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熱量與比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熱量與比熱"

Copied!
9
0
0

Teks penuh

(1)

高溫 物體

低溫 物體

單元主題:熱量與比熱 【第 5-2 節】

 熱量

1.熱量:符號 。 (1)能量的一種形式

(2) :能量由 溫處傳到 溫處,所傳遞的能量多寡稱為 。  高溫物體: 熱量

 低溫物體: 熱量

(3)當二物體的溫度相等時,能量的傳遞停止,達 狀態

 熱量的計算(熱源及物質)

1.熱源的熱量計算:

(1)公式符號及意義:假設熱源放熱均勻

(2)熱源放熱公式:

2.物質的熱量計算:

(1)物質熱量多寡,與 、 、及 有關 (2)物質的熱量公式:吸熱與放熱均適用,且不涉及物質狀態改變

理化課堂講義(自然三)

意義 熱源 放熱總熱量 單位時間供熱 加熱時間

公式代號

H h t

常用單位

說明

1

大卡=1千卡=1000 卡

1 Kcal=1000 cal

H 放熱 = H 吸熱

H =h ×t 熱源放熱 = 單位時間供熱 × 時間

物質熱量 = 質量 × 比熱 × 溫差

H =m × S × Δt

(2)

(在等質量下比較)

(3)比熱 S:

 意義:使 1

克的物質上升(或下降)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符號

 比熱單位: 、 。

(4)公式符號及意義:

(5)二途徑熱量公式:當以均勻熱源加熱某物質時

 比熱的性質 1.比熱的性質:

(1)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比熱

(2)同一物質,若狀態不同,比熱亦不同。(例:冰和水比熱不同)

(3)比熱大的物質: 。 (4)比熱小的物質: 。 2.常見物質比熱表:

3.利用水 大( )的特性,水常應用於冷卻及保暖;海水能調節氣候。

 範例解說

1.( )[回家練習] 800

公克、100℃的水所具有的熱量為

80

大卡。

1 克物質溫度上升 1℃

所需的熱量(卡)=

物質 水 冰 酒精 鐵

比熱

1.0 0.55 0.58 0.113

物質 鋁 銅 空氣 砂

比熱

0.217 0.093 0.173 0.19

意義 物質熱量 質量 比熱 溫差

公式代號

H m S △ T

限用單位

H =mSΔTS = H

mΔT = cal

g ° Ccal

g °C

h× t =m×S × Δt

熱源放熱 = 物質吸熱

S

=1cal / g° C ( 記 )

(3)

水必須 熱量 卡= 千卡。

3.某金屬塊質量為 200

公克,吸收

2260

卡熱量後,溫度由

30℃,上升至 130℃,由常見物

質比熱表中推測,此金屬塊可能為何種金屬? 。

4.阿華想喝咖啡,將 25℃、200

公克的水煮沸,若瓦斯爐每分鐘供熱

1000

卡,預估至少幾

分鐘後才能沖泡? 分鐘。

5.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丁四物質,其比熱如表,則:

 分別在相同熱源加熱三分鐘後,何者吸熱較多? 。  分別在相同熱源加熱五分鐘後,何者上升溫度最高? 。

 解析: S

大小: 。

 T △

大小: 。

6.( )某生利用穩定熱源來做比熱實驗,他各取 80

公克的水和甲液體分別加熱,測得加

熱時間與溫度的數據如表,若無熱量散失,則甲液體的比熱為多少卡/克.℃?

(A)0.3 (B)0.5 (C)0.6 (D)0.8

卡/克.℃。

7.( )[回家練習] 各取 1000 公克、20℃的甲、乙兩液體,分別

在相同兩燒杯內,以同一穩定熱源加熱,其溫度與加熱時 間關係圖如圖,若穩定熱源每分鐘提供

3000

卡,且熱量不 散失,試求甲液體的比熱為多少卡/克.℃ ?

(A)1.0 (B)1.2 (C)1.8 (D)2.4 卡/克.℃

理化課堂講義(自然三)

加熱時間(分)

0 2 4 6 8 10

水的溫度(℃)

20 23 26 29 32 35

甲液體的溫度(℃)

20 25 30 35 40 45

物質 甲 乙 丙 丁

比熱(cal/g.℃)

0.217 0.7 0.03 0.51

(4)

 熱量與物質溫度變化的關係

1

探索不同質量 、 同物質 ,其加熱時溫度變化關係:

(1)以相同的酒精燈分別加熱 100

公克及

200

公克的水,每分鐘紀錄水溫一次

(2)溫度變化-時間關係圖:

(3)實驗討論:

 在加熱時間相同、不同質量的水時,其吸收的熱量 。

 溫度變化-時間圖:加熱時間 t 與溫度變化 △T

有 關係 (

tΔT

 實驗控制條件為:均勻熱源、相同質量、相同物質下

實驗紀錄 加熱

100

公克的水

加熱時間(分)

t 0 1 2 3 4 5

水溫度(℃)

T 20 24 28 32 36 40

溫度變化(℃)

△T 4 8 12 16 20

實驗紀錄 加熱

200

公克的水

加熱時間(分)

t 0 1 2 3 4 5

水溫度(℃)

T 20 22 24 26 28 30

溫度變化(℃)

△T 2 4 6 8 10

h× t = H 熱源放熱 = H 水質量多者的吸熱 = H 水質量少者的吸熱

(5)

 如何找到 △T:對時間軸畫垂直線(令相同時間下),可得對應的 △T  由二途徑公式,作正反比關係探究,可知: ΔT ∝ 1/ m

(△T

愈大,其質量

m

愈 )

2

探索相同質量 、 不 同物質 ,其加熱時溫度變化關係:

(1)以相同的酒精燈分別加熱 100

公克及

100

公克的水與油,每分鐘紀錄水溫一次

(2)溫度變化-時間關係圖:

(3)實驗討論:

 在加熱時間相同、相同質量、不同物質的水與油時,其吸收的熱量 。

 溫度變化-時間圖:加熱時間 t 與溫度變化 △T

有 關係 (

tΔT

 實驗條件為:均勻熱源、相同質量、相同物質下

理化課堂講義(自然三)

實驗紀錄 加熱

100

公克的水

加熱時間(分)

t 0 1 2 3 4 5

水溫度(℃)

T 20 24 28 32 36 40

溫度變化(℃)

△T 4 8 12 16 20

實驗紀錄 加熱

100

公克的油

加熱時間(分)

t 0 1 2 3 4 5

水溫度(℃)

T 20 28 36 44 52 60

溫度變化(℃)

△T 8 16 24 32 40

h× t = H 熱源放熱 = H 水的吸熱 = H 油的吸熱

(6)

(4)溫度變化-時間圖(或溫度時間圖)中△T

的反比推論: (m相同 時)

 如何找到 △T:對時間軸畫垂直線(令相同時間下),可得對應的 △T  由二途徑公式,作正反比關係探究,可知: ΔT ∝ 1/ S

(△T

愈大,其比熱

S

愈 )

 範例解說

1.圖(一)~(四)為物質溫度對時間的關係圖,請依條件回答下列問題:

 以熱源對甲、乙二杯水加熱,其溫度對時間圖,如圖(一),則:

甲、乙二杯水的質量大小如何? 。

 以熱源對甲、乙二金屬球加熱,其溫度對時間圖,如圖(二),則:

甲、乙二金屬球的比熱大小如何? 。

 以熱源對質量相等的甲、乙二金屬球加熱,其溫度對時間圖,如圖(三),則:

甲、乙二金屬球的比熱大小如何? 。

 質量相等的甲、乙二金屬球,置於沸水一段時間後取出靜置,其溫度對時間圖,

如圖(四),則:甲、乙二金屬球的比熱大小如何? 。

2.取相同的兩個燒杯甲、乙,盛水後在供熱均勻的酒精燈上加熱,得到溫度變化與加熱時間 圖,如圖所示,則: [習作類題]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7)

 若乙杯水的初溫為 28 ℃,則:

乙杯水加熱至恰達沸騰,需 分鐘。

3.分別取油 85

克與水 85克,以相同的熱源加熱,其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係如下圖甲、乙

兩線所示。則:(1克的油上升

1℃需 0.6

卡的熱量,1克的水上升

1℃需 1.0

卡的熱量,

1

克的某液體上升

1℃需 0.5

卡的熱量)

 關係圖中,甲線是 ;乙線是 。(填:油或水)

 ( )若取 170

克的某液體,以相同的熱源加熱,則其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係,下 列何者正確?(A)落在Ⅰ區(B)落在Ⅱ區(C)與甲重疊(D)與乙重疊。

 熱平衡 1.熱平衡:

(1)熱量的傳遞,開始於系統中物體的 不同

(2)熱量的傳遞方向,從 溫物體傳播至 溫物體  直至系統 為止,稱為 狀態。

(3)熱量傳遞  熱平衡後的終溫 T,介於二溫度之間: 。  高溫的物體, 熱量( ),本身溫度 。

理化課堂講義(自然三)

(8)

高溫物體

m g

T1℃

低溫物體

M g

T2℃

時間 溫度

 低溫的物體, 熱量( ),本身溫度 。 2.熱平衡溫度對時間關係圖:

3.在熱平衡系統中,依「高溫物體放出的熱量=低溫物體吸收的熱量」原則列式。

(1)絕熱系統:無熱量散失至環境

(2)非絕熱系統:有熱量散失至環境,散失之熱量視為「吸熱的另一個來源」

 範例解說

1.( )阿漢洗澡時,因為浴缸中水的溫度不夠高,他又加入更多的熱水。若原來浴缸中

水溫度為 30℃,水量為 200L,在他加入 60℃的熱水後,浴缸中的水溫度達到 40℃。

假設此過程中熱量損失很小,可以忽略,則阿漢加入了多少 60℃的熱水?

(A)50 L(B) 100 L(C)150 L(D)200 L。

T

2

<T < T

1

¿ H

放熱

= H

吸熱

¿ m× S

1

×ΔT

1

= M ×S

2

× ΔT

2

m× S

1

×( T

1

T )= M ×S

2

×( TT

2

)

¿ H

放熱

= H

吸熱

+ H

散失

¿ m× S

1

× ΔT

1

= M × S

2

× ΔT

2

+ H

散失

m× S

1

×( T

1

T )= M × S

2

×( TT

2

)+H

散失

(9)

20℃的水中,2

分鐘後達到熱平衡,量得水溫為 26℃,若有

400

卡的熱量散失,

求鐵塊的初溫為幾℃?(A)320℃ (B)226℃ (C)116℃ (D)78℃。

 [自我閱讀] 觀念整理-△T

的反比三推論:

(1)向溫度對時間圖,對時間軸畫垂直線,作時間相等線時,可得 溫差 △

T 。

(2)△T

的反比三推論:

 △T,可得

m ;△T小, 質量

m

大 。(比熱相等時)

 △T,可得

S ;△T小, 比熱

S

大 。(質量相等時)

 △T,可得

mS ;△T小, 質量與比熱乘積

mS

大 。(質量不相等時)

項次 條件 溫度對時間圖 反比關係討論

比熱相等

(均為水時)

△ T

m大

質量相等

△ T

小  S大

質量不相等

△ T

mS大

理化課堂講義(自然三)

(10)

課程結束….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C)Fe2O3在此反應中可以增加生成物的總量 (D)在H2、N2和NH3前分別加係數3、1、2可均衡此方程式 【 94年基測考題】 6.( )氮氣與氫氣在高溫、高壓下製氨的化學反應為一可逆反應,其平衡反應式如下: 若改變反應條件時,下列何者不會使平衡反應式發生改變? (A)增加氮氣與氫氣的濃度 (B)增加催化劑的量 (C)增高溫度 (D)增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