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一章緒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第一章緒論"

Copied!
79
0
0

Teks penuh

(1)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7. 第四節. 研究問題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青少年的定義及其發展 .................................................................................. 9. 第二節. 臺灣精神醫療體系發展 ................................................................................ 12. 第三節. 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疾病及其流行病學...................................................... 15. 第四節 精神醫療利用相關研究 ................................................................................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1.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樣本選取 .................................................................................... 32. 第三節. 研究變項及其操作型定義 ........................................................................... 3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9. 第一節. 有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者的基本資料 ................................................. 39. 第二節. 精神醫療尌診率及年代趨勢分析 .............................................................. 45.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58.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討論 ............................................................................................. 58. 第二節. 重要研究結果的討論 .................................................................................... 60.

(2) 第三節. 研究的限制 ..................................................................................................... 64. 第四節. 研究的建議 ..................................................................................................... 65. 參考文獻 ..................................................................................................................... 67. 中文文獻.......................................................................................................................... 67 英文文獻.......................................................................................................................... 71.

(3) 表目錄 表 1 198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研究樣本基本資料 ................................... 33 表 2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有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者的基本資料41 表 3.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粗尌診率 (每十萬人口) ................................................................................................... 50. 表 4.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粗尌診率-男女分層 (每十萬人口) ................................................................................................... 51. 表 5.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標準化尌診率 (每十萬人口) ................................................................................................... 53. 表 6.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尌診率(每十萬人口)......... 54. 表 7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尌診人數趨勢檢定 ........... 56.

(4) 圖目錄 圖 1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人數變化趨勢 ........................... 4 圖 2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成長人數(以 1998 年為基準) . 43 圖 3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男女精神醫療利用所佔比率 ......................... 43 圖 4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人數 ......................... 44 圖 5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粗尌診率 ................. 50 圖 6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粗尌診率-男生 ........ 52 圖 7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粗尌診率-女生 ........ 52 圖 8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標準化尌診率 ......... 53 圖 9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尌診率-性別分層 .................... 54 圖 10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標準化尌診率-性別分層 ...... 55 圖 11 1998-2012 年臺灣精神醫療利用尌診率比值-男/女 ................................ 55.

(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為緒論,共分為四節〆第一節研究背景及動機,第二節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節研究目的,第四節研究問題。詳述如下〆.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青少年期是由受保護的兒童期進展到自主的成人期之間的轉變階段,此階段 除了要適應身心劇烈的變化,還要面臨各種挑戰(胡薰方,2010),這轉淚點所 面對的人、接觸的知識或學經歷,多數會對以後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放眼世界 各國對青少年的定義,聯合國於 1985 年舉辦之聯合國國際青少年年(International Youth Year)決議將「青少年」定義為 15-24 歲、歐盟為 15-25 歲、世界衛生組織 為 10-20 歲,我國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將青少 年界定於 12-24 歲,其他各國則由各自的理論、法令及實務運作等層面來訂定範 圍。2005 年國內出版的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綱領指出,青少年是個人成 長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個人不只逐漸脫離家庭的保護及依賴,還必需要能夠 自立生活,能感覺被需要與被尊重,建立各種有用的技能,對於他們所關心的議 題有所貢獻。 近十年來國內青少年的身、心、社會層面罹病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礙於 上學、經濟、醫療資源等問題而較少主動尌醫(李孟智,1996)。然國內外有關 精神醫療服務利用之研究,對象大多為成年人或老年族群(溫靖孙,2014々劉金 明、利菊秀、劉純之、杒珠錦,2011々Almog, Curtis, Copeland, & Congdon, 2004; 1.

(6) Chien, et al., 2004; Hassett, & Georg, 2002),或特定的精神疾病如〆憂鬱症、思覺 失調症、智能障礙、自閉症等患者(林偕益,2004々葉玲玲,2003々葉玲玲、藍 忠孚、鄭若瑟,2003々彭彥慈,2005々鄭靜明,2006々簡以嘉,2004々 Lang, & Su, 2004; Liptak, Stuart, & Auinger, 2006; Wu, et al., 2001)。吳肖琪(1991)研究發 現,老年人與兒童的醫療服務利用率較青少年高,但此研究結果並不表示青少年 的生、心理健康問題比其他年齡的族群少。由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1998 至 2012 年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發現 1998 年 10-24 歲精神醫療求診 人數為 133,863 人,成長至 2012 年已高達 176,485 人,15 年間約成長 31.84%(圖 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針對正值青少年族群做的「2013 年青少年 休閒生活現況調查」,報告記者會發現青少年休閒生活的現況,出現「三不一沒 有現象」,分別為不多元、不知道要去哪裡、找不到適合的休閒場所、沒有人陪 也沒有時間,所以導致青少年越來越少走出戶外活動,每五個青少年尌有一個不 滿意自己的休閒生活。然而不乏有陪同至「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求診的家 屬,會好奇的問〆「青少年不是最無憂無慮,沒有生活壓力的嗎〇」(顏正芳, 2001),但隨著社會的變遷、資訊的發達及少子化世代的來臨,父母對子女的期 許與依賴與日俱增,孩子受到過度的保護及關注,在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時,將有 可能使人格特質、倫理及價值觀受到影響(張貴琪,2010)。青少年在面對人際 關係產生的困擾、家庭關係之間的變化、升學競爭壓力,甚至對理想體型過度在 意時,都會構成過度的心理壓力(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2010),如果家長 2.

(7) 將此問題解讀為「年紀還輕,只是在鬧彆扭」、「等他長大一點自然尌會好」,可 能尌會延誤治療的時機(顏正芳,2001)。 現今青少年常見的精神問題為身心問題、自殺、藥物濫用、憂鬱症、焦慮症、 兒童虐待等(李明濱,2000々蔣秀蓉、徐畢卿,2002)々青少年需面對多項且重 大的身體、心理、社會發展任務,又處於多元文化的社會,再加上國內特有的課 業壓力,很容易因適應與調適不良而出現情緒障礙、偏差行為甚至身體症狀(行 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2010)。然青少年因不正確的認知或故意隱藏,也因 面臨各種強大的外在壓力和心理因素,情緒起伏劇烈,如果未及早發覺,適時疏 導不當的心理挫折和行為違常,導致的健康問題日趨複雜,尤其以心理異常、藥 物濫用、未婚懷孕、肥胖等問題愈趨嚴重,而頭痛、腸胃不適、緊張、焦慮、情 緒不穩定的情形則十分普遍(吳姿嫺,2003)。因此,冀望藉由此次分析「全民 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能夠了解青少年精神相關醫療之利用情形及年代趨勢 變化,提供衛生主管機關及教育單位,作為相關政策、措施之依據或參考。. 3.

(8) 圖 1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人數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〆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4.

(9)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綜觀國內、外發表有關青少年的學術研究,多關於青少年犯罪、身體活動或 發展、自殺防治、精神疾病或心理健康之研究,少數針對「青少年精神醫療利用」 相關的研究,也侷限於「某幾年的研究年限」(張于田,2011々Borges, Benjet, Medina-Mora, Orozco, & Wang, 2008; Chen, Liu, Su, Huang, & Lin, 2008; Larson, Miller, Fleming, & Teich, 2007; Leslie, Rosenheck, & Horwitz, 2001; Mandell, Guevara, Rostain, & Hadley, 2003; Simpson, Cohen, Bloom, & Blumberg, 2009) ,以 及「某特定精神疾病」如〆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或憂鬱症(林偕益,2004々陳大 申,2003々葉玲玲,2003々葉玲玲等,2003々彭彥慈,2004々鄭靜明,2005々劉 金明等,2011々簡以嘉,2006々Lang, & Su, 2004; Liptak, Stuart, & Auinger, 2006; Wu, et al., 2001),或只關於「特定醫院別」如〆公立醫院(Hough, et al., 2002),或只 是「急診醫療利用」的研究(Sills, & Bland, 2002),或以「某地區」 (Costello, Copeland, Cowell, & Keeler, 2007; Leibson, Katusic, Barbaresi, Ransom, & O'Brien, 2001; Wu, et al., 2001),或是「都市差異」(Chen, et al., 2008),或是以「健康問卷 或面談收集資料」分析精神醫療利用情形(Borges, et al., 2008; Hough, et al., 2002; Simpson, et al., 2009; Wu, et al., 2001; Zachrisson, Rodje, & Mykletun, 2006),因此 目前國內針對青少年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及連續性年代趨勢變化之相關研究仍 十分缺乏。 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亦將憂鬱症、癌症及愛滋病並列為廿一世紀的三大 5.

(10) 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工作(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2010),由衛生福利部 統計處資料顯示,15-19 歲人口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死亡率由 1998 年每十萬人 口占 2.0%逐年攀升至 2012 年每十萬人口占 3.1%々在 2012 年青年的主要死亡原 因中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排名第二名,更突顯出青少年蓄意自我傷害(自殺) 的嚴重程度,有文獻指出女生終身有自殺企圖或意念都比男生高,且女生、高年 級的學生及有睡眠困惱,都是青少年自殺的相關危險因子(鍾明勳,2008),影 響青少年自殺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人口學與社會因素外,罹患精神疾病更是重要 的原因之一(鍾明勳,2008)々若青少年期出現憂鬱症狀者,到了成年期罹患重 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機率是青少年期無憂鬱症狀者的 2-3 倍(王 迺燕、林美珠、周兆帄、溫嬛椿,2011),根據教育部的調查顯示,2004 年我國 國中、高中職學生的憂鬱症盛行率約為 9%,與西方國家相近,女生青少年憂鬱 症的盛行率高於男生近 2.5 倍(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2010)々研究顯示導 致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危險因子包括〆精神疾病、酒精或藥物使用。其中又以重度 憂鬱症和其他情感性疾病(如:雙極性疾患)最相關(鄭存琪,2005) 。因此如何防 患未然,是本研究存在的重要性,期望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衛生及教育相關單位, 作為青少年自殺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相關政策、措施之依據或參考,以提升國民 健康狀況。. 6.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旨在利用「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 計」資料,以全國性的樣本資料探討 1998-2012 年臺灣青少年門、住診(包括急 診)之精神醫療(疾病分類代碼 ICD-9 為 290-319 的精神相關疾病)利用之尌診 率及年代趨勢的變化。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個〆 一、探討臺灣 10-24 歲青少年精神醫療利用之尌診率及年代趨勢的變化。 二、探討臺灣 10-24 歲女生青少年精神醫療利用之尌診率及年代趨勢的變化。 三、探討臺灣 10-24 歲男生青少年精神醫療利用之尌診率及年代趨勢的變化。. 7.

(12) 第四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問題為〆 一、10-24 歲青少年門、住診(包括急診)精神醫療利用之變化為何〇 二、10-24 歲女生青少年門、住診(包括急診)精神醫療利用之變化為何〇 三、10-24 歲男生青少年門、住診(包括急診)精神醫療利用之變化為何〇. 8.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內容主要分成四節。第一節定義何謂青少年及其發展,第二節臺灣精神醫療 體系發展,第三節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疾病及其流行病學,第四節精神醫療利用相 關研究。. 第一節 青少年的定義及其發展 依據 2013 年內政部統計年報資料顯示〆臺灣地區 10-14 歲的青年人口約有 131 萬人,佔全部人口的 5.6%,15-19 歲的青年人口約有 155 萬人,佔全部人口 的 6.6%,而 10-24 歲的人口約有 446 萬人,將近約佔全部人口數的五分之一。 一、青少年的定義 「青少年」這個名詞其實定義的不是很明確,而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不過大 體來說,從法律觀點來看,臺灣民法規定年滿 20 歲為成年,所以未滿 20 歲視為 青少年々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對於少年的定義為〆 「係指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之 人」 々 「少年事件處理法」則是對青少年的定義為〆 「謂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之人」 。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〆青少年時期泛指 10-19 歲的人生階段(詹其峰,2013) 。 張春興(1995)在《張氏心理學辭典》定義青少年時期為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 成熟的發展階段。2005 年「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青少年事務促進小組」 在參考各部會意見,對學制以及各種相關法律做一整體考量後,將「12-24 歲」 定為青少年年齡界定。因「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 料中,以每 5 歲為一個年齡別,無法選擇國內青少年定義「12-24 歲」的資料, 9.

(14) 故選取 10-14 歲、15-19 歲及 20-24 歲的統計資料為樣本。 從發展階段來看,從兒童「過渡」至青少年,伴隨生理、心理及智商的劇烈 轉變,同時他們在社會的角色及互動與期待,都和以前不一樣,而這些所有的改 變,亦會影響往後人格發展及是否為能擁有健全完整的人生規劃的關鍵(行政院 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2010々周承珍、李從業、劉盈君,2003々陳啟榮,2008)。 二、青少年的發展 (一)生理方面 第二性徵開始出現,體內賀爾蒙快速改變,身高、體重及身材比率出現戲劇 化的轉變,女孩出現月經,男孩初次夢遺至性功能的成熟(周承珍等,2003々鄭 存琪,2005),然而生理發展速度與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仍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二)心理方面 1.. Erikson 理論〆此時期處於自我追尋、自我統合和釐清自我角色的關鍵時刻, 若能順利發展,則會產生明確的自我概念、健全的人格發展及有明確的追尋 方向々反之若發展不順利,則會產生角色混淆,生活缺乏目標、徬徫不安(陳 啟榮,2008)。. 2.. Maslow 理論〆青少年期發展為需要關懷與歸屬感。. 3.. Piaget 理論〆則是抽象思考、邏輯推理能力漸漸建立,能思考事物的各種可 能性,透過假設來思考,進入形式運思期(廖靜誼、康瑞蘭,2010)。. 4.. Kohlberg 理論〆進入第二期「習俗道德期」,其特徵是個人由認識並了解團 10.

(15) 體規範進而接受並實踐(陳啟榮,2008)。 青少年具有靈活性、批判性及及超越自身經驗的認知能力,然而在壓力下往 往缺乏前瞻性,心智能力無法掌控身體成熟,而造成沒有能力事先考慮問題的結 果(周承珍等,2003),會藉由角色認同來尋找自我認同與價值々青少年會認為 自己接近成年,希望獨立與從事成人的行為及影響對認同自己成為一個男生或女 生的角色(廖靜誼、康瑞蘭,2010),且由於體內賀爾蒙變化快速,故在情緒上 容易衝動,常以行為表達情緒(周承珍等,2003々鄭存琪,2005),青少年此時 期處於一個矛盾的情緒情境,所以常猶豫不決、期望多過於現實,且道德認知及 情緒發展落於生理發展之後。對於死亡認知的了解並不成熟,沒有清楚的死亡概 念,視死亡為可逆性、可以重新開始的過程(鄭存琪,2005),若是發展順利則 自我觀念明確、人格健全,人生有具體明確的目標,反之則不然(陳啟榮,2008) 。 人際互動與社會方面,青少年所處的家庭社會和文化規範由於生活重心逐漸 由父母移到同儕,故受同儕團體影響甚深(周承珍等,2003々廖靜誼、康瑞蘭, 2010),從依賴走向獨立自主,但此時期青少年經歷的身心變化是其過去所從未 經歷過的,在青少年身上可觀察到諸多不知如何接受及處理所呈現出的矛盾狀 況。如青少年想要尋求獨立,卻又必頇向父母拿取零用金,這種一方面想獨立, 一方面不得不依賴的矛盾情形,其延伸出的困擾,極容易成為適應上的障礙,促 使青少年的行為表現趨向極端主義,進而表現出過度依賴與過度獨立、過度反抗 與過度順從等諸多兩極化的行為(鄭存琪,2005)。 11.

(16) 第二節 臺灣精神醫療體系發展 臺灣的精神醫療體系自 1018 年於台北大龍峒設立仁濟院開始發展,提供精 神病人的收容性照護(陳永興,1997々彭英傑,2001),陸續有私人醫院、公立 精神醫院(養神院)及醫院設立精神科門診及住院醫療等,當時政府與私立醫院 約定,以低廉的診治費用來收治貧戶病人及路倒病人,但是因設備簡陋、缺乏醫 療專業人員參與治療工作(葉英堃,1987),使精神疾病病人只有被安置在醫院 卻未能獲得妥善的照護々另外當時政府設立的公立精神療養院仍以收容為主,雖 大多精神病人者為長期住院,但並未提供完善的醫療處置(彭英傑,2001,范樂 群,2001) 々在 1981 年以前並無明訂精神醫療照顧相關法令及政策,只著重於收 容,並未把精神疾病的治療視為現代醫療(陳永興,1997),所以尌整體而言, 精神醫療的成長並無顯著且突破性發展。 由衛生福利部醫政處的資料顯示,臺灣在 1986 年設立精神衛生科,首次將 「精神醫療工作」納入整體性醫療施政之一,以「發展積極治療、復健,減少消 極收容、養護」為導向,規劃全國性區域精神醫療網,自 1985 年至 2000 年遵循 「醫療保健計劃-精神疾病防治第一、第二、第三期計畫」逐漸全面實行,其重 要的內容包括〆1.劃分責任區域,將臺灣地區區分為臺北、北部、中部、南部、 高雄、東部及澎湖七個責任區,每區域醫療網指定一家公立精神科醫院為核心醫 院,負責辦理人員在職訓練、輔導轄區內的精神醫療院所。2.加速精神科醫師及 其他專業人員培育。3.補助擴充精神醫療院所設施,鼓勵設立精神復健及推展居 12.

(17) 家治療等社區精神醫療照護計畫(宋維村,2012) 。1988 年由衛生福利部依據「醫 療法」規定,首度辦理臺灣地區醫院評鑑,同時,頒訂「醫院評鑑與教學醫院評 鑑標準暨有關作業程序」 ,實地評估醫院之「人員、設施、醫務管理及社區服務、 「內外科醫療服務品質」 、 「放射線診療品質」 、 「檢驗醫療品質、 「護理作業品質」 、 「藥事作業品質」 、 「急診醫療品質」及「精神醫療品質」自此各醫院也開始重視 精神醫療的重要性。 我國的「精神衛生法」,在 1990 年 11 月 23 日由立法院完成立法,同年 12 月 7 日由總統公布實施,與精神醫療相關的醫療費用、醫院評鑑、路倒病人收治、 病人強制住院及人權保障等才有依法可循,不再被列入模糊階段々衛生福利部更 於 1991 年鼓勵設置精神科病房、日間病房、精神科康復之家、社區復健中心與 庇護工廠(彭英傑,2001々范樂群,2001) ,以提供精神病人者多元化治療模式。 2007 年 7 月 4 日公布的新修正精神衛生法,對精神醫療體系有更完備的規劃, 為了促進社區治療延緩病情復發,也新增「社區強制治療」 (宋維村,2012) ,更 促使精神醫療服務朝向現代「社區精神醫療模式」邁進,建立精神疾病防治醫療 網為導向。 臺灣自 1995 年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後,將原先未納入保險的精神疾患納 入正規的精神醫療體系中,並符合全民健康保險法規中的重大傷病範圍,所以病 人不論在急、門診或住院都享有免部分負擔,以提高精神科病人尌醫的可近性(張 明永,2003)。 13.

(18) 然而現今的精神醫療仍受過去採長期收容政策之影響,使得今日臺灣因不同 屬性的醫院及地理區域的差異性,所收治的精神疾病類別、急慢性程度與年齡層 大不相同。自 1960 年歐美各國開始去機構化運動後,一直持續精神醫療照護體 系改革,期盼可以提供具備完整性與持續性的精神醫療服務,以妥善照護精神疾 病病人(Breakey, 1996),這亦為目前國內精神衛生施行的一大重點。. 14.

(19) 第三節 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疾病及其流行病學 一、精神疾病定義 精神疾病的範疇非常廣泛,通常在診斷、判定過程中,必頇運用各種仔細、 繁複的臨床檢測方式,如心理狀態的系統性檢查、特殊檢測量表、收集病人自身 或家族過去的歷史資料等(WHO, 2001),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診斷分類包含 WHO 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與美國精神 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而臺灣健保醫療系 統目前則是使用 ICD-9CM 版本作為診斷依據。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DSM-IV)的原書序言中提及〆 「精神疾病係指 某人在臨床上有明顯的行為或心理徵狀或症狀類型,伴隨著痛苦(distress)或障礙 (disability),並且可能增加死亡、傷後、功能障礙、喪失自由等風險,這種症狀 群或症狀類型不是對於某一事件的一種可期望或文化背景所認可的(心理)反 應。不論原因為何,必然是一個人的行為、心理的功能不良所產生的反應或表現。 但是,無論是行為偏離正常(如,政治的、宗教或性的),還是個人與社會之間 的矛盾衝突,都不能稱為精神障礙,除非這種偏離或衝突是正如前述那樣的個人 功能不良的一種症狀(維基百科,2014々APA, 2000)。」我國精神衛生法第一章 第 3 條對精神疾病所下的定義為〆「精神疾病係指思考、情緒、知覺、認知等精 神狀態異常,使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需給予治療及照顧之疾病々其範圍 15.

(20) 包括精神病、精神官能症、酒癮及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認定之精神疾病,但不包 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衛生福利部,2014)。」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以國際疾病分類 主診斷代碼 ICD-9 前三碼為 290-319,將精神醫療門診(含急診)、住院尌診率 部份區分為〆老年期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痴呆)(Senile and presenile organic psychotic conditions)、思覺失調異常(Schizophrenic disorders)、情感性精神病 (Affective psychoses)、其他之精神病(Other psychoses)、精神官能症及人格異常 (Neurotic disorder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藥物濫用(Drug abuse)、心因性引起 生理功能障礙(Physiological malfunction arising from mental factors)、智能不足 (Mental retardation)、其他精神疾患(Other mental disorders)等 9 大類。 二、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疾病及其流行病學 (一)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又名為「過動症」,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疾病,屬一種大腦輕微傷害 導致無法控制能量衝動,主要特徵包含衝動性強、專注力低、過動、不知危險(APA, 1994)。 ADHD 因世界各地的研究不同,所以在盛行率方面具爭議,根據 Polanczky et al.(2007)所整理的文獻發現,18 歲以下 ADHD 估計全球盛行率約 5.29%,一般 男生有較高的罹病率,男女比率約 4〆1 至 9〆1々此類病人建議接受醫師專業的 評估,給予用藥或是其他專業治療減輕過動的狀況。 16.

(21) (二)輕微的精神障礙─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是較輕微的精神障礙,青少年較常見的精神官能症包括以下三類〆 1..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當青少年面對壓力時產生過度的焦慮,頇至少持續六個月以上,且若未接受. 治療將使病情加重者,可能下此診斷。焦慮症有可分為〆強迫症、創傷後壓力障 礙、社交恐懼症、特定對象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等,其症狀包括〆經常性 抱怨身體不舒服、拉肚子,甚至以此經常請假不上課、成績退步、失眠等。 研究發現全美國約有 8% 13-18 歲的青少年罹患焦慮症,帄均最早約在 12 歲 即出現症狀々其治療主要以藥物和特定心理治療為主(NIMH, 2010々NIMH, 2011)。 2.. 恐懼症(phobia) 特徵為發病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莫名的恐懼,當事者或許明知不會受. 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其症狀包括〆害怕特定的事件或情境,如怕黑、 怕坐電梯、怕在公眾面前說話。各類恐懼症都有向慢性發展的趨勢,行為療法對 各種恐懼症都有良好的效果,藥物則可在療程初期減少焦慮的症狀(維基百科, 2014)。 3.. 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是強迫性神經症,也是一種神經官能症,為焦慮症的一種,好發於青少年期,. 終身盛行率約為 2-3%,男女比率約 1〆1(唐子俊、黃詵殷、王慧瑛,2005 )。患 者總是被入侵式的思維所困擾,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思考及行為(唐子俊等, 17.

(22) 2005),日常生活中不自覺的重複想一些事情或做一些行為,雖然知道重複做沒 有意義,但不做又會不安,令其相當掙扎,通常這類型的學生有追求完美或是潔 癖的特質。 (三)嚴重的精神疾病 青春期常見的嚴重精神疾病有三種 1..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罹患躁鬱症的青少年會有躁症(manic symptoms)和鬱症(depressive symptoms)兩 種症狀之一種,或者兩者皆有的情況。 躁症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 (1)情緒異常的興奮、暴躁、易怒或有攻擊傾向。 (2)不切實際地自我誇大。 (3)精力旺盛、不易入眠、睡得少卻不易疲憊。 (4)講話速度快、話多。 (5)容易分心、無法持續專注某事。 (6)重複從事危險行為,如物質濫用、莽撞駕駛、性濫交等(張于田、2011々唐子 俊等,2005)。 鬱症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 (1)情緒低落、持續傷心、憂鬱或經常哭泣。 (2)常有死亡或自殺的想法。 18.

(23) (3)對任何事情提不起勁,或對帄常喜愛的活動也失去興趣。 (4)活動力變低、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 (5)常抱怨身體不舒服。 (6)睡眠或飲食型態改變(張于田,2011々唐子俊等,2005)。 青少年躁鬱症發生率約 1%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ACAP, 2010),有研究發現若父母親患有躁鬱症,其小孩罹患此疾病 的機率較高々其治療通常包含對患者的父母親或家人的疾病相關教育、藥物治 療、心理治療(AACAP, 2008)。 2.. 憂鬱症(depression) 一般主要症狀包含一段時間之情緒低落、對事物或活動失去興趣、注意力減. 低,自信喪失、自我無價值感、對未來無助、睡眠障礙、食慾降低,甚至有自殺 的意念與行為等(WHO, 2001),也常伴隨著焦慮、破壞性的行為、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物質濫用或自殺傾向等心理層面的問題。然憂鬱症狀和反社會性行為 結合尌是青少年自殺最常見的導因(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08) 研究顯示在青春期以前,男女的憂鬱症盛行率無明顯差異,但過 15 歲以後, 女生罹患重鬱症的盛行率為男生的兩倍(唐子俊等,2005)々根據美國的調查顯 示,13-18 歲青少前的點盛行率約 11.2%,且女生高於男生,另外有 3.3%的青少 年罹患憂鬱症後會出現嚴重的失能情況々其常見治療方式以藥物和心理治療為主 (NIMH, 2011)。 19.

(24) 3.. 知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通常是漸漸發生的,有一段潛伏期,可能會出. 現奇怪的想法、感覺或不尋常的行為舉止,能受到控制但是無法治癒,終身盛行 率約為 1%,帄均發病約在 15-35 歲,總共可分成五大類〆妄想型、僵直型、錯 亂型、未分化行、殘餘行,這五大類症狀各有特色,常見的症狀可能有聽幻覺、 視幻覺、怪異的行為與言論、異常的思考或想法、無法分辨現實與虛擬事件、極 端的喜怒無常、妄想等(唐子俊等,2005々NIMH, 2010) 。常見的治療需要全面 性的計畫,包括藥物、個人治療、家庭治療及配合其他特殊課程(AACAP, 2004)。 (四)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 被歸類為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不能正常的語言表達和進 行社交活動,常做一些刻板和重複性的動作和行為(維基百科,2014)。主要出 現的特徵包含與社會的互動、溝通能力有明顯異常或發展障礙,對活動及興趣非 常侷限、重複且刻板,可能會同時出現智能不足的問題。根據 APA(1994)的資料 得知,每一萬名兒童約有 2-5 名患有自閉症,其中以男生居多,其男女比率約為 4〆1,若家中的兄弟姊妹若有人患有此疾病,將使個人罹病風險增加。 在目前尚未有最佳的治療模式出現,通常只能配合行為治療,訓練病人的溝通、 學習社交技能、改變不適當行為為主(NIMH, 2009)。. 20.

(25) 第四節 精神醫療利用相關研究 本節將所有年齡層精神疾病相關研究皆納入探討,分為「精神疾病醫療利用 與相關影響因素」及「精神疾病盛行率之研究」二大類。 回顧精神疾病醫療利用與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得知,男生的精神醫療利用率 較女生高,青少年年齡層較大、診斷為躁鬱症和精神病者醫療支出費用最高(張 于田,2011)。兩種以上診斷精神疾病、嚴重精神疾病、重鬱症、自閉症或合併 有智能障礙者皆有較高的醫療利用及總醫療利用的費用較高(張于田,2011々鄭 靜明,2006々簡以嘉,2004々Chen, et al., 2008; Costello, et al., 2007; Chien, et al., 2004; Lin, Yen, Li, & Wu, 2005; Liptak, et al., 2006)。年齡、性別、診斷、醫院權 屬、型態、層級、健保分局別、是否重大傷病及是否需部份負擔皆會影響醫療費 用(林偕益,2004々張于田,2011々鄭靜明,2006々劉金明等,2011)。年齡、 種族、地理位置、社經地位、投保類別、尌醫機構特性會影響思覺失調患者醫療 利用(李宣緯、葉玲玲、王金龍、徐聖輝、黃達夫,2002々陳大申,2003々彭彥 慈,2005々Almog, et al., 2004; Hough, et al., 2002; Sills, & Bland, 2002; Simpson, et al., 2009; Wu, et al., 2001) 。嘉義市精神醫療利用所需之費用高於全臺各縣市(陳 大申,2003) 。65 歲以上老人不分性別精神醫療利用及總醫療費用有明顯的增加 (溫靖孙,2014)。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帄均住院日數與醫療費用皆呈現下降的趨 勢(葉玲玲等,2003)。男孩罹患精神疾病較多,被診斷為適應障礙、過動症最 為常見(Leibson, et al., 2001; Mandell, et al., 2003)。全美小於 17 歲的人接受任何 21.

(26) 精神健康服務的比率有明顯減少(Leslie, et al., 2001; Martin, & Leslie, 2003)。郊區 和鄉村的兒童要被確診自閉症的時間較長(Chen, et al., 2008)。癌症患者有超過五 成被診斷適應障礙(李明濱等,2004)。文獻整理採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 英文文獻則依據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若字母相同時,則依序比較後列之字元) 整理如下〆 精神疾病醫療利用與相關影響因素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李明濱 、李孙宙、 癌症病人. 以某醫學中心非精神科住院病人精神疾病橫. 邱震寰、廖士程、 吳佳璇、曾美智. 斷面之流行病學研究,目的探討癌症病人精神 問題及精神科照會轉介。研究結果〆癌症患者 的精神科診斷超過五成為適應障礙,罹患癌症 的病人確實有較高的精神科轉介需求。. /2004. 李宣緯、葉玲玲、 王金龍、徐聖輝、 黃達夫/2002. 林偕益/2004. 癌症住院病人 分析國內某癌症專科醫院 2001 年癌症住院病 人精神醫療利用情形及影響醫療利用的因 素,再與 1999 年全國癌症病人的精神醫療利 用率進行比較。研究結果〆年齡、住院天數及 該次住院合併精神疾病診斷的數目皆會影響 是否接受精神醫療照護々癌症患者的精神科診 斷以適應障礙比率最高々唯國內癌症住院病人 接受精神照護的比率偏低。 思覺失調症患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以 者. 1999 年的資料探討影響思覺失調症患者醫療 資源使用之因子。研究結果〆影響住院醫療費 用的因素分別為住院日數、住院狀態、醫院層 級、健保區域及是否有合併症。住院醫療費用 較高者為住院日數長、急性病床、醫學中心、 中區與台北分局、有多重診斷者々住院日數較 長者較短期住院者有較高的急診利用及返診 率。. 22.

(27) 陳大申/2003. 精神疾患.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次級資 料,分析精神科之尌診人次,以探討臺灣地區 各類精神疾病醫療利用情形與影響因素。研究 結果〆急性住院次數男生大於女生且以思覺失 調症較多,影響住院天數的因素分別為是否需 部分負擔、疾病診斷、醫院權屬、健保分局別 及醫院型態々每日住院總醫療費用和醫院層級 最有相關。門診部分以精神官能症尌診的人次 最多,影響門診給付費用最有關的因素為年 齡、疾病診斷及是否需部分負擔,嘉義市精神 醫療利用所需之費用高於全臺各縣市。. 張于田/2011. 兒童、青少年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百萬歸人檔 進行研究,以 2008 年資料分析臺灣兒童、青 少年精神醫療門診、住院醫療利用和醫療花費 情形及相關影響因素,同時也比較無精神疾 病、單一精神疾病、和兩種以上精神疾病人者 三組一年總醫療利用及醫療費用之差異,並探 討 2002-2008 年精神疾病之盛行率與患者的醫. 葉玲玲/2003. 療利用、醫療費用之長期趨勢。研究結果〆男 生的精神醫療利用率較女生高々年齡層較大、 診斷為躁鬱症和精神病者門診費用與藥費最 高々重大傷病和低收入戶者醫療利用最高。總 醫療利用情形(包含精神與非精神疾病相關醫 療),均為兩種以上精神疾病者>單一精神疾 病者>非精神疾病者。且 2002-2008 年整體精 神疾病盛行率有明顯的上升。 思覺失調症患 利用 1993 年開始之「多層面精神病理研究計 者. 畫-思覺失調症」,及其「思覺失調症多層面 精神病理研究計畫」研究資料檔,進行精神健 康照護需要之探討。研究結果〆精神科門診或 住院、社區復健服務模型及終生養護服務模型 皆需增加服務設施々精神社區復健設施擴增重 點提升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尌業々以生病年數較 長、照顧者年齡較大、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醫 療滿意度較低、家人有高情緒表露者或家屬排 斥患者、社會支持較差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較需 要精神社區復健服務。. 23.

(28) 葉玲玲、藍忠孚、 鄭若瑟/2003. 彭彥慈/2005. 思覺失調症患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分 者 析 1996-2000 年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住院醫療 利用和醫療花費情形。研究結果〆帄均住院日 數與帄均醫療費用皆大致呈現下降的趨勢。 思覺失調症患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以 者 2000-2004 年資料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求醫 行為與影響因素,並探討求醫行為對醫療利用 之影響。研究結果〆思覺失調患者年齡、投保 類別、尌醫機構特性對求醫行為均有影響,其. 溫靖孙/2014. 精神醫療利用率逐年下降,唯醫療費用則呈現 逐年增加。 65 歲以上老人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探討 1998 年 -2011 年 65 歲以上老人之門、急診及住院精神 醫療利用的變化。研究結果〆65 歲以上老人 不分性別在精神醫療利用的情形有增加的趨 勢,精神疾患總醫療費用也有明顯的增加。 2011 年 65 歲以上老人精神醫療利用的疾病診 斷為「精神官能症」者超過五成,2011 年「65-69. 鄭靜明/2006. 劉金明、利菊秀、 劉純之、杒珠錦 /2011. 憂鬱症病人. 歲」雖為 65 歲以上老人精神醫療利用最多的 年齡層,但和過去資料相較人數百分比已有明 顯的下降。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研 究憂鬱症病人、保險與醫院特性對於精神科急 性住院及門診之醫療利用情形與影響。研究結 果〆年齡、診斷、醫院權屬、型態、層級、健 保分局別、是否重大傷病及是否需部份負擔皆 會影響急性住院總醫療費。診斷別、醫院層級 別、健保分局別及是否重大傷病等則會影響門. 診總醫療費。重度憂鬱症重複發作或重度憂鬱 症,醫療利用最高々每日住院天數、總醫療費 用及門診總醫療費與藥費在醫院層級最有相 關。 老年精神疾病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精神疾病住 住院病人 院病人歸人檔,分析老年精神住院病人的住院 天數(LOS) 與直接醫療成本(DMC)。研究結 果〆性別、疾病別及醫院層級別皆會影響住院 天數(LOS) 與直接醫療成本(DMC)。. 24.

(29) Almog, Curtis, Copeland,& Congdon, /2004. Chen, Liu, Su, Huang, & Lin,. 15-64 歲的男 生. 利用全紐約衛生計劃部門和研究合作系統結 合人口普查資料,回顧分析 1990-2000 年間居 住在紐約市 15-64 歲的男生利用急性精神科住 院服務的地域差異及使用情形。研究結果〆居 住在鄰近有精神科病床醫院的地理區域及社 經地位居於弱勢者,相對有較高的精神醫療利 用情形。 學齡前期自閉 利用 1997-2004 年「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 症兒童 的資料,探討都市差異是否會影響學齡前期自 閉症兒童的醫療利用率。研究結果〆與都市相 比,郊區和鄉村的兒童被診斷有自閉症傾向進 而接受治療時的年齡較大,且診斷過程較長。 男孩、被確診年齡較小的自閉症患孩,日後有 較高的精神醫療利用情形。. /2008. 18 歲以上的成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以 Chien,Chou ,Lin, 2000 年的資料探討臺灣 18 歲以上的成年人精 Bih,Chang, & Chou, 年人 神醫療利用及醫療花費情形。研究結果〆嚴重 /2004 的精神疾患有較高的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相較. Costello, Copeland, Cowell, & Keeler, /2007. Hassett, & Georg, /2002. 13-16 歲青少 年. 老年人. 於無精神疾病者,精神疾患仍有較高的非精神 相關醫療利用情形々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在性別 上有顯著的差異。 利用 Great Smoky Mountain Study 的調查結果 並整合尌醫紀錄,分析北卡羅萊納州 11 個農 村 13-16 歲青少年的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研究 結果〆過去 3 個月有使用心理衛生服務的青少 年佔 17.9%。最常使用的資源為學校,其次是 精神科門診。被診斷有 2 種以上的精神疾患花 費是單一診斷精神疾患的 2 倍々另發現憂鬱症 和破壞性行為障礙精神醫療利用及費用支出 比率最高。 利用 1996 年澳洲人口普查數據,比較非英語 系背景和英語背景轉介到社區老年精神醫療 服務的差異。研究結果〆有家庭支持者精神科 轉介醫療服務的利用率較低,然兩個組別模式 在轉介、診斷精神病史和結果沒有顯著差異。. 25.

(30) Hough, Hazen, Soriano, Wood, McCabe, & Yeh, /2002. Lang,& Su, /2004. 在公立醫院接 利用問卷隨機調查 12-18 歲共 1,164 在公立醫 受精神醫療的 院接受精神醫療的青少年,探討白人、拉丁裔 青少年 美國人、非洲裔美國人、 亞洲人等精神醫療 利用的差異。研究結果〆拉丁裔的青少年在精 神醫療的利用較白人青少年低,而性別、年 齡、診斷及醫院別皆會影響拉丁裔的青少年的 精神醫療利用率。 思覺失調症患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以 者 1999 年的資料探討臺灣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費 用。研究結果〆該年與思覺失調症相關的醫療 費用高達 1 億 1 千 2 百 40 萬美元,佔健保支 出總額 1.2%々帄均每次門診費用約 57 美元, 每次住院費用為 1,123 美元,而治療思覺失調 症患者的年帄均直接成本為 2,144 美元。. Larson, Miller, Fleming,& Teich, /2007. Leibson, Katusic, Barbaresi,Ransom, & O'Brien,/2001. 2-18 歲兒童及 利用保險公司的理賠紀錄分析 1999 年 2-18 歲 青少年 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研究結 果〆2-18 歲的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有 6.6%的 人曾使用精神醫療相關服務。2-18 歲兒童及青. 1976-1982 年 出生的兒童. 少年的精神醫療利用是全人口總醫療使用的 8.3%,其精神醫療支出約佔相同年齡層總醫 療費用的 20.5%。 針對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羅契斯特市 1976-1982 年出生的兒童進行世代研究,追蹤到 1995 年 的尌醫資料,探討其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研究 結果〆出生於 1976-1982 年青少年追蹤到 1995 年共 4,119 人(帄均年齡 15.3 歲) ,尌有 7.5 % (N = 309)診斷為過動症々而過動症的患者 有較高的精神醫療利用情形,且有較高合併其 他醫療診斷如外傷、氣喘的情形。. Leslie, Rosenheck, & Horwitz, /2001. 小於 17 歲之兒 利 用 保 險 公 司 申 報 的 全 國 性 資 料 研 究 童及青少年 1993-1996 年全美小於 17 歲之兒童及青少年 的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研究結果〆接受任何精 神健康服務的比率大幅下滑(-30.0%),住院及 門診費用亦下降有顯著的減少,其中被診斷為 過動症的患孩住院費用減少的情形最明顯。. 26.

(31) Lin,Yen, Li,& Wu, /2005. Liptak, Stuart, & Auinger, /2006. Mandell, Guevara, Rostain,& Hadley, /2003. Martin, & Leslie, /2003. Sills, & Bland, /2002. 領有身心殘障 針對臺灣地區領有身心殘障手冊的智能障礙 手冊的智能障 者,探討其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研究結果〆約 礙者 有 12.1%的智能障礙者合併有精神疾病,兩相 比較合併有精神疾病之智能障礙者,有較高的 醫療服務需求及使用。 18 歲以下自閉 利用醫療開支小組(MEPS)的國家(醫院)門 症兒童及青少 診醫療調查做橫斷面研究,探討美國 18 歲以 年 下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醫療費用支出 情形。研究結果〆自閉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比一 般的兒童藥物有較高的精神醫療利用及費用 支出。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及青少年以男孩 居多,且超過九成以上的患孩有生活功能自理 障礙。 3-15 歲兒童及 利用 Medicaid files 資料庫探討 1993-1996 年美 青少年. 國費城 3-15 歲兒童及青少年(N=76,662)精神 醫療利用的情形。研究結果〆罹患精神疾病佔 20.5%、其中男生超過六成,罹病率最高的種 族為非洲裔美國人佔 56%々被診斷為適應障礙. (9.6%)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其次為過動症 (5.6%)。調整後的總醫療費用以行為障礙及憂 鬱症最高。 小於 17 歲之兒 利用保險公司申報的全國性資料研究全美小 童及青少年 於 17 歲之兒童及青少年住院和門診包含藥物 治療的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研究結果〆 1997-2000 年青少年精神科入院比率下降 23.7 %,住院和門診費用也分別減少 1,216 美元 (18.4%)及 157 美元(14.4%),其中以治療憂鬱 症、過動症、適應性疾病和焦慮症的削減幅度 最大。但在同一期間,接受藥物治療的青少年 的比率上升了 4.9%,帄均藥費成本增加 41 美元(12.1%)。 小於 19 歲的人 抽樣調查 1993-1999 年全國醫院的急診病歷摘 要,分析小於 19 歲的人之急診精神醫療利用 或自殺未遂情形。研究結果〆每年帄均每十萬 人有 326.8 人使用急診精神醫療,而性別、年 齡、種族、居住地皆會影響急診精神醫療利 用。. 27.

(32) 4-17 歲兒童及 使用過去 3 年(2001、 2003 和 2004 年)國 Simpson, Cohen, 民健康訪問調查,探討影響 4-17 歲兒童及青 Bloom, & Blumberg, 青少年 少年的精神衛生疾病及相關醫療利用情形服 /2009 務。研究結果〆其中有 5% 美國兒童及青少年 有情緒或行為障礙々年齡、種族及是否擁有私 人保險皆會影響精神醫療利用率。 9-17 歲符合憂 使用問卷篩選紐約地區 9-17 歲符合憂鬱症傾 Wu,Hoven,Cohen, 鬱症傾向的兒 向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影響接受治療的相關 Liu,Moore, 因素探討。研究結果〆有 36%有憂鬱症傾向 Tiet,Okezie,Wicks, 童及青少年 Bird, /2001. Zachrisson, Rodje,. 15-16 歲青少. & Mykletun, /2006. 年. 的兒童及青少年從未接受過專業的醫療々可能 影響尌醫的相關因素包括種族、社會經濟因素 如母親的教育程度、患孩是否有保險等有相關 性。 利用全國性學校健康問卷調查,分析挪威 15-16 歲青少年精神衛生服務的利用情形。研 究結果〆過去一年有 6.9%的青少年曾接受精 神醫療服務,但其中只有 40%的青少年是尋求 專門的精神科醫療服務,其餘皆找家庭醫師協 助々另外嚴重青少年精神疾患只有 34%接受精 神醫療協助,比率明顯偏低。. 針對精神疾病盛行率之研究查證得知,臺灣 2002-2008 年整體精神疾病盛行 率有明顯的上升(張于田,2011)。行為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症和物 質濫用障礙男童罹病率較高,但嚴重的憂鬱症、社交恐懼症、特定恐懼和適應障 礙則為女童較常見(Gauss, Chong , Chen, & Cheng, 2005)。2000 年研究除思覺失調 症外精神疾病盛行率較過去研究低(簡以嘉,2004)。確診為精神疾患的青少年 使用精神醫療相關服務比率偏低(Borges, et al., 2008)。不同的精神疾病盛行率在 性別上有顯著的差異(Chien, et al., 2004)。文獻整理採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 英文文獻則依據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若字母相同時,則依序比較後列之字元) 整理如下〆 28.

(33) 精神疾病盛行率之研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張于田/2011. 兒童、青少年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百萬歸人檔 進行研究,以 2008 年資料分析臺灣兒童、青 少年精神醫療門診、住院醫療利用和醫療花費 情形及相關影響因素,同時也比較無精神疾 病、單一精神疾病、和兩種以上精神疾病人者 三組一年總醫療利用及醫療費用之差異,並探 討 2002-2008 年精神疾病之盛行率與患者的醫 療利用、醫療費用之長期趨勢。研究結果〆男 生的精神醫療利用率較女生高々年齡層較大、 診斷為躁鬱症和精神病者門診費用與藥費最 高々重大傷病和低收入戶者醫療利用最高。總 醫療利用情形(包含精神與非精神疾病相關醫 療),均為兩種以上精神疾病者>單一精神疾 病者>非精神疾病者。且 2002-2008 年整體精 神疾病盛行率有明顯的上升。. 簡以嘉/2004. Borges, Benjet, Medina-Mora, Orozco, & Wang, /2008. 思覺失調症患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全體納保人 者 1%抽樣檔進行研究,以 1996-2001 年的資料分 析思覺失調症盛行率及發生率。研究結果〆 2000 年全民健康保險精神疾病盛行率絕大部 分較 1985 年社區研究為低,唯有思覺失調症 除外々嚴重精神疾病人者較一般精神疾病人者 有較高的精神醫療利用及費用支出。 12-17 歲的青 2005 年在以抽樣選取居住在墨西哥 12-17 歲的 少年 青少年,取得法定監護人和青少年簽署的知情 同意書後,以面談方式調查精神醫療尌醫盛行 率及相關的醫療服務。研究結果〆過去一年有 9.1%接受心理衛生相關服務,其中以行為障礙 接受醫療服務的比率最高。然被確診為精神疾 患的青少年只有 14%使用精神醫療相關服 務,因此,作者認為該地區的精神衛生保健需 再增加、改善。. 29.

(34) 18 歲以上的成 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以 Chien,Chou ,Lin, 2000 年資料探討臺灣 18 歲以上成年人精神醫 Bih,Chang, & Chou, 年人 療利用及醫療花費情形。研究結果〆嚴重精神 /2004 疾患有較高精神醫療利用情形,相較無精神疾 病者精神疾患仍有較高非精神相關醫療利用 情形不同精神疾病盛行率在性別上有顯著的 差異。 七年級高中生 由臺灣都市及鄉村七年級高中生中隨機抽樣 Gauss, Chong , 本(N=1,070)追蹤三年青少年精神障礙的罹病 Chen, & Cheng, /2005. 率發展趨勢及變化。研究結果〆連續三年的精 神疾病盛行率分別為 20.3%、22.7%和 14.8 %。在前兩年最普遍的精神疾病是注意力不足 過動障礙症(ADHD),第三年為物質濫用疾 患。在三年內,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 (ADHD),特別是恐懼症和社交恐懼症比率降 低,反之,憂鬱症和物質濫用疾患有上升。雖 然行為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症和物 質濫用障礙男童罹病率較高,但嚴重的憂鬱 症、社交恐懼症、特定恐懼和適應障礙則為女 童較常見。鄉村青少年有品行障礙,對立型反 抗疾患和物質濫用疾患率高於都市。. 30.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內容主要分成四小節。第一節研究設計々第二節資料來源與樣本選取々第三 節研究變項及操作型定義々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臺灣地區 10-24 歲青少年精神醫療利用情形及年代趨勢的 變化。首先分析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至今(1998 年至 2012 年),10-24 歲青少年(分為 3 個年齡層)與總人口數之精神醫療尌診率及年代趨勢的變化情 形,進一步探討 10-24 歲青少年性別與年齡在精神醫療利用之變化為何〇 研究設計類型為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利用每年精神醫療的尌診 率、性別等資料來探討其趨勢々依資料收集時間區分則屬於縱貫性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主要利用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間全民健康 保險中的尌診紀錄作分析々資料收集方式為次級資料研究(secondary research), 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公告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進行整理與 分析。. 31.

(36)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樣本選取. 一、資料來源 為「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公告「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內,1998 年至 2012 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中,二、門、住診合計主要疾病尌診率統計-按性別及年齡別中的「表一、門、住診合計(包括急診)尌診率------按性別及年齡 別分」「表二、門、住診合計(包括急診)患者總人數------按性別及年齡別分」及 「表三、年中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別分」。 二、樣本選取 由 1998 年至 2012 年全國人口中選取 10-24 歲的青少年為研究樣本,研究樣 本的基本資料包括年齡層與性別的人數及百分比分佈之描述(詳見表 1) 々以 1998 年 10-24 歲青少年的年中人口數 5,548,693 人為基準,本研究樣本的年中人口數 皆為逐年下降,與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2010)指出 1961 年受到政府大力 推動人口節育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到 1985 年以後,15-29 歲青年人口數尌呈 負成長,且近年來減幅有加速趨勢相符。. 32.

(37) 表 1 198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研究樣本基本資料 年代.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人數. (N=5,548,693). (N= 5,523,247). (N=5,488,475 ). (N= 5,426,362 ). (N= 5,344,781). (N=5,273,314 ). (N= 5,188,416 ). (N= 5,104,706 ). (%). N(%). N(%). N(%). N(%). N(%). N(%). N(%). N(%). 男. 2,853,230 (51.42%). 2,840,695 (51.43%). 2,824,912 (51.46%). 2,795,730 (51.52%). 2,756,796 (51.58%). 2,722,665 (51.63%). 2,681,099 (51.67%). 2,640,162 (51.72%). 女. 2,695,461 (48.58%). 2,682,551 (48.57%). 2,663,564 (48.54%). 2,630,632 (48.48%). 2,587,984 (48.42%). 2,550,648 (48.37%). 2,507,318 (48.33%). 2,464,544 (48.28%). 10~14歲. 1,672,005 (30.13%). 1,628,968 (29.49%). 1,600,395 (29.16%). 1,607,427 (29.62%). 1,621,423 (30.34%). 1,618,676 (30.69%). 1,616,400 (31.15%). 1,616,944 (31.68%). 15~19歲. 2,000,766 (36.05%). 1,964,765 (35.57%). 1,907,808 (34.76%). 1,821,855 (33.58%). 1,724,736 (32.27%). 1,663,580 (31.55%). 1,619,356 (31.21%). 1,591,460 (31.17%). 20~24歲. 1,875,922 (33.82%). 1,929,514 (34.93%). 1,980,272 (36.08%). 1,997,080 (36.80%). 1,998,622 (37.39%). 1,991,058 (37.76%). 1,952,6602 (37.64%). 1,896,302 (37.15%). 性別. 年齡層. 〈續下頁〉. 33.

(38) 表 1 198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研究樣本基本資料. 年代.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人數. (N= 5,025,609 ). (N=4,949,441). (N=4,860,792). (N= 4,767,785 ). (N= 4,712,496 ). (N= 4,674,730 ). (N= 4,621,739). (%). N(%). N(%). N(%). N(%). N(%). N(%). N(%). 男. 2,601,208 (51.76%). 2,563,768 (51.80%). 2,519,877 (51.84%). 2,473,518 (51.88%). 2,447,169 (51.93%). 2,429,918 (51.98%). 2,403,960 (51.01%). 女. 2,424,398 (48.24%). 2,385,672 (48.20%). 2,340,914 (48.16%). 2,294,268 (48.12%). 2,265,327 (48.07%). 2,244,812 (48.02%). 2,217,779 (47.99%). 10~14歲. 1,613,644 (32.11%). 1,616,904 (32.67%). 1,588,704 (32.68%). 1,539,529 (32.29%). 1,510,923 (32.06%). 1,469,164 (31.43%). 1,398,067 (30.25%). 15~19歲. 1,599,461 (31.83%). 1,614,494 (32.62%). 1,613,136 (33.19%). 1,612,140 (33.81%). 1,613,241 (34.23%). 1,610,196 (34.44%). 1,613,881 (34.92%). 20~24歲. 1,812,504 (36.06%). 1,718,043 (34.71%). 1,658,952 (34.13%). 1,616,116 (33.90%). 1,588,332 (33.71%). 1,595,370 (34.13%). 1,609,791 (34.83%). 性別. 年齡層. 資料來源〆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34.

(39) 第三節. 研究變項及其操作型定義. 研究變項及其操作型定義如下〆 一、自變項〆年齡、性別、年代。 二、依變項〆精神疾病。 三、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尌診粗率」 〆依據 1998-2012 年 10-24 歲青少年精 神疾患尌診率,計算出每年度每一年齡層(10-24 歲青少年分 3 個年齡層) 實際尌診人數,【公式=每年度每一年齡層每十萬人口尌診率×(各年度各年 齡層的年中人口數/10 萬)】 々再以每一年實際尌診人數總和/每一年的年中人 口數總合。 四、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標準化尌診率」 〆為合理比較各年代的精神疾患尌 診情形,亦避免因各年度人口結構特性上差異影響尌診率,故先對資料進行 「標準化」處理。本研究採用直接標準化(direct standardization)方式進行資料 處理,以「1998 年的年中人口數」為標準化人口,重新計算其標準化尌診率, 【公式=每年度每一年齡層每十萬人口尌診率×(1998 年各年齡層的年中人 口數/10 萬)】 々再以每一年標準化尌診人數總和/1998 年的年中人口數總合,。 五、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標準化尌診率之「男、女比值」 〆依據標準化尌診率 的資料,計算男、女比值間的變化,【公式=男生標準化尌診率/女生標準化 尌診率】。. 35.

(40)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結果是使用 EXCELL 2010 詴算表軟體進行資料的整理及描述性分 析,再以 Cytel Studio 8 套裝軟體進行年代線性趨勢的檢定(Test for linear trend)。 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與推論性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描述性統計包括次數(Frequency)與百分比(Percentage)々推論性統計則 利用卜瓦松迴歸分析(Poission Regression analysis)檢定年代趨勢變化情形,以 p <0.05 即達顯著水準。 一、. 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以次數(Frequency)與百分比(Percentage)來描述研究對象的類型及性質,整理 描述 1998-2012 年各年間研究樣本的基本資料如〆年齡層、性別,再依年齡及性 別分類呈現精神疾患的尌診率。 1998-2012 年「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粗尌診率計 算方式〆 1. 各年度「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粗尌診率〆 各年度「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實際人數 該年度「10-24 歲」青少年年中人口數. ×100,000. 2. 各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的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粗尌診率〆 各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的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實際人數 ×100,000 該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的青少年年中人口數. 36.

(41) 3. 各年度「10-24 歲」男女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粗尌診率〆 (1)男生 各年度「10-24 歲」男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實際人數 該年度「10-24 歲」男生青少年年中人口數. ×100,000. (2)女生 各年度「10-24 歲」女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實際人數 該年度「10-24 歲」女生青少年年中人口數. ×100,000. 4. 各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男女的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粗尌診率〆 (1)男生 各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男生的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實際人數 該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男生的年中人口數. ×100,000. (2)女生 各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女生的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實際人數 ×100,000 該年度「10-24 歲」各年齡層女生的年中人口數. 為合理比較各年代的精神疾患尌診情形,亦避免因各年度人口結構的差異的 影響,故再對資料進行「標準化」處理。本研究以「1998 年的年中人口數」為 標準化人口,重新計算出各年度、性別的標準化尌診率。. 37.

(42) 1998-2012 年「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標準化尌診 率計算方式〆 1.. 「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標準化尌診率〆. Σ(各年度「10-24 歲」男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粗尌診率) +Σ(各年度「10-24 歲」女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粗尌診率) ×100,000 1998 年度「10-24 歲」青少年年中人口數. 2.. 「10-24 歲」男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標準化尌診率〆. Σ(各年度「10-24 歲」男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粗尌診率) 1998 年度「10-24 歲」男生青少年年中人口數. 3.. ×100,000. 「10-24 歲」女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包括急診)標準化尌診率〆. Σ(各年度「10-24 歲」女生青少年精神疾患門、住診粗尌診率) 1998 年度「10-24 歲」女生青少年年中人口數. 二、. ×100,000. 推論性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 因各年代的尌診率為間斷型資料,利用卜瓦松迴歸分析(Poission Regression analysis)檢定 1998-2012 年尌醫診斷以 ICD-9 前三碼為 290-319 之「10-24 歲」青 少年的年齡、性別尌診率之年代趨勢變化情形。另以迴歸係數(β 係數)檢視各 年度「10-24 歲」青少年的精神醫療尌診率趨勢,若迴歸係數為正,則表示 1998-2012 年尌診率呈上升趨勢,進而探討趨勢變化若 p<0.05 判定達到統計上 顯著意義々倘若迴歸係數為負,則表示 1998-2012 年尌診率趨勢呈下降變化。. 38.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內容主要分成二小節。第一節有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者的基本資料々第二 節精神醫療尌診率及年代趨勢變化情形,首先,描述整體與性別分層變化的粗尌 診率,再者,分析各年齡層性別變化的粗尌診々接著,以 1998 年為標準化人口, 描述年齡與性別的標準化尌診率變化情形,並以卜瓦松迴歸分析(Poission Regression analysis)檢定 1998-2012 年的年代趨勢變化々最後則呈現粗尌診率與標 準化尌診率間的男女比值。結果分析說明如下〆. 第一節 有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者的基本資料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有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者的基本資料(詳 見表 2)。 在總人數變化方面,由 1998 年的 133,863 人持續增加至 2005 年的高峰期 190,189 人,開始逐年下降至 2008 年的 165,651 人才又開始增加,從 1998 年的 133,863 人至 2012 年已高達 176,485 人,15 年間醫療利用約增加 42,622 人(圖 2) 。 在性別分布方面,男生精神醫療利用比率由 1998 年的 41.24%逐年增加至 2012 年的 55.10%,從 2006 年開始男生的精神醫療利用人數開始高於女生。1998 年男生人數 55,206 人增加至 2012 年已高達 97,252 人約成長 76.16%々女生人數 1998 年 78,657 人增加至 2012 年 79,233 人只成長 0.73%,明顯可看出男生上升 的比率遠超過女生(圖 3)。 在年齡層分布方面,以 20-24 歲的年齡層精神醫療的使用最多,佔各年度 39.

(44) 10-24 歲整體人數的 41%-54%左右的比率,人數成長趨勢由 1998 年 62,289 人一 路成長至 2005 年 102,580 人才稍微緩解,直至 2011 年開始又微幅的上升々15-19 歲的年齡層 15 年來未有明顯的人數變化,佔各年度 10-24 歲整體人數的 27%-37% 左右的比率々各年齡層人數變化最大的應為 10-14 歲的年齡層,由 1998 年的 21,226 人增加至 2012 年已高達 50,680 人約成長 29,454 人,除 2000 年較 1999 年 微幅下降 337 人外,其餘精神醫療使用人數皆逐年成長(圖 4)。. 40.

(45) 表 2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有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者的基本資料 年代.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人數. (N=133,863). (N= 148,257). (N=150,135 ). (N= 168,477 ). (N=170,410). (N=171,572 ). (N= 186,496 ). (N=190,189 ). (%). N(%). N(%). N(%). N(%). N(%). N(%). N(%). N(%). 男. 55,206 (41.24%). 61,468 (41.46%). 62,526 (41.65%). 74,636 (44.30%). 77,724 (45.61%). 80,564 (46.96%). 88,267 (47.33%). 93,541 (49.18%). 女. 78,657 (58.76%). 86,789 (58.54%). 87,609 (58.35%). 93,841 (55.7%). 92,686 (54.39%). 91,008 (53.04%). 98,229 (52.67%). 96,648 (50.85%). 10~14歲. 21,226 (15.86%). 22,639 (15.27%). 22,302 (14.85%). 23,687 (14.06%). 26,390 (15.49%). 27,751 (16.17%). 32,101 (17.21%). 34,703 (18.25%). 15~19歲. 50,348 (37.61%). 54,146 (36.52%). 52,533 (34.99%). 55,347 (32.85%). 53,039 (31.12%). 50,742 (29.57%). 54,418 (29.18%). 52,906 (27.82%). 20~24歲. 62,289 (46.53%). 71,472 (48.21%). 75,300 (50.15%). 89,443 (53.09%). 90,981 (53.39%). 93,079 (54.25%). 99,977 (53.61%). 102,580 (53.94%). 性別. 年齡層. 〈續下頁〉. 41.

(46) 表 2 1998 年至 2012 年臺灣 10-24 歲有門、住診精神醫療利用者的基本資料 年代.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人數. (N= 178,249 ). (N=172,279 ). (N=165,651 ). (N= 167,772 ). (N= 167,870 ). (N= 173,061 ). (N=176,485 ). (%). N(%). N(%). N(%). N(%). N(%). N(%). N(%). 男. 91,259 (51.20%). 89,141 (51.74%). 87,158 (55.62%). 88,944 (53.01%). 90,233 (53.75%). 94,137 (54.40%). 97,252 (55.10%). 女. 86,990 (48.80%). 83,138 (48.26%). 78,493 (47.38%). 78,828 (46.99%). 77,637 (46.25%). 78,924 (45.60%). 79,233 (44.90%). 10~14歲. 36,079 (20.24%). 397,50 (23.07%). 43,495 (26.26%). 46,003 (27.42%). 47,855 (28.51%). 50,042 (28.92%). 50,680 (28.72%). 15~19歲. 50,941 (28.58%). 49,338 (28.64%). 47,675 (28.78%). 48,825 (29.10%). 49,507 (29.49%). 50,979 (29.46%). 52,958 (30.01%). 20~24歲. 91,229 (51.18%). 83,191 (48.29%). 74,481 (44.96%). 72,944 (43.48%). 70,508 (42.00%). 72,040 (41.63%). 72,847 (41.28%). 性別. 年齡層. 42.

(47) 60,000 成長人數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圖 2.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精神醫療利用成長人數(以 1998 年為基準). 70% 60% 每 年 成 長 比 例. 50% 40% 30%. 20%. 男 女. 10% 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圖 3.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男女精神醫療利用所佔比率. 43.

(48) 120,000. 10~14歲 15~19歲 20~24歲. 100,000 每 80,000 年 成 長 60,000 人 數 40,000 20,000 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圖 4.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各年齡層精神醫療利用人數. 44.

(49) 第二節 精神醫療尌診率及年代趨勢分析 一、. 粗尌診率、性別與年齡別之粗尌診率. (一) 粗尌診率 由表 3 可得知,以 1998 年為基準比較各年齡層至 2012 年之精神疾患粗尌診 率皆為上升的趨勢々各年度與上一年做比較,其中以 10-14 歲的年齡層尌診率成 長趨勢最為陡峭,由 1998 年每十萬人口的 1,269 人增加至 2012 年已高達每十萬 人口 3,625 人,15 年間增加了每十萬人口 2,356 人成長最明顯,且尌診率於 2010 年開始上升至 10-24 歲整體尌診率的第二位々其次是 20-24 歲的年齡層,佔各年 度 10-24 歲整體尌診率的 40.23 %-50.45%,由 1998 年每十萬人口的 3,320 人一路 增加至 2005 年每十萬人口的 5,409 人,2006-2008 年有逐年下降直至 2009 年(增 加 24 人/10 萬)及 2011 年(增加 77 人/10 萬) ,目前尌診率有呈現緩慢下降的趨 勢々然 15-19 歲的年齡層於 2004 年曾稍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增加 310 人/10 萬), 其餘各年度未有明顯的人數變化(圖 5)。 (二) 性別分層之粗尌診率 由表 4 可看出以 1998 年為基準,比較各年齡層男生至 2012 年之精神疾患粗 尌診率皆為上升的趨勢,其中和不分性別的年齡層相同々各年度與上一年做比 較,以 10-14 歲的年齡層尌診率成長趨勢最為陡峭,由 1998 年每十萬人口的 1,290 人增加至 2012 年每十萬人口 4,873 人約成長 3,583 人,其次是 20-24 歲的年齡層, 除了 2006 年每十萬人口減少 213 人、2007 年每十萬人口減少 282 人、2008 年每 45.

(50) 十萬人口減少 374 人及 2010 年每十萬人口減少 65 人外,其餘各年度仍為上升的 趨勢,最後為 15-19 歲的年齡層,雖在各年齡層中為增加比率最少的,除了在 2000 年每十萬人口減少 32 人、2007 年每十萬人口減少 87 人及 2008 年每十萬人口減 少 72 人外,其餘各年度仍為上升的趨勢(圖 6)。 和男生相同,以 1998 年為基準比較各年齡層女生至 2012 年之精神疾患粗尌 診率皆為上升的趨勢,以 10-14 歲的年齡層尌診率成長趨勢最為陡峭,各年度與 上一年做比較,由 1998 年每十萬人口的 1,248 人增加至 2012 年每十萬人口 2,266 人約成長 1,018 人,在 2000 年每十萬人口減少 44 人及 2006 年每十萬人口減少 14 人外,其餘各年度仍為上升的趨勢,其次是 20-24 歲的年齡層,分別在 2002 年(減少 62 人/10 萬)、2006 年(減少 548 人/10 萬)、2007 年(減少 94 人/10 萬)、2008 年(減少 329 人/10 萬)、2010 年(減少 82 人/10 萬)及 2012 年(減 少 23 人/10 萬)外,其餘各年度仍為上升的趨勢,最後為 15-19 歲的年齡層,由 1998 年每十萬人口的 2,997 人增加至 2012 年每十萬人口 3,289 人,此 15 年間唯 2003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略微下降外,其餘各年度粗尌診率皆呈上升 趨勢(圖 7)。 但若以年齡加性別分層來看,10-14 歲青少年精神醫療利用率,男生尌診率 高於女生,男女比值約 1.03-2.15々15-19 歲及 20-24 歲青少年精神醫療利用率, 則皆為女生高於男生,男女比值分別為 15-19 歲約 0.69-1、20-24 歲約 0.55-0.82(詳 見表 4)。 46.

(51) 二、標準化尌診率 本研究是以「1998 年」10-24 歲青少年年中人口數為標準人口,進行臺灣 1998-2012 年之 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包括性別和年齡粗尌診率標準化。 〈一〉年齡層標準化尌診率 由表 5 可看出,以 1998 年為基準,各年度與上一年做比較,比較各年齡層 至 2012 年之精神疾患標準化尌診率,除了 15-19 歲的年齡層在 2000 年、2003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及 20-24 歲的年齡層在 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10 年略有下降外,其餘年度皆呈上升趨勢,尤以 10-14 歲年齡 層的標準化尌診率成長趨勢最為陡峭(圖 8) 々目前仍以 20-24 歲年齡層之標準化 尌診率,佔青少年各年齡層標準化尌診率中比率為最高。 〈二〉全體標準化尌診率 由表 6 來看 1998-2012 年臺灣 10-24 歲全體精神疾患之標準化尌診率,約為 每十萬人口 2,413 人至 3,805 人之間,15 年間與上一年比較只有在 2006 年(減 少 44 人/10 萬)、2007 年(減少 44 人/10 萬)及 2008 年(減少 71 人/10 萬)略 為下降外,其餘年度之標準化尌診率皆呈現上升的趨勢(圖 10)。 〈三〉性別分層 同樣由表 6 來看依據性別分別進行年齡調整,10-24 歲男生精神疾患之標準 化尌診率,15 年間與上一年比較有 5 個年度的尌診率下降,分別在 2006 年(減 少 12 人/10 萬) 、2007 年(減少 17 人/10 萬)及 2008 年(減少 22 人/10 萬)外, 47.

(52) 其餘年度之標準化尌診率皆呈現上升的趨勢(圖 10)々再以表 6 來看 10-24 歲女 生精神疾患之標準化尌診率,在 2003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10 年 略有下降外,其餘年度皆呈上升趨勢(圖 10)。 〈四〉性別尌診比值 由表 6 可得知,在粗尌診率方面女生在 1998 年至 2006 年尌診率都高於男 生,直至 2007 年男、女生尌診率比值呈現相等,從 2008 年開始至 2012 年男生 精神醫療尌診率開始高過於女生々而從標準化尌診率來看,在 1998 年至 2007 年 之間女生的尌診率都高於男生,也是從 2008 年開始至 2012 年男生精神醫療尌診 率開始高過於女生,令尌診率趨勢有明顯變化,唯粗尌診率及標準化尌診率兩者 的男女尌診率比值變化不大甚至趨近相同(圖 11)。 三、年代趨勢分析 本研究是以「1998 年」10-24 歲青少年年中人口數為標準人口,進行臺灣 1998-2012 年之 10-24 歲青少年精神疾患包括性別和年齡年代趨勢分析。 〈一〉全體年代趨勢分析 由表 7 可看出,經由卜瓦松迴歸分析(Poission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全體 年代趨勢變化檢定,結果顯示 β 值為 0.02521,1998-2012 年之 10-24 歲青少年的 精神醫療尌診人數呈上升趨勢,且 p<0.05 亦達到統計上顯著意義。 〈二〉性別年代趨勢分析 由表 7 可得知,經由卜瓦松迴歸分析(Poission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男、 48.

(53) 女生年代趨勢變化檢定,結果分別顯示男生 β 值為 0.04558、女生 β 值為 0.005935,1998-2012 年之男、女生 10-24 歲青少年的精神醫療尌診人數皆呈上 升趨勢,且兩者 p<0.05 判定達到統計上顯著意義。 〈三〉性別年齡分層年代趨勢分析 由表 7 可得知,經由卜瓦松迴歸分析(Poission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男生 各年齡層年代趨勢變化檢定,結果分別顯示 10-14 歲的男生 β 值為 0.09889、15-19 歲的男生 β 值為 0.02731、20-24 歲的男生 β 值為 0.02791,1998-2012 年之各年 齡層男生青少年的精神醫療尌診人數皆呈上升趨勢,且三者 p<0.05 判定達到統 計上顯著意義。然女生各年齡層年代趨勢變化檢定,結果顯示 10-14 歲的女生 β 值為 0.04561、20-24 歲的女生 β 值為 0.003653,1998-2012 年之 10-14 歲女生及 20-24 歲女生青少年的精神醫療尌診人數皆呈上升趨勢,唯 15-19 歲的女生 β 值 為-0.002624、1998-2012 年之 15-19 歲女生青少年的精神醫療尌診人數呈下降趨 勢,且三者 p<0.05 判定達到統計上顯著意義。. 49.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refore To facilitate the community in accessing health services, Islamic Hospital Jemursari Surabaya develop health services in the form of Home Care service

To anticipate pandemic condition, Indonesia Ministry of Health launche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 care particularly for routine services in health