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一選擇題(每題 6 分,共 24 分)
( B ) 1. 陸游〈金錯刀行〉:「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其中的「史」
字甲骨文字形為: ,是從「又」持「中」,「又」是右手,表持物之人,此處是指 史官,「中」象盛筭之器,表史官在射禮、投壺禮中用來計數的器物;而「丹」字甲 骨文作 ,象丹井採石俯視之形,其中小圓點或作短畫,象丹井中挖出的丹砂礦石,依 據以上的說明,「史」、「丹」二字的造字方式應為:
(A)指事/會意 (B)會意/象形 (C)形聲/象形 (D)象形/指事
*(B)「史」字合「又」與「中」之意,屬會意字(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
個新的意思)。「丹」是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因此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 C ) 2.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求學須按步就班,從基礎、按正軌去學習,基本功夫是不能躐等的 (B)社會風氣蹺薄,欺詐之事層出不窮,唯有靠道德教育才能補偏救弊 (C)若一味徵逐聲色,貪戀名利,不能慎思明辨,心靈必然會日漸閉塞 (D)心無旁騖才能提升學習成效,用心不專者往往事倍功辦,難有所成
*(A)步→部 (B)蹺→澆 (D)辦→半。
( B ) 3. 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選項:
物非有大小也,
(甲)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乙)彼挾其高大以臨我 (丙)自其內而觀之 (丁)如隙中之觀鬥 (戊)則我常眩亂反覆
又烏知勝負之所在?(蘇軾〈超然臺記〉)
(A)甲丁乙丙戊 (B)丙甲乙戊丁 (C)丁戊丙乙甲 (D)戊丙乙甲丁
* 我們在認知事物時會有小大之辨,但作者卻說「物非有大小也」,意欲打破常人對事物認知的既 定概念,由待排列文句可判斷下文是對此的進一步說明。物本無小大,那如何會讓我們感到小或 大,因此,先接(丙),再(甲):「自其內而觀之」就會使我們感到物「未有不高且大者也」。而 (乙)「彼挾其高大以臨我」、(戊)「則我常眩亂反覆」二句,由(乙)末和(戊)前的「我」字相承接,
可知應先(乙)再(戊),另外這兩句也呈現出當你自內觀之時,物不僅會讓人感受到高且大,且會使 我眩亂反覆,讓人無法看清物的全貌,作者以(丁)「如隙中之觀鬥」來說明。由文末「又烏知勝負 之所在?」可推知其前為「隙中觀鬥」,才會無法判斷勝負。
題幹語譯:事物本來並沒有大小之別,如果人們侷限其中,從它的內部來看它,那麼沒有一物不 是高大的。它挾著高大的形象臨視著我,那麼我常常會眼花撩亂徬徨不定,就像是在縫隙中看人 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呢?
( D ) 4. 下列各文句的分析,敘述不適當的是:
(A)「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道盡萬物各得其所,順適自然的欣喜之情
(B)「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表現對閒適生活的嚮 往
(C)「(老年人)為後繼者打開了一條更寬闊的人生之路」意指老年人將累積一生的經 驗與智慧傳承下去
(D)「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蘇 秦因遭小人構陷,才落魄歸鄉
*(A)語譯:禽鳥因能託身於叢林之中而感到快樂,我也十分喜愛這綠樹環繞的草廬。陶淵明〈讀山
海經〉其一 (B)語譯:常說:在五、六月中,臥躺在北窗下,適值涼風吹來,自認為就像是上古 時代的人。陶淵明〈與子儼等疏〉 (C)呂大明〈人生四重奏〉 (D)蘇秦是因遊說秦王失敗,資財 用盡,方才落魄歸鄉。語譯:蘇秦遊說秦惠王上書遞了十次,但他的主張還是不被採納。最後他 的黑貂皮袍破舊了,用盡了百斤黃金,財貨已完全匱乏,只得離開秦國回到故鄉。《戰國策.蘇 秦以連橫說秦》。
二、閱讀題組(每題 9 分,共 36 分)
◎閱讀下文,回答5~6題:
蘇格拉底常用一連串的提問來進行他的哲學思辨,這種提問法就叫「蘇格拉底式對話」。
作為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在對話的過程中,絕對不會給予他人對或錯的評論,而是讓 他人在對話的過程中,自己找到心中的答案。……
舉個「蘇格拉底式對話」的例子。
蘇格拉底問第一個人:「什麼是正義?」第一個人說:「正義就是欠錢還錢,欠人情還人情,對別 人沒有虧欠。」
嗯,是有那麼點道理,但蘇格拉底不說對,也不說錯,他接著往下問:「如果有個朋友借了你一把 刀,現在他要討回他的刀,並且拿這把刀去殺人,你會把刀還給對方嗎?欠刀還刀,這是正義 嗎?」
蘇格拉底又問第二個人:「什麼是正義?」第二個人說:「正義就是對朋友好,對敵人壞。」
嗯,是有那麼一點道理。但蘇格拉底同樣不說對,也不說錯,他接著繼續往下問:「如果你的朋友 是壞人,那麼對壞人好是正義嗎?相反的,如果你的敵人是好人,那麼對好人壞是正義嗎?」
蘇格拉底繼續問第三個人:「什麼是正義?」第三個人是當時的一名智者,同時也是一位修辭家口 齒伶俐。修辭家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你看,偷小東西的人叫小偷;竊取一個國家的 人,叫皇帝,他的命令就是一切。所以,真正的強者決定了什麼是正義,什麼不是正義。」
嗯,是有那麼一點道理。但蘇格拉底同樣不說對,也不說錯,他接著繼續往下問:「萬一你所謂的 強者,做了對人民不好的事,這樣也能算正義嗎?」
修辭學家被蘇格拉底問得面紅耳赤,一時答不出話,只好反問:「我說的強者,是真正的強者,他 才不會犯錯。既然你這麼有意見,不如你來說說,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正義?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正因為我知 道自己的無知,所以才會一直去找答案,一再的追問,希望了解更多的事情。」
(許榮哲《故事課:99%的故事行銷,創造品牌力》)
( A ) 5.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蘇格拉底式對話」運用的方式,著重以啟發的方式引導他人思考 (B)蘇格拉底對他人的回答表現出不置可否的態度,是因不屑教誨他們 (C)蘇格拉底認為所謂的正義,就是願意承認自己對一切其實一無所知 (D)蘇格拉底認為透過追問的過程,創造出彼此雙贏的利益,即為正義
*(B)是因為蘇格拉底並不知道什麼是正義 (C)承認自己一無所知,並非對正義的解釋 (D)蘇格拉
底是透過找答案和追問的過程以了解更多事情,重點並非在創造彼此雙贏的利益,亦不能以此定 義「正義」。
( A ) 6. 引文末段蘇格拉底的說法,與下列旨意最相近的是:
(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B)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C)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D)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 蘇格拉底能夠知道自己不知道,這與(A)選項之意最相近 (A)語譯: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 說不知道,這樣才算是真知啊。《論語.為政》 (B)孟子稱讚孔子智聖兼備。語譯:樂曲的開始,
是屬於智的工夫;樂曲的結束,是屬於聖的工夫。《孟子.萬章》 (C)意指先知先覺事理的人,
應喚醒後知後覺者。語譯:上天生下這些人民,是讓先知事理的喚醒後知事理的,先覺悟道理的 喚醒後覺悟道理的。《孟子.萬章》 (D)言各人天賦資質雖有不同,但都應力學。語譯:生來就 懂得道理的,是上等的人;學習後才懂得道理的,是次一等的人;經歷困頓後才去學習的,是又 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頓也不學習的,這種人就是最下等的人了。《論語.季氏》。
◎閱讀下文,回答7~8題:
人生之難,不在於不知結局,在於知道最終逃不過「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還是得春花夏葉秋實冬 60605S-R 10-1
10
搭配主題:哲學勵志(第46~50回)枝地過下去。然而,難道季節更替之中毫無可慰之事、可愛之人?或許人生之奧妙即在於此,字 生字、句生句之中,書寫的樂趣沛然湧生以至於忘憂。日升月落,勤奮的筆不曾停歇,寫著寫著, 赫然發現人物增多、情節錯綜,離命定的第一章已經很遠了。人生之美,在於過程的繁複詭奇,
在於書寫的這版本雖有作不了主的架構,卻也有作得了主的段落。
終究,我們得問自己一個問題:「第一章的難題,都處理妥當了嗎?」
那命定屋簷下的難題,設在原生家庭內的暗樁險局,無法脫逃;最脆弱的童稚階段、多愁善感的少 年歲月,屋簷下既是養育我們的庇護所,可能也是賜下人生第一道重傷的傷心地。有些傷痕源自 於命運的殘酷捉弄非父母之過,但有些傷害來自於心智與修為雙重欠缺的不成熟父母(可能終其 一生都不會成熟),恣意對家人施行精神與肉體的傷害,而且在他們的字典裡沒有「犯錯」與
「抱歉」這兩則詞條。
第一章第一段若是傷痕與眼淚劇情,別期待下一段馬上出現療癒與燦笑,給予傷害的地方不可能給 予解藥。永遠不要期待在第一章讀到懺悔的眼淚、擁抱與寬恕,心狠手辣的一流小說家,絕不會 讓他的人物在第一章出現和解。
人生亦如是。首章,無法刪除,也就不必纏纏縛縛織成爬滿蠹魚的厚內衣終生穿著,不如把力氣用 來惕勵自己,壯大魄力,屯墾智慧,予以整頓、修復、收納於適當的位置。天空中,多的是帶傷 飛行的鳥,我們總會走到夠強壯的年紀,迴身把記憶中那個啼哭的小孩解救出來。 (簡媜〈版權 所有的人生〉)
( B ) 7. 文中「在他們的字典裡沒有『犯錯』與『抱歉』這兩則詞條」,適當的解說是:
(A)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就算犯了錯也都是為了子女好 (B)不成熟的父母不會明白自己犯下的錯,也不會感到抱歉 (C)面對父母所犯的錯,為人子女皆應學會寬恕
(D)父母因犯錯而對子女感到抱歉,是不必要的
*題幹引文意指不成熟父母恣意傷害了子女,但他們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了解自己犯下的錯,因此,
他們不會為自己犯下的錯感到抱歉。故選(B)。
( D ) 8. 依據上文,作者認為面對第一章的難題,處理的方式應當是:
(A)解鈴還須繫鈴人,在給予傷害處尋找解藥 (B)等待有力人士的幫助,解救不幸的孩子們 (C)靠著寫作文章,正視童年傷痛,宣洩痛苦 (D)厚植力量,藉由智慧化解傷痛,自我救贖
*(A)作者認為給予傷害的地方不可能給予解藥 (B)能夠迴身把記憶中那個啼哭的小孩解救出來的,
是成年之後那個夠強壯的自己 (C)文中將人生比喻為書寫,因此文中所言的樂趣是指人生除了命 定的第一章外,其實有更多是由自己作主的段落 (D)作者認為面對無法刪除的第一章,我們應把 力氣用來惕勵自己,壯大魄力,屯墾智慧,才能迴身解救原生家庭造成的傷痛。
三、多重選擇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 BD ) 9. 下列各組「 」內的字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B)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C)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
「已」昏
(D)「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 之興懷
(E)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人已「辭世」,哭也無益,
且商議如何料理要緊
10-2
*(A)如果。蘇軾〈超然臺記〉╱姑且、暫且。《禮記.曲禮上》 (B)只、但。《戰國策.蘇秦以連 橫說秦》╱只、但。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 (C)停止。曹操〈龜雖壽〉╱已經。歸有光
〈項脊軒志〉 (D)短暫的時間。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短暫的時間。王羲之〈蘭亭集序〉
(E)隱居。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去世、死亡。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隱居。
( AD ) 10. 下列文句,前後句屬於「先因後果」的是:
(A)窮巷隔深轍,頗迴故人車 (B)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
(C)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D)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E)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A)因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巷子裡,所以前來探訪的老友無法駛進,只好駕車掉轉而去。陶淵明
〈讀山海經〉其一 (B)因魚在水間嬉游,所以觸動了新荷,因鳥飛走而使樹上的餘花紛紛掉落。
是單句中的先因後果,非前後句。謝朓〈遊東田〉 (C)勸好友再飲一杯酒,因為西出陽關後就沒 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屬先果後因。王維〈渭城曲〉 (D)因為明早風起時所有的花都會被吹落,
所以詩人在夜裡拿著火把來看花。白居易〈惜牡丹花〉其一 (E)人們所以要追求幸福而避開災禍 的原因,是因為幸福可以使人感到歡喜。屬先果後因。蘇軾〈超然臺記〉。
( BCD ) 11. 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詩中自比為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
老體衰,屈居櫪下,但卻絲毫不減渴望馳騁千里的豪情壯志。下列作品,同樣以動物 來比喻,以呈現人的處境或心志的是:
(A)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B)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D)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E)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A)指音樂(洞簫聲)使深壑中潛藏的蛟龍舞動,使孤舟裡寂寞的寡婦涕泣。以此形容音樂的感人
至深,此處潛蛟並非比喻人。蘇軾〈赤壁賦〉 (B)此處將陳伯之的處境比為魚兒在沸水中游泳,
燕子在飄動的帳幕上築巢,以形容其處境的危殆。丘遲〈與陳伯之書〉 (C)詩人以沙鷗自況,表 現漂泊的處境與孤寂的心情。杜甫〈旅夜書懷〉 (D)作者自比烏鳥,表現自己想要孝養祖母的心 志就如烏鴉反哺般出於天性。李密〈陳情表〉 (E)詩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為書寫對象,「此日」指 馬嵬事變之日,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逼使玄宗將貴妃賜死,而當年七夕在長生殿上,
唐玄宗和楊貴妃還嗤笑牛郎和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唐玄宗雖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能 夠朝朝夕夕陪伴莫愁。詩中「六軍駐馬」與「七夕牽牛」皆非以動物設喻來表現人的處境或心志。
李商隱〈馬嵬.其二〉。
( ACDE ) 12. 下列文句中表現出「重視內心自適安樂」的是:
(A)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B)耞聲遠逐蟬聲亂,鐮影遙連犢影昏。自是瀛壖多樂土,番田火米不須論
(C)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 復何如
(D)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 戶甕牖,無所不快
(E)萬物情趣入我胸中,則心靈的源泉汩汩生發,欣欣然的可以增添擔荷,可以助長化 解,可以豐沛包容,而人間愉快自在其中
*(A)不必在物質上有過多的欲望和追求,隨遇而安,內心自適,就能感到快樂。語譯:吃酒糟、喝
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以這樣的觀點來類推,我到哪裡會感到不快 樂呢?蘇軾〈超然臺記〉 (B)此在讚美臺灣田地沃饒,收成豐實,不是耕作旱稻的番田所能相提 並論的。語譯:打穀機的聲音和紛亂的蟬聲傳得很遠,農人揮動鐮刀收割稻子的身影,在傍晚夕 陽照射下,遙遙連接著牛隻的影子。本來在海外就有許多像臺灣這種土地肥沃的島嶼,收成的豐
實,不是耕種時還必須焚燒山坡地雜草來耕作旱稻的番田所能相提並論的。陳肇興〈春田四詠.
穫稻〉 (C)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下,時讀好書,馳騁神思,便可感到快樂,可見詩人追求的是愜意 自適的生活。語譯:初夏的和風伴隨小雨從東而至。廣泛的閱覽《穆天子傳》,還瀏覽《山海 經》。在閱覽兩書的頃刻間,便可遊遍宇宙,體悟其中的奧妙,這樣還不能感到快樂,那又要怎 樣呢。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 (D)作者肯定張君不以貶謫為憂患的曠達心胸,追求內心自適故 能無所不快。語譯:張君不把貶官當作憂患,能利用公餘的閒暇,縱情於山水之中,這表示他的 內心修養一定有超越常人之處。即使編蓬草為門、以破甕為窗的貧窮生活,也不會感到不快樂。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E)作者認為當內心能涵養萬物的情趣,心靈便能擁有擔荷、化解與包容 力,因此內心的自適安樂才能感到人間的無所不快。曾永義《人間愉快.緒論》。
60605S-R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