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台中市明德中學103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月考歷史科試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台中市明德中學103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月考歷史科試題"

Copied!
4
0
0

Teks penuh

(1)

台中市明德中學 103 學年度第 1 學期第 1 次月考歷史科試 題

考試範圍:歷史(2)3章第3~4章第2節 命題老師:顏崑智 適用班級:普二乙自然組 校題老師:葉茂弘

一、 單選題:(每題 2 分,共 50100) 請將答案劃在答案卡上

1. 北宋時期興起的理學,又稱為「新儒學」,其探討的心性論與宇宙論等問題,多為前此儒者較不觸及的。請問:「新

儒學」的興起與下列哪一因素有關? (A)唐中葉以來疑古風氣興起與佛學思想的影響 (B)唐代以來東西文化交流繁 盛與西學輸入的影響 (C)宋代權臣用事與政治腐敗,促成學者思考方向的轉變 (D)宋初經學定於一尊反而阻礙經學 進步,漸引起學者反對。

2. 明清時期,出現了一批在政治和社會上都具有影響力的士紳階層。士紳階層的形成與哪一個制度密不可分? (A)科舉 制度 (B)義田制度 (C)市坊制度 (D)三省六部制。

3. 這個時代朝廷重視文治,科舉興盛,士大夫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他們注重道德修養,強調經世致用的精神。這是哪一 個時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初。

4. 「世間人睜眼觀見,論英雄錢是好漢。有了它諸般趁意,沒了它寸步也難。拐子有錢,走歪步合款。啞吧有錢,打手 勢好看。如今人敬的是有錢,蒯文通無錢也說不過潼關。實言,人為銅錢,遊遍世間。實言,求人一文,跟後擦

前。」這是朱載堉所寫的《山坡羊‧錢是好漢》,談到錢的好處。這種以金錢至上的社會價值,使社會風氣趨向奢靡,

最有可能出現在哪一朝代? (A)唐代 (B)宋代 (C)明初 (D)明末。

5. 中國文化圈的核心價值體系,透過何種管道深入下層社會的民心深處? (A)私塾啟蒙教育 (B)地方郡國學教育 (C) 傳統市集裡進行的說書、戲曲表演等民間休閒活動 (D)里長等基層公務人員的宣達政令。

6. 日本某古寺留存有一份珍貴文件記載:「癸丑,春三月,明州(今寧波)來船二艘。其中,祥興號滿載絲綢、陶瓷,

另附銅錢七萬,《史記》、《漢書》、《三國志》各十部;《四書集注》百部;佛教經典數百部。」這一份文件最早 可能出現於哪一朝代? (A)漢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7. 早期耶穌會傳教士介紹自然科學和技術知識為手段,其目的為何? (A)推行天主教 (B)傳播新知 (C)促進中西文化 交流 (D)改善風俗。

8. 明初政府規定:「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死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免除本家差役。」這項法規反映了明 代怎樣的社會情況? (A)婦女道德規範的嚴格化 (B)致力提升婦女社會地位 (C)政府鼓勵敬老尊賢風氣 (D)政府 重視婦女社會福利。

9. 明朝中葉後,當時的社會情況為何? (A)士大夫生活普遍節儉,對戲曲、品茗不感興趣 (B)只有貴族才能享受精緻 飲食或休閒娛樂 (C)城市的各個區段間設有坊門,有固定的開放時間 (D)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新市鎮不斷出現。

10. 附表為晚明時期中國天主教教徒人數統計表,關於當時天主教在華的發展,請問下列的說明何者正確? (A)晚明天主 教徒人數的增長,與利瑪竇等教士包容中國傳統及士人的提倡,有密切的關連 (B)崇禎年間因教宗下令禁止中國信徒 祭祖、祭孔,造成信徒人數大減 (C)表中的數據亦反映天主教的社會影響力日趨增長,如當時社會流行的勸善書,即 與天主教有關 (D)崇禎年間因傳教士捲入宮廷事務導致朝廷禁教,傳教士被迫離開,信徒日漸減少。

11. 某學者申張中國不容夷狄之侵犯,其義有二:一曰中國疆土不可侵犯,是故拓跋氏遷雒而敗,完顏氏遷蔡而亡……二 曰中國文化不容侵犯……故夷狄而效先王之法,未有不亡者也,……是沐猴而冠,為時大妖……父驢母馬。請問:此 人是誰? (A)方孝孺 (B)王夫之 (C)黃宗羲 (D)顧炎武。

12. 唐宋間庶民文化崛起,此一現象與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 (A)人民心態的調整 (B)社會團體的活躍 (C)經濟結構的 變化 (D)生活方式的改變。

13. 幾個朋友結伴到市區閒逛,走過一處路邊空地,擠進人群看藝人表演雜耍;隨後他們走進一家茶肆,一邊喝茶一邊聽 歌女唱歌;喝完茶後,他們又去逛瓦子,在一處勾欄前聽說話人講文士和僧人彼此嘲謔的故事。請問:這一城市可能 是何處? (A)西漢的長安 (B)南朝的建康 (C)唐代的長安 (D)北宋的汴京。

14. 錢公輔《義田記》載:「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

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仕而家居俟代者與焉;

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請問:這是哪一位宋儒的義行? (A)范仲淹 (B)歐陽修 (C)蘇洵 (D)王安石。

1

(2)

15. 中國人由排外、仇外的心理,演成懼外、媚外,其民族精神和信心低落的關鍵在於哪一次戰後? (A)鴉片戰爭 (B) 英法聯軍 (C)中法越南戰爭 (D)八國聯軍。

16. 列強在華角逐利益,時生衝突,戰爭已一觸即發。此時出現「門戶開放政策」,列強為保障在華的既得利益,及緩和 彼此矛盾,避免戰禍,都支持這個建議。請問:門戶開放政策是由哪一個國家提出的? (A)美國 (B)英國 (C)俄國 (D)德國。

17. 乾、嘉年間,英國派大使來華交涉是為了要解決什麼問題? (A)希望可以合法販賣鴉片 (B)希望壟斷對中國的貿易 (C)希望取消對英商居住、行動、貿易的限制,並加開口岸 (D)希望允許天主教會再度來華傳教。

18. 清末在哪一條約的簽署下,開放內河航行,允許外人入內地通商、遊歷、傳教,外人勢力由沿海進入內地,不平等之 害又加深一層? (A)《中英南京條約》 (B)《中英法天津條約》 (C)《中俄璦琿條約》 (D)《辛丑和約》。

19. 「道光三年以前,粵省每歲漏銀數百萬兩。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百萬兩。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二 千餘萬兩。」造成文中「銀漏」的主要原因為何? (A)朝貢貿易盛行 (B)鴉片流入 (C)通商口岸的開放 (D)走私 貿易猖獗。

20. 一位西方人記錄他在中國旅行的見聞,指出:「這個城中,男女比例為1:2,很多人新近才從外地遷來,與我先前看 到的中國城市不同。此地的婦女徒步或騎馬公開地在大街上招搖過市,一點也不害怕外國人。」這應當是何時何地的 情況? (A) 1750年的北京 (B) 1810年的上海 (C) 1860年的南京 (D) 1900年的廣州。

21. 一位西方人觀察中國的內戰,有如下的紀錄:「如果基督教國家參與鎮壓這場運動將是很悲哀的,因為起義者抱著一 種爭取進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而中國政府方面則從沒有顯出這種意向。起義者自稱的基督教形式雖然大有 疑問,但卻比迄今為止中國人……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的多。目前顯得較為可取的唯一政策,是……避免與內戰雙方 發生任何政府層面的爪葛。」這是中國的哪一場內戰? (A)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戰爭 (B)太平天國之役 (C)義和團事 件 (D)國共內戰。

22. 下列有關鴉片戰爭後對中國人的態度之敘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打入國際社會,積極從事外交活動,以求挽回喪 失的利權 (B)學習西方科技,師夷長技以制夷 (C)對外國拒斥的心理沒有改變,反而加深了朝野對外的憤怒 (D)虛 心檢討缺失,從事內政改革。

23. 北京有一座天主教教堂,在某次亂事中因為庇護信徒,遭到圍攻,死傷甚眾。事後中國政府必須出資修復。這最可能 是在哪一場亂事中發生的情況? (A)義和團事件 (B)文化大革命 (C)七七事變 (D)太平天國之亂。

24. 左宗棠在陝、甘回亂平定之後,主張失新疆不足以保蒙古,無蒙古不足以衛京師,力主收復新疆。對於他的上奏,我 們有怎樣的認識? (A)在陝、甘回亂之前,新疆已落入英國的控制 (B)朝廷立刻接納他的建議,集中財力來增強海 防 (C)他主張海防重於塞防 (D)清廷同意他自籌經費,出兵收復新疆。

25. 在討論是否派兵赴亞洲作戰時,一位政治家表示反對,理由是:「在人類歷史中,我從未見過因如此不正義,並故意 要使國家蒙受永久恥辱的戰爭。」可是他的反對未被採納。這個國家戰勝之後,獲得很大的利益,就像另一位政治家 說的:「我們的傳教士和商人從此可以到達一直禁止我們去的地方。」請問:這是哪一場爭? (A)鴉片戰爭 (B)英 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26. 有一部小說裡記載了一段李蓮英對慈禧太后說的話:「老佛爺,奴才認為他們是一群忠義之士而且法術高明,這奴才 在回家時親眼見過,一個個血氣方剛,對洋人非常仇恨,他們恨洋人正如同老佛爺恨洋人一樣,他們恨洋人壞了老佛 爺您的事,恨洋人使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他們殺二毛子,也殺洋人,自然也殺幫助洋人的人。」請問:這是指哪一 個團體? (A)天地會 (B)太平軍 (C)義和團 (D)天理教。

27. 附圖(一)及附圖(二)是清末兩個時期的對外通商口岸圖。請問:由圖(一)演變到圖(二)的關鍵是什麼? (A)英法聯軍  (B)中法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圖(一)      圖(二)

28. 附圖為清代每人平均耕地面積統計圖。請問:下列相關說明何者符合史實? (A)清代耕地面積雖大幅增長,但因人口 成長與土地兼併嚴重而造成平均每人耕地面積下降 (B)由於清代商品經濟的繁榮,使從事商業的人口日增,遂造成全 國耕地面積大量減少 (C)人口增加導致每人平均耕地面積持續下降,但有助於農村勞動力解放與晚清工商業的發展  (D)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在兩百年間由三十畝降至二畝餘,造成人民生活不易與社會不安。

2

(3)

29. 約翰是一位1830年代中期來華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請問:他在當時可能會遇到哪些貿易限制?(甲)只能在廣州一 地貿易;(乙)交易程序受到中國公行的控制;(丙)不能和中國官府直接接觸;(丁)活動範圍僅限於當地的英國租界區;

(戊)須繳納繁雜的稅目與規費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丙丁戊 (D)甲乙丙丁。

30. 這個條約的簽訂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 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這個條約最可能是指何者?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

《天津和約》。

31. 導演在構思一部電影劇本,故事描寫近代以來中國工業遭洋人控制的情況。劇中,一位鄉下青年到大城市謀生,看到 洋人的工廠林立,中國人的工廠日減,最後,他進入一家洋人開設的工廠工作。這個故事的場景應該安排在何時何地?

 (A) 1850年的廣州 (B) 1865年的天津 (C) 1890年的福州 (D) 1905年的上海。

32. 歷經哪一次戰爭之後,教士可以到處租購房屋,設立教堂、醫院,中國人民任便信教,地方官須厚待保護,但是教案 迭興,遂成為嚴重的問題?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33. 1860年英法聯軍時,英國人可以輕易地雇到中國勞工為英國侵華戰爭工作;但到1884年中法戰爭時,香港的苦力

卻拒絕幫法國的船隻裝貨。下列何者最能解釋這種現象? (A)1860年中國勞工為英軍工作,印證「工人無祖國」的 說法 (B)1884年時,中國勞工生活已大為改善,毋須再替外人賣命 (C)西方列強一連串的侵略中國,激發了中國 勞工的民族情感 (D)中法戰爭波及香港,影響生計,故當地苦力不願為敵效力。

34. 一份文獻記錄乾隆年間一群西方人在北京的經歷,提到朝廷禮儀繁重,但使人感受到宗教式的肅靜。沒有人在典禮進 行時竊竊私語,「這種肅靜莊嚴是東方的特色,歐洲文明還沒有達到這點。」這份文獻最可能是由以下何人記錄的?

(A)在朝廷任職的耶穌會士 (B)英國派遣來華的使節 (C)葡萄牙東印度公司職員 (D)俄國駐在北京的商人。

35. 一位生長於魚米之鄉的湖湘子弟,在家書中提到軍旅生活說:駐地「風沙漫天,冰雪載地,石田千里」,因此軍隊必 須修築道路,以運載軍需,並在沿途栽植楊柳,以防風沙。這種情況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成吉思汗西征 (B) 明軍攻打蒙古 (C)清軍平定新疆 (D)共軍抗美援朝。

36. 二十世紀初的某日,英國牛津大學的一位年輕的講師司馬(Alfred Zimmern)在清晨的講座向學生宣布:「今日我 要講一個新的題目,今天是世界歷史的轉捩點,因為一個非白人的種裔,第一次戰勝了白人。」請問:這是指哪一場 戰爭? (A)清法戰爭 (B)八國聯軍 (C)日俄戰爭 (D)第一次世界大戰。

37. 由附表中的數據,分析其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A)英國對華貿易,中國白銀外流的情形,單位為銀元 (B)中國走私 貿易盛行,外國白銀流入中國,單位為銀元 (C)鴉片戰爭前鴉片輸入的情形,單位為鴉片箱數 (D)基督教在中國傳 播,單位為傳教士的人數。

38. 有一位學者評論清朝某種軍隊說:「這種軍隊均屬自募自練而成,上下一體,有如父兄與兄弟,但其流弊則是國家武 力成為私人武力。其幹部多任封疆大吏,因為軍事的關係,不僅增加了軍權、財政權,有的且建有兵工廠,使地方權 力增強。」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這種軍隊是由洋人負責訓練 (B)這種軍隊是在太平天國之亂爆發後才出 現 (C)這種軍隊最有名的是常勝軍和常捷軍 (D)這種軍隊只是地方性的武力。

39. 直隸總督李鴻章於同治十一年(1872)令朱其昂於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公局」後,1873年正式成立輪船招商局,同 年輪船「伊敦」號自上海首航香港,是為中國第一條近海商業航線,同年亦開闢上海至日本,中國第一條遠洋商業航 線。請問:該項措施是受到下列哪一條約中不平等條款的刺激而形成的? (A)中英《南京條約》 (B)中英法《天津 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40. 附圖為1904年的宣傳漫畫。請問:這幅漫畫所傳達的意念為何? (A)鴉片戰爭前,英國沒把中國放在眼裡 (B)英 法聯軍前,中國沒把英法放在眼裡 (C)甲午戰爭前中國自認勝利一定到手 (D)日俄戰爭前,俄國輕忽日本,自認勝 券在握。

3

(4)

41. 曾國藩說:「洋人入京不傷我宗廟社稷,目的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國不宜忘其二 者,而怨其小者。」他所說的「有德于我」是指外人在哪一場動亂中協助清廷平亂? (A)白蓮教之亂 (B)太平天國 之亂 (C)回變 (D)庚子拳亂。

42. 清季一系列的變法圖強,實是面對西方勢力的挑戰,所做出的回應。下列「挑戰──回應」的配合,何者錯誤? 

(A)英法聯軍──自強運動 (B)中法戰爭──百日維新 (C)八國聯軍──清末新政 (D)日俄戰爭──立憲運動。

43. 慈禧太后最初反對康、梁變法,但於1901年卻開始以光緒名義下詔變法,史稱「清末新政」或「庚子後新政」。請 問:當時推行新政的背景與原因為何? (A)八國聯軍之役後,慈禧為穩住朝局與收攏人心 (B)戊戌政變後,慈禧為 穩住漢人官僚對中央朝廷的向心力 (C)瓜分危機後,朝野對制度面的變革開始形成共識 (D)義和團事變後,清廷為 強化中央集權與壓抑地方勢力。

44. 資料一:「革命流血破壞為不祥之事:流血殺人怵目,破壞則以後建設不易;所以和平的要求改革,即可達救中國的 目的。」資料二:「任何一國在革命時難免會流血犧牲,即英、法之革命,較諸我國歷來之改朝換代流血更甚。革命 固然要流血,不革命則我同胞死於異族統治之非刑、饑寒凍餒,正不知多少,故一次之流血,可避免長期之流血。」

請問:以上資料,分別是屬於「立憲派」或「革命派」的論點? (A)資料一是立憲派;資料二是革命派 (B)資料二 是立憲派;資料一是革命派 (C)兩者均屬於革命派 (D)兩者均屬於立憲派。

45. 「大量介紹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蔚成風氣」,使得變法思想快速蔓延,這是在哪一事件之後的情況? (A)鴉片 戰爭 (B)英法聯軍 (C)清法戰爭 (D)甲午戰爭。

46. 1912年,新式學堂學生人數激增至三百萬人,其原因為何? (A)自強運動期間,設京師同文館,帶動學習外文的熱

潮 (B)甲午戰後,留學教育漸普及,帶動新式教育學堂的設立 (C)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度,全面建立新式學堂,學 生人數激增 (D)平民教育的提倡,學習識字的平民增加。

47.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與各國簽訂《辛丑條約》帶來什麼影響? (A)准許列強駐軍於北京使館區及北京、天 津等交通要塞,影響國防安全 (B)使得西方文化滲入中國 (C)允許各國在通商口岸設置工廠,影響民族工業發展  (D)使熱心憲政的人士深感絕望,轉而支持革命。

48. 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與「時機成熟,情勢使然」有關。請問:辛亥(宣統三年)這一年有哪一重大事件發生,有利於 革命的進展? (A)四川保路運動 (B)黃花岡之役 (C)清朝宣布預備立憲 (D)歐戰發生。

49. 在清末飽受西方衝擊的時刻裡,具有新觀念新思想的人士,紛紛提出許多應變圖強的看法,其中張之洞提出「以國學 端正國人的思想方向,養成忠君愛國的情操;以西學培養經世致用,能使國家富強並獲得專業人才,以實現保國、保 教、保種的最高目標。」反映出當時士人對於學習西方文化的態度為何? (A)全盤西化,捨棄傳統文化 (B)在維護 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學習西法 (C)維護傳統文化,反對西化 (D)在傳統與西化之間猶豫不決。

50. 有人批評某變法運動:「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措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 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請問:這是針對哪一變法運動的批評?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 清末 新政 (D)立憲運動。

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螢石眼之歌 Problem ID: vivy Vivy 是一個歌姬AI,她的原本的使命是用歌聲讓大家幸福,可是從未來回到現在的超級 AI——松本告訴Vivy如果現在不幫他處理某些事情,則一百年後的未來就一定爆發AI戰爭。 此時擺在Vivy 眼前的是N 顆石頭排成一直線,其中第i顆石頭上面寫著一個介於1到N

「當有一天 未來的人們回看此刻 「當有一天 未來的人們回看此刻 「當有一天,未來的人們回看此刻, 「當有一天,未來的人們回看此刻, 他們一定會說全球合作確保了我們在 他們一定會說全球合作確保了我們在 氣候變遷下的安全 巴黎是 個很有 氣候變遷下的安全 巴黎是 個很有 氣候變遷下的安全,巴黎是一個很有 氣候變遷下的安全,巴黎是一個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