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大腸癌篩檢陽性追蹤個案之行為決策相關因素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大腸癌篩檢陽性追蹤個案之行為決策相關因素探討"

Copied!
71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大腸癌篩檢陽性追蹤個案之行為決策相關因素探討-以高雄 市大寮區為例 Analysis of tracking individual behaviors on positive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decision related factors based in Daliao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韓豫玉 Yu-Yu Han. 指導教授:張蓓貞 博士 Advisor : Pei-Jen Chang,Ph.D. 中華民國 104 年 8 月 August,2015.

(2)

(3) 摘 要 根據 2015 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大腸癌發生人數從 2006 年躍 居第一位,迄今已七度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令人擔憂的是,大部分患者確 診時往往已經進入晚期,其存活率僅約一成,大腸癌的篩檢率在過去幾年也逐漸 達到預期目標,但只有六成的民眾完成後續大腸鏡確診檢查,這些陽性個案沒有 完成後續的大腸鏡確診檢查,使得延誤診治錯失就醫良機,導致治療效果及癒後 不佳,政府免費篩檢的美意也白費。 本研究主要目的想了解影響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確診就醫行為的因素,以會 確診與不確診兩族群究竟有何差異。 研究採橫斷式研究,以高雄市大寮區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為研究對象,採結 構式問卷,考量此年齡層年紀較高,閱讀較有障礙,及未轉介者族群若以信件回 收方式可能較不願被收案,故採以家庭訪問的方式收集。在 103 年 10 月 4 日開 始進行問卷收集,未轉介者問卷 100 份,已轉介者問卷 100 份,共回收 200 份 有效問卷。以 SPSS 20.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樣本整體性分析、敘述性分析、雙變 項統計及羅吉斯迴歸分析來探討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之人口學變項因素、健康信 念因素、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因素、對是否接受確診就醫行為之影響。 研究發現未轉介 100 人中,經由訪視調查結果意外發現有 20 人已有進一步 做檢查,例如: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電腦斷層等,但因不符合國健署規定確 診的檢查項目,故列為未轉介,若以大腸癌防治觀點來分析,這 20%的個案都是 經由其醫師依當時身體狀況(例如:長期有吃抗凝劑、因其他癌症有接受化療 等),評估下安排的檢查項目,已做過醫師建議的檢查又還要再做國健署建議大 腸鏡檢查的意願非常低也重複浪費醫療資源。 在人口學變項方面,年齡越輕、教育程度越高、有運動習慣,其接受大腸鏡 檢查確診就醫的行為也越高。癌症防治相關知識愈高,對於行為的意圖也會增 加。健康信念方面,易感性認知愈高、行動利益愈強、行動障礙愈低及行動線索 越多,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就醫行為就愈強。但不因嚴重性認知而有顯著差異。 年齡、每週是否有運動習慣及行動障礙變項是接受轉介確診就醫行為的重要預測 因子。 關鍵字: 大腸癌篩檢、陽性追蹤、大腸鏡檢查行為意圖、健康信念. I.

(4) Analysis of tracking individual behaviors on positive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decision related factors based in Daliao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Student Name: Han Yu Y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stract The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of Taiwan made a statement in year 2015. The statement was about the numbers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 ranking at the top of all cancer patients since 2006, which is seven years consecutively.. Most of the cancer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in late stages. and the survival rate is as low as 10 percent. The comple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ate had improved to its target quota over the years of hard work, but only sixty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had completed the follow-up of screening. Unfortunately, patients with positive result but never returned for follow-up screening had definitely delayed all possible treatments and thus the outcomes were unsatisfactory.. The free. screening was offer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the good intention is minimized since the patients never returned for follow-u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individual behavior on positive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nd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mothed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argeting the positive group of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in Daliao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The survey. was presented during family interviews starting October, 04, 2014; collecting 200 completed surveys in total. 100 of them completed follow-up of screening and were referred to an appropriate physician.. Another 100 of them was screened but never. returned for follow-up. The study shown that there were 20 patients among 100 patients who never returned for follow-up and yet actually performed other diagnosis elsewhere, such as: GI series, sigmoidoscopy, CT scan….etc. However, these patients never met the follow-up requirement set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Therefore, these patients were never categorized as follow-up patients.. On the other hand, if analyzing this study in. the view of colorectal cancer prevention, these 2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qualified physician and assigned to do tests according to each patient’s health condition (some. II.

(5) were taking anticoagulant regularly, and some were undergoing thermotherapy). Despite of all, it was a waste of medical resources since they don’t need to repeat the free colorectal screening, also patients who performed similar tests will feel reluctant when asked to perform free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In terms of demography, people tend to accept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easier when they are younger, well-educated, and exercise regularly. When people learn knowledge 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they will act accordingly.. Also,. when people are able to move freely without disabilities, they tend to accept screening easier. However, people are not bounded by health condition when accepting a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In conclusion, age, weekly exercise, and disability are. important predicting fac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follow-up, and physician referral.. 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positive result follow up, colonoscopy behavioral intention, health belief model. III.

(6) 誌 謝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儘管至今已經非常進步,但還是追不上人類面臨問題想探求答 案的速度,研究正是幫助我們應用科學的方法找到問題的解答,這是研究有趣的 地方。 在研究所求學生涯中,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蓓貞博士,總是益師益友的教 導我,常常在我渾沌中指引一盞明燈,不僅只於學業上,還有生活上應有的態度 與責任,老師常以身教重於言教,每每被課業及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時,看到老師 承受更大的責任卻又能迎刃而解,忽然覺得自己的壓力好渺小。 很感謝輔英科技大學教授張淑媛老師,在論文寫作期間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使本 論文更加嚴謹與周延,特此致上誠摯的謝意。當然,要完成一篇論文並非只靠自 己的力量,而是很多人努力付出的結果;當我在學業、工作兩頭忙的時候,感謝 馮文瑾所長、張簡美霞護理長給我很多的鼓勵與協助,還有衛生所學姐與同仁們 貞儀、美惠、慧淑、美蓉、純娟、桂英、如伶、惠雯、思慧,總是像小天使一樣 默默的幫助我,替我分擔了不少工作,讓我能那麼順利完成學業,我想沒有你們 的付出,本論文是不可能完成。也要感謝吳文誌診所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 和紀念醫院黃釧鋒醫師,提供很多協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謝謝你常常要當我的軍師幫我出主意,又要當我 的書僮接送我幫我打雜,在我低落心理壓力大時還要充當心理師諮商給我精神上 的支持與鼓勵,在這過程中我們也一起有所成長,在此再向大家獻上深深的謝意。. 韓豫玉 謹誌於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院 中華民國一百四年八月. IV.

(7)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大腸直腸癌的簡介 .................................................................................... 4. 第二節. 大腸癌流行病盛行率現況 ........................................................................ 8. 第三節. 大腸癌相關篩檢政策 .............................................................................. 11. 第四節. 影響完成大腸鏡確診追蹤因素 .............................................................. 12. 第五節. 健康信念模式及影響大腸鏡檢查意願之相關文獻應用 ......................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1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21. 第四節. 問卷資料統計分析 .................................................................................. 2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3 第一節. 研究對象整體描述性統計分析 .............................................................. 23. 第二節. 敘述性及雙變項分析 .............................................................................. 30. 第三節. 確診就醫行為之重要預測因子 .............................................................. 40. 第五章 討論................................................................................................................ 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整體描述之探討 ...................................................................... 43. 第二節. 接受轉介之人口學變項因素之探討 ...................................................... 43. 第三節. 接受轉介之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之探討 .............................................. 44. 第四節. 接受轉介之健康信念因素之探討 .......................................................... 45. 第五節. 接受轉介確診就醫行為之重要預測因子之探討 .................................. 4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49 第一節. 結論 .......................................................................................................... 49. 第二節. 建議 .......................................................................................................... 5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52.

(8) 參考文獻...................................................................................................................... 53 中文部分 .................................................................................................................. 53 英文部分 .................................................................................................................. 55 附錄一 正式問卷 …………………………………………………………………5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名單 ……………………………………………………………62 附錄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計畫執行許可書 …………………63.

(9) 第一章 緒論 在過去數十年當中,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相同都有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及死 亡率顯著上升之情形,根據 2015 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依據 101 年官方資料顯示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大腸癌發生人數再創新高,從 2006 年 躍居第一位,迄今已七度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共 1 萬 4,965 人罹癌,較 100 年發生人數增加 878 人(增加 6%),蟬聯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癌症,並有 逐年遽增之趨勢,平均約每 35 分鐘就有 1 人罹患大腸癌。令人擔憂的是,大部 分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經進入晚期,其存活率僅約一成,每 年 有 超 過 5 千 人 因 大腸癌死亡。 台 灣 癌 症 標 準 化 發 生 率 與 OECD 國 家 比 較 排 名 第 23 高,但 死 亡 率 卻 排 名 第 10 高 , 高 過 許 多 先 進 國 家 , 顯 示 我 國 在 癌 症 防 治 的 工 作 仍 需 持 續 努 力。世 界 衛 生 組 織 表 示, 30% 以 上 的 癌 症 死 亡 是 可 以 避 免 的。大 腸 癌 是 可 以 早 期 發 現 早 期 治 療,且 治 癒 率 很 高 的 癌 症。根 據 統 計,早 期 的 大 腸 癌 如 果 妥 善 治 療 , 存 活 率 高 達 90% 以 上 。 篩 檢 政 策 依 據 歐 美 國 家 經 驗,每 一 至 二 年 進 行 1 次 糞 便 潛 血 篩 檢 約 可 下 降 18% 至 33% 的 大 腸 癌 死 亡 率。美國在 1960 年代制定「癌症防治法」 , 在 1990 年代癌症死亡率開始下降,從 2000 年到 2009 年,死亡率男性下降 1.8 %、女性 1.4%,美國降低死亡率的另一個方法是實施癌症篩檢,以大腸癌為例, 2010 年篩檢率達 54%,每十萬人發生率降低到 29.2 人,死亡率為 19 人,比台 灣發生率的 36.3 人、死亡率的 26.09 人要低。這之間的差別,並不是美國外科 醫師在手術治療上優於本國,而是在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及篩檢策略的成效所致。 儘管研究顯示篩檢可以減低大腸癌的死亡率,大腸直腸癌的篩檢率,在過去幾年 也逐漸上升,將達到預期目標。藉由簡易的糞便潛血檢查及陽性個案後續確診, 可早期去除瘜肉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亦或及早發現癌症,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卻 只有六成的民眾完成後續大腸鏡確診檢查,102 年全國平均完成大腸鏡確診陽追 率 67.05%,高雄市民眾完成大腸鏡確診陽追率 70.03%,大寮區則是 66.37% 相較偏低,這些陽性個案沒有完成後續的大腸鏡確診檢查,使得延誤診治錯失就 醫良機,導致治療效果及癒後不佳,政府免費篩檢的美意也白費。本研究動機為 1.

(10) 針對第二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癌症篩檢之大腸直腸癌防治計劃中,大腸直腸癌 篩檢陽性個案,做轉介追蹤探究,以期能提高就醫、完成確認的判定,落實早期 發現早期治療目的,協助民眾促進、維持或恢復與健康有關的行為。.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根據國際專業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2015 年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 癌症發生不單只因飲食習慣不良或缺乏運動,有家族病史、或是發生隨機性的細 胞突變,都是未來發展成為癌症的可能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癌症的發生 初期並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使其承受在高風險的狀態。值得慶幸的是,大腸癌其 實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研究證實定期篩檢並及早發現病灶,在大腸癌發 生的初期就切除異常的癌變細胞,可有效避免大腸癌發生。而國民健康署報告資 料顯示國人主要的四大癌症中,若藉由篩檢進而發現早期癌症的患者,其五年存 活率皆在八成以上。雖然國民已警覺到需要提早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但整體防癌 意識仍然普遍偏低,在無法明確掌握大腸癌發生原因的情況下,建議應進行定期 大腸癌篩檢。 國民健康署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於2004年始推動癌症防治計 畫,欲透過全面性的篩檢追蹤服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藉由簡易的糞便潛血檢查 及陽性個案後續確診,可早期去除瘜肉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亦或及早發現癌症, 有鑑於高篩檢涵蓋率和確保篩檢陽性個案得到適當的檢查與治療,是決定篩檢計 畫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大腸癌高發生率、高盛行率及死亡人數逐年提升的趨 勢,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卻只有六成的民眾完成後續大腸鏡確診檢查,102年全 國平均完成大腸鏡確診陽追率67.05%,高雄市民眾完成大腸鏡確診陽追率70.03 %,大寮區則是66.37%相較偏低,後續的轉介就診率仍有許多努力的空問;這 些陽性個案沒有完成後續的大腸鏡確診檢查等於先前的大腸癌篩檢也白費,使得 延誤診治錯失就醫良機,導致治療效果及癒後不佳,政府免費的篩檢變成浪費。 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3年十大癌症醫療支出前五名分別為:結腸直腸癌(109 億)、肺癌(108億)、乳癌(103億)、肝癌(84億)、口腔癌(66億);大腸 直腸癌之總費用為所有癌症第一位,由此可知大腸直腸癌對國人健康之危害與社 會成本之消耗甚鉅。. 2.

(11) 近幾年探討大腸直腸癌篩檢的相關文獻中,諸多集中在如何促進民眾接受大 腸直腸癌篩檢方面,而針對大腸直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後續完成大腸鏡確診相關因 素的文獻相當少見,本研究即以此為動機,針對第二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癌症 篩檢之大腸直腸癌防治計劃中,大腸直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做轉介追蹤探究,期 望經由此研究,能找出影響陽性個案確診就醫的主要因素,以能提高就醫、完成 確認的判定,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大腸直腸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 質。能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期望經由此研究,能找出影響陽性個案確診就醫的 主要因素,以能提高就醫、完成確認的判定,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大腸 直腸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之介入方案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確診就醫與否之相 關因素。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後續完成大 腸鏡確診行為的相關性。 二、 探討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對後續完成大腸鏡確診的知識與 確診就醫的相關性。 三、 探討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對後續完成大腸鏡確診的健康信 念與確診就醫的相關性。 四、 探討影響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確診就醫行為的決策因素。. 3.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共分為五節,第一節大腸直腸癌的簡介;第二節大腸癌流行病盛行 率現況;第三節大腸癌相關篩檢政策;第四節影響完成大腸鏡確診追蹤因素;第 五節健康信念模式及影響篩檢意願之相關文獻應用。. 第一節 大腸直腸癌的簡介 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大腸直腸癌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號致死癌病,在台灣大 腸直腸癌也已成為癌病死亡原因中第三位。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楨國醫師表示, 依目前瞭解大腸直腸癌之致癌原因並非單純的單一原因,而可能係多重因素包括 遺傳、基因突變、 致癌物質、飲食習慣等交互作用綜合而成的。大多數的大腸 直腸癌是〞散發性〞的(sprodic,約80-85%) ,也就是說並沒有家族病史,約有15 %的大腸直腸癌有顯性的家族傾向,第一等親有大腸直腸癌者其患大腸直腸癌之 機會為常人之二~三倍,有二位第一等親有大腸直腸癌者罹病機率又為有一位者 之二倍,而第一等親得病之年齡愈年輕者其得病機會愈大,例如有一等親患大腸 直腸癌得病之年齡在五十五歲以上,其得病之機會為常人之二倍,如為四十至五 十五歲則為三倍,如為四十五歲以下則為四倍。目前臨床上可歸類出兩種明顯的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即:(1)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sis coli FAP 或 familial polyposis coli)(2)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 HNPCC)。但並非所有家族傾向之大腸直腸癌均可歸入此二 類之一,這些無法歸類而有家族傾向之大腸直腸癌可能其遺傳因子較少或表現較 弱。 大腸直腸癌之預防與篩檢: 纖維素有助於刺激腸道蠕動,能吸收水份而膨脹,降低致癌物質的濃度及減 少其與腸壁接觸的時間,且纖維素經腸道細菌分解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acetic acid, proprionic acid, butyric arid)對於癌生成有抑制作用,減少動物性蛋白質與脂 肪的攝取,適度攝取纖維素有助於減少大腸直腸癌的機會。有大腸直腸瘜肉的病 人需作瘜肉切除,定期追蹤。一方面判定瘜肉是否為腺瘤,有無惡性變化,並預. 4.

(13) 防其繼續長大、癌變、或復發。研究顯示作大腸鏡瘜肉切除並定期追蹤的病人可 使患大腸直腸癌機會降低 76-90%。 有家族瘜肉症的血親成員必須在青春期後作大腸鏡檢。如發現有患此病應勸 其作大腸直腸切除。長期的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病人需定期作大腸鏡追蹤並切片 檢查以早日發現癌變。對於無任何症狀之一般民眾是否要作防癌篩檢則目前尚無 定論。一般作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方法包括: 1. 糞便潛血檢查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 2.. Guaiac-based FOBT (gFOBT). 3.. Immunochemical FOBT (iFOBT). 4.. 糞便去氧核醣核酸Stool DNA (sDNA). 5.. 雙重對比鋇劑灌腸大腸攝影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 (DCBE). 6.. 乙狀結腸鏡檢Flexible sigmoidoscopy (FSIG). 7.. 大腸鏡檢Colonoscopy (CSPY). 8. 鋇劑灌腸攝影檢查 9.. 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CT colonoscopy (CTC) 檢驗糞便潛血大致可分為化學法中的 guaiac test 或 Benzydine test 及免疫分. 析法。兩者中免疫分析法因系針對人類血紅素球蛋白反應,較具特異性 (specificity)。但要瞭解的是潛血反應測的是有無潛血,而不是有無有大腸癌。潛 血反應陽性必須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或X光檢查,潛血反應陰性也有可能是偽陰 性,有腫瘤但當時沒有出血。軟式乙狀結腸鏡通常很容易即可檢查到離肛門口六 十~八十公分處,不需太多專業訓練即可操作,而在此範圍內之大腸直腸癌約佔 總數之 70-80%。如配合潛血反應檢查不失為有效且經濟之篩檢工具。 鋇劑灌腸 X光攝影則因其診斷價值常依操作品質而變異太大,尤其對小瘜肉,除非鋇劑及 空氣對比良好,否則常被忽忽視,較不受採用。當然最準確之篩檢工具為大腸纖 維鏡檢,唯因檢查前需做清潔腸道的前置作業與操作者要有好的專業訓練,且病 人承受較大痛苦,所費人力、物力較多,要大規模普遍採用有實際困難。. 5.

(14) 現有文獻顯示,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直腸癌,早期癌之比率較高,癒後也較良 好。但如果各種癌症都要大規模的篩檢則勢必影響醫療資源之分配,實際上不太 可能。較可行的為對高危險群之民眾,例如高齡五十歲以上、有大腸直腸癌或其 他癌症家族史者、或曾患大腸直腸瘜肉者作檢查。當然民眾的教育,醫護人員的 警覺,有初期輕微症狀者儘早作適當檢查也是很重要的。 症狀及診斷: 大腸直腸癌位置之分佈在直腸及直腸結腸交接處共約佔 40-50%,乙狀結腸 約 16-20%,盲腸、升結腸及肝彎約 10-18%,故分佈在乙狀結腸以下的約佔 60-70 %, 而降結腸以下者即佔了約 70-80%。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即有出血、粘 液便、裏急後重、排便習性改變、細便等症狀。一般直腸癌出血常與粘液,腐敗 味的組織崩落物及糞便混合,病人常有直腸充脹感,便而不暢。降結腸因腸道腔 管較細,糞便較成形,且癌瘤常為侵潤緊縮形(Infiltrative constrictive type)而易較 早引起腸阻塞。升結腸及盲腸則因腔面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形(polypoid, cauiflower)、且糞便多為流體,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 腹痛、失重等症狀被發現。因一般民眾甚至醫師常忽略初期輕微症狀,在台灣地 區大腸直腸癌造成腸阻塞才被發現之比率並不低。大腸部分阻塞時病人會有腹 脹、多氣、多屁,腹痛後排氣、排便症狀即獲得減輕,如此反覆發生。有時右結 腸癌瘤造成之腹痛會被誤診為膽石症或消化性潰瘍。更有右結腸阻塞引起右下腹 痛,或癌瘤穿孔引右下腹局部腹膜炎,甚或因癌瘤侵到闌尾開口造成闌尾炎,病 人接受闌尾切除而癌瘤沒被發現而延誤病情者。有些橫結腸癌瘤會侵犯到胃造成 胃結腸瘤管或直腸乙狀結腸之癌瘤侵犯膀胱陰道造成直腸結腸膀胱,直腸陰道瘻 管。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相當直接,肛門直腸指檢為必要之步驟,食指可檢查到約 十公分以內之直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之 10%,二十五公分長的硬式直腸鏡 約可檢查到的範圍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 60-70%,軟式結腸纖維鏡檢查在簡易 灌腸後即可作,操作者亦不需太多的訓練即可檢查到降結腸,如要作全大腸檢查 則要靠纖維大腸鏡(colonoscopy) 或鋇劑灌腸X光攝影(Barium enema)。目前電子 式 colonoscopy 配合電視影像放大解像清晰,除了檢查之外,還可作病理切片、 6.

(15) 瘜肉切除,甚至經由大腸鏡作鐳射治療。缺點是癌瘤太大時無法通過而無法完成 全大腸鏡檢,且每位病人大腸長度不一,偶而導致癌瘤確切位置不易判斷。Barium enema 常用者為 Double contrast enema,所謂 Apple core lesion 即為典型的大腸 癌影像。但癌瘤造成大腸阻塞時不宜用 Double contrast 而應用 Single column enema,此時不灌空氣,只要低壓灌注鋇劑到阻塞處看到病變即應停止。 腹部超 音波診斷大腸癌並不十分可信賴,pseudokidney sign 雖是典型的發現,但並非常 見。通常腹部超音波檢查是用來診斷是否有肝臟或腹部淋巴腺轉移,或作為與膽 道、胰臟、肝臟等病變鑑別用。腹部電腦斷層檢查雖亦可診斷大部分大腸直腸癌, 但總不如 colonoscopy、Barium enema 直接、經濟,通常是作為 staging 用。血 液腫瘤標記常用的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及癌相關抗原 -199(Cancer associated antigen, CA-199)。其中以 CEA 較常用,CEA 是癌細胞膜 表面的醣蛋白,在所有消化道包括食道、胃、腸、膽道、 胰產生的癌以及非小 細胞肺癌、乳癌 CEA 均可能升高。統計上大腸直腸癌 CEA 會升高者約佔 70%, 但在早期癌,例如:Dukes A,CEA 升高者僅約 20-40%,且 CEA 無法作為診斷 早期大腸直腸癌甚或篩檢之用,通常用來作為術後追蹤癌復發較有價值。 病理特性、分期: 絕大多數(約 95%以上)的大腸直腸癌為腺癌(Adeno carcinoma),是由腸粘 膜細胞產生的。組織學上是由癌變的腺細胞(dysplastic glandular cells)形成形態、 排列、大小不一的腺體。病理上常依細胞分化的程度、排列、及腺體形成的程度 分為分化良好、中等及不良癌。 疾病的分期必須等到手術後才能確定。結腸直腸癌的分期主要依據癌細胞對 腸壁侵犯的程度、淋巴結有無被侵犯及遠處有無轉移等三個因素來決定。 結腸直腸癌可分為零期至四期:. ◎第零期:即原位癌,腫瘤侷限在上皮細胞層。 ◎第Ⅰ期: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或腫瘤侵犯到肌肉層,沒有淋巴結及遠端轉移。 ◎第ⅡA期:腫瘤侵犯穿透肌肉層至漿膜層,或是侵犯沒有腹膜覆蓋的大腸及直 腸周圍組織。沒有淋巴結及遠端轉移。 7.

(16) ◎第ⅡB期:腫瘤直接侵犯至其他器官或結構(例如:盲腸癌侵犯至乙狀結腸, 而非遠端器官轉移),以及穿過腹膜的臟器層,沒有淋巴結及遠端 轉移。 ◎第Ⅲ期:不論腫瘤侵犯的程度,有1至3個局部淋巴結轉移,屬於三A期;有4 個以上局部淋巴結轉移,屬於三B期。 ◎第Ⅳ期:不論腫瘤侵犯的程度及淋巴結是否轉移,只要有遠端轉移則一律稱為 第四期。 治療與手術: 結腸直腸癌最主要治療方式是以外科手術切除為優先考慮,對早期的結腸直 腸癌而言手術常是唯一的根除性治療。 輔助治療: 放射線治療:抗癌化學藥物治療及免疫治療長期以來被用於大腸直腸癌的輔 助治療,免疫治療到目前為止尚無具體成果可為大家普遍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加 上化學藥物治療,應用在第Ⅱ及Ⅲ期直腸癌,或化學藥物治療應用在第Ⅲ期大腸 癌則是目前大家認為適當的。 輔助性化學治療:大腸直腸癌經過根除性切除後,仍可能有肉眼看不見的顯 微轉移,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導致復發或轉移。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的目的,就是用來預防這些可能存在的顯微轉移將導致之腫瘤的局部復發和遠端 的轉移。 輔助性放射線治療:是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去殺害癌症細胞,並阻止癌細胞生 長。如同手術治療一樣,放射線治療是局部治療,只有治療範圍中癌細胞會被傷 害。有時在手術前施行放射線治療直腸癌可以縮小腫瘤而增加可切除性,大部份 手術後施行放射線治療是用來摧毀殘存於局部的癌細胞。. 第二節 大腸癌流行病盛行率現況 在過去數十年當中,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相同都有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及死亡 率顯著上昇之狀況,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目前大腸直腸癌已高居國人男性與女性 8.

(17) 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並有逐年遽增之趨勢。大 腸 癌 為 國 人 發 生 人 數 最 多 的 癌 症,且 呈 每 年 快 速 增 加 的 趨 勢,每 年 約 有 1 萬 多 人 得 到 大 腸 癌,並 有 超 過 4 千 人 因 大 腸 癌 死 亡。大 腸 癌 是 可 以 早 期 發 現 早 期 治 療,且 治 癒 率 很 高 的 癌 症。根 據 統 計,早 期 的 大 腸 癌 如 果 妥 善 治 療,存 活 率 高 達 90 % 以 上。篩 檢 政 策 依 據 歐 美 國 家 經 驗,每 一 至 二 年 進 行 1 次 糞 便 潛 血 篩 檢 約 可 下 降 18% 至 33% 的 大 腸 癌 死 亡 率 。 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在已開發、工業化之地區較高。例如北美(墨西哥除 外)、西歐、北歐、紐澳等,其年發生率約每十萬人口 40-60 人。在未開發或開 發中國家則發生率較低,例如非洲、印度、中國大陸、東南亞、南美(阿 根 廷 及烏拉圭除外)。同樣華人地區,新加坡及香港華人比台灣地區發生率高,而兩 者又高於大陸地區。有趣的是由移民族群的研究,發現移民者的發生率有向新居 地居民發生率接近之趨勢,又隨著社會經濟之進化、飲食習慣之西化,大腸直腸 癌之發生率亦隨之增加。例如美國黑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與白人者接近尤其男 性,而日本第二代夏威夷移民其大腸直腸癌與當地人接近,且遠高於日本國內居 民。而日本國內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近三十年來持續升高,但胃癌之發生率持續 下降,在台灣也有此種現象。民國六十八年,台灣地區大腸癌之發生率為男 6.86、 女 5.02 人/年/十萬人,自民國八十三年則提到男 20.41、女 16.06 人/年/十萬人。 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分佈隨地區及時間變化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尤 其大量食用肉類、動物性脂肪、蛋白質、精碾的穀類及較少食用纖維素之族群、 地區,較易產生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較易發生於年長者。一般而言從四十歲 開始隨年紀增加到七十五歲達最高峰,但近年來年輕之病例似有增加之趨勢,男 女發生率略相等。 大腸直腸癌之病因,大致可歸納為: (一)基因之影響:少數之大腸癌有家族遺傳史,如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透克氏 症(Turcot Syndrome)、嘉得氏症(Gardner Syndrome),這些病人不受環境及 食物之影響,而隨年齡之增加逐漸發生大腸癌。大約 10%的大腸直腸癌 是和遺傳基因有關。. 9.

(18) (二)環境因素:不同地區的發生率不同,其差別可到數十倍之多。非洲之卡達 地區發生率為 0.6/100,000;美國有些州為 32.4/100,000。這些不同並非種 族基因不同之影響,不同種族之移民到一新地區,其大腸癌之發生率也會 隨之改變。 (三)性別:性荷爾蒙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因更年期前之女性比同年齡男性有較 高發生率,其後兩性差不多。 (四)大腸炎症: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兩者均易有惡性變化。前者發病後,每多治一年,癌之發生率便多 1~2 %;後者惡性變化為一般人的 20 倍以上。 (五)膽囊切除後之影響:膽囊為儲存濃縮之膽汁,而膽汁之分泌最後大部分由 小腸末端吸收。當膽囊被切除後,膽汁直接經總膽管流入腸道,而膽汁中 之次級膽汁(secondary bile)因含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大腸粘膜,增加大腸 直腸癌之發生,特別是右側大腸癌。 (六)水質之影響:加氯消毒處理後之自來水,因某些氯化物有致癌作用,同時 氯會干擾食物中硒元素之吸收,而後者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之發生。 (七)食物之影響:食物中脂肪或膽固醇增多時,腸中脂肪酸、膽酸及中性膽固 醇皆增加,腸道細菌會將其分解產生致癌物質。油炸食物,脂肪含量愈高、 溫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突變愈強。另外發現素食者有較低之發生率。約 二十年前,讀者文摘即曾報導安息日會之教友較少發生乳房、胰臟及大腸 等癌症,此與水煮及素食有關。 (八)不良生活習慣:身體活動量低、吸菸、喝酒。 (九)年齡: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隨著上升。 (十)其他癌症之影響:據統計,乳癌、子宮內腫瘤及卵巢癌患者,亦較易得大 腸直腸癌,可能與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 10.

(19) 在美國多個醫學會組成特別小組(USMTF),於 2006 年和 2008 年依照危 險因子,將篩檢對象分成三個族群:(一)一般性風險:50 歲以上無症狀者,(二) 增加性風險:以前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大腸直腸癌術後、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 (三)高風險性:家族性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或慢性發炎性大腸疾病, 並依照不同族群製訂最新指引: 1. 一般風險性族群:每年接受高敏感度的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 檢、下消化道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每10年全大腸鏡檢查,或接受糞 便DNA檢查。 2. 增加風險性族群: (1)先前檢查有瘜肉:增生性瘜肉比照一般性風險者;1-2個一般腺瘤在切除 後5-10年追蹤大腸鏡;3-10個一般腺瘤或一個進階性腺瘤在切除後3年追 蹤大腸鏡;單次超過十個腺瘤在切除後3年內追蹤大腸鏡;廣基性(sessile) 腺瘤在切除後2-6個月追蹤大腸鏡。 (2)先前有大腸直腸癌:未接受全大腸鏡檢查者,3-6月內接受大腸檢查;其 餘在術後第1、4、9年追蹤大腸鏡。 (3)有大腸直腸癌或腺瘤之家族史:單一名一等親60歲以前或超過兩名一等親 發病者,從40歲或最早發病家屬年齡前10年,每5年做大腸鏡;一名一等 親60歲以後或超過兩名二等親發病者從40歲開始比照一般性風險族群的 篩檢。 3. 高風險性族群:疑似或基因診斷為家族性大腸息肉症(FAP)者10-12歲開始每 年做乙狀結腸鏡;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HNPCC)或個人有較高風險 者,在20-25歲或最年輕家屬發病年齡前10年做大腸鏡;慢性發炎性大腸疾病 (IBD)在產生全大腸炎後8年或左側大腸炎後12-15年做大腸鏡及切片檢查。. 第三節 大腸癌相關篩檢政策 台灣自民國 93 年開始推動結直腸癌篩檢,對象為 50-69 歲民眾,初期每年 一次,之後受限於經費短缺改為每兩年一次,經由衛生局推動,配合社區整合式 篩檢或委託醫院提供,接著衛生局轉介並追蹤陽性個案,以確保陽性個案能接受 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加鋇劑攝影,經確診後可即早接受治療,並建立篩檢個案資 11.

(20) 料庫。然而,在 93-97 年此篩檢政策的執行成果不盡理想,每年完成篩檢人數約 20-40 萬,2 年篩檢率僅 10%,曾經篩檢一次之涵蓋率為 20.8%(男性 16.3%,女 性 25.1%),這些數據都遠低於歐美國家;而陽性個案的轉介率(接受大腸鏡、乙 狀結腸鏡、鋇劑攝影檢查者)約 68%。對於民眾接受篩檢率的低落及轉介率低的 原因,可能是對於篩檢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畏懼以及篩檢的不方便性,另外,大 腸鏡檢查安全性與舒適性或許也是讓民眾怯步的原因。基於上述的理由,政府提 出「第二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癌症篩檢」,希望能達到 50-69 歲民眾 2 年內曾 接受結直腸癌篩檢率提升至 50%,終身篩檢率提升至 70%,長期目標達到 6 年 內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下降幅度達 10%。其具體做法包含:1.加強衛教與宣導教 育,以提升民眾對篩檢的認知; 2.定期調查民眾參與篩檢之促進和阻礙因素, 作為規劃宣導和推廣方案之依據;3.建立足夠之篩檢服務體系(社區設站、提供 誘因增加醫療院所積極提供篩檢服務之意願);4.建立促進民眾主動參與篩檢的 機制;5.建立有效之癌症篩檢陽性個案轉介追蹤體系(積極追蹤篩檢陽性個案、 解決陽性個案接受確診和治療之障礙);6.建立癌症篩檢品質之監測機制,以提 升篩檢品質(歐等,2012)。. 第四節 影響完成大腸鏡確診追蹤因素 儘管國健署提供許多免費的癌症防治資源,但有半數以上的民眾未善加使 用,可能與曾接收的訊息及認知有關(陳、吳、林,2010)。影響完成大腸鏡確 診追蹤因素(黃、陳、劉,2009)認為主要是因出血為痔瘡所致、自覺身體無異 狀、藉口沒時間或不知道相關資訊而未受檢,(歐等,2012)認為對大腸鏡侵襲 性檢查過程有所恐懼及害怕疼痛難耐,並擔憂其會造成腸破裂、出血或無痛大腸 鏡的麻醉風險等,而不願接受確診。(Javanparast, Ward, Carter, &Wilson, 2012) 認為臨床醫師若能了解大腸癌篩檢及追蹤的重要性,也會直接影響病人對治療的 遵從性。(張、陳、江,2013) 研究分析拒做大腸鏡因素有:自覺應為痔瘡所致、 擔心害怕大腸鏡檢查過程的不適、自覺身體無異狀、擔心大腸鏡檢查前的準備如 飲食限制及清腸準備、其他原因:因疾病因素暫不適合安排大腸鏡、一年內曾做 過大腸鏡檢查、剛接受痔瘡或腸道切除手術、本身為大腸癌病人、醫師重新糞便 潛血檢查且報告為陰性。 12.

(21) 第五節 健康信念模式及影響大腸鏡檢查意願之相關文獻應用 影響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的因素相當廣泛及複雜,經過整理歸納後,分 為以下變相:社會人口學變項、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及健康信念模式等因素。故 本節將針對已知的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社會人口學變項: 國內外對癌症篩檢之相關文獻指出,年齡越高,接受轉介行為越低、教育程 度愈高、有職業及家庭收入高及有配偶者,其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機會亦愈高(江 育惠,2006;蔡蕙如,2003;卓靜宜,2005; Jackonet al.,2003)。陳秋珍(2009) 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高進行乳房攝影的篩檢機率亦較高。黃素雲(2004)應用健 康信念模式探討台灣地區影響老年人利用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相關因素研 究所敘述,因為有運動者通常認為運動使得自己身體較健康,罹患疾病機率較 低,因而忽略了預防保健檢查。針對過去相關疾病史、家族史的研究顯示有過相 關疾病、癌症家族史及有罹患癌症的危險因子者較會進行癌症篩檢,鄒沛誼 (2013)、江育惠(2006)、Abbaszadeh(2007)之研究,有過乳房疾病、乳癌 家族史及有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者較會進行乳癌篩檢。于家珩(2003)針對門診 女性調查發現已篩檢者的乳癌篩檢經驗方面,以三年內作過一次乳癌篩檢者佔最 多 38.49%,四次佔最少 7.55%;檢查頻率以不定期檢查者最多佔 39.1%。. 二、 乳癌防治相關知識: 行為的改變必須要有知識、技能及動機三個要素存在,知識是最根本的基 礎,透過教育方式增進知識,讓民眾有健康的行為或生活方式。于家珩(2003) 發現對於癌症危險因子有無正確知識與篩檢行為呈現相關,蔡蕙如(2003) 認為 透過衛生教育介入,能提升乳癌篩檢知識及行為。江育惠(2007) 研究發現,癌 症防治相關知識愈高,參與乳房攝影檢查意圖呈現正相關。國外相關研究也發現 缺乏乳癌防治知識是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障礙之一 (Alexandraki & Mooradian, 2010; Soskolne et al.,2007)。鄒沛誼(2013)、翁乃瑩(2011)、石敏(2009) 13.

(22) 研究發現陽性個案求醫行為相關知識愈高,檢查行為愈強。楊鎧玉(2003)針對子 宮頸抹片檢查陽性個案求醫行為相關知識愈高,檢查行為愈強。也符合學者所建 議,提升乳癌疾病認知、乳癌篩檢認知可用來提升乳癌篩檢行為(鄒沛誼,2013; 卓靜宜,2005;Lee-Lin et al.,2007)。. 三、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f Model;簡稱 HBM )可以用來預測人們對於預防 性健康行為的採行與否,1950 年代初期,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大多偏重在預防性 工作,而非疾病的治療、病人遵從性及醫病關係等。所以當時大家注意的問題是, 為什麼在低收費,甚至免費的情況下,民眾對疾病的預防或接受篩檢的反應冷 淡。為了瞭解民眾的想法,以及影響其與健康行為之因素,因此,Hochbaum、 Kegeles、Rosenstock 等社會心理學家便提出健康信念模式,來解釋及預測民眾 與健康相關之行為。健康信念模式被提出以來,一直受到重視,隨後經由 Rosenstock 及 Becker 等社會心理學家長期的研究及修正,更確立了模式所包 含之變項及架構(Becker, 1974)。而隨著環境的改變,所注意的健康行為從簡 單的參加篩檢,漸漸轉變為長期生活習慣的改變(如:運動、飲食等)。因此, Bandura(1977)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認為在做一些長期的改變時,需要具備 信心,認為自己可以做到,才有可能去做改變。這個概念可以增加健康信念模式 對需長期改變之行為的解釋力,因此,Rosenstock、Strecher 及 Becker 等人 (1988)建議可將自我效能加入健康信念模式中,並與其他概念分開來看。健康 信念模式認為人的生活是由正負兩種價值交互作用的過程,人會受到正向價值的 吸引,以及負向價值的排斥。應用於健康相關的問題上時,健康則代表正向價值 領域,而疾病則為負向價值領域。人會受到健康的吸引,並會排斥及避免疾病的 發生。由於 Lewin 的理論並不強調個人歷史或過去經驗對個人行為的作用,故 健康信念模式受此影響,自然也傾向於以個人目前的狀況和態度作為行為的決定 因素(Becker, 1974)。而 Janz、Champion 及 Strecher(2002)指出健康信念 模式是一種價值期待理論(Value expectancy theory),認為與健康有關之行為 主要受到下列兩個因素影響:(1)渴望避免疾病或恢復健康(此為價值);(2)對 某一健康行為可預防疾病的信念。健康信念模式中價值期待指的是,個人希望藉 14.

(23) 著採取某些行動,來降低罹患性及嚴重性。嚐試解釋為什麼?亦即在何種情況 下,人們會採行預防行為或順從行為,它衍生自 1950 年代美國公共衛生專業服 務對於健康行為之健康風險評估(官蔚菁,2004)。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個體的認知、修正因素及行動的可能 性,根據 Becker(1974)修改後之健康信念模式,其組成要素分述如下(圖 1): 1. 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指個人對罹患疾病之可能 性的主觀評估。因為這是一個主觀的變項,所以每一個人對於自覺罹病性的感受 差異非常大,有人可能覺得自己很容易就罹患某疾病,但也有人認為自己絕不會 得此疾病。在健康信念模式中認為,自覺罹患性越強,則越容易採取行動。相關 研究顯示自覺罹患性認知愈高其與接受癌症篩檢行為有顯著之關聯性,與石敏 (2009)、Soskolne et al.,(2007)、Abbaszadeh et al.,(2007)有相同結果。 2. 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riousness):指個人對罹患某病嚴重性的感 受。此為主觀之感受,因此每個人的差異性很大,主要受到個人對某疾病的看法, 以及個人認為此疾病會影響其生活之信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自覺嚴重性主要是 個人對於某疾病是否會影響其生活,甚至造成其死亡之主觀的評估。在健康信念 模式中認為,自覺嚴重性越強,則越容易採取行動。Becker 認為自覺罹患性以 及自覺嚴重性是很強的認知變項,所以會受到知識的影響。癌症篩檢行為相關因 素調查,顯示自覺嚴重性愈高其篩檢行為效益也愈高(Abbaszadeh et al.,2007; Secginli & Nahcivan,2006) 。但也有文獻持反對意見,羅雪(1999)、鄒沛誼(2013) 探討新北市土城區影響婦女接受乳房攝影檢查之相關因素、楊鎧玉(2003)台北市 子宮頸抹片檢查陽性個案就醫行為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結果認為自覺嚴重性認 知是較弱的預測變項。 3. 自覺行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指個人對所 採取的行動是否能降低罹患性或嚴重性,這些利益之主觀性評估。關於自覺行動 利益這個信念,會受個人社會團體的規範及壓力所影響而採取不同的行動。在健 康信念模式中認為,自覺行動利益越強,則越容易採取行動。國外研究發現,自 覺 行 動 利 益 愈 強 其 參 與 乳 房 攝 影 檢 查 的 行 動 也 愈 強 ( Secginli& 15.

(24) Nahcivan,2006;Abbaszadeh et al.,2007),國內則與羅雪(1999)、鄒沛誼 (2013)、林明儀(2012)的研究所見略同。 4. 自覺行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n):指個人在行 動過程中對可能存在之障礙的評估。例如:個人可能覺得要採取此行動太貴、很 痛苦或不舒服等負向因素,會影響到個人不願採取行動,這些因素即為行動障 礙。在健康信念模式中認為,自覺行動障礙越強,則越不容易採取行動。國內外 多項研究也指出癌症篩檢與障礙性認知成負相關,研究包括羅雪等(2001)、鄒 沛誼(2013)、林明儀(2012)、翁乃瑩(2011)、石敏(2009)、卓靜宜(2005)、 楊鎧玉(2003)、Cannas, Rosemary &Gerard(2005)指出障礙性認知對癌症篩檢 最具有預測力。 5. 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一些引發適當行為的線索,可分為兩種, 一是內在的線索(如:身體不適、有症狀出現等),另一個是外在的線索,例如: 醫師建議、親友鼓勵或媒體的教育等。國內外研究發現促成篩檢行為的消息或刺 激,包括大眾媒體宣傳、醫師的建議、朋友或配偶的鼓勵等(于家珩,2003; Secginli & Nahcivan,2006;Soskolne et al.,2007)。當民眾接受到較多的社 會支持,感受到較多的親友關懷及支援,會使較可能促使篩檢行為(Abbaszadeh et al.,2007;蔡蕙如,2003)。相同的研究還有羅雪等(2001)、林錦龍(2007)、 鄒沛誼(2013)、林明儀(2012)、翁乃瑩(2011)、石敏(2009)、卓靜宜(2005)、 楊鎧玉(2003)研究對象的行動線索越多,其是否有接受篩檢行為機率就愈高。黃 惠萍等(2007)、林明儀(2012)研究指出 65 歲以上老人接種流感疫苗,訊息管道 主要來自以電視廣播媒體居多。. 16.

(25) 還有其他修正因素,如人口學、社會心理和結構等因素,會直接及間接影響 健康行為的表現。在 Becker(1974)提到健康信念模式假設個人採取某健康行 為和其自覺可能罹患某病(自覺罹患性) ,及自覺罹患該病後的可能嚴重後果(自 覺嚴重性)有關,若感覺自己易罹患該病,且後果會十分嚴重,而採取某種行為 以預防此種疾病之益處超過障礙時,此時若有適當的行動線索刺激,則他真正採 取這些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大。Becker 曾進一步解釋,自覺罹患性和嚴重性所提 供的是行動的動力,而自覺利益和障礙,則會影響個人最佳行動途徑的選擇。 以上述文獻中得知,在社會人口學因素、癌症防治相關知識與健康信念,都 是影響民眾是否要檢查的行為決策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擬將上述變項設計入研 究中,以探討影響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確診就醫行為的決策因素。. 17.

(26) 個體的認知. 修正因素  . . 對某一疾病易感性的認知 對某一疾病嚴重度的認知. 人口學變項 (年齡、性 別、種族、籍貫等) 社會心理學變項(人格、 社會階層、同伴和參考團 體的壓力) 結構變項(對該疾病的知 識、曾經罹患過該疾病等). 感受到該疾病的威脅. 行動的線索 ● 大眾傳播媒體宣導 ● 別人的勸告 ● 醫護人員郵寄通知單的提醒 ● 接獲衛生所人員電訪或家訪 ● 家人或朋友罹患過該疾病 ● 報紙或雜誌的介紹. 圖1 Becker 的健康信念模式. 18. 行動的可能. 對預防行為利益的認知。 預防行為障礙的認知. 採取所建議的預防性健康行 為的可能性.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以上文獻查證結果,整理出合適之研究設計及方法,本章將針對 研究對象、研究架構、研究設計、研究工具以及資料處理統計分析做詳細之介紹。.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以高雄市大寮區民眾為研究對象且經過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 查陽性結果個案,條件如下: 一、接受過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且結果陽性個案。 二、居住於大寮區。 三、意識清楚且能以國語或台語溝通者。 四、同意參與研究並填寫同意書。. 19.

(2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人口學特性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 職業 自覺經濟狀況 居住狀況 家族史 疾病史 健康生活習慣 健康狀況 大腸癌檢查相關經驗. 就醫確診. 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 是 否. 大腸癌檢查健康信念     . 易感性的認知 嚴重度的認知 行動利益 行動障礙 大腸癌檢查行動線索: 內在因子 外在因子. 20.

(2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橫斷式相關性(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 design)研究,以 高雄市大寮區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為研究對象,採結構式問卷,考量此年齡層年 紀較高,閱讀較有障礙,及未轉介者族群若以信件回收方式可能較不願被收案, 故採以家庭訪問的方式收集。在103年10月4日開始進行問卷收集,未轉介者問卷 100 份,已轉介者問卷100 份,共回收200份有效問卷。於103年10月4日開始收 集。 以大寮區50-75歲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為母群體,共有603人 (國民健康局,2014),信賴區間設95%、抽樣誤差6.5%,應取得165位有效樣本 數,因本研究採家庭問卷調查,考量有些民眾會拒絕訪問,因此預計收案200人。 一、問卷效度方面:以專家效度評估,在擬定問卷初稿之後,請國內的學者 專家針對問卷內容正確性、涵蓋面、適用性及完整性協助評估,再根據學者專家 所提供的建議,修訂問卷的內容,再依據專家給分計算內容效度指標 CVI (content validity index),專家效度計分;1分表示「不適當」、2分表示「需 大幅修改」、3分表示「需小幅修改」、4分表示「適當」,CVI=4分以上的題數/總 題數,分別計算五位專家之CVI值。專家內容效度的審查,其內容效度指標CVI 值在0.93(表1-1)。 二、問卷信度方面:為了解問卷初稿擬訂適用性、研究對象作答反應、填答 問卷可能遇到的問題,於103年10月3日進行問卷預試。預試對象是符合條件之30 位民眾。預試施測由研究者執行,對研究對象問卷題意不清或作答困難之處發問 及提供建議,作為研究者修正問卷之參考,預試問卷回收並整理後,即進行譯碼、 鍵入電腦,再以SPSS進行問卷內部ㄧ致性信度檢定,分析結果介於0.61~0.90之 間,顯示信度良好(表1-2) 。依據上述預試過程和分析結果,再與指導教授討論 後,修訂完成正式問卷。根據Maddus (1982)對於量表使用之建議標準,Cronbach α值最好為0.60以上,正式問卷施測後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分析結果,內部一 致性信度係數介於0.74~0.94之間,顯示信度良好(表1-2)。 問卷信度評估及進行實施測試及適度修正後全面施測,再以受過訓練的訪員 進行個案面對面的訪談;為取得問卷的內容標準的一致性,由研究所老師訓練研 究生訪員,先行了解問卷內容的貫通性及目的、設計口語話、親切、清晰的問卷 21.

(30) 辭句,簡單明瞭、國台語流利進行實地演練、問法,及視個案情緒的控制都要周 全顧及,以達記錄方便增加問卷明確性;資料蒐集方法是由訪員以家庭訪問方 式,於取得研究對象同意後填寫。 本研究送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核,經同意後開始正式收 案。本研究無介入措施,但涉及問卷調查,仍需經由個案同意填寫同意書,為維 護個案個人資料隱私,個案資料採匿名編號方式處理。 表 1-1 研究問卷內容效度指標(CVI 值) 專家編號 CVI 值 1 0.89 2 0.93 3 0.99 4 0.96 5 0.90 預試問卷之 Cronbach’s α (n=30) 0.90 0.90 0.87 0.61 0.75. 問卷 第三部分-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 第四部分-行動利益 第五部分-行動障礙 第六部分-行動線索 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 平均. 正式問卷之 Cronbach’s α (n=180) 0.91 0.94 0.89 0.74 0.79. 0.93. 註:CVI=4 分以上的題數/總題數(70 題). 表1-2 預試及正式問卷各量表之信度分析. 第四節 問卷資料統計分析 將回收的有效問卷予以資料登錄,進行資料編碼後輸入電腦,在資料輸入電 腦前後,先做資料的檢視與清理,就資料檔有否存在不應出現的數值或是受訪者 回答不合邏輯處進行檢查,以防得到錯誤的分析結果。在資料檔的類別變項中如 出現不合理值,即找出原來的問卷加以更正資料;而連續變項的檢視,即用是否 出現極偏值來檢查資料的正確性。另外在變項之間若出現邏輯錯誤時,除查原來 的問卷來確定受訪者回答的答案外,確實有邏輯上的問題時,再度與受訪者聯絡 確認其答案,修正完成後,以SPSS 2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描述 22.

(31) 性統計擬採用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而推論性統計擬採用 Chi-square、T-Test、Pearson correlation、Logistic Regression。.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節共分為三節,將調查回收資料加以分析,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假設, 呈現結果。第一節研究對象的各類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分析;第二節為敘述性及雙 變項分析,描述未篩檢者及已篩檢者兩群樣本分布情形,及利用卡方檢定來分析 變項之間是否達到統計上的相關;第三節為針對是否接受確診就醫在卡方檢定中 有顯著差異者進行羅吉斯迴歸分析之結果,了解確診就醫行為之重要預測因子。. 第一節 研究對象整體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採方便抽樣方式,針對在2012~2013年間曾做過大腸癌篩檢且報告為 陽性的大寮區社區民眾進行調查,得有效問卷200份,已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個 案100人,未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個案100人,經由訪視調查結果得知未進一步做 大腸鏡檢查個案中有20人有進一步做檢查,例如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糞便潛 血檢查等…,但因不符合國健署規定的大腸鏡檢查或乙狀結腸鏡加鋇劑攝影,故 排除。研究對象人口學分佈情形,列入統計分析共有180人,其中已進一步做大 腸鏡檢查個案100人,未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個案80人(表1-3)。. 表 1-3 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收案情形(N = 180) 接受大腸鏡確診轉介狀況 已轉介 未轉介. 人數 100 80. 百分比(%) 55.6 44.4. 結果如表1-4所示,女性有101人(56.1%),男性有79人(43.9%),整體樣本 年齡平均62.66歲(標準差= 7.1歲),其年齡之分布,以60-69歲佔41.7%最多,其 次為59歲以下佔36.7%,以70歲以上佔21.7%最少,如國外文獻報告( Eisner EJ, 2003 )超過65歲以後,做癌症篩檢的意願就大幅降低。 23.

(32) 教育程度以國小(含自學識字或私塾)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8.3%(69 人),其次以國中,佔全部研究對象23.9%(43人)。再其次為高中/高職,佔全部研 究對象的16.7%(30人),最少的是專科/大學以上,佔全部研究對象的5.0%(9人)。 婚姻狀況以已婚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86.7%(156人),其次為喪偶,佔 全部研究對象的6.7%(12人),離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4.4%(8人),未婚只有2.2%(4 人)。 目前工作以固定工作、自雇者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0.0%(54人),其次 是退休,佔全部研究對象的28.9%(52人)。家管佔全部研究對象的26.7%(48人), 失業或待業佔全部研究對象的7.2%(13人),兼差、臨時工佔全部研究對象的 3.9%(7人) ,最少的是其他,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3%(6人)。 自覺經濟狀況以選擇還好的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53.3%(96人),其次是 勉強過得去,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1.1%(56人) ,覺得不夠佔全部研究對象的 7.2%(13人),相當足夠佔全部研究對象的4.4%(8人) ,最少的是非常不夠,佔全 部研究對象的3.9%(7人)。 居住狀況以與家人同住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93.3%(168人),獨居生活 佔全部研究對象的6.7%(12人)。 家族中是否有人罹患癌症以否的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52.2%(94人),是 的佔全部研究對象的26.7%(48人),不知道的佔全部研究對象的21.1%(38人)。 家族中是否有人得大腸癌以否的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69.4%(125人), 不知道的佔全部研究對象的19.4%(35人),是的佔全部研究對象的11.1%(20人)。. 24.

(33) 表 1-4 研究樣本人口變項與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 總數. 變項名稱 n. 未轉介. %. n. %. 已轉介 n. %. p-value. 性別 0.214 男性 79 43.9 31 38.8 48 48.0 女性 101 56.1 49 61.3 52 52.0 $ 年齡 (Mean±SD) 62.7 7.1 65.1 7.0 60.7 6.6 <0.001*** 年齡分層 <0.001*** 59 歲以下 66 36.7 19 23.8 47 47.0 60 至 69 歲 75 41.7 32 40.0 43 43.0 70 歲以上 39 21.7 29 36.3 10 10.0 # 教育程度 0.002** 不識字 29 16.1 20 25.0 9 9.0 國小(含自學識字或 69 38.3 33 41.3 36 36.0 私塾) 國中 43 23.9 19 23.8 24 24.0 高中/高職 30 16.7 7 8.8 23 23.0 專科/大學以上 9 5.0 1 1.3 8 8.0 婚姻狀態# 0.977 未婚 4 2.2 2 2.5 2 2.0 已婚 156 86.7 70 87.5 86 86.0 離婚(含分居) 8 4.4 3 3.8 5 5.0 喪偶 12 6.7 5 6.3 7 7.0 # 目前的工作 0.053 固定工作、自雇 54 30.0 18 22.5 36 36.0 兼差、臨時工 7 3.9 4 5.0 3 3.0 家管 48 26.7 23 28.8 25 25.0 失業或待業 13 7.2 7 8.8 6 6.0 退休 52 28.9 28 35.0 24 24.0 其他 6 3.3 0 0.0 6 6.0 註:$使用 t-test;#使用 Fisher exact test;無標註者為 chi-squared test; *P<0.05 ,**P<0.01 ,***P<0.001。. 25.

(34) 表 1-4 研究樣本人口變項與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續) 變項名稱. n. 總數 %. n. 未轉介 n. 已轉介 % n. p-value. 自覺經濟狀況# 0.195 相當足夠 8 4.4 1 1.3 7 7.0 還好 96 53.3 39 48.8 57 57.0 勉強過得去 56 31.1 29 36.3 27 27.0 不夠 13 7.2 7 8.8 6 6.0 非常不夠 7 3.9 4 5.0 3 3.0 居住狀況 0.137 與家人同住 168 93.3 72 90.0 96 96.0 獨居生活 12 6.7 8 10.0 4 4.0 家族中是否有人罹患癌症 0.001*** 是 48 26.7 18 22.5 30 30.0 否 94 52.2 35 43.8 59 59.0 不知道 38 21.1 27 33.8 11 11.0 家族中是否有人得大腸癌 0.006** 是 20 11.1 8 10.0 12 12.0 否 125 69.4 48 60.0 77 77.0 不知道 35 19.4 24 30.0 11 11.0 註:#使用 Fisher exact test;無標註者為 chi-squared test;*P<0.05 ,**P<0.01 , ***P<0.001。. 健康狀況與大腸癌檢查相關經驗中(表 1-5)沒有罹患痔瘡、大腸瘜肉、胃潰 瘍者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 49.4%(89 人);沒有罹患慢性疾病者居多,佔全部 研究對象的 46.1%(83 人);其次是高血壓佔全部研究對象的 36.1%(65 人),糖尿 病 16.1%(29 人),續上題是否已接受醫師藥物治療,以有接受醫師藥物治療者的 居多佔 93.8%(91 人)。曾經篩檢次數中,以沒有篩檢過居多佔 66.1%(119 人), 曾經鏡檢次數以沒有鏡檢過居多佔 96.1%(173 人)。. 26.

(35) 表 1-5 研究樣本健康狀況大腸癌檢查相關經驗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 變項名稱. 總數 n. 您是否(曾)罹患下列疾病 無 89 痔瘡 50 大腸瘜肉 47 胃潰瘍 21 經醫師診斷,您罹患哪些 慢性疾病 無 83 高血壓 65 糖尿病 29 癌症 7 氣喘 1 高血脂 15 腦中風 7 心臟病 9 其他 12 續上題是否已接受醫師藥 物治療(上題選無者免答)# 是 91 否 6 曾經篩檢次數 0 119 1 43 2 18 # 曾經鏡檢次數 0 173 1 6 2 1. %. 未轉介 n %. 已轉介 n %. p-value --. 49.4 27.8 26.1 11.7. 48 21 10 6. 38.4 16.8 8.0 4.8. 41 29 37 15. 41.0 29.0 37.0 15.0 --. 46.1 36.1 16.1 3.9 0.6 8.3 3.9 5.0 6.7. 40 27 12 2 0 0 3 4 6. 32.0 21.6 9.6 1.6 0.0 0.0 2.4 3.2 4.8. 43 38 17 5 1 15 4 5 6. 43.0 38.0 17.0 5.0 1.0 15.0 4.0 5.0 6.0 0.688. 93.8 6.2. 37 3. 92.5 7.5. 54 3. 94.7 5.3. 66.1 23.9 10.0. 59 15 6. 73.8 18.8 7.5. 60 28 12. 60.0 28.0 12.0. 0.152. 0.537 96.1 3.3 0.6. 77 2 1. 96.3 2.5 1.3. 96 4 0. 96.0 4.0 0.0. 註:#使用 Fisher exact test;無標註者為 chi-squared test;*P<0.05, **P<0.01,***P<0.001。. 27.

(36) 健康生活習慣中(表1-6)您過去一年來吸菸情形以從不吸菸的居多,佔全部 研究對象的66.1%(119人),其次是已戒菸佔全部研究對象的15.6%(28人),最少 的是應酬才抽,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9%(7人),您過去一年來喝酒情形以從不喝 酒的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62.8%(113人),其次是已戒酒,佔全部研究對象的 15.6%(28人),最少的是每天一杯以下,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3%(6人)。您過去一 年來嚼檳榔情形以從不嚼檳榔的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83.9%(151人),其次是 已戒,佔全部研究對象的14.4%(26人),最少的是每天一包以下,佔全部研究對 象的0.6%(1人)。您每天有吃到五種以上蔬菜和水果嗎?以有的居多,佔全部研究 對象的46.1%(83人),其次是不一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7.2%(67人),最少的是 沒有,佔全部研究對象的16.7%(30人)。您每週有運動習慣嗎?以有,但未達每週 達150分鐘的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50.0%(90人),其次是沒有,佔全部研究對 象40.6%(73人),最少的是有,每週達150分鐘,佔全部研究對象的9.4%(17人)。. 28.

(37) 表 1-6 研究樣本生活習慣與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 變項名稱. 總數 n %. 未轉介 n %. 已轉介 n %. p-value. 您過去一年來吸菸情形是# 0.120 從不吸菸 119 66.1 54 67.5 65 65.0 已戒菸 28 15.6 12 15.0 16 16.0 應酬才抽 7 3.9 5 6.3 2 2.0 每天 20 支以下 16 8.9 8 10.0 8 8.0 每天 20 支以上 10 5.6 1 1.3 9 9.0 # 您過去一年來喝酒情形是 0.562 不喝酒 113 62.8 50 62.6 63 63.0 已戒酒 28 15.6 10 12.5 18 18.0 應酬才喝 26 14.4 15 18.8 11 11.0 每天一杯以下 6 3.3 2 2.5 4 4.0 每天一杯以上 7 3.9 3 3.8 4 4.0 您過去一年來嚼檳榔 0.833 情形是# 不嚼檳榔 151 83.9 67 83.8 84 84.0 已戒 26 14.4 11 13.8 15 15.0 應酬才吃 2 1.1 1 1.3 1 1.0 每天一包以下 1 0.6 1 1.3 0 0.0 您每天有吃到五種以上蔬 0.557 菜和水果嗎 沒有 30 16.7 16 20.0 14 14.0 有 83 46.1 35 43.8 48 48.0 不一定 67 37.2 29 36.3 38 38.0 您每週有運動習慣嗎 (每 0.041* 週達 150 分鐘以上)# 沒有 73 40.6 37 46.3 36 36.0 有,但未達每週達 150 90 50.0 40 50.0 50 50.0 分鐘 有,每週達 150 分鐘 17 9.4 3 3.8 14 14.0 註:#使用 Fisher exact test;無標註者為 chi-squared test;*P<0.05 ,**P<0.01 , ***P<0.001。. 29.

(38) 第二節 敘述性及雙變項分析 一、 是否接受轉介之人口學變項因素 針對人口學特性進行二組樣本比較(表1-4),發現未轉介者與已轉介者在性 別(P=0.214)、婚姻狀況(p =0.977)、目前工作情形(p =0.053)、自覺經濟 狀況(p=0.195)及與家人同住狀況(p =0.137)等人口學特性無達到統計上之分 佈差異。在年齡方面(p =<0.001)、教育程度(p =0.002)、家族中是否有人罹 患癌症(p =0.001)、家族中是否有人罹患大腸癌(p =0.006);卡方檢定分析 看出達到統計顯著差( p<0.05 )。未轉介者顯著較已轉介者高齡,顯示社區民眾 年齡越大時,其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意願可能越低。 就教育程度來看,未轉介者以國小(含自學識字或私塾)居多,佔41.3%(33 人),其次以不識字,佔25.0%(20人)。再其次為國中,佔23.8%(19人),最少的 是專科/大學以上,佔1.3%(1人) ;已轉介者國小(含自學識字或私塾)佔36.0最 多(36人),其次為國中,佔24.0%(24人),最少的是專科/大學以上,佔8.0%(8人), 整體來看已轉介者顯著較未轉介者教育程度偏高。 受訪者家族中是否有人罹患癌症此項目,結果顯示未轉介者中以否的居 多,佔43.8%(35人),不知道的佔33.8%(27人) ,是的佔22.5%(18人);已轉介者 中以否的居多,佔59.0%(59人),是的佔30.0%(30人) ,不知道的佔11.0%(11人); 已轉介者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比未轉介者人數多,可能原因是家族中有人罹患癌 症會讓家中其他成員較有危機意識。 受訪者家族中是否有人罹患大腸癌此項目,結果顯示未轉介者中以否的居 多,佔60.0%(48人),不知道的佔30.0%(24人) ,是的佔10.0%(8人);已轉介者 中以否的居多,佔77.0%(77人),是的佔12.0%(12人) ,不知道的佔11.0%(11人); 已轉介者家族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比未轉介者人數多,可能原因也是同家族中有人 罹患癌症一樣會讓家中其他成員較有危機意識。 在健康狀況與大腸癌檢查相關經驗中(表1-5),檢測二組樣本發現,未轉介 者中以沒有罹患痔瘡、大腸瘜肉、胃潰瘍者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8.4%(48 人);沒有罹患慢性疾病者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2.0%(40人);其次是高血壓 佔全部研究對象的21.6%(27人),糖尿病9.6%(12人),續上題是否已接受醫師藥 物治療,以是的居多佔92.5%(37人)。曾經篩檢次數中,以沒有篩檢過居多佔 30.

(39) 73.8%(59人),曾經鏡檢次數以沒有鏡檢過居多佔96.3%(77人)。 已轉介者中以沒有罹患痔瘡、大腸瘜肉、胃潰瘍者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 41.0%(41人);沒有罹患慢性疾病者居多,佔全部研究對象的43.0%(43人);其次 是高血壓佔全部研究對象的38.0%(38人),糖尿病17.0%(17人),續上題是否已接 受醫師藥物治療,以是的居多佔94.7%(54.0人)。曾經篩檢次數中,以沒有篩檢 過居多佔60.0%(60人),曾經鏡檢次數以沒有鏡檢過居多佔96.0%(96人)。卡方檢 定分析可以看出是否接受轉介與健康狀況大腸癌檢查相關經驗中此因素均未達 到統計顯著差異(p<0.05)。 在健康生活習慣項目方面(表1-6),檢測二組樣本間的差異,發現除了每週 有運動習慣;卡方檢定分析有達到統計顯著差異( p<0.05 ),其他的過去一年吸 菸情形、過去一年喝酒情形、過去一年嚼檳榔情形、每天有吃到五種以上蔬菜和 水果皆無顯著差異。您每週有運動習慣嗎? 結果顯示未轉介者中以有,但未達每 週達150分鐘的居多50.0%(40人),其次是沒有46.3%(37人),最少的是有,每週 達150分鐘3.8%(3人);已轉介者中以有,但未達每週達150分鐘的居多50.0%(50 人),其次是沒有36.0%(36人),最少的是有,每週達150分鐘14.0%(14人),已轉 介者有運動習慣的人比未轉介者人數多。 二、 是否接受轉介之知識因素 受訪者知識因素(表1-7)中,可看出已轉介組的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答對題數答 對5題比例為74%,高於未轉介組的40%,從表1-8進一步分析各題答對之比率,已 轉介之研究樣本在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答對題目的比例皆高於未轉介組。由表 1-9顯示研究對象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與否接受轉介行為有達到顯著差異( P< 0.001),已轉介的個案其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較未轉介組高。. 表 1-7 研究樣本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正確答題之分布情形 答對題數 0 1 2 3 4 5. 已轉介(n=100) n 8 5 4 3 6 74. 31. % 8.0 5.0 4.0 3.0 6.0 74.0. 未轉介(n=80) n 19 6 8 6 9 32. % 23.8 7.5 10.0 7.5 11.3 40.0.

(40) 表 1-8 研究樣本大腸癌確診相關知識答對題目之分布情形 題號 3-1 3-2 3-5 3-6 3-7. 已轉介(n=100). 變項名稱 大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大 腸癌 定期篩檢是預防大腸癌的方 法之一 糞便潛血檢查目的是用來篩 檢大腸癌 糞便潛血檢查報告結果陽性 之後,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結果陽性(異常)要透 過大腸鏡才能確定診斷. 未轉介(n=80). n. %. n. %. 85. 85.0. 50. 62.5. 87. 87.0. 54. 67.5. 82. 82.0. 47. 58.8. 82. 82.0. 45. 56.3. 80. 80.0. 40. 50.0. 表 1-9 研究樣本大腸癌確認相關知識與是否有轉介之關聯 變項名稱. 已轉介(n=100) Median IQR. 未轉介(n=80) Median IQR. p-value. <0.001*** 大腸癌正確相關知識 5 4-5 4 1-5 註:使用 Wilcoxon Rank sum test;*P<0.05,**P<0.01,***P<0.001 三、是否接受轉介之健康信念因素 受訪者健康信念因素中,易感性認知(表1-10)二組人在的認為身體若是沒有 什麼不舒服,就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也不需要進一歩檢查;已轉介者不知道 佔9.0%、是佔26.0%、不是佔65.0%;未轉介者不知道佔30.0%、是佔21.3%、不 是佔48.8%。進行卡方檢定分析可看出,認為身體若是沒有什麼不舒服,就算糞 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也不需要進一歩檢查與是否有接受轉介達統計上顯著相關 ( p<0.05 )。顯示已轉介組對易感性的憂患意識較未轉介組高;而呈現此未轉介 組對於自身罹患大腸癌之可能性的意識偏低。嚴重性認知(表1-11) 已轉介組對 嚴重性的認知較未轉介組高,但卡方檢定分析,大腸癌是嚴重疾病與是否有接受 轉介未達統計上顯著相關( p=0.35 )。. 32.

(41) 表 1-10 研究樣本之易感性認知與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 題號. 是. 變項名稱. 不是. n. 3-3 您的身體若是沒有什 麼不舒服,就算糞便 已轉介 潛血檢查結果陽性也 不需要進一歩檢查 未轉介 6-4 擔心檢查報告結果 已轉介 未轉介. 不知道 n %. %. n. %. 26 60.5. 65. 62.5. 9. 27.3. 17 39.5. 39. 37.5. 24. 72.7. 33 58.9 63 54.3 4 50.0 23 41.1 53 45.7 4 50.0 註:使用 chi-squared test;*P<0.05 ,**P<0.01 ,***P<0.001。. p-value 0.002**. 0.801. 研究樣本之易感性認知與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續) 非常同意 題號. 同意. 不同意. 變項名稱. n 5-23 不相信糞便潛血檢查 已轉介 1 的準確性 未轉介 5 註:使用 Fisher exact test. % 16.7 83.3. n 15 15. % 50.0 50.0. n 79 57. % 58.1 41.9. 非常不 p-value 同意 n % 5 62.5 0.220 3 37.5. *P<0.05 ,**P<0.01 ,***P<0.001. 表 1-11 研究樣本之嚴重度認知與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 題號. 變項名稱. 大腸癌是嚴重的疾病 是 不是(含不知道) 註:使用chi-squared test. 已轉介 n %. 未轉介 n %. p-value. 3-4. 0.352 75 25. 75.0 25.0. 55 25. 68.8 31.3. 行動利益中(表 1-12) 「早期發現大腸癌治療效果比較好」 (p=0.002) 、 「接 受大腸鏡或大腸攝影檢查,可以幫助您早期發現大腸癌」(p=0.003) 、 「了解大腸 癌及大腸鏡檢查過程後會比較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 (p=0.032) 、 「定期健康檢查 對自己的健康很重要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 (p=0.007) 、 「身體保持健康,對 家人很重要」 (p=0.011);與是否有接受轉介達統計上顯著相關(p<0.05)。 呈現二組人間在行動利益表現上,顯示已轉介組對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有較 正向的看法,而對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益處之感受,促使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之 行為。「若是不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會讓家人擔心」、「若使用無痛大腸鏡會比 較願意接受檢查」 、 「若補助相關費用會比較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則未達到統計 顯著差異(p<0.05)。 33.

(42) 表 1-12 研究樣本之行動利益與是否有接受轉介之關聯 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非常同意 n %. 同意 n %. 不同意 n %. 非常不同意 n %. p-value. 早期發現大腸癌治 已轉介 療效果比較好 未轉介 接受大腸鏡或大腸 已轉介 攝影檢查,可以幫 助您早期發現大腸 未轉介 癌 若是不到醫院做大 已轉介 腸鏡檢查,會讓家 人擔心 未轉介. 50 22. 69.4 30.6. 46 50.6 45 49.5. 3 27.3 8 72.7. 1 5. 16.7 83.3. 0.002**. 48. 69.6. 47 51.1. 4 26.7. 1. 25.0. 0.003**. 21. 30.4. 45 48.9. 11 73.3. 3. 75.0. 37. 66.1. 50 56.2. 11 37.9. 2. 33.3. 19. 33.9. 39 43.8. 18 62.1. 4. 66.7. 若使用無痛大腸鏡 會比較願意接受檢 查 若補助相關費用會 比較願意接受大腸 鏡檢查 了解大腸癌及大腸 鏡檢查過程後會比 較願意接受大腸鏡 檢查 定期健康檢查對自 己的健康很重要可 以了解自己的健康 狀態 身體保持健康,對 家人很重要. 已轉介. 45. 60.8. 37 50.0. 17 63.0. 1. 20.0. 未轉介. 29. 39.2. 37 50.0. 10 37.0. 4. 80.0. 已轉介. 49. 62.8. 41 54.0. 9 42.9. 1. 20.0. 未轉介. 29. 37.2. 35 46.1. 12 57.1. 4. 80.0. 已轉介. 38. 65.5. 55 55.6. 5 27.8. 2. 40.0. 未轉介. 20. 34.5. 44 44.4. 13 72.2. 3. 60.0. 已轉介. 43. 71.7. 51 49.0. 6 40.0. 0. 0.0. 未轉介. 17. 28.3. 53 51.0. 9 60.0. 1. 100.0. 已轉介 未轉介. 45 20. 69.2 30.8. 51 50.0 51 50.0. 3 27.3 8 72.8. 1 1. 50.0 50.0. 變項名稱. 註:使用 Fisher exact test;*P<0.05 ,**P<0.01 ,***P<0.001. 34. 0.059. 0.194. 0.134. 0.032*. 0.007**. 0.011*.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目前,只有 ConTEXt Minimals(ConTEXt 最小包)提供了最新的 ConTeXt 版本并且可以使之与 系统所安装的其它 TeX 发行版友好共存。本章介绍 ConTEXt

星星因地球自轉而東升西落,看了三小時後,天體相當於向 西移動了 45 度,故A 天狼星還未升到中天。天體東升西 落,故向南觀星時,天體呈順時針轉動,因此B 南河三、 C 參宿七、D 天狼星應都平行天球赤道向西移動往圖中 的右上方;E 獵戶座約在中天附近 12.. ABDE 三者皆非聚合物,不適用於圖8的分解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