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古今悅讀一百第05回實力評量(教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古今悅讀一百第05回實力評量(教用)"

Copied!
4
0
0

Teks penuh

(1)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 6 分,共 24 分)

( B ) 1. 下列各組「 」內的字,字形前後相同的是:

(A)整「ㄔˋ」的宮牆/排「ㄔˋ」異己

(B)三分割據「ㄩ」籌策/「ㄩ」尊降貴

(C)萬人「ㄇㄛˊ」拜/「ㄇㄛˊ」頂放踵

(D)東「ㄩˊ」已逝,桑榆非晚/負「ㄩˊ」頑抗

*(A)飭/斥。「整飭」指整齊的樣子。「排斥異己」指排除、打擊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B)皆為

「紆」。「三分割據紆籌策」指諸葛亮為鼎足三分的局面,費心地計謀策劃。杜甫〈詠懷古跡〉

其五。「紆尊降貴」指貶抑尊貴的地位,謙卑自處 (C)膜/摩。「膜拜」指跪在地上舉兩手伏地 敬拜。「摩頂放踵」指從頭頂到腳跟都受損傷。比喻捨身救世,不辭勞苦 (D)隅/嵎。「東隅已 逝,桑榆非晚」指陽光雖然已從東邊消逝,西邊還是可以看見落日的光景。此句說明早晨雖已過,

若能把握時光,及時努力,為時未晚。「負嵎頑抗」指依恃險要的地勢,做頑強的抵抗。比喻憑 藉某種條件,而頑強抵抗。

( C ) 2.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是:

(A)即便生活陷入困境,他們還是得嘔心瀝血共同度過種種難關 (B)這個問題若不能從根本解決,日後薪盡火傳,必將難以收拾 (C)政府用人應避免以官職酬庸,否則綆短汲深,恐非國家之福 (D)短跑競賽時,各參賽選手莫不望風披靡,展現出驚人的速度

*(A)「嘔心瀝血」意指吐出心,滴盡血。比喻費盡心血,用盡心思。此處可改為「相濡以沫」 (B)

「薪盡火傳」本指柴薪燒盡了,而火種仍可留傳。後比喻師生授受不絕、傳承綿延不盡,世代相 傳。此處可改為「星火燎原」 (C)「綆短汲深」比喻才力不能勝任 (D)「望風披靡」指草木隨風 伏倒。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或為敵人氣勢所震懾,未作戰就潰敗了。此處可改為「風馳電 掣」。

( C ) 3. 依據下文,敘述最適當的是:

你的瞳孔是一個箭靶/昂貴無比,神奇無比//丘陵高山都是你/那怕一卷《春秋》已斷爛

/你永不哭泣(張健〈孔子〉)

(A)「你的瞳孔是一個箭靶」:指孔子眼光銳利,能洞察為政治國之理 (B)「丘陵高山都是你」:寫出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跋山涉水之辛勞

(C)「那怕一卷《春秋》已斷爛」:取王安石稱孔子所作《春秋》為「斷爛朝報」之典 (D)「你永不哭泣」:意謂孔子在歷經種種生命困頓後,早已欲哭無淚的悲愴心情

*(A)傳說孔子有重瞳(眼中有兩個眸子),取此形象 (B)孔子,名丘,字仲尼。司馬遷於《史記.

孔子世家》引用《詩經》之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讚美孔子,故這 裡說「丘陵高山都是你」 (C)孔子曾作《春秋》,王安石戲稱《春秋》為「斷爛朝報」,認為其 只有簡略要聞而缺乏事情的原委本末,如同殘缺陳腐的朝廷公報 (D)指出孔子愈挫愈勇的堅毅形 象。

( D ) 4. 閱讀下列文字,並非以「蘇軾」為描述對象的是:

(A)王安石當權,他在政界失敗還不為奇,他自己的黨人得勢,他仍然「不成功」,可 就令人吃驚了。□□向來不是好黨人,因為他做人的格調太高。同黨當道,他自己 又享盛名和高位,連太后都佩服他,他卻一直想放棄這個受人羨妒的官職

(B)這是中國南方,與他想像中不同,到處充滿深綠的菜蔬和亞熱帶水果。「嶺南萬戶 皆春色」,大家意外看到這位詩人,不知道他犯了什麼罪被貶到該區。……惠州風 光優美,人們對他很不錯。後來他遷居到對岸的嘉祐僧舍,他說不久連狗和雞都認 識他了

(C)他從監獄裡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分走來,他 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 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 荒涼的小鎮走來

(D)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過得孤寂而荒涼。親族朋友不來理睬,地方官員時時監視。

災難使他十分狼狽,一度蓬頭垢面,喪魂落魄。但是,災難也給了他一分寧靜,使 他有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於是,他進入了最佳寫作狀態,中國文 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

*(A)王安石與蘇軾在政治理念上素來不合,且蘇軾在政治上夾在新舊黨爭之間,均受兩黨排斥,仕

途坎坷。「太后」應指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第二任皇后),曾多次力挺蘇軾。林語堂〈自退之 道〉 (B)據史料記載,宋哲宗親政時,蘇東坡被貶廣東,他一到惠州,就賦詩大讚「嶺南萬戶皆 春色」。林語堂〈嶺南謫居〉 (C)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D) 柳宗元因被貶永州而有《永州八記》等作品。余秋雨〈柳侯祠〉。

60605S-R 5-1

5

搭配主題:人文歷史(第21~25回)

(2)

二、閱讀題組(每題 9 分,共 36 分)

◎閱讀下文,回答5~6題:

  而南方,你知道/是特經許諾的/第二次,我來到揚子江邊/衣衫停滿沙塵/大陸性氣候的溽暑/

荼毒著岸旁的申椒/一陣風沙捲起/耀目的灘邊,一隻虬龍/正痛苦地退化/虹抽走它五彩的紋 鱗//黃昏時/晚涼的河邊傳來笑聲/楚地到處有這樣的人/他們不堅持花卉/也不堅持美學/

在河上結草而居/網罟為生/好為寓言/我無顏相對/因為血液不同/而且在獨善與兼善之間/

兩頭落空 (羅智成〈離騷〉)

( B ) 5. 有關本詩的分析,適當的是:

(A)詩中的虬龍為皇帝的化身,因被小人蒙蔽而感到痛苦 (B)晚涼河邊傳來的笑聲,是避世的隱者嘲笑屈原的笑聲 (C)楚地人民不堅持花卉是因他們欲追求樸實簡單的生活 (D)血液不同是指屈原因非楚國人,因此與眾人扞格不入

*(A)虬龍為屈原的化身 (C)花卉象徵人格的高潔與芬芳,以楚地人民不堅持花卉對比屈原不願隨波

逐流的清高自持 (D)屈原為楚國人,「血液不同」是指屈原堅持不願像到處都有的避世者般「網 罟為生」,老死江上,因此與眾人扞格不入。

( C ) 6. 依據上文,作者對屈原的理解,最可能是:

(A)好為寓言,想像豐富 (B)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C)理想落空,抑鬱悲痛 (D)求仁得仁,死而無憾

*(C)屈原不願與漁父之類的避世者一樣只求獨善其身,然兼善天下的理想,又在小人的阻礙下無法

實現,以致「獨善與兼善」兩頭落空,並為此感到抑鬱痛苦。

◎閱讀下文,回答7~8題:

  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 者,雖讎必賞,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 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 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司 馬光《資治通鑑.魏紀》)

【語譯】陳壽評論說:「諸葛亮擔任丞相時,能安撫百姓,昭示法度準則,簡約官職,以權力制衡官員, 建立符合時宜的制度,待人開誠布公,坦白無私;對盡忠而有益於國家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 獎賞,對違法而懈怠輕慢的人,即使是親近的人也必定處罰,對真心誠意認罪悔改的人,即使罪 行較重也必定釋放,對於言辭無根據而詐偽掩飾的人,即使罪行較輕也必定誅殺;不論是多小的 善行沒有不予以讚揚的,不論是多小的惡行也都會給予貶責;他能精通熟練各種事務,並且從根 本處掌握事物的道理,依照其名來責求其實,厭惡虛偽不實。整個邦域之內的人民都對他敬畏愛 戴,刑罰雖然嚴苛,卻沒有人怨懟不滿,這是因為他用心公正,而且能清楚地勸勉告誡。他可稱 得上是懂得治國之道的良才,和管仲、蕭何是同一流人物。」

( B ) 7. 閱讀上文,選出敘述適當的選項:

(A)「雖讎必賞」意同於孟子所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B)「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的執法態度同於「治國制刑,不隱於親」

(C)「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其原因同於孔子所說「君子不以言舉人」

(D)「刑政雖峻而無怨」其理同於「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A)「雖讎必賞」指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表現獎賞時的公正無私。「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 君如寇讎」指人君若看待臣子如泥土、小草般低賤,則臣子會視人君如仇敵一般。強調君臣之間 的相應,盼國君能善視臣屬。《孟子.離婁下》 (B)「治國制刑,不隱於親」,出自《孔子家語.

正論解》,指在治理國家執法時,不因為是親人犯罪就偏袒,與「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皆表 現出執法的公正 (C)「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指諸葛亮對於言辭無根據而詐偽掩飾的人,即使 罪行較輕也必定誅殺。「君子不以言舉人」,意為不憑藉其言語得當而貿然舉用人才。《論語.

衛靈公》 (D)「刑政雖峻而無怨」是指諸葛亮建立的刑罰雖嚴苛,卻沒有人怨懟不滿。(因為他 用心公正,而且能清楚地勸勉告誡臣民)「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指伯夷、叔齊不 記掛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很少。《論語.公冶長》。

( B ) 8. 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雙重否定的句法,即連用兩個否定副詞,以加強肯定的概念,如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句中藉「無」與「不」的雙重否定,以表達「微 善定賞,纖惡必貶」的肯定義。下列畫底線處的句子同樣也使用「雙重否定」的是:

(A)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B)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D)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

*(A)指房子壞了也沒再修復,沒有表達肯定的含意。歸有光〈項脊軒志〉 (B)指若沒有那人(秦穆

公)的力量,我(晉文公)就沒有今天的地位。「微……不……」形成雙重否定的句式,表達是 靠著秦穆公的力量,自己才有今日地位的肯定義。左丘明《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C)此句指

「這不是當年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為激問句,沒有使用雙重否定。蘇軾〈赤壁賦〉

(D)母親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是表示對兩件事情的否定,沒有肯定的概念。琦君〈髻〉。

5-2

(3)

三、多重選擇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 ADE ) 9. 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在該句的音義,完全正確的有:

(A)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ㄓˊ,摘取

(B)長吉了不能讀,「欻」下榻叩頭:ㄕㄢˋ,忽然

(C)為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ㄧㄠˊ,動搖

(D)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ㄔㄣˊ,通「沉」,沉沒

(E)「栖栖」失群鳥,日暮猶獨飛:ㄒㄧ ㄒㄧ,孤寂零落的樣子

*(A)揚雄〈反離騷并序〉 (B)讀音誤,應為ㄏㄨ。李商隱〈李賀小傳〉 (C)音義皆誤,應為ㄋㄠ

ˊ,屈服。辛文房《唐才子傳.杜甫》 (D)揚雄〈反離騷并序〉 (E)陶淵明〈飲酒〉其四。

( ACE ) 10. 下列詩句,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李、杜之門者難為詩」一樣均有「其他人事物難

以超越」之意的有:

(A)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B)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

(C)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D)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E)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題幹意謂李、杜詩作傑出,他人難以超越。辛文房《唐才子傳.杜甫》 (A)(C)均出自《孟子.盡 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 言。」語譯:孔子登上東山環顧四周,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所 以見過浩瀚大海的人,一定會覺得任何長江大河也難以和大海相比;在各個大師門下學習道理的 人,一定會覺得任何言論也比不上大師的一番話 (B)比喻得到聲望、地位高者的提拔,則名譽身 價將大幅提升。語譯:一旦得到您(韓荊州)的提拔,就像登上龍門,聲譽就能增加數十倍。李 白〈與韓荊州書〉 (D)強調「善於處下」的人生哲學。語譯: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 的地方,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E)用以比喻經歷過大事 與極美境界,對其他事便看不上眼。語譯:經歷過像滄海的波瀾浩瀚之美,就難再去欣賞河水的 清幽淺澈。經歷過像巫山雲雨那樣的愛情,便不再為其他女子動情。元稹〈離思〉其四。

( ABE ) 11. 閱讀下列詩句,歌詠對象配對正確的是:

(A)人未至,冰雹般的詩句/已挾冷雨而降/我隔著玻璃再一次聽到/羲和敲日的叮噹 聲—李賀

(B)不如學仙去/你原本是一朵好看的青蓮/腳在泥中,頭頂藍天/無需潁川之水/一 身紅塵已被酒精洗淨—李白

(C)石破/天驚/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這時,我乍見窗外/有客騎驢自長安來/背 了一布袋的/駭人的意象—李商隱

(D)當年你還不是在大醉後/把詩句嘔吐在豪門的玉階上/喝酒呀喝酒/今晚的月,大 概不會為我們/這千古一聚而亮了/我要趁黑為你寫一首晦澀的詩—白居易 (E)齊宣王早忘了你/你還顧念那些可憐的牛羊//參加辯論比賽的人/都聰明地引用

你/但你比誰都寂寞//沒有版稅,沒有節日/沒有忘年的知音/徒然壓扁在教科 書裡—孟子

*(A)「冰雹般的詩句/已挾冷雨而降」乃形容李賀的詩奇詭冷豔。「我隔著玻璃再一次聽到/羲和

敲日的叮噹聲」則化用李賀詩句〈秦王飲酒〉:「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洛夫

〈與李賀共飲〉 (B)李白。由「學仙」(李白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青蓮」(李白 號「青蓮居士」)、「酒精」(李白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等可推知。洛夫〈李白傳奇〉

(C)李賀。「石破/天驚/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化用李賀〈李憑箜篌引〉「女媧鍊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的詩句,意為:「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迷,竟然忘記自己的 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洛夫藉此喻李賀詩句新奇驚人。「有客騎驢自長安來/背了 一布袋的/駭人的意象」乃取自李賀隨時將靈感寫下投入隨身破舊囊袋的作詩習慣。洛夫〈與李 賀共飲〉 (D)李賀。由「嘔吐」、「晦澀」可推知。李賀世稱「詩鬼」,其創作具豐富的想像力 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幽奇神祕的意境,作品較趨晦澀。由於作詩時太過勞神苦思,作品常 被譽為嘔心之作。洛夫〈與李賀共飲〉 (E)「齊宣王早忘了你/你還顧念那些可憐的牛羊」: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孟子曾以齊宣王之不忍殺牛,並以羊易之一事指出齊宣王有不忍人之心。

「參加辯論比賽的人」:《孟子.滕文公下》中「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

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張健〈孟子〉。

( ACDE ) 12. 閱讀下列古今詩句,以「杜甫」為歌詠或描述對象的有:

(A)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B)明主憐才赦酒狂,不知力士賤文章。當其醉草〈清平調〉,肯信長安是夜郎

(C)你,閉目養性,站在風風雨雨的茅屋中/無視騷人墨客/無視朝來暮去/儘管裹著 一身抖不掉的蕭瑟

(D)默誦完了《秋興》第一首/我們來到水竹居/石桌上的竹葉彷彿從山外飄來/輕輕 撫落/啊,這麼多螞蟻/一群現實主義者的堅持者

(E)千年前為秋風所破的茅屋/剩日照下的竹影搖曳/我小立在那座新築新修的草堂/

遙想當年你如何扶杖歎息,忍聽/兒童抱茅的嬉鬧,下一刻/隨手將一襲蕭然的長 衫/掛進唐詩富麗的書櫥裡

*(A)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等,年少時有許身稷、契的壯懷,可惜政途坎坷,似未能如願。

語譯:杜陵這個地方有個平民,年紀愈大反而愈發笨拙不合時宜。對自我的期許是多麼愚蠢可笑,

私下自比為稷、契兩位聖賢。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B)此詩乃詠李白。「明主」指唐 玄宗。「力士」即為高力士,李白曾因命力士脫靴,而得罪之,以致李白作〈清平調〉後,力士 進讒言誘使貴妃認為此作乃在諷刺她。語譯:唐玄宗因愛惜人才而多次赦免了李白酒醉後的狂妄 行為,沒想到高力士並不懂得欣賞李白的作品。當李白醉中寫出流傳千古的〈清平調〉之時,怎 會相信自己因得罪高力士而被貶放到遙遠的夜郎。韓韞玉〈讀唐書李白傳〉 (C)杜甫曾暫居於成 都田園草堂間(名之「浣花草堂」),享受隱居的平和生活,但同年八月的一場風雨,使落成不 久的草堂受損,杜甫因而作了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敘述當時的景象。此段詩句乃以該詩 為背景來寫杜甫。張默〈杜甫銅像偶拾〉 (D)由「《秋興》」(杜甫詩作)、「現實主義」(杜 甫詩作多反映當時的政治社會動亂,有「詩史」之稱)等可推知此詩乃歌詠「杜甫」。洛夫〈杜 甫草堂〉 (E)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 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之感歎,可知此詩乃歌詠「杜甫」。陳義芝

〈草堂沉思〉。

60605S-R 5-3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5 問題與討論 給秦王臺階:逐客政策得知於官吏,而非秦王的命 令,給秦王轉圜空間。 為秦國著想:李斯作此文,內容並沒有提及自己, 看似處處為秦國著想。 目次 李斯欲說服的對象為雄才大略的秦王政,且逐客令已 經頒布,他身為當事人,如何說服對方改變政策?請 條列歸納本文主要的說服策略。其中,最具說服力的 核心關鍵是什麼?請說明你判斷的理由。 問題 1 問題2

文中對於善惡的觀點,下列何者正確? A 人的心有如一塊白板,本來就沒有善惡的分別 B 上天創造了善與惡並存的世界是為了考驗人性 C 信仰與道德是每一個人衡量善與惡的依據 D 人的心會隨環境而轉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與惡 1971 年,當時正值越戰時期,美國的學生抗議和社會運動層出不窮。美國的心理學家津巴多 (Phi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