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出刊
員高校訊 第 356 期
第 2 版
304 陳岫葶 在這五月大晴天裏,學校為 我們高三準大學生設計了校外學 習課程:拜訪田中、社頭,深入 了解當地文化特色,一窺台灣米 與台灣襪子的故鄉。
第一站就是田中窯陶坊,這 裡不僅有陶藝作品,還有令人驚 艷 的 蜀 葵 花 海 與 黃 金 落 羽 松 森 林。漫步於五百棵落羽松林,使人心緒安定,悠遊自在。餐廳外牆的釉燒 彩繪、風車步道、雞蛋 3D 彩繪也都別具特色,是個純樸的好地方!
接著,我們到傑出校友企業合正機械參 訪。蕭義明學長生長於務農家庭,有感於農事 的辛苦,進而思考如何以自動化機械替代人力 農耕,於是初二時就有創業的夢想。憑著能力 與衝勁,學長成功地將事業推到上國際舞台,
揚名全球,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最佳寫照,
對於目標的堅持更是我們的學習榜樣。此外,
學長叮嚀我們—穩固學業之外,社會學亦不可 偏廢;也強調經驗累積與動腦思考的重要性,
正如巴爾札克所言—「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學 長的分享使我們更具國際視野,體認到人有無限可能的道理。
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 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 艱」。來到主打國王米的正新製 米 廠, 我 們 深 入 稻 米 的 加 工 過 程,學習儲藏稻米的知識,也明 白稻米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副 產物對生活的益處。見到礱穀機 與選穀機,白米飯背後除了有農 夫的辛苦汗水,也有稻米加工人 員的用心付出,所以我們都應該 要以感謝的態度面對它,不浪費 一絲一毫的寶貴資源才是。
最後我們到了社頭襪仔王與琨蒂絲 絲襪進行參訪。台灣有七成襪子來自襪 仔王,裡頭有許多不同時期的製襪機 器,由此便能看出製襪的歷史與演進。
而襪仔王成立的原因,是創辦人心疼父 親滿是磨痕的雙腳,想為在鐵路局工 作的父親做一雙襪子,這個故事真的令 我 覺 得
很 了 不 起!
今 天 一 整 天 的 參 訪真是不虛此行,使我這個彰化人更了解 彰化的地方特色,能說是收穫精彩,滿載 而歸,是一趟寓教於樂的校外參訪。
郭哲志主任 今年高三考上大學的同學,除 了 忙 著 籌 劃 屬 於 他 們 的 畢 業 典 禮 外,學校也為他們安排許多學習活 動,包括語言、電腦、原文閱讀微 積分,以及服務學習的課程。
5/25 我們由游源忠校長、圖書 館郭哲志主任、莊行健主教帶領 18 位高三同學,來到了有埔里後院之 稱的武界,車行過了埔里沿著投 71 縣道爬升,過了卓社隧道後我們開始陸續停車,分成 A、B、C 三隊,每 隊相距兩公里,以步行的方式沿路清掃撿拾垃圾。這裡有著台灣最普遍的 現象,很美麗的風景和被民眾隨手亂丟造成的髒亂環境。我們的同學很用 心的撿拾每一個垃圾,讓這段宛若通往桃花源的曲徑,回復到它乾淨不被 污染的原貌。
完成任務後,我們來到了曲冰遺址,曲冰遺址是中央研究院的考古教 授陳仲玉先生於民國六十九年時在這裡發現大量的史前石器,民國七十年 時政府展開挖掘工程,找到許多介於一千五百年至兩千年間的石器,包括 陶片、石簇與石斧等,曲冰遺址中還有多具朝向同一方向的石棺,為一座 完善的小型部落,堪稱為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板岩遺址。
我們的第三站來 到了武界壩,這是一 座 攔 河 堰, 界 壩 壩 高 57.6 公 尺, 壩 長 90.91 公 尺, 設 有 6 座閘門以供洩洪及排 沙之用,位於南投縣 仁愛鄉境內,跨及法 治村、萬豐村,即日 月潭東北方約 12 公 里 處, 鄰 近 武 界 部 落。武界壩功能為攔
截濁水溪主流及其支流萬大溪的溪水,透過引水隧道,將溪水送至日月潭 儲蓄、調節,再導入發電廠發電。
離開武界後,我們回到員林高中,進行垃圾的分類處理與回收。能夠 在高三畢業前參與這樣的行程,相信同學們內心都充滿了付出的熱情與感 動,這也是學校贈與這些高三同學一份特別的畢業禮物!
探 索 田 中 產 業 與 特 色 文 化 之 旅 再現桃花源─ 武界淨山活動
參訪田中窯陶坊
左起:陳岫葶同學、蕭義明 學長、許祐浚同學 武界淨山活動 B 組
參訪師生與蕭義明學長合影
感謝正新製米公司劉峻豪主任活潑有趣 的講解
鹿 港 踏 查
參訪琨蒂絲褲襪王國
216 黃聖超 在彰化這麼多鄉鎮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就是鹿 港了吧!羅大佑的一曲〈鹿港小鎮〉,多少年來膾炙 人口,傳唱不已,但是身為彰化子弟的我,其實對於 鹿港的印象卻很模糊,而且班上即將要展開彰化文學 地景書寫的專題研究,我所參與的小組正是研究鹿港 出身的李昂,因此這次一知道歷史科老師舉辦了鹿港 踏查活動,我和組員們立刻報名參加,除了希望能豐 富我們對鹿港的認識,也希望有助於即將要展開的李 昂研究。
這次的主講者,陳仕賢老師,長年致力於鹿港文 史的推廣與保存工作,對於當地的古蹟建築、人文歷史變遷,均有深入的 研究。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從桂花巷、九曲巷,直到龍山寺,彷彿穿 越到百年前的時空,體驗當時的生活。像是在老街時,陳老師會介紹先民 為什麼聚居於此?街道的命名由來是甚麼?再延伸到當時人的生活條件,
老師一一為大家從頭道來。到了李昂的故居,陳老師更完整介紹了她的生 平與家族,我站在李氏故居前,端詳屋子的樣貌,遙想當年還在讀彰女的 李昂,穿著白衣黑裙背著書包,走在巷弄裡去上學的情景,對於作家寫作 的心情,似乎有了更深的體會。最後在龍山寺的導覽,則是整天踏查活動 中最精采的了,陳老師從建廟之初,一路講
到日治時期,再到整個民國時代,中間所經 歷的歷史事件,在他生動細膩的解說下,彷 彿歷歷在目,令人大開眼界。
這一次的踏查,不只是對李昂相關資料 的蒐集與走訪,更是對在地人文的深入認識。
鹿港,除了是古蹟文物的重鎮,更是幫助我 們 融 入 歷 史, 瞭 解 彰 化 古 今 流 變 的 重 要 所 在!這場鹿港踏查,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216 賴嬿安、王喬妤、藍翊誠 高二在國文課本中讀到了洪 醒夫的〈散戲〉,對於傳統戲曲 和鄉土文化的沒落,大家在課堂 上有很多討論,老師也設計了延 伸的學習活動,希望大家去關注 自己生活周遭即將消失的技藝、
建築或是產業。我們留意到員林 演藝廳有歌仔戲團的戶外演出,也幸運徵得劇團的同意,讓我們進入後 台,進行參觀與採訪。
陳 麗 香 歌 仔 戲 團, 原 名「 玉 雲 明 歌 劇 團」,由林博裕、陳阿香夫妻創立,是員林 在地的歌仔戲團,迄今已有三十六年歷史;
但因為時代變遷,傳統戲曲沒落,觀眾日漸 減少,劇團不得不隨著時代潮流做改變,除 了更新團名,也將演出的設備更新、力求道 具的多樣化……。儘管遭受許多挑戰,施團 長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時代的改變無法 避免,傳統劇團必需在變異中追求創新,與
時俱進,才不會被淘汰。雖然台下的觀眾較從前減少許多,但他認為歌仔 戲的表演,常常是為了酬神而表演,既然是為了給神明欣賞,即使沒有觀 眾,他們仍抱持著尊敬神明的態度,盡心盡力的完成每一場表演。在團長 懇切的說明下,我們由衷感受到劇團的敬業與虔誠,也深深佩服戲團成員 的努力與堅持,在團長心中,他也明白歌仔戲會逐漸沒落,但傳統文化有 其不可放棄的價值,他的心中有一股使命感!由於演出機會減少,就如洪 醒夫〈散戲〉中所描述的情節,開始有一些團員為了生活而選擇轉行,戲 團裡的演員年齡多半都大了,原本陳麗香戲團也像小說裡的玉山歌仔戲 團,曾經要放棄歌仔戲了,但施團長認為傳統文化必須被保留,所以戲團 做了許多改變,逐漸朝精緻化的方向前進,例如向政府文化局遞案,爭取 更多公演的機會,也為了吸引觀眾,在原本傳統的表演中,融入流行歌、
八點檔的劇情,適時使用一些流行用語等,種種努力,都是為了希望留住 團員、讓年輕人願意進入戲團傳承,更希望能夠留住戲棚下的觀眾。
〈散戲〉一文中,歌仔戲團 的沒落,讓我們明白傳統產業在 時代變化下所面臨的危機,但經 過這次採訪,施團長與戲團成員 對歌仔戲的熱忱,深深撼動我們。
即便在時代的潮流下,歌仔戲不 得不改變它的樣貌,但只要不放 棄,它仍能在如此多變的社會中 保留其價值,傳遞傳統藝術之美。
藝曲同工 --- 採訪陳麗香歌仔戲團
後臺演員忙著穿戴
同學與戲團合影
陳仕賢老師 ( 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