日本前五大綜合商社如三井、三菱、 住友、丸紅、日商岩井等在海外之營業據點皆超出70個以上。其他的中型商社 更是針對自已最擅長的產業及最值得又有競爭力的國家,廣佈採購據點。據日 本東洋經濟1998年版出版之日商向海外投資,登記有案家數,在台灣即有1, 110家日商。此一數據與我國台灣研究所1998年出版之(在華日商企業總 覽)的家數約1,137家大致吻合。而在中國大陸則有2,399家日商。
尤其商社為了替日本國內企業開發更有利潤的產品,並增加自已本身的利潤,
某種程度來說同一家商社的台北支店與上海支店也是競爭對手。剩下的就是大 環境的推波助瀾了。
就像台灣這十餘年來隨著經濟的成長,社會繁榮富裕,工資亦水漲船高,加上 前幾年泡沫經濟期,多數民眾湧入股票市場,引發勞工欠缺,加速傳統勞力密 集型產業,不得不漸次向海外尋覓替代生產基地。如紡織成衣、男女鞋類、玩具、 手提袋包類皆是。也由於大陸台商長期在當地耕耘,培養當地人材之故,中國 沿海一帶勞工技術水準進步神速,甚至連台灣目前高科技電腦周邊產品、電話、 電子零阻件等產業亦有相當程度的外移現象,故中國大陸的台商所扮演的角 色,對中國大陸有其積極且相當正面的意義。
另一有趣現象是就筆者所接觸過的眾多日商中,尤其規模夠大、有能力自行採 購的零售業日商,幾乎百分之百異口同聲表示希望從大陸台商的工廠採購較無 風險,即便有任何產品瑕疵,台商也多能負責到底。這是我國業者長年打拼累 積下的良好商譽,也是一種無形資產,此種資產不會在短期內被超越或取代 的,因此更應該活用此一優勢,有效地開發日本市場。
五、兩岸產品在日本市場之拓銷方式
基本上全世界(含中國大陸及台灣)前往日本拓銷方式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參 展,或配合日本各地方的市政府或百貨公司在特定時間及地點辦理“物產展”
之類的拓銷活動。而我國由於長期對日貿易逆差,故政府特別成立“改善對日
貿易逆差行動委員會”,藉助產、官、學的同心協力,推動一連串的拓銷活動。
貿協為該委員會一員,對日拓銷活動件數自1997年至1999年每年皆呈倍數 成長。而且本會對日拓銷活動較有規劃性、組織性,不僅考量我國產業特性,並 配合日本市埸需求,加上活用日本相關配合單位,因而常能造成震憾效果,盛 況空前,甚至引起香港或南韓的同樣貿易振興機構如KOTRA、HKTDC的好 奇,擬前來會埸探取情報。反觀中國大陸在日本的拓銷活動就顯得被動許多。
六、兩岸產品在日本市場之配銷通路
至於產品進入日本的配銷通路,可因產品特性而有所不同,但不會因產品國別 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其傳統流通管道的價格結構,卻因過於繁複,導致成 本居高不下而備受挑戰,尤其這十餘年來日本非常不景氣,零售價格不斷下 降,與傳統流通管道產生排擠作用,因而規模夠大、店鋪數夠多且有能力直接 向海外採購的量販店日商,便紛紛設立海外採購部門,除了漸次直接採購外並 積極培養人材。
本會曾於1997、1998年籌組地方量販店拓銷團,遠征從沖繩、九州到北海道 70餘家有意自行從海外採購的量販店,從九州的MR‧MAX到廣島的順天 堂、四國的西村JOY、大阪的KONAN、新潟的KOMERI、北海道的HO MAC、群馬的KAIZU等。其中新潟KOMERI於98年中在台中成立採 購分公司,北海道的HOMAC更計劃於高雄港附近設立併櫃倉庫。僅舉腳踏 車用打氣筒例,即可了解直接從海外採購的獲利率有多高!
傳統流通管道之價格結構 直接進口之價格結構
FOB ¥200/支 同左
基隆→東京/大阪(海 運)USD300/20FT(6400P C
¥205/支) 同左
日本通關費
10﹪(¥131900)
¥225/支
同左
日本內陸運費
10-15萬/20FT
¥250/支
同左
進口商/批發商進貨價 ¥250/支 ¥250/支 日本國內大盤商進貨價 約¥360/支
日本國內中盤商進貨價 約¥420/支
店頭售價 ¥600/支 ¥600/支
筆者曾問過近60家此類量販店日商,經由傳統管道之利潤,大約在零售價格 的25-35﹪左右,但只要直接採購,扣除管銷費用,其利潤至少在60﹪
到倍數以上。當然高利潤伴隨而來的也是高風險,該等日商最怕的是樣品與裝 櫃貨品不一樣,再者此類日商以往並無海外採購經驗及實績,多數英文不通、
國際貿易常識不足、貨款大多用T/T電匯(因日本銀行無開設L/C之額 度),也因此開發此類量販店日商之行銷管道,應尚有相當大的空間。
七、兩岸產品在日本之競爭情形
(一)、產品品質﹕
品質方面雖然我國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此一優勢正快速地被侵蝕中。原因無 他,世界各國近十年來興起一股中國大陸投資熱,尤其我國業者投資大陸後,
大多數我國業者無不傾囊相授,對方吸收也快,如此相乘效果,據多家已在大 陸擁有5000人規模以上的工廠負責人表示,只要管理得當,該地大陸員工 所生產製造之品質已不亞於我國之產品。
(二)、價格方面﹕
無庸置疑的大陸產品之價格較台灣產品便宜且具有絕對的優勢。尤其是針對日 本買主而言,品質要好且價格也要可以接受才行。十餘年前日本買主就是因價 格問題才邀請我業者前往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的,也因為我業者的協助配合,才 能將品質不良的風險降至最低。
(三)、交貨方面
交貨問題牽涉到相互成交時約定的責任義務,尤其是日本供給的配件方面,常 有因對大陸法規認識不足,或由於彼此認知的差異,或由於當地“人為因素”
的作梗,這一部份最容易導致交期延誤。而我國在這一方面早已是法治國家,
只要按規定申請,再加上我國內交通運輸便捷,有明確國家規定的高速公路過 路費,不論是時間的掌握或成本的概估,皆較能明確計算、預期,因此日商對 需要迅速交貨或少量多樣的產品,都會優先考慮從台灣採購。
(四)、包裝設計方面
基本上日本的美感好惡與歐美較不同,也要來得細緻。往年台灣、大陸大多是O EM生產較多。但台灣近年來已大幅提昇至ODM的層次,尤其是這五年以 來,貿協成立大阪台北設計中心,協助我業者設計開發許多適日產品進入日本
市場。這是一條長遠紮根的路,尤其我業者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是最重要的 因素。大陸短期內應無法超越我國。
(五)、售後服務方面
基本上我國在日本的業者除日本宏碁設有真正的售後服務(含產品維修)外,
其餘則以外包方式與日本專業維修公司簽約,代為售後服務維修其產品之工 作。日本宏碁1999年預估年營業額75億日幣,目前維修工程師計11名。而 OEM之我商除了與日商加強聯繫及一有產品瑕疵問題,立即飛往日本交涉善 後處理外,實在談不上有任何實質售後維修服務。曾有一家大型量販店表示之 所以進口南韓三星(Samsung)家電銷售,除了價格低廉外,該韓商在日本設 有實質的售後服務維修站為最大主因,否則再便宜也不敢進。
(六)、市場區隔與消費者評價之比較
基本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產品按產業別在日本市場是有明確的區隔,如前所述 高科技產業,我國進入日本市場的產品集中在電腦及其周邊、電子零組件及半 導體,而且從1995年到1998年皆持續穩定成長。反觀中國大 陸在此二大項 產業的對日出口實績則遠遠落後我國。
傳統性勞力密集型產業多項生產重心已移往中國大陸,反倒是家具產業由於由 於我國原料及技術水準合乎日本要求,加上近年日本除鋼床、衣櫥鋼管家具類 外興起一股園藝風潮,許多戶外園藝、花卉裝飾鋼架需求大增,我國該項產業 從1995年到1998年的對日出口實績表現可圈可點,並不遑讓中國大陸太 多。可見即使傳統型產業,只要切入產品得宜合乎市場需求,縱有如中國大陸 般之強敵,我國應尚有可發揮之空間。
至於兩岸產品在日本消費者的評價問題,除了訪談過70餘家地方型零售業的 賣場負責人外,加上目前日常生活所接觸之日本人之意見,茲整理概述如下﹕
1. 日常生活用品方面
兩岸差異性不大。尤其是地方型消費者,對於一般日幣1000圓以下 的消耗性日常用品,如抹布、水槽濾網、拖鞋、家居飾品、布墊、文具等,
並不不介意是那一國製造的,只要到非百貨公司的超市如伊藤榮堂、大 榮、生協等購買,其架上產品一半以上來自東南亞各國(含台灣與中國 大陸)。
2. 家電產品方面
非日本製也照買。因太多日本十大家電廠如SONY、三洋、松下、東芝、
SHARP、日立、三菱等,無不回銷海外生產之多項家電,在日本市場 銷售。更有甚者1萬元日幣以下的普通照相機,幾乎無法在東京秋葉原 或大阪日本橋電氣街裡找到Made In Japan。非日本製的問題,在日本消 費者心中,早已不是購買與否的優先指標。
3. 服飾用品方面
除了向來出入百貨公司購買高級品的品牌族消費者或購買特定場合用的 較高級品外,大多數女性消費者較重視款式,使用場合,原料,最後才 是生產國別。這是中國大陸的成衣雖然有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德國 等品牌服飾強國的競爭下,其主力產品又以中低價位為主,但仍高佔日 本纖維製品從世界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也証明尚有眾多日本消費者一 來並不排斥東南亞產製的產品,二來中低價位的市場仍相當有空。
八、未來展望與建議
(一)針對我強勢產業加強對日拓銷
如電腦周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深具潛力、可望成長,又無太大競爭者的產 業,協助我商更深入的與日商建立長期合作夥伴。經建會分析近年來我國對大 陸投資的金額,有四成屬於電子電機類,且進出口亦過度集中於電子電器產 業,所以未來有可能我商在大陸生產此類產品且大量輸往日本,而減少台灣對 日之出口金額。有關這種趨勢,似應建立某種機制,長期深入掌握動態。
(二)掌握了解日本市場趨勢,搶先卡位
1. 本會從1997年開始推動的日本地方型量販店拓銷團,遍訪日本全國7 0餘家零售業者,眼看著每家店鋪的園藝用品、戶外休閒運動用品的賣 場面積,一次比一次加大,陳列商品種類愈來愈多,就嗅出此一市場趨 勢。1998年的赴日大型拓銷團,從來會場商談日商的關心度及反應即証 明日本正流行一股園藝風潮熱。
2. 另外一項新趨勢是2000年4月開始實施的高齡保險給付制度所帶來 的高齡保健用品,1997年間零售店的該類產品架上賣場面積還不到一、
二坪,1999年9月初的大阪COP COPE(大阪生協),已設立5 坪大的專櫃賣場,其陳列的商品種類約有七成左右,依台灣的品質及供 應能力,應該綽綽有餘。本會99年大型日本潛力產業拓銷團,從日商 報名的關心項目中亦反應此一趨勢。包括1998年開始於大阪設立發貨倉 庫的我國業者魏林興業目前交貨給日商的前三大項目依次為園藝、體育 健身用品、高齡保健用品。
3. 另一項商機為日本政府將從2000年3月開始執行兒童搭車須坐在兒 童安全座椅上。日本人這點與我國相同,甚至比我國人更無此習慣,滿
街汽車很少看到兒童坐在專屬的安全座椅上。因此汽車兒童安全座椅,
將會是一大商機。惟此項產品因有安全認証問題,國外產品取得認証手 續較繁複,必須費心克服。
4. 另一項電腦產品的未來趨勢多次被提起,美國Sun Microsystems的創業 者之一,並兼技術開發總負責人比爾‧喬來到日本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 訪明確表示:由於軟體技術的進步,往後10年內,電腦所有的功能將 逐漸被類似PDA等掌上型機種取代,尤其是在像日本無線基礎建設完 備,行動電話高度普及的國家,將率先達成。因還有十年的緩衝期,依 我業者的靈活度,只要稍加以注意,屆時針對日本市場的對應能力應該 沒有問題。
(三)開發有形與無形的高附加價值產品
1. 有形的方面,由於我國模具產業水準甚高,支援從一般家庭用品的塑膠 射出成品到電腦相關用品,而且配合市場需求迅速開發新產品的能力,
不僅東南亞各國望塵莫及,甚至連日本都自嘆不如。如果業者能從最原 始的設計等加以創新開發,台灣產品必能較東南亞各國及中國大陸的產 品更吸引日本消費者。
2. 無形方面,如前所述日商對我商之信賴度較高,應多善加活用此一無形 資產,與日商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例如協助我商成為日商向中國及東南 亞各國採購的窗口夥伴。目前所知即有多家日商與我商建立信賴關係 後,從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各國的採購,皆委託我商代為處理。由於我國 傳統產業的漸次外移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較之當地國生產的品質 要好很多,我國業者已具備此一“採購、調度代理”之角色。
(四)迎合日本流通管道的未來趨勢
日本零售業如DIY、HOME CENTER等美式連鎖店,成長至今經過近 年不景氣期的優勝劣敗淘汰下,大者恒大,該類業者為保持價格競爭力,對海 外直接採購的意願甚高,訪談過的70餘家店中,近半數己自行透過管道向海 外直接採購中,由於該類業者尚有海外採購經驗、英文不通、國際貿易常識等不 足的問題,也因此開發此類日商之行銷管道,應尚有相當大的空間。我業者不 去攻佔此一市場,該類日商仍舊會逐步增加直接採購。日本未來的十年內,亦 將有類似美國K一MART、WAL-MART之流的大型HOME CENT ER出現,應鼓勵我業者正視此一趨勢,逐步搶先卡位。
立足台灣,放眼看世界。台灣這四十年來的經濟發展,舉世有目共睹,台灣獨 特的中小企業經濟體系也在這一波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再次証明我政府及民 間業者對危機的因應能力。從傳統勞力密集產業過去所建立多項如網球拍、高爾
夫球頭、自行車、運動鞋等產量佔世界第一生產國美譽,到近年的監視器、鍵盤、 滑鼠、主機板、掃瞄器等產量佔世界第一的生產國美譽依舊不墜。似乎台灣的企 業只要進入那個產業,就一定能在那一個領域,創造出另一個世界第一的美 譽。台灣業者特殊的KNOW HOW,活用深具特色的水平分工方式,各自分 工但又環環相扣、共存共榮的生產鍊,發揮出連日本大公司都無法跟進的新產 品開發速度,創造出一波波的產業高峰。而這些KNOW HOW與產業分工特 色正隨著傳統性產業的外移,而逐漸的在中國大陸紮根,甚至創造更有利的環 境,讓台商能永遠的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
(市研處蕭正宗校稿)
附件一日本近年從兩岸及全球進口之產品及趨勢(94年-98年)
1998年輸入總額 單位﹕百萬日圓
品名 總額 台灣 中國
食品類 5,411,233 112,781 599,098
肉 882,043 1,326 75,322
魚貝 1,642,455 83,417 229,902
水果 350,873 9,238 48,957
蔬菜 407,416 10,327 179,371
原材料類 2,868,066 41,055 144,687
礦產燃料類 5,623,159 1,140 193,090 化學製品類 2,726,207 78,807 171,574 纖維製品類 2,476,605 47,193 1,444,019 非金屬礦物製品類 522,868 12,282 107,911 金屬及成品類 1,866,840 106,836 194,587 機械設備類 11,171,925 674,213 1,136,053 事務機器(含電腦
及周邊)
2,135,626 263,984 164,694
半導體(含電子零 阻件)
1,407,104 145,922 29,782
木製品 568,116 7,567 54,942
家具 347,975 53,964 69,388
旅行皮箱、皮包 302,482 7,766 112,352
合計 36,653,647 1,336,327 4,844,135
資料來源﹕日本關稅協會
1997年輸入總額 單位﹕百萬日圓
品名 總額 台灣 中國
食品類 5,578,883 154,979 609,509
肉 915,900 36,500 71,020
魚貝 1,835,845 88,975 267,217
水果 346,570 7,650 47,415
蔬菜 369,013 11,164 158,644
原材料類 3,557,167 54,440 178,913
礦產燃料類 7,542,456 2,642 292,526 化學製品類 2,840,862 74,620 177,946 纖維製品類 2,708,416 67,063 1,497,076 非金屬礦物製品類 623,440 14,658 112,196 金屬及成品類 2,161,297 130,556 230,463 機械設備類 11,476,292 705,296 1,058,728 事務機器(含電腦
及周邊)
2,264,082 272,715 167,386
半導體半導體(含 電子零阻件)
1,555,735 130,591 24,943
木製品 751,934 12,515 54,135
家具 391,825 64,143 72,950
旅行皮箱、皮包 327,546 10,851 122,068
合計 40,956,183 1,510,932 5,061,673
資料來源﹕日本關稅協會
1996年輸入總額 單位﹕百萬日圓
品名 總額 台灣 中國
食品類 5,523,398 326,183 547,438
肉 1,019,115 180,491 68,015
魚貝 1,813,403 111,475 229,947
水果 338,259 9,105 43,077
蔬菜 352,251 12,388 149,038
原材料類 3,303,715 49,793 159,915
礦產燃料類 6,587,732 4,533 261,352 化學製品類 2,535,616 63,495 151,930 纖維製品類 2,788,533 66,207 1,479,616 非金屬礦物製品類 653,061 13,047 91,414 金屬及成品類 1,862,656 109,289 161,595 機械設備類 10,460,994 708,908 795,669 事務機器(含電腦
及周邊)
2,052,739 309,223 122,641
半導體半導體(含 電子零阻件)
1,440,550 108,348 16,317
木製品 692,547 13,950 45,622
家具 364,747 58,378 71,529
旅行皮箱、皮包 328,947 11,063 113,598
合計 37,993,421 1,627,657 4,399,676
資料來源﹕日本關稅協會
1995年輸入總額 單位﹕百萬日圓
品名 輸入總額 台灣 中國
食品類 4,783,840 300,713 440,805
肉 905,427 166,364 55,697
魚貝 1,631,298 99,269 189,072
水果蔬菜 614,660 23,125 153,938
原材料類 3,084,330 48,887 128,119
礦產燃料類 5,022,873 1,601 196,765 化學製品類 2,309,160 53,415 124,270 纖維製品類 2,312,825 57,354 1,169,542 非金屬礦物製品類 584,564 10,723 72,150 金屬及成品類 1,864,116 107,058 203,901 機械設備類 7,997,032 539,764 485,743 事務機器(含電腦
及周邊)
1,481,421 218,143 53,640
半導體半導體(含 電子零阻件)
1,150,868 87,686 9,974
木製品 537,769 13,696 37,803
家具 288,047 43,417 59,525
合計 31,548,754 1,347,035 3,380,882
資料來源﹕日本關稅協會
1994年輸入總額 單位﹕百萬日圓
品名 總額 台灣 中國
食品類 4,770,878 306,239 482,214
肉 793,811 146,746 35,425
魚貝 1,623,545 116,545 172,174
原材料類 1,971,940 31,334 92,744
礦產燃料類 4,890,437 1,078 196,671 化學製品類 2,068,231 44,934 96,143 纖維製品類 2,079,383 58,696 1,008,672 非金屬礦物製品類 808,292 22,052 31,896 機械設備類 6,098,040 325,576 287,088 事務機器(含電腦
及周邊)
924,771 79,540 25,715
合計 28,104,327 1,099,975 2,811,395
資料來源﹕日本關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