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20
0
0

Teks penuh

(1)

1 前言

  自104年開始,學測與指考都以「101課綱」為命題依據。學測只考高一、高二學習內容,

包括第一冊臺灣史、第二冊中國史、第三冊前半部中國現代史與後半部世界史、第四冊世界近現 代史,未列入課程綱要之概念者不在測驗範圍內,過去幾年也未發現有超出綱要範圍內的試題,

亦即市面上雖然有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但學測絕不會出現「偏版本」的狀況。根據大考中心的說 法,社會科的考題將會著重於相關概念的融會統整,並注重資料整理、比對、歸納與分析的能力,

題型包括簡述、圖表、長文等,會盡量提供適當的情境及答題所需的資料和圖表,而歷史科更強 調基礎知識、史料分析、研究方法及歷史解釋等面向的理解與掌握。

2 近三年學測試題分析 

(一)範圍配分簡介

表一: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比例

年度 臺灣史 中國史 世界史 總題數

103 9 6 9 24

104 6 10 8 24

105 5 9 10 24

  整份社會科試卷的總題數為72題,歷史科的題數占整份試卷的1/3。根據表一統計,近兩年 範圍比例變化不大,其中臺灣史試題占25%左右,算是接近教材份量比例,這一點也反映同學可 以先從臺灣史入手。近兩年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例也相當,筆者認為未來學測在範圍配分上應與 此相去不遠。

表二:冊別比例

年度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總題數

103 24

104 6 9 4 5 24

105 5 8 4 7 24

  根據統計,可發現各冊的命題比例相當均衡,此亦為未來趨勢。由於104、105學測採用101 課綱,第三冊橫跨中國史與世界史,故在冊別的分析上不列入103學測與之比較。

歷史科

文/ 朱詩堯老師

趨 勢 預 測

歷史科

文/ 朱詩堯老師

106 年學測

(2)

(二)試題性質分析

表三:題型比例

年度 史料題 簡述 、情境題 圖表題 總題數

103 3 18 3 24

104 3 19 2 24

105 4 19 1 24

  由表三統計可知,簡述或情境類型的題目始終是命題的主幹,此類型試題在敘述上可長可短 。 一般而言,題幹愈長的試題代表著線索愈多,作答時需仔細分析每一項條件。圖表題比例雖低,

但每年一定會出現,如出現統計數據,則需具備分析與理解能力。

表四:領域比例

年度 政治 社會經濟 思想、宗教藝術、文化 總題數

103 17 5 2 24

104 14 4 6 24

105 11 10 3 24

  從表四來看,可發現政治類仍為大宗,但社會經濟的議題與吾人息息相關,相關試題在105 學測比例甚高,值得注意。

3 近三年學測命題趨勢 

  從題型來看,以簡述題為主的形式未來不會有什麼改變,圖表題與史料題依然占有一定比例,

原則上史料應該會有白話翻譯,但「文言文」資料仍有可能出現。另外,再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一)「近現代史」試題:

  這裡所謂的「近現代史」,主要指「開港後的臺灣史」、「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史」及「工業 革命後的世界史」。分析近三年的試題,可以發現近現代史的題目出題比例相當高。如果同學翻 閱教材,可以發現「近現代史」在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剛好占1/2。

( 二 ) 「社會經濟史」試題:

  105學測出現了10題,比例超越往年。近年來,社會經濟類的議題相當受學界重視,以臺 灣本地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民眾也普遍關心這類議題,此一趨勢將反映在學測命題上。

(三)「與日本有關」試題:

  筆者發現,近三年下來,出現不少與日本有關的試題,103-105學測分別出現5、3、4題。

其中包括5題日治時期臺灣史範圍。近代以來,日本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相當大,臺灣在日本 統治下亦產生鉅變,時至今日深受影響,同學在準備時多注意中日關係與文化交流、明治維新、

二次大戰及日本治臺時期的政治經濟。

(四)題組題:

  105學測出現將歷史與地理混合的題組題,位於試卷的最後部分,共有 4 題,分別是 65、67、69、71。如此命題相當有創意,可以藉此將社會科三科予以整合,說不定未來還可能出 現歷史與公民混合的題組題。

(3)

4 4 準備方向 

一、筆者一直認為從臺灣史入手是準備歷史科的不二法門,此看法至今沒有改變。臺灣史的篇幅 有限,範圍較小,重點易抓,準備起來相對輕鬆,再者「人不親土親」,同學對臺灣史的理 解程度向來高於中國史與世界史。總之,臺灣史應該是投資報酬率相對較高的領域。

二、雖說單純記憶式的試題已經愈來愈少,但歷史學習永遠離不開基礎知識,教材是一切的根本,

對於課本上的歷史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發展乃至於論點,同學必須完全掌握,如此才 能從題目敘述中找尋解題線索。

三、多注意教材中每個單元的重點提要。有些同學在準備時,往往會一頭栽進課文中,塞了一堆 文字資料卻消化不良。其實,重點提要已經將重要概念先行提出,同學應完全掌握。

四、歷史學習也與閱讀有關,有時敘述比較長的題目往往會困擾同學。同學在平常就必須培養良 好的閱讀能力,如果是古文,至少要能理解其大概含意,不見得一定要逐字逐句細究。其實 長篇幅試題不見得困難,它反而能透露比較多的線索。如果覺得不太容易掌握長篇幅的敘述 除閱讀以外,也可練習歷屆試題,對提升試題閱讀一定有所助益。

五、歷史雖說多與「過去」有關,但它也能反映「現實」。例如:(1)臺灣深受日本影響,因此 日治時期的發展成為命題重點;(2)現代人關心經濟,相關試題必定不會缺席;(3)英國脫歐,

區域整合的成敗備受世人注意;(4)中國近年來快速崛起,與臺灣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或 可多著眼於中共的發展史或兩岸關係史;(5)面對今日世界的格局,其形成的歷史因素亦可 多留心。其他像是難民潮、G20高峰會、朝鮮問題等等……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當然不代 表來年一定會出現這些題目,但這確實是思考「趨勢」的出發點。

六、教材內常有許多各類圖表,這些圖表對解釋教材內容幫助很大,同學要學習「解讀」這些圖 表,並研讀圖表旁的說明。

5 4 結語  

  基本上,學測的目的是要測驗學生的基本能力,舉凡歷史知識的了解、分析與解釋能力皆包 括在內,題目不是在「刁難」學生,所以同學不必過度憂心。分析近年來考題,學測社會科的歷 史題目總體而言並未偏離上述的方向,即使是二、三類組同學,也一樣可以取得高分。最後,建 議同學多關心社會脈動及世界局勢,相信一定有所助益!

(4)
(5)

106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 試題

歷史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50 分鐘

題型題數:單選題共 40 題

作答方式:請將答案填入後面之答欄中

◎註: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教師用

(6)

單選題(占 100 分)

說明:第1至40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作答於「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 2.5分。

D 1. 老師在上課時指出,發掘於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有可能是夏朝的都邑,其主要的證據應 該是什麼?

(A)青銅禮器  (B)大型墓葬 (C)農作遺跡  (D)宮殿基址

A 2. 1917年四月,一位住在彼得格勒的民眾聽到了以下的演說:「我國應遵守與其他國家同盟 的義務,並將竭盡全力以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發表此演說的人應該是:

(A)俄羅斯共和國的官員 (B)羅曼諾夫王朝的大臣 (C)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 (D)布爾什維克黨的幹部

A 3. 近代中國文學家朱自清(1898-1948)在去世前不久寫出當時民眾的心情:「勝利到來的 當時,我們喘一口氣,情不自禁的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後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

「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 快了。」請問:朱自清提到的「悶雷」主要是指什麼?

(A)社會經濟的破敗 (B)國際局勢的變化 (C)教育事業的失敗 (D)中共政權的建立

D 4. 某一時期,中國執政當局在短短幾年內先後頒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涉外經濟合 同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等法規。請問:頒布這些法規的目的 為何?

(A)配合自強運動的建設   (B)配合二戰期間的政策 (C)配合三面紅旗的推行   (D)配合改革開放的目標

C 5. 資料一:十八世紀末的日本,一些地方大名因為發不出俸祿,使得部分武士的生活陷入困     頓而被迫轉業,有些成為醫生,有些成為老師,有些成為工商業者,比較悲慘的     則淪為浪人。至於那些財政窘困的大名,轉向富商借貸,有些富商會利用債權換     取武士身分或參政權利。

資料二: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的白銀與黃金兌換比約為5:1,但國際市場的比例卻是15:

1。

請問:綜合上述資料,二者的共同主題是:

(A)幕府末期的社會階級變遷 (B)近代日本貨幣政策的演變 (C)維新前夕日本的經濟衰敗

( 1.青銅禮器與宮殿可以印證國家組織的出現,而題幹 特別強調夏朝「都邑」,則其論證的依據最有可能 是大型宮殿的基址)

( 2.從時間條件來看,資料所指的戰爭最有可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地理條 件〔彼得格勒〕則顯示「我國」應為俄國,故答案應該是(A)二月革命 後推翻沙皇體制,俄羅斯共和國即二月革命後的臨時政府,根據題幹判 斷俄國應履行與其他國家結盟的義務,亦即主張繼續作戰,此為革命後 臨時政府的立場。(B)1917年四月時,俄國已發生二月革命,羅曼諾夫 王朝被推翻;(C)蘇聯實質成立於1922年;(D)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十月革 命,共產政權建立後退出一次大戰)

( 3.由朱自清的生卒年判斷,其描繪的應該是八年抗戰結束後的情景。

雖然當時獲得對日戰爭勝利,但戰後經濟衰敗,民生凋敝,加 上國共內戰,民眾的困苦並未解決,故選(A)。朱自清於1948 去世,當時中共政權尚未成立,故選項(D)錯誤)

( 4.由名稱可知這些法規與引進外資有關,

判斷背景最有可能是(D)改革開放)

( 5.資料一:地方大名窮困,武士被迫轉業,商人因債權而 地位上升,顯示經濟衰退使社會階級流動。資料二:

數據顯示日本的白銀價值與國際市場差距太大。以上

(7)

(D)江戶時代商人地位的提升

C 6. 某國君指出土地山澤多被富強者兼併,如此欲使百姓富足、天下安定是不可能的,因此主 張朝廷派遣官吏,巡行地方,與州郡長官詳查土地並均給百姓,土地的授、還以生死為斷,

如此才是富民之本。請問:這位國君最有可能是誰?

(A)秦穆公    (B)漢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明成祖

A 7. 以下是對某歷史人物的評價:「這是如同亞歷山大或凱撒般的人物,長於指揮軍隊,可是 他又有精通法律者的才能」、「幾年之後,這位偉大的人物瘋狂了,上百萬的性命被毀滅 在戰場上。」這位歷史人物是:

(A)拿破崙  (B)希特勒 (C)秦始皇  (D)鐵木真

B 8. 「虎符」是古代用以調兵的憑證,其形為虎,質地多為青銅;分為左右兩半,兩半相合即 可調動軍隊。目前發現最早的「虎符」大約為西元前四世紀秦國的文物,其上刻文曰:「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以『杜』為名的地區)。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 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毆(如遇烽火警報緊急之事,不必請會右符即 可出兵)。」請問:以上敘述反映了什麼樣的歷史發展?

(A)軍事為專門學問  (B)中央集權的加強 (C)戰爭規模的擴大  (D)青銅工藝的精進

D 9. 一位歷史人物說:「無論什麼人,不管他是教宗、主教、傳教士還是修女,世俗權力都有 能力管他。」這位歷史人物是誰?

(A)屋大維   (B)查里曼 (C)達文西   (D)馬丁路德

D10.甲:「蓋其炮火器械,無不猛烈精巧,為中國所必不能及。」

乙:「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械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不路   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丙:「泰西巧妙,而中國不必安於拙;泰西有,而中國不能傲以無也。」

關於以上晚清三位士人的言論,選項敘述何者正確?

(A)甲與乙的意見相近,而丙反對二者 (B)甲與丙的意見相近,而乙反對二者 (C)乙與丙的意見相近,而甲反對二者 (D)甲、乙、丙三人的意見相近

A11. 1620年代,英國國會制定一項新法案,其規定:對於每個被捕的人,應該事先宣布其罪狀,

被捕者有權要求立即進行審訊。請問:此法案的主要目的為何?

(A)防止君主的專擅   (B)調整國會的結構 (C)調合貴族與平民  

( 6.資料的重點是「詳查土地並均給百姓」及「土地的授、還」,

判斷「某國君」應該是推行均田制的北魏孝文帝)

( 7.資料的重點是「長於指揮軍隊」、「精通法律」,

對照選項中的歷史人物,選項(A)拿破崙有非凡的 軍事成就,又領導編纂法典,最符合此條件)

( 8.根據資料,凡用兵達五十人,就必須 出示虎符始能調動軍隊,而虎符其中 的一半在「君」,即中央政府手中。

換言之,若無中央政府同意,除非是 緊急情況,否則不能調動軍隊,顯示 中央政府權威的提升,故選(B))

( 9.關鍵在於此歷史人物主張世俗權力凌駕於宗教權威之上,

馬丁路德為宗教改革的發起者,反對教會勢力,最有可能 提出該主張。(A)屋大維時期基督教尚未出現;(B)(C)均與 教會關係良好,不會主張激烈的言論)

(10.甲:認為中國在武器技術上不如西方。乙:認同 西方在科技上的優勢,是中國數千年未有的強敵 丙:主張中國應該承認不如西方之處。綜上所述,

三人的觀點接近,故(D)為正解)

(11.當時為斯圖亞特王朝時期,1620年代國王先後為詹姆士一世及查 理一世,他們篤信「君權神授」,並迫害清教徒,故國會制定此 法案的目的為限制君權)

(8)

(D)確定信仰的自由

C12.某國君下令:「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

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關於此令,

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某國君為秦始皇,此令加強了朝廷對各地的控制 (B)某國君為元世祖,此令顯示蒙古統治者漠視海洋 (C)某國君為明太祖,此令使明朝失去對澎湖的管理 (D)某國君為清道光帝,此令造成中、英的貿易衝突

A13.以下是某時期臺灣某教育機構的設置要點:

「學生年齡介於10至14歲,身分最好是貧困的孤兒。」

「訓練法是學生在日出前起床、穿衣、洗臉、整髮,之後要做早禱。」

「處罰學生的是校長,副校長主要是保持校內清潔,提醒學生養成清潔的習慣。」

此教育機構應該是:

(A)荷治時期的原住民學校   (B)清朝初年的地方書院 (C)晚清的中西學堂      (D)日治時期的公學校

B14.某位在臺灣起兵的歷史人物向眾人宣示,他將「獎帥三軍,橫渡大海,會師北伐,飲馬長 城」,「使胡元之轍,復見於今」,並期待「中原舊曲,各整義師,以匡諸夏」。這位歷 史人物最有可能是誰?

(A)郭懷一   (B)朱一貴 (C)丘逢甲   (D)蔣中正

C15.以下是□後兩方面臨的困境:

甲方:動員的軍隊中有1/6因水土不服而病死,真正陣亡者只是少數;不但國內有反對出    兵的聲浪,外國勢力亦表達相當程度的關切。

乙方:軍事準備不足,戰陣難有把握,且邊區正面臨亟待解決的動亂。

請問:「□」為何?

(A)古巴危機   (B)九一八事變 (C)牡丹社事件  (D)塞拉耶佛事件

C16.一位學者說:「張三李四是同時代的人。張三記了古典來做古文;李四又記了古典,去讀 張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時事,要曉得那時的事,所以免不了翻著古典;現 在兩位既然同時,何妨老實說出,一目了然。』」以下關於這位學者的論述,何者正確?

(A)這位學者強調格物致知,背景是理學的分歧 (B)這位學者活躍於晚清,背景與變法維新有關 (C)這位學者主張文學改良,背景是新文化運動

(15.資料的關鍵是「甲方」軍隊受到水土不服的嚴重困擾,

對照選項,最有可能是(C)牡丹社事件後日軍侵臺的情形。

(A)(B)(D)並無此現象。而「乙方」軍事力量不足,則反 映了清廷的困境,邊區動亂指西北的回變)

(16.資料認為古文為古人所用,但兩 位現代人生於同時,無須用古文 互動,亦即主張白話文,判斷背 景為民初的新文化運動)

(13.此機構的學生以貧困孤兒為主,又要求學生於清晨 禱告,故判斷應與教會有關,故選(A)。(B)(C)招收 的學生不限對象,且無基督教儀式;(D)並不要求貧 困孤兒,亦無宗教儀式)

(14.根據宣示,其起兵之後,將跨越海峽北伐,「胡元之轍」指朱元璋驅 逐蒙元,判斷此歷史人物「征討」的對象應該是非漢人政權,故應為 選項(B)朱一貴起兵反清。(A)(C)不符合「橫渡大海」此條件。(D)蔣中 正欲以臺灣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與題幹「臺灣起兵」的意義不同。蔣 中正的敵人是中共,亦不符合「胡元」此條件)

(12.此令限制了民間的海外貿易,甚至嚴 禁民間造船,且懲罰非常嚴厲,判斷 應為海禁政策,故應選(C),而此政策 也使明朝撤廢澎湖巡檢司)

(9)

A17.二十世紀初,某英國政要表示:「我們現在有一個牢固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 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這一傳統的確立,使一個以小農業和手 工業生產為主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成為歐洲各國效仿的對象。」根據 其說,各國仿效的是:

(A)英國的政治制度  (B)英國的農業特色 (C)英國的手工生產  (D)英國的資本主義

B18.以下是1886年《紐約時報》對某城市的描述:

「(警隊)組織相當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歐洲人、印度人和中國人。歐洲人穿著規 範的倫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於倫敦和印度服裝之間,而中國人的警服幾乎與他們的傳 統服裝沒有區別。」

「我們對一個城市還能有什麼更多的要求呢?這裡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潔的供水系統和 完善的照明系統,個人財產也受到了良好的保護,人們沒有失竊和失火之苦,居民們可以 在路況極好的街道上舒適地行走。」

請問:根據上述資料,某城市最有可能是:

(A)倫敦  (B)上海   (C)臺北  (D)孟買

A19.孟德斯鳩說:「義大利各民族成為羅馬的公民以後,每一個城市便表現了它自己的特色。

」「既然人們不過是由於一種特殊的法律上的規定才成為羅馬公民的……因此人們就不再 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羅馬。」由此可知,當更多人成為羅馬公民後,反而□。□指的 是:

(A)使羅馬失去凝聚力   (B)強化公民的參政權 (C)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D)加速羅馬帝國擴張

C20.一項決議指出:「授權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會員國,除非伊拉克在 1991年1月15日或之 前……完全執行上述各決議(指無條件撤軍),否則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復該地 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通過此決議的機構是:

(A)歐洲聯盟 (B)阿拉伯聯盟 (C)聯合國安理會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21.有一時期,美國因為經濟衰退,物價上漲,執政者決定進行改革,提出「經濟復興法案」 , 其內容包括「減緩及穩定貨幣供給」、「降低稅率」、「縮減政府福利支出」及「減少政 府干預」,成功地使通貨膨脹率下降至3-4%,失業率則下降至5%左右。請問:此時期應 指何時?

(A)1920年代前期  (B)1930年代中期

(C)1950年代後期  (D)1980年代前期

(17.資料的重點為「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 此行事」,亦即認為英國日後在經濟上的成就,主 要在於政治制度的變革,也就是近代英國的民主改 革是推動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故選(A))

(18.(B)當時上海有各國租界在此,符合題幹情境。

(A)此時倫敦有高品質的城市公共設施,警隊可 能有印度人,但不可能有穿著傳統服飾的中國 人;(C)當時臺北並無租界,不可能有歐洲人、

印度人擔任警察,市政建設亦未完善;(D)孟買 不可能有穿著傳統服飾的中國人擔任警察)

(19.資料的重點為城市「表現了自己的特色」,而人們對 於自己身為羅馬公民的認知係來自於法律而非血統或 民族意識,因此當羅馬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所謂的「

羅馬公民」反而缺少對羅馬的凝聚力)

(20.由1991年、科威特、伊拉克等關鍵詞推斷,此決議與因伊 拉克入侵科威特而發生的波斯灣戰爭有關。當時聯合國安理 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拉克自科威特撤軍。然伊拉克未遵守決 議,安理會遂授權動用武力,以美國為首組成多國部隊,將 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21.(D)此時因越戰、能源危機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經濟衰退,雷根上臺後採取「新保守主義」,減少政府干 預,使經濟環境重回自由市場機制,刺激消費,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A)(C)當時不符合題幹現象;

(B)此時為經濟大恐慌時期,但羅斯福的「新政」採政府干預市場的作法,不符合題幹的「經濟復興法 案」)

(10)

A22.下圖出現於某專題課程,講師以此說明當時的社會情景。請問:此專題課程的名稱為何?

(A)近代早期的獵巫運動 (B)拜占庭帝國與破壞聖像 (C)十字軍的武裝朝聖 (D)七年戰爭後的歐洲社會

D23.近代有一種理論:「家庭是社會共同體的根本,儒家的觀念可以鼓勵人們為公益著想而服 從,使人們為群體努力甚至犧牲。」但有人指出此理論只是威權統治用以鞏固政權的說法。

關於上述,選項中正確者為何?

(A)此理論是明治維新時的「興亞論」,它使日本邁向富強 (B)此理論出現於五四運動時期,它挑戰了傳統中國的價值 (C)此理論為晚清學者的觀點,其目的是說服國人接受改革 (D)此理論出現於二戰後,部分亞洲國家以此防止西方干預

B24.某師在課堂上引用兩段資料:

甲:當時多墾少報的弊習已根深蒂固百餘年,隱匿免租的田園不少,當局設置機構整理賦   課不明之地,但情況騷動,部分地區人心惶惶,尤以彰化田園數最多,民心動搖。

乙:一位彰化地方領袖表示:此人的如此做只是為官吏中飽私囊,絕非政府的真意。不久   後,這位地方領袖帶著群眾對抗公權力。

某師的課堂主題應該是:

(A)晚清的開山撫番 (B)劉銘傳清丈田賦 (C)日本的調查事業 (D)戰後的土地改革

A25.以下是歷史人物針對(甲)、(乙)兩位十九世紀文學家的評論:

資料一:「(甲)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裡,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所學到的知     識,也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資料二:「(乙)是天才的藝術家,不僅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插圖,而且創作了世界     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

請問:(甲)(乙)分別受到何種思潮的影響?

(A)寫實主義  (B)民族主義 (C)浪漫主義  (D)現代主義

(25.(甲)的創作被譽為匯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 史,特別是經濟部分;(乙)的創作呈現了俄國 的「生活插圖」。亦即二者描繪了法、俄兩國 的社會真實面貌,對應文學風格,應屬(A)寫實 主義。(甲)指巴爾扎克,(乙)為托爾斯泰)

(22.圖畫內容顯示群眾將一名婦女綑綁後施以火刑,判斷應該是獵 殺女巫運動,故選(A)。(B)(C)圖畫並無破壞聖像及武裝朝聖;

(D)七年戰爭(1756-1763)時歐洲已幾無這類的迫害運動)

(23.此為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提出的「

亞洲價值論」,其重點在於家庭、

權威與共識,社會群體高於個人,

以此區別西方價值。近代以來,許 多亞、非國家受西方影響,在殖民 主義退去後,李光耀一方面藉「亞 洲價值論」擺脫西方價值的影響,

一方面使新加坡在政治經濟上走出 自己的道路,但有論者質疑其與威 權統治相通,扼殺民主的發展)

(24.資料的重點為土地賦役的重整,過程中彰化地區因反對而爆發抗官事 件,選項(B)符合題幹條件,劉銘傳欲以「減四留六」的方式清賦,但 導致彰化爆發施九緞事件。(A)與土地賦役重整無關;(C)總督府將土 地所有權歸小租戶,解決多年積弊,並未引起抗爭;(D)日治時期的改 革已將地籍賦役釐清,戰後臺灣政府以此為基礎進行土地改革,使佃 農轉型為自耕農,並未引起反抗事件)

(11)

B26.右圖是一幅戰爭宣傳漫畫,根據所學的歷史知識,此戰爭指 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第二次世界大戰 (C)韓戰

(D)反恐戰爭

B27.下表是臺灣執政當局所做的某項統計。請問:表中的(甲)最有可能為何?

年分 全島人口 (甲) % 1932 4,496,870 1,022,371 22.7 1934 4,759,197 1,287,147 27.0 1936 4,990,138 1,641,063 32.9 (A)來自內地者  

(B)熟悉國語者 (C)從事農業者   (D)接受高教者

D28.下表是臺灣某項物產的栽種面積,試判斷該物產為何?

年分 栽種面積 年分 栽種面積

1922 414 1928 130,183

1924 24,324 1930 131,169

1925 68,696 1935 295,881

單位:千公頃 (A)茶葉  

(B)甘蔗 (C)罌粟   (D)蓬萊米

C29.一位歷史人物說:「上帝不僅創造了人和宇宙,而且還讓人處於中間的位置,使人容易觀 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時,上帝在用其法則去限制其他一切生靈的本性時,卻賦予人自由意 志,讓人自由發展並塑造自我。」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

(A)古代希臘城邦的哲學家 (B)中世紀早期的神學家 (C)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 (D)二十世紀初期的科學家

A30.某歷史人物年幼時因戰亂而隨朝廷南遷,長大後期待「王師北定中原」,他曾說:「朝廷 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這位歷 史人物所提到的「故都」指哪裡?

(A)汴京  (B)洛陽 (C)長安  (D)北京

(28.對照年代,可知該物產的栽種面積從1924年開始大幅增加,而1920年代是蓬萊米研發 成功並大力推廣、外銷的時期,故判斷該物產為(D)蓬萊米。(A)(B)在1922年已是重要 物產,栽種面積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以倍數成長;(C)罌粟用以提煉鴉片,總督府當時 實施鴉片專賣,鴉片多為進口。至中後期,總督府對鴉片的財政依賴愈來愈低,且民間 亦有視其為惡習而提倡禁止之舉,故即使本地有栽種,其栽種面積不可能大幅增加)

(26.圖中出現三隻分別代表美國、英國、

蘇聯的手,用力勒住希特勒的脖子,

故選(B))

(27.1932-1936年間仍為日治時期,「國語」指日語,經過約40年的統治,日語教 育已有一定的成就,熟悉日語的人口穩定成長,故(B)為正解。(A)時間為日治 中期,統計由政府所做,故「內地」應指日本;至日治末期,日本人占臺灣本

島人口約5%左右,故1930年代時,日本人的比例不可能那麼高;(C)農業為日

治時期的主要產業,臺灣本地多數為農業人口,至1940年左右,比例仍達 50%;(D)此時能受高等教育者極為少數)

(29.內容反映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但亦承認宗教的權威,

應該是(C)文藝復興的思想家。(A)亦以「人」為中心,

但當時尚未有基督教;(B)以信仰為中心,人不可能 處於中間的位置;(D)此時科學家應該以科學知識看 待人與宇宙,即使存有信仰,但不會認為上帝用其法 則限制生靈的本性)

(30.由其幼年歷程及長大後的期待可判斷其所處政權曾自北方遷至南方,「蘇 湖熟,天下足」之諺不會早於南宋,故判斷其所指的「故都」應為北宋都 城汴京,此諺語亦反映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政權的經濟命脈有賴於南 方的支持,故選項(A)為正解)

(12)

B31.下表是三個年代幾個主要國家GDP占全球總量的比例:請判斷:甲、乙、丙依序為哪三 個國家?

年代 1820 1870 1913 甲 32.9 17.2 8.9 乙 5.5 24.1 21.1 丙 1.8 8.9 19.1 丁 3.8 6.5 8.8

戊 3 2.3 2.6

單位:%

(A)英國、美國、德國   (B)中國、英國、美國 (C)英國、德國、日本   (D)中國、美國、英國

C32.某國家領導人在論及其治國之道指出:「君主應為人民而服務」、「一個國家若劃分成少 數大地主是很危險的」、「所有公民在法律前應當平等」。這位領導人應該是誰?

(A)神聖羅馬帝國的鄂圖一世(936-973在位)

(B)法國的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

(C)俄國的凱薩琳大帝(1762-1796在位)

(D)美國的華盛頓(1789-1797在位)

33-34 為題組

閱讀以下某人的自述:

「我回到卡斯提爾覲見王上,而王上依據我的陳述,命我進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發現,並在我征 服的土地建立殖民地……我在(海地)島上得以成功,使它的居民納貢。」

「陛下可以統治此間……獲得黃金…但我以為陛下最好別用擄掠的方式取得黃金,若採用公平交 易的方式,則誹謗和汙衊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黃金將源源不斷地流入陛下的財庫。」

請問:

D33.根據這段自述,以下論述何者正確?

(A)內容符合歷史事實,該國與征服地建立密切的經貿聯繫 (B)內容與歷史事實有出入,自述者實際上抵達的非海地島 (C)內容符合歷史事實,自述者在征服地獲得頗成功的事業 (D)內容與歷史事實有出入,該國與征服地未建立公平交易 B34.資料中的「陛下」應該是:

(A)荷蘭國王 (B)西班牙國王 (C)英國國王 (D)葡萄牙國王

(31.十九世紀初中國雖然產業發展不如歐洲 但由於人口眾多,總體生產價值仍相當 突出。但隨著歐洲各國的工業化成熟,

中國本土市場開放,其所占比例遂被其 他國家超越,且下滑嚴重,可判斷甲為 中國。乙國於1870年時所占比例最高 判斷為當時工業化程度最高的英國。丙 國於1913年時僅次於英國,判斷應為 美國,故選項(B)正確。本題從工業革 命的角度判斷,甲國在1820年時比例

32.9%,很容易讓人聯想是英國。然

而之後數據大幅下跌,至1913年時僅

8.9%。雖然受到新興工業國家的挑

戰,但英國在二十世紀之初仍保有領先 地位,至少不應該落後乙、丙太多,判 斷甲國不可能為英國,故(A)(C)錯誤)

(32.根據資料,此領導人應該是位「君主」,其 主張顯示開明、寬容的特質,判斷受啟蒙思 潮影響,則最有可能是認同「開明專制」的 (C)凱薩琳大帝。華盛頓亦受啟蒙思潮影響,

但不會以「君主」為主詞)

(33.資料來自哥倫布,第一段為其 自述航行探險的成就,第二段 為其向西班牙國王的建議。重 點在於西班牙勢力進入中南美 洲後,對殖民地進行軍事征服 與剝削掠奪,「公平交易」根 本不存在,故第二段資料不符 合後來的歷史發展)

(34.哥倫布受到西班牙的資助完成航行,故資料中的「陛下」應指西班牙國王)

(13)

35-36 為題組

以下資料與中國的科舉制度有關。

資料一:「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     已。」

資料二:根據規定,鄉試錄取人數總額為三百人,四個階級各錄取七十五人;會試錄取人數總額     一百人,四個階級各錄取二十五人。進一步分析,可發現有三個階級的錄取者大多來自     長江以北的地區。

請問:

D35.根據資料,與前代相較,宋代科舉的特色為何?

(A)過程較為繁複 (B)錄取人數增加 (C)科目趨於簡化 (D)程序更加公正

C36.資料二為哪一時代的規定?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37-38 為題組

資料一:明代初年朝廷規定,凡生員必須頭戴方巾,身穿圓領大袖的青衫,加飾青黑色的邊條,

不得穿戴一般人的巾服,以避免混淆。

資料二:明代晚期,許多讀書人喜歡「婦人紅紫之服」,以至於有人云:「昨日到城郭,歸來淚 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

根據資料,請回答以下問題:

C37.資料中的「生員」可以視為:

(A)朝廷官員   (B)戲曲演員 (C)地方士紳   (D)私塾學生

C38.從資料一到資料二,其反映了什麼樣的歷史變化?

(A)心學成為主流導致時尚出現變化 (B)庶民階層興起導致菁英階層沒落 (C)社會控制鬆動導致時尚出現變化 (D)時尚出現變化導致菁英階層沒落

(36.宋代以來,科舉的公平性大幅提昇,但資料二的規定卻顯示錄取名 額按「階級」平均分配,此舉失去公平性。對照選項(C)元代將人民 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種等級,實行差別待遇,因此在科 舉上刻意保障本族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多居於北方,符合錄 取者多來自長江以北之條件)

(35.資料一的重點為「糊名考校,一決文字」,亦即宋代科舉以「

糊名」的方式避免閱卷者得知考生的真實姓名,這使得考試更 具公平性)

(37.(C)明代生員指府、州、縣學的入學生,俗稱秀才,在士大夫階層 中擁有最低等級的功名,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特權,屬低階士紳。

(A)僅生員資格尚無法擔任官職,故錯誤;(D)私塾學生不一定是 官學生,故錯誤)

(38.根據資料一,明代對於生員有嚴格的衣著限制,其目的 是用禮法來規範社會成員。但到了資料二的明代晚期,

許多讀書人喜歡女性服飾,顯示禮法的規範作用已經鬆 動,由詩句可知此現象在城市裡相當普遍,故選(C))

(14)

39-40 為題組

下圖是學者統計的數據,顯示戰後臺灣的某種發展,試回答以下問題。

上大學人口的百分比:各出生世代之地區差異

A39.以下敘述何者符合數據顯示的意義?

(A)就讀大學教育者比例愈來愈高,而城鄉之間的差距則愈趨明顯 (B)就讀大學教育者比例趨於緩和,而城鄉之間的差距則愈趨明顯 (C)就讀大學教育者比例愈來愈高,而城鄉之間的差距則逐漸縮短 (D)就讀大學教育者比例趨於緩和,且城鄉之間的差距則逐漸縮短

B40.分析1960-1969年的發展,其呈現的變化與何項因素有關?

(A)義務教育的延長 (B)人口往都會移動 (C)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D)政府廣設大專院校

(40.(B)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在出口擴張策略下,鄉鎮人口往都市 移動,尋找就業及就學機會,故此時期都市地區上大學人口比例 明顯攀升。(A)義務教育的延長對高等教育有一定程度影響,但此 政策剛實施(1968),不會發生立即性影響;(C)1980年代以後;

(D)1990年代以後)

(39.數據統計的內容是戰後臺灣就讀大學的人口 比例,時間範圍是1945-1980年,可以發現 1960年前數據變化甚微,但之後不論鄉鎮地 區、一般城市及臺北市都大幅成長,而城市 與鄉鎮的差距則愈來愈大,故選(A))

(15)

答 案

單選題

1. D 2. A 3. A 4. D 5. C 6. C 7. A 8. B 9. D 10. D

11. A 12. C 13. A 14. B 15. C 16. C 17. A 18. B 19. A 20. C

21. D 22. A 23. D 24. B 25. A 26. B 27. B 28. D 29. C 30. A

31. B 32. C 33. D 34. B 35. D 36. C 37. C 38. C 39. A 40. B

解 析

選擇題 1. 答案 D

概念中心 國家組織的形成

解析 青銅禮器與宮殿可以印證國家組織的出現,而 題幹特別強調夏朝「都邑」,則其論證的依據最有 可能是大型宮殿的基址。

2. 答案 A

概念中心 一次大戰與俄國革命

解析 從時間條件來看,資料所指的戰爭最有可能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地理條件(彼得格勒)則顯示「

我國」應為俄國,故答案應該是(A)二月革命後推翻 沙皇體制,俄羅斯共和國即二月革命後的臨時政府,

根據題幹判斷俄國應履行與其他國家結盟的義務,

亦即主張繼續作戰,此為革命後臨時政府的立場。

(B)1917年四月時,俄國已發生二月革命,羅曼諾夫

王朝被推翻;(C)蘇聯實質成立於1922年;(D)布爾 什維克黨領導十月革命,共產政權建立後退出一次 大戰。

3. 答案 A

概念中心 戰後國共對抗

解析 由朱自清的生卒年判斷,其描繪的應該是八年 抗戰結束後的情景。雖然當時獲得對日戰爭勝利,

但戰後經濟衰敗,民生凋敝,加上國共內戰,民眾 的困苦並未解決,故選(A)。朱自清於1948年去世,

當時中共政權尚未成立,故(D)錯誤。

4. 答案 D

概念中心 中共的改革開放

解析 由名稱可知這些法規與引進外資有關,判斷背 景最有可能是(D)改革開放。

5. 答案 C

概念中心 明治維新的背景

解析 資料一:地方大名窮困,武士被迫轉業,商人 因債權而地位上升,顯示經濟衰退使社會階級流動。

資料二:數據顯示日本的白銀價值與國際市場差距 太大。以上二者反映了明治維新前日本的社會問題,

故選(C)。

學科能力測驗 模擬 試題 歷史科

(16)

6. 答案 C

概念中心 均田制的實施

解析 資料的重點是「詳查土地並均給百姓」及「土 地的授、還」,判斷「某國君」應該是推行均田制 的北魏孝文帝。

7. 答案 A

概念中心 拿破崙的成就

解析 資料的重點是「長於指揮軍隊」、「精通法律

」,對照選項中的歷史人物,選項(A)拿破崙有非凡 的軍事成就,又領導編纂法典,最符合此條件。

8. 答案 B

概念中心 從封建到中央集權

解析 根據資料,凡用兵達五十人,就必須出示虎符 始能調動軍隊,而虎符其中的一半在「君」,即中 央政府手中。換言之,若無中央政府同意,除非是 緊急情況,否則不能調動軍隊,顯示中央政府權威 的提升,故選(B)。

9. 答案 D

概念中心 宗教改革的發展

解析 關鍵在於此歷史人物主張世俗權力凌駕於宗教 權威之上,馬丁路德為宗教改革的發起者,反對教 會勢力,最有可能提出該主張。(A)屋大維時期基督 教尚未出現;(B)(C)均與教會關係良好,不會主張 激烈的言論。

10. 答案 D

概念中心 晚清的改革

解析 甲:認為中國在武器技術上不如西方。乙:認 同西方在科技上的優勢,是中國數千年未有的強敵。

丙:主張中國應該承認不如西方之處。綜上所述,

三人的觀點接近,故(D)為正解。

11. 答案 A

概念中心 十七世紀英國的民主進展

解析 當時為斯圖亞特王朝時期,1620年代國王先 後為詹姆士一世及查理一世,他們篤信「君權神授

」,並迫害清教徒,故國會制定此法案的目的為限 制君權。

12. 答案 C

概念中心 海禁政策下臺、澎的歷史發展

解析 此令限制了民間的海外貿易,甚至嚴禁民間造 船,且懲罰非常嚴厲,判斷應為海禁政策,故應選

13. 答案 A

概念中心 荷治時期的教化政策

解析 此機構的學生以貧困孤兒為主,又要求學生於 清晨禱告,故判斷應與教會有關,故選(A)。(B)(C) 招收的學生不限對象,且無基督教儀式;(D)並不要 求貧困孤兒,亦無宗教儀式。

14. 答案 B

概念中心 清代臺灣的民變

解析 根據宣示,其起兵之後,將跨越海峽北伐,「

胡元之轍」指朱元璋驅逐蒙元,判斷此歷史人物「

征討」的對象應該是非漢人政權,故應為選項(B)朱 一貴起兵反清。(A)(C)不符合「橫渡大海」此條件。

(D)蔣中正欲以臺灣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與題幹「臺 灣起兵」的意義不同。蔣中正的敵人是中共,亦不 符合「胡元」此條件。

15. 答案 C

概念中心 晚清臺灣的涉外事件

解析 資料的關鍵是「甲方」軍隊受到水土不服的嚴 重困擾,對照選項,最有可能是(C)牡丹社事件後日 軍侵臺的情形。(A)(B)(D)並無此現象。而「乙方」

軍事力量不足,則反映了清廷的困境,邊區動亂指 西北的回變。

16. 答案 C

概念中心 新文化運動的內涵

解析 資料認為古文為古人所用,但兩位現代人生於 同時,無須用古文互動,亦即主張白話文,判斷背 景為民初的新文化運動。

17. 答案 A

概念中心 近代英國的政治發展

解析 資料的重點為「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 議並據此行事」,亦即認為英國日後在經濟上的成 就,主要在於政治制度的變革,也就是近代英國的 民主改革是推動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故選 (A)。

18. 答案 B

概念中心 晚清中國的現代化

解析 (B)當時上海有各國租界在此,符合題幹情境 。

(A)此時倫敦有高品質的城市公共設施,警隊可能有 印度人,但不可能有穿著傳統服飾的中國人;(C)當 時臺北並無租界,不可能有歐洲人、印度人擔任警

(17)

服飾的中國人擔任警察。

19. 答案 A

概念中心 羅馬的共和與帝國時代

解析 資料的重點為城市「表現了自己的特色」,而 人們對於自己身為羅馬公民的認知係來自於法律而 非血統或民族意識,因此當羅馬不斷擴大的過程中,

所謂的「羅馬公民」反而缺少對羅馬的凝聚力。

20. 答案 C

概念中心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局勢

解析 1991年、科威特、伊拉克等關鍵詞推斷,

此決議與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發生的波斯灣戰爭 有關。當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拉克自 科威特撤軍。然伊拉克未遵守決議,安理會遂授權 動用武力,以美國為首組成多國部隊,將伊拉克逐 出科威特。

21. 答案 D

概念中心 冷戰時期美國的發展(美國的新保守主

解析 (D)此時因越戰、能源危機等因素影響而出現

經濟衰退,雷根上臺後採取「新保守主義」,減少 政府干預,使經濟環境重回自由市場機制,刺激消 費,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A)(C)當時不符合題 幹現象;(B)此時為經濟大恐慌時期,但羅斯福的「

新政」採政府干預市場的作法,不符合題幹的「經 濟復興法案」。

22. 答案 A

概念中心 近代早期的歐洲社會

解析 圖畫內容顯示群眾將一名婦女綑綁後施以火刑,

判斷應該是獵殺女巫運動,故選(A)。(B)(C)圖畫並 無 破壞 聖(D)戰 爭 (1756- 1763)時歐洲已幾無這類的迫害運動。

23. 答案 D

概念中心 當代亞洲國家的發展

解析 此為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提出的「亞洲價值論

」,其重點在於家庭、權威與共識,社會群體高於 個人,以此區別西方價值。近代以來,許多亞、非 國家受西方影響,在殖民主義退去後,李光耀一方 面藉「亞洲價值論」擺脫西方價值的影響,一方面 使新加坡在政治經濟上走出自己的道路,但有論者 質疑其與威權統治相通,扼殺民主的發展。

24. 答案 B

概念中心 晚清臺灣的近代化

解析 資料的重點為土地賦役的重整,過程中彰化地 區因反對而爆發抗官事件,選項(B)符合題幹條件,

劉銘傳欲以「減四留六」的方式清賦,但導致彰化 爆發施九緞事件。(A)與土地賦役重整無關;(C)總 督府將土地所有權歸小租戶,解決多年積弊,並未 引起抗爭;(D)日治時期的改革已將地籍賦役釐清,

戰後臺灣政府以此為基礎進行土地改革,使佃農轉 型為自耕農,並未引起反抗事件。

25. 答案 A

概念中心 十九世紀的思潮

解析 (甲)的創作被譽為匯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

史,特別是經濟部分;(乙)的創作呈現了俄國的「

生活插圖」。亦即二者描繪了法、俄兩國的社會真 實面貌,對應文學風格,應屬(A)寫實主義。(甲)指 巴爾扎克,(乙)為托爾斯泰。

26. 答案 B

概念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

解析 圖中出現三隻分別代表美國、英國、蘇聯的手,

用力勒住希特勒的脖子,故選(B)。

27. 答案 B

概念中心 日治時期的同化政策

解析 1932-1936年間仍為日治時期,「國語」指日

語,經過約40年的統治,日語教育已有一定的成就,

熟悉日語的人口穩定成長,故(B)為正解。(A)時間 為日治中期,統計由政府所做,故「內地」應指日 本;至日治末期,日本人占臺灣本島人口約5%左 右,故1930年代時,日本人的比例不可能那麼高;

(C)農業為日治時期的主要產業,臺灣本地多數為農 業人口,至1940年左右,比例仍達50%;(D)此時 能受高等教育者極為少數。

28. 答案 D

概念中心 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

解析 對照年代,可知該物產的栽種面積從1924 開始大幅增加,而1920年代是蓬萊米研發成功並大 力推廣、外銷的時期,故判斷該物產為(D)蓬萊米。

(A)(B)在1922年已是重要物產,栽種面積不可能在

極短時間內以倍數成長;(C)罌粟用以提煉鴉片,總 督府當時實施鴉片專賣,鴉片多為進口。至中後期,

總督府對鴉片的財政依賴愈來愈低,且民間亦有視 其為惡習而提倡禁止之舉,故即使本地有栽種,其

(18)

栽種面積不可能大幅增加。

29. 答案 C

概念中心 文藝復興的精神

解析 內容反映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但亦承認宗教 的權威,應該是(C)文藝復興的思想家。(A)亦以「

人」為中心,但當時尚未有基督教;(B)以信仰為中 心,人不可能處於中間的位置;(D)此時科學家應該 以科學知識看待人與宇宙,即使存有信仰,但不會 認為上帝用其法則限制生靈的本性。

30. 答案 A

概念中心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 由其幼年歷程及長大後的期待可判斷其所處政 權曾自北方遷至南方,「蘇湖熟,天下足」之諺不 會早於南宋,故判斷其所指的「故都」應為北宋都 城汴京,此諺語亦反映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政 權的經濟命脈有賴於南方的支持,故選項(A)為正解。

31. 答案 B

概念中心 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 十九世紀初中國雖然產業發展不如歐洲,但由 於人口眾多,總體生產價值仍相當突出。但隨著歐 洲各國的工業化成熟,中國本土市場開放,其所占 比例遂被其他國家超越,且下滑嚴重,可判斷甲為 中國。乙國於1870年時所占比例最高,判斷為當時 工業化程度最高的英國。丙國於1913年時僅次於英 國,判斷應為美國,故選項(B)正確。本題從工業革 命的角度判斷,甲國在1820年時比例為32.9%,很 容易讓人聯想是英國。然而之後數據大幅下跌,至

1913年時僅達8.9%。雖然受到新興工業國家的挑

戰,但英國在二十世紀之初仍保有領先地位,至少 不應該落後乙、丙太多,判斷甲國不可能為英國,

故(A)(C)錯誤。

32. 答案 C

概念中心 啟蒙運動與開明專制

解析 根據資料,此領導人應該是位「君主」,其主 張顯示開明、寬容的特質,判斷受啟蒙思潮影響,

則最有可能是認同「開明專制」的(C)凱薩琳大帝。

華盛頓亦受啟蒙思潮影響,但不會以「君主」為主 詞。

33. 答案 D

概念中心 地理大發現及其影響

成就,第二段為其向西班牙國王的建議。重點在於 西班牙勢力進入中南美洲後,對殖民地進行軍事征 服與剝削掠奪,「公平交易」根本不存在,故第二 段資料不符合後來的歷史發展。

34. 答案 B

概念中心 地理大發現及其影響

解析 哥倫布受到西班牙的資助完成航行,故資料中 的「陛下」應指西班牙國王。

35. 答案 D

概念中心 宋代科舉特色

解析 資料一的重點為「糊名考校,一決文字」,亦 即宋代科舉以「糊名」的方式避免閱卷者得知考生 的真實姓名,這使得考試更具公平性。

36. 答案 C

概念中心 元代的科舉與族群政策

解析 宋代以來,科舉的公平性大幅提昇,但資料二 的規定卻顯示錄取名額按「階級」平均分配,此舉 失去公平性。對照選項(C)元代將人民分為蒙古、色 目、漢人、南人四種等級,實行差別待遇,因此在 科舉上刻意保障本族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多 居於北方,符合錄取者多來自長江以北之條件。

37. 答案 C

概念中心 明清時期的士紳階級

解析 (C)明代生員指府、州、縣學的入學生,俗稱

秀才,在士大夫階層中擁有最低等級的功名,在地 方上有一定的特權,屬低階士紳。(A)僅生員資格尚 無法擔任官職,故錯誤;(D)私塾學生不一定是官學 生,故錯誤。

38. 答案 C

概念中心 明代的社會經濟發展

解析 根據資料一,明代對於生員有嚴格的衣著限制,

其目的是用禮法來規範社會成員。但到了資料二的 明代晚期,許多讀書人喜歡女性服飾,顯示禮法的 規範作用已經鬆動,由詩句可知此現象在城市裡相 當普遍,故選(C)。

39. 答案 A

概念中心 戰後臺灣的教育成就

解析 數據統計的內容是戰後臺灣就讀大學的人口比 例,時間範圍是1945-1980年,可以發現1960年前 數據變化甚微,但之後不論鄉鎮地區、一般城市及

(19)

大,故選(A)。

40. 答案 B

概念中心 戰後臺灣的教育成就

解析 (B)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在出口擴張策略

下,鄉鎮人口往都市移動,尋找就業及就學機會,

故此時期都市地區上大學人口比例明顯攀升。(A)義 務教育的延長對高等教育有一定程度影響,但此政 策剛實施(1968),不會發生立即性影響;(C)1980 年代以後;(D)1990年代以後。

(20)
(21)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A十年來,四個國家的性別不平等皆未改善 B十年來,我國的性別不平等狀況改善最多 C在四個國家中,我國的性別平等狀況最佳 D在四個國家中,南韓人民的平均時薪最高 解析:A比較 2007 年與 2017 年可發現,2017 年的數據皆低於 2007 年,可知兩性平均時 薪差距有縮小,故四個國家的性別不平等皆有所改善。B2017 年比 2007 年數據減少最多 者應為南韓的

目的 內涵 保衛國家安全 此為國家最主要的目的。國家建立軍隊,保衛國家及維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並推動外交,參與國際事務,提升國家地位 維護社會秩序 國家建立檢察及警察系統,以公權力打擊犯罪,維持公共秩序 保障基本人權 國家透過民主程序制定法律,並規定政府須依法行政,保障各項基本人權 伸張司法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