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居家服務失能老人之未滿足需求相關性探討
目錄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與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居家服務緣起與介紹 ………11
第二節 未滿足需求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17
第三節 影響未滿足需求相關因子………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變項 ………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37
第一節 基本特性 ………37
第二節 雙變項分析 ………44
第三節 多變項分析 ………51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53
第一節 討論 ………5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55
第三節 建議 ………56
參考資料 ………58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第一章緒論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探討本研究的背景、第二節則敘述本研究的重要性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民國 82 年底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之 7%,正式邁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 義的『高齡化社會』,另依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至 2009 年底台灣老年人口已超 過全台灣人口的 10%,至民國 114 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總人口的 20.1%,預估至 2050 年老年人口比例將達 35%以上。隨著人口老化伴隨而來衰老和慢性病,失能 人口於也大幅增加,如何瞭解老人的照顧需求並確實提供適切性的服務,已成為 政府需迫切面對的議題。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伴隨而來急遽增長的長期照護需求現象,日本已於 2000 年開辦長期照護保險,而南韓政府亦積極研議開辦長期照護保險之可行性(Woo, 2004),我國政府有鑒於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長期照護需求,政府近年來已積極推 動長期照護相關方案,致力於建構完善之長期照顧制度,以滿足高齡社會所需。
在長期照護保險研擬的同時,亦不能忽略長照服務系統的網絡建構,特別是在家 老化的「居家照顧」、在地老化的「社區照顧」以及機構老化的「養護照顧」之 不同機制設計的搭配性。而長期照護的服務對象應是要從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 的標地群體(target population)延伸到處於損傷(impairment)或失能(disability)
的狀態而沒有自我照顧能力的高危險群體(high-risk population);連帶地,面 對「在家老化」、「在地老化」以及「機構老化」等不同的生活樣態,點出了在長 期照護服務措施主體上也應該是要有「居家照顧」、「社區照顧」與「養護照顧」
之同時兼備且相互貫通串聯的整合性規劃。(王順民,2009)
我國長期照護政策為了落實「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理念,認為老人如
果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有尊嚴的過著有隱私的生活,乃是最基本生活品質的表徵 (吳淑瓊, 王正 et al.,2001);然而,社區照顧的理念不僅著重於老人福利的保 障,Neysmith(1997)也強調社區照顧的服務對象是鎖定於「有需要」的群眾,更 主張照顧弱勢族群不僅是家庭的責任,國家應該分擔家庭之照顧負荷;換言之,
上述「在地老化」政策的定位不僅從老人本身的角度規劃服務方案,有助於降低 老人對家庭的依賴,促使個人對照顧資源的運用可以獨立於家庭體系之外;對照 顧者而言,亦可透過多元的家庭支持方案抒解照顧歷程中的經濟與體力負荷,在 照顧津貼及居家式服務方案的推動同時,也反映了照顧者在經濟及服務上的需 求,顯示我國的長期照顧政策的定位已從家庭主義優先取向逐漸往「去家庭化」
(de-familizatiion)軸線發展,國家也正式宣示與家庭系統共同分擔照顧重責。
我國長期照顧政策顯然正積極朝著擴充社區及居家式服務方案以滿足老人 的照護需求為主,並發展多項的家庭及社區服務支持方案。然而,檢視我國居家 服務概況可發現,雖然居家服務方案已執行多年,服務對象從中低收入戶擴大至 一般民眾,從內政部統計處 2003 年的資料顯示,服務提供量僅有 14,594 人,
佔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的 0.7%,亦即每 1,000 位 65 歲以上老人中,只有 7 位 接受居家服務;至 2009 年底資料統計,在 25 縣市的居家服務單位中計有 123 個單位提供服務,總計有 2,488,373 人次/24,92 人接受服務;每單位每月約提 供 1,686 人次之服務量(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短短五年其服務提供 量的比例亦有增加之趨勢。但是國內學者探討居家支持服務等利用行為的影響因 素,研究結果發現傳統觀念乃是影響民眾使用居家服務的顯著變項之一(紀玫如 等,2006;陳正芬、吳淑瓊,2006;曾淑芬等,2004);換言之,家庭主義此一傳統觀 念根深蒂固地影響老人及照顧者對長期照顧方案的使用行為;即使國家及市場部 門已提供多元的福利服務方案,但老人及家庭照顧者在社會傳統價值的包袱下使 用上述服務方案的態度似乎仍未改變;雖然此現象不僅發生在我國社會,許多研 究都已提出類似的論述(Collins, Stommel, King, & Given,1991; Heenan,
2000; Stommel, Collins, Given, & Given, 1999)。
誠然,老人因健康狀況惡化而無法執行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被視為是機構化的 主要危險因素,但因大多數功能障礙老人獲得來自家庭成員的協助而得以繼續留 住在社區當中(Allen & Mor,1997; J. Wiener,2003)。但遺憾的是,過去研究諸 多探討全國性老人居家服務的使用情形及調查,很少人針對某縣市探討到老人及 其照顧者的真正照顧需求是否達滿足程度?值得注意的是,當老年人需要照顧協 助但卻無法滿足需要時,往往會導致生活意外事件的發生(如跌倒或燙傷)、醫 療服務利用率的增加、甚至提高住進機構的機會與死亡率(Allen & Mor, 1997; Desai, Lentzner, & Weeks, 2001; Tennstedt, Crawford, & Ckinlay, 1993)。據此,照顧需求的表達及照顧需求是否獲得滿足被視為功能障礙老人是 否需要長期照顧服務之重要指標(Tennstedt, McKinlay, & Kasten, 1994)。
目前國內外已累積為數可觀的長期照顧需求評估研究資料,檢視我國 65 歲 以上的老人的照顧需求,推估日常生活活動(ADLs)需要協助的比例介於 3.22
﹪至 33.3﹪之間,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s)需要協助的比例從 16.9﹪至 60.0﹪不等,顯示我國長期照護需求的比例頗高(莊坤洋,陳育慧,曹愛蘭, &吳淑 瓊,2004)。不過,依據內政部調查(2000)結果顯示,65 歲以上生活無法自理的 老人有 77.21%,由家人自行照顧。然而,如前述所說,當功能障礙者透過家庭 等非正式體系獲得協助後,其照顧需求是否切實獲得滿足可謂政策介入的關鍵因 素。事實上,近年來有些研究考量多數有照顧需求者都已透過家庭等非正式體系 獲得協助,認為正式體系之長期照護服務方案的類型及取向顯然有重新評估之必 要,而未滿足需求(unmet need)的盛行率即是修正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Kennedy, 2001)。
具體言之,發生在長期照護狀況下未滿足需求(Unmet need)係指個人因身 體功能障礙而需要協助,但這一協助卻無法獲得或未能獲得充分滿足(Allen,
1994; Allen & Mor, 1997; Branch, 2005; Kennedy, 2001; Shea et al., 2003;
J. Williams, Lyons, &Rowland,1997),這是目前未滿足需求相關研究中最常引 用的定義;此外,LaPlante (2004) 等人將未滿足需求定義為表達性需求與感覺 性需求間的落差。目前國內在探討未滿足需求以及其相關因子方面的研究極少,
但國外自 1980 年代後已逐步累積未滿足需求之相關研究,研究對象從身體功能 障礙者拓展至特定疾病患者(如癌症或 AIDS)的照顧需求滿足程度的評估。檢 視目前未滿足需求(unmet need)盛行率之相關研究,其推估比率範圍介於 2.6%
至 34.6%間,推估範圍的差異主要來自研究者對照顧需求定義及未滿足需求等級 定義之不同(Newcomer, Kang, LaPlante, & Kaye, 2005)。如 Kennedy 運用 美國 1994 至 1995 年舉辦之具全國代表性的調查研究-The Adult Disability Follow-Back Survey(DFS-A)分析 25,805 位 18 歲以上功能障礙者的資料,
發現近 30%受訪者需要更多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方面的協助,而如果納入工具性日 常生活活動功能障礙項目,則表達有未滿足需求者的比例將提高到 60%以上 (Kennedy, 2001)。Lima 及 Allen (2001) 亦運用同一筆調查研究分析未滿足 需求的盛行率,但將未滿足需求分為「沒有未滿足需求」(no unmet need)、「部 分需求未獲得滿足」(inadequate help)及「有需求但完全未獲得協助」(no help at all)及三個等級,發現照顧需求皆可獲得滿足的個案約為 78%,18.4%的個 案表達部分需求未獲得滿足,值得關注的是,約有 3.6%的個案表達當其有照顧 需求時,完全無法獲得協助。
進一步分析影響未滿足需求的相關因素,包括功能障礙者的性別、年齡、家 庭收入、失能程度、居住情形及照顧資源皆與未滿足需求的表達皆達到統計上顯 著相關,其中女性、年齡越大、罹患越多疾病、失能程度越嚴重、獨居者發生未 滿足需求的比例較高(Allen & Mor,1997; Lima & Allen, 2001; Thomas & Payne, 1998)。
本文預期能藉由問卷訪查以瞭解台北市該失能老人使用居家服務的真實面 貌及潛藏下的未滿足需求,以檢視台北市居家服務使用老人之未滿足需求及相關 影響因子,進而規劃適當的長期照護政策,以維持居家服務與非正式照顧體系的 平衡關係,促使失能老人之照顧需求獲得適切的滿足。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與目的 一、研究重要性
本段從下列四個觀點說明居家服務失能老人之未滿足需求的重要性:從服務的輸 送觀點、從社會工作者的觀點、從社會政策的觀點、從研究的觀點來看:
(1)從服務的輸送的觀點:
就服務的輸送來說,現階段台北市居家服務大部分仍被視為是補充性服務而 非替代性服務,因此對於那些需求長時數者,若使用時數超過政府補助額度外就 必須自行付費。分析其原因包括:首先受到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之影響,老年父母 與子女同住的比率仍達半數以上,而居住安養護機構的比率低於 6%(內政部,
2007),因此失能老人的照顧責任仍然大部分由家庭負擔。其次,大多數的長者 還是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度過晚年。因此需求長時數者只能選擇符合現實制 度時數的規定,不然就是選擇其他的照顧資源(例如聘請外籍照顧者等),導致 居家服務難以滿足服務使用者,形成政策設計與需求滿足的落差(陳伶珠等,
2003)。因此,透過本研究期能了解目前台北市目前居家服務需求未滿足的情形,
以利未來服務輸送能有效落實,確實滿足服務使用者的需求。
(2)從實務工作者的觀點:
從實務工作實務的觀點來看,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目標之一,乃在於滿足案主 的需求,而在居家服務中的社會工作者常扮演著評估者(服務使用量的評估)、
決策者(服務使用量的決策)、資源連結者(個別化服務的連結)、倡導者(服
務使用時數與服務量的爭取等)和監督者(服務使用後的滿意度及申訴)等的角 色。但目前社會工作者在居家服務的實務上,礙於服務法規的限制,導致真正失 能者或瀕於失能者的人,無法獲得服務的協助,因此社會工作者必須透過社會行 動或研究調查等方式以瞭解案主真正的需求並為個案爭取其權益,以滿足案主的 需求。而本研究期望透過探討地區性的居家服務未滿足需求之調查,以瞭解其失 能老人與其家屬對居家服務的使用狀況與反應,並提供社會工作者在面對案主需 求時,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案主的問題。另外,有學者也認為評估需求和未滿足 需求的情況,適合作為未來長期照顧服務規劃的指標(Tennstedt et al., 1994)與 生活品質和照顧品質的重要指標(Kane & Boult, 1998 ;Mor, Guadagnoli &
Rosenstein., 1991; Lima et al., 2001)。
因此,透過瞭解居家服務未被滿足需求的情況和相關因素可以提供社會工作 者一些重要的訊息,日後將可做為工作者在未來工作的評估處遇或服務輸送過程 中的重要指引與反思。以老人為服務對象的實務工作者,其角色具有多樣性,不 論是服務的評估者、決策者、執行者、或監督者等,都需要實際去瞭解老人未滿 足需求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以減少真正服務供給時所造成的落差與負向結果。
而隨著老人人數的增加,慢性病導致身心功能障礙的比例也將隨之增加,需 要越來越多的社工人力投入長期照護的行列,然而在整個老人的照顧計畫,單從 瞭解全國的服務使用情形與現況是不足的,需進一步考量到整體地區性的資源與 需求的情形,連結資源或再創新的資源,以提供連續性及完整的照顧。因此,找 出影響失能老人的未滿足需求的影響因素,可進一步瞭解老人的需求,在政策的 制訂上將可有效,因地制宜,使社會工作的能量發揮至極大化。
(3)從社會政策的觀點:
檢視政府近年來對於人口老化所推動的社會政策包括:1998 年推動「老人
長期照護三年計畫」,1998~2007 年推動「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2001~
2003 年由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推動「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2004 年成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小組」,該小組於 2005~2006 年進行五項規劃研究 委辦案,2007 年 4 月行政院核定「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旗艦計畫我國長期照顧 十年計畫」(以下簡稱「長照十年計畫」)。其中長照十年計畫為當今政府部門 的施政主軸,預定挹注 817.36 億元經費,期在十年內建構社區化長期照護制 度。而該計畫設定的服務對象以 ADL 失能老人為主,服務項目著重居家與社區服 務。顯示政府部門對於長期照護的政策走向,著重於照顧管理機制並強化居家與 社區的照顧服務體系,以提供優質且多元化的服務項目為目標。
以台北市居家服務的發展來看,至今已超過二十年,自民國 72 年 7 月開始 規劃實施居家服務,到民國 75 年推廣至全台北市,由社會局聘僱專職的在宅服 務員(等同於目前的居家服務員)提供各項服務(蔡漢賢主編 2000:136)。
而台北市政府為了加強社區服務的推廣,於民國 93 年調整居家服務補助標準,
包括增加長時數補助、特殊需求個案專案補助、提高一般戶個案補助時數與經 費等,目的希望透過補助機制以提高並促進民眾使用居家服務之意願與習慣(陳 玲,2004)。而透過實地深入訪查居家服務失能老人的未滿足需求也將有助於政 府瞭解服務使用者確實的想法及服務需求,以供日後相關政府部門修訂其政策時 參考之依據。
(4)從研究的觀點:
關於居家服務未滿足需求的研究方面,可分為兩部分說明,一為文獻探討,
二為研究樣本。在文獻探討上,在過去探討未滿足需求的研究當中,國內除了有 莊坤洋等(2004)探討社區中失能者未被滿足需求之盛行率與其相關因素,以及 陳美碧等(1999)針對台北市北區的慢性精神病患探討心理衛生需求未滿足的相 關因素。而近期內,也有許多研究者投入,探討個人層次與地區層次因素對失能
老人未滿足需求的影響(劉懿慧,2006),以及探討失能者居家服務需求未滿足對 醫療資源利用、生活品質、入住機構及照顧者的情形(彭美琪,2007),另有針 對社區失能老人居住安排與日常生活協助未滿足需求之關係來研究(熊曉芳、吳 淑瓊,2007)。過去研究主要皆集中在需求評估相關研究(洪百薰等,1991;吳 淑瓊、梁浙西,1993;楊培珊,1996;謝美娥,2000;張宏哲,2001;吳淑瓊,
2004);而國外探討未滿足需求的文獻比較多,且多是對於某些特定服務的需求 是否有被滿足,如居家服務(Thomas & Payne, 1998; Li-Chen Hung et.al, 2002)、心理衛生(Black, Rabins,German, McGuire,Roca,1997)、健康照護需 求方面(Thomas & Payne, 1998; PaulaKersten, Lindsay Mclellan et.al, 2000;
Sharon K. Long, Jennifer King, Teresa A.Coughlin, 2005 )等等,以及部 分探討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方面的 未被滿足需求情形(Tennstedt, John & Kasten,1994; Desai et al., 2001; Lima et al., 20001; Manton, 1989; Allen & Mor, 1997;Montoya et al., 1997;
Newcomer et al., 2005),但和一般需求研究相較之下,未滿足需求研究仍屬 不多。
國內在過去只針對居家服務實施的現況與相關議題作為主要的探討,包括:
檢視台灣居家服務的現狀與檢討(吳玉琴,2002),以及針對台北市居家服務實 施現況與相關議題討論(陳淑君、莊秀美,2008);對於居家服務的議題研究,
則有針對使用居家服務失能老人生活品質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陳曉梅,
2007),和探討台北市居家服務方案論時計酬適切性之研究(陳正芬、王正,
2007)。而對於居家服務失能老人的未滿足需求調查較少文獻將兩者結合研究探 討。而在研究樣本上,過去的研究皆以全國性的文獻資料統整與分析為主,較少 聚焦於某縣市的居家服務未滿足需求之情形進行實地訪查,因此希望藉由此深入 研究以瞭解失能者及其家屬的未滿足需求情形與潛在因子,以補充研究文獻上之 缺漏。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及重要性,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目的:
(1)探討已使用居家服務之失能老人的未滿足需求情形。
(2)瞭解已使用居家服務之失能老人的未滿足需求的相關因子。
(3)瞭解已使用居家服務之主要照顧者的未滿足需求的相關因子。
(4)提供未來政府更適切性、有效性的居家服務福利措施的建議。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居家服務緣起與介紹
本節簡略述說居家服務的緣起,再者說明台北市居家服務發展概況,並整理 出居家服務內容及服務補助時數與服務地點。
一、居家服務的緣起
居家服務起源於母親離家或短暫離家時暫時代理母親照顧家庭,使家庭成員 得以維持正常生活而創設的措施,此後逐漸擴大服務對象,包括家庭中的病人、
老人、殘障者(王玠,1991)。而國內的居家服務最早稱為「在宅服務」,直到內 政部 1998 年訂定「加強推展居家服務實施方案」,才全面改稱為居家服務(陳惠 姿,2004:7~30)。目前,居家服務指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到案主家中提供各 項生活服務,目的在於協助居家罹患慢性病或無自我照顧能力者,促使其具備獨 立自我照顧能力及社會適應力,服務項目包括家事、文書、陪同就醫、膳食、復 健性、休閒服務、精神支持、協助運用社區資源等(蔡漢賢主編,2000:359 )。
二、台北市居家服務的發展歷程
台北市居家服務歷經三個發展階段,茲說明如下:
(一)服務草創期階段(1983~1996):
台北市於 1983 年開始推出低收入戶失能老人照顧之在宅服務,主要是由社 會局社工室負責,透過僱用並訓練低收入戶婦女,以提供低收入戶失能老人免費 家事服務,並提供在宅服務於當時的大同、延平二區,乃是現今的大同區,之後 逐步擴大至全市辦理(陳正芬、王正,2007)。至 1990 年,台北市市議會決議行 政部門人事精簡計畫,使得該項服務面臨了人力不足的危機,因此由台北市首度 開辦公辦民營之創舉。在 1991 年至 1992 年間,由一家受託單位(紅心字會)增 加至三家(包括立心基金會、松年長春服務中心及紅十字會),且由民間機構負
責開辦服務員的職前訓練課程,並提供第一線家事與身體照顧服務,而社福中心 社工員負責失能老人的需求評估與個案管理工作(廖瑞華,2002)。在宅服務對 象至 1992 年由原本低收入戶擴大為中低收入戶且整合多項服務而將在宅服務 更名為居家照顧服務(萬育維、羅詠娜,1993)。由於護理人員法(1994 年)明 定居家護理為衛生主管機關與醫護專業人員負責業務,因此社會局便將居家服務 中居家護理項目轉移至衛生局辦理(廖瑞華,2002)。全民健保於 1995 年將居 家護理納入給付範圍中,社會局便停止居家護理服務經費補助(蔡啟源,2000)。
1996 年,居家服務由原本每日 8 小時降為每日 4 小時並成立專案小組檢討居家 服務計劃進一步將欲將服務時數縮減為每日 2 小時(廖瑞華,2002)
(二)服務法制建構階段(1997~2001)
1997 年社會局將居家服務由社工室移轉至社會局三科、四科負責。三科負 責身心障礙,透過成人個管中心來進行身心障礙者之個案評估;四科則負責失能 老人,透過各區失能老人中心進行失能老人之個案評估,經評估之後由受託民間 機構提供居家服務(廖瑞華,2002)。由於獨居失能老人死亡事件頻繁,至 1998 年乃將服務對象擴大至一般戶,規劃「失能老人照顧服務方案」,提供每月 16 小 時的免費居家服務時數,同時又增加四家居家服務機構,至此委託辦理的民間機 構共計 8 家(廖瑞華,2002;陳正芬、王正,2007)。
(三)服務擴展階段(2002 年至今):
「照顧服務產業政策」(2002 年)將居家服務視為國家主要發展照顧服務產業 項目之一,透過政府經費補助方式鼓勵私人企業加入居家服務經營者的行列,服 務對象從低收入戶擴充至一般戶。然而,新舊居家服務方案制度與服務輸送如何 接軌,成為地方政府內部與民間機構共同討論之議題(廖瑞華,2002)。台北市 社會局為了加強社區的推動,乃於 2004 年開始調整居家服務補助標準,包括增 加長時數補助、特殊需求個案專案補助、提高一般戶個案補助時數與經費,目的 在於透過補助機制來提高、促進民眾使用居家服務之意願與習慣(陳玲,2004)。
綜合以上台北市居家服務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居家服務經歷了數次制度改 革,要點如下:在服務對象部分,由低收入戶逐漸放寬為至一般戶;在服務輸送 體系部分,由原先社工室統籌經營管理低收入戶失能老人的照顧需求,逐漸演變 成依服務對象年齡與身分別劃分申請窗口;在服務體系運作執行方面,由公辦公 營的方式轉移至「民營」方式,由民間非營利組織辦理提供服務。
二、居家服務的內容
內政部「失能老人及身心障礙者補助使用居家服務計畫」(2005)及台北市「99 年度居家服務實施計畫」(2010)對於居家服務的範圍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居家 服務內容分為兩類:(1)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包含換洗衣物、環境改善、
家務與文書服務、餐飲服務、陪同或代購物品、陪同就醫等其他相關之居家服務;
(2)身體照顧服務:協助沐浴、更衣、進食、服藥、口腔清潔、如廁、翻身、
拍背、肢體關節活動、上下床、陪同散步、運動、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 等。
在服務對象上,有以下之條件限制:未領有本局臨時看護費用補助、
身心障礙者臨時及短期照顧服務、政府提供之特別照顧津貼、機構式照 顧、聘僱看護(傭)或其他相關照顧服務補助者,經評估符合下列兩款之一:
(1)設籍且實際居住本市「65 歲以上老人」以及「50 歲以上(含)之身心 障礙者」,經巴氏量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ADLs)評估進食、
移位、平地走動、穿衣、洗澡、如廁等 6 項,達 1 項以上失能者:
1、輕度失能:1 至 2 項 ADLs 失能者。
2、中度失能:3 至 4 項 ADLs 失能者。
3、重度失能:5 項(含)以上 ADLs 失能者。
(2)設籍且實際居住本市 65 歲以上獨居老人,經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
(IADLs)評估上街購物、外出、食物烹調、家務維持、洗衣服等 5
項中有 3 項需要協助,係為輕度失能。需要協助之定義係指「上街 購物」1 分以下、「外出」1 分以下、「家務維持」1 分以下、「食物 烹調」0 分、「洗衣服」0 分。
其申請程序包括申請者逕向當地縣市長期照顧各區服務站提出申請 後,經照顧管理專員到宅評估符合資格後,應檢附申請書、身分及戶籍 證明文件、其他必要之相關文件等辦理書面審查。再者,經照顧管理專 員評估結果,除評估人員註明期限外,具有 6 個月效力,接受評估者於 6 個月內身心狀況改變,得檢具 3 個月內之身心狀況改變具體證明,向 當地縣市長期照顧各區服務站申請重新評估。最後,當對於評估結果有 異議時,可以在接獲評估結果次日起 30 日內向原申請單位提出申訴,必 要時得進行複評。其申請後評估的過程除了有嚴格的專業人員把關外,
其失能者與家屬,必先經歷繁複的文件申請與漫長的等候。
表 2-1 台北市居家服務補助款支付標準 低收入-全額補助
(1.低收入戶 2.領取中 低老津 6,000 元)
中低收入-補助 10%
(1.領取中低老津 3,000 元 2.非列冊低收入身心 障礙者生活補助)
一般戶-補助 70%
失能 程度
補助時數 上限 (每日 4
小時) 長照 補助
民眾 自付
本局支付 50 元差額
長照 補助
民眾 自付
本局支付 50 元差額
長照 補助
民眾 自付
本局支付 50 元差額 輕度 25 小時 180 0 50 162 18 50 126 54 50 中度 50 小時 180 0 50 162 18 50 126 54 50 重度 90 小時 180 0 50 162 18 50 126 54 50
註 1:於春節期間(農曆除夕到初三),每小時服務費用調整為 2 倍(包含民眾 部分負擔)。註 2:服務時段需視居家服務受託單位實際可提供服務人力為準。
註 3:有關臨增性質之長時數(超過每日 4 小時)服務,前 4 小時維持原補助 標準,超過 4 小時部分不予補助 50 元差額;民眾自付額相同。
表 2-2 台北市居家服務與日間照顧(或家庭托顧)交互使用補助標準 低收入
(1.低收入戶 2.領取中低 老津 6,000 元)
中低收入
(1.領取中低老津 3,000 元 2.非列冊低收入身心 障礙者生活補助)
一般戶
失能 程度
補助單價
補助時 數上限
居家服務補助 180 元/時 日間照顧臨托 750 元/日 家庭托顧臨托 750 元/日
居家服務補助 162 元/時 日間照顧臨托 675 元/日 家庭托顧臨托 675 元/日
居家服務補助 126 元/時 日間照顧臨托 525 元/日 家庭托顧臨托 525 元/日 輕度 25 小時 (25-x)*180/750 (25-x)*162/675 (25-x)*126/525 中度 50 小時 (50-x)*180/750 (50-x)*162/675 (50-x)*126/525 重度 90 小時 (90-x)*180/750 (90-x)*162/675 (90-x)*126/525
計算方式:核定補助之時數額度,扣掉居家服務使用之時數(x),乘以各身分別 居服補助單價,再除以日照、家托臨托每日補助單價,即換算購買日 間照顧或家庭托顧之日數(取其整數)。
註 1:經評估符合長照十年計畫補助標準者,得於核定之補助額度內交互使用居 家服務。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之失能獨居長者不在此限。
註 2:選擇交互使用居家服務與日間照顧、家庭托顧者,購買日間照顧或家庭托 顧不得超過每週 3 日,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之失能獨居長者不在此限。
註 3:重度失能者是否收託,需視機構收託能力而定。
表 2-3 台北市居家服務聯絡單位
序號 機構 電話 地址
1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 23637794 10660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 南路 3 段 20 號 2 樓 2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 23700267 10045 臺北市重慶南路一
段 43 號 5 樓之 2
3 有限責任臺北市暹宸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25983321 10460 臺北市中山區林森 北路 627 號 6 樓
4 社團法人中國家庭教育協進會 25090266 25090567
10405 臺北市松江路 131 號 6 樓之 12
5 社團法人台灣傳神居家照顧協會 23576336 23577925
10055 臺北市杭州南路 1 段 77 巷 29 號
6 社團法人臺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 27398737
~38
10674 臺北市大安區樂業 街 126 號 3 樓
7 社團法人臺北縣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 23569356 10074 臺北市羅斯福路 1 段 10 號 5 樓
8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23046716 10867 臺北市萬華區德昌 街 125 巷 11 號
9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28969722 11242 臺北市北投區崇仁 路 1 段 17 巷 1 號 4 樓 10 財團法人臺北市中國基督教靈糧世界佈道
士林靈糧堂 28314795 11148 臺北市士林區士東 路 266 巷 3 弄 6 號 4 樓 11 財團法人臺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 23361500
23360111
10854 臺北市萬華區桂林 路 242 巷 4 號 4 樓之 2 12 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松年長春服務中心 25282258 10563 臺北市松山區光復
南路 23 號 2 樓 13 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恆安老人養護中心 29388696
86616365
11656 臺 北 市 政 大 二 街 147 號
14 財團法人獎卿護理展望基金會 23646040 10643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 東路 1 段 216 號 10 樓
第二節 未滿足需求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本節討論需求的意涵、未滿足需求的意涵、和文獻中有關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
一、需求和未滿足需求的意涵
在社會福利研究中,首先對需求意義分析歸納者,首推英國學者布拉德蕭
(Bradshaw)於 1972 年將需求概念分為四類,其次還有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
(Maslow)主張人類需求可分為五個需求層次,其中以布拉德蕭(Bradshaw)的 需求類別最常被引用於學術研究或政策執行層面上,依據張宏哲(2001)的整理,
分述如下:
(一)規範性需求(normative need):
由專家學者依據社會情境來界定標的人口群的需求,並透過其有關失能和需 求的專業知識,整合現存有關社區、標的人口群、和服務供給量之推估等資料以 決定需求的情形。這種規範性需求往往由專家從鉅視觀點來衡量,而衡量的標準 常是爲了維持社會結構體系的整合,而必須讓個人滿足其需求。
(二)感覺性需求(felt need):
強調由指標人口群中個人自覺性的需求,易受個人主觀與客觀因素影響,而 使個人與個人之感覺需求有很大的差異性,屬於個人主觀感受,個人真正意識到 的需求。許多服務的提供也是立基在這種自覺或自我轉介的基礎上。(易流於主 觀,乃受個人過去使用服務的經驗、對服務的認知、和他人的需要比較等因素所 影響;因此須輔以客觀性的指標。)
(三)表達性需求(expressed need):
當個人藉由行動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需求,即爲一種表達性需求,此類需求是由 感覺性需求轉變而來,屬於一種實際行動,例如對服務提供的各種要求、申復、
訴願等行動。又可稱為需要(demand),可能受供給的價格和接觸服務的各種狀
況或障礙(例如:標籤化、缺乏認知、以為自己不符資格等)所影響。
(四)比較性需求(comparative need):
又可稱為相對性需求(relative need),以相似的區域或標的人口群作為 比較,評量兩者間所得到服務的差距,強調區域間的公平,雖然有可能忽略了不 同個體或區域的主觀情形,但透過比較,能夠客觀地檢視區域的差異。比較性需 求包含在規範性需求、表達性需求、感覺性需求之中。
而本研究將探討居家服務未滿足需求的情形及其影響因素,參照 Bradshaw 的理論模式,對於未滿足需求,表達自身的需求,包含個案本身或是主要照顧者 自覺或感覺需求滿足的情形。以下則將進一步說明未滿足需求的定義與盛行率。
二、未滿足需求的定義
廣泛定義未滿足需求,是指一個人需要別人幫忙,但是沒有獲得協助。不同 研究的學者對未滿足需求的定義皆有不同,有人將其定義為有需求,但是沒有獲 得任何協助(謝穎慧、邱亨嘉、毛莉雯,2002;Manton, 1989;Tennstedt et al.,1994; Sharon et al., 2005/2006),有人將其定義為兩種情形,分別為
(1)有需求的人,沒有獲得協助、以及(2)有獲得他人協助,但是覺得協助還 不足夠(Siegelet al., 1991; Allen et al., 1997; Guadagnoli et al., 1991;
Kennedy, 2001; Lima et al., 2001; Desai et al., 2001; Hung et al., 2002; Mitchell et al., 2004; Newcomer et al., 2005),這些 都被界定為未滿足需求。另外,Donabedian (1973)更針對健康需求未滿足的狀 況區分為五大類:(引自陳美碧、尹祚芊、蔡欣玲,1999)將未滿足需求的狀況 分為個案主觀的感受以及客觀的專業標準判斷。
(一)健康需求未滿足狀況Ⅰ:個案自覺有健康狀態被評估的需要,但從醫 事專業人員的觀點認為無此必要,反之亦然。
(二)健康需求未滿足狀況Ⅱ:個案自覺有醫療服務需求,但是並未接受到
服務。
(三)健康需求未滿足狀況Ⅱ:以專業標準判定個案需接受服務,但並未接 受到服務。
(四)健康需求未滿足狀況Ⅲ:個案有運用醫療資源的需求,但並未有可用 的資源。
(五)健康需求未滿足狀況Ⅲ:以專業標準判斷有運用醫療資源的需求,但 並未有可用的資源。
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沒有得到或沒有人給予協助而受到傷害的,也認為列 為有未滿足的需求(Tennstedt et al., 1994; Allen et al., 1997)。而本研 究在未滿足需求的定義意涵上,包含有獲得他人協助,但仍覺得協助還不足夠。
三、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
在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上,以 ADL 和 IADL 為指標的未滿足需求的盛 行率來看,Tennstedt and colleagues (1994) 針對 75 歲以上的老人調查 ADL 的未滿足需求的情形,發現有低於 10%的老人有未滿足需求的情形。Allen and Mor (1997)針對 65 歲以上的老人研究發現,ADL 未滿足需求盛行率最低的項目 為『吃飯』4.3%、最高的為『移位』22.6%,而在 IADL 方面,未滿足需求盛 行率最低的為『備餐』15.9%、最高的為『做家事』34.6%。Manton (1989)分 析 1984 年美國 National Long-Term Care Survey 資料,結果指出社區中 65 歲 以上失能的老人當中,有 34.6%的人至少有一項 ADL 活動有未滿足需求的情 形,其中最低的為『吃飯』1.4%、最高的為『上廁所』27.9%,且失能程度較 嚴重者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較高。
Desai 等人(2001)的研究發現,70 歲以上失能者當中,有 20.7%的人至 少有一項 ADL 未滿足需求的情形,其中未滿足需求盛行率最高的項目為『移位』
20.1%、最低的為『吃飯』10.2%。
Campbell 等人(1994)針對 1031 位 70-79 歲老年人調查 ADL 與 IADL 未 滿足需求的情形,其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最低為『吃飯』1.3%、最高為『做家 事』24.4%。Lima&Allen (2001) 針對 18 歲的人和日常生活活動需要協助的 老人之中,調查 ADL、IADL 未滿足需求的情形,其盛行率為 21.9%,其中包含 未獲得足夠的協助以及完全沒有得到協助。Mitchell 等人(2004)分析美國 1994 年到 1997 年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on Disability 資料,
以 ADL 和 IADL 所需協助的項目總數分析未滿足需求,結果發現有 21.4%的人 有未滿足需求。
此外,在我國 1996 年台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涯規劃調查以及 1999 年台灣 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的資料中(陳正芬,2006),針對年 滿 60 歲以上的老人分析 ADL 與 IADL 未滿足需求的情形,結果發現在 1996 年 ADL 未滿足需求盛行率最高的項目為『上下床』18.6%,其次為『室內走動』及
『上廁所』皆為 17.3%,在 IADL 未滿足需求盛行率,則以『家事』的比例最高
(19.8%),其次為『處理金錢』(17.8%)及打電話(17.2%);在 1999 年 方面,ADL 未滿足需求盛行率則與 1996 年相同,但比率略微升高。在 IADL 未 滿足需求盛行率方面,則以『購物』最高(19.8%),其次為『家事』(19.4
%),其餘項目皆約為 17%。
另外,以各項服務或需求為指標的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方面,例如醫療服 務、護理照顧、居家服務等,謝穎慧等人(2002)調查社區老人各項服務項目的 未滿足需求的情形,在 1998 年間,在家事服務至少有 5.8%未滿足需求的情形、
餐飲準備 4.9%、個人照護 1.6%、護理照護 1.0%、持續性照顧 0.8%、資訊提 供及轉介 6.5%、身體健康評估 12.1%、社會暨娛樂活動 2.5%。Sharon 等 人(2005/2006)調查對於醫療服務和處方藥物的未滿足需求,結果發現分別有 14.1%、11.5%的人有未滿足需求的情況。Kersten,P 等人(2000)根據各種不同 的需求,如適應、個案管理、諮商、物理治療、輪椅設備等,共 42 項的需求,
調查發現,有 89%的失能者至少有一項未滿足需求。Hung 等人(2002)針對 18 歲 以上的失能者,調查 20 項的護理服務活動的未滿足需求,發現有 44.8%的人有 未滿足需求的情形,其中未滿足需求以『胸腔照顧』67.0%最高。
從上述的說明在未滿足需求的定義上可以發現大多來自個案本身的自我表 達,較少是來自於專業判斷,有學者建議個案自我表達的未滿足需求的比率應該 要保守的和專業判斷的未滿足需求比率來比較(Morrow-Howell et al., 2001)。
除了未滿足需求的情形,但更需注意的是,未滿足需求所帶來的負向結果,如增 加健康服務的使用、不良的健康狀態、不舒服、體重減輕、脫水、跌倒、發燒、
對協助的不滿意、生活品質降低以及憂鬱的情形發生等(Sharon et al., 2005/2006; Mitchell et al., 2004; Allen & Mor, 1997)。
而過去文獻多以 ADL、IADL 為指標,並多以 ADL、IADL 作為判斷失能及需 求程度。但是少有研究針對居家服務補助項目作為未滿足需求調查的指標,因 此,本研究在未滿足需求的測量指標,除了以 ADL、IADL 作為參考指標外,主要 以居家服務補助項目作為本研究的主要指標,以助於與我國對居家服務未滿足需 求的認識與瞭解。
第三節 影響未滿足需求相關因子
過去針對未被滿足需求的研究篇幅較少,大約在1980年代以後國外才開始有 這方面的研究,且皆以國外的文獻為主。國內外文獻回顧的結果顯示:影響未被 滿足需求的因素包括:(一)老人基本特性: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
居住安排、及經濟狀況;(二)照顧者特性:性別、年齡、與老人的關係、照顧 負荷;(三)失能狀況;(四)個人照顧資源。以下針對這些變項回顧相關的文 獻:
一、老人基本特性
(一)年齡:
在年齡上,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越大,其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越高
(Manton,1989; Mor et al.,1992; Jaeil Kim,1997; Chen et al.,1998; Hung etal.,2002; Shea etal.,2003;陳正芬,2006),並有研究顯示在調查65 歲以 上失能者當中,分成65 歲到74 歲、75 歲到84 歲、以及85 歲以上,在三個年 齡層當中,以85歲以上者的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最高(Jackson,1991,林文裡,
2004)。
(二)性別:
在性別上,一些研究指出老人性別與未滿足需求有顯著相關,女性的未滿足 需求高於男性(Desai et al.,2001; Lima et al.,2001; Chen et al.,1998;Allen S M.,1994; Mor et al.,1992),其可能的原因在於女性較可能被不熟悉女性日 常生活所需的男性照顧者所照顧。但也有研究發現,同為老年失能者當中,男性 的未滿足需求高於女性(Jackson,1991,林文裡,2004),有研究指出當有需求 時,女性比男性更懂得去尋求協助,能夠獲得較多的支持,而男性則比較依賴自 己的配偶,因此女性未滿足的需求較低(Allen,Goldscheider & Ciambrone, 1999)。有關性別對未滿足需求的影響方向並不一致的情形,需待更多的研究進 一步的釐清。
(三)婚姻狀況:
在婚姻狀況上,Lima and Allen(2001)的研究發現,與有婚姻關係的人 相較之下,離婚、分居、或未婚的人比較會有完全沒有人照顧的情況發生,
因此未滿足需求較高。Chen 等人(1998)研究發現離婚或喪偶的人未滿足 需求最高,其次為從未結婚者,而有配偶或有同居者的未滿足需求最低。從 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婚姻狀況與未滿足需求之間的關係在於有無配偶,有配偶 者相對的照顧資源較多,未滿足需求也比較低。
(四)教育程度:
在教育程度上,教育程度越高者一般來說會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且較有 能力去購買照顧資源來滿足需求,教育程度低者則缺乏資源和方法去獲得正 式或非正式的資源(Turner & Marino, 1994)。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未 滿足需求的情況越高(Otero et al., 2003; Desai et al., 2001; Chen et al., 1998;
Allen SM., 1994)。Guadagnoli and Mor (1991)曾將教育程度分五個等級,結 果發現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個等級,未滿足需求的可能性就降低37%。
(五)居住安排:
在居住安排上,研究結果發現獨居者有未滿足需求的機會和情形較非 獨居者高(陳正芬,2006;Newcomer et al., 2005; Mitchell et al., 2004; Desai etal., 2001; Kennedy, 2001; Mor et al., 1992)。Shea 等人(2003)研究 發現獨居老人和與配偶或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相比較,較會有未滿足的需求。
Lima and Allen(2001)以同住的人數來看,也發現同住者越少的失能者,未滿 足需求的情形越嚴重;或許同住是滿足照顧需求的重要資源,同住者越多,資 源越多,未滿足的需求就越低。
(六)經濟狀況:
在經濟狀況上,研究顯示經濟狀況較差的人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較高,
發生未滿足需求的機會也較大(Mitchell et al., 2004; Desai et al., 2001;
Kennedy, 2001; Chen et al., 1998; Mor et al.,1992)。Allen and Mor(1997) 以購買力來間接評估經濟狀況結果,也是發現經濟狀況較差的人較會有未滿足需 求。經濟狀況代表資源,資源越多滿足需求的能力越強。
二、照顧者特性
(一)性別:
在照顧者性別上,女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常被賦予照顧人的角色,因 此,女性在照顧上投入照顧的機會和實際扮演照顧者角色的情形比男性多。
Kaye and Applegate(1990)研究參與照顧者支持團體的148 位男性,發現 男性照顧者在家事安排和個人的照顧,如ADL 上的協助,比較容易感到無 力。Allen(1994)研究發現,由男性照顧者照顧的失能者其未滿足需求是 女性照顧者的2.4 倍,或許顯示性別角色會衝擊到照顧的效能,也影響到需 求的滿足能力。
(二)年齡:
在照顧者年齡上,Siegel 等人(1991)調查483 位癌症病人與家屬照 顧者,研究發現照顧者年齡與未滿足需求有關,照顧者年齡越低,個案未滿 足需求較高,可能的原因在於越年輕的照顧者,同時有其他的角色負擔,如 工作、照顧小孩的責任等,可能因此與他們照顧個案的能力有所衝突,以致 於個案的未滿足需求較高。
(三)與老人關係:
在與個案的關係上,有研究發現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和未滿 足需求有關,Siegel 等人(1991)將與個案的關係分為配偶、親戚、非親戚 三組,結果發現由非親戚照顧的失能者未滿足需求比較高,其次為親戚;
Tennstedt 等人(1994)則將與個案關係分為配偶、兒孫、非親戚,結果同 樣發現,由非親戚照顧的失能者未滿足需求的機會比較高,其次為兒孫,可 能血緣或關係的親疏會影響照顧的提供,衝擊到照顧需求的滿足。
(四)照顧負荷:
在照顧者負荷的上,照顧者負荷和未滿足需求有關,研究結果顯示照 顧者的負荷若是比較重,失能者比較有未滿足需求的情形發生(Siegel et al., 1991; Shprpe et al., 2005),可見照顧者在承受身體、心理、社會等層面的 負荷之下,照顧的效能和滿足失能者需求的能力,也受到負向的影響。
三、失能狀況
在失能狀況上,因為失能程度越重者需要他人協助和照顧的地方也越多,因 此,照顧需求的完全滿足也比較困難。Kennedy(2001)指出需要他人協助的項 目越多,未滿足需求的機會也越高,且發現ADL 有三項以上需要協助的人,未滿 足需求的狀況是只有一項ADL 需要協助的人的兩倍以上。Mitchell 等人(2004)
研究發現當只有一項ADL 需要協助時,未滿足需求的盛行率為23.6%,但當ADL 需要協助的項目達到四項時,未滿足需求則增加到34.6%。其他相關的研究也都 有類似的結果,失能程度越高的失能者,有未滿足需求的機會比較大,且失能程 度為預測未滿足需求的最強因素(Newcomer et al., 2005; Hong Li,2004; Hung et al., 2002; Desai et al., 2001; Lima et al., 2001; Allen et al., 1997;JaeilKim, 1997; Tennstedt et al., 1994; Manton, 1989)。
四、照顧資源
在照顧資源上,是指在家庭中協助照顧者的人數,及整體平均每週照顧時 間。有研究指出照顧人數越多較不會有未滿足需求的情況(Guadagnoli et al., 1991; Mor et al., 1992; Lima et al., 2001;Mitchell et al. ,2004)。
五、照顧者勝任程度
過去研究比較少納入照顧者的勝任程度,作為預測或解釋未滿足需求的變 項,本研究特別放入研究架構之中,主要是考量該變項的重要性,從實務經驗可
以看出照顧者如果能夠勝任照顧的工作,其照顧者的負荷可能比較輕,同時也可 能使得老人的未滿足需求減少。照顧者勝任的指標主要是和照顧的工作有切身的 關係,從Levine et al.(1997)所發展的照顧者勝任程度(competence)的測量工 具可以看出該概念的指標集中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方面,包括十個項目,例如:
早上起床、洗澡、如廁、穿脫衣褲鞋襪、處理行為問題等。
綜合上述,在影響未滿足需求和主要照顧者的勝任程度的因素上,包括了:
老人基本特性: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安排、及經濟狀況;照 顧者因素:性別、年齡、與老人的關係、照顧負荷、以及代表個人需求面的失能 狀況和個人供給面的照顧資源等。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為六個小節,分別介紹本研究的研究設計、研究架構、研究變項與測 量、資料毆擊方法、研究對象及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橫斷式(cross-sectional)量化研究設計,透過問卷訪查分析探討 影響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的因素。橫斷式研究乃是針對一個時間點或在有限的時 間下,進行一次的資料蒐集,由於過去文獻已有相關的研究,足以建構研究的假 設。本研究提出的問題和假設呈現如下:
一、研究問題
(一)研究問題一:使用居家服務的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為何?
(二)研究問題二:預測使用居家服務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的相關因子有哪些?
二、研究假設
(一)研究假設一:在控制其他因子之下,老人的基本特性和他們的未滿足需 求有顯著相關。
(二)研究假設二:在控制其他因子之下,主要照顧者特性和失能老人未滿足 需求有顯著相關。
(三)研究假設三:在控制其他因子之下,老人的失能狀況和他們的未滿足需 求有顯著相關。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回顧的結果,提出研究架構,以探究失能老人基本特性、主 要照顧者特性、失能狀況以及主要照顧者的勝任程度等因素與使用居家服務之失 能老人未滿足需求之間的關係,架構呈現於下圖:
未滿足需求 居家服務補助項目:
(一) 身體照顧服務
(二) 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 老人基本特性:
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
居住安排、及經濟狀況
主要照顧者特性:
性別、年齡、與老人的關係、照顧 負荷
失能狀況:ADL、IADL
主要照顧者的勝任程度:
ADL、IADL
個人照顧資源:照顧者人數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本研究在 100 年進行,研究對象是當時正在接受台北市居家服務的失能老人 及其家屬,當時台北市有 14 所居家服務委託單位,採分層取樣的方式,選取 350 位個案,進行問卷調查,被選中的個案如果無法回答問題,且有主要照顧者,則 對主要照顧者進行問卷訪談調查。
一、研究對象:
(一) 失能者:
本案選擇台北市 14 所居家服務委託單位中已接受居家服務滿 6 個月以 上,12 個月以下之失能個案,該個案經評估符合,下列任一條件:
1.日常生活功能(ADL),有任一項失能。評估個案的依賴程度,包括十 項日常生活功能(進食、洗澡、個人衛生清洗、穿衣、大便控制、小 便控制、如廁、移位、行走能力、爬樓梯),依個案需要他人協助的程 度來計分,總分 100 分。
2.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有任三項失能。測量身體功能障礙的變 項,個案需具備較高的生活功能以料理複雜的生活,包括食物烹調、
家務維持、購物、外出、使用電話的能力、服用藥物、洗衣服、理財 等 8 項,看個案實際上有沒有從事各項活動,並依其執行程度給予不 同分數,在各項 IADL 的執行上若未達到完全獨立的狀態,便將該項 活動歸類為失能,再計算 IADL 的失能累計項目數,分數越高失能項 目越多,失能情形越嚴重。
(二) 主要照顧者:
家中主要協助失能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者,由失能老人確認誰是主要照 顧者,當老人無法確認,則由家中成員或者照顧者自我確認;主要照顧 者的定義是家中提供最多時數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方面的照顧者。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變項
本研究問卷量表參照96年11月15日行政院長期照顧制度推動小組第三次 委員會議審議通過之「長期照顧服務個案評估量表」(附錄一),以及「使用居家 服務之台北市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調查量表」(附錄二),完成「臺北市居家服務 需求調查表」(附錄三)其內容包括:
(一)失能老人基本特性:姓名、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社會福利身份別、經 濟狀況、教育程度等;(二)主要照顧者特性: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 度、與個案的關係、就業狀況、同住與否、自覺健康狀況、照顧者人數、個案家 中子女數、照顧負荷、心理健康情形(三)失能狀況:ADL、IADL、SPMSQ 錯誤 題數(四)居家服務需求:居家服務的使用、核定之居家服務時數是否能滿足其 需要、居家服務之核定服務項目、居家服務自覺需協助項目及需求時數(五)失 能老人未滿足需求(六)家庭照顧者勝任程度。
變項名稱 變項操作型定義與測量 個案基本特質變項
◎性別 個案性別(1=男性,0=女性)
◎年齡 調查時得足歲年齡,利用出生年、月,算出年齡。
◎婚姻狀況 分為 1=未婚、2=已婚、3=離婚、4=分居、5=喪 偶、6=其他
◎教育程度
分為 1=不識字、2=識字,但未曾就學、3=小學、4
=國中、5=高中、6=專科、7=大學、8=研究所以 上
◎居住安排 分為 1=獨居、2=配偶同住、3=子女同住、4=子女 家輪流住、5=親友或孫代子女、6=其他
◎社會福利身分別
分為 1=一般戶、2=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 3,000 元、3=領取非列冊低收入身心障礙者生活補 助、4=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 6,000 元低 收入戶、5=低收入戶
◎宗教信仰 分為 1=道教、2=佛教、3=基督教、4=天主教、5
=其他 照顧者特質變項
◎性別 家庭照顧者之性別(1=男性,0=女性)
◎年齡 調查時的足歲年齡,利用出生年、月,算出年齡。
◎婚姻狀況 分為 1=未婚、2=已婚、3=離婚、4=分居、5=喪 偶、6=其他
◎教育程度 分為 1=不識字、2=識字,但未曾就學、3=小學、4
=國中、5=高中、6=專科、7=大學、8=研究所以 上
◎與個案的關係 分為 1=配偶、2=未婚兒子、3=未婚女兒、4=已婚 兒子、5=媳婦、6=已婚女兒/女婿、7=孫子/孫女、
8=父母、9=兄弟姊妹、10=公婆、11=岳父母、12
=其他
◎目前就業狀況 分為 1=無工作、2=全職、3=兼職
◎與個案同住否 分為 1=同住、0=不同住
◎自覺健康狀況 分為 1=很不好、2=不好、3=普通、4=好、5=很 好
◎照顧者人數 指家庭中協助照顧者人數:人,(不包含自己);整體 平均每週照顧時
◎個案家中子女數 (包含主要照顧者):兒子:人、女兒:人
◎照顧負荷 共 22 題,照顧負荷量表分為五個範疇:身體負荷、
財務負荷、社交負荷、情緒負荷、時間負荷,等級分 為:0=從不、1=很少、2=有時、3=經常、4=常 常,各題作分數加總,分數越高表示照顧負荷越高。
◎心理健康情形 共 20 題,等級分為:0=很少(少於一天)、1=一點 點(一至二天)、2=有時或(三至四天)、3=多數時間 (五至七天)
失能狀況變項
ADL 十項日常生活活動(進食、洗澡、個人衛生清洗、穿 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移位、行走能力、
爬樓梯),依個案需要他人協助的程度來計分,總分 100 分。
IADL
八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食物烹調、家務維持、購 物、外出、使用電話的能力、服用藥物、洗衣服、理 財),依個案實際上有沒有從事各項活動,依其執行 程度給予不同分數,在各項 IADL 的執行上若未達到 完全獨立的狀態,便將該項活動歸類為失能,再計算 IADL 的失能累計項目數。
SPMSQ 認知功能評估,檢測個案的失智情形,SPMSQ 錯誤題 數:題
居家服務需求變項
居家服務的使用 是否需要「居家服務」,由居家服務員到家中幫您做 些家事或個人照顧工作? 1=需要,0=不需要 核定之居家服務時數是
否能滿足其需要
分為 1=非常滿足、2=滿足、3=普通、4=不滿足、
5=非常不滿足 自費之居家服務,願意
每小時花多少錢使用居 家服務
元/時
居家服務核定之服務頻 率
小時/ 次/週; 小時/ 次/月;合計每 月最高小時
居家服務之核定服務項 目
換洗衣物之洗滌、居家環境整理、家務服務、文書服 務、友善訪視、餐飲服務、陪同或代購生活必需用品、
陪同就醫或連絡醫療機關、協助沐浴、穿換衣服、進 食、服藥、翻身、拍背、肢體關節活動、上下床、協 助使用日常輔具器具、陪同散步、運動、其他服務等 項目,再計算核定累計服務項目數
居家服務自覺需協助項 目及需求時數
換洗衣物之洗滌、居家環境整理、家務服務、文書服 務、友善訪視、餐飲服務、陪同或代購生活必需用品、
陪同就醫或連絡醫療機關、協助沐浴、穿換衣服、進 食、服藥、翻身、拍背、肢體關節活動、上下床、協 助使用日常輔具器具、陪同散步、運動、其他服務等 項目,再計算累計自覺需協助項目數及各項服務之需 求時數
未被滿足需求
未滿足需求 居家服務核定之服務項目-自覺需協助之服務項目 家庭照顧者勝任程度
家庭照顧者勝任程度
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十項日常生活活動(進 食、洗澡、個人衛生清洗、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 制、如廁、移位、行走能力、爬樓梯),工具性日常 生活活動能力(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食 物烹調、家務維持、購物、外出、使用電話的能力、
服用藥物、洗衣服、理財等 8 項;勝任程度依序分為 5=完全勝任、4=勝任、3=普通、2=不勝任、1=
完全不勝任;再計算主要照顧者勝任度總分
一、失能老人基本特性:
影響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的老人基本特性包括:老人年齡、性別、婚姻狀 態、社會福利身份別、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安排。
本研究中的老人年齡為接受調查時的足歲年齡為主。婚姻狀況方面,則分為 未婚、已婚、離婚、分居、喪偶與其他。教育程度是指老人的最高學歷分為不識 字、識字但未受教育、小學、國中、高中、大專(學)、研究所以上,分數越高 表示教育程度越高。在居住安排方面上是指失能老人是不是一個人住,分為個案 與固定他人同住者、輪流與不同他人同住與獨居和其他類別等。社會福利身份別 方面,以一般戶、中低收入、低收入戶來比較。在宗教信仰方面,分為道教、佛 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其他等類別。
二、主要照顧者特性:
影響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的主要照顧者特性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同住與否、自覺健康狀況、照顧者人數、個案家中子女數、
照顧負荷、心理健康情形。
照顧者年齡為接受調查時的年齡。婚姻狀況方面,是指主要照顧者的婚姻 則分為未婚、已婚、離婚、分居、喪偶與其他。教育程度是指主要照顧者的 最高學歷分為不識字、識字但未受教育、小學、國中、高中、大專(學)、研究 所以上,分數越高表示教育程度越高。與個案的關係指照顧者與老人之間的關係 為何,本研究將此變項分為配偶、未婚兒子、未婚女兒、已婚兒子、媳婦、已婚 女兒/女婿、孫子/孫女、兄弟姊妹和其他等類別。就業狀況是指主要照顧者的就 業狀態,分為無工作、全職、兼職等。與個案同住與否,則表示主要照顧者是否 與個案同住,分為同住及不同住。自覺健康狀況如何,是指主要照顧者的自覺健 康情形為何,分為很不好、不好、普通、好、很好,分數越高表示自覺健康情形
越好。家中照顧者人數,計為多少人協助照顧個案,整體平均每週照顧多少小時。
個案家中子女人數,包括主要照顧者,兒子/女兒多少人。照顧負荷方面,總計 22 題,依照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量表分為五個範疇:身體負荷、財務負荷、社 交負荷、情緒負荷、時間負荷,等級分為:0=從不、1=很少、2=有時、3=經 常、4=常常,各題作分數加總,分數越高表示照顧負荷越高。心理健康方面,
總計 20 題,等級分為:0=很少(少於一天)、1=一點點(一至二天)、2=有時或 (三至四天)、3=多數時間(五至七天),分數越高表示健康情形越差。
三、失能狀況:
影響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的老人失能狀況包括:ADL、IADL。
(一) 日常生活功能(ADL),評估個案的依賴程度,包括十項日常生活活動(進 食、洗澡、個人衛生清洗、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移位、行 走能力、爬樓梯),依個案需要他人協助的程度來計分,分數越低失能狀 況越差。
(二)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測量身體功能障礙的變項,此量表測量較 為複雜的活動,個案需具備較高的生活功能以料理複雜的生活,包括食物 烹調、家務維持、購物、外出、使用電話的能力、服用藥物、洗衣服、理 財等 8 項,看個案實際上有沒有從事各項活動,依其執行程度給予不同分 數,分數越高失能項目越多,失能情形越嚴重。
四、居家服務需求
影響失能老人居家服務的需求因素包括:居家服務使用與否、核定之居家服 務時數是否能滿足其需要,分為非常滿足、滿足、普通、不滿足、非常不滿足等、
居家服務之核定服務項目、居家服務自覺需協助項目及需求時數。
五、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
本研究的應變項為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的情形,以居家服務核定服務內容為 指標。了解核定居家服務內容項目與自覺需協助之項目間的落差。
六、主要照顧者勝任程度
影響主要照顧者勝任程度因素包括:包括:ADL、IADL。
計算主要照顧者在照顧個案的 ADL 及 IADL 的勝任程度,勝任分數越高代表勝任 度越高。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使用 SPSS 17.0 統計軟體,
以檢視未滿足需求相關的變項,並以次數分配表等描述性分析,來確保資料之正 確與完整性。第二部分,使用雙變項分析以及多變項分析,茲分析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在單變項方面,類別變項以以次數和百分比進行分析,連續變項則以平均 數和標準差呈現,描述性統計分析的變項包括:個案基本特性、主要照顧者特 性、失能狀況、個人照顧資源、以及未滿足需求集中和離散的情形。
二、雙變項關係:
當自變項屬於二分的類別變項,則進行獨立t樣本檢定,三類以上的類別變 項和依變項則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連續自變項則和連續依變項進行皮爾孫相 關分析。
三、多元迴歸分析:
由於依變項未滿足需求屬於連續變項,因此,採用最小平方迴歸分析方法,檢視 在控制其他變項之下,老人基本資料、照顧者基本資料、老人失能情形、個人照 顧資源、和照顧者勝任程度等變項和未滿足需求之間的關係。在統計分析之前,
事先進行迴歸的診斷,確認迴歸的條件能夠符合,多元共線重疊的診斷結果顯示 所有自變項的 VIF 都小於 4,TOL 允差都大於 0.25,顯示沒有多元共線重疊的問 題。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描述居家服務個案及主要照顧者基本特性;第二節說 明居家服務個案與主要照顧者和未滿足需求的情形;第三節呈現個案失能狀況及 主要照顧者勝任程度與未滿足需求之間相關。
第一節 基本特性
本段呈現樣本的基本資料分析的結果,包括次數、百分比、平均數和標準差(詳 見表 4-1-1)
一、個案基本特性
本研究的個案平均年齡為 87.77 歲,女性(54%)多於男性(46%)。在婚姻 狀況方面,已婚個案佔多數為(58.3%),其次為喪偶(31.1%),依序為未婚(6.6%)、 離婚(3.4%)、分居(0.6%)。在教育程度上,『1』為不識字到『8』為研究所以 上,分數範圍為 1-8 分,其平均數為 3.84,顯示個案教育水準普遍偏低。在個 案的居住安排部分,和子女同住的比例最高為(33.4%),其次為「其他」代表和 家庭成員混合同住為(32.6%),依序是和配偶同住(26.0%)、獨居(5.4%)、親 友或孫代子女(2.3%)、子女家輪流住(0.3%)。在社會福利身份上,以「一般戶」
個案佔最多數為(78.6%),其次是「低收入戶」為(10.6%),依序為「領取中低 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 6000 元」(6.9%)、「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 3000 元」(2.6%)、「領取非列冊低收入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1.4%)。在宗教信仰方 面,信仰佛教比例最高為(39.4%),其次無信仰為(21.7%),依序為道教(19.1%)、 基督教(16.9%)、天主教(2.9%)。
表 4-1-1 個案基本特性說明
個數 N 百分比%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案基本特性
個案年齡 87.77 14.88
個案性別
男 161 46
女 189 54
婚姻狀況
未婚 23 6.6
已婚 204 58.3
離婚 12 3.4
分居 2 .6
喪偶 109 31.1
教育程度 3.84
不識字 57 16.3
識字但未曾就學 26 7.4
小學 89 25.4
國中 43 12.3
高中 64 18.3
專科 23 6.6
大學 46 13.1
研究所以上 2 .6
案主居住安排
獨居 19 5.4
配偶同住 91 26.0
子女同住 117 33.4
子女家輪流住 1 .3
親友或孫代子女 8 2.3
其他 114 32.6
社會福利身份
一般戶 275 78.6
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 3000 元 9 2.6 領取非列冊低收入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 5 1.4 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 6000 元 24 6.9
低收入戶 37 10.6
二、主要照顧者特性
在主要照顧者方面(詳見表 4-1-2),平均年齡為 72.72 歲,且以女性照顧 者(66.0%)多於男性照顧者(31.1%)。在婚姻狀況上,顯示已婚的主要照顧者 佔多數為(69.1%),其次是未婚為(17.1%),依序為離婚(6.3%)、喪偶(4.0%)、
分居(0.3%)、其他(0.3%)。在教育程度方面,『1』為不識字到『8』為研究所 以上,分數範圍為 1-8 分,其平均數為 4.84,顯示主要照顧者教育水準普遍均 高,高中的主要照顧者佔最多數為(23.7%),其次為大學(20.3%),依序為小學
(17.4%)、國中(13.7%)、專科(11.4%)、不識字(4.0%)、識字但未曾就學(3.7%)、 研究所以上(2.9%)。在與個案的關係上,以配偶的關係佔多數(43.1%)、其次 為已婚女兒/女婿(10.6%),依序為未婚女兒(10.3%)、已婚兒子(10.0%)、媳 婦(7.1%)、父母(6.0%)、未婚兒子(4.3%)、孫子/孫女(2.0%)、兄弟姊妹和 其他(1.7%)、公婆(0.3%)。在主要照顧者的就業狀況方面,無工作者佔多數為
(71.7%),其次為兼職(16.3%),再者全職(9.1%)。在與個案同住情形上,呈 現同住比例偏高(88.6%),其次不同住為(8.3%)。在主要照顧者的自覺健康狀 況方面,普通佔多數為(42.3%),其次不好為(27.4%),依序為好(13.4%)、很 不好(8.6%)、很好(5.4%)。在家中協助照顧者人數部分,其平均數為 1.06,
顯示主要照顧者協助照顧的人數平均為一人。在主要照顧者整體平均每週照顧時 間上,其平均數為 87.49。在個案家中子女數方面,其兒子平均數為 1.34,女兒 平均數為 1.38。
表 4-1-2 主要照顧者特性說明
個數 N 百分比% 平均數 標準差
主要照顧者基本資料
年齡 72.72 14.4
性別
男 109 31.1
女 231 66.0
婚姻狀況
未婚 60 17.1
已婚 242 69.1
離婚 22 6.3
分居 1 .3
喪偶 14 4.0
其他 1 .3
教育程度 4.84 1.75
不識字 14 4.0
識字但未曾就學 13 3.7
小學 61 17.4
國中 48 13.7
高中 83 23.7
專科 40 11.4
大學 71 20.3
研究所以上 10 2.9
與個案關係
配偶 151 43.1
未婚兒子 15 4.3
未婚女兒 36 10.3
已婚兒子 35 10.0
媳婦 25 7.1
已婚女兒/女婿 37 10.6
孫子/孫女 7 2.0
父母 21 6.0
兄弟姊妹 6 1.7
公婆 1 .3
其他 6 1.7
就業狀況
無工作 251 71.7
全職 57 16.3
兼職 32 9.1
與個案同住情形
不同住 29 8.3
同住 310 88.6
家中協助照顧者人數 1.06 1.08
整體平均每週照顧時間 87.49 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