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1
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普朗克量子假设16. 2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光子理论16. 3
康普顿效应及光子理论的解释16. 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6. 6
波函数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第 第 16 16 章 量子物理基础 章 量子物理基础
本章内容:
16. 5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关系16.7
电子自旋 四个量子数16. 8
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16.1 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普朗克量子假设
热辐射
:
由温度决定的物体的电磁辐射。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入射 反射
透射
吸收
辐射
物体辐射电磁波的同时也吸收电磁波。
辐射和吸收达到平衡时,物体的温度不再变化,此时单色辐出度 —
-
在一定温度T
下,物体单位表面在单位时间 内发射的波长在λ~ λ +d λ
范围内的辐射能与波 长间隔的比值,即
d ) ( ) d
( M T
T
M
) (T M λ
热辐射的特点 :
(1)
连续(2)
温度越高 , 辐射越强(3)
频谱分布随温度变化(4)
物体的辐射本领与温度、材料有关;辐射本领越大,吸收本领也越大。
黑体辐射绝对黑体
(
黑体)
:能够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且不反射 和透射的物体。黑体辐射的特点 :
•
•
与同温度其它物体的热辐射相比,黑体热辐射本领最强煤烟
约
99%
黑体模型
黑体热辐射
温度 材料性质
经典物理的解释及普朗克公式M B
瑞利 — 金斯公式
(1900
年)
维恩公式
(1896
年)
1 π
2 ) 1
(
2
5
hc kT
B e
T hc
M
普朗克公式
(1900
年)
实验曲线
普朗克常数
h = 6.626×10 -34 J·s
(为得到这一公式,普朗克提出 了能量量子化假设)
电磁 波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若谐振子频率为
v
,则其能量是hv , 2hv, 3hv , ···, nhv , ···
首次提出微观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能量连续的 观念。
普朗克常数
h = 6.626×10 -34 J·s
腔壁上的原子
(
谐振子)
能量
与腔内电磁场交换能量时,谐振子能 量的变化是
hv ( 能量子 )
的整数倍.
意义伏安特性曲线
16.2.1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
饱和电流i S (2)
遏止电压U
a
i S
:
单位时间 阴极产生的光电子数…a
m U
m 2 e
2 1 v
∝ I
(I, v)
K A
U
16.2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
i S3 i S1 i S2
I 1 I 2 I 3
-U a U
i I 1 >I 2 >I 3
U a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和
成线性关系遏止电压与频率关系曲线 和
v
成线 性关 系
i
( 实验装置示意 图 )
0
A
)
( o
a K
U ( o )
(3)
截止频率 0
(4)
即时发射:
迟滞时间不超过
10 -9
秒
经典物理与实验规律的矛盾•
电子在电磁波作用下作受迫振动,直到获得足够能量(
与光强
I
有关)
逸出,不应存在红限 0
。•
当光强很小时,电子要逸出,必须经较长时间的能量积累。•
只有光的频率 0
时,电子才会逸出。•
逸出光电子的多少取决于光强I
。•
光电子即时发射,滞后时间不超过10 –9
秒。
总结•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和光频率
成线性关系。•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取决于光强,和光的频率
无关。16.2.2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光是光子流 ,每一光子能量为
h ,
电子吸收一个光子2 2 m
1 m v A
h
(A
为逸出功)•
单位时间到达单位垂直面积的光子数为N
,则光强I = Nh .
I
越强,
到阴极的光子越多,
则逸出的光电子越多。•
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即可逸出,不需要长时间的能量积累。•
光频率 > A/h
时,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即可克服逸出功A
逸出( o = A/h)
。
结论•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和光频率
成线性关系。一铜球用绝缘线悬挂于真空中,被波长为
=150 nm
的光照射。已 知铜的逸出功为4.5eV
。铜球失去电子后带正电,电势升高,使束缚电子的势 垒也升高,设铜球表面的电势为
U ,
逸出电子的速度 为v
,铜的逸出功为A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为逸出电子的最大动能为零时,铜球电势达最高
U max
,有A U
m
h e 2
1 2
v
A U
h e max c U A h e max
c A
h
U
( 8 . 3 4 . 5 ) eV 3 . 8 ( V )
解例
铜球因失去电子而能达到的最高电势。
求
c
h c
m h 2
h c
c h m
p
光子动量
16.2.3
光(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c h m
E 2
光子能量光子质量
粒子性 波动性
光电效应的应用光电管
:
光电开关 , 红外成像仪 , 光电传感器等 光电倍增管:
( 微光 ) 夜视仪光电倍增管
θ
0
λ 0
散射线中有两种波长 0
、
,λ 0
随散射角
的增大而增大。探测器
0
16. 3 康普顿效应及光子理论的解释
16.3.1
康普顿效应X
光管 光阑散射物体
( 实验装置示意图)
散射物体不同, 0
、
的强度比不同。
经典物理的解释
经典理论只能说明波长不变的散射,而不能说明康普顿散射 电子受迫振动 同频率散射线 单色 发射
电磁波
θ
受迫振动
v 0
0 0
0 0
照射
散射物体
16.3.2
光子理论的解释能量、动量守恒
(1)
入射光子与外层电子弹性碰撞 外层电子受原子核束缚较弱 动能<<光子能量
近似自由 近似静止
静止 自由 电子
sin sin
cos cos
0
v
v c m
h
c m h c
h
2 2
0
0 m c h mc
h
θ
0
h
h
2 0 c m
mc 2
c
h 0 c
h
v
m
0
sin sin
cos cos
0
v
v c m
h
c m h c
h
2 2
0
0 m c h mc
h )
cos 2
( 0 2 2 0
2 2
2
2 c h
m v
2 0 0
2 h ( ) m c
mc
) cos 1
( )
( 0 0
2
0 c h
m
sin 2 2
) cos 1
( 2
0 0
0
λ c
c m
h c
λ c λ
λ
nm 0024
. 0
/
h m c
(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其中
(2) X
射线光子和原子内层电子相互作用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碰撞时光子不损失能量,波长不变。
自由电子
0 0
0
内层电子被紧束缚,光子相当于和整个原子发生碰撞。
光子 内层电子
外层电子 波长变大的散射线 波长不变的散射线
波长变化
结论sin 2 '
2 2
0
c m λ h
原子
强度变化波长
0
轻物质(多数电子处于弱束缚状态 ) 弱 强 重物质(多数电子处于强束缚状态 ) 强 弱
吴有 训实 验结 果
例
λ 0 = 0.02nm
的X
射线与静止的自由电子碰撞,
若从与入射线 成90 0
的方向观察散射线。求
(1)
散射线的波长λ; (2)
反冲电子的动能; (3)
反冲电子的动量。解
(1)
散射线的波长λ:
) cos 1
(
0
c m
λ h c h / m 0 c 0 . 0024 nm nm
0224 .
0 0
(2)
反冲电子的动能:
h h
E k 0
hc hc
0
eV 10
6.8 J
10 08
.
1 15 3
(3)
反冲电子的动量: h
p e
0
h
2 2
0
1 1
λ h λ
p e 4 . 5 10 23 kg m/s arctan 0 42 18 '
16.4.1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记录氢原子光谱的实验原理
16.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氢放 电管
2~3 kV
光阑
三棱镜 全息干板
(或光栅)
光 源
氢原子线状光谱
(摄谱仪)
1 ) ( 1
~ 1
2
2 n
R H k
(氢光谱的里德伯常量)
(3) k = 2 (n = 3, 4, 5, ··· ) 谱线系 —— 赖曼系 ( 1908 年)
(2)
谱线的波数可表示为k = 1 (n = 2, 3, 4, ··· ) 谱线系 —— 巴耳末系( 1880 年)
(1)
分立线状光谱
实验规律(氢原子的巴耳末线系)
经典理论的困难1 7 m 10
8 775 096
.
1
实验
R H
h E E k n |
|
(2)
跃迁假设n k
E E
16.4.2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
定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
会发射或吸收一个光子,频率 稳定
状态
•
这些定态的能量不连续•
不辐射电磁波•
电子作圆周运动v
(
定 态
)
(3)
角动量量子化假设h
r 2 =4r 1 r 2 =9r 1
v
r
向心力是库仑力2
2
0 2
π 4
1 r e m r
v
由上两式得
,
第n
个定态的轨道半径为,
3 , 2 , 1 π )
( 2 2 1
2
2 0
n r n
me n h
r n
nm 0529
.
1 0 r
2 1 2
0 2
0 2
π 8
1 π
4 1 2
1
n E r
e r
m e E
n n
n
v
能量量子化-13.6 eV
玻尔半径
轨道半径量子化:E n ( eV)
氢原子能级图
-13.6 -1.51 -3.39 0
2 1
n
E n E h
E E n k
nk
光频
n = 1 n = 2 n = 3 n = 4 n = 5 n = 6
2 1
2 1 )
( 1 E
k n
2 2
1 1
) 1 (
) 1 2
(
n n
E E n
E
E n n
c
nk nk
nk
~ 1
波数(
与实验对比)
1 7 m 10
8 775 096
.
1
实验
R H
当时实验测得
1 ) ( 1
1 ) ( 1
) 1 (
2 2
2 2
1
n R k
n k
hc E E
hc E
H
k n
理论
1 7 m 10
1 373 097
.
1
理论
R H
其中计算得到
(1)
成功地把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线结构联系起来,
从 理论上说明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光谱线结构。
意义(2)
揭示了微观体系的量子化规律,为建立量子力学奠 定了基础。
缺陷(1)
不能处理复杂原子的问题。(2)
完全没涉及谱线的强度、宽度等特征。(3)
以经典理论为基础,
是半经典半量子的理论。波动性
( , v)
粒子性(m , p)
光
+ +
实物粒子
+
?16.5.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16.5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关系
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2 2
2 0 2
/
1 c
h
c m h
mc h
E
v
2 2 0
/
1 c
m h m
h p
h v
v
v
h mc
E 2
m h
p v
频率 波长
德布罗意假设(1924
年)
:戴维孙—革末电子散射实验 (1927 年 ) ,观测到电子衍射现象。
电子 束
X
射线 衍射图样
(波长相同)
物质波的实验验证:2 2 0
/
1 c
m h p
h v
v
计算经过电势差
U 1 =150 V
和U 2 =10 4 V
加速的电子的德 布罗意波长(不考虑相对论效应)。例
解
m 0 2 eU
2
1 v
0
2 m
eU v
225 nm .
1 1
2 0
0 m e U U
h m
h
v
nm 1 .
1 0
2 0 . 0123 nm
根据 ,加速后电子的速度为
根据德布罗意关系
p = h /λ
,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波长分别为
说明电子波波长
<<
光波波长电子显微镜分辨能力 远大于
光学显微镜
16.5.2
不确定关系(1)
动量 — 坐标不确定关系微观粒子的位置坐标
x
、动量 分量
p x
不能同时具有 确定的值。p x
x
、
分别是x , p x
同时具有的不确定量,则其乘积下面借助电子单缝衍射试验加以说明。
2
p x
x
(海森伯坐标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
/ h p
电子 束
x
x sin
电子经过狭缝,其坐标
x
的不确定量为 △x
;电子落在中央大部分 明纹
△ x
动量分量
p x
的不确定量为 sin p
x h
p
p x
sin /
,则 x p x h
减小缝宽△ x, x
确定的越准确
p x
的不确定度,
即△ p x
越 大粒子的波动性 不确定关系
结论:(1
)微观粒子没有确定的轨道;( 2 )微观粒子不可能静止。子弹(
m = 0.10 g , v = 200 m/s
)穿过0.2 cm
宽的狭缝。
m x 2 10 3
例解
求 沿缝宽方向子弹的速度不确定量。
子弹速度的不确定量为
m p x
x
v 3 3
34
10 2
10 1
. 0 14 . 3 4
10 63
. 6
2
x m
s m 10
64 .
2 28
讨论 若让h 6 . 63 10 6 ,
那么 v x ?
原子的线度约为
10 - 10 m
,求原子中电子速度的不确定量。10 31
34
10 10
1 . 9 14 . 3 4
10 63
. 6
2
m m x p x
x
v
s m 10 8
.
5 5
电子速度的不确定量为
氢原子中电子速率约为
10 6 m/s
。速率不确定量与速率本身 的数量级基本相同,因此原子中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 完全确定,也没有确定的轨道。原子中电子的位置不确定量
10 -10 m
,由不确定关系2
p x
x
例解
说明(2)
能量 — 时间不确定关系反映了原子能级宽度△
E
和原子在 该能级的平均寿命 △t
之间的关系。
基态
eV 10
2 ~
8
t
E
h
E
h
E
2
E E
2 E E
激发态
E
基态 寿命△
t
光辐射
2
t E
能级宽度
平均寿命
△ t ~ 10 -8 s
平均寿命
△ t ∞
能级宽度E 0
16.6 波函数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16.6.1
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微观粒子 具有波动性
用物质波波函数描述 微观粒子状态
1925
年薛定谔h mc h
E 2
v
m h p
h
例如自由粒子沿
x
轴正方向运动,由于其能量(E
)、动量
( p )
为常量,所以v
、
不随时间变化,其物质波是单色平面波,确定其波函数。
类比
) (
2 cos )
,
( x t A vt x
y
,亦可写成2 ( )
vt x
Ae i
y
自由粒子的物质波波函数为
( )
0 )
( π 2
0 e e
) ,
( Et px
i t x
i Ψ
Ψ t
x
Ψ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x
| 2
) , (
| —— t Ψ r t
时刻,粒子在空间r
处 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概率,又称为概率密度V t
r Ψ t r Ψ V
t r Ψ
W | ( , ) | d ( , ) ( , ) d
d 2 *
1.
时刻t ,
粒子在空间r
处dV
体积内出现的概率1 d
d d
| ) , (
| 2
Ψ r t x y z
2.
归一化条件 ( 粒子在整个空间出现的概率为 1)3.
波函数必须单值、有限、连续(标准条件)单个粒子在哪一处出现是偶然事件;
4.
大量粒子的分布有确定的统计规律。
电子数
N=7
电子数N=100
电子数N=3000
电子数N=20000
电子数N=70000
出现概率小 出现概率大
电 子 双 缝干 涉 图 样
16.6.2
定态薛定谔方程(1926
年)
描述低速,在外力场中运动的微观粒子的微分方程
(即对应的波函数满足的微分方程)
质量
m
的粒子在外力场中运动,势能函数V ( r , t )
,薛 定谔方程为t t i r
t r t
r z V
y x
m
( , )
) , ( )
,
2 2 2 (
2 2
2
2
说明不是由基本原理、定律等严密推导而得,是与波动现象类 比而建立起来的,它正确与否,只能由实验来验证。
粒子在稳定力场中运动,势能函数
V ( r )
、能量E
不随 时间变化,粒子处于定态,定态波函数写为) ( ) ( )
,
( r t Ψ r T t Ψ
定态、定态波函数、定态薛定谔方程t t i r
t r t
r z V
y x
m
( , )
) , ( )
,
2 2 2 (
2 2
2
2
t t i T
r Ψ r
Ψ r
z V y
x t m
T
( )
) ( )
( )
2 ( )
( 2 2
2 2
2 2
t t T t
T r i
Ψ r
z V y
x m
r
Ψ
( )
) ) (
( )
2 ( )
( 1
2 2
2 2
2
2
E
) ) (
( E T t
t i t T
0 )
( )]
( 2 [
)
2 (
2 2 2
2
m E V r Ψ r
r z Ψ
y x
E t
e i
t
T ( ) ~
E t
e i
r Ψ t
T r Ψ t
r
Ψ ( , ) ( ) ( ) ( )
定态薛定谔方程
粒子能量
描述外力场的势能函数
(1)
求解E
(粒子能量); ( r ) (
定态波函数)
说明(2)
定态时,概率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稳定E t
e i
r Ψ r
Ψ t
r
Ψ ( , ) 2 ( ) 2 ( ) (3)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粒子在一维空间运动)
2 )
(
d 2 Ψ x m
16.6.3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粒子 0 < x < a
区域,定态薛定谔方程为0 a x
V ( x )
势能函数
2 0
d d
2 2
2 mE Ψ x
x x Ψ
2
2 2
k mE
令
V (x) = 0 0 < x < a
V (x) = ∞ 0 < x
或x > a
0 ) ( x 0 Ψ
) ( x Ψ
0 > x
或x > a
区域Ψ ( x ) 0
模型:…… 0
2 d
) ( d
2 2
2 m E V Ψ x
x x Ψ
波函数在
x = 0
处连续,有 0 A sin k 0 B cos k 0 0
Ψ
在
x = a
处连续,有 x A kx
Ψ sin
a A sin ka 0 Ψ
a k n π
所以 x A kx B kx
Ψ sin cos
解为因此
0
B
粒子的能量
0
d
d 2
2
2 k Ψ x
x x Ψ
0 a x
V ( x )
0 ) ( x Ψ
0 ) ( x Ψ
) ( x
2 2
2 h n E
n
E
量子数为
n
的定态波函数为 x
a A n
x
Ψ n n π
sin
由归一化条件
1 d
| ) (
| 2
Ψ n x x 2 / a A n
a x n x a
Ψ n π
2 sin )
(
定态波函数可得
E 1 1 2
3 3 E
E
1 2
2 2 E
E
波函数
1 2 2
2 2
8 n E
ma n h
E n
能量量子化和定态波函数0 a x
概率分布
一维无限深势阱粒子的驻波特征E 1 1 2
3 3 E
E
1 2
2 2 E
E
波函数
0 a x a
1 2
a
2
n a
n
2
1 2 2
2 2
8 n E
ma n h
E n
2 2 2
2
8
2 ma
n h m
p n
a n h p n
2
n a p
h
n
2
*
隧道效应(势垒贯穿)势能函数
U ( x ) = 0
x ≥ a
(Ⅲ区)U ( x ) = 0 x ≤ 0
(Ⅰ区 )U ( x ) = U 0 0 ≤ x ≤ a
(Ⅱ区) 0
2 d
) ( d
2 2
2 m E V Ψ x
x x Ψ
(Ⅲ区)
(Ⅰ区)
(Ⅱ区)
x ik x
ik B e
e A x
Ψ 1 ( ) 1
1 1
1x
e ik
A x
Ψ 3 ( ) 3
1x ik x
ik B e
e A x
Ψ 2 ( ) 2
2 2
22 2 2 ( 2 0 )
U E k m
2 2
1
2
k mE
2 2
1
2
k mE
波函数
0 a x U 0
Ⅰ Ⅱ
Ⅲ E
U
结论0 a U 0
Ⅰ Ⅱ Ⅲ
E
反射系数2 2 2 1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1 2
1 1
4 )
( sin ) (
) (
sin )
(
k k a
k k
k
a k k
k A
R B
透射系数
2 2 2 1 2
2 2
2 2
1
2 2 2 1 2
1 3
4 ) (
sin ) (
4
k k a
k k
k
k k A
T A
1
R T
(1) E > U 0 , R≠0,
即使粒子总能量大于势垒高度,入射粒子并非全部透射进入
III
区,
仍有一定概率被反射回I
区。(2) E < U 0 , T≠0,
虽然粒子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入射粒子仍(扫描隧道显微镜)
*
一维谐振子势能函数
2 2 1 2 2 1 2
)
( x kx m x
U
m —
振子质量,
— 固有频率,x —
位移 定态薛定谔方程能量量子化
) ( 0 , 1 , 2 , ) 1 2
(
n h n
E n
0 )
( 2 )
( 1 2 d
) (
d 2 2
2 2
2 m E m x Ψ x
x x
Ψ
讨论
普朗克量子化假设E n =nhv E 0 = 0
零点能 与 经典物理E n = ( n +1/2 )hv E 0 = hv/ (零点能) 2
例 设质量为
m
的微观粒子处在宽为a
的一维无限深方势阱中,
求
(1)
粒子在0< x < a/4
区间中出现的概率,
并对n = 1
和n =
的情况算出概率值。
(2)
在那些量子态上, a/4
处的概率密度 最大?
解
(1)
概率密度a x n x a
n
2 2 sin 2 )
(
粒子在
0< x < a/4
区间中出现的概率a dx x n dx a
x P
a a
n
4 2
0 4
0
2 2 sin
)
(
sin 2
2 1 4
1
n
n
1
n 100
9
1 P
n 100
25
2
P 0 a
a x n x a
n
2 2 sin 2 )
(
(
2
)a/4
处的概率密度4 ) (
2 sin 4 )
( 2
2 a
a n a
a
n
2 sin 2 n 4
a
极大值对应4 1
sin n
) 2 1 2
4 (
n k
n = 2 , 6 , 10 , ···
等量子态。
0 a
*
氢原子 0
) 2
( 2 2
2 2
2 2
2
m E V Ψ
z Ψ y
x
r V e
0 2
4
球坐标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0 4 )
2 ( sin
1
) sin (sin
) 1 1 (
0 2 2
2 2 2
2
2 2
2
r E e
m r
r r r
r r
) ,
,
( r Ψ
Ψ
势能函数
定态薛定谔方程
1.
能量量子化 能量n = 1
,2
,3
,··· (主量子数)
电子云
m r 1 0 . 529 10 10
1
2 4r
r r 3 9r 1
2 1 2
2 0
4
2 )
( 8 1
n E h
me
E n n
电子在这些地方出现 的概率最大
电子云密度 概率密度 |
ψ
|2
…
玻尔氢原子理论中,电子的轨道位置
··· ···
重要结论eV E 1 13 . 6
r
r d
4 2
2.
角动量量子化l = 0
,1
,2
,··· , n-1 [
角量子数(
副量子数)
]
) 1 (
l l L
3.
角动量空间量子化电子绕核转动的角动量
L
的大小角动量
L
的在外磁场方向Z
的投影
l
z m
L
m l = 0 , ± 1 , ± 2 , ··· , ± l (磁量子数)
讨论: l = 0, L = 0 ?
讨论: 如何观察 ? 磁场 --- 能量、
力
2
2
0
z
2
2
0
磁量子数
m l = 0 , ± 1 , ± 2
L
在Z
方向的投影L z 2 , , 0 , , 2 z
6
) 1 2 (
2
L L
的大小例 求
l = 2
电子角动量的大小及空间取向 ?
z
0
若: l =1,
则 解取离散值
S
N
F
S
N
z
16.7.1
斯特恩—革拉赫实验16.7 电子自旋 四个量子数
z F Z B
d
d
Ag
原子气体N S
实验结果
F
取分 立的 值 分立的沉 积线
μ Z
取分立的值
z
F z B d
d
μ
空间 量子 化
m L e
e
2
空间量 子化 角动
量
S
N
F
基态Ag
原子的磁矩等于最外层价电子的磁矩,其 Z
取(2l+1
) 个值,则F
可取(2l+1
)个值,原子沉积线条数应为奇数(2l+1
),而不应是两条。
) 1 (
s s S
s
Z m
S
•
电子自旋角动量大小• S
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
1
( 1 2 4 3
2 1
S
s —
自旋量子数电子自旋角动量在 外磁场中的取向 自旋磁量子数
m s
取值个数为
16.7.2
电子自旋m s = ±1/2 2 s +1= 2
则
s = 1/2
,
2 1
Z
S
16.7.3
四个量子数 (表征电子的运动状态)(1)
主量子数n ( 1 , 2 , 3, ··· )
(2)
副量子数l ( 0
,1
,2
,··· , n -1 )
(3)
磁量子数m l ( 0
,± 1
,± 2
,··· , ± l )
(4)
自旋磁量子数m s ( 1/2 , -1/2 )
大体上决定了电子能量决定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大小,对能量也有稍许影响。
决定电子轨道角动量空间取向
决定电子自旋角动量空间取向
n 1 2 3
l 0 0 1 0 1 2
m l 0 0 -1 0 1 0 -1 0 1 -2 -1 0 1 2 m s
Z 2 8 18
1. 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5 年 )
在一个原子中
,
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处在完全相 同的量子态 ,即它们不能具有一组完全相同的量子数(n
,l
,m l
,m s
)。1 2 0
2 )
1 2
(
2 l n
Z n n
容纳电子的最大数目16.8 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原子处于正常状态时,每个电子都趋向占据可能的最低能级
2.
能量最小原理6 5
4 3
2
1 、 、 、 、 、
n
5 4
3 2
1
0 、 、 、 、 、
l
P O
N M
L
K 、 、 、 、 、
h g
f d
p
s 、 、 、 、 、
能级高低 主量子数 决定
角量子数 影响
1s 2s 2p 3s 3p 3d 4s
1
氢2
氦H
He 1
2 3
锂4
铍Li Be
2 2
1 2 5
硼6
碳10
氖B C Ne
2 2 2
2 2 2
1 2 6 13
铝14
硅18
氩Al Si Ar
2 2 2
2 2 2
6 6 6
2 2 2
1 2 6 19
钾20
钙K
Ca 2
2 2
2 6
6 2
2 6
6 1
2
21
钪Sc 2 2 6 2 6 1 2
4s
能级 低于3d
能级D = n + 0.7 l
部分原子的电子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